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主要介紹了李世民時期的和親情況,在當時唐王朝強大軍力為後盾的情況下,與吐蕃和吐谷渾的和親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李治和武則天掌權期間,唐王朝周邊形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竟然四面八方都出現了敵人。

【李治和武則天56年統治後,唐王朝周邊環境變得惡劣的無以復加】

在西北,吐谷渾被吐蕃攻破,唐王朝河西走廊再無戰略緩衝,吐蕃開始在西域與唐王朝爭奪安西四鎮;

唐王朝耗費了二十年時間拿下的朝鮮半島被拱手送給了新羅,安東都護府從平壤內遷到了遼東,渤海國在白山黑水間興起;

北方在平靜了三十年之後,後突厥再次統一蒙古高原,李靖、李績幹掉東突厥和薛延陀兩大汗國的努力付之流水;

內蒙東部,位於中原、蒙古高原、東北地區大三角中心區域的契丹、奚族也集體反叛,投靠後突厥與唐王朝敵對。

"

上一篇主要介紹了李世民時期的和親情況,在當時唐王朝強大軍力為後盾的情況下,與吐蕃和吐谷渾的和親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李治和武則天掌權期間,唐王朝周邊形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竟然四面八方都出現了敵人。

【李治和武則天56年統治後,唐王朝周邊環境變得惡劣的無以復加】

在西北,吐谷渾被吐蕃攻破,唐王朝河西走廊再無戰略緩衝,吐蕃開始在西域與唐王朝爭奪安西四鎮;

唐王朝耗費了二十年時間拿下的朝鮮半島被拱手送給了新羅,安東都護府從平壤內遷到了遼東,渤海國在白山黑水間興起;

北方在平靜了三十年之後,後突厥再次統一蒙古高原,李靖、李績幹掉東突厥和薛延陀兩大汗國的努力付之流水;

內蒙東部,位於中原、蒙古高原、東北地區大三角中心區域的契丹、奚族也集體反叛,投靠後突厥與唐王朝敵對。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洛陽明堂)

李治和武則天這對大唐的“傑出”帝王,統治了唐王朝(含武周)56年時間,在放棄了青海吐谷渾、放棄了朝鮮半島、放棄了蒙古高原、放棄了內蒙東部之後,終於穩定了局面。

李世民奮鬥二十多年打下的江山,到這時只有西域還在,遼東只能算是一半了(安東都護府仍然有駐軍,但陸上通道斷絕,渤海國又在身後興起)。重新恢復唐王朝之後,唐中宗、睿宗、玄宗就面臨著這樣一個爛攤子,幾乎只剩下一條底褲,一切需要從頭再來,周邊全是敵人。

這兩位“聖君”,除了吐谷渾王族之外,沒有對周邊其他勢力採取和親手段。那些異族,可以用騎兵和馬刀直接從他們夫妻倆那裡拿到想要的一切,何必還要擔個女婿的名義。

吐谷渾當時已經是大唐屬國了,可以不算和親,這兩位“聖君”的吹捧者可以把這點作為寫作的切入點,題目是《唐朝最偉大的兩位帝王,不和親,打下了萬里江山,比李世民強多了》,剛好30字,總分總結構,先說李世民借了隋朝的光才發達,再說李治在位疆域面積最大,第三說李治和武則天對外強硬不和親,最後總結李治和武則天最偉大,估計能有不少流量。

我個人認為,換兩個木偶在皇位上坐著,唐王朝也不至於損失這麼大。

"

上一篇主要介紹了李世民時期的和親情況,在當時唐王朝強大軍力為後盾的情況下,與吐蕃和吐谷渾的和親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李治和武則天掌權期間,唐王朝周邊形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竟然四面八方都出現了敵人。

【李治和武則天56年統治後,唐王朝周邊環境變得惡劣的無以復加】

在西北,吐谷渾被吐蕃攻破,唐王朝河西走廊再無戰略緩衝,吐蕃開始在西域與唐王朝爭奪安西四鎮;

唐王朝耗費了二十年時間拿下的朝鮮半島被拱手送給了新羅,安東都護府從平壤內遷到了遼東,渤海國在白山黑水間興起;

北方在平靜了三十年之後,後突厥再次統一蒙古高原,李靖、李績幹掉東突厥和薛延陀兩大汗國的努力付之流水;

內蒙東部,位於中原、蒙古高原、東北地區大三角中心區域的契丹、奚族也集體反叛,投靠後突厥與唐王朝敵對。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洛陽明堂)

李治和武則天這對大唐的“傑出”帝王,統治了唐王朝(含武周)56年時間,在放棄了青海吐谷渾、放棄了朝鮮半島、放棄了蒙古高原、放棄了內蒙東部之後,終於穩定了局面。

李世民奮鬥二十多年打下的江山,到這時只有西域還在,遼東只能算是一半了(安東都護府仍然有駐軍,但陸上通道斷絕,渤海國又在身後興起)。重新恢復唐王朝之後,唐中宗、睿宗、玄宗就面臨著這樣一個爛攤子,幾乎只剩下一條底褲,一切需要從頭再來,周邊全是敵人。

這兩位“聖君”,除了吐谷渾王族之外,沒有對周邊其他勢力採取和親手段。那些異族,可以用騎兵和馬刀直接從他們夫妻倆那裡拿到想要的一切,何必還要擔個女婿的名義。

吐谷渾當時已經是大唐屬國了,可以不算和親,這兩位“聖君”的吹捧者可以把這點作為寫作的切入點,題目是《唐朝最偉大的兩位帝王,不和親,打下了萬里江山,比李世民強多了》,剛好30字,總分總結構,先說李世民借了隋朝的光才發達,再說李治在位疆域面積最大,第三說李治和武則天對外強硬不和親,最後總結李治和武則天最偉大,估計能有不少流量。

我個人認為,換兩個木偶在皇位上坐著,唐王朝也不至於損失這麼大。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與吐蕃】

當然,武則天后期局面有所好轉,尤其在西域收復安西四鎮後,雙方互有攻守,吐蕃畢竟國力不如,內外交困,逐漸被武周佔據了主動,並主動向武則天退位後的唐王朝求和。

唐中宗就是在這個時候,與吐蕃進行了第二次和親,把金城公主嫁到了吐蕃。

當時唐王朝陰盛陽衰,包括武則天餘毒、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等一大批女人是活躍在當時歷史舞臺上的主角,唐中宗、唐睿宗又是出名的無能皇帝,一直到李隆基連續發動兩次政變才徹底消除了這些人的影響。

但還別說,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唐王朝至少在對外方面沒挨什麼欺負,這兩個比木偶強不了多少的無能皇帝,至少沒給唐王朝造成什麼不可挽回的影響。

國內政局不穩,延伸到邊疆就是思路不清、戰略不明,這邊都開始和親了,安西那邊的邊境守將竟然鬧出了亂子,主動攻打吐蕃,吐蕃人被激怒。

“時張玄表為安西都護,又與吐蕃比境,互相攻掠,吐蕃內雖怨怒,外敦和好。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遺之,因請河西九曲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矩遂奏與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舊唐書》)

"

上一篇主要介紹了李世民時期的和親情況,在當時唐王朝強大軍力為後盾的情況下,與吐蕃和吐谷渾的和親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李治和武則天掌權期間,唐王朝周邊形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竟然四面八方都出現了敵人。

【李治和武則天56年統治後,唐王朝周邊環境變得惡劣的無以復加】

在西北,吐谷渾被吐蕃攻破,唐王朝河西走廊再無戰略緩衝,吐蕃開始在西域與唐王朝爭奪安西四鎮;

唐王朝耗費了二十年時間拿下的朝鮮半島被拱手送給了新羅,安東都護府從平壤內遷到了遼東,渤海國在白山黑水間興起;

北方在平靜了三十年之後,後突厥再次統一蒙古高原,李靖、李績幹掉東突厥和薛延陀兩大汗國的努力付之流水;

內蒙東部,位於中原、蒙古高原、東北地區大三角中心區域的契丹、奚族也集體反叛,投靠後突厥與唐王朝敵對。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洛陽明堂)

李治和武則天這對大唐的“傑出”帝王,統治了唐王朝(含武周)56年時間,在放棄了青海吐谷渾、放棄了朝鮮半島、放棄了蒙古高原、放棄了內蒙東部之後,終於穩定了局面。

李世民奮鬥二十多年打下的江山,到這時只有西域還在,遼東只能算是一半了(安東都護府仍然有駐軍,但陸上通道斷絕,渤海國又在身後興起)。重新恢復唐王朝之後,唐中宗、睿宗、玄宗就面臨著這樣一個爛攤子,幾乎只剩下一條底褲,一切需要從頭再來,周邊全是敵人。

這兩位“聖君”,除了吐谷渾王族之外,沒有對周邊其他勢力採取和親手段。那些異族,可以用騎兵和馬刀直接從他們夫妻倆那裡拿到想要的一切,何必還要擔個女婿的名義。

吐谷渾當時已經是大唐屬國了,可以不算和親,這兩位“聖君”的吹捧者可以把這點作為寫作的切入點,題目是《唐朝最偉大的兩位帝王,不和親,打下了萬里江山,比李世民強多了》,剛好30字,總分總結構,先說李世民借了隋朝的光才發達,再說李治在位疆域面積最大,第三說李治和武則天對外強硬不和親,最後總結李治和武則天最偉大,估計能有不少流量。

我個人認為,換兩個木偶在皇位上坐著,唐王朝也不至於損失這麼大。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與吐蕃】

當然,武則天后期局面有所好轉,尤其在西域收復安西四鎮後,雙方互有攻守,吐蕃畢竟國力不如,內外交困,逐漸被武周佔據了主動,並主動向武則天退位後的唐王朝求和。

唐中宗就是在這個時候,與吐蕃進行了第二次和親,把金城公主嫁到了吐蕃。

當時唐王朝陰盛陽衰,包括武則天餘毒、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等一大批女人是活躍在當時歷史舞臺上的主角,唐中宗、唐睿宗又是出名的無能皇帝,一直到李隆基連續發動兩次政變才徹底消除了這些人的影響。

但還別說,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唐王朝至少在對外方面沒挨什麼欺負,這兩個比木偶強不了多少的無能皇帝,至少沒給唐王朝造成什麼不可挽回的影響。

國內政局不穩,延伸到邊疆就是思路不清、戰略不明,這邊都開始和親了,安西那邊的邊境守將竟然鬧出了亂子,主動攻打吐蕃,吐蕃人被激怒。

“時張玄表為安西都護,又與吐蕃比境,互相攻掠,吐蕃內雖怨怒,外敦和好。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遺之,因請河西九曲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矩遂奏與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舊唐書》)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白塔)

這個張玄表,整本《舊唐書》中就出現這麼一次,你要是有本事直接把吐蕃滅了也行。要麼就像安史亂後唐德宗在蜀中、西北各個方向一齊給吐蕃放血消耗國力,堅持二十年必見成效。像這樣殺幾個吐蕃人、搶一些牛馬羊駝回來,土匪一般的行為只能加深雙方仇恨,沒有任何戰略意義。

第二個楊矩,是金城公主的送親使者,接受了吐蕃的賄賂,上表把河西九曲一塊肥美的土地送給吐蕃當金城公主的陪嫁,吐蕃離中原又近了一步。幾年後吐蕃大舉入寇,楊矩自殺,勉強不算唐奸。

金城公主在吐蕃三十年,對改善雙邊關係基本上沒起到什麼作用,雙方戰火不斷,還有數次十萬人以上的大戰。不是她不如文成公主,而是時代不同了,還有一群豬隊友拖後腿,她也是無能為力。

"

上一篇主要介紹了李世民時期的和親情況,在當時唐王朝強大軍力為後盾的情況下,與吐蕃和吐谷渾的和親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李治和武則天掌權期間,唐王朝周邊形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竟然四面八方都出現了敵人。

【李治和武則天56年統治後,唐王朝周邊環境變得惡劣的無以復加】

在西北,吐谷渾被吐蕃攻破,唐王朝河西走廊再無戰略緩衝,吐蕃開始在西域與唐王朝爭奪安西四鎮;

唐王朝耗費了二十年時間拿下的朝鮮半島被拱手送給了新羅,安東都護府從平壤內遷到了遼東,渤海國在白山黑水間興起;

北方在平靜了三十年之後,後突厥再次統一蒙古高原,李靖、李績幹掉東突厥和薛延陀兩大汗國的努力付之流水;

內蒙東部,位於中原、蒙古高原、東北地區大三角中心區域的契丹、奚族也集體反叛,投靠後突厥與唐王朝敵對。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洛陽明堂)

李治和武則天這對大唐的“傑出”帝王,統治了唐王朝(含武周)56年時間,在放棄了青海吐谷渾、放棄了朝鮮半島、放棄了蒙古高原、放棄了內蒙東部之後,終於穩定了局面。

李世民奮鬥二十多年打下的江山,到這時只有西域還在,遼東只能算是一半了(安東都護府仍然有駐軍,但陸上通道斷絕,渤海國又在身後興起)。重新恢復唐王朝之後,唐中宗、睿宗、玄宗就面臨著這樣一個爛攤子,幾乎只剩下一條底褲,一切需要從頭再來,周邊全是敵人。

這兩位“聖君”,除了吐谷渾王族之外,沒有對周邊其他勢力採取和親手段。那些異族,可以用騎兵和馬刀直接從他們夫妻倆那裡拿到想要的一切,何必還要擔個女婿的名義。

吐谷渾當時已經是大唐屬國了,可以不算和親,這兩位“聖君”的吹捧者可以把這點作為寫作的切入點,題目是《唐朝最偉大的兩位帝王,不和親,打下了萬里江山,比李世民強多了》,剛好30字,總分總結構,先說李世民借了隋朝的光才發達,再說李治在位疆域面積最大,第三說李治和武則天對外強硬不和親,最後總結李治和武則天最偉大,估計能有不少流量。

我個人認為,換兩個木偶在皇位上坐著,唐王朝也不至於損失這麼大。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與吐蕃】

當然,武則天后期局面有所好轉,尤其在西域收復安西四鎮後,雙方互有攻守,吐蕃畢竟國力不如,內外交困,逐漸被武周佔據了主動,並主動向武則天退位後的唐王朝求和。

唐中宗就是在這個時候,與吐蕃進行了第二次和親,把金城公主嫁到了吐蕃。

當時唐王朝陰盛陽衰,包括武則天餘毒、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等一大批女人是活躍在當時歷史舞臺上的主角,唐中宗、唐睿宗又是出名的無能皇帝,一直到李隆基連續發動兩次政變才徹底消除了這些人的影響。

但還別說,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唐王朝至少在對外方面沒挨什麼欺負,這兩個比木偶強不了多少的無能皇帝,至少沒給唐王朝造成什麼不可挽回的影響。

國內政局不穩,延伸到邊疆就是思路不清、戰略不明,這邊都開始和親了,安西那邊的邊境守將竟然鬧出了亂子,主動攻打吐蕃,吐蕃人被激怒。

“時張玄表為安西都護,又與吐蕃比境,互相攻掠,吐蕃內雖怨怒,外敦和好。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遺之,因請河西九曲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矩遂奏與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舊唐書》)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白塔)

這個張玄表,整本《舊唐書》中就出現這麼一次,你要是有本事直接把吐蕃滅了也行。要麼就像安史亂後唐德宗在蜀中、西北各個方向一齊給吐蕃放血消耗國力,堅持二十年必見成效。像這樣殺幾個吐蕃人、搶一些牛馬羊駝回來,土匪一般的行為只能加深雙方仇恨,沒有任何戰略意義。

第二個楊矩,是金城公主的送親使者,接受了吐蕃的賄賂,上表把河西九曲一塊肥美的土地送給吐蕃當金城公主的陪嫁,吐蕃離中原又近了一步。幾年後吐蕃大舉入寇,楊矩自殺,勉強不算唐奸。

金城公主在吐蕃三十年,對改善雙邊關係基本上沒起到什麼作用,雙方戰火不斷,還有數次十萬人以上的大戰。不是她不如文成公主,而是時代不同了,還有一群豬隊友拖後腿,她也是無能為力。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河西九曲,青海黃河大轉彎)

盛唐期間李隆基戰略重點並不在吐蕃身上,對吐蕃基本上是防守反擊,或者在河西走廊附近為改善戰略態勢而進行局部攻勢,唐軍雖然能夠壓著吐蕃打而且勝多敗少,但一直沒有以滅國為目標的大型戰役。雙方的戰線從蜀中一直延伸到西域,但仍然不算是全面戰爭。

安史之亂前,唐蕃打了一百年,之後又打了一百多年。一直到吐蕃滅亡,二百多年雙方的戰士、人民的血流了無數,但一直沒有第三次和親。雙方都已經深刻認識到,和親對改善唐蕃雙邊關係已經毫無意義了。

安史之亂前吐蕃的戰略意圖,我個人倒是覺得與當年三國時蜀漢很相似,明知道攻打大唐佔不到大便宜,但仍然不斷髮動進攻,一是為了樹立一個強敵以統一內部思想,二是拼消耗等待唐王朝犯錯誤。

後來果然等到了,吐蕃比諸葛亮幸運的多。

"

上一篇主要介紹了李世民時期的和親情況,在當時唐王朝強大軍力為後盾的情況下,與吐蕃和吐谷渾的和親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李治和武則天掌權期間,唐王朝周邊形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竟然四面八方都出現了敵人。

【李治和武則天56年統治後,唐王朝周邊環境變得惡劣的無以復加】

在西北,吐谷渾被吐蕃攻破,唐王朝河西走廊再無戰略緩衝,吐蕃開始在西域與唐王朝爭奪安西四鎮;

唐王朝耗費了二十年時間拿下的朝鮮半島被拱手送給了新羅,安東都護府從平壤內遷到了遼東,渤海國在白山黑水間興起;

北方在平靜了三十年之後,後突厥再次統一蒙古高原,李靖、李績幹掉東突厥和薛延陀兩大汗國的努力付之流水;

內蒙東部,位於中原、蒙古高原、東北地區大三角中心區域的契丹、奚族也集體反叛,投靠後突厥與唐王朝敵對。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洛陽明堂)

李治和武則天這對大唐的“傑出”帝王,統治了唐王朝(含武周)56年時間,在放棄了青海吐谷渾、放棄了朝鮮半島、放棄了蒙古高原、放棄了內蒙東部之後,終於穩定了局面。

李世民奮鬥二十多年打下的江山,到這時只有西域還在,遼東只能算是一半了(安東都護府仍然有駐軍,但陸上通道斷絕,渤海國又在身後興起)。重新恢復唐王朝之後,唐中宗、睿宗、玄宗就面臨著這樣一個爛攤子,幾乎只剩下一條底褲,一切需要從頭再來,周邊全是敵人。

這兩位“聖君”,除了吐谷渾王族之外,沒有對周邊其他勢力採取和親手段。那些異族,可以用騎兵和馬刀直接從他們夫妻倆那裡拿到想要的一切,何必還要擔個女婿的名義。

吐谷渾當時已經是大唐屬國了,可以不算和親,這兩位“聖君”的吹捧者可以把這點作為寫作的切入點,題目是《唐朝最偉大的兩位帝王,不和親,打下了萬里江山,比李世民強多了》,剛好30字,總分總結構,先說李世民借了隋朝的光才發達,再說李治在位疆域面積最大,第三說李治和武則天對外強硬不和親,最後總結李治和武則天最偉大,估計能有不少流量。

我個人認為,換兩個木偶在皇位上坐著,唐王朝也不至於損失這麼大。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與吐蕃】

當然,武則天后期局面有所好轉,尤其在西域收復安西四鎮後,雙方互有攻守,吐蕃畢竟國力不如,內外交困,逐漸被武周佔據了主動,並主動向武則天退位後的唐王朝求和。

唐中宗就是在這個時候,與吐蕃進行了第二次和親,把金城公主嫁到了吐蕃。

當時唐王朝陰盛陽衰,包括武則天餘毒、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等一大批女人是活躍在當時歷史舞臺上的主角,唐中宗、唐睿宗又是出名的無能皇帝,一直到李隆基連續發動兩次政變才徹底消除了這些人的影響。

但還別說,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唐王朝至少在對外方面沒挨什麼欺負,這兩個比木偶強不了多少的無能皇帝,至少沒給唐王朝造成什麼不可挽回的影響。

國內政局不穩,延伸到邊疆就是思路不清、戰略不明,這邊都開始和親了,安西那邊的邊境守將竟然鬧出了亂子,主動攻打吐蕃,吐蕃人被激怒。

“時張玄表為安西都護,又與吐蕃比境,互相攻掠,吐蕃內雖怨怒,外敦和好。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遺之,因請河西九曲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矩遂奏與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舊唐書》)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白塔)

這個張玄表,整本《舊唐書》中就出現這麼一次,你要是有本事直接把吐蕃滅了也行。要麼就像安史亂後唐德宗在蜀中、西北各個方向一齊給吐蕃放血消耗國力,堅持二十年必見成效。像這樣殺幾個吐蕃人、搶一些牛馬羊駝回來,土匪一般的行為只能加深雙方仇恨,沒有任何戰略意義。

第二個楊矩,是金城公主的送親使者,接受了吐蕃的賄賂,上表把河西九曲一塊肥美的土地送給吐蕃當金城公主的陪嫁,吐蕃離中原又近了一步。幾年後吐蕃大舉入寇,楊矩自殺,勉強不算唐奸。

金城公主在吐蕃三十年,對改善雙邊關係基本上沒起到什麼作用,雙方戰火不斷,還有數次十萬人以上的大戰。不是她不如文成公主,而是時代不同了,還有一群豬隊友拖後腿,她也是無能為力。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河西九曲,青海黃河大轉彎)

盛唐期間李隆基戰略重點並不在吐蕃身上,對吐蕃基本上是防守反擊,或者在河西走廊附近為改善戰略態勢而進行局部攻勢,唐軍雖然能夠壓著吐蕃打而且勝多敗少,但一直沒有以滅國為目標的大型戰役。雙方的戰線從蜀中一直延伸到西域,但仍然不算是全面戰爭。

安史之亂前,唐蕃打了一百年,之後又打了一百多年。一直到吐蕃滅亡,二百多年雙方的戰士、人民的血流了無數,但一直沒有第三次和親。雙方都已經深刻認識到,和親對改善唐蕃雙邊關係已經毫無意義了。

安史之亂前吐蕃的戰略意圖,我個人倒是覺得與當年三國時蜀漢很相似,明知道攻打大唐佔不到大便宜,但仍然不斷髮動進攻,一是為了樹立一個強敵以統一內部思想,二是拼消耗等待唐王朝犯錯誤。

後來果然等到了,吐蕃比諸葛亮幸運的多。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武侯祠)

【李隆基與北方後突厥、契丹和奚族的和親】

李隆基的戰略重點是在蒙古高原,是後突厥。

突厥人是中原政權的傳統敵人,就像R國在A國心中的位置一樣,不置之死地誓不罷休。

唐睿宗時期,曾準備把宗室女金山公主嫁到後突厥,但李隆基繼位後取消婚約;之後,後突厥可汗把兒子派來長安“入宿衛”,並再次求婚,李隆基答應把宗室女南和縣主嫁過去,可惜這個後突厥可汗的兒子沒福氣,死在了長安,婚約再次取消。

這段時間,估計李隆基已經下定決心要滅了後突厥,所以一直在和親方面敷衍。之後後突厥可汗的女婿帶著妻子投降唐王朝,李隆基就把他的妻子封為金山公主,算是借花獻佛了。

"

上一篇主要介紹了李世民時期的和親情況,在當時唐王朝強大軍力為後盾的情況下,與吐蕃和吐谷渾的和親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李治和武則天掌權期間,唐王朝周邊形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竟然四面八方都出現了敵人。

【李治和武則天56年統治後,唐王朝周邊環境變得惡劣的無以復加】

在西北,吐谷渾被吐蕃攻破,唐王朝河西走廊再無戰略緩衝,吐蕃開始在西域與唐王朝爭奪安西四鎮;

唐王朝耗費了二十年時間拿下的朝鮮半島被拱手送給了新羅,安東都護府從平壤內遷到了遼東,渤海國在白山黑水間興起;

北方在平靜了三十年之後,後突厥再次統一蒙古高原,李靖、李績幹掉東突厥和薛延陀兩大汗國的努力付之流水;

內蒙東部,位於中原、蒙古高原、東北地區大三角中心區域的契丹、奚族也集體反叛,投靠後突厥與唐王朝敵對。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洛陽明堂)

李治和武則天這對大唐的“傑出”帝王,統治了唐王朝(含武周)56年時間,在放棄了青海吐谷渾、放棄了朝鮮半島、放棄了蒙古高原、放棄了內蒙東部之後,終於穩定了局面。

李世民奮鬥二十多年打下的江山,到這時只有西域還在,遼東只能算是一半了(安東都護府仍然有駐軍,但陸上通道斷絕,渤海國又在身後興起)。重新恢復唐王朝之後,唐中宗、睿宗、玄宗就面臨著這樣一個爛攤子,幾乎只剩下一條底褲,一切需要從頭再來,周邊全是敵人。

這兩位“聖君”,除了吐谷渾王族之外,沒有對周邊其他勢力採取和親手段。那些異族,可以用騎兵和馬刀直接從他們夫妻倆那裡拿到想要的一切,何必還要擔個女婿的名義。

吐谷渾當時已經是大唐屬國了,可以不算和親,這兩位“聖君”的吹捧者可以把這點作為寫作的切入點,題目是《唐朝最偉大的兩位帝王,不和親,打下了萬里江山,比李世民強多了》,剛好30字,總分總結構,先說李世民借了隋朝的光才發達,再說李治在位疆域面積最大,第三說李治和武則天對外強硬不和親,最後總結李治和武則天最偉大,估計能有不少流量。

我個人認為,換兩個木偶在皇位上坐著,唐王朝也不至於損失這麼大。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與吐蕃】

當然,武則天后期局面有所好轉,尤其在西域收復安西四鎮後,雙方互有攻守,吐蕃畢竟國力不如,內外交困,逐漸被武周佔據了主動,並主動向武則天退位後的唐王朝求和。

唐中宗就是在這個時候,與吐蕃進行了第二次和親,把金城公主嫁到了吐蕃。

當時唐王朝陰盛陽衰,包括武則天餘毒、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等一大批女人是活躍在當時歷史舞臺上的主角,唐中宗、唐睿宗又是出名的無能皇帝,一直到李隆基連續發動兩次政變才徹底消除了這些人的影響。

但還別說,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唐王朝至少在對外方面沒挨什麼欺負,這兩個比木偶強不了多少的無能皇帝,至少沒給唐王朝造成什麼不可挽回的影響。

國內政局不穩,延伸到邊疆就是思路不清、戰略不明,這邊都開始和親了,安西那邊的邊境守將竟然鬧出了亂子,主動攻打吐蕃,吐蕃人被激怒。

“時張玄表為安西都護,又與吐蕃比境,互相攻掠,吐蕃內雖怨怒,外敦和好。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遺之,因請河西九曲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矩遂奏與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舊唐書》)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白塔)

這個張玄表,整本《舊唐書》中就出現這麼一次,你要是有本事直接把吐蕃滅了也行。要麼就像安史亂後唐德宗在蜀中、西北各個方向一齊給吐蕃放血消耗國力,堅持二十年必見成效。像這樣殺幾個吐蕃人、搶一些牛馬羊駝回來,土匪一般的行為只能加深雙方仇恨,沒有任何戰略意義。

第二個楊矩,是金城公主的送親使者,接受了吐蕃的賄賂,上表把河西九曲一塊肥美的土地送給吐蕃當金城公主的陪嫁,吐蕃離中原又近了一步。幾年後吐蕃大舉入寇,楊矩自殺,勉強不算唐奸。

金城公主在吐蕃三十年,對改善雙邊關係基本上沒起到什麼作用,雙方戰火不斷,還有數次十萬人以上的大戰。不是她不如文成公主,而是時代不同了,還有一群豬隊友拖後腿,她也是無能為力。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河西九曲,青海黃河大轉彎)

盛唐期間李隆基戰略重點並不在吐蕃身上,對吐蕃基本上是防守反擊,或者在河西走廊附近為改善戰略態勢而進行局部攻勢,唐軍雖然能夠壓著吐蕃打而且勝多敗少,但一直沒有以滅國為目標的大型戰役。雙方的戰線從蜀中一直延伸到西域,但仍然不算是全面戰爭。

安史之亂前,唐蕃打了一百年,之後又打了一百多年。一直到吐蕃滅亡,二百多年雙方的戰士、人民的血流了無數,但一直沒有第三次和親。雙方都已經深刻認識到,和親對改善唐蕃雙邊關係已經毫無意義了。

安史之亂前吐蕃的戰略意圖,我個人倒是覺得與當年三國時蜀漢很相似,明知道攻打大唐佔不到大便宜,但仍然不斷髮動進攻,一是為了樹立一個強敵以統一內部思想,二是拼消耗等待唐王朝犯錯誤。

後來果然等到了,吐蕃比諸葛亮幸運的多。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武侯祠)

【李隆基與北方後突厥、契丹和奚族的和親】

李隆基的戰略重點是在蒙古高原,是後突厥。

突厥人是中原政權的傳統敵人,就像R國在A國心中的位置一樣,不置之死地誓不罷休。

唐睿宗時期,曾準備把宗室女金山公主嫁到後突厥,但李隆基繼位後取消婚約;之後,後突厥可汗把兒子派來長安“入宿衛”,並再次求婚,李隆基答應把宗室女南和縣主嫁過去,可惜這個後突厥可汗的兒子沒福氣,死在了長安,婚約再次取消。

這段時間,估計李隆基已經下定決心要滅了後突厥,所以一直在和親方面敷衍。之後後突厥可汗的女婿帶著妻子投降唐王朝,李隆基就把他的妻子封為金山公主,算是借花獻佛了。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李隆基時期沒有李靖這樣的天才級別的將領,只能靠國力消耗後突厥。名將張仁願在黃河河套地區以北漠南草原修建了三座受降城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切斷了後突厥入侵中原最方便的一條通道。

等到開元八年,李隆基覺得力量積累的已經足夠,趁著後突厥可汗被殺內亂之機,調集各方勢力舉世攻打後突厥,包括西域的鐵勒九姓部落,東方的契丹、奚,加上唐軍從南進攻。但後突厥也有能人,曾在唐王朝生活四十年的暾[tūn]欲谷領導後突厥軍隊各個擊破了討伐軍,並避開唐軍主力從涼州入侵大唐,給唐王朝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這次舉世攻突厥失敗,使後突厥從內亂當中恢復過來,又維持了二十多年的統治。這也是後突厥最後的輝煌了,之後就每況愈下,一直到徹底滅亡。

但李隆基也不敢輕易再次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把主意打到了契丹和奚身上。

"

上一篇主要介紹了李世民時期的和親情況,在當時唐王朝強大軍力為後盾的情況下,與吐蕃和吐谷渾的和親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李治和武則天掌權期間,唐王朝周邊形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竟然四面八方都出現了敵人。

【李治和武則天56年統治後,唐王朝周邊環境變得惡劣的無以復加】

在西北,吐谷渾被吐蕃攻破,唐王朝河西走廊再無戰略緩衝,吐蕃開始在西域與唐王朝爭奪安西四鎮;

唐王朝耗費了二十年時間拿下的朝鮮半島被拱手送給了新羅,安東都護府從平壤內遷到了遼東,渤海國在白山黑水間興起;

北方在平靜了三十年之後,後突厥再次統一蒙古高原,李靖、李績幹掉東突厥和薛延陀兩大汗國的努力付之流水;

內蒙東部,位於中原、蒙古高原、東北地區大三角中心區域的契丹、奚族也集體反叛,投靠後突厥與唐王朝敵對。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洛陽明堂)

李治和武則天這對大唐的“傑出”帝王,統治了唐王朝(含武周)56年時間,在放棄了青海吐谷渾、放棄了朝鮮半島、放棄了蒙古高原、放棄了內蒙東部之後,終於穩定了局面。

李世民奮鬥二十多年打下的江山,到這時只有西域還在,遼東只能算是一半了(安東都護府仍然有駐軍,但陸上通道斷絕,渤海國又在身後興起)。重新恢復唐王朝之後,唐中宗、睿宗、玄宗就面臨著這樣一個爛攤子,幾乎只剩下一條底褲,一切需要從頭再來,周邊全是敵人。

這兩位“聖君”,除了吐谷渾王族之外,沒有對周邊其他勢力採取和親手段。那些異族,可以用騎兵和馬刀直接從他們夫妻倆那裡拿到想要的一切,何必還要擔個女婿的名義。

吐谷渾當時已經是大唐屬國了,可以不算和親,這兩位“聖君”的吹捧者可以把這點作為寫作的切入點,題目是《唐朝最偉大的兩位帝王,不和親,打下了萬里江山,比李世民強多了》,剛好30字,總分總結構,先說李世民借了隋朝的光才發達,再說李治在位疆域面積最大,第三說李治和武則天對外強硬不和親,最後總結李治和武則天最偉大,估計能有不少流量。

我個人認為,換兩個木偶在皇位上坐著,唐王朝也不至於損失這麼大。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與吐蕃】

當然,武則天后期局面有所好轉,尤其在西域收復安西四鎮後,雙方互有攻守,吐蕃畢竟國力不如,內外交困,逐漸被武周佔據了主動,並主動向武則天退位後的唐王朝求和。

唐中宗就是在這個時候,與吐蕃進行了第二次和親,把金城公主嫁到了吐蕃。

當時唐王朝陰盛陽衰,包括武則天餘毒、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等一大批女人是活躍在當時歷史舞臺上的主角,唐中宗、唐睿宗又是出名的無能皇帝,一直到李隆基連續發動兩次政變才徹底消除了這些人的影響。

但還別說,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唐王朝至少在對外方面沒挨什麼欺負,這兩個比木偶強不了多少的無能皇帝,至少沒給唐王朝造成什麼不可挽回的影響。

國內政局不穩,延伸到邊疆就是思路不清、戰略不明,這邊都開始和親了,安西那邊的邊境守將竟然鬧出了亂子,主動攻打吐蕃,吐蕃人被激怒。

“時張玄表為安西都護,又與吐蕃比境,互相攻掠,吐蕃內雖怨怒,外敦和好。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遺之,因請河西九曲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矩遂奏與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舊唐書》)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白塔)

這個張玄表,整本《舊唐書》中就出現這麼一次,你要是有本事直接把吐蕃滅了也行。要麼就像安史亂後唐德宗在蜀中、西北各個方向一齊給吐蕃放血消耗國力,堅持二十年必見成效。像這樣殺幾個吐蕃人、搶一些牛馬羊駝回來,土匪一般的行為只能加深雙方仇恨,沒有任何戰略意義。

第二個楊矩,是金城公主的送親使者,接受了吐蕃的賄賂,上表把河西九曲一塊肥美的土地送給吐蕃當金城公主的陪嫁,吐蕃離中原又近了一步。幾年後吐蕃大舉入寇,楊矩自殺,勉強不算唐奸。

金城公主在吐蕃三十年,對改善雙邊關係基本上沒起到什麼作用,雙方戰火不斷,還有數次十萬人以上的大戰。不是她不如文成公主,而是時代不同了,還有一群豬隊友拖後腿,她也是無能為力。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河西九曲,青海黃河大轉彎)

盛唐期間李隆基戰略重點並不在吐蕃身上,對吐蕃基本上是防守反擊,或者在河西走廊附近為改善戰略態勢而進行局部攻勢,唐軍雖然能夠壓著吐蕃打而且勝多敗少,但一直沒有以滅國為目標的大型戰役。雙方的戰線從蜀中一直延伸到西域,但仍然不算是全面戰爭。

安史之亂前,唐蕃打了一百年,之後又打了一百多年。一直到吐蕃滅亡,二百多年雙方的戰士、人民的血流了無數,但一直沒有第三次和親。雙方都已經深刻認識到,和親對改善唐蕃雙邊關係已經毫無意義了。

安史之亂前吐蕃的戰略意圖,我個人倒是覺得與當年三國時蜀漢很相似,明知道攻打大唐佔不到大便宜,但仍然不斷髮動進攻,一是為了樹立一個強敵以統一內部思想,二是拼消耗等待唐王朝犯錯誤。

後來果然等到了,吐蕃比諸葛亮幸運的多。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武侯祠)

【李隆基與北方後突厥、契丹和奚族的和親】

李隆基的戰略重點是在蒙古高原,是後突厥。

突厥人是中原政權的傳統敵人,就像R國在A國心中的位置一樣,不置之死地誓不罷休。

唐睿宗時期,曾準備把宗室女金山公主嫁到後突厥,但李隆基繼位後取消婚約;之後,後突厥可汗把兒子派來長安“入宿衛”,並再次求婚,李隆基答應把宗室女南和縣主嫁過去,可惜這個後突厥可汗的兒子沒福氣,死在了長安,婚約再次取消。

這段時間,估計李隆基已經下定決心要滅了後突厥,所以一直在和親方面敷衍。之後後突厥可汗的女婿帶著妻子投降唐王朝,李隆基就把他的妻子封為金山公主,算是借花獻佛了。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李隆基時期沒有李靖這樣的天才級別的將領,只能靠國力消耗後突厥。名將張仁願在黃河河套地區以北漠南草原修建了三座受降城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切斷了後突厥入侵中原最方便的一條通道。

等到開元八年,李隆基覺得力量積累的已經足夠,趁著後突厥可汗被殺內亂之機,調集各方勢力舉世攻打後突厥,包括西域的鐵勒九姓部落,東方的契丹、奚,加上唐軍從南進攻。但後突厥也有能人,曾在唐王朝生活四十年的暾[tūn]欲谷領導後突厥軍隊各個擊破了討伐軍,並避開唐軍主力從涼州入侵大唐,給唐王朝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這次舉世攻突厥失敗,使後突厥從內亂當中恢復過來,又維持了二十多年的統治。這也是後突厥最後的輝煌了,之後就每況愈下,一直到徹底滅亡。

但李隆基也不敢輕易再次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把主意打到了契丹和奚身上。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開元時期的李隆基還是很有作為的)

開元二年、三年,奚族和契丹脫離後突厥迴歸唐王朝,李隆基重新設立了饒樂州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並在開元五年把宗室女固安公主永樂公主嫁給了奚族和契丹的首領;

開元十年,李隆基把宗室女東光公主燕郡公主嫁給了新任奚族和契丹首領;

開元十三年,李隆基把宗室女東華公主嫁給了再新任契丹首領;

天寶四載,李隆基把宗室女宜芬公主嫁給了再新任奚族首領;

同是天寶四載,李隆基把宗室女靜樂公主嫁給了再再新任契丹首領。

中間契丹和奚反覆叛降,這些首領有的自然死亡,有的死於內部鬥爭,但你有多少個王,李隆基就有多少個公主。28年間7位公主,只有第一個固安公主是離婚可以回到大唐,其他公主應該都是客死他鄉。

最後兩位,宜芬公主和靜樂公主是被她們叛唐的丈夫殺了祭旗的,“奚、契丹各殺公主以叛。”(《資治通鑑》)

"

上一篇主要介紹了李世民時期的和親情況,在當時唐王朝強大軍力為後盾的情況下,與吐蕃和吐谷渾的和親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李治和武則天掌權期間,唐王朝周邊形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竟然四面八方都出現了敵人。

【李治和武則天56年統治後,唐王朝周邊環境變得惡劣的無以復加】

在西北,吐谷渾被吐蕃攻破,唐王朝河西走廊再無戰略緩衝,吐蕃開始在西域與唐王朝爭奪安西四鎮;

唐王朝耗費了二十年時間拿下的朝鮮半島被拱手送給了新羅,安東都護府從平壤內遷到了遼東,渤海國在白山黑水間興起;

北方在平靜了三十年之後,後突厥再次統一蒙古高原,李靖、李績幹掉東突厥和薛延陀兩大汗國的努力付之流水;

內蒙東部,位於中原、蒙古高原、東北地區大三角中心區域的契丹、奚族也集體反叛,投靠後突厥與唐王朝敵對。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洛陽明堂)

李治和武則天這對大唐的“傑出”帝王,統治了唐王朝(含武周)56年時間,在放棄了青海吐谷渾、放棄了朝鮮半島、放棄了蒙古高原、放棄了內蒙東部之後,終於穩定了局面。

李世民奮鬥二十多年打下的江山,到這時只有西域還在,遼東只能算是一半了(安東都護府仍然有駐軍,但陸上通道斷絕,渤海國又在身後興起)。重新恢復唐王朝之後,唐中宗、睿宗、玄宗就面臨著這樣一個爛攤子,幾乎只剩下一條底褲,一切需要從頭再來,周邊全是敵人。

這兩位“聖君”,除了吐谷渾王族之外,沒有對周邊其他勢力採取和親手段。那些異族,可以用騎兵和馬刀直接從他們夫妻倆那裡拿到想要的一切,何必還要擔個女婿的名義。

吐谷渾當時已經是大唐屬國了,可以不算和親,這兩位“聖君”的吹捧者可以把這點作為寫作的切入點,題目是《唐朝最偉大的兩位帝王,不和親,打下了萬里江山,比李世民強多了》,剛好30字,總分總結構,先說李世民借了隋朝的光才發達,再說李治在位疆域面積最大,第三說李治和武則天對外強硬不和親,最後總結李治和武則天最偉大,估計能有不少流量。

我個人認為,換兩個木偶在皇位上坐著,唐王朝也不至於損失這麼大。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與吐蕃】

當然,武則天后期局面有所好轉,尤其在西域收復安西四鎮後,雙方互有攻守,吐蕃畢竟國力不如,內外交困,逐漸被武周佔據了主動,並主動向武則天退位後的唐王朝求和。

唐中宗就是在這個時候,與吐蕃進行了第二次和親,把金城公主嫁到了吐蕃。

當時唐王朝陰盛陽衰,包括武則天餘毒、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等一大批女人是活躍在當時歷史舞臺上的主角,唐中宗、唐睿宗又是出名的無能皇帝,一直到李隆基連續發動兩次政變才徹底消除了這些人的影響。

但還別說,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唐王朝至少在對外方面沒挨什麼欺負,這兩個比木偶強不了多少的無能皇帝,至少沒給唐王朝造成什麼不可挽回的影響。

國內政局不穩,延伸到邊疆就是思路不清、戰略不明,這邊都開始和親了,安西那邊的邊境守將竟然鬧出了亂子,主動攻打吐蕃,吐蕃人被激怒。

“時張玄表為安西都護,又與吐蕃比境,互相攻掠,吐蕃內雖怨怒,外敦和好。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遺之,因請河西九曲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矩遂奏與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舊唐書》)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白塔)

這個張玄表,整本《舊唐書》中就出現這麼一次,你要是有本事直接把吐蕃滅了也行。要麼就像安史亂後唐德宗在蜀中、西北各個方向一齊給吐蕃放血消耗國力,堅持二十年必見成效。像這樣殺幾個吐蕃人、搶一些牛馬羊駝回來,土匪一般的行為只能加深雙方仇恨,沒有任何戰略意義。

第二個楊矩,是金城公主的送親使者,接受了吐蕃的賄賂,上表把河西九曲一塊肥美的土地送給吐蕃當金城公主的陪嫁,吐蕃離中原又近了一步。幾年後吐蕃大舉入寇,楊矩自殺,勉強不算唐奸。

金城公主在吐蕃三十年,對改善雙邊關係基本上沒起到什麼作用,雙方戰火不斷,還有數次十萬人以上的大戰。不是她不如文成公主,而是時代不同了,還有一群豬隊友拖後腿,她也是無能為力。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河西九曲,青海黃河大轉彎)

盛唐期間李隆基戰略重點並不在吐蕃身上,對吐蕃基本上是防守反擊,或者在河西走廊附近為改善戰略態勢而進行局部攻勢,唐軍雖然能夠壓著吐蕃打而且勝多敗少,但一直沒有以滅國為目標的大型戰役。雙方的戰線從蜀中一直延伸到西域,但仍然不算是全面戰爭。

安史之亂前,唐蕃打了一百年,之後又打了一百多年。一直到吐蕃滅亡,二百多年雙方的戰士、人民的血流了無數,但一直沒有第三次和親。雙方都已經深刻認識到,和親對改善唐蕃雙邊關係已經毫無意義了。

安史之亂前吐蕃的戰略意圖,我個人倒是覺得與當年三國時蜀漢很相似,明知道攻打大唐佔不到大便宜,但仍然不斷髮動進攻,一是為了樹立一個強敵以統一內部思想,二是拼消耗等待唐王朝犯錯誤。

後來果然等到了,吐蕃比諸葛亮幸運的多。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武侯祠)

【李隆基與北方後突厥、契丹和奚族的和親】

李隆基的戰略重點是在蒙古高原,是後突厥。

突厥人是中原政權的傳統敵人,就像R國在A國心中的位置一樣,不置之死地誓不罷休。

唐睿宗時期,曾準備把宗室女金山公主嫁到後突厥,但李隆基繼位後取消婚約;之後,後突厥可汗把兒子派來長安“入宿衛”,並再次求婚,李隆基答應把宗室女南和縣主嫁過去,可惜這個後突厥可汗的兒子沒福氣,死在了長安,婚約再次取消。

這段時間,估計李隆基已經下定決心要滅了後突厥,所以一直在和親方面敷衍。之後後突厥可汗的女婿帶著妻子投降唐王朝,李隆基就把他的妻子封為金山公主,算是借花獻佛了。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李隆基時期沒有李靖這樣的天才級別的將領,只能靠國力消耗後突厥。名將張仁願在黃河河套地區以北漠南草原修建了三座受降城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切斷了後突厥入侵中原最方便的一條通道。

等到開元八年,李隆基覺得力量積累的已經足夠,趁著後突厥可汗被殺內亂之機,調集各方勢力舉世攻打後突厥,包括西域的鐵勒九姓部落,東方的契丹、奚,加上唐軍從南進攻。但後突厥也有能人,曾在唐王朝生活四十年的暾[tūn]欲谷領導後突厥軍隊各個擊破了討伐軍,並避開唐軍主力從涼州入侵大唐,給唐王朝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這次舉世攻突厥失敗,使後突厥從內亂當中恢復過來,又維持了二十多年的統治。這也是後突厥最後的輝煌了,之後就每況愈下,一直到徹底滅亡。

但李隆基也不敢輕易再次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把主意打到了契丹和奚身上。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開元時期的李隆基還是很有作為的)

開元二年、三年,奚族和契丹脫離後突厥迴歸唐王朝,李隆基重新設立了饒樂州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並在開元五年把宗室女固安公主永樂公主嫁給了奚族和契丹的首領;

開元十年,李隆基把宗室女東光公主燕郡公主嫁給了新任奚族和契丹首領;

開元十三年,李隆基把宗室女東華公主嫁給了再新任契丹首領;

天寶四載,李隆基把宗室女宜芬公主嫁給了再新任奚族首領;

同是天寶四載,李隆基把宗室女靜樂公主嫁給了再再新任契丹首領。

中間契丹和奚反覆叛降,這些首領有的自然死亡,有的死於內部鬥爭,但你有多少個王,李隆基就有多少個公主。28年間7位公主,只有第一個固安公主是離婚可以回到大唐,其他公主應該都是客死他鄉。

最後兩位,宜芬公主和靜樂公主是被她們叛唐的丈夫殺了祭旗的,“奚、契丹各殺公主以叛。”(《資治通鑑》)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契丹和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好位於蒙古高原、中原、東北大三角區域的中心,中原王朝向這兩個方向擴張,或者防禦這兩個方向敵人的入侵,都需要藉助契丹和奚的力量。唐亡後,契丹崛起,以這個區域為中心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廣大領土,是歷史上最強盛的少數民族政權之一。

之前武則天時期的營州之亂,讓契丹和奚對中原政權存在深深的戒備之心,內部分化也很嚴重,親唐派和親後突厥派爭鬥不斷,李隆基的和親政策完全沒有取得實際效果。

尤其是天寶初期開始,李隆基在河北堆積了越來越多的軍力,節度使制度也給安祿山等邊疆守將更大的權力,一邊在安撫契丹和奚,另一邊邊將們還不斷討伐。

和剛才所說的金城公主在吐蕃的情況一樣,要麼就集中力量徹底滅了契丹和奚,要麼大家就統一行動,這樣有的拉、有的打,加劇了契丹、奚內部親唐勢力和叛唐勢力的矛盾,這些公主夾在中間,其悲劇命運早已註定。

李隆基還是缺乏一種寧可打破罈罈罐罐也要解決問題的狠勁兒,總想著以夷治夷,想爭取契丹和奚成為消滅後突厥的主要力量。盛唐時期國力是強大了,但軍事方面的力量反而遠遠不如李世民時期。

這就叫虛胖。

"

上一篇主要介紹了李世民時期的和親情況,在當時唐王朝強大軍力為後盾的情況下,與吐蕃和吐谷渾的和親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李治和武則天掌權期間,唐王朝周邊形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竟然四面八方都出現了敵人。

【李治和武則天56年統治後,唐王朝周邊環境變得惡劣的無以復加】

在西北,吐谷渾被吐蕃攻破,唐王朝河西走廊再無戰略緩衝,吐蕃開始在西域與唐王朝爭奪安西四鎮;

唐王朝耗費了二十年時間拿下的朝鮮半島被拱手送給了新羅,安東都護府從平壤內遷到了遼東,渤海國在白山黑水間興起;

北方在平靜了三十年之後,後突厥再次統一蒙古高原,李靖、李績幹掉東突厥和薛延陀兩大汗國的努力付之流水;

內蒙東部,位於中原、蒙古高原、東北地區大三角中心區域的契丹、奚族也集體反叛,投靠後突厥與唐王朝敵對。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洛陽明堂)

李治和武則天這對大唐的“傑出”帝王,統治了唐王朝(含武周)56年時間,在放棄了青海吐谷渾、放棄了朝鮮半島、放棄了蒙古高原、放棄了內蒙東部之後,終於穩定了局面。

李世民奮鬥二十多年打下的江山,到這時只有西域還在,遼東只能算是一半了(安東都護府仍然有駐軍,但陸上通道斷絕,渤海國又在身後興起)。重新恢復唐王朝之後,唐中宗、睿宗、玄宗就面臨著這樣一個爛攤子,幾乎只剩下一條底褲,一切需要從頭再來,周邊全是敵人。

這兩位“聖君”,除了吐谷渾王族之外,沒有對周邊其他勢力採取和親手段。那些異族,可以用騎兵和馬刀直接從他們夫妻倆那裡拿到想要的一切,何必還要擔個女婿的名義。

吐谷渾當時已經是大唐屬國了,可以不算和親,這兩位“聖君”的吹捧者可以把這點作為寫作的切入點,題目是《唐朝最偉大的兩位帝王,不和親,打下了萬里江山,比李世民強多了》,剛好30字,總分總結構,先說李世民借了隋朝的光才發達,再說李治在位疆域面積最大,第三說李治和武則天對外強硬不和親,最後總結李治和武則天最偉大,估計能有不少流量。

我個人認為,換兩個木偶在皇位上坐著,唐王朝也不至於損失這麼大。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與吐蕃】

當然,武則天后期局面有所好轉,尤其在西域收復安西四鎮後,雙方互有攻守,吐蕃畢竟國力不如,內外交困,逐漸被武周佔據了主動,並主動向武則天退位後的唐王朝求和。

唐中宗就是在這個時候,與吐蕃進行了第二次和親,把金城公主嫁到了吐蕃。

當時唐王朝陰盛陽衰,包括武則天餘毒、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等一大批女人是活躍在當時歷史舞臺上的主角,唐中宗、唐睿宗又是出名的無能皇帝,一直到李隆基連續發動兩次政變才徹底消除了這些人的影響。

但還別說,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唐王朝至少在對外方面沒挨什麼欺負,這兩個比木偶強不了多少的無能皇帝,至少沒給唐王朝造成什麼不可挽回的影響。

國內政局不穩,延伸到邊疆就是思路不清、戰略不明,這邊都開始和親了,安西那邊的邊境守將竟然鬧出了亂子,主動攻打吐蕃,吐蕃人被激怒。

“時張玄表為安西都護,又與吐蕃比境,互相攻掠,吐蕃內雖怨怒,外敦和好。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遺之,因請河西九曲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矩遂奏與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舊唐書》)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白塔)

這個張玄表,整本《舊唐書》中就出現這麼一次,你要是有本事直接把吐蕃滅了也行。要麼就像安史亂後唐德宗在蜀中、西北各個方向一齊給吐蕃放血消耗國力,堅持二十年必見成效。像這樣殺幾個吐蕃人、搶一些牛馬羊駝回來,土匪一般的行為只能加深雙方仇恨,沒有任何戰略意義。

第二個楊矩,是金城公主的送親使者,接受了吐蕃的賄賂,上表把河西九曲一塊肥美的土地送給吐蕃當金城公主的陪嫁,吐蕃離中原又近了一步。幾年後吐蕃大舉入寇,楊矩自殺,勉強不算唐奸。

金城公主在吐蕃三十年,對改善雙邊關係基本上沒起到什麼作用,雙方戰火不斷,還有數次十萬人以上的大戰。不是她不如文成公主,而是時代不同了,還有一群豬隊友拖後腿,她也是無能為力。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河西九曲,青海黃河大轉彎)

盛唐期間李隆基戰略重點並不在吐蕃身上,對吐蕃基本上是防守反擊,或者在河西走廊附近為改善戰略態勢而進行局部攻勢,唐軍雖然能夠壓著吐蕃打而且勝多敗少,但一直沒有以滅國為目標的大型戰役。雙方的戰線從蜀中一直延伸到西域,但仍然不算是全面戰爭。

安史之亂前,唐蕃打了一百年,之後又打了一百多年。一直到吐蕃滅亡,二百多年雙方的戰士、人民的血流了無數,但一直沒有第三次和親。雙方都已經深刻認識到,和親對改善唐蕃雙邊關係已經毫無意義了。

安史之亂前吐蕃的戰略意圖,我個人倒是覺得與當年三國時蜀漢很相似,明知道攻打大唐佔不到大便宜,但仍然不斷髮動進攻,一是為了樹立一個強敵以統一內部思想,二是拼消耗等待唐王朝犯錯誤。

後來果然等到了,吐蕃比諸葛亮幸運的多。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武侯祠)

【李隆基與北方後突厥、契丹和奚族的和親】

李隆基的戰略重點是在蒙古高原,是後突厥。

突厥人是中原政權的傳統敵人,就像R國在A國心中的位置一樣,不置之死地誓不罷休。

唐睿宗時期,曾準備把宗室女金山公主嫁到後突厥,但李隆基繼位後取消婚約;之後,後突厥可汗把兒子派來長安“入宿衛”,並再次求婚,李隆基答應把宗室女南和縣主嫁過去,可惜這個後突厥可汗的兒子沒福氣,死在了長安,婚約再次取消。

這段時間,估計李隆基已經下定決心要滅了後突厥,所以一直在和親方面敷衍。之後後突厥可汗的女婿帶著妻子投降唐王朝,李隆基就把他的妻子封為金山公主,算是借花獻佛了。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李隆基時期沒有李靖這樣的天才級別的將領,只能靠國力消耗後突厥。名將張仁願在黃河河套地區以北漠南草原修建了三座受降城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切斷了後突厥入侵中原最方便的一條通道。

等到開元八年,李隆基覺得力量積累的已經足夠,趁著後突厥可汗被殺內亂之機,調集各方勢力舉世攻打後突厥,包括西域的鐵勒九姓部落,東方的契丹、奚,加上唐軍從南進攻。但後突厥也有能人,曾在唐王朝生活四十年的暾[tūn]欲谷領導後突厥軍隊各個擊破了討伐軍,並避開唐軍主力從涼州入侵大唐,給唐王朝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這次舉世攻突厥失敗,使後突厥從內亂當中恢復過來,又維持了二十多年的統治。這也是後突厥最後的輝煌了,之後就每況愈下,一直到徹底滅亡。

但李隆基也不敢輕易再次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把主意打到了契丹和奚身上。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開元時期的李隆基還是很有作為的)

開元二年、三年,奚族和契丹脫離後突厥迴歸唐王朝,李隆基重新設立了饒樂州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並在開元五年把宗室女固安公主永樂公主嫁給了奚族和契丹的首領;

開元十年,李隆基把宗室女東光公主燕郡公主嫁給了新任奚族和契丹首領;

開元十三年,李隆基把宗室女東華公主嫁給了再新任契丹首領;

天寶四載,李隆基把宗室女宜芬公主嫁給了再新任奚族首領;

同是天寶四載,李隆基把宗室女靜樂公主嫁給了再再新任契丹首領。

中間契丹和奚反覆叛降,這些首領有的自然死亡,有的死於內部鬥爭,但你有多少個王,李隆基就有多少個公主。28年間7位公主,只有第一個固安公主是離婚可以回到大唐,其他公主應該都是客死他鄉。

最後兩位,宜芬公主和靜樂公主是被她們叛唐的丈夫殺了祭旗的,“奚、契丹各殺公主以叛。”(《資治通鑑》)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契丹和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好位於蒙古高原、中原、東北大三角區域的中心,中原王朝向這兩個方向擴張,或者防禦這兩個方向敵人的入侵,都需要藉助契丹和奚的力量。唐亡後,契丹崛起,以這個區域為中心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廣大領土,是歷史上最強盛的少數民族政權之一。

之前武則天時期的營州之亂,讓契丹和奚對中原政權存在深深的戒備之心,內部分化也很嚴重,親唐派和親後突厥派爭鬥不斷,李隆基的和親政策完全沒有取得實際效果。

尤其是天寶初期開始,李隆基在河北堆積了越來越多的軍力,節度使制度也給安祿山等邊疆守將更大的權力,一邊在安撫契丹和奚,另一邊邊將們還不斷討伐。

和剛才所說的金城公主在吐蕃的情況一樣,要麼就集中力量徹底滅了契丹和奚,要麼大家就統一行動,這樣有的拉、有的打,加劇了契丹、奚內部親唐勢力和叛唐勢力的矛盾,這些公主夾在中間,其悲劇命運早已註定。

李隆基還是缺乏一種寧可打破罈罈罐罐也要解決問題的狠勁兒,總想著以夷治夷,想爭取契丹和奚成為消滅後突厥的主要力量。盛唐時期國力是強大了,但軍事方面的力量反而遠遠不如李世民時期。

這就叫虛胖。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契丹)

【李隆基與西域突騎施等國的和親】

開元初期,李隆基和親上癮了,除了契丹和奚之外,還把西突厥王族阿史那家族的女兒封為交河公主嫁給了西域的突騎施新任可汗。

突騎施前任可汗是被後突厥殺死的,李隆基安撫突騎施,一是為了讓突騎施在中亞對抗大食東進,二是在西方給後突厥找個敵人。同時,突騎施也需要唐王朝的支持,這樣才能在西突厥十姓部落當中保持統治地位。

西頭事委你,即鬚髮兵除卻大食。”(《全唐文》)

應該說,突騎施總體上實現了李隆基的戰略設想,抵擋大食東進二十餘年,為守護絲綢之路,為大唐西域的穩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但這和和親關係仍然不大,安西軍是當時的天下強軍,有這個鞭子在,突騎施必須聽話。

"

上一篇主要介紹了李世民時期的和親情況,在當時唐王朝強大軍力為後盾的情況下,與吐蕃和吐谷渾的和親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李治和武則天掌權期間,唐王朝周邊形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竟然四面八方都出現了敵人。

【李治和武則天56年統治後,唐王朝周邊環境變得惡劣的無以復加】

在西北,吐谷渾被吐蕃攻破,唐王朝河西走廊再無戰略緩衝,吐蕃開始在西域與唐王朝爭奪安西四鎮;

唐王朝耗費了二十年時間拿下的朝鮮半島被拱手送給了新羅,安東都護府從平壤內遷到了遼東,渤海國在白山黑水間興起;

北方在平靜了三十年之後,後突厥再次統一蒙古高原,李靖、李績幹掉東突厥和薛延陀兩大汗國的努力付之流水;

內蒙東部,位於中原、蒙古高原、東北地區大三角中心區域的契丹、奚族也集體反叛,投靠後突厥與唐王朝敵對。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洛陽明堂)

李治和武則天這對大唐的“傑出”帝王,統治了唐王朝(含武周)56年時間,在放棄了青海吐谷渾、放棄了朝鮮半島、放棄了蒙古高原、放棄了內蒙東部之後,終於穩定了局面。

李世民奮鬥二十多年打下的江山,到這時只有西域還在,遼東只能算是一半了(安東都護府仍然有駐軍,但陸上通道斷絕,渤海國又在身後興起)。重新恢復唐王朝之後,唐中宗、睿宗、玄宗就面臨著這樣一個爛攤子,幾乎只剩下一條底褲,一切需要從頭再來,周邊全是敵人。

這兩位“聖君”,除了吐谷渾王族之外,沒有對周邊其他勢力採取和親手段。那些異族,可以用騎兵和馬刀直接從他們夫妻倆那裡拿到想要的一切,何必還要擔個女婿的名義。

吐谷渾當時已經是大唐屬國了,可以不算和親,這兩位“聖君”的吹捧者可以把這點作為寫作的切入點,題目是《唐朝最偉大的兩位帝王,不和親,打下了萬里江山,比李世民強多了》,剛好30字,總分總結構,先說李世民借了隋朝的光才發達,再說李治在位疆域面積最大,第三說李治和武則天對外強硬不和親,最後總結李治和武則天最偉大,估計能有不少流量。

我個人認為,換兩個木偶在皇位上坐著,唐王朝也不至於損失這麼大。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與吐蕃】

當然,武則天后期局面有所好轉,尤其在西域收復安西四鎮後,雙方互有攻守,吐蕃畢竟國力不如,內外交困,逐漸被武周佔據了主動,並主動向武則天退位後的唐王朝求和。

唐中宗就是在這個時候,與吐蕃進行了第二次和親,把金城公主嫁到了吐蕃。

當時唐王朝陰盛陽衰,包括武則天餘毒、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等一大批女人是活躍在當時歷史舞臺上的主角,唐中宗、唐睿宗又是出名的無能皇帝,一直到李隆基連續發動兩次政變才徹底消除了這些人的影響。

但還別說,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唐王朝至少在對外方面沒挨什麼欺負,這兩個比木偶強不了多少的無能皇帝,至少沒給唐王朝造成什麼不可挽回的影響。

國內政局不穩,延伸到邊疆就是思路不清、戰略不明,這邊都開始和親了,安西那邊的邊境守將竟然鬧出了亂子,主動攻打吐蕃,吐蕃人被激怒。

“時張玄表為安西都護,又與吐蕃比境,互相攻掠,吐蕃內雖怨怒,外敦和好。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遺之,因請河西九曲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矩遂奏與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舊唐書》)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白塔)

這個張玄表,整本《舊唐書》中就出現這麼一次,你要是有本事直接把吐蕃滅了也行。要麼就像安史亂後唐德宗在蜀中、西北各個方向一齊給吐蕃放血消耗國力,堅持二十年必見成效。像這樣殺幾個吐蕃人、搶一些牛馬羊駝回來,土匪一般的行為只能加深雙方仇恨,沒有任何戰略意義。

第二個楊矩,是金城公主的送親使者,接受了吐蕃的賄賂,上表把河西九曲一塊肥美的土地送給吐蕃當金城公主的陪嫁,吐蕃離中原又近了一步。幾年後吐蕃大舉入寇,楊矩自殺,勉強不算唐奸。

金城公主在吐蕃三十年,對改善雙邊關係基本上沒起到什麼作用,雙方戰火不斷,還有數次十萬人以上的大戰。不是她不如文成公主,而是時代不同了,還有一群豬隊友拖後腿,她也是無能為力。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河西九曲,青海黃河大轉彎)

盛唐期間李隆基戰略重點並不在吐蕃身上,對吐蕃基本上是防守反擊,或者在河西走廊附近為改善戰略態勢而進行局部攻勢,唐軍雖然能夠壓著吐蕃打而且勝多敗少,但一直沒有以滅國為目標的大型戰役。雙方的戰線從蜀中一直延伸到西域,但仍然不算是全面戰爭。

安史之亂前,唐蕃打了一百年,之後又打了一百多年。一直到吐蕃滅亡,二百多年雙方的戰士、人民的血流了無數,但一直沒有第三次和親。雙方都已經深刻認識到,和親對改善唐蕃雙邊關係已經毫無意義了。

安史之亂前吐蕃的戰略意圖,我個人倒是覺得與當年三國時蜀漢很相似,明知道攻打大唐佔不到大便宜,但仍然不斷髮動進攻,一是為了樹立一個強敵以統一內部思想,二是拼消耗等待唐王朝犯錯誤。

後來果然等到了,吐蕃比諸葛亮幸運的多。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武侯祠)

【李隆基與北方後突厥、契丹和奚族的和親】

李隆基的戰略重點是在蒙古高原,是後突厥。

突厥人是中原政權的傳統敵人,就像R國在A國心中的位置一樣,不置之死地誓不罷休。

唐睿宗時期,曾準備把宗室女金山公主嫁到後突厥,但李隆基繼位後取消婚約;之後,後突厥可汗把兒子派來長安“入宿衛”,並再次求婚,李隆基答應把宗室女南和縣主嫁過去,可惜這個後突厥可汗的兒子沒福氣,死在了長安,婚約再次取消。

這段時間,估計李隆基已經下定決心要滅了後突厥,所以一直在和親方面敷衍。之後後突厥可汗的女婿帶著妻子投降唐王朝,李隆基就把他的妻子封為金山公主,算是借花獻佛了。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李隆基時期沒有李靖這樣的天才級別的將領,只能靠國力消耗後突厥。名將張仁願在黃河河套地區以北漠南草原修建了三座受降城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切斷了後突厥入侵中原最方便的一條通道。

等到開元八年,李隆基覺得力量積累的已經足夠,趁著後突厥可汗被殺內亂之機,調集各方勢力舉世攻打後突厥,包括西域的鐵勒九姓部落,東方的契丹、奚,加上唐軍從南進攻。但後突厥也有能人,曾在唐王朝生活四十年的暾[tūn]欲谷領導後突厥軍隊各個擊破了討伐軍,並避開唐軍主力從涼州入侵大唐,給唐王朝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這次舉世攻突厥失敗,使後突厥從內亂當中恢復過來,又維持了二十多年的統治。這也是後突厥最後的輝煌了,之後就每況愈下,一直到徹底滅亡。

但李隆基也不敢輕易再次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把主意打到了契丹和奚身上。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開元時期的李隆基還是很有作為的)

開元二年、三年,奚族和契丹脫離後突厥迴歸唐王朝,李隆基重新設立了饒樂州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並在開元五年把宗室女固安公主永樂公主嫁給了奚族和契丹的首領;

開元十年,李隆基把宗室女東光公主燕郡公主嫁給了新任奚族和契丹首領;

開元十三年,李隆基把宗室女東華公主嫁給了再新任契丹首領;

天寶四載,李隆基把宗室女宜芬公主嫁給了再新任奚族首領;

同是天寶四載,李隆基把宗室女靜樂公主嫁給了再再新任契丹首領。

中間契丹和奚反覆叛降,這些首領有的自然死亡,有的死於內部鬥爭,但你有多少個王,李隆基就有多少個公主。28年間7位公主,只有第一個固安公主是離婚可以回到大唐,其他公主應該都是客死他鄉。

最後兩位,宜芬公主和靜樂公主是被她們叛唐的丈夫殺了祭旗的,“奚、契丹各殺公主以叛。”(《資治通鑑》)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契丹和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好位於蒙古高原、中原、東北大三角區域的中心,中原王朝向這兩個方向擴張,或者防禦這兩個方向敵人的入侵,都需要藉助契丹和奚的力量。唐亡後,契丹崛起,以這個區域為中心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廣大領土,是歷史上最強盛的少數民族政權之一。

之前武則天時期的營州之亂,讓契丹和奚對中原政權存在深深的戒備之心,內部分化也很嚴重,親唐派和親後突厥派爭鬥不斷,李隆基的和親政策完全沒有取得實際效果。

尤其是天寶初期開始,李隆基在河北堆積了越來越多的軍力,節度使制度也給安祿山等邊疆守將更大的權力,一邊在安撫契丹和奚,另一邊邊將們還不斷討伐。

和剛才所說的金城公主在吐蕃的情況一樣,要麼就集中力量徹底滅了契丹和奚,要麼大家就統一行動,這樣有的拉、有的打,加劇了契丹、奚內部親唐勢力和叛唐勢力的矛盾,這些公主夾在中間,其悲劇命運早已註定。

李隆基還是缺乏一種寧可打破罈罈罐罐也要解決問題的狠勁兒,總想著以夷治夷,想爭取契丹和奚成為消滅後突厥的主要力量。盛唐時期國力是強大了,但軍事方面的力量反而遠遠不如李世民時期。

這就叫虛胖。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契丹)

【李隆基與西域突騎施等國的和親】

開元初期,李隆基和親上癮了,除了契丹和奚之外,還把西突厥王族阿史那家族的女兒封為交河公主嫁給了西域的突騎施新任可汗。

突騎施前任可汗是被後突厥殺死的,李隆基安撫突騎施,一是為了讓突騎施在中亞對抗大食東進,二是在西方給後突厥找個敵人。同時,突騎施也需要唐王朝的支持,這樣才能在西突厥十姓部落當中保持統治地位。

西頭事委你,即鬚髮兵除卻大食。”(《全唐文》)

應該說,突騎施總體上實現了李隆基的戰略設想,抵擋大食東進二十餘年,為守護絲綢之路,為大唐西域的穩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但這和和親關係仍然不大,安西軍是當時的天下強軍,有這個鞭子在,突騎施必須聽話。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新疆交河故城,安西都護府遺址)

天寶三載,李隆基把宗室女和義公主嫁給了中亞寧遠國國王。寧遠國就是原來的拔汗那國,因協助唐王朝平定吐火仙之亂有功,李隆基改其國名為寧遠,並把自己母族的竇姓賜給了國王,同時嫁過去一位宗室貴女。

這和嫁到突騎施的阿史那家的女兒不一樣,是漢族的貴女,算是對有功之臣的獎賞,雖然同樣沒有什麼實質性作用。

安史之亂後,寧遠國出兵助唐王朝平叛,看來在西域李隆基的統治還是比較成功的。

"

上一篇主要介紹了李世民時期的和親情況,在當時唐王朝強大軍力為後盾的情況下,與吐蕃和吐谷渾的和親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李治和武則天掌權期間,唐王朝周邊形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竟然四面八方都出現了敵人。

【李治和武則天56年統治後,唐王朝周邊環境變得惡劣的無以復加】

在西北,吐谷渾被吐蕃攻破,唐王朝河西走廊再無戰略緩衝,吐蕃開始在西域與唐王朝爭奪安西四鎮;

唐王朝耗費了二十年時間拿下的朝鮮半島被拱手送給了新羅,安東都護府從平壤內遷到了遼東,渤海國在白山黑水間興起;

北方在平靜了三十年之後,後突厥再次統一蒙古高原,李靖、李績幹掉東突厥和薛延陀兩大汗國的努力付之流水;

內蒙東部,位於中原、蒙古高原、東北地區大三角中心區域的契丹、奚族也集體反叛,投靠後突厥與唐王朝敵對。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洛陽明堂)

李治和武則天這對大唐的“傑出”帝王,統治了唐王朝(含武周)56年時間,在放棄了青海吐谷渾、放棄了朝鮮半島、放棄了蒙古高原、放棄了內蒙東部之後,終於穩定了局面。

李世民奮鬥二十多年打下的江山,到這時只有西域還在,遼東只能算是一半了(安東都護府仍然有駐軍,但陸上通道斷絕,渤海國又在身後興起)。重新恢復唐王朝之後,唐中宗、睿宗、玄宗就面臨著這樣一個爛攤子,幾乎只剩下一條底褲,一切需要從頭再來,周邊全是敵人。

這兩位“聖君”,除了吐谷渾王族之外,沒有對周邊其他勢力採取和親手段。那些異族,可以用騎兵和馬刀直接從他們夫妻倆那裡拿到想要的一切,何必還要擔個女婿的名義。

吐谷渾當時已經是大唐屬國了,可以不算和親,這兩位“聖君”的吹捧者可以把這點作為寫作的切入點,題目是《唐朝最偉大的兩位帝王,不和親,打下了萬里江山,比李世民強多了》,剛好30字,總分總結構,先說李世民借了隋朝的光才發達,再說李治在位疆域面積最大,第三說李治和武則天對外強硬不和親,最後總結李治和武則天最偉大,估計能有不少流量。

我個人認為,換兩個木偶在皇位上坐著,唐王朝也不至於損失這麼大。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與吐蕃】

當然,武則天后期局面有所好轉,尤其在西域收復安西四鎮後,雙方互有攻守,吐蕃畢竟國力不如,內外交困,逐漸被武周佔據了主動,並主動向武則天退位後的唐王朝求和。

唐中宗就是在這個時候,與吐蕃進行了第二次和親,把金城公主嫁到了吐蕃。

當時唐王朝陰盛陽衰,包括武則天餘毒、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等一大批女人是活躍在當時歷史舞臺上的主角,唐中宗、唐睿宗又是出名的無能皇帝,一直到李隆基連續發動兩次政變才徹底消除了這些人的影響。

但還別說,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唐王朝至少在對外方面沒挨什麼欺負,這兩個比木偶強不了多少的無能皇帝,至少沒給唐王朝造成什麼不可挽回的影響。

國內政局不穩,延伸到邊疆就是思路不清、戰略不明,這邊都開始和親了,安西那邊的邊境守將竟然鬧出了亂子,主動攻打吐蕃,吐蕃人被激怒。

“時張玄表為安西都護,又與吐蕃比境,互相攻掠,吐蕃內雖怨怒,外敦和好。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遺之,因請河西九曲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矩遂奏與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舊唐書》)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白塔)

這個張玄表,整本《舊唐書》中就出現這麼一次,你要是有本事直接把吐蕃滅了也行。要麼就像安史亂後唐德宗在蜀中、西北各個方向一齊給吐蕃放血消耗國力,堅持二十年必見成效。像這樣殺幾個吐蕃人、搶一些牛馬羊駝回來,土匪一般的行為只能加深雙方仇恨,沒有任何戰略意義。

第二個楊矩,是金城公主的送親使者,接受了吐蕃的賄賂,上表把河西九曲一塊肥美的土地送給吐蕃當金城公主的陪嫁,吐蕃離中原又近了一步。幾年後吐蕃大舉入寇,楊矩自殺,勉強不算唐奸。

金城公主在吐蕃三十年,對改善雙邊關係基本上沒起到什麼作用,雙方戰火不斷,還有數次十萬人以上的大戰。不是她不如文成公主,而是時代不同了,還有一群豬隊友拖後腿,她也是無能為力。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河西九曲,青海黃河大轉彎)

盛唐期間李隆基戰略重點並不在吐蕃身上,對吐蕃基本上是防守反擊,或者在河西走廊附近為改善戰略態勢而進行局部攻勢,唐軍雖然能夠壓著吐蕃打而且勝多敗少,但一直沒有以滅國為目標的大型戰役。雙方的戰線從蜀中一直延伸到西域,但仍然不算是全面戰爭。

安史之亂前,唐蕃打了一百年,之後又打了一百多年。一直到吐蕃滅亡,二百多年雙方的戰士、人民的血流了無數,但一直沒有第三次和親。雙方都已經深刻認識到,和親對改善唐蕃雙邊關係已經毫無意義了。

安史之亂前吐蕃的戰略意圖,我個人倒是覺得與當年三國時蜀漢很相似,明知道攻打大唐佔不到大便宜,但仍然不斷髮動進攻,一是為了樹立一個強敵以統一內部思想,二是拼消耗等待唐王朝犯錯誤。

後來果然等到了,吐蕃比諸葛亮幸運的多。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武侯祠)

【李隆基與北方後突厥、契丹和奚族的和親】

李隆基的戰略重點是在蒙古高原,是後突厥。

突厥人是中原政權的傳統敵人,就像R國在A國心中的位置一樣,不置之死地誓不罷休。

唐睿宗時期,曾準備把宗室女金山公主嫁到後突厥,但李隆基繼位後取消婚約;之後,後突厥可汗把兒子派來長安“入宿衛”,並再次求婚,李隆基答應把宗室女南和縣主嫁過去,可惜這個後突厥可汗的兒子沒福氣,死在了長安,婚約再次取消。

這段時間,估計李隆基已經下定決心要滅了後突厥,所以一直在和親方面敷衍。之後後突厥可汗的女婿帶著妻子投降唐王朝,李隆基就把他的妻子封為金山公主,算是借花獻佛了。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李隆基時期沒有李靖這樣的天才級別的將領,只能靠國力消耗後突厥。名將張仁願在黃河河套地區以北漠南草原修建了三座受降城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切斷了後突厥入侵中原最方便的一條通道。

等到開元八年,李隆基覺得力量積累的已經足夠,趁著後突厥可汗被殺內亂之機,調集各方勢力舉世攻打後突厥,包括西域的鐵勒九姓部落,東方的契丹、奚,加上唐軍從南進攻。但後突厥也有能人,曾在唐王朝生活四十年的暾[tūn]欲谷領導後突厥軍隊各個擊破了討伐軍,並避開唐軍主力從涼州入侵大唐,給唐王朝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這次舉世攻突厥失敗,使後突厥從內亂當中恢復過來,又維持了二十多年的統治。這也是後突厥最後的輝煌了,之後就每況愈下,一直到徹底滅亡。

但李隆基也不敢輕易再次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把主意打到了契丹和奚身上。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開元時期的李隆基還是很有作為的)

開元二年、三年,奚族和契丹脫離後突厥迴歸唐王朝,李隆基重新設立了饒樂州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並在開元五年把宗室女固安公主永樂公主嫁給了奚族和契丹的首領;

開元十年,李隆基把宗室女東光公主燕郡公主嫁給了新任奚族和契丹首領;

開元十三年,李隆基把宗室女東華公主嫁給了再新任契丹首領;

天寶四載,李隆基把宗室女宜芬公主嫁給了再新任奚族首領;

同是天寶四載,李隆基把宗室女靜樂公主嫁給了再再新任契丹首領。

中間契丹和奚反覆叛降,這些首領有的自然死亡,有的死於內部鬥爭,但你有多少個王,李隆基就有多少個公主。28年間7位公主,只有第一個固安公主是離婚可以回到大唐,其他公主應該都是客死他鄉。

最後兩位,宜芬公主和靜樂公主是被她們叛唐的丈夫殺了祭旗的,“奚、契丹各殺公主以叛。”(《資治通鑑》)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契丹和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好位於蒙古高原、中原、東北大三角區域的中心,中原王朝向這兩個方向擴張,或者防禦這兩個方向敵人的入侵,都需要藉助契丹和奚的力量。唐亡後,契丹崛起,以這個區域為中心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廣大領土,是歷史上最強盛的少數民族政權之一。

之前武則天時期的營州之亂,讓契丹和奚對中原政權存在深深的戒備之心,內部分化也很嚴重,親唐派和親後突厥派爭鬥不斷,李隆基的和親政策完全沒有取得實際效果。

尤其是天寶初期開始,李隆基在河北堆積了越來越多的軍力,節度使制度也給安祿山等邊疆守將更大的權力,一邊在安撫契丹和奚,另一邊邊將們還不斷討伐。

和剛才所說的金城公主在吐蕃的情況一樣,要麼就集中力量徹底滅了契丹和奚,要麼大家就統一行動,這樣有的拉、有的打,加劇了契丹、奚內部親唐勢力和叛唐勢力的矛盾,這些公主夾在中間,其悲劇命運早已註定。

李隆基還是缺乏一種寧可打破罈罈罐罐也要解決問題的狠勁兒,總想著以夷治夷,想爭取契丹和奚成為消滅後突厥的主要力量。盛唐時期國力是強大了,但軍事方面的力量反而遠遠不如李世民時期。

這就叫虛胖。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契丹)

【李隆基與西域突騎施等國的和親】

開元初期,李隆基和親上癮了,除了契丹和奚之外,還把西突厥王族阿史那家族的女兒封為交河公主嫁給了西域的突騎施新任可汗。

突騎施前任可汗是被後突厥殺死的,李隆基安撫突騎施,一是為了讓突騎施在中亞對抗大食東進,二是在西方給後突厥找個敵人。同時,突騎施也需要唐王朝的支持,這樣才能在西突厥十姓部落當中保持統治地位。

西頭事委你,即鬚髮兵除卻大食。”(《全唐文》)

應該說,突騎施總體上實現了李隆基的戰略設想,抵擋大食東進二十餘年,為守護絲綢之路,為大唐西域的穩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但這和和親關係仍然不大,安西軍是當時的天下強軍,有這個鞭子在,突騎施必須聽話。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新疆交河故城,安西都護府遺址)

天寶三載,李隆基把宗室女和義公主嫁給了中亞寧遠國國王。寧遠國就是原來的拔汗那國,因協助唐王朝平定吐火仙之亂有功,李隆基改其國名為寧遠,並把自己母族的竇姓賜給了國王,同時嫁過去一位宗室貴女。

這和嫁到突騎施的阿史那家的女兒不一樣,是漢族的貴女,算是對有功之臣的獎賞,雖然同樣沒有什麼實質性作用。

安史之亂後,寧遠國出兵助唐王朝平叛,看來在西域李隆基的統治還是比較成功的。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和義公主是嫁的最遠的一位)

從唐中宗到李隆基,共有十位公主和親,先是靠和親安撫了吐蕃,又靠和親維繫了一個反後突厥和吐蕃的軍事聯盟。思路是好的,但效果只能說聊勝於無,真正抵擋吐蕃和消滅後突厥,還是靠的是大唐男兒手中的橫刀。

和親政策只是一道保險而已。

但不管怎麼說,李隆基初期戰略目標很是明確,西域對吐蕃和大食都是防守反擊,以穩為主;對後突厥,則是聯合契丹、奚、渤海國、回紇、鐵勒九姓各部落,一直到把後突厥弄死為止。李隆基開元年間很堅決的執行了自己的計劃,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標,這也是唐王朝走向鼎盛的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天寶初期後突厥瓦解崩潰之後,李隆基就失去了戰略方向,就如當年A國大敵解體後天下無敵時一樣。

本文共分三篇,本篇為第二篇。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一)李世民時期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三)中晚唐時期

"

上一篇主要介紹了李世民時期的和親情況,在當時唐王朝強大軍力為後盾的情況下,與吐蕃和吐谷渾的和親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李治和武則天掌權期間,唐王朝周邊形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竟然四面八方都出現了敵人。

【李治和武則天56年統治後,唐王朝周邊環境變得惡劣的無以復加】

在西北,吐谷渾被吐蕃攻破,唐王朝河西走廊再無戰略緩衝,吐蕃開始在西域與唐王朝爭奪安西四鎮;

唐王朝耗費了二十年時間拿下的朝鮮半島被拱手送給了新羅,安東都護府從平壤內遷到了遼東,渤海國在白山黑水間興起;

北方在平靜了三十年之後,後突厥再次統一蒙古高原,李靖、李績幹掉東突厥和薛延陀兩大汗國的努力付之流水;

內蒙東部,位於中原、蒙古高原、東北地區大三角中心區域的契丹、奚族也集體反叛,投靠後突厥與唐王朝敵對。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洛陽明堂)

李治和武則天這對大唐的“傑出”帝王,統治了唐王朝(含武周)56年時間,在放棄了青海吐谷渾、放棄了朝鮮半島、放棄了蒙古高原、放棄了內蒙東部之後,終於穩定了局面。

李世民奮鬥二十多年打下的江山,到這時只有西域還在,遼東只能算是一半了(安東都護府仍然有駐軍,但陸上通道斷絕,渤海國又在身後興起)。重新恢復唐王朝之後,唐中宗、睿宗、玄宗就面臨著這樣一個爛攤子,幾乎只剩下一條底褲,一切需要從頭再來,周邊全是敵人。

這兩位“聖君”,除了吐谷渾王族之外,沒有對周邊其他勢力採取和親手段。那些異族,可以用騎兵和馬刀直接從他們夫妻倆那裡拿到想要的一切,何必還要擔個女婿的名義。

吐谷渾當時已經是大唐屬國了,可以不算和親,這兩位“聖君”的吹捧者可以把這點作為寫作的切入點,題目是《唐朝最偉大的兩位帝王,不和親,打下了萬里江山,比李世民強多了》,剛好30字,總分總結構,先說李世民借了隋朝的光才發達,再說李治在位疆域面積最大,第三說李治和武則天對外強硬不和親,最後總結李治和武則天最偉大,估計能有不少流量。

我個人認為,換兩個木偶在皇位上坐著,唐王朝也不至於損失這麼大。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與吐蕃】

當然,武則天后期局面有所好轉,尤其在西域收復安西四鎮後,雙方互有攻守,吐蕃畢竟國力不如,內外交困,逐漸被武周佔據了主動,並主動向武則天退位後的唐王朝求和。

唐中宗就是在這個時候,與吐蕃進行了第二次和親,把金城公主嫁到了吐蕃。

當時唐王朝陰盛陽衰,包括武則天餘毒、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等一大批女人是活躍在當時歷史舞臺上的主角,唐中宗、唐睿宗又是出名的無能皇帝,一直到李隆基連續發動兩次政變才徹底消除了這些人的影響。

但還別說,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唐王朝至少在對外方面沒挨什麼欺負,這兩個比木偶強不了多少的無能皇帝,至少沒給唐王朝造成什麼不可挽回的影響。

國內政局不穩,延伸到邊疆就是思路不清、戰略不明,這邊都開始和親了,安西那邊的邊境守將竟然鬧出了亂子,主動攻打吐蕃,吐蕃人被激怒。

“時張玄表為安西都護,又與吐蕃比境,互相攻掠,吐蕃內雖怨怒,外敦和好。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遺之,因請河西九曲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矩遂奏與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舊唐書》)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金城公主白塔)

這個張玄表,整本《舊唐書》中就出現這麼一次,你要是有本事直接把吐蕃滅了也行。要麼就像安史亂後唐德宗在蜀中、西北各個方向一齊給吐蕃放血消耗國力,堅持二十年必見成效。像這樣殺幾個吐蕃人、搶一些牛馬羊駝回來,土匪一般的行為只能加深雙方仇恨,沒有任何戰略意義。

第二個楊矩,是金城公主的送親使者,接受了吐蕃的賄賂,上表把河西九曲一塊肥美的土地送給吐蕃當金城公主的陪嫁,吐蕃離中原又近了一步。幾年後吐蕃大舉入寇,楊矩自殺,勉強不算唐奸。

金城公主在吐蕃三十年,對改善雙邊關係基本上沒起到什麼作用,雙方戰火不斷,還有數次十萬人以上的大戰。不是她不如文成公主,而是時代不同了,還有一群豬隊友拖後腿,她也是無能為力。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河西九曲,青海黃河大轉彎)

盛唐期間李隆基戰略重點並不在吐蕃身上,對吐蕃基本上是防守反擊,或者在河西走廊附近為改善戰略態勢而進行局部攻勢,唐軍雖然能夠壓著吐蕃打而且勝多敗少,但一直沒有以滅國為目標的大型戰役。雙方的戰線從蜀中一直延伸到西域,但仍然不算是全面戰爭。

安史之亂前,唐蕃打了一百年,之後又打了一百多年。一直到吐蕃滅亡,二百多年雙方的戰士、人民的血流了無數,但一直沒有第三次和親。雙方都已經深刻認識到,和親對改善唐蕃雙邊關係已經毫無意義了。

安史之亂前吐蕃的戰略意圖,我個人倒是覺得與當年三國時蜀漢很相似,明知道攻打大唐佔不到大便宜,但仍然不斷髮動進攻,一是為了樹立一個強敵以統一內部思想,二是拼消耗等待唐王朝犯錯誤。

後來果然等到了,吐蕃比諸葛亮幸運的多。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武侯祠)

【李隆基與北方後突厥、契丹和奚族的和親】

李隆基的戰略重點是在蒙古高原,是後突厥。

突厥人是中原政權的傳統敵人,就像R國在A國心中的位置一樣,不置之死地誓不罷休。

唐睿宗時期,曾準備把宗室女金山公主嫁到後突厥,但李隆基繼位後取消婚約;之後,後突厥可汗把兒子派來長安“入宿衛”,並再次求婚,李隆基答應把宗室女南和縣主嫁過去,可惜這個後突厥可汗的兒子沒福氣,死在了長安,婚約再次取消。

這段時間,估計李隆基已經下定決心要滅了後突厥,所以一直在和親方面敷衍。之後後突厥可汗的女婿帶著妻子投降唐王朝,李隆基就把他的妻子封為金山公主,算是借花獻佛了。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李隆基時期沒有李靖這樣的天才級別的將領,只能靠國力消耗後突厥。名將張仁願在黃河河套地區以北漠南草原修建了三座受降城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切斷了後突厥入侵中原最方便的一條通道。

等到開元八年,李隆基覺得力量積累的已經足夠,趁著後突厥可汗被殺內亂之機,調集各方勢力舉世攻打後突厥,包括西域的鐵勒九姓部落,東方的契丹、奚,加上唐軍從南進攻。但後突厥也有能人,曾在唐王朝生活四十年的暾[tūn]欲谷領導後突厥軍隊各個擊破了討伐軍,並避開唐軍主力從涼州入侵大唐,給唐王朝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這次舉世攻突厥失敗,使後突厥從內亂當中恢復過來,又維持了二十多年的統治。這也是後突厥最後的輝煌了,之後就每況愈下,一直到徹底滅亡。

但李隆基也不敢輕易再次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把主意打到了契丹和奚身上。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開元時期的李隆基還是很有作為的)

開元二年、三年,奚族和契丹脫離後突厥迴歸唐王朝,李隆基重新設立了饒樂州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並在開元五年把宗室女固安公主永樂公主嫁給了奚族和契丹的首領;

開元十年,李隆基把宗室女東光公主燕郡公主嫁給了新任奚族和契丹首領;

開元十三年,李隆基把宗室女東華公主嫁給了再新任契丹首領;

天寶四載,李隆基把宗室女宜芬公主嫁給了再新任奚族首領;

同是天寶四載,李隆基把宗室女靜樂公主嫁給了再再新任契丹首領。

中間契丹和奚反覆叛降,這些首領有的自然死亡,有的死於內部鬥爭,但你有多少個王,李隆基就有多少個公主。28年間7位公主,只有第一個固安公主是離婚可以回到大唐,其他公主應該都是客死他鄉。

最後兩位,宜芬公主和靜樂公主是被她們叛唐的丈夫殺了祭旗的,“奚、契丹各殺公主以叛。”(《資治通鑑》)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契丹和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好位於蒙古高原、中原、東北大三角區域的中心,中原王朝向這兩個方向擴張,或者防禦這兩個方向敵人的入侵,都需要藉助契丹和奚的力量。唐亡後,契丹崛起,以這個區域為中心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廣大領土,是歷史上最強盛的少數民族政權之一。

之前武則天時期的營州之亂,讓契丹和奚對中原政權存在深深的戒備之心,內部分化也很嚴重,親唐派和親後突厥派爭鬥不斷,李隆基的和親政策完全沒有取得實際效果。

尤其是天寶初期開始,李隆基在河北堆積了越來越多的軍力,節度使制度也給安祿山等邊疆守將更大的權力,一邊在安撫契丹和奚,另一邊邊將們還不斷討伐。

和剛才所說的金城公主在吐蕃的情況一樣,要麼就集中力量徹底滅了契丹和奚,要麼大家就統一行動,這樣有的拉、有的打,加劇了契丹、奚內部親唐勢力和叛唐勢力的矛盾,這些公主夾在中間,其悲劇命運早已註定。

李隆基還是缺乏一種寧可打破罈罈罐罐也要解決問題的狠勁兒,總想著以夷治夷,想爭取契丹和奚成為消滅後突厥的主要力量。盛唐時期國力是強大了,但軍事方面的力量反而遠遠不如李世民時期。

這就叫虛胖。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契丹)

【李隆基與西域突騎施等國的和親】

開元初期,李隆基和親上癮了,除了契丹和奚之外,還把西突厥王族阿史那家族的女兒封為交河公主嫁給了西域的突騎施新任可汗。

突騎施前任可汗是被後突厥殺死的,李隆基安撫突騎施,一是為了讓突騎施在中亞對抗大食東進,二是在西方給後突厥找個敵人。同時,突騎施也需要唐王朝的支持,這樣才能在西突厥十姓部落當中保持統治地位。

西頭事委你,即鬚髮兵除卻大食。”(《全唐文》)

應該說,突騎施總體上實現了李隆基的戰略設想,抵擋大食東進二十餘年,為守護絲綢之路,為大唐西域的穩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但這和和親關係仍然不大,安西軍是當時的天下強軍,有這個鞭子在,突騎施必須聽話。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新疆交河故城,安西都護府遺址)

天寶三載,李隆基把宗室女和義公主嫁給了中亞寧遠國國王。寧遠國就是原來的拔汗那國,因協助唐王朝平定吐火仙之亂有功,李隆基改其國名為寧遠,並把自己母族的竇姓賜給了國王,同時嫁過去一位宗室貴女。

這和嫁到突騎施的阿史那家的女兒不一樣,是漢族的貴女,算是對有功之臣的獎賞,雖然同樣沒有什麼實質性作用。

安史之亂後,寧遠國出兵助唐王朝平叛,看來在西域李隆基的統治還是比較成功的。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和義公主是嫁的最遠的一位)

從唐中宗到李隆基,共有十位公主和親,先是靠和親安撫了吐蕃,又靠和親維繫了一個反後突厥和吐蕃的軍事聯盟。思路是好的,但效果只能說聊勝於無,真正抵擋吐蕃和消滅後突厥,還是靠的是大唐男兒手中的橫刀。

和親政策只是一道保險而已。

但不管怎麼說,李隆基初期戰略目標很是明確,西域對吐蕃和大食都是防守反擊,以穩為主;對後突厥,則是聯合契丹、奚、渤海國、回紇、鐵勒九姓各部落,一直到把後突厥弄死為止。李隆基開元年間很堅決的執行了自己的計劃,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標,這也是唐王朝走向鼎盛的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天寶初期後突厥瓦解崩潰之後,李隆基就失去了戰略方向,就如當年A國大敵解體後天下無敵時一樣。

本文共分三篇,本篇為第二篇。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一)李世民時期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三)中晚唐時期

從和親政策效果,看唐王朝國力變化和戰略重點(二)李隆基時期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