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祖籍邢臺市,登基後很親近自己的祖籍地,根據史料記載的各種與邢臺市相關的人、事、物的事蹟,可看出這個唐朝中興之帝對自己遙遠的祖籍之地的一種思想感情的寄託。其主要事蹟如下:

1、唐玄宗改名邢州為鉅鹿郡

唐朝天寶年間(742年-757年)邢州改名為鉅鹿郡,鉅鹿縣更名為鉅鹿縣,757年復邢州名。邢州市為古鉅鹿大地,鉅鹿之名源自邢臺大陸澤,漢書雲:鉅鹿故大鹿,有大陸澤。大陸澤為古代天下九澤之一,九州之一的冀州境內的第一大湖。天寶年間邢州又恢復鉅鹿古名,也是一種對這片土地悠久歷史的體現。另外,安史之亂期間,還發生了一間小事,不可一世的梟雄安祿山居然不敢進鉅鹿郡城(邢州城),這也是唐玄宗對邢州的這次更名讓人津津樂道的地方。史書記載安祿山“至鉅鹿郡(邢州),欲宿,祿山忽驚曰:「我名祿,非所宜宿也。」移營至沙河縣,博陵太守張萬頃獻《漢高祖不宿柏人頌》。” 安祿山不宿鉅鹿,猶如漢高祖不宿柏人(隆堯)一般,說明古代人非常迷信,非常講究避諱和諧音。也給邢州歷史留下一筆談資。

當時唐玄宗可能比較迷信,所以安史之亂時,一度改房山縣為為平山縣,鹿泉縣為獲鹿縣,鹿城縣為束鹿縣(今辛集市),改鉅鹿縣為鉅鹿縣,邢州為鉅鹿郡,無非是想借諧音,討個吉利,希望能平復安祿山,擒獲安祿山,束縛安祿山、鉅殺安祿山而已。

2、唐玄宗擴建隆堯大唐帝陵、追封先祖、提高祭祀規格


唐玄宗與邢臺的15件大事


大唐祖陵位於邢臺市隆堯縣城正南6公里處的魏莊鄉王尹村北,為唐高祖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啟運陵”,二陵共塋,合稱“大唐帝陵”,也是河北平原上惟一的唐朝皇陵。唐祖陵於1982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於今邢臺隆堯縣修建祖陵,歷18年,至高宗麟德元年完成。貞觀中宰相魏徵等為唐祖陵的2位皇帝作享太廟樂章,其中皇祖宣簡公李熙酌獻用《長髮》無射宮,皇祖懿王李天賜酌獻用《長髮》,黃鐘宮。詞曰:

浚哲惟唐,長髮其祥。帝命斯祐,王業克昌。

配天載德,就日重光。本枝百代,申錫無疆。

唐高宗特敕二祖陵墓“各宜配守衛戶三十人”,並詔令州縣官員代表皇帝每年巡祭祖陵。677年,詔令追封二祖為宣皇帝、光皇帝。同時規定祭祀音樂,祭祀獻祖宣皇帝酌獻用《光大》之舞,懿祖光皇帝酌獻用《長髮》之舞。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對原籍祖陵更加重視,開元十二年(724年)詔令大規模整修,唐玄宗派上柱國田再思率象城、柏人、任縣三縣民眾維修、擴建唐祖陵及附屬建築光業寺,725年完工後,並下令改象城縣為昭慶縣,下詔改延昌陵為建初陵,延光陵為啟運陵,根據光業寺碑記載,象城、柏人、任縣這三縣(今隆堯、任縣二縣)皆被視為李唐皇室的桑梓故里。唐玄宗時期,昭慶唐祖陵的每年一祭升格為“每年四時八節陵區所在地官員、百姓一同祭祀、進食”。並規定祭祀音樂,皇祖宣皇帝酌獻用《光大》無射宮,舊樂章宣、光二宮同用《長髮》,其詞亦同。玄宗開元七年行尚書左丞相燕國公張說作享太廟樂章,其中獻祖宣皇帝室李熙奠獻用《光大》之舞一章:

肅肅藝祖,滔滔浚源。

有雄玉劍,作鎮金門。

玄王貽緒,后稷謀孫。

肇禋九廟,四海來尊。

懿祖光皇帝李天賜室奠獻用《長髮》之舞一章:

具禮崇德,備樂承風。

魏推幢主,周贈司空。

不行而至,無成有終。

神興王業,天歸帝功。

開元十年,始定宣皇帝李熙用《光大》,詞更別造為:

大業龍祉,徽音駿尊。

潛居皇德,赫嗣天昆。

展儀宗祖,重誠孝孫。

春秋無極,享奏存存。

3、唐玄宗改象城縣為昭慶縣(今邢臺市隆堯縣東部)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對原籍地的唐祖陵更加重視,光業寺開元十二年(724年)詔令大規模整修,唐玄宗下詔由趙州象城縣和邢州柏人、任縣三縣民眾維修、擴建唐祖陵及附屬建築光業寺,725年完工後,並下令改象城縣為昭慶縣,下詔改延昌陵為建初陵,延光陵為啟運陵。可見昭慶二字有慶賀唐祖陵完工、慶賀李唐皇室祖籍地的意思。昭慶縣,今邢臺市隆堯縣東部,柏人縣,今邢臺市隆堯縣西部,任縣,今邢臺市任縣。

4、唐玄宗改癭陶縣為寧晉縣

邢臺市寧晉縣原名癭陶縣,位於唐祖陵所在地隆堯縣的北部鄰縣,《唐會要》卷七十一:“廮陶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寧晉縣。”《河北省縣名考源》:“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稱寧晉縣,以此為古晉地並取安寧之義為名。”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唐宗室認為距祖陵不遠的廮陶縣讀音諧音“應逃”感覺不祥,故將廮陶縣改名為寧晉,並劃歸屬河北道欒州轄管。2004年7月,寧晉縣政府對城區主要街道進行了更名和命名,《寧晉縣城區主要街路名稱調整和命名方案》中說道:“天寶東(西)街:為縣城主幹道,因唐天寶元年,取“安寧晉福”之意,始稱“寧晉”而得名。”

5、唐玄宗時分房子縣置臨城縣

邢臺市臨城縣原屬於房子縣的一部分,據《駒陰冗記》記載,公元七四二年,唐朝民戶增至九百多萬,達到極盛,唐玄宗為了進一步鞏固他的統治,並炫耀其“太平盛世”,就於這年七月調整地方政區,把房子縣舊地分出一大半,改建了一個縣,取古代臨邑的“臨”字,定名臨城,這就是臨城縣的由來。臨城一名之“臨”字,作為古邑之名,起源於春秋之際,《左轉·哀公四年》:“趙稷奔臨”即此,即《趙州志》所謂“春秋晉臨邑”。而自漢至唐初,今臨城縣為房子縣屬地,至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始於此改置臨城縣,據《元和郡縣誌》記載:”以縣西南十里,有臨城因改名焉“,《讀史方輿紀要》也記載:”縣有古臨城,即春秋時晉之臨邑,唐因以縣名。“

6、唐玄宗敕建邢州開元寺

大開元寺,原名開元寺,又稱東大寺,位於邢臺市開元北路88號,史建於後趙石勒年間,距今已有近1700年曆史,為我國曆代名剎,是禪宗二祖的傳缽之地和禪宗七祖神會大師的駐錫之地,曹洞宗的發源地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建開元寺。當年玄宗崇尚佛教,詔告天下:十大州各建一大寺,以玄宗年號為寺名,邢州開元寺便是其中之一。自唐玄宗李隆基下詔敕建後,周世宗柴榮又詔建了大聖塔,宋徽宗趙佶賜名為圓照塔,此塔高108米,為古代中國之最,1250年元世祖忽必烈賜名為大開元寺,列為皇家寺院,同時改圓照塔為普門塔,明代時期,古剎春遊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清代時期,野寺鐘聲為邢臺八景之一。

唐玄宗與邢臺的15件大事


7、唐玄宗敕封邢州仙人張果老


唐玄宗與邢臺的15件大事


根據大唐開元年間邢州張果老山《敕封仙人張果記》古碑記載:

仙翁張姓果名,邢州(今邢臺市)人也,隱於襄陽條山,常往來邢洺間。昔人傳其乘一白驢,日行千萬裡,修則疊之,置巾箱中,其厚如紙。乘則以水噴之,如故。初邢州西北三十里許有山,翁常遊玩,見內有溜射之水出,又見有云夢山下左右居民苦水,翁一指,顧井泉益湧,一方永賴,因名井曰“指聖”。一夕曾至趙州過橋,問土人曰:橋可渡否?眾人大笑曰:此橋車馬犀象走如無物,奚難一驢?翁至橋,橋即動搖,再步即解散矣!至今帽跡蹄痕猶在。開元二十三年,神益顯著,玄宗聞之,遣通士舍人裴晤馳馹迎之,肩輿入宮,果試仙術,殊不能窮,日加禮遇。時有道士葉法善者,亦多知之,玄宗曰:果何人也?法善對曰:混沌未分,即有果之神也。玄宗曰:果信神已隨南行,果化雲而去。遂降旨封其山為仙翁山,建一觀為棲霞觀,立廟祭祀,至今香火不絕。又為本住持道人置焚田三頃,北至聖井,地一十五畝,井東地一十畝,打驢嶺地五十畝,東南至小孤山,西南至百花山,西北至龍門峽,東北至山,四至為界附焉。道士葉法善門人李山童主其祀焉!

根據唐代《獨異志》記載:玄宗朝,有張果老先生者,不知歲數,出於邢州(今邢臺市)。帝迎於內,禮敬甚。問,無不知者。一旦,有道士葉靜能,亦多知解,玄宗問:“果老何人?”靜能答曰:“臣即知之。然臣言訖即死,臣不敢言。若陛下免冠跣足敕臣,臣即能活。”帝許之。靜能曰:“此混沌初分白蝙蝠精。”言訖,七竅血流,偃仆於地。玄宗遽往,果老徐曰:“此小兒多口過,不謫之,敗天地間事耳。”帝哀懇久之,果老以水噀其面,復生。其後果老辭歸邢州所隱之處,俄然不知所往。

仙翁山,位於邢臺市邢臺縣,又名張果老山。相傳張果老為邢臺市廣宗縣道人。

8、唐玄宗重用南和名相宋璟創造開元盛世


唐玄宗與邢臺的15件大事


宋璟,邢州南和縣人,唐玄宗先命他為刑部尚書及吏部尚書兼黃門監。宋璟在當了宰相後,一如姚崇一樣,幾乎是獨力擔當政務,尤其在財政與人事方面,特別有顯著發揮。人事方面,他量才適用,公正無私,對玄宗更是當面直諫,君臣間彼此合作無間,天下安定,四海昇平,開元之世維持了二十九年,後世稱為“開元之治”。開元盛世時的宰相姚崇、宋璟和貞觀之治時的宰相房玄齡杜如晦被稱為唐朝的四大名相,青史留名。

開元十七年(729年)五月,正值初夏,宮廷尚書省東堂舉辦一場盛大的宴會,主題是慶祝宋璟、張說、源乾曜同日分別被拜為尚書右丞相,尚書左丞相和太子少傅。玄宗皇帝意興高濃,親自賦詩《左丞相說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東堂賜詩》自寫後,賜給三位大臣。其詩曰:

赤帝收三傑,黃軒舉二臣。由來丞相重,分掌國之鈞。

我有握中璧,雙飛席上珍。子房推道要,仲子訝風神。

復輟臺衡老,將為調護人。鵷鸞同拜日,車騎擁行塵。

樂聚南宮宴,觴連北斗醇。俾予成百揆,垂拱問彝倫。

因為玄宗在詩中將宋璟、張說、源乾曜比作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所以此詩又被稱作“三傑詩”。



9、唐玄宗重用鉅鹿天文學家僧一行


唐玄宗與邢臺的15件大事


僧一行,唐代鉅鹿人,著名的天文學家、僧人,是郯國公張公瑾的庶出曾孫。

僧一行少聰敏,博覽經史。尤精於天文、曆象、陰陽五行之學,同時也為密教高僧,人稱一行阿闍梨,為密宗傳持八祖之一。一行品行高邁,剛正不阿。武則天時不願意被武三思拉攏,於是逃到河南嵩嶽寺剃度出家,取法名為“一行”。開元五年(717),玄宗強行徵詔一行入京,奉命編制新曆法。從此,一行就開始專門從事天文曆法的工作。為了測定星體位置的需要,一行與率府兵曹參軍樑令瓚等人制成了黃道遊儀、“水運渾天儀”。 僧一行把數學和天文學結合起來,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不等間距二次內插法公式;他組織並領導的在全國範圍內的12個點對北極高度和日影長短的測量,是世界上第一次對子午線的實測;他對曆法科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推算出“開元大衍曆”,後世有人稱讚它“歷千古而無誤差”,一行在天文、曆法、儀器製造和數學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功績,是一位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卓有建樹的著名天文學家,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科學家之一,為了紀念一行的功績,人們將小行星1972命名為“一行小行星”。

一行與玄宗過從甚密,談經論道,出入宮廷,同登寺閣。在京城的近十年中,一行一直在兩京從事科學研究和宗教傳播活動。 玄宗覽奏開元十五年(727)九月,禪師臥病不起。十月八日在長安華嚴寺圓寂,行年四十五歲,玄宗痛悼,嘆日:“禪師舍朕!”追賜其諡號為“大慧禪師”,並親自為禪師撰寫碑文《御製大慧禪師一行碑銘》:“長無暇日,日誦萬文。深道極陰陽之妙,屬辭盡春秋之美。” 僧一行無傳法弟子,法脈遂絕。

僧一行趣聞

一行既為高僧,初不為玄宗皇帝所知,二人第一次相見時,皇帝問:“禪師何能?”一行說:“善記。”皇帝遂命左右取宮人戶籍以示,一行觀後而還,隨後一一背誦,隻字不差。皇帝下榻為之作禮,呼為聖人。一行初於嵩山拜師於普寂禪師,後遊歷四方,曾至浙江天台國清寺,又拜該寺高僧為師,學習歷算之法。後得道奇人邢和璞說:“一行,聖人再世!”開元末年,一行回嵩山普寂禪師那兒,拜見後,附耳密語,普寂唯說:“是,是。”語畢,一行入室,關門圓寂。

10、唐玄宗與邢州道德經幢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邢州刺史李質於邢州龍興觀建石經幢,上刻唐玄宗親注的道德經。邢臺道德經幢為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時任邢州刺史李質造立,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較好、年代較早且形體較大的石刻道德經幢。1982年,被定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原位於邢臺市舊城東北部的邢臺道教聖地龍興觀內,解放後移植到邢臺市橋東區南長街辦事處後院內,現立於清風樓北邊的清風遊園內。 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類道德經幢在全國現僅存三座,尤其珍貴。

唐玄宗與邢臺的15件大事


11、唐玄宗贈座右銘給邢州刺史李升期

按,開元十六年,帝自擇廷臣,為諸州刺史。許景先虢州、源光裕鄭州、寇泚宋州、鄭溫琦邠州、袁仁恭(《新唐書》中為袁仁敬)杭州、崔志廉襄州、李升期邢州、鄭放定州、蔣挺湖州、裴觀滄州、崔誠遂州。凡十一人行。詔諸王御史宰相以上祖道洛濱。盛供具,奏太常樂,帛舫水嬉。賜詩令題座右,且給筆紙,令自賦焉。”此“按語”為《全唐詩》編者所注。但查《新唐書·玄宗》本紀無此載。然《列傳·許景先》載“開元十三年(725年)玄宗自擇刺史。”云云。知“按語”時間為非。

賜諸州刺史以題座右

眷言思共理,鑑夢想維良。

猗輿此推擇,聲績著周行。

賢良既俟進,黎獻實亻寧 康。

視人當如子,愛人亦如傷。

講學試誦論,阡陌勸耕桑。

虛譽不可飾,清知不可忘。

求名跡易見,安貞德自彰。

論獄必以情,教民貴有常。

恤煢且存老,撫弱復綏強。

勉哉各祗命,知予眷萬方。

12、唐玄宗重用清河名臣崔圓


唐玄宗與邢臺的15件大事


崔圓(705年-768年),字有裕,貝州武城(今邢臺清河,唐時武城縣城遺址在今清河縣西北)人,唐朝宰相,北魏左僕射崔亮八世孫。崔圓出身於清河崔氏,自幼孤貧,但卻志向宏偉,愛讀兵書。開元年間,以鈐謀射策科考中武狀元,被授為執戟。歷任執戟、會昌縣丞、司勳員外郎、蜀郡司馬、蜀郡長史。

安史之亂時,崔圓正任劍南節度副使。他探知楊國忠的心意,知道玄宗可能會入蜀避亂,便提前在西川整修軍備,建造宮舍,儲存什具,準備好一切迎駕事宜。玄宗到達河池後,接到崔圓的奏表,得知他早已在西川做好準備,感動的道:“世亂識忠臣。”當日便拜他為宰相,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兼劍南節度使。

玄宗退位後奉玄宗之命與房琯、韋見素赴靈武輔佐唐肅宗。長安收復後,崔圓升任中書令,進封趙國公, 大曆三年(768年),崔圓病逝,追贈太子太師,諡號昭襄。

13、廣宗潘好禮勸諫唐玄宗


唐玄宗與邢臺的15件大事


潘好禮,唐代良臣,貝州宗城人(今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侯寨)。主要活動年間為唐玄宗開元初期。生平主要事蹟見《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五·良吏下》。明經出身,當出任上蔡令。因政績優異,擢升為監察御史。潘好禮生平最聞名於世的舉動,莫過於擔任監察御史時,援引《春秋》大義、引經據典陳述厲害關係,勸說唐玄宗放棄冊立最寵愛的武惠妃為皇后的念頭。武惠妃是武則天的堂侄孫女,姿容美麗、慧黠過人且野心勃勃。在玄宗原配王皇后因故被廢后,位列後宮之首,待遇等同於皇后。並且希冀子以母貴,先做皇后,再為兒子謀取太子之位。當玄宗把冊立武惠妃為後的打算公佈時,潘好禮上疏勸阻:“《禮書》上說,‘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春秋》也說,做子女的不為父母復仇,枉為人子。陛下如今要立武氏為後,有什麼面目見天下人呢?武惠妃的堂叔武三思、叔父武延秀,都曾犯下擾亂朝政、破壞倫常的大罪,被天下人所憎恨……平民婚娶尚且要加以選擇考察,何況天子呢?……古代的聖人都要明確嫡庶之分。地位穩定,那麼奪嫡的野心也就被壓制了。如今的太子(是趙麗妃之子),並非武惠妃所生。而且武惠妃自己也生了皇子。一旦冊立惠妃為後,太子必定地位不安。”潘好禮的這番勸諫,犀利有力。先是直接挑明武則天當政時大肆迫害李唐皇室,玄宗生母竇德妃正是死於武則天之手,連埋葬之地都無處可尋。武惠妃是武家後人,而且又有了自己的兒子。太子李瑛生母趙麗妃正是因為失寵鬱郁而亡。如果立她為皇后,那麼太子的儲君位置難免不保。最終成功說服唐玄宗。

14、唐玄宗喜歡邢窯白瓷

內丘邢窯帶款白瓷始於唐玄宗時代,當時唐王朝經濟空前繁榮,史稱“開元盛世”。據史料記載,開元年間,唐玄宗每年都要求全國各個州郡向朝廷進貢大量的地方土特產。為存放這些貢品,朝廷專門設置了大盈庫和瓊林庫。並設專使管理,如《資治通鑑》記載:“大盈庫,內庫也,以中人主之。”在內丘西關周圍窯址出土的精細白瓷,有的單刻一個“盈”字,也有刻“翰林”字款,還出土有“官”字款的瓷器。目前大多數專家認為,這些帶 “盈”、“翰林”款的精細白瓷,都應是專為朝廷“大盈庫”定製燒造的貢品。帶“官”字款的瓷器,則是專門為各地方官府燒製的。在一定意義上說,上述字款是內丘邢白瓷的國定商標。邢窯白瓷燒製於南北朝時期,在隋唐時期達到巔峰最盛,與越窯並稱為南青北白,尤其是邢窯白瓷,當時大量出口到亞非歐,名揚海外,而中國的China之名正是隋唐時期西方人形成的對中國的稱呼,china本意即是瓷器的意思。

唐玄宗與邢臺的15件大事


15、唐玄宗敕改孤山為思親山(內丘山)

思親山,位於邢臺市內丘縣西北十七裡,本名孤山,唐天寶六年敕改今名。

雍正版《畿輔通志》記載:思親山,內邱縣西北十七裡,本名孤山,唐天寶六載敕改今名。

光緒版《畿輔通志》記載:“思親山,本名孤山,在縣西北十七裡(《雍正志》)。

《太平寰宇記》:孤山,在縣西北十七裡,挺然獨峙,旁無支阜。唐天寶中,賜名曰內丘山。

《大清一統志》:山巔有竅,大如盤,每朝暾,出雲氣,為城市樓閣,或與唐山相連,四十餘里如長虹然,日出乃解。

《內丘縣誌》:又名憂心山,虢太子思親處。

思親山周圍有臥龍岡、仙人岡、娘子岡、響岡、馬峰崗等。

思親山,本名孤山,也叫憂心山,傳為虢太子思親處,這有著美好的傳說。史載,扁鵲到虢國行醫,虢太子患了“屍厥症”,虢國君、臣都認為太子已經死了,並已訃告全國。扁鵲聞知後,至虢國宮廷前,向虢臣中庶子詢問太子病“死”前後經過後,認為太子沒有死,於是主動要求給太子醫治,說能救活太子。經過扁鵲及弟子們的及時搶救和精心調治,太子果然“死”而復生。後來,傳說虢太子棄國投師,來到鵲山拜師扁鵲,起初難耐清苦,欲離師而去,在孤山逗留,後戰勝自己,立志學有所成,所以把孤山又叫思親山、憂心山。虢太子拜師扁鵲留有很多傳說故事,且有很多遺蹟可尋,諸如思親山、且停山、太子巖等。

1935年1月1日(元旦)出版的香港工商日報上對內丘孤山(思親山)及其海市蜃樓奇觀的介紹

唐玄宗與邢臺的15件大事



唐玄宗與邢臺的15件大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