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與人攀親遭拒,為洩憤宰相心生一計:疏通水道從他家走!

唐朝 唐高宗 唐太宗 杜如晦 歷史磨坊 2017-04-10

從歷史上看,中國士族時代有兩個階段最為輝煌,一是兩晉北朝,二是唐朝。在唐朝,當時有五姓七望之說,也就是在所有的世家大族中,有五個大姓七家最為尊貴,即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趙郡李氏、隴西李氏。其中李唐皇室就是隴西李氏,但其雖然貴為皇帝,其實地位比崔盧李(趙郡)鄭等家還要低一點。皇家當然氣不過,當時朝廷編寫《氏族志》的時候硬是把自己拔成了第一,外戚成了第二等,把崔家等降成了第三等。但這就是李家自欺欺人罷了,社會上並不認可,人們還是按照原來的排名對待他們。


宰相與人攀親遭拒,為洩憤宰相心生一計:疏通水道從他家走!

這些大士族極其重視門第出身,婚姻也要求門當戶對,別說平民,就是一般士族也不會聯姻。盛唐宰相薛元超也是出自較大的士族,他的一嘆:"此生所遺憾者,未能娶五姓女!",足可說明五姓七望地位之高,影響之大。當時,長安地區還有個大士族是京兆杜氏,雖不及五姓有名望,但也尊貴非常,累世高官,名人輩出。當時京兆有兩個大姓——韋氏和杜氏,當時人稱"城南韋杜、去天尺五",離天只有“尺五”,足見其地位顯赫、氣勢沖天。西晉政治家杜預,唐朝宰相杜如晦、《通典》作者杜佑,以及詩人杜牧都屬於這家。

宰相與人攀親遭拒,為洩憤宰相心生一計:疏通水道從他家走!

杜如晦劇照

京兆杜氏分南北兩家,一家住在杜固,稱南杜,一家住在杜曲,稱北杜。南杜在唐朝比較早地走上了衰弱之路,從唐朝中期開始出任高官的人就開始減少,在政治上的影響力逐漸衰減。據說,這件事與唐高宗時期的宰相杜正倫有關。

杜正倫善寫文章,早年入秦王府文學館,是李世民的老部下,後來被唐太宗選為東宮輔臣,專門教導太子。後來他雖然曾經受到太子李承乾一案的牽連,但到了唐高宗時期,杜正倫授黃門侍郎,升任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宰相,後又升任中書令,進爵襄陽縣公。杜正倫精明幹練,也敢於直諫,也是位出色的宰相。但有件事,卻深深刺激了這位位高權重的宰相。

杜正倫祖籍是魏郡洹水,也是士族,稱為洹水杜氏,與京兆杜氏同出一祖,但支系較遠,等級較低。此時的杜正倫還不是宰相,但也已經官居要職,位高爵顯,他認為洹水杜氏與京兆杜氏畢竟同出一祖,連個宗是理所應當的。再說,如果認上親,自己的身世豈不是更加顯赫?於是,他就鄭重其事地向京兆杜氏提出連宗的請求。他哪裡想到,京兆杜氏很堅決地拒絕了他的請求,對不起,您老哥哪來的回哪去,我們這門第,你還真是高攀不上!

杜正倫這個氣啊,滿朝文武都知道我請求連宗這件事,現在弄成這樣,這面子往哪撂啊,簡直是打臉一樣!杜正倫氣急敗壞,從此便對京兆杜氏懷恨在心。

宰相與人攀親遭拒,為洩憤宰相心生一計:疏通水道從他家走!

京兆杜氏的南杜聚居之處名為杜固,據說這個地方有旺盛發達的地氣,因此杜氏才世代高門。杜正倫當上宰相後,就想破壞杜固的風水。有一次,長安城要疏通水道,杜正倫立即上書,建議開鑿杜固。朝廷當即批准,於是杜固就被鑿開。據說杜固被鑿後“川流如血,十日方止”,為什麼會“如血”,我們不得而知,難道是紅土?反正從此後南杜一支就一蹶不振了。

當然,其實南杜一家的衰弱與杜固的開鑿應該並無關係,只不過這兩件事的發生在時間上比較湊巧,被人們強行聯繫在一起罷了。不過杜正倫受到刺激那是一定的,當時階層就是固化的,你拿著腦袋往牆上撞,能不碰的頭破血流嗎?但歷史是發展的,固化的階層早晚會被打破,如果不能被打破,底層還有什麼努力向上的動力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