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軍事力量有多強:那一場偉大的勝利讓兩個爺們皇帝廟堂上一個彈琴一個配舞忘乎所以

自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以來,中國曆經近四百年的分裂與戰亂,後雖有隋朝一統南北,但是隋朝旋即滅亡,中國又陷入分裂與戰亂的危機之中。扭轉這一歷史趨勢,重建大一統並使中華文明進入又一個繁盛期的,正是“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核心精神是通過“崇簡”以調整國家與社會關係、通過“尚賢”以擴大統治階級、並一統農耕區與遊牧區以構建多民族統一國家。

玄武門之變與貞觀之治

李淵稱帝不久,便立李建成為皇太子,以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在統一戰爭中,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皆總制一方,圍繞著東宮、秦王府、齊王府,逐漸形成三個政治軍事集團。武德四年,李世民以平定王世充、竇建德之功,被加號天策上將、陝東道大行臺,位在王公上,東宮感到威脅加劇。武德五年,劉黑闥二次起兵之時,李建成出任陝東道大行臺、山東道行軍元帥、節制河南河北諸州,統兵東討,力圖控制河北,在關東培植勢力,以與秦王府抗衡。在這次東征中,李元吉隨同出征,此後東宮與齊王府逐漸聯謀。武德七年,唐朝初定天下,秦王府與東宮、齊王府的傾軋加劇,太子、齊王在獲得宰相裴寂、高祖寵妃張婕妤、尹德妃支持的同時,也積極發展私人武裝。太子在長安私募長林兵,齊王府也招募壯士、私匿罪人擴充王府武裝。

武德九年,雙方矛盾激化,秦王府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高士廉、侯君集、尉遲敬德等,日夜勸秦王誅殺太子、齊王。適逢突厥入塞,齊王受命督軍北上,太子、齊王定計徵調秦王府將領,再謀秦王。太子、齊王的計劃為秦王府偵知後,秦王急召府僚商議,決定在玄武門截殺太子、齊王。六月初三,秦王入宮告發太子、齊王“淫亂後宮”,唐高祖召太子、齊王於次日入宮鞫問。當夜秦王府兵馬入宮埋伏,待太子、齊王進入玄武門後,秦王一馬當先,首先射殺太子,又與齊王激鬥,尉遲敬德趕到後射死齊王。此時,東宮、齊王武裝聞訊猛攻玄武門,試圖入宮援助。尉遲敬德斬太子、齊王首級宣示於兵眾,東宮、齊王武裝隨之奔潰。尉遲敬德又率部到海池舟中面見高祖,唐高祖知事已至此,已無挽回餘地,遂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三日後立李世民為太子。八月,李淵正式退位,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元貞觀。

唐太宗的統治時代被史家讚譽為“貞觀之治”。有學者認為“貞觀之治”的出現與“玄武門之變”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唐太宗是一位十分在意自身歷史形象的皇帝,既然他以政變獲得權力的事實無法改變,那麼他必須以彪炳史冊的政績來證明其統治合法性。“貞觀之治”核心精神是恢復統治秩序,即以休養生息的方式恢復社會經濟,而非大規模的制度更張。“貞觀之治”對於中國歷史的一大貢獻是繼續隋朝混一南北的統治政策,開放統治集團,“惟賢是與”,使統治集團具有開放性與流動性。

貞觀之治:崇簡與尚賢

唐太宗即位後,擺在面前的首要任務是恢復統治秩序。唐太宗經歷過隋末大起義,看到了惡政亡國的後果,常以舟、水關係比喻君與庶人的關係,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其統治時期,注意節制統治階級,為民眾的生產、生活創造較為寬鬆的政策環境。貞觀初年、二年,唐太宗兩次釋放宮女,令其婚配。貞觀前期,唐太宗不但不興修宮室,並且將在建的洛陽乾元殿停建,唐太宗說:“以後可能會到洛陽理政,即使是露居也無妨。”在唐太宗看來,追求宮殿的奢華,喜歡遊玩池臺,那只是帝王個人的慾望,百姓並不希望這樣。帝王之所以喜歡,那是因為滿足了他個人的奢華放逸,百姓之所以不喜歡,是因為會因此窮困疲敝。唐太宗不僅自己以身作則,還嚴格管制勳貴階層的社會風習。早在貞觀元年唐太宗便制令,禁斷王公奢靡。貞觀十一年,又下《戒厚葬詔》,嚴禁勳戚侈靡厚葬,違者會“隨狀科罪”。在唐太宗統治時期,社會風俗以簡樸著稱。

唐太宗還較為關注民間疾苦,貞觀初,關東、關中各地災害甚多,唐太宗下令開倉賑濟,允許災民就食他州,並緊縮政府開支。在隋末戰爭中受損嚴重的地區,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不再徵發徭役。而徵發徭役、兵役的地區則注意不違農時,唐朝頒佈《營繕令》,以法令的形式規範營造公共工程時的民力征發。總體而言,“貞觀之治”中惠民的主要內容不在於減免賦稅,而在於輕徭。經過上下的共同努力,貞觀三、四年,關中豐收,流民迴歸。貞觀六、七年,關東地區的農業也發展起來,社會逐步走向安定。此後年年豐收,貞觀八、九年,米價降至每鬥四五錢,貞觀十五年更降至兩錢。社會經濟已進入繁盛時期。

自西晉永嘉之亂後,南北、東西分裂達三百年之久,關隴、代北、山東、江左各集團區隔已久,隋朝短暫的統治不足以抹除彼此間的差別。而在貞觀年間的現實政治中,除了秦王府舊人,還存在著隋朝官吏、義軍領袖、高祖遺臣、東宮、齊王府僚屬等多方勢力。擺在唐太宗面前的迫切問題是,他需要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係,將各方勢力整合起來。唐太宗使用的辦法是“以天下為家”、“惟賢是與”。在這一擇才標準下,唐太宗既用“西北驍武之士”,又用“東南儒生”;既用秦王府舊人,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也用東宮、齊王府的舊仇,如魏徵、王珪等;既用高祖遺臣,如蕭瑀、封德彝等;也提拔寒微士人,如馬周、劉洎、戴胄等。以後唐朝疆域擴展至蒙古高原後,唐太宗又任用少數族精英,如阿史那社爾、執失思力、契苾何力等。不拘一格使用賢才的政策,使唐太宗朝形成了一個具有才幹的官僚集團,這是“貞觀之治”得以出現的基礎。

在“惟賢是與”的政治氛圍中,唐太宗常以隋煬帝護短拒諫為反面典型,鼓勵群臣進諫。這既是對臣下的尊重,也是使百僚歸心的必要措施。貞觀年間出現了許多著名諫臣,如王珪、魏徵、褚遂良等等。面對反面意見,唐太宗常常予以進諫者獎勵,如馬周進諫大安宮宜崇奉、宗廟宜親祀、樂工不宜賜官等,唐太宗即賜予馬周豪宅。貞觀朝最著名的直諫者首推魏徵,他對唐太宗進諫達二百餘事,魏徵死後,唐太宗感慨自己失去了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鏡子。

從皇帝到天可汗

貞觀之治的另一重要內涵是將農耕世界與遊牧世界合為一家。隋朝崩潰後,東突厥雖未直入中原,但常在隋末各爭霸勢力間不斷反覆,獲得政治經濟利益。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剛剛即位,東突厥頡利可汗偵知長安政局不穩,率重兵逼近長安,唐太宗親自領兵至渭水,耀兵示戰,打破了頡利可汗政治訛詐的幻想,頡利可汗被迫撤軍。雖然唐朝在這場較量中獲勝,但唐太宗對突厥逼近長安深以為恥。貞觀初年,唐朝內部尚未安定,關中、關東災害頻繁,但唐太宗不會選擇韜光養晦、以對外讓步來換取和平與發展,他下決心解決突厥問題。一方面,在緣邊修繕障塞,調動唐軍,一方面,策動東突厥的內部矛盾,與背叛東突厥的薛延陀建立聯繫,接納管轄東突厥東部的突利可汗的投降。

貞觀三年十一月,唐太宗決定攻滅東突厥,派遣李靖、李勣、柴紹、薛萬徹統軍十餘萬分路出擊突厥。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三千騎兵冒嚴寒大雪奔襲頡利可汗駐紮地,正面擊潰頡利可汗親率的突厥主力。突厥在潰敗中又遭李勣伏擊,退守鐵山後,僅剩幾萬人了,處於山窮水盡之地。頡利可汗派執失思力赴長安請罪,請求突厥內附並願意入朝,實則欲換取唐朝物資援助以獲喘息之機。唐太宗派遣鴻臚寺卿前去安撫,並詔命李靖迎接頡利可汗入朝。李靖與李勣識破了頡利可汗的謀劃,決定以李靖為正軍、李勣為奇軍再次攻擊突厥。李靖麾下蘇定方率兩百餘騎奔襲可汗牙帳,突厥主力聞風北逃,意圖越過大漠,但又遭受李勣阻擊,突厥大眾投降。頡利可汗在逃亡途中被唐軍李道宗部俘獲,被送往長安,東突厥宣告滅亡。唐高祖聞訊後大喜,將唐太宗、諸王、公主、貴臣召集,設宴慶祝,唐高祖自彈琵琶,唐太宗親自起舞。唐太宗將南下的突厥人分置東起幽州、西至靈州的土地上,在突厥故地設置都督府、州,加強控制。入長安的突厥人有一萬餘家,被委任為五品以上軍職者有一百多人。唐太宗的政策獲得原屬東突厥各族的廣泛讚譽,唐太宗也被各族推舉為“天可汗”。

唐朝拓地至蒙古高原後,西域諸國紛紛遣使入朝,西域之路重開。此時處於河西以南的吐谷渾對唐朝的西部安全構成了挑戰。貞觀九年,唐太宗以李靖為主將,節制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彥、高甑生等五部,如青海攻擊吐谷渾。唐軍李道宗部先敗吐谷渾,而後唐軍兵分兩路並進,李靖、薛萬徹、李大亮為北路,侯君集、李道宗為南路。唐軍長途奔襲,深入荒漠二千餘里,沿路作戰,克服種種困難,各部均取得輝煌勝利。吐谷渾伏允可汗先敗於侯君集、李道宗,再敗於唐將契苾何力,僅餘千餘騎兵,最後為部下所殺。伏允可汗之子慕容順投降唐朝。唐太宗冊封慕容順為西平郡王,由李大亮防守吐谷渾舊境。經此一戰,唐朝控制了青海高原及川西一帶。

吐谷渾被唐朝控制後,吐谷渾西邊的吐蕃開始出現在唐朝的戰略考慮中。此時吐蕃的贊普是棄宗弄贊(尊號松贊干布),這是一位偉大的贊普,十二歲即位時面臨國內叛亂以及敵國蘇毗、羊同的復國運動,在松贊干布的領導下,吐蕃平息叛亂,滅蘇毗、羊同,統一西藏高原,遷都邏些(拉薩)。唐朝滅東突厥後,聲威遠播,松贊干布滅蘇毗、羊同後,立即於貞觀八年遣使入朝。這時唐正準備用兵吐谷渾,遂遣使入藏聯絡。吐蕃在二次遣使中提出和親的請求。當時邊疆各族首領均以唐公主下嫁為恩典,挾唐朝之威以樹立內部權力秩序、震懾外部各族。特別是鄰近的吐谷渾也獲得唐朝公主下嫁,這使吐蕃的和親要求極為迫切。唐朝出於謹慎的考慮,謝絕了松贊干布的和親要求,於是松贊干布決定以武力脅迫和親。先攻擊吐谷渾,再破党項,貞觀十二年,松贊干布出動二十萬大軍進攻唐鬆州(松潘),以示國力強盛。此時唐與吐谷渾戰事已告結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為行軍大總管,執失思力、牛進達、劉蘭,共步騎五萬分四路出擊吐蕃,大敗吐蕃。松贊干布隨後遣使入朝謝罪,再次求婚,唐太宗考慮西陲安寧,同意和親。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結婚,此時松贊干布25歲。唐朝與吐蕃間結成甥舅關係,合同一家。此後兩百年間,新贊普繼位,必須得到唐朝“冊封”,否則便不具執政的合法性。在對外關係上,吐蕃維護唐朝國威。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蔣師仁出使天竺,遇中天竺國內政變,新統治者不承認前國王與唐朝的朝貢關係,拒納唐使。吐蕃便出動兵力助唐使三戰而敗東天竺、北天竺,滅中天竺,俘獲國王及其宗室,押解至長安。以後,東、西、南、北、中五天竺成為唐朝的朝貢國,諸王朝貢不斷。

連敗吐谷渾、吐蕃後,唐朝將眼光放在了西域東部的高昌。高昌為內地通往中亞的咽喉,而高昌依附西突厥,常阻隔西域諸國與唐朝的往來,並襲擾唐伊州(哈密)。貞觀十三年,唐太宗命侯君集統軍數萬,越過二千餘里的沙漠,破田地城,圍高昌都城,高昌王被迫投降,唐朝取得高昌三州五縣二十二城的領地,設置西州,置安西都護府。此後,唐軍兵鋒西指,貞觀十八年派郭孝恪平定焉耆國。貞觀二十一年,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郭孝恪十萬大軍攻龜茲國。次年,滅龜茲,俘獲龜茲王。唐朝在西域設置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以安西都護府統轄四鎮,有效地控制了西域。

在西部邊疆趨於平定時,唐太宗將眼光放在了東北與漠北。唐朝繼承隋朝的東北政策,以恢復漢四郡為己任。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率大軍分海陸兩路進攻高句麗,受阻於安市,遇嚴寒天氣,遂班師回朝,沒有達成戰略目的。貞觀二十年,唐太宗派李道宗、李勣等分數道進擊漠北,滅亡薛延陀,鐵勒諸部降唐。貞觀二十一年在漠北設六州一府,並於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設“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以供使者。貞觀二十二年,在奚人所在地設饒樂都督府,下轄九州;在契丹人所在地設松漠都督府,下轄十州。饒樂、松漠二都督府均隸屬於營州都督府。

唐太宗的統治時間只有短短的二十三年,但是經由“貞觀之治”,唐朝不僅渡過了王朝初建時的瓶頸時期,沒有像隋朝一樣二世而亡,而且開啟了中華文明又一個偉大的時代,與漢朝被並稱為“漢唐盛世”。“貞觀之治”這一歷史成就的取得是與崇簡以調整國家與社會關係、尚賢以擴大統治階級、構建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政策密不可分的。

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本文根據作者在“東方講壇·思想點亮未來”系列講座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主編:王多

唐朝軍事力量有多強:那一場偉大的勝利讓兩個爺們皇帝廟堂上一個彈琴一個配舞忘乎所以

欄目主編:王多 文字編輯:王多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雍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