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

安祿山的反叛令大唐表面的盛世頃刻間消散,本來安史之亂對大唐是沒有那麼大危害的,可是一個是玄宗逼哥舒翰出關,一個是肅宗執意首先收復兩京,讓這場動亂持續了近8年,大唐也是傷了國本,在安史之亂中,對於唐玄宗來說,有一件突發事件,是有諸多謎團的,也就是在馬嵬驛禁軍兵變,誅殺了楊國忠、楊貴妃以及眾多楊氏族人,這次兵變到只是下層士兵的譁變?還是陳玄禮主導的?還是太子李亨是主謀?還是唐玄宗給自己脫罪的謀劃呢?

"

安祿山的反叛令大唐表面的盛世頃刻間消散,本來安史之亂對大唐是沒有那麼大危害的,可是一個是玄宗逼哥舒翰出關,一個是肅宗執意首先收復兩京,讓這場動亂持續了近8年,大唐也是傷了國本,在安史之亂中,對於唐玄宗來說,有一件突發事件,是有諸多謎團的,也就是在馬嵬驛禁軍兵變,誅殺了楊國忠、楊貴妃以及眾多楊氏族人,這次兵變到只是下層士兵的譁變?還是陳玄禮主導的?還是太子李亨是主謀?還是唐玄宗給自己脫罪的謀劃呢?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先來說說唐玄宗出逃的過程,在潼關失陷的敗報傳來,唐王朝的統治就已經受到威脅了,傻子都明白長安保不住,唐玄宗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死守長安以待援軍,不過唐王朝的中央軍都被打光了,唐玄宗還沒有殉國的想法,所以只剩一個,那就是逃,有意思的是,唐玄宗還耍了一個小手段,百官朝者什無一二,上御勤政樓,下制,雲欲親征,聞者皆莫之信。百官人心惶惶之時,唐玄宗說要親征,別管信的人有多少,總之是能穩定一時就穩定一時,唐玄宗是為自己出逃做準備,畢竟長安亂了,自己想逃也不容易。

既夕,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比六軍,厚賜錢帛,選閒廄馬九百餘匹,外人皆莫之知。乙未,黎明,上獨與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出延秋門,妃、主、皇孫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

"

安祿山的反叛令大唐表面的盛世頃刻間消散,本來安史之亂對大唐是沒有那麼大危害的,可是一個是玄宗逼哥舒翰出關,一個是肅宗執意首先收復兩京,讓這場動亂持續了近8年,大唐也是傷了國本,在安史之亂中,對於唐玄宗來說,有一件突發事件,是有諸多謎團的,也就是在馬嵬驛禁軍兵變,誅殺了楊國忠、楊貴妃以及眾多楊氏族人,這次兵變到只是下層士兵的譁變?還是陳玄禮主導的?還是太子李亨是主謀?還是唐玄宗給自己脫罪的謀劃呢?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先來說說唐玄宗出逃的過程,在潼關失陷的敗報傳來,唐王朝的統治就已經受到威脅了,傻子都明白長安保不住,唐玄宗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死守長安以待援軍,不過唐王朝的中央軍都被打光了,唐玄宗還沒有殉國的想法,所以只剩一個,那就是逃,有意思的是,唐玄宗還耍了一個小手段,百官朝者什無一二,上御勤政樓,下制,雲欲親征,聞者皆莫之信。百官人心惶惶之時,唐玄宗說要親征,別管信的人有多少,總之是能穩定一時就穩定一時,唐玄宗是為自己出逃做準備,畢竟長安亂了,自己想逃也不容易。

既夕,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比六軍,厚賜錢帛,選閒廄馬九百餘匹,外人皆莫之知。乙未,黎明,上獨與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出延秋門,妃、主、皇孫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唐玄宗還算有心,把宮裡能帶走的皇室皇妃,身邊近臣都帶走了,唐玄宗也是狠心的,為了自己能夠安然出逃,宮外的皇室都被他遺棄了,成為了他出逃計劃的棄子,在亂世之中,可以想象到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當然也不能說唐玄宗錯,如果都帶上,勢必會引起長安全城動亂。

在出逃路上,唐玄宗又成為一個安民如子的君主,上過左藏,楊國忠請焚之,曰:“無為賊守。”上愀然曰:“賊來不得,必更斂於百姓;不如與之,無重困吾赤子。”左藏是古代國庫之一,楊國忠走之前建議唐玄宗燒了左藏,以免資敵,這個時候唐玄宗到是展現出愛民一面了,害怕叛軍搶奪百姓,早幹嘛去了呢?上過便橋,楊國忠使人焚橋。上曰:“士庶各避賊求生,奈何絕其路!”楊國忠想要燒橋,以免被叛軍追擊,這時唐玄宗有替後面的逃命的人擔心了,唐玄宗晚年執政昏聵,不過還是保留了當初一絲明主氣象的,包括在後來逃命路上,日向中,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於是民爭獻糲飯,雜以麥豆;皇孫輩爭以手掬食之,須臾而盡,猶未能飽。上皆酬其直,慰勞之。眾皆哭,上亦掩泣。百姓得知了這支逃命的隊伍是皇室之後,爭相給隊伍送吃的,可見當時唐王朝已經有民心,畢竟中原百姓,誰願意天下大亂呢?

"

安祿山的反叛令大唐表面的盛世頃刻間消散,本來安史之亂對大唐是沒有那麼大危害的,可是一個是玄宗逼哥舒翰出關,一個是肅宗執意首先收復兩京,讓這場動亂持續了近8年,大唐也是傷了國本,在安史之亂中,對於唐玄宗來說,有一件突發事件,是有諸多謎團的,也就是在馬嵬驛禁軍兵變,誅殺了楊國忠、楊貴妃以及眾多楊氏族人,這次兵變到只是下層士兵的譁變?還是陳玄禮主導的?還是太子李亨是主謀?還是唐玄宗給自己脫罪的謀劃呢?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先來說說唐玄宗出逃的過程,在潼關失陷的敗報傳來,唐王朝的統治就已經受到威脅了,傻子都明白長安保不住,唐玄宗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死守長安以待援軍,不過唐王朝的中央軍都被打光了,唐玄宗還沒有殉國的想法,所以只剩一個,那就是逃,有意思的是,唐玄宗還耍了一個小手段,百官朝者什無一二,上御勤政樓,下制,雲欲親征,聞者皆莫之信。百官人心惶惶之時,唐玄宗說要親征,別管信的人有多少,總之是能穩定一時就穩定一時,唐玄宗是為自己出逃做準備,畢竟長安亂了,自己想逃也不容易。

既夕,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比六軍,厚賜錢帛,選閒廄馬九百餘匹,外人皆莫之知。乙未,黎明,上獨與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出延秋門,妃、主、皇孫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唐玄宗還算有心,把宮裡能帶走的皇室皇妃,身邊近臣都帶走了,唐玄宗也是狠心的,為了自己能夠安然出逃,宮外的皇室都被他遺棄了,成為了他出逃計劃的棄子,在亂世之中,可以想象到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當然也不能說唐玄宗錯,如果都帶上,勢必會引起長安全城動亂。

在出逃路上,唐玄宗又成為一個安民如子的君主,上過左藏,楊國忠請焚之,曰:“無為賊守。”上愀然曰:“賊來不得,必更斂於百姓;不如與之,無重困吾赤子。”左藏是古代國庫之一,楊國忠走之前建議唐玄宗燒了左藏,以免資敵,這個時候唐玄宗到是展現出愛民一面了,害怕叛軍搶奪百姓,早幹嘛去了呢?上過便橋,楊國忠使人焚橋。上曰:“士庶各避賊求生,奈何絕其路!”楊國忠想要燒橋,以免被叛軍追擊,這時唐玄宗有替後面的逃命的人擔心了,唐玄宗晚年執政昏聵,不過還是保留了當初一絲明主氣象的,包括在後來逃命路上,日向中,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於是民爭獻糲飯,雜以麥豆;皇孫輩爭以手掬食之,須臾而盡,猶未能飽。上皆酬其直,慰勞之。眾皆哭,上亦掩泣。百姓得知了這支逃命的隊伍是皇室之後,爭相給隊伍送吃的,可見當時唐王朝已經有民心,畢竟中原百姓,誰願意天下大亂呢?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而後當隊伍馬嵬驛的時候,兵變就爆發了,首先要說的是,將士內心肯定是有怨氣的,這些經歷過大唐榮耀的士兵看到今日的大唐是何等的氣憤,眼看洛陽長安兩京失陷,這些曾經以成為大唐一名將士的榮耀感反倒變成了屈辱感,任誰都接受不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大唐會有這樣的下場,加上行軍途中糧草不濟,將士捱餓,丙申,至馬嵬驛,將士飢疲,皆憤怒。可以說這個時候只要一個“火星子”就能造成軍隊譁變,只要是少有心的人,加以利用是很容易的。

之後的歷史記載就不同了,《新唐書》記載很簡略,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殺楊國忠及御史大夫魏方進、太常卿楊暄。賜貴妃楊氏死。如此簡略連禁軍譁變都沒有記載,《舊唐書》記載,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奏曰:"逆胡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情,不無嫌怨。今國步艱阻,乘輿震盪,陛下宜徇群情,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於法。"這裡是陳玄禮眼見軍中義憤難平,如果不有所行動恐怕會引發譁變,所以上奏誅殺楊國忠以平息眾怒,當時陳玄禮應該沒提及連楊貴妃一同解決了,按照此記載,個人猜測有唐玄宗授意的可能,楊貴妃的死只能說是局勢失控了,當時禁軍在殺了楊國忠後已經處於失控狀態,並殺其子戶部侍郎暄及韓國、秦國夫人。御史大夫魏方進曰:“汝曹何敢害宰相!”眾又殺之。韋見素聞亂而出,為亂兵所撾,腦血流地。眾曰:“勿傷韋相公。”救之,得免。基本上和楊國忠沾邊的人都難免血光之災,楊貴妃自然難以倖免。

"

安祿山的反叛令大唐表面的盛世頃刻間消散,本來安史之亂對大唐是沒有那麼大危害的,可是一個是玄宗逼哥舒翰出關,一個是肅宗執意首先收復兩京,讓這場動亂持續了近8年,大唐也是傷了國本,在安史之亂中,對於唐玄宗來說,有一件突發事件,是有諸多謎團的,也就是在馬嵬驛禁軍兵變,誅殺了楊國忠、楊貴妃以及眾多楊氏族人,這次兵變到只是下層士兵的譁變?還是陳玄禮主導的?還是太子李亨是主謀?還是唐玄宗給自己脫罪的謀劃呢?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先來說說唐玄宗出逃的過程,在潼關失陷的敗報傳來,唐王朝的統治就已經受到威脅了,傻子都明白長安保不住,唐玄宗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死守長安以待援軍,不過唐王朝的中央軍都被打光了,唐玄宗還沒有殉國的想法,所以只剩一個,那就是逃,有意思的是,唐玄宗還耍了一個小手段,百官朝者什無一二,上御勤政樓,下制,雲欲親征,聞者皆莫之信。百官人心惶惶之時,唐玄宗說要親征,別管信的人有多少,總之是能穩定一時就穩定一時,唐玄宗是為自己出逃做準備,畢竟長安亂了,自己想逃也不容易。

既夕,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比六軍,厚賜錢帛,選閒廄馬九百餘匹,外人皆莫之知。乙未,黎明,上獨與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出延秋門,妃、主、皇孫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唐玄宗還算有心,把宮裡能帶走的皇室皇妃,身邊近臣都帶走了,唐玄宗也是狠心的,為了自己能夠安然出逃,宮外的皇室都被他遺棄了,成為了他出逃計劃的棄子,在亂世之中,可以想象到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當然也不能說唐玄宗錯,如果都帶上,勢必會引起長安全城動亂。

在出逃路上,唐玄宗又成為一個安民如子的君主,上過左藏,楊國忠請焚之,曰:“無為賊守。”上愀然曰:“賊來不得,必更斂於百姓;不如與之,無重困吾赤子。”左藏是古代國庫之一,楊國忠走之前建議唐玄宗燒了左藏,以免資敵,這個時候唐玄宗到是展現出愛民一面了,害怕叛軍搶奪百姓,早幹嘛去了呢?上過便橋,楊國忠使人焚橋。上曰:“士庶各避賊求生,奈何絕其路!”楊國忠想要燒橋,以免被叛軍追擊,這時唐玄宗有替後面的逃命的人擔心了,唐玄宗晚年執政昏聵,不過還是保留了當初一絲明主氣象的,包括在後來逃命路上,日向中,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於是民爭獻糲飯,雜以麥豆;皇孫輩爭以手掬食之,須臾而盡,猶未能飽。上皆酬其直,慰勞之。眾皆哭,上亦掩泣。百姓得知了這支逃命的隊伍是皇室之後,爭相給隊伍送吃的,可見當時唐王朝已經有民心,畢竟中原百姓,誰願意天下大亂呢?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而後當隊伍馬嵬驛的時候,兵變就爆發了,首先要說的是,將士內心肯定是有怨氣的,這些經歷過大唐榮耀的士兵看到今日的大唐是何等的氣憤,眼看洛陽長安兩京失陷,這些曾經以成為大唐一名將士的榮耀感反倒變成了屈辱感,任誰都接受不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大唐會有這樣的下場,加上行軍途中糧草不濟,將士捱餓,丙申,至馬嵬驛,將士飢疲,皆憤怒。可以說這個時候只要一個“火星子”就能造成軍隊譁變,只要是少有心的人,加以利用是很容易的。

之後的歷史記載就不同了,《新唐書》記載很簡略,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殺楊國忠及御史大夫魏方進、太常卿楊暄。賜貴妃楊氏死。如此簡略連禁軍譁變都沒有記載,《舊唐書》記載,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奏曰:"逆胡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情,不無嫌怨。今國步艱阻,乘輿震盪,陛下宜徇群情,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於法。"這裡是陳玄禮眼見軍中義憤難平,如果不有所行動恐怕會引發譁變,所以上奏誅殺楊國忠以平息眾怒,當時陳玄禮應該沒提及連楊貴妃一同解決了,按照此記載,個人猜測有唐玄宗授意的可能,楊貴妃的死只能說是局勢失控了,當時禁軍在殺了楊國忠後已經處於失控狀態,並殺其子戶部侍郎暄及韓國、秦國夫人。御史大夫魏方進曰:“汝曹何敢害宰相!”眾又殺之。韋見素聞亂而出,為亂兵所撾,腦血流地。眾曰:“勿傷韋相公。”救之,得免。基本上和楊國忠沾邊的人都難免血光之災,楊貴妃自然難以倖免。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當時對於唐玄宗來說是,處境是很尷尬的,都城都丟了,而且往嚴重來說,可能也有亡國之危,所以唐玄宗是需要找一個替罪羊,而楊國忠再合適不過,借陳玄禮之手殺楊國忠對玄宗來說不用付任何道德責任,只是賠上了楊貴妃,代價過大,皇上是至高無上的他有錯只能是妖婦奸臣,所以士兵譁變之後陳玄禮其實已經無法很好的掌握軍隊了,必須殺人洩憤,那麼楊玉環和楊國忠就必須死,只有殺了二楊把責任推到他們身上才能保住唐玄宗的偉大,這樣安史之亂唐玄宗雖是首罪,但有楊國忠兄妹替自己分擔了一些。

話說唐玄宗當初那麼重新安祿山,唐玄宗處於一個什麼位置,或許只是為了勢力平衡勢力而,寵信安祿山而已,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或許唐明皇時期皇權多少出現了弱化,功臣家族貴族階層勢力過大,寵信安祿山也許是想掌握一張牌來制衡各方,畢竟歷史這玩意不是當事人或者旁觀者誰都不好說。

"

安祿山的反叛令大唐表面的盛世頃刻間消散,本來安史之亂對大唐是沒有那麼大危害的,可是一個是玄宗逼哥舒翰出關,一個是肅宗執意首先收復兩京,讓這場動亂持續了近8年,大唐也是傷了國本,在安史之亂中,對於唐玄宗來說,有一件突發事件,是有諸多謎團的,也就是在馬嵬驛禁軍兵變,誅殺了楊國忠、楊貴妃以及眾多楊氏族人,這次兵變到只是下層士兵的譁變?還是陳玄禮主導的?還是太子李亨是主謀?還是唐玄宗給自己脫罪的謀劃呢?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先來說說唐玄宗出逃的過程,在潼關失陷的敗報傳來,唐王朝的統治就已經受到威脅了,傻子都明白長安保不住,唐玄宗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死守長安以待援軍,不過唐王朝的中央軍都被打光了,唐玄宗還沒有殉國的想法,所以只剩一個,那就是逃,有意思的是,唐玄宗還耍了一個小手段,百官朝者什無一二,上御勤政樓,下制,雲欲親征,聞者皆莫之信。百官人心惶惶之時,唐玄宗說要親征,別管信的人有多少,總之是能穩定一時就穩定一時,唐玄宗是為自己出逃做準備,畢竟長安亂了,自己想逃也不容易。

既夕,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比六軍,厚賜錢帛,選閒廄馬九百餘匹,外人皆莫之知。乙未,黎明,上獨與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出延秋門,妃、主、皇孫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唐玄宗還算有心,把宮裡能帶走的皇室皇妃,身邊近臣都帶走了,唐玄宗也是狠心的,為了自己能夠安然出逃,宮外的皇室都被他遺棄了,成為了他出逃計劃的棄子,在亂世之中,可以想象到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當然也不能說唐玄宗錯,如果都帶上,勢必會引起長安全城動亂。

在出逃路上,唐玄宗又成為一個安民如子的君主,上過左藏,楊國忠請焚之,曰:“無為賊守。”上愀然曰:“賊來不得,必更斂於百姓;不如與之,無重困吾赤子。”左藏是古代國庫之一,楊國忠走之前建議唐玄宗燒了左藏,以免資敵,這個時候唐玄宗到是展現出愛民一面了,害怕叛軍搶奪百姓,早幹嘛去了呢?上過便橋,楊國忠使人焚橋。上曰:“士庶各避賊求生,奈何絕其路!”楊國忠想要燒橋,以免被叛軍追擊,這時唐玄宗有替後面的逃命的人擔心了,唐玄宗晚年執政昏聵,不過還是保留了當初一絲明主氣象的,包括在後來逃命路上,日向中,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於是民爭獻糲飯,雜以麥豆;皇孫輩爭以手掬食之,須臾而盡,猶未能飽。上皆酬其直,慰勞之。眾皆哭,上亦掩泣。百姓得知了這支逃命的隊伍是皇室之後,爭相給隊伍送吃的,可見當時唐王朝已經有民心,畢竟中原百姓,誰願意天下大亂呢?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而後當隊伍馬嵬驛的時候,兵變就爆發了,首先要說的是,將士內心肯定是有怨氣的,這些經歷過大唐榮耀的士兵看到今日的大唐是何等的氣憤,眼看洛陽長安兩京失陷,這些曾經以成為大唐一名將士的榮耀感反倒變成了屈辱感,任誰都接受不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大唐會有這樣的下場,加上行軍途中糧草不濟,將士捱餓,丙申,至馬嵬驛,將士飢疲,皆憤怒。可以說這個時候只要一個“火星子”就能造成軍隊譁變,只要是少有心的人,加以利用是很容易的。

之後的歷史記載就不同了,《新唐書》記載很簡略,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殺楊國忠及御史大夫魏方進、太常卿楊暄。賜貴妃楊氏死。如此簡略連禁軍譁變都沒有記載,《舊唐書》記載,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奏曰:"逆胡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情,不無嫌怨。今國步艱阻,乘輿震盪,陛下宜徇群情,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於法。"這裡是陳玄禮眼見軍中義憤難平,如果不有所行動恐怕會引發譁變,所以上奏誅殺楊國忠以平息眾怒,當時陳玄禮應該沒提及連楊貴妃一同解決了,按照此記載,個人猜測有唐玄宗授意的可能,楊貴妃的死只能說是局勢失控了,當時禁軍在殺了楊國忠後已經處於失控狀態,並殺其子戶部侍郎暄及韓國、秦國夫人。御史大夫魏方進曰:“汝曹何敢害宰相!”眾又殺之。韋見素聞亂而出,為亂兵所撾,腦血流地。眾曰:“勿傷韋相公。”救之,得免。基本上和楊國忠沾邊的人都難免血光之災,楊貴妃自然難以倖免。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當時對於唐玄宗來說是,處境是很尷尬的,都城都丟了,而且往嚴重來說,可能也有亡國之危,所以唐玄宗是需要找一個替罪羊,而楊國忠再合適不過,借陳玄禮之手殺楊國忠對玄宗來說不用付任何道德責任,只是賠上了楊貴妃,代價過大,皇上是至高無上的他有錯只能是妖婦奸臣,所以士兵譁變之後陳玄禮其實已經無法很好的掌握軍隊了,必須殺人洩憤,那麼楊玉環和楊國忠就必須死,只有殺了二楊把責任推到他們身上才能保住唐玄宗的偉大,這樣安史之亂唐玄宗雖是首罪,但有楊國忠兄妹替自己分擔了一些。

話說唐玄宗當初那麼重新安祿山,唐玄宗處於一個什麼位置,或許只是為了勢力平衡勢力而,寵信安祿山而已,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或許唐明皇時期皇權多少出現了弱化,功臣家族貴族階層勢力過大,寵信安祿山也許是想掌握一張牌來制衡各方,畢竟歷史這玩意不是當事人或者旁觀者誰都不好說。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對於楊貴妃的結局,後世之人有為其惋惜的,所以流傳著楊貴妃沒死,這個傳言現在是沒法證實的,我個人只能說有這個可能,而且要滿足一個前提,那就是陳玄禮要放過楊貴妃,因為在她被賜死後,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玄禮等見上請罪,命釋之。楊貴妃的遺體不是被公之於眾的,那樣恐怕楊貴妃的結局和她哥哥一樣,被亂刀分屍,檢驗楊貴妃是否已死的人,主要是陳玄禮,至於“等人”值得是誰,有多少人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推測出,這些人都是聽從陳玄禮的,所以如果唐玄宗授意陳玄禮饒了楊貴妃一命,或者陳玄禮憐香惜玉了,都有可能放過楊貴妃,操作起來並不難,當然,這只是一直猜測,不能當真。

"

安祿山的反叛令大唐表面的盛世頃刻間消散,本來安史之亂對大唐是沒有那麼大危害的,可是一個是玄宗逼哥舒翰出關,一個是肅宗執意首先收復兩京,讓這場動亂持續了近8年,大唐也是傷了國本,在安史之亂中,對於唐玄宗來說,有一件突發事件,是有諸多謎團的,也就是在馬嵬驛禁軍兵變,誅殺了楊國忠、楊貴妃以及眾多楊氏族人,這次兵變到只是下層士兵的譁變?還是陳玄禮主導的?還是太子李亨是主謀?還是唐玄宗給自己脫罪的謀劃呢?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先來說說唐玄宗出逃的過程,在潼關失陷的敗報傳來,唐王朝的統治就已經受到威脅了,傻子都明白長安保不住,唐玄宗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死守長安以待援軍,不過唐王朝的中央軍都被打光了,唐玄宗還沒有殉國的想法,所以只剩一個,那就是逃,有意思的是,唐玄宗還耍了一個小手段,百官朝者什無一二,上御勤政樓,下制,雲欲親征,聞者皆莫之信。百官人心惶惶之時,唐玄宗說要親征,別管信的人有多少,總之是能穩定一時就穩定一時,唐玄宗是為自己出逃做準備,畢竟長安亂了,自己想逃也不容易。

既夕,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比六軍,厚賜錢帛,選閒廄馬九百餘匹,外人皆莫之知。乙未,黎明,上獨與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出延秋門,妃、主、皇孫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唐玄宗還算有心,把宮裡能帶走的皇室皇妃,身邊近臣都帶走了,唐玄宗也是狠心的,為了自己能夠安然出逃,宮外的皇室都被他遺棄了,成為了他出逃計劃的棄子,在亂世之中,可以想象到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當然也不能說唐玄宗錯,如果都帶上,勢必會引起長安全城動亂。

在出逃路上,唐玄宗又成為一個安民如子的君主,上過左藏,楊國忠請焚之,曰:“無為賊守。”上愀然曰:“賊來不得,必更斂於百姓;不如與之,無重困吾赤子。”左藏是古代國庫之一,楊國忠走之前建議唐玄宗燒了左藏,以免資敵,這個時候唐玄宗到是展現出愛民一面了,害怕叛軍搶奪百姓,早幹嘛去了呢?上過便橋,楊國忠使人焚橋。上曰:“士庶各避賊求生,奈何絕其路!”楊國忠想要燒橋,以免被叛軍追擊,這時唐玄宗有替後面的逃命的人擔心了,唐玄宗晚年執政昏聵,不過還是保留了當初一絲明主氣象的,包括在後來逃命路上,日向中,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於是民爭獻糲飯,雜以麥豆;皇孫輩爭以手掬食之,須臾而盡,猶未能飽。上皆酬其直,慰勞之。眾皆哭,上亦掩泣。百姓得知了這支逃命的隊伍是皇室之後,爭相給隊伍送吃的,可見當時唐王朝已經有民心,畢竟中原百姓,誰願意天下大亂呢?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而後當隊伍馬嵬驛的時候,兵變就爆發了,首先要說的是,將士內心肯定是有怨氣的,這些經歷過大唐榮耀的士兵看到今日的大唐是何等的氣憤,眼看洛陽長安兩京失陷,這些曾經以成為大唐一名將士的榮耀感反倒變成了屈辱感,任誰都接受不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大唐會有這樣的下場,加上行軍途中糧草不濟,將士捱餓,丙申,至馬嵬驛,將士飢疲,皆憤怒。可以說這個時候只要一個“火星子”就能造成軍隊譁變,只要是少有心的人,加以利用是很容易的。

之後的歷史記載就不同了,《新唐書》記載很簡略,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殺楊國忠及御史大夫魏方進、太常卿楊暄。賜貴妃楊氏死。如此簡略連禁軍譁變都沒有記載,《舊唐書》記載,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奏曰:"逆胡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情,不無嫌怨。今國步艱阻,乘輿震盪,陛下宜徇群情,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於法。"這裡是陳玄禮眼見軍中義憤難平,如果不有所行動恐怕會引發譁變,所以上奏誅殺楊國忠以平息眾怒,當時陳玄禮應該沒提及連楊貴妃一同解決了,按照此記載,個人猜測有唐玄宗授意的可能,楊貴妃的死只能說是局勢失控了,當時禁軍在殺了楊國忠後已經處於失控狀態,並殺其子戶部侍郎暄及韓國、秦國夫人。御史大夫魏方進曰:“汝曹何敢害宰相!”眾又殺之。韋見素聞亂而出,為亂兵所撾,腦血流地。眾曰:“勿傷韋相公。”救之,得免。基本上和楊國忠沾邊的人都難免血光之災,楊貴妃自然難以倖免。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當時對於唐玄宗來說是,處境是很尷尬的,都城都丟了,而且往嚴重來說,可能也有亡國之危,所以唐玄宗是需要找一個替罪羊,而楊國忠再合適不過,借陳玄禮之手殺楊國忠對玄宗來說不用付任何道德責任,只是賠上了楊貴妃,代價過大,皇上是至高無上的他有錯只能是妖婦奸臣,所以士兵譁變之後陳玄禮其實已經無法很好的掌握軍隊了,必須殺人洩憤,那麼楊玉環和楊國忠就必須死,只有殺了二楊把責任推到他們身上才能保住唐玄宗的偉大,這樣安史之亂唐玄宗雖是首罪,但有楊國忠兄妹替自己分擔了一些。

話說唐玄宗當初那麼重新安祿山,唐玄宗處於一個什麼位置,或許只是為了勢力平衡勢力而,寵信安祿山而已,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或許唐明皇時期皇權多少出現了弱化,功臣家族貴族階層勢力過大,寵信安祿山也許是想掌握一張牌來制衡各方,畢竟歷史這玩意不是當事人或者旁觀者誰都不好說。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對於楊貴妃的結局,後世之人有為其惋惜的,所以流傳著楊貴妃沒死,這個傳言現在是沒法證實的,我個人只能說有這個可能,而且要滿足一個前提,那就是陳玄禮要放過楊貴妃,因為在她被賜死後,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玄禮等見上請罪,命釋之。楊貴妃的遺體不是被公之於眾的,那樣恐怕楊貴妃的結局和她哥哥一樣,被亂刀分屍,檢驗楊貴妃是否已死的人,主要是陳玄禮,至於“等人”值得是誰,有多少人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推測出,這些人都是聽從陳玄禮的,所以如果唐玄宗授意陳玄禮饒了楊貴妃一命,或者陳玄禮憐香惜玉了,都有可能放過楊貴妃,操作起來並不難,當然,這只是一直猜測,不能當真。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話說回來,《唐書》中記載的是,陳玄禮是和唐玄宗“商量”殺楊國忠,而《資治通鑑》記載了另一個版本,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這個信息量就更大了,當時太子李亨跟隨唐玄宗出逃,作為龍武軍大將軍的陳玄禮和太子商議誅殺楊國忠,陳玄禮對唐玄宗的情感到不至於殺了唐玄宗,但是這背後容易引起一個猜測啊,那就是陳玄禮有意支持李亨了,這在平時絕對是犯了玄宗大忌,畢竟唐朝兵變是慣例,從唐太宗到唐玄宗有兵就能當皇帝已經深入人心。特別是唐玄宗一生搞過三次兵變才當上皇帝,陳玄禮也是兵變的參與者,當然知道怎麼玩了。唐玄宗萬年極力打壓軍中年輕漢將,扶持胡將也是怕兵變。當初唐玄宗因為疑心重,可是一天只能連殺三子的,其中一個還是太子瑛,也就是李亨的前任太子,如果這事發生在安祿山叛亂之前,結果只有一個,陳玄禮和李亨都會被做掉。

此時太子的態度很有意思,“太子未決”,既不反對也不支持,這是要看陳玄禮自己表態了,你做成了,自己獲益,做不成,和自己沒關係,最多有一個知情不報的過失,在唐玄宗面前買買慘也能熬過去,畢竟是動亂時期,唐玄宗對李亨也不能太狠,想必之下,個人也是覺得馬嵬驛事件背後有李亨的主使更多一點,作為在唐玄宗最要命的太子,時刻擔心自己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楊國忠也和自己不對付,在馬嵬驛有禁軍也憤恨楊國忠的優勢,李亨不利用一下,那就太傻了。

"

安祿山的反叛令大唐表面的盛世頃刻間消散,本來安史之亂對大唐是沒有那麼大危害的,可是一個是玄宗逼哥舒翰出關,一個是肅宗執意首先收復兩京,讓這場動亂持續了近8年,大唐也是傷了國本,在安史之亂中,對於唐玄宗來說,有一件突發事件,是有諸多謎團的,也就是在馬嵬驛禁軍兵變,誅殺了楊國忠、楊貴妃以及眾多楊氏族人,這次兵變到只是下層士兵的譁變?還是陳玄禮主導的?還是太子李亨是主謀?還是唐玄宗給自己脫罪的謀劃呢?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先來說說唐玄宗出逃的過程,在潼關失陷的敗報傳來,唐王朝的統治就已經受到威脅了,傻子都明白長安保不住,唐玄宗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死守長安以待援軍,不過唐王朝的中央軍都被打光了,唐玄宗還沒有殉國的想法,所以只剩一個,那就是逃,有意思的是,唐玄宗還耍了一個小手段,百官朝者什無一二,上御勤政樓,下制,雲欲親征,聞者皆莫之信。百官人心惶惶之時,唐玄宗說要親征,別管信的人有多少,總之是能穩定一時就穩定一時,唐玄宗是為自己出逃做準備,畢竟長安亂了,自己想逃也不容易。

既夕,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比六軍,厚賜錢帛,選閒廄馬九百餘匹,外人皆莫之知。乙未,黎明,上獨與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出延秋門,妃、主、皇孫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唐玄宗還算有心,把宮裡能帶走的皇室皇妃,身邊近臣都帶走了,唐玄宗也是狠心的,為了自己能夠安然出逃,宮外的皇室都被他遺棄了,成為了他出逃計劃的棄子,在亂世之中,可以想象到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當然也不能說唐玄宗錯,如果都帶上,勢必會引起長安全城動亂。

在出逃路上,唐玄宗又成為一個安民如子的君主,上過左藏,楊國忠請焚之,曰:“無為賊守。”上愀然曰:“賊來不得,必更斂於百姓;不如與之,無重困吾赤子。”左藏是古代國庫之一,楊國忠走之前建議唐玄宗燒了左藏,以免資敵,這個時候唐玄宗到是展現出愛民一面了,害怕叛軍搶奪百姓,早幹嘛去了呢?上過便橋,楊國忠使人焚橋。上曰:“士庶各避賊求生,奈何絕其路!”楊國忠想要燒橋,以免被叛軍追擊,這時唐玄宗有替後面的逃命的人擔心了,唐玄宗晚年執政昏聵,不過還是保留了當初一絲明主氣象的,包括在後來逃命路上,日向中,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於是民爭獻糲飯,雜以麥豆;皇孫輩爭以手掬食之,須臾而盡,猶未能飽。上皆酬其直,慰勞之。眾皆哭,上亦掩泣。百姓得知了這支逃命的隊伍是皇室之後,爭相給隊伍送吃的,可見當時唐王朝已經有民心,畢竟中原百姓,誰願意天下大亂呢?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而後當隊伍馬嵬驛的時候,兵變就爆發了,首先要說的是,將士內心肯定是有怨氣的,這些經歷過大唐榮耀的士兵看到今日的大唐是何等的氣憤,眼看洛陽長安兩京失陷,這些曾經以成為大唐一名將士的榮耀感反倒變成了屈辱感,任誰都接受不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大唐會有這樣的下場,加上行軍途中糧草不濟,將士捱餓,丙申,至馬嵬驛,將士飢疲,皆憤怒。可以說這個時候只要一個“火星子”就能造成軍隊譁變,只要是少有心的人,加以利用是很容易的。

之後的歷史記載就不同了,《新唐書》記載很簡略,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殺楊國忠及御史大夫魏方進、太常卿楊暄。賜貴妃楊氏死。如此簡略連禁軍譁變都沒有記載,《舊唐書》記載,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奏曰:"逆胡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情,不無嫌怨。今國步艱阻,乘輿震盪,陛下宜徇群情,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於法。"這裡是陳玄禮眼見軍中義憤難平,如果不有所行動恐怕會引發譁變,所以上奏誅殺楊國忠以平息眾怒,當時陳玄禮應該沒提及連楊貴妃一同解決了,按照此記載,個人猜測有唐玄宗授意的可能,楊貴妃的死只能說是局勢失控了,當時禁軍在殺了楊國忠後已經處於失控狀態,並殺其子戶部侍郎暄及韓國、秦國夫人。御史大夫魏方進曰:“汝曹何敢害宰相!”眾又殺之。韋見素聞亂而出,為亂兵所撾,腦血流地。眾曰:“勿傷韋相公。”救之,得免。基本上和楊國忠沾邊的人都難免血光之災,楊貴妃自然難以倖免。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當時對於唐玄宗來說是,處境是很尷尬的,都城都丟了,而且往嚴重來說,可能也有亡國之危,所以唐玄宗是需要找一個替罪羊,而楊國忠再合適不過,借陳玄禮之手殺楊國忠對玄宗來說不用付任何道德責任,只是賠上了楊貴妃,代價過大,皇上是至高無上的他有錯只能是妖婦奸臣,所以士兵譁變之後陳玄禮其實已經無法很好的掌握軍隊了,必須殺人洩憤,那麼楊玉環和楊國忠就必須死,只有殺了二楊把責任推到他們身上才能保住唐玄宗的偉大,這樣安史之亂唐玄宗雖是首罪,但有楊國忠兄妹替自己分擔了一些。

話說唐玄宗當初那麼重新安祿山,唐玄宗處於一個什麼位置,或許只是為了勢力平衡勢力而,寵信安祿山而已,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或許唐明皇時期皇權多少出現了弱化,功臣家族貴族階層勢力過大,寵信安祿山也許是想掌握一張牌來制衡各方,畢竟歷史這玩意不是當事人或者旁觀者誰都不好說。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對於楊貴妃的結局,後世之人有為其惋惜的,所以流傳著楊貴妃沒死,這個傳言現在是沒法證實的,我個人只能說有這個可能,而且要滿足一個前提,那就是陳玄禮要放過楊貴妃,因為在她被賜死後,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玄禮等見上請罪,命釋之。楊貴妃的遺體不是被公之於眾的,那樣恐怕楊貴妃的結局和她哥哥一樣,被亂刀分屍,檢驗楊貴妃是否已死的人,主要是陳玄禮,至於“等人”值得是誰,有多少人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推測出,這些人都是聽從陳玄禮的,所以如果唐玄宗授意陳玄禮饒了楊貴妃一命,或者陳玄禮憐香惜玉了,都有可能放過楊貴妃,操作起來並不難,當然,這只是一直猜測,不能當真。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話說回來,《唐書》中記載的是,陳玄禮是和唐玄宗“商量”殺楊國忠,而《資治通鑑》記載了另一個版本,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這個信息量就更大了,當時太子李亨跟隨唐玄宗出逃,作為龍武軍大將軍的陳玄禮和太子商議誅殺楊國忠,陳玄禮對唐玄宗的情感到不至於殺了唐玄宗,但是這背後容易引起一個猜測啊,那就是陳玄禮有意支持李亨了,這在平時絕對是犯了玄宗大忌,畢竟唐朝兵變是慣例,從唐太宗到唐玄宗有兵就能當皇帝已經深入人心。特別是唐玄宗一生搞過三次兵變才當上皇帝,陳玄禮也是兵變的參與者,當然知道怎麼玩了。唐玄宗萬年極力打壓軍中年輕漢將,扶持胡將也是怕兵變。當初唐玄宗因為疑心重,可是一天只能連殺三子的,其中一個還是太子瑛,也就是李亨的前任太子,如果這事發生在安祿山叛亂之前,結果只有一個,陳玄禮和李亨都會被做掉。

此時太子的態度很有意思,“太子未決”,既不反對也不支持,這是要看陳玄禮自己表態了,你做成了,自己獲益,做不成,和自己沒關係,最多有一個知情不報的過失,在唐玄宗面前買買慘也能熬過去,畢竟是動亂時期,唐玄宗對李亨也不能太狠,想必之下,個人也是覺得馬嵬驛事件背後有李亨的主使更多一點,作為在唐玄宗最要命的太子,時刻擔心自己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楊國忠也和自己不對付,在馬嵬驛有禁軍也憤恨楊國忠的優勢,李亨不利用一下,那就太傻了。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所以最有可能的是,馬嵬兵變主謀是太子李亨,具體實施的是龍虎大將陳玄禮,中間搞串聯的是宦官李輔國,達成一致的是殺楊國忠和楊貴妃,在是否逼讓玄宗退位上沒有達成一致意見,陳玄禮對玄宗忠心耿耿,太子只得帶著李輔國與玄宗陳玄禮分道揚鑣。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陳玄禮和高力士在肅宗默許下受到李輔國的打擊的原因。

會吐蕃使者二十餘人遮國忠馬,訴以無食,國忠未及對,軍士呼曰:“國忠與胡虜謀反!”或射之,中鞍,國忠走至西門內,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楊國忠被殺也感覺是被套路了,就這麼巧,哪國使者攔他不好,竟然是吐蕃使者,唐朝和吐蕃之間的關係可不是課本上的”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那時血淋淋的兩個帝國戰爭史,所以才會有將士喊楊國忠謀反,問題是當時楊國忠自己都反應的過來,就被禁軍將士亂箭射之,一點都沒給楊國忠辯駁的機會,怎麼看都是定點絞殺的意味,這應該是陳玄禮策劃的。

"

安祿山的反叛令大唐表面的盛世頃刻間消散,本來安史之亂對大唐是沒有那麼大危害的,可是一個是玄宗逼哥舒翰出關,一個是肅宗執意首先收復兩京,讓這場動亂持續了近8年,大唐也是傷了國本,在安史之亂中,對於唐玄宗來說,有一件突發事件,是有諸多謎團的,也就是在馬嵬驛禁軍兵變,誅殺了楊國忠、楊貴妃以及眾多楊氏族人,這次兵變到只是下層士兵的譁變?還是陳玄禮主導的?還是太子李亨是主謀?還是唐玄宗給自己脫罪的謀劃呢?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先來說說唐玄宗出逃的過程,在潼關失陷的敗報傳來,唐王朝的統治就已經受到威脅了,傻子都明白長安保不住,唐玄宗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死守長安以待援軍,不過唐王朝的中央軍都被打光了,唐玄宗還沒有殉國的想法,所以只剩一個,那就是逃,有意思的是,唐玄宗還耍了一個小手段,百官朝者什無一二,上御勤政樓,下制,雲欲親征,聞者皆莫之信。百官人心惶惶之時,唐玄宗說要親征,別管信的人有多少,總之是能穩定一時就穩定一時,唐玄宗是為自己出逃做準備,畢竟長安亂了,自己想逃也不容易。

既夕,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比六軍,厚賜錢帛,選閒廄馬九百餘匹,外人皆莫之知。乙未,黎明,上獨與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出延秋門,妃、主、皇孫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唐玄宗還算有心,把宮裡能帶走的皇室皇妃,身邊近臣都帶走了,唐玄宗也是狠心的,為了自己能夠安然出逃,宮外的皇室都被他遺棄了,成為了他出逃計劃的棄子,在亂世之中,可以想象到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當然也不能說唐玄宗錯,如果都帶上,勢必會引起長安全城動亂。

在出逃路上,唐玄宗又成為一個安民如子的君主,上過左藏,楊國忠請焚之,曰:“無為賊守。”上愀然曰:“賊來不得,必更斂於百姓;不如與之,無重困吾赤子。”左藏是古代國庫之一,楊國忠走之前建議唐玄宗燒了左藏,以免資敵,這個時候唐玄宗到是展現出愛民一面了,害怕叛軍搶奪百姓,早幹嘛去了呢?上過便橋,楊國忠使人焚橋。上曰:“士庶各避賊求生,奈何絕其路!”楊國忠想要燒橋,以免被叛軍追擊,這時唐玄宗有替後面的逃命的人擔心了,唐玄宗晚年執政昏聵,不過還是保留了當初一絲明主氣象的,包括在後來逃命路上,日向中,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於是民爭獻糲飯,雜以麥豆;皇孫輩爭以手掬食之,須臾而盡,猶未能飽。上皆酬其直,慰勞之。眾皆哭,上亦掩泣。百姓得知了這支逃命的隊伍是皇室之後,爭相給隊伍送吃的,可見當時唐王朝已經有民心,畢竟中原百姓,誰願意天下大亂呢?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而後當隊伍馬嵬驛的時候,兵變就爆發了,首先要說的是,將士內心肯定是有怨氣的,這些經歷過大唐榮耀的士兵看到今日的大唐是何等的氣憤,眼看洛陽長安兩京失陷,這些曾經以成為大唐一名將士的榮耀感反倒變成了屈辱感,任誰都接受不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大唐會有這樣的下場,加上行軍途中糧草不濟,將士捱餓,丙申,至馬嵬驛,將士飢疲,皆憤怒。可以說這個時候只要一個“火星子”就能造成軍隊譁變,只要是少有心的人,加以利用是很容易的。

之後的歷史記載就不同了,《新唐書》記載很簡略,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殺楊國忠及御史大夫魏方進、太常卿楊暄。賜貴妃楊氏死。如此簡略連禁軍譁變都沒有記載,《舊唐書》記載,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奏曰:"逆胡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情,不無嫌怨。今國步艱阻,乘輿震盪,陛下宜徇群情,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於法。"這裡是陳玄禮眼見軍中義憤難平,如果不有所行動恐怕會引發譁變,所以上奏誅殺楊國忠以平息眾怒,當時陳玄禮應該沒提及連楊貴妃一同解決了,按照此記載,個人猜測有唐玄宗授意的可能,楊貴妃的死只能說是局勢失控了,當時禁軍在殺了楊國忠後已經處於失控狀態,並殺其子戶部侍郎暄及韓國、秦國夫人。御史大夫魏方進曰:“汝曹何敢害宰相!”眾又殺之。韋見素聞亂而出,為亂兵所撾,腦血流地。眾曰:“勿傷韋相公。”救之,得免。基本上和楊國忠沾邊的人都難免血光之災,楊貴妃自然難以倖免。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當時對於唐玄宗來說是,處境是很尷尬的,都城都丟了,而且往嚴重來說,可能也有亡國之危,所以唐玄宗是需要找一個替罪羊,而楊國忠再合適不過,借陳玄禮之手殺楊國忠對玄宗來說不用付任何道德責任,只是賠上了楊貴妃,代價過大,皇上是至高無上的他有錯只能是妖婦奸臣,所以士兵譁變之後陳玄禮其實已經無法很好的掌握軍隊了,必須殺人洩憤,那麼楊玉環和楊國忠就必須死,只有殺了二楊把責任推到他們身上才能保住唐玄宗的偉大,這樣安史之亂唐玄宗雖是首罪,但有楊國忠兄妹替自己分擔了一些。

話說唐玄宗當初那麼重新安祿山,唐玄宗處於一個什麼位置,或許只是為了勢力平衡勢力而,寵信安祿山而已,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或許唐明皇時期皇權多少出現了弱化,功臣家族貴族階層勢力過大,寵信安祿山也許是想掌握一張牌來制衡各方,畢竟歷史這玩意不是當事人或者旁觀者誰都不好說。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對於楊貴妃的結局,後世之人有為其惋惜的,所以流傳著楊貴妃沒死,這個傳言現在是沒法證實的,我個人只能說有這個可能,而且要滿足一個前提,那就是陳玄禮要放過楊貴妃,因為在她被賜死後,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玄禮等見上請罪,命釋之。楊貴妃的遺體不是被公之於眾的,那樣恐怕楊貴妃的結局和她哥哥一樣,被亂刀分屍,檢驗楊貴妃是否已死的人,主要是陳玄禮,至於“等人”值得是誰,有多少人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推測出,這些人都是聽從陳玄禮的,所以如果唐玄宗授意陳玄禮饒了楊貴妃一命,或者陳玄禮憐香惜玉了,都有可能放過楊貴妃,操作起來並不難,當然,這只是一直猜測,不能當真。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話說回來,《唐書》中記載的是,陳玄禮是和唐玄宗“商量”殺楊國忠,而《資治通鑑》記載了另一個版本,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這個信息量就更大了,當時太子李亨跟隨唐玄宗出逃,作為龍武軍大將軍的陳玄禮和太子商議誅殺楊國忠,陳玄禮對唐玄宗的情感到不至於殺了唐玄宗,但是這背後容易引起一個猜測啊,那就是陳玄禮有意支持李亨了,這在平時絕對是犯了玄宗大忌,畢竟唐朝兵變是慣例,從唐太宗到唐玄宗有兵就能當皇帝已經深入人心。特別是唐玄宗一生搞過三次兵變才當上皇帝,陳玄禮也是兵變的參與者,當然知道怎麼玩了。唐玄宗萬年極力打壓軍中年輕漢將,扶持胡將也是怕兵變。當初唐玄宗因為疑心重,可是一天只能連殺三子的,其中一個還是太子瑛,也就是李亨的前任太子,如果這事發生在安祿山叛亂之前,結果只有一個,陳玄禮和李亨都會被做掉。

此時太子的態度很有意思,“太子未決”,既不反對也不支持,這是要看陳玄禮自己表態了,你做成了,自己獲益,做不成,和自己沒關係,最多有一個知情不報的過失,在唐玄宗面前買買慘也能熬過去,畢竟是動亂時期,唐玄宗對李亨也不能太狠,想必之下,個人也是覺得馬嵬驛事件背後有李亨的主使更多一點,作為在唐玄宗最要命的太子,時刻擔心自己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楊國忠也和自己不對付,在馬嵬驛有禁軍也憤恨楊國忠的優勢,李亨不利用一下,那就太傻了。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所以最有可能的是,馬嵬兵變主謀是太子李亨,具體實施的是龍虎大將陳玄禮,中間搞串聯的是宦官李輔國,達成一致的是殺楊國忠和楊貴妃,在是否逼讓玄宗退位上沒有達成一致意見,陳玄禮對玄宗忠心耿耿,太子只得帶著李輔國與玄宗陳玄禮分道揚鑣。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陳玄禮和高力士在肅宗默許下受到李輔國的打擊的原因。

會吐蕃使者二十餘人遮國忠馬,訴以無食,國忠未及對,軍士呼曰:“國忠與胡虜謀反!”或射之,中鞍,國忠走至西門內,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楊國忠被殺也感覺是被套路了,就這麼巧,哪國使者攔他不好,竟然是吐蕃使者,唐朝和吐蕃之間的關係可不是課本上的”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那時血淋淋的兩個帝國戰爭史,所以才會有將士喊楊國忠謀反,問題是當時楊國忠自己都反應的過來,就被禁軍將士亂箭射之,一點都沒給楊國忠辯駁的機會,怎麼看都是定點絞殺的意味,這應該是陳玄禮策劃的。

唐玄宗出逃展現出了愛民的一面;陳玄禮或策劃定點絞殺楊國忠

楊國忠在玄宗出走前也是極力阻攔李亨總攬全國軍權的,《新唐書.后妃傳》祿山反,以誅國忠為名,且指言妃及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撫軍,因禪位,諸楊大懼,哭於廷。《舊唐書.后妃傳》河北盜起,玄宗以皇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監撫軍國事。兩個版本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個是唐玄宗是打算禪位,一個則是令李亨總攬全國軍政,但相同的都是唐玄宗想要讓李亨接替這個爛攤子,而楊國忠則是害怕玄宗讓出大權,自己性命不保才極力阻攔。

從陳玄禮最後的結局也可以看出來,他是善終的,從入蜀,還,封祭國公。及李輔國遷帝西內,玄禮以老卒。如果沒有唐玄宗或者李亨的授意,尤其是李亨的授意,馬嵬驛兵變後他怎麼可能善終,而且當時的亂局,能夠穩定禁軍的就只有在軍中有影響力的陳玄禮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