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靠種田、築城、交朋友就能鎮守邊疆十年的唐朝名將

唐朝名將如雲,其中有一位既無滅國戰績,也無破敵大功,卻是當之無愧的一代名將,也是唐王朝文武兼資、出將入相的名臣之一。

他就是活躍在武則天和李隆基初期,鎮守西域邊境十餘年的郭元振。

治世之能臣,靠種田、築城、交朋友就能鎮守邊疆十年的唐朝名將

(洛陽明堂)

【年輕時的郭元振,是個才華出眾、任俠使氣的叛逆小子】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祖籍太原,魏州貴鄉(現河北大名)人。

少年郭元振英俊瀟灑、多才多藝,後來《全唐詩》當中收錄了郭元振23首詩,這個數量不算少了。開元時期名相張說給郭元振寫的“行狀”(死者生平)中,也說郭元振“少倜儻,廓落有大志,儀觀雄傑,身長七尺,美鬚髯”

郭元振的叛逆心理體現在幾個事情上,十六歲在太學讀書時,家裡給送來一大筆錢當學費,忽然有陌生人敲門請他幫忙出錢安葬去世先人的棺柩,郭元振“不問姓名,以車載去,一無所留”。後來因為沒錢交學費,耽誤了一年參加科舉考試。

十八歲時,郭元振以優異成績進士出仕,他的同學大多選擇留在朝中為官,唯獨郭元振請求外放,被安排到梓州(四川綿陽)通泉當縣尉。

在這裡,郭元振“落拓不拘小節,嘗鑄錢,掠良人財,以濟四方,海內同聲合氣,有至千萬者”。張說是郭元振的好朋友,肯定隱惡揚善,《舊唐書》直接就說“前後掠賣所部千餘人,以遺賓客,百姓苦之。”

治世之能臣,靠種田、築城、交朋友就能鎮守邊疆十年的唐朝名將

這就是個被家裡嚴格管束逼瘋了的叛逆期少年,被逼學習就把學費送人;畢業了就逃得遠遠的,家人在河北,總管不到蜀中吧?好交朋友,不拘小節,耍小聰明違反國法鑄私錢,掠賣人口,把所有該做不該做的事情都嘗試了一遍。

但是,郭元振乾的“壞事”都是為了弄錢,並無欺男霸女之類的惡事,而且錢財是為了交朋友。蜀中產銅,鑄私錢的肯定不只他一個,未必是什麼大罪,掠賣人口這個事情也可能與我們現代意義上的販賣人口有一定區別。

像不像少年時的曹操?

同樣才華橫溢、文武雙全,同樣任俠好義、不尊禮法,尤其是做事不按常規。這樣的人,要麼是治世能臣,要麼就是亂世梟雄。

治世之能臣,靠種田、築城、交朋友就能鎮守邊疆十年的唐朝名將

【郭元振與武則天,莫名其妙對上眼了】

這麼在蜀中混了二十年,郭元振的所作所為終於被武則天得知,把他叫過來談話。

面對武則天,郭元振又展示了過人的口才和應變能力,與武則天“語至夜,甚奇之”,不但蜀中情況對答如流,還奉上之前寫的一首詩《古劍歌》,武則天大為欣賞,讓他抄寫了數十份賞賜給周邊近臣,又“授右武衛胄曹、右控鶴內供奉,尋遷奉宸監丞。”

右武衛胄曹是個正六品下的低級武官,但是,控鶴禁率府(原監門率府)可不是什麼好地方,幾年後因專門安置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宗昌等人而臭名昭著。

郭元振高大倜儻,鬍子漂亮,文采、口才出眾,又是男人四十歲最有魅力的時候,那個夜晚是否發生了其他事情無人知曉。

治世之能臣,靠種田、築城、交朋友就能鎮守邊疆十年的唐朝名將

不管郭元振與武則天是否有其他關係,至少當時武則天對郭元振很是信任,郭元振也充分利用了這種信任,為武則天制定對吐蕃對策提供了重要建議。

奉武則天之命,郭元振出使吐蕃,先後與吐蕃大相論欽陵和吐蕃贊普談判邊界問題。

在吐蕃贊普面前,郭元振表現得不卑不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達成了協議。雙方會談結束後,吐蕃贊普送郭元振“金數十斤”,回去後郭元振竟然全部上交。這和年輕時郭元振對錢財的態度判若兩人,郭元振還是知道輕重的,境外勢力的錢不能拿。

吐蕃大相論欽陵提出索要西域安西四鎮和原西突厥勢力範圍,郭元振並未答應,而是提出用吐蕃之前佔領的青海吐谷渾故地與吐蕃交換。這是個論欽陵不可能答應的對策,但又合情合理,所以雙方的合約並未受到影響,論欽陵被敷衍了,為武周爭取了時間。

之後不久,與中原關係緩和的吐蕃順理成章發生了內亂,論欽陵兵敗自殺。論欽陵是個壓制唐高宗李治一生的噩夢,擊敗過薛仁貴,奪走了青海吐谷渾,數次大敗唐軍的吐蕃傑出人士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這個過程說明郭元振在蜀中二十年並沒有虛度時光,至少對吐蕃情況很是瞭解,也知道吐蕃內部問題重重,尤其是贊普和掌權大相論欽陵存在矛盾,並很好的利用了這個矛盾。

武則天稱帝后,雖然被後突厥弄得焦頭爛額,但吐蕃西線相對穩定,郭元振此次出使起到了關鍵作用。

治世之能臣,靠種田、築城、交朋友就能鎮守邊疆十年的唐朝名將

之後郭元振為當時的涼州都督唐休璟抵禦吐蕃襲擾出謀劃策,因功升為從五品的主客郎中,專門負責武周的外交工作。這個位置,確實需要郭元振這種儀表堂堂、口才出眾、應變敏捷且熟悉情況的能臣。

到這時起,郭元振算是步入大唐高級官員行列了,四十歲之前郭元振一直在蜀中當從九品縣尉,自從見了武則天之後短短几年就升到五品高官,武則天對郭元振也算是有知遇之恩。

【守邊十年】

郭元振46歲時,吐蕃與突厥入侵,包圍了涼州,涼州地方官出城迎戰戰死。武則天緊急任命郭元振為涼州都督,從關中調兵五萬,號稱二十萬大軍救援河西。

這裡張說行狀上說是吐蕃畏懼郭元振威名而退兵,但之前郭元振並無帶兵打仗的記錄,不應該有這麼高的威懾力,估計是吐蕃自行退兵,張說是在給郭元振臉上貼金。

但之後郭元振在涼州發揮了他的長處,“收合餘眾,繕修城壁,施法令,屯田一年而復”,穩定了河西局面,並在河西走廊南北要地建立軍城,把原本一小條實際控制區域拓展了一千五百里,涼州州城再無吐蕃、突厥襲擾的危險。又在周邊進行屯田,河西地區不但做到糧食自給,還積攢了可以用數十年的的糧食。

治世之能臣,靠種田、築城、交朋友就能鎮守邊疆十年的唐朝名將

(玉門關遺址)

張說行狀上記載了一個事情,正史無記載,僅供參考。

為了威懾吐蕃,郭元振徵集了隴右兵馬一百二十萬,號稱二百萬。當時的宰相宗楚客與郭元振不合,就讓人奏武則天說郭元振要造反。武則天很是惶恐,但包括狄仁傑、韋安石、姚崇、張說等二十五人聯名保奏,拿身家性命保證郭元振不會造反,武則天這才稍稍放心。

郭元振組織了這麼龐大的一支隊伍,分兵十路進入青海,耀武揚威了一番,吐蕃送來馬三千匹、金三萬斤、大批牛羊求和,突厥也送來馬二千匹,並歸還了擄掠的涼州人民。

(郭元振出征事來自《全唐文》張說為郭元振寫的行狀,正史中無記載。張說與郭元振同時期,重大事件應當符合史實,但細節可能有水分,比如出兵120萬不可能,十分之一還差不多)

郭元振在涼州五年,路不拾遺、令行禁止,治下百姓和周邊異族部落都很敬服,十幾個州縣給郭元振建生祠,並立碑頌德。

治世之能臣,靠種田、築城、交朋友就能鎮守邊疆十年的唐朝名將

(開元名相、一代文宗張說墓誌)

唐中宗復唐之後,還是剛才說的宗楚客中間搗鬼,把郭元振又打發到了西域,任從三品的左驍衛將軍兼安西都護。

當時突騎施勢力剛剛崛起,取代了西突厥十姓部落,控制了從中亞碎葉城到西域的廣大地區,成為西域新的不安定因素。郭元振兵力不足,無法武力鎮壓,就親自率領幾十名騎兵找突騎施首領烏質勒會談。

突騎施當時畢竟還是唐王朝下屬部落,突騎施可汗烏質勒見到西域最高軍政長官親自到來自然心中恐懼,郭元振的堂堂儀表和大鬍子又起了特殊作用,“望見公威容端毅,風鬣若神,不覺屈膝,因而下拜”

郭元振故意使壞,當時下著大雪,就在雪地裡不斷質問烏質勒,等到會談結束郭元振才回二十里外的營地休息。烏質勒年紀大了,在雪地裡站得太久,而且要不斷的向郭元振跪拜,夜裡竟然舊病復發暴死。

得知消息後,郭元振的身邊將領擔心突騎施人報復,就勸郭元振連夜逃走,郭元振堅持不走,在營地裡睡大覺。郭元振也五十歲的人了,烏質勒凍了一天,他也凍了一天。而且,他們已經在突騎施勢力範圍之內,一來跑不了,二來跑了後果更嚴重。

第二天,郭元振穿著白衣去弔祭烏質勒,路上碰到烏質勒的兒子率軍復仇。這又成了郭元振個人表演的時間,又是用自己的口才和表演天賦說服了烏質勒的兒子,反而覺得郭元振是個好人,繼續歸附唐王朝。

治世之能臣,靠種田、築城、交朋友就能鎮守邊疆十年的唐朝名將

突騎施當時已經是西域最強大的異族勢力,郭元振這個開頭弄得不錯,與突騎施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之後突騎施內部出現矛盾,突騎施可汗和下屬將領闕啜忠節爭權,郭元振也是不偏不倚,讓勢力較弱爭鬥失敗的闕啜忠節入長安為護衛,類似政治避難。

這個方法很是巧妙,不參與突騎施內部爭鬥,雙方都不把郭元振當作敵人;同時又削弱了突騎施的力量,為下一步解決突騎施問題埋下伏筆。

可惜總是有豬隊友,宗楚客第三次出現,接受了闕啜忠節的七百兩金子,就派人讓突騎施可汗放棄權力移交給闕啜忠節,並支持闕啜忠節引吐蕃兵聯合攻打突騎施可汗。

這簡直是瘋了,突騎施這些羈縻勢力雖然接受唐王朝的冊封,但可不是像內地刺史一樣絕對服從朝廷的命令,是有一定自主權的,尤其是部落內部的核心事務。

郭元振知道這個事情之後,給唐中宗上表,詳細闡述了對西域各勢力唐王朝應採取的態度。

首先分析西域的主要矛盾還是在吐蕃,他們對西域的渴望只是暫時被壓制下去,不能忽視,更不能給吐蕃進入西域的機會和藉口,“是以古之賢人,不望夷狄妄惠,非不欲其力,懼後求無厭,益生中國事也”

其次,郭元振認為當時突騎施已經興起,唐王朝一貫採取的利用原西突厥王族控制西突厥故地的方法已經失效,“若兵力足取十姓,不必要須可汗子孫也”,還是要加強唐王朝在西域的實力,以徹底解決中亞問題。

可惜沒有被採納。

治世之能臣,靠種田、築城、交朋友就能鎮守邊疆十年的唐朝名將

被激怒的突騎施大舉入侵安西四鎮,安西守軍交戰失敗,安西副都護陣亡,並要求唐王朝斬宗楚客賠罪,“與漢本來無惡,只仇於闕啜,而宗尚書取闕啜金,枉擬破奴部落。馮中丞、牛都護相次而來,奴等豈坐受死?又聞史獻欲來,徒擾亂軍州,恐未有寧日。乞大使商量處置。”(《全唐文》)

郭元振一邊固守要地避免局面進一步惡化,並把整個事情緣由上奏唐中宗,為突騎施可汗辯解。

而惱羞成怒的宗楚客認為郭元振不服從命令,就要撤換郭元振,“誣元振有異圖,召將罪之”,並準備出兵攻擊突騎施可汗。

當時唐王朝的戰略重心已經轉移到了北方的後突厥和東北的契丹、奚,如果西域實力足夠的話,郭元振早就解決了這些問題。宗楚客準備出兵西域,明顯是錯誤決策,如果力量投入過大,北方防線可能出現問題;如果力量投入不足,一旦戰敗西域局面將徹底糜爛。

幾個反覆下來,唐中宗估計也意識到了不能讓宗楚客等人在西域亂搞了,就轉而支持郭元振,赦免了突騎施可汗入侵安西四鎮的罪行,這次由於決策層問題引發的事件才得以平息。

郭元振在西域又是五年,唐睿宗繼位後被調回長安。這幾年除了剛才說的突騎施事件,西域基本上平安無事,西域各部落酋長聽說郭元振離職的消息,用刀劃臉“嫠面”,哭泣送別。離開西域要路過涼州,這是郭元振曾經戰鬥五年的地方,剛過玉門關,涼州百姓就前來迎接慰問。

是不是好官,老百姓最清楚。

治世之能臣,靠種田、築城、交朋友就能鎮守邊疆十年的唐朝名將

【政治就是血肉磨盤,郭元振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郭元振回長安後先後在睿宗、玄宗時期兩次任宰相和兵部尚書、吏部尚書,是初唐以來繼李靖之後又一位文武兼資、出將入相的名臣,中間又曾鎮守朔方,新築定遠城、復置豐安軍,雖然仍然沒打什麼仗,卻也是邊境安寧。

之後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郭元振恪盡職守,只是帶兵護衛已經成為太上皇的唐睿宗,事後因功升為代國公。但短短三個月後,郭元振在李隆基驪山軍演過程因失儀險些被李隆基斬首,幸好劉幽求、張說等李隆基鐵桿求情,才免於一死,被流放到新州(廣東新興)。雖然一個月後郭元振又被赦免,給了個小小的地方司馬官位,但在赴任途中病逝,終年五十八歲。

按常理分析,地位剛剛穩定的李隆基不應該對這個級別的重臣下狠手。先天政變後唐睿宗明智的放棄了全部權利,不排除當時李隆基想連唐睿宗一起除去的可能性,而郭元振保護唐睿宗,反而徹底得罪了李隆基。

邊關十餘年郭元振也算是出生入死,但都毫髮無損。反而回到長安,捲入了政治這個血肉磨盤,郭元振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治世之能臣,靠種田、築城、交朋友就能鎮守邊疆十年的唐朝名將

(河北封龍山,郭震曾在此講學)

郭元振這位一次大仗都沒打過的將軍,後世評價很高,是唐王朝在西域政績突出、“宣力中外者”的幾個著名安西都護之一。

杜牧對郭元振評價最高,把他和姜子牙、王翦、諸葛亮等人並稱,唐時得到杜牧這個評價的不過李靖、李績、裴行儉及郭元振四人。“如此人者,當其一時,其所出計劃,皆考古校今,奇祕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樊川文集》)

郭元振有幾個最大的長處:一是交朋友,年輕時候為了交朋友而交朋友,大了之後為了國家利益交朋友,安撫異族效果顯著;二是種田,走到哪裡就屯田、築城,設立了多處軍鎮,異族沒有可乘之機;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對周邊局勢變化有清晰準確的判斷,能提出應對周邊異族勢力的最佳對策,有戰略眼光。

一個優秀的地方官員尤其是邊境地方官員就應當如此,以誠待人、不折騰、做好自己本職工作,才能做到不戰而安撫四夷。可惜李隆基沒有重用郭元振,否則他至少還可以為大唐盛世再貢獻一份力量。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