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唐河|唐州變遷

唐朝 唐河 中國古代史 北魏 中國歷史 唐河融媒 2018-12-18

在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南陽盆地東部誕生了一個地域廣大,物產豐富的州郡——唐州。其境域北倚伏牛,南接隨州,東達江淮,西連鄧州,且處在中國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線上,置州年限歷經唐、五代、宋、元、明初5個歷史時期,長達749年。一條秦、漢時稱沘水,唐、宋時期稱泌水,清時稱唐河的河流,自北而南貫通境域西部,匯漢水、入長江,舟楫穿梭,航船成幫,成為北方和中原地區南連荊襄、湖廣的便捷河運通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河南·唐河|唐州變遷

(唐宋時期的唐州疆域)

▼唐州的設置及規模▼

唐州之域,春秋時為古蓼國、謝國、唐國地;戰國時屬楚,秦、漢、三國分屬南陽郡湖陽、棘陽、比陽、平氏、蔡陽諸縣;南北朝(420—589年)時期,處於中國南北雙方勢力的交鋒之地,一百六十多年間戰爭不斷,先屬南朝之劉宋、蕭齊,後屬北朝之北魏、北周,直至公元581年隋朝統一,才結束了這種戰亂紛爭局面。其境域屬舂陵郡,轄棗陽、舂陵、蔡陽、清潭(今棗陽市南40公里清潭鎮)、湖陽、上馬(今唐河)諸縣。唐武德三年(620年)改舂陵郡為昌州(治棗陽);武德五年(622年),因境內中部有唐子山,遂改昌州為唐州,領棗陽、舂陵、湖陽、上馬4縣,屬山南道(開元后改為山南東道,治襄陽)自此,唐州作為唐朝的一個行政區域登上了歷史舞臺,其管轄區域地跨今豫鄂交界處之唐河、棗陽兩縣、市。

由於此時唐州轄區北至上馬縣(今唐河縣),南至棗陽南部,呈南北達100多公里的長方形地帶,且兩地屬於不同的地理區域,交通閉塞,給管理造成諸多不便。在此背景下,武德九年(626年)朝廷決定廢唐州建置,南部的棗陽縣劃歸隨州;北部的湖陽、上馬兩縣劃歸顯州(治比陽,即今泌陽);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定年號貞觀,他登基以後廣開言路,從諫如流,整飭吏治;開創了唐初的“貞觀之治”。貞觀九年(635年)改顯州為唐州,此後270餘年間,唐州治一直在比陽(今駐馬店市泌陽),成為唐朝的上等州郡而雄踞於中原大地。

河南·唐河|唐州變遷

唐憲宗(805—820年)時期之宰相,地理學家、政治家、思想家李吉甫所作《元和郡縣圖志》,是我國唐代的一部地理總志,對古代政區地理歷史沿革有比較系統的敘述。常簡稱為《元和志》。此書在魏晉以來的總地誌中,不但是保留下來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編寫最好的一部。清初編寫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輿地圖經,隋唐志所著錄者,率散佚無存;其傳於今者,惟此書為最古,其體例亦為最善,後來雖遞相損益,無能出其範圍。"《元和郡縣圖志》對唐州有細緻的描述:

唐州:為上等州,屬淮安郡;開元(713—741年,唐玄宗年號)年間,轄45個鄉,21597戶;元和(805—820年,唐憲宗年號元和)年間轄78個鄉,40740戶。

沿革:《禹貢》豫州之域。春秋時為楚地,秦為南陽郡地,自漢迄宋(指南朝劉宋政權)皆同。後魏(北魏)太和(477—500年)中於此置東荊州,理比陽故地,其後改為淮州。隋開皇五年(585年)又改為顯州。貞觀九年(635年)改為唐州。

州境:東西308裡;南北310裡。

八至:西北至上都(長安)取葉縣路1340裡,取鄧州路1225裡。西北至東都(洛陽)520裡。南至隨州360裡。東南至申州(治信陽)260裡。西南至襄州350裡。西至鄧州320裡。東至蔡州(治今汝南)240裡。東北至許州270裡。北至汝州葉縣180裡,自葉縣取龍興路至汝州180裡。

貢、賦:開元貢:絹,絲,布。賦:布,麻。元和貢:絹十匹。

管縣七:比陽,慈丘,桐柏,平氏,湖陽,方城,泌陽。

比陽縣:上等。郭下。本漢舊縣,屬南陽郡。比水所出,故曰比陽。後魏(北魏)屬江夏郡,隋屬淮安郡,貞觀中改屬唐州。顯望岡,在縣西北60裡。比水,南去縣2裡。後漢世祖破甄阜、樑丘賜於比水西,斬之,即此水也。舞陰故城,在縣西北65裡。漢縣,屬南陽郡。曹公與張繡戰,引還舞陰,即此城。

慈丘縣:上等西南至州70裡。本漢比陽縣之地,後魏(北魏)孝文帝於此置江夏縣,並置江夏郡領之。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縣屬淮州。十八年改為慈丘,取慈丘山為名,慈丘山,在縣西50裡。比水,出縣東南太湖山。(慈丘縣故治在今駐馬店市泌陽縣付莊鄉古城村,)

桐柏縣:中等。西北至州120裡。漢平氏縣之東界也,樑於此置義鄉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為桐柏,取桐柏山為名也。桐柏山,在縣西南90裡。《禹貢》曰“導淮自桐柏”。出紫草。天木山,俗名天目山,在縣東北55裡。祖逖為豫州刺史,藏家口於天木山,即此山也。山上有池,時人號為天目。淮水,出縣南桐柏山,一名大復山。淮瀆廟,在縣西60裡桐柏山東北。

平氏縣:中等。東北至州70裡。本漢舊縣,屬南陽郡。晉屬義陽郡,其後為北人侵掠,縣皆丘墟。後魏(北魏)於平氏故城重置,屬淮州。隋改屬淮安郡,貞觀中改屬唐州。澧水(後稱三家河),出縣東南桐柏山,西流經縣北3裡。與淮同導,西流為澧,東流為淮。

湖陽縣:中等。東北至州160裡。古蓼國也,《左傳》曰“鄖人將與隨、絞、州、蓼伐楚”,注曰“今義陽東湖陽縣”是也。《地理志》曰蓼國,咎繇後,為楚所滅。後魏(北魏)孝莊帝於此立湖州。貞觀元年廢,以湖陽屬唐州。

方城縣:上等。東南至州160裡。本漢堵陽(堵:音zhe者)地也,屬南陽郡,在堵水之陽,故名。後漢朱為堵陽侯。樑於此置堵陽郡。隋改置方城縣,取方城山為名也,屬淯陽郡(郡治在今南召縣小店鄉關莊)。貞觀中,改屬唐州。方城山,在縣東北50裡。即沮、溺耦耕處。《左傳》屈完對齊桓公,“楚國方城以為城”是也。堵水,西去縣三十五里。

泌陽縣:中等。東至州一百里。本漢棘陽縣地,後魏(北魏)於此置襄城郡,領襄城、上馬二縣。貞觀元年(627年)廢入湖陽縣。開元十三年(725年),刺史白知節奏復置,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泌陽。

從以上《元和郡縣圖志》關於唐州的記載可以看出,自唐武德五年(622年)設唐州建置,特別是州治徙比陽以後,歷經唐朝前期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115年間,清明的政治環境和穩定的社會秩序促進了唐州的經濟發展和人口繁衍,特別是從玄宗開元至憲宗永和,100餘年間唐州戶增19143戶,鄉擴33個,形成了唐州第一次興盛時期。

▼中唐以後唐州的漸次衰落▼

正值唐朝處於“開元盛世”之際,玄宗天寶年間,發生了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武裝叛亂,經過7年多(755年12月至763年2月)的征戰,“安史之亂”雖然平定,但從此以後,各地藩鎮割據尤甚,唐朝由盛而衰。唐州地域也長受兵燹之禍,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入唐州,所到之處,掠官府,禍百姓,由於糧食給養供應不及,就大肆殘害百姓,殺人以充軍糧,《資治通鑑·第二二五卷》載:"時民間無積聚,賊掠人為糧,生投於碓,併骨食之,號給糧之處曰“舂磨寨”。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卞、曹、濮、徐、兗等數十州,鹹被其毒",造成人民流離其所,土地漸次荒蕪,原本州大民多、美麗富庶的唐州也隨著國家的戰亂而衰退荒落。天佑三年(906年)四月,比陽唐州城郭在戰亂中被毀,時任唐州知事衛審符上奏,朱溫將州治遷徙泌陽(今唐河),由此開始了在今唐河縣城長達464年置州治的歷史。

河南·唐河|唐州變遷

天佑四年(907年),朱溫廢唐哀帝李柷,自行稱帝,建都開封,國號為"大梁",結束了唐朝289年的統治。自此年至宋朝建立,53年間中原地區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5個朝代,史稱“五代十國”時期。唐州治遷徙泌陽(今唐河)以後,州名也隨朝代更迭輪番變更,後梁改名泌州,後唐復為唐州,後晉更為泌州,後漢、後周復為唐州。幾十年間,中原地區一直處於大混亂、大破壞時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朝中父子相弒,弟兄互殘;加之唐末以來戰爭不斷、徵賦加重,人民深受其害,死傷、逃亡甚多。

▼北宋時期唐州的崛起▼

公元960年,北周大將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再次統一了中國。但唐末至五代時期,近百年的戰亂給唐州及其整個國家造成的嚴重影響和損失是非常嚴重的,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經濟凋敝。宋朝初年編纂於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的《太平寰宇記》對唐州做了詳細的記載。

河南·唐河|唐州變遷

時唐州轄泌陽、湖陽、桐柏、方城、比陽5縣。原慈丘縣於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廢,併入比陽縣。原平氏縣於宋開寶五年(972年)廢縣為鎮,劃歸泌陽縣(今唐河)。

戶:主戶2387,客戶5410。(宋代根據農戶產業的有無、多寡,劃分居民戶等的制度。有常產的稅戶,劃為主戶,無常產的佃戶或僑居者,劃為客戶)。由此記載可以看出,經過唐末及五代的戰亂,全唐州戶數已從唐元和時期的78個鄉,40740戶,減少為14個鄉(其中:泌陽、桐柏、湖陽、方城4縣各為3個鄉,比陽縣2個鄉),主、客戶合計7797戶,不及百餘年前的五分之一。

宋朝建立以後,社會秩序逐步穩定,政府實行發展水利,於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但由於唐州在唐末五代時遭受損失嚴重,人口基數低,宋初幾十年間,人口、經濟發展仍然較為緩慢。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年間,趙尚寬知唐州後,才給唐州帶來了發展機遇。當時因唐州人口稀少,經濟凋敝,所收之賦稅不足以充役,朝中大臣們曾商議欲廢州為邑,趙尚寬首先站出來反對,言道;“土曠可益墾闢,民稀可益招徠,何廢郡之有?”正是在趙尚寬的據理力爭下,使得唐州免廢為留。在其任上,他大力復修水利工程,招徠流民,使唐州經濟得以快速發展。3年後,戶增萬餘,原長滿雜草的荒地變成了肥沃的土地,三司使包丞向仁宗皇帝上奏其事蹟,朝廷頒佈詔令予以褒揚,並增加官俸、賞賜銀兩,留任一屆。5年後趙尚寬調離唐州,繼任者高賦也是一位有作為的州官,他繼續實行趙尚寬的政策,獎勵農耕,唐州社會安定,人口增加,經濟持續發展。

宋《元豐九域志》記載了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年)唐州的具體情況:

唐州為上等州,屬京西路淮安郡,團練州,治泌陽(今唐河)。

轄5縣。主戶:21758戶;客戶:11243戶。土貢:絹11匹。

泌陽縣:中下等,轄2個鄉,1個鎮(平氏鎮)。

湖陽縣:中下等,轄2個鄉,1個鎮(崔橋鎮)

比陽縣:中下等,轄1個鄉。

桐柏縣:下等,轄2個鄉。

方城縣:下等,轄2個鄉,4個鎮(青臺、許封、羅渠、新寨)

河南·唐河|唐州變遷

由此記載可以看出,經過短短30年的發展,唐州人口迅猛發展,耕地也增加了四萬多頃。至徽宗崇寧(1102—1106年)年間,唐州已擁有89955戶,超過了唐代唐州最高戶數的兩倍,成為在全國上下矚目的儼然大州了。因此,北宋中後期的70多年間是唐州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唐州的再此繁榮與振興,趙尚寬、高賦等知州功不可沒。二位州官調離之後,唐州百姓皆為之修祠立像,予以紀念。

▼處於宋金對峙前沿的唐州▼

正值唐州處於興盛發展的歷史時期,“靖康之恥”將北宋王朝推進了萬劫不復之地。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大肆燒殺搶掠,俘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和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及驅擄百姓男女不下10萬人北上金國。北宋滅亡以後,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繼承皇位,是為宋高宗,後遷都臨安,史稱南宋,偏安一隅。在南宋與金國對峙的150年中,唐州首當其衝,戰爭頻發,時而歸金,時而歸宋,局勢動盪不安,唐州百姓深受其害,民不聊生。

河南·唐河|唐州變遷

高宗紹興二年(1132年)金兵攻陷唐州。當年九月,岳飛部將牛皋率軍趕走金軍,收復唐州。三年(1133年),金國培植的偽齊政權將領李成協助金兵攻破唐州。四年(1134年)七月,岳飛部將王貴、張憲率軍破金兵及偽齊兵,再次收復唐州。五年(1135年)七月,偽齊兵犯湖陽縣,唐州守臣高青被俘。六年(1136年)四月,偽齊兵破唐州,團練判官扈舉臣、推官張從之被殺害。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南宋與金於簽訂《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古代關口,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南)一線為界。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給金國,每年向金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此後90多年間,唐州基本屬於金國管轄之下,期間雖有南宋軍隊短暫收復,但沒能行使有效控制。直到宋理宗紹定六年(1233年)宋京西兵馬鈐轄使孟珙收復唐州,並於第二年在此屯兵,唐州迴歸南宋。

但是,好景不長,南宋與金朝的戰爭剛剛結束,北方蒙古軍隊又打了過來,淳祐十一年(1251年)忽必烈帶軍佔領唐州,並駐軍屯田,以此作為進攻南宋的後防基地,本已遭受幾十年金人盤剝和戰爭創傷的唐州人民再此遭受蒙古大軍的鐵蹄踐踏,人口死傷逃亡嚴重,土地荒蕪,路斷人稀。據《元史·地理志》記載,元初復為唐州,轄泌陽、湖陽、桐柏、比陽4縣; 至元三年(1266年),以民力不及廢湖陽、比陽、桐柏3縣為鎮,只領泌陽(今唐河)1縣,屬南陽府。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又省泌陽縣入唐州,此時,唐州不領縣。至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南陽府5州11縣在籍登記只有692戶,4893人,可見當時人口稀少的程度。

河南·唐河|唐州變遷

公元1368年,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軍經過多年征戰,終於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明,年號洪武。第二年,唐州城駐軍發生兵變,明政府平息以後,加之人口稀少,州不領縣,於洪武三年(1370年)降唐州為唐縣,結束了唐州建置近750年的歷史。

唐州之地,因其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河流縱橫等優越的自然條件,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常受戰亂紛擾。在置州的700多年間,雖數經水旱災荒、兵燹血刃之禍,但也有乘勢而發,興盛蓬勃之期;亦曾發生過震驚朝野之舉國要事。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初十,隨、唐、鄧三州節度使李愬以唐州為基地,率領9000名官軍,分前、中、後三部人馬,利用風雪之夜,突襲蔡州,生擒割據淮西的首領吳元濟,平息了威脅唐朝政府的藩鎮割據隱患。由此“李愬雪夜襲蔡州”的壯舉,成為中外軍事史上奇襲戰的典型戰例載入史冊。北宋神宗時期,趙尚寬知唐州時,興修水利,鼓勵農耕,唐州勃勃生機的業績,多次受到朝廷褒獎而舉國矚目;文學家王安石、蘇軾分別做《新田》詩和《新渠》詩頌之。兩位大文豪同時為一個州的巨大變化由衷感慨而作詩,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有的。

河南·唐河|唐州變遷

在其後的哲宗時期(1086—1100),文廟和泗洲塔、菩提寺這些規模宏大、建築精美的文化工程先後在唐州城崛起,愈加彰顯出唐州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厚重;勤勞、純樸的唐州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譜寫出一曲曲值得稱頌的壯麗詩篇。

文章作者丨唐河岸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