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怛邏斯,說起這個地名,你可能會有一些比較模糊的印象。對,中學歷史課本里提到過這個地名,是公元751年的時候,大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在怛邏斯這個地方打了一仗,結果是唐朝戰敗。這就是課本給我們的全部信息,好像這就是一場普普通通的戰役,打完就完了,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如果深入歷史的細節中,你就會發現,事情沒這麼簡單。作為當時兩大世界性帝國的一次正式交鋒,怛邏斯之戰顯得特別突兀:戰前幾乎沒什麼戰略上的準備和鋪墊,打完之後,唐朝也並沒有因此與當時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者結下冤仇。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那麼,這場仗究竟是怎麼打起來的?還有,怛邏斯之戰後,交戰雙方的結局,有著非常明顯的差別,阿拉伯帝國一路蒸蒸日上,直到十二、三世紀的時候才衰落,而唐朝在四年之後爆發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下去,但大唐帝國此後也一蹶不振,一百多年後就消亡了。這一切和怛邏斯之戰有沒有關係呢?如果有,這一場不大的戰役,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

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分別處於什麼樣的影響地位?

簡單來說,在當時具有比較大影響力的帝國,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阿拉伯帝國,一個是大唐帝國。我們先說西邊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可以說是在羅馬和波斯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在古代,整個歐亞大陸基本可以分為西、中、東三個主要政治文明區域,就是歐洲、中東和東亞。北方的草原和西伯利亞是遊牧文明的主要場所,而南邊的印度半島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共同體。在這三個主要區域中,都有一個或者多個傳統帝國,歐洲的羅馬、中東的波斯和東亞的中國。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羅馬的興起和中國的秦漢差不多是在同一時間,都是公元前二三百年。但是在4、5世紀的時候,也就是中國的南北朝時期,羅馬帝國就衰落了,先分裂成東、西兩個帝國,然後沒過多久西羅馬就滅亡了,只剩下東羅馬。而第二波斯帝國,則是在公元226年建立的,也就是曹丕去世的那一年。

在地理位置上,東羅馬和波斯相鄰,東羅馬差不多位於今天的土耳其,而波斯差不多就是今天的伊朗。你看,當時波斯和東羅馬不僅相鄰,而且那一片地區,除了它倆之外,再沒有其他同等量級的文明瞭,所以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就成為了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雙方一打就是幾十年。結果是不僅誰都沒佔到便宜,而且都因為長期戰爭導致國力衰弱,這就給了阿拉伯人很大的機會。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阿拉伯人原本是生活在今天阿拉伯半島的遊牧商人,主要的經濟模式就是遊牧和經商。這種經濟模式本來就有很大的流動性,又因為阿拉伯半島乾旱少雨,人們只能聚集在零星的綠洲之中,所以很難形成一個大型的政治共同體。但是,伊斯蘭教的興起改變了這一狀況。伊斯蘭教讓阿拉伯人先有了精神和思想上的統一,然後以此為基礎進行政治擴張,迅速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帝國。

剛才我們說了,東羅馬和波斯這兩個老牌帝國,雖然實力很強大,但因為長期交戰而兩敗俱傷,面對阿拉伯帝國的崛起,都沒有應對的實力,結果就是波斯帝國直接被阿拉伯人給滅了。而東羅馬帝國雖然沒有滅亡,卻也被打得抬不起頭來,不僅海軍全軍覆沒,連首都君士坦丁堡都被重重包圍。最後憑藉著強大的防禦體系,勉強保住了國家的存續,但從此國力很難恢復,更別說和阿拉伯人一較高下了。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不過,阿拉伯人既然無法攻克君士坦丁堡,也就沒辦法進一步地向歐洲擴張,於是他們就改道北非,也就是今天的埃及、利比亞一帶,並一直打到今天的西班牙,入侵歐洲。這就是阿拉伯帝國向西的擴張路徑。

而在東邊,阿拉伯人滅亡波斯之後,繼續向東,不僅控制著歐亞大陸的陸上交通,還控制了印度洋上的海洋貿易,成為真正有世界影響力的帝國。這就是在怛邏斯之戰以前,阿拉伯帝國的發展過程。在8世紀的時候,阿拉伯已經成為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陸的世界性帝國,鼎盛時期的領土面積達到1300萬平方公里。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不過,就在阿拉伯帝國崛起的同時,東亞地區也崛起了一個,鼎盛時期面積達到1600萬平方公里的帝國,就是大唐。大唐帝國的情況,大家已經很熟悉了,所以我們在這裡,只說其中幾個比較關鍵的方面。

首先,和阿拉伯帝國相似,唐朝的軍事也很強大。唐太宗李世民不僅通過軍事平定了各路諸侯,而且在建國初期就擊敗了北方的突厥政權,而不用像漢朝那樣,要等到建國六七十年後才能和匈奴正面對抗。在這一過程中,唐朝對西域的經營和控制也達到了巔峰。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所謂“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和大部分中亞的廣大地區,從玉門關開始,一直到鹹海附近。唐朝在擊敗突厥之後,又和位於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權達成和親政策。在搞定了這兩大對手之後,唐朝就設立了安西都護府,控制了天山南北和鹹海以東地區。這樣一來,大唐帝國就在歐亞大陸的陸上商貿通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長安也就成為國際大都市,不僅人口超過一百萬,而且有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是其他國家和其他文明的人,他們在這裡學習、生活、經商甚至做官。這就是怛邏斯之戰前,唐朝的概況。

阿拉伯帝國和唐王朝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出現,並且以相似的實力和速度崛起。在歐亞大陸上,阿拉伯帝國由西向東擴張,大唐帝國由東向西發展,雙方在中亞地區接觸和交匯,這樣一來就免不了一些小規模的衝突和摩擦。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而與此同時,中亞地區的情況也比較複雜。隨著東、西兩大帝國的崛起,很多文明和國家遭受擠壓,最後都集中在中亞。也就是說,當時的中亞是國際關係的中心,怛邏斯就處在這個中心之中。

這就是怛邏斯之戰之前的世界格局和國際背景,從這你大概能感覺到一絲風起雲湧的氣息。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一部分內容,總結一下,在公元7世紀的時候,西邊的阿拉伯帝國和東邊的唐帝國同時崛起,中亞地區就成了這兩個帝國的交流和衝突的最前線,而怛邏斯就處在這一前線區域中。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怛邏斯之戰究竟是怎麼打起來的?唐帝國為什麼會失敗?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就是名將高仙芝。高仙芝不是中原人,而是高句麗人。唐太宗把高句麗政權消滅之後,將大量的高句麗人遷入內地,高仙芝一家從他爺爺那一輩起就在唐帝國生活,到高仙芝這已經是第三代。

高仙芝的父親就是軍事將領,所以高仙芝從軍有點子承父業的意思。不過高仙芝後來的軍事成就,可以說遠遠超過了父親。他父親的最高成就,也就是成為一箇中高級將領,而高仙芝則是年紀輕輕就成為了安西副都護,差不多相當於軍區副司令。後來,在748年的時候,也就是怛邏斯之戰三年以前,高仙芝更是被任命為安西節度使,統轄天山南北和鹹海以東的地區。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高仙芝有很強的軍事才能,他在西域任職期間,很大程度上確保了大唐在西域的地位。剛才我們說過,大唐在西域地區的競爭對手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突厥,一個是吐蕃。突厥的問題在唐太宗時期就已經解決,剩下的就只有吐蕃。雖然唐帝國和吐蕃在唐太宗時期有和親協定,但吐蕃一直對西域虎視眈眈,在西域地區和唐朝各種明爭暗鬥。

比如,在怛邏斯之戰前,吐蕃就和中亞的小國勾結,要顛覆唐帝國的控制,高仙芝曾經好幾次挫敗這種軍事聯合,甚至生擒吐蕃公主,也因此,高仙芝才能被升為安西節度使。但是,安西節度使這個職位可不是好當的,高仙芝是直接面對國際關係複雜的西域。果然,在公元749年,也就是怛邏斯之戰兩年前,高仙芝對一箇中亞小國進行軍事征討,結果引發了後來的怛邏斯之戰,而被高仙芝打的小國,就叫“石國”。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高仙芝為什麼要打石國呢?原因很簡單,石國內部政治勢力有兩派,一派是親唐的,一派是反唐的。親唐的這一邊,接受唐玄宗的各種冊封和賞賜,反唐的一派氣不過,於是就在當地招降納叛,集結力量,組建了一個反唐聯盟,然後攻擊周圍和唐朝親近的國家。被石國進攻的那些國家應付不來,就只能向唐帝國求救,而高仙芝作為安西節度使,肯定是要負責這件事的,於是就親自出兵征討石國。你想,安西節度使親征,石國哪是對手。雙方交戰的結果是,石國一路損兵折將,很快就只剩一座被包圍的孤城。

這些反唐的勢力一看,現在的情況是,實力懸殊,明顯打不過了,只好請求投降。按理說,敵人都投降了,戰爭應該結束了,但是高仙芝的一個舉動改變了局面。在敵軍投降後,高仙芝趁其不備,突然進攻,擊敗石國的軍隊,佔領了城市,而且幾乎殺掉了所有的俘虜。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我們不去評價高仙芝的做法是對是錯,但他忽略了當時的國際關係。先納降後奇襲,這讓高仙芝,甚至唐帝國的信譽都大打折扣。果然,高仙芝佔領石國之後,不僅沒有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還讓那些有心和唐朝親近的國家和勢力,產生一種擔憂,就是我投靠唐帝國之後,會不會也落得如此的下場。

不僅如此,高仙芝在佔領城市之後,居然縱兵殺人和搶劫,這就更讓周圍的國家和勢力,感到畏懼,甚至厭惡。結果一個從石國出逃的王子,在中亞地區四處控訴高仙芝的背信棄義和暴行,從而成功地拉攏起新的反唐聯盟。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不過,新的聯盟雖然在實力上超過之前的聯盟,但還不是唐朝的對手。於是,他們就轉而向阿拉伯帝國求助,剛好,當時阿拉伯帝國負責中亞地區的將領非常渴望建功立業,於是雙方就聯合起來進攻唐帝國治下的西域。

這個消息傳到長安之後,唐玄宗和大臣們都對局勢分析不足,認為聯軍根本不足為慮,打敗他們就可以進一步控制中亞地區,還能趁此機會壓制阿拉伯帝國。也就是說,唐朝帝國的普遍態度是輕視阿拉伯帝國和反唐聯軍的。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認為,熟悉中亞局勢的高仙芝就知道,這一仗沒那麼容易打,但是他說服不了別人,只好硬著頭皮出征。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由於輕敵,大唐帝國方面對這一次軍事行動的準備很不充分,不僅軍隊匆忙出發、長途急行,而且幾乎是孤軍作戰,只有兩個中亞地區國家派軍隊支援。甚至臨戰之際,還有一個國家臨陣倒戈,背叛了高仙芝,站到了阿拉伯帝國一邊。這一支倒戈的力量來自葛羅祿,稍微記一下這個名字,後面我們還會提到。

最後,在軍隊實力上,唐朝也不如阿拉伯聯軍。在具體軍事對比上,有很多種說法,但書中認為,比較合理的情況是,唐帝國方面的軍隊數量只有三萬,其中有一萬是其他國家的聯軍,而阿拉伯聯軍的數量在10萬左右。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論高仙芝的軍事水平有多強,唐軍的勝算都不大。果然,雙方軍隊在怛邏斯這個地方遭遇,打了幾天幾夜。戰鬥中,高仙芝一度取得了一些優勢,卻因為盟軍的背叛,被多面夾擊,最終戰敗。

這基本上就是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也就是說,兩大帝國的真正交鋒時間,實際上不過幾天。不過,就像我們之前說的那樣,阿拉伯帝國雖然最後勝利了,但並沒有進一步地採取軍事行動,唐帝國方面,也沒有采取進行軍事報復。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這場戰役究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關於這場戰爭的影響,我們首先要解釋一個傳言。很多人都聽到過這樣的說法,怛邏斯之戰結束後,在被俘虜的唐軍士兵中,有一些是會造紙術的工匠,造紙術因此傳出了中國,先影響中東,然後又傳到了歐洲。但實際情況卻是,早在怛邏斯之戰以前,生活在中亞地區的人就已經在使用紙張了。也就是說,雖然造紙術也是從中國傳出去的,但是跟怛邏斯之戰沒有關係。

既然造紙術的傳播不是怛邏斯之戰的主要影響,那這一戰的主要影響是什麼?簡單來說,這場戰爭對交戰雙方都有影響,但是對唐朝的影響更大。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怛邏斯之戰改變了唐朝的格局和國運。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前面我們說到,在怛邏斯之戰中,高仙芝率領的軍隊只有三萬左右,其中有一萬是盟軍,也就是說,唐朝的軍隊只有兩萬人。這個數字聽上去不多,但根據文獻統計,當時唐朝在安西都護府的總兵力,也就三萬多人,而怛邏斯一戰,唐朝軍隊就損失了一萬五千人左右,相當於唐軍在西域地區戰力的一半,可以說是損失慘重。儘管阿拉伯人沒有進一步擴大戰爭,但這依然大大削減了唐朝對西域地區的實際控制力。

不僅如此, 在怛邏斯之戰以前,唐朝能在西域地區保持攻勢,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高仙芝個人的軍事才能。但因為怛邏斯之戰的失敗,高仙芝被調離了安西節度使的位置,新換上的將領雖然也有不錯的軍事能力,但還是不如高仙芝。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軍事實力和軍事能力的同時削弱,讓唐朝逐漸開始失去對西域,特別是中亞地區的擴張和控制力。所以,我們看到,在怛邏斯之戰以後,中亞地區實際上出現了權力真空。阿拉伯人雖然勝利,但是名義上他們畢竟是在幫別人復仇,所以也不好在這一地區進行擴張。

這也就是說,怛邏斯之戰以後中亞地區出現了權力真空的現象,而權力真空的結果就是,第三方勢力快速的崛起,這個第三方勢力,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在戰爭階段臨陣倒戈的葛羅祿。這大概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典型了吧。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而除了對西域地區的控制和影響,高仙芝和安西都護府還有另一個作用,就是抵禦吐蕃政權。我們剛才說過,控制西域一直是吐蕃的主要戰略目標之一,高仙芝任安西節度使的時候,吐蕃還不能在軍事上勝過唐帝國。怛邏斯之戰以後,因為軍事損失比較嚴重,而且高仙芝也被撤換,唐朝在西域漸漸地被吐蕃壓制,甚至後來一度喪失了對西域的控制和聯繫。這些就是,怛邏斯之戰對於西域地區的影響。

而對於大唐帝國來說,怛邏斯之戰的影響還不止於此。四年之後爆發的“安史之亂”也跟怛邏斯之戰有一定關係。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怛邏斯之戰的爆發年份是公元751年,而在這一年前後,唐朝不僅在怛邏斯吃了大虧,在其他兩個戰場上,也遭到了失敗。一個是劍南節度使對南詔的進攻,南詔是一個位於雲貴高原上的政權。當時進攻南詔的唐軍約為八萬人,而戰爭的結果是,六萬士兵戰死,幾乎是全軍覆沒。

而另外一場失敗,是安祿山對遊牧部落的戰爭。當時安祿山率領六萬大軍進攻契丹,因為想要搞突襲,所以就讓大軍急行千里,弄得整個軍隊都十分疲憊。沒想到,計策沒有奏效,反而陷入了敵軍的夾擊之中,結果不僅損失慘重,連安祿山自己也差一點被活捉。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你看,怛邏斯在西邊,南詔在南邊,契丹在北邊,同一時間,唐朝在西南北三個方向的軍事行動都遭到了慘敗,這應該不是一個巧合。從這裡,我們能看出,這個時候的唐朝已經有點外強中乾了。而作為一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也必然把這些情況看在眼裡,所以他選擇在公元755年,也就是怛邏斯之戰四年後起兵造反。

後面的歷史大家都很熟悉了,“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但唐朝元氣大傷。一代名將高仙芝,也因為在對抗安祿山的時候,被小人誣陷,落得個屈死的下場。這就是怛邏斯之戰,對唐朝的總體影響。總結起來主要有兩點,第一,怛邏斯的失敗,讓唐朝在西域地區的影響和控制力逐漸減弱。第二,怛邏斯的失敗,既是當時唐朝軍事衰落的體現,又在某種程度上加重了衰落的程度和速度。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當時兩個最大帝國之間的戰爭

相對於唐朝這麼複雜的影響,阿拉伯帝國的情況就簡單很多了,在打贏唐朝之後,雖然阿拉伯帝國沒有對中亞地區實行進一步的軍事控制,但是它們獲得了比之前更大的影響力。這不僅僅是因為軍事力量的強大,還因為它在怛邏斯之戰中,實際上扮演了一個協助中亞國家對抗唐朝的角色。這樣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帝國的正向發展,所以和唐朝的持續衰落不同,阿拉伯帝國在怛邏斯之戰後興盛了很長時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