杜牧和《幷州道中》

唐朝 杜牧 白居易 經濟 山西新聞網 2017-06-03

杜牧是晚唐傑出的詩人、散文家,他的一首《清明》讓山西杏花村酒聞名遐邇。杜牧來過山西,史上有不少記載。他的《幷州道中》道出他當時在太原的點滴行蹤。

行役我方倦,苦吟誰復聞。

戍樓春帶雪,邊角幕雲吹。

極目無人跡,回頭送雁群。

如何遣公子,高臥醉醺醺。

這首詩和幷州、和山西的酒有關。杜牧對酒情有獨鍾,不管表達什麼情緒,很多詩總是離不開酒。晚唐時期,由於長年藩鎮割據使唐王朝的統治名存實亡,戰亂不停,國力因此每況愈下,一蹶不振,盛唐景象再難恢復。這時,官場上充斥著爾虞我詐,民間經濟、文化等都在急速衰退,整個時代一派落寞頹廢之象,這讓躊躇滿志的杜牧難以接受。他出身於詩書之家,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孫子》註解,也寫過許多策論諮文。深厚的史學見解,使得他能夠在歷史煙塵深處,俯瞰端倪。杜牧期望在時代的大潮中有用武之地,可惜他有相才,而無相器,又生不逢時,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氣息一去不返,換了幾茬的皇帝都是庸才,“房謀杜斷”式的智囊決策人物已經成為牆壁上貼著的寂寞畫像;宦官專權、黨羽紛爭,“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死”的精神湮滅,熟讀史書、看透時局的杜牧無法力挽狂瀾,只得將一腔抱負交於酒肆。他借酒消愁,《幷州道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幷州,指太原。詩中“行役我方倦,苦吟誰復聞”一句,表明杜牧確實遇到了麻煩,行役、方倦、苦吟,無人“聞”,有點像白居易做了江州司馬的樣子。從後面的“戍樓”和“邊角”可看出,詩人正征戰在“幷州道”的途中。也許是某種際遇觸動了杜牧,讓這個身著戎裝的詩人大發感慨。他的困惑在於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方向。“極目無人跡,回頭送雁群”,表達出杜牧在征戰途中感到了前途渺茫,許多士兵和他一樣,沒有了前進的方向,只能“回頭”眺望遠離的家鄉,並寄以沉沉的思念。“如何遣公子?高臥醉醺醺”,這裡的“醉”不是對美好事物的陶醉,而是對無奈的逃避,對迷茫自我的安撫。

杜牧在“幷州道中”再次與酒相逢。也許上次是因為酒而“慕名”尋來,這次卻是為麻醉自己的情感而獨飲。詩人兩次發問,“苦吟誰復聞”“如何遣公子”,卻無人相應。在幷州道中,滿是孤獨和寂寥。將歷史的悲哀化在杯酒之內,把人生的體驗融在“醉臥”之中。《幷州道中》的征塵無法和“清明時節雨紛紛”相媲美,但是杜牧對山西美酒、對幷州大地的感懷,道出他對自己所處那個時代的悲哀。

郭志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