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年專訪:生在香港,心繫無錫

唐英年 經濟 金融 無錫菜 江南晚報 2017-04-28

點擊上方江南晚報訂閱

錫城熱點新聞即時推送

唐英年專訪:生在香港,心繫無錫

在採訪前,記者就聽說唐英年先生“脾氣好、沒架子”,一番接觸下來果然如此,任何時候,他總是面帶笑容,非常親切、容易相處。65歲的他渾身上下透著儒雅氣質,採訪時也是有問必答。對於家鄉無錫,他的認同感特別強烈,履歷表上始終填寫著“祖籍江蘇無錫”,也常跟人說自己是無錫人。這次採訪,他談到祖先、談到自己的經歷,更談到對家鄉的期望。採訪尾聲時,唐英年還說起了無錫話,向家鄉父老問好。

唐氏發展

從布莊到民族工商業巨頭

提起無錫唐氏家族,本地人都知道這是“大戶人家”“名門望族”。資料顯示,無錫唐氏原是常州武進人氏,祖先唐荊川曾任明朝的兵部侍郎,是抗倭英雄。明朝末年,唐氏第十一世中的一支移居無錫。清朝晚期,當太平天國的戰火燒到江南時,唐英年父親唐翔千的太曾祖父唐懋勳為躲避戰亂,攜妻兒老小一起來到無錫鄉下的嚴家橋,沒過多久,就通過布莊生意發展成無錫東北鄉的首富。

唐懋勳過世後,其子唐洪培、唐福培更是青出於藍。除了經營布莊之外,又先後開設了“同濟典當”“德仁興繭行”“同興木行”“同濟棧房”等多種經營,使得唐氏集地租、利息、商業利潤於一身。唐懋勳的第三代“鎮”字輩和第四代“源”字輩大都在嚴家橋出生成長,從小受到良好教育,人才輩出,他們紛紛走出嚴家橋,到無錫、上海更大的天地中創業。

從二十世紀初到三四十年代,唐滋鎮、唐炳源父子和唐英年的曾祖父唐殿鎮、祖父唐增源等,辦起一個又一個唐氏工商企業,如無錫的九大布行、九豐麵粉廠、麗新紡織印染廠、協新毛織廠等,彼時,唐氏家族已經成為聞名大江南北、在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上有深遠影響的家族。

之後,唐家重點選擇在香港發展。唐英年的父親唐翔千赴美深造後,在香港先後開辦布廠、染廠、紡織廠、針織廠、製衣廠,創立了龐大的紡織王國,成為香港著名實業家。1974年,他在香港第一個打破美國棉壟斷市場的局面,成為首位使用大陸棉的香港廠商。改革開放後,他又大力投資內地,在新疆、上海、廣東等地建立了一系列企業和公司。晚年時又華麗轉身,進入電子行業。

家國情懷

棄商從政、臨危受命

在這樣的家族背景下,唐英年註定從一出生就有不平凡的命運。十多歲的時候,他赴美留學,就讀於密歇根大學,之後又去耶魯大學攻讀社會心理學碩士學位。當碩士畢業、準備修讀博士學位時,父親的一封“催回”信打斷了他的求學路。

提到當初這個改變一生的決定,唐英年如今依然認為很值得,“如果不是選擇回來幫家裡的業務的話,可能就會走上學術的道路。兩者的發展完全不同。那時正值改革開放,我有機會去內地投資,親自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成功,所以現在回頭想想,仍是一個很好的決定。”

進入父親的公司後,唐英年從基層做起,先學習包裝,後學針織工序和技術,然後當買辦,再接手經營和銷售,一步步成為企業集團主席,並且出任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商場上的他完美地繼承了唐氏善於經商的基因,1989年,唐英年獲頒香港青年工業家獎,1993年又獲選世界經濟論壇明日全球領袖。

正當他在商界揮斥方遒之時,1991年,一個偶然的機緣,唐英年開始涉足政界,到2002年,他完全棄商從政。提起進入政壇的原因,他表示自己是受祖父和父親“家國情懷”的影響,“就是有一種為國為港的想法,在香港長大,總想為香港做點貢獻。”這種服務社會的強烈意願使得他在香港的政府機構裡工作了20年,從立法局的議員、到工商科技局的局長、再到財政司司長、政務司司長。

2003年,香港剛剛從亞洲金融危機的風暴和其他重重危機中勉強掙脫,又在SARS的重擊下跌至谷底,唐英年臨危受命走上了“財爺”的位置。“那時香港經濟最突出的是兩高問題,一個是高達600多億港元、佔GDP5%的財政赤字,另一個是高達8.6%的失業率。”唐英年運用自己的商業頭腦,把政府的財政支出當成一個超級企業的賬本一樣看待,認為最重要的是開源,需要大力發展經濟,讓大家多一點收入,這種思維產生了很明顯的效果。到他離任的時候,香港財政不但轉危為安,甚至已經“庫滿溢水”,有了700多億港幣的盈餘。

現在的唐英年雖然已經從政府退休,但他仍然熱心社會事務。2015年,由他牽頭創立了香港江蘇社團總會,旨在進一步加強旅港江蘇人和家鄉之間的經濟、文化、情感等各方面交流。

情深誼長

父親在家講“錫普”

雖然唐英年不是在無錫出生、長大,但這並不妨礙無錫在他心中的地位。他告訴記者,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是無錫人,童年時,還曾和家人一起,回上海看望獨自留在大陸的祖父。父親唐翔千一直重複“身在香港、心在無錫”的話語,常常回憶當年在無錫的故事,江南的山水、太湖的風光,小籠包、雞子大餅等小吃構成了唐英年心中最初的無錫印象。

雙親在家中交流,說的也是家鄉話。“第一次回無錫,我以為我能聽懂無錫話,但到了無錫,才發現我根本聽不懂。”唐英年笑言,只因父親在家講的是“錫普”,讓他誤以為那是無錫土話。他說,父親多年生活在香港,依然帶著很重的無錫口音,“他講的廣東話,香港人都聽不懂。”

在香港江蘇社團總會唐英年的辦公室裡,一幅水鄉刺繡擺件引人注目。他說,“刺繡上的小橋流水和我的老家無錫嚴家橋的江南風景很像。”2004年,唐英年首次回到嚴家橋,引得五六千名鄉親爭睹他的風采,許多村民甚至推遲了燒午飯時間來看唐英年。那天中午,唐英年吃到了一頓地道的家鄉菜:釀麵筋、無錫醬排骨等,連說很好吃,“在香港可吃不到這麼地道的無錫菜啊。”

捐7000多萬資助無錫教育

唐氏家族歷來對家鄉的公益事業十分熱心,曾有約定,“凡嚴家橋的公益事業,不論大小,唐姓負擔一半。”不少嚴家橋的老人回憶,以前唐家在嚴家橋做的好事多多,天災的時候,唐家不收地租;大水氾濫時,唐家也主動修橋修路,並且還救濟當地一些窮人;唐家還為嚴家橋鎮修建了“田基濱”,讓村裡可以和外河連接起來。

“尤其家族對於教育的重視,是幾代人傳承的”,唐英年表示,在唐氏家族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視。唐英年和父親都曾求學美國,祖父也受過高等教育,良好的教育使得他們擁有開闊的視野和更優秀的經營理念。推己及人,促進全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就成了唐氏家族特別熱心的公益事業,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唐家共計捐資7000多萬元助推無錫教育事業發展。

對家鄉無錫寄予厚望

“無錫是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現在錫商的足跡也是遍佈全世界,雖然從事的行業不同,成功的祕訣卻類似,就是勤奮、眼光獨到、善待員工。”他表示,無錫的工商基礎雄厚,如果能抓住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趁機走出去,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而作為香港江蘇社團總會的會長,他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促進無錫與香港的合作。“無錫與香港經貿發展會有許多機會。”他表示,在金融方面,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無錫實體經濟是強項,而實體經濟需要金融資本來注入,金融則需要實體經濟作為基礎,這裡面合作的潛力很大。第二個就是文化方面,無錫的吳文化底蘊深厚,在詩、畫、書法、陶瓷等方面都有出名的人物和作品,現在需要的是將無錫的文化資源發揮出來,而香港有各種展覽會、拍賣行,都很成熟,可以把無錫文化向世界推介。他表示,雖然目前還沒有具體項目,但他認為文化合作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之前也沒有人往這方面想過,“如果有好的項目,首先會第一時間推進雙方合作。”

(晚報記者王晶/文盧易/攝)

人物檔案

唐英年,1952年出生於香港,祖籍無錫。從美國完成學業後回港參與家族生意。1991年開始踏足政壇,成為香港功能組別立法會議員。1997年香港迴歸後,獲前香港特首董建華邀請進入香港行政會議。2002年7月至2003年8月任香港工商科技局局長,參與CEPA洽談和執行簽訂。2003年8月任香港財政司司長,2007年6月任香港政務司司長。現為半島針織廠有限公司主席、全國政協常委、香港江蘇社團總會會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