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何時可以安心的皇帝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一部分是聖人玄宗皇帝與太子李璵(即李亨)之間的權鬥,皇權與儲君之權的較量也不會因為有父子關係而有絲毫弱化,權力面前沒有親情可言。

很多人都知道歷史上的唐玄宗曾經因為忌憚第一個太子李瑛的勢力膨脹,一日之內殺掉三個兒子;後面那位太子李亨,也就是唐肅宗整個儲君生涯都是戰戰兢兢;安史之亂爆發之後,肅宗得以在靈武火線即位,玄宗依然不肯放棄皇權,父子二人明爭暗鬥;玄宗無奈成為太上皇之後,晚景淒涼,父子二人形同陌路······、

玄宗為何那麼忌憚太子呢?除了歷史上的君主與儲君之間矛盾權斗的前車之鑑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玄宗自己在做儲君之時,與其父親睿宗的關係其實也是極為惡劣,甚至最後也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何時可以安心的皇帝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一部分是聖人玄宗皇帝與太子李璵(即李亨)之間的權鬥,皇權與儲君之權的較量也不會因為有父子關係而有絲毫弱化,權力面前沒有親情可言。

很多人都知道歷史上的唐玄宗曾經因為忌憚第一個太子李瑛的勢力膨脹,一日之內殺掉三個兒子;後面那位太子李亨,也就是唐肅宗整個儲君生涯都是戰戰兢兢;安史之亂爆發之後,肅宗得以在靈武火線即位,玄宗依然不肯放棄皇權,父子二人明爭暗鬥;玄宗無奈成為太上皇之後,晚景淒涼,父子二人形同陌路······、

玄宗為何那麼忌憚太子呢?除了歷史上的君主與儲君之間矛盾權斗的前車之鑑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玄宗自己在做儲君之時,與其父親睿宗的關係其實也是極為惡劣,甚至最後也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權鬥高手

唐睿宗在歷史文本的敘述中似乎一直是很模糊的,他與中宗一樣,都是武則天的兒子,被武則天推上過帝位,後來又被廢黜;在武週末期的多次政變中,睿宗似乎就像一個旁觀者,而他的兒子玄宗李隆基才是戡亂定局的決策人物。

但是,真實歷史中的睿宗真是那樣嗎?宋人所修的《舊唐書》在睿宗本紀中也將其性格定性為“謙恭孝友”,還說“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每恭儉退讓,竟免於禍”,好像是個懦弱無能的人。但是,如果揆諸史實,就會發現真相併非如此簡單。唐睿宗李旦早在武后長安年間,就被拜為右羽林衛大將軍。

在誅殺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的神龍政變中,首謀宰相張柬之其實就是曾任李旦相王府長史姚崇推薦而入相的,主謀五人之一的袁恕己則是相王府司馬。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政變當天,李旦親自“領南牙兵,以備非常,收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等二張黨羽。李旦率領的南牙禁軍與北衙禁軍入宮誅殺二張的行動相互配合,“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誅凶豎”。

"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何時可以安心的皇帝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一部分是聖人玄宗皇帝與太子李璵(即李亨)之間的權鬥,皇權與儲君之權的較量也不會因為有父子關係而有絲毫弱化,權力面前沒有親情可言。

很多人都知道歷史上的唐玄宗曾經因為忌憚第一個太子李瑛的勢力膨脹,一日之內殺掉三個兒子;後面那位太子李亨,也就是唐肅宗整個儲君生涯都是戰戰兢兢;安史之亂爆發之後,肅宗得以在靈武火線即位,玄宗依然不肯放棄皇權,父子二人明爭暗鬥;玄宗無奈成為太上皇之後,晚景淒涼,父子二人形同陌路······、

玄宗為何那麼忌憚太子呢?除了歷史上的君主與儲君之間矛盾權斗的前車之鑑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玄宗自己在做儲君之時,與其父親睿宗的關係其實也是極為惡劣,甚至最後也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權鬥高手

唐睿宗在歷史文本的敘述中似乎一直是很模糊的,他與中宗一樣,都是武則天的兒子,被武則天推上過帝位,後來又被廢黜;在武週末期的多次政變中,睿宗似乎就像一個旁觀者,而他的兒子玄宗李隆基才是戡亂定局的決策人物。

但是,真實歷史中的睿宗真是那樣嗎?宋人所修的《舊唐書》在睿宗本紀中也將其性格定性為“謙恭孝友”,還說“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每恭儉退讓,竟免於禍”,好像是個懦弱無能的人。但是,如果揆諸史實,就會發現真相併非如此簡單。唐睿宗李旦早在武后長安年間,就被拜為右羽林衛大將軍。

在誅殺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的神龍政變中,首謀宰相張柬之其實就是曾任李旦相王府長史姚崇推薦而入相的,主謀五人之一的袁恕己則是相王府司馬。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政變當天,李旦親自“領南牙兵,以備非常,收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等二張黨羽。李旦率領的南牙禁軍與北衙禁軍入宮誅殺二張的行動相互配合,“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誅凶豎”。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劉曉慶版武則天

政變成功之後,中宗李顯復位,李旦被拜為太尉、同鳳閣鸞臺三品,以宰相身份參預國政,並加號安國相王,這個封號顯示了睿宗在當時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與實力。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駕崩,朝野傳聞是被韋皇后鴆殺。韋后欲效武則天女皇之路,立溫王李重茂為傀儡皇帝,改元唐隆。為了掃清稱制障礙,韋后企圖剷除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在這個時候,日後成為聖人的李隆基才在唐廷內鬥中嶄露頭角。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時為臨淄王的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聯手,在葛福順、李仙鳧等禁軍將領的協助下,打著“誅諸韋以復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號,搶先發動兵變,殺死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而後迎李旦入宮輔佐少帝。

未過幾日,少帝李重茂即在壓力之下,讓位於相王李旦。在這一系列權力的遊戲中,李隆基功不可沒,而他的長兄李成器又極有智慧,以“儲副者,天下之公器也,時平則先嫡長,國難則歸有功”,將太子之位讓與李隆基。

"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何時可以安心的皇帝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一部分是聖人玄宗皇帝與太子李璵(即李亨)之間的權鬥,皇權與儲君之權的較量也不會因為有父子關係而有絲毫弱化,權力面前沒有親情可言。

很多人都知道歷史上的唐玄宗曾經因為忌憚第一個太子李瑛的勢力膨脹,一日之內殺掉三個兒子;後面那位太子李亨,也就是唐肅宗整個儲君生涯都是戰戰兢兢;安史之亂爆發之後,肅宗得以在靈武火線即位,玄宗依然不肯放棄皇權,父子二人明爭暗鬥;玄宗無奈成為太上皇之後,晚景淒涼,父子二人形同陌路······、

玄宗為何那麼忌憚太子呢?除了歷史上的君主與儲君之間矛盾權斗的前車之鑑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玄宗自己在做儲君之時,與其父親睿宗的關係其實也是極為惡劣,甚至最後也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權鬥高手

唐睿宗在歷史文本的敘述中似乎一直是很模糊的,他與中宗一樣,都是武則天的兒子,被武則天推上過帝位,後來又被廢黜;在武週末期的多次政變中,睿宗似乎就像一個旁觀者,而他的兒子玄宗李隆基才是戡亂定局的決策人物。

但是,真實歷史中的睿宗真是那樣嗎?宋人所修的《舊唐書》在睿宗本紀中也將其性格定性為“謙恭孝友”,還說“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每恭儉退讓,竟免於禍”,好像是個懦弱無能的人。但是,如果揆諸史實,就會發現真相併非如此簡單。唐睿宗李旦早在武后長安年間,就被拜為右羽林衛大將軍。

在誅殺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的神龍政變中,首謀宰相張柬之其實就是曾任李旦相王府長史姚崇推薦而入相的,主謀五人之一的袁恕己則是相王府司馬。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政變當天,李旦親自“領南牙兵,以備非常,收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等二張黨羽。李旦率領的南牙禁軍與北衙禁軍入宮誅殺二張的行動相互配合,“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誅凶豎”。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劉曉慶版武則天

政變成功之後,中宗李顯復位,李旦被拜為太尉、同鳳閣鸞臺三品,以宰相身份參預國政,並加號安國相王,這個封號顯示了睿宗在當時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與實力。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駕崩,朝野傳聞是被韋皇后鴆殺。韋后欲效武則天女皇之路,立溫王李重茂為傀儡皇帝,改元唐隆。為了掃清稱制障礙,韋后企圖剷除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在這個時候,日後成為聖人的李隆基才在唐廷內鬥中嶄露頭角。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時為臨淄王的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聯手,在葛福順、李仙鳧等禁軍將領的協助下,打著“誅諸韋以復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號,搶先發動兵變,殺死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而後迎李旦入宮輔佐少帝。

未過幾日,少帝李重茂即在壓力之下,讓位於相王李旦。在這一系列權力的遊戲中,李隆基功不可沒,而他的長兄李成器又極有智慧,以“儲副者,天下之公器也,時平則先嫡長,國難則歸有功”,將太子之位讓與李隆基。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韋皇后與安樂公主

睿宗的皇權獲得是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聯手政變的結果,所以這個皇權的結構非常微妙,可以說是一個三元格局。在這個權力格局中,睿宗居於最核心位置,以往的敘事中,往往都認為睿宗被太平公主架空控制,而其內心是屬意李隆基的。事實上,歷史真相也絕非如此簡單。

太平公主與其母親則天武皇一樣,有著強烈的政治野心。睿宗登基不久,太平公主就發現這個太子侄子很難控制。為了長久控制權力,太平公主謀劃換人,也就是圖謀廢黜太子李隆基。但是,由於李隆基多年來在禁軍中的勢力經營,公主已經難以廢黜這個儲君了。

經過長達三年的較量,到了先天元年(712年)七月,李隆基終於以彗星災異為理由,“據玄象,帝座及前星有災,皇太子合作天子,不合更居東宮矣”,在朝臣支持下,正式即位,睿宗李旦退居太上皇。但是,睿宗並未放棄權力,他這個太上皇依然擁有最高決定權。

"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何時可以安心的皇帝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一部分是聖人玄宗皇帝與太子李璵(即李亨)之間的權鬥,皇權與儲君之權的較量也不會因為有父子關係而有絲毫弱化,權力面前沒有親情可言。

很多人都知道歷史上的唐玄宗曾經因為忌憚第一個太子李瑛的勢力膨脹,一日之內殺掉三個兒子;後面那位太子李亨,也就是唐肅宗整個儲君生涯都是戰戰兢兢;安史之亂爆發之後,肅宗得以在靈武火線即位,玄宗依然不肯放棄皇權,父子二人明爭暗鬥;玄宗無奈成為太上皇之後,晚景淒涼,父子二人形同陌路······、

玄宗為何那麼忌憚太子呢?除了歷史上的君主與儲君之間矛盾權斗的前車之鑑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玄宗自己在做儲君之時,與其父親睿宗的關係其實也是極為惡劣,甚至最後也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權鬥高手

唐睿宗在歷史文本的敘述中似乎一直是很模糊的,他與中宗一樣,都是武則天的兒子,被武則天推上過帝位,後來又被廢黜;在武週末期的多次政變中,睿宗似乎就像一個旁觀者,而他的兒子玄宗李隆基才是戡亂定局的決策人物。

但是,真實歷史中的睿宗真是那樣嗎?宋人所修的《舊唐書》在睿宗本紀中也將其性格定性為“謙恭孝友”,還說“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每恭儉退讓,竟免於禍”,好像是個懦弱無能的人。但是,如果揆諸史實,就會發現真相併非如此簡單。唐睿宗李旦早在武后長安年間,就被拜為右羽林衛大將軍。

在誅殺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的神龍政變中,首謀宰相張柬之其實就是曾任李旦相王府長史姚崇推薦而入相的,主謀五人之一的袁恕己則是相王府司馬。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政變當天,李旦親自“領南牙兵,以備非常,收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等二張黨羽。李旦率領的南牙禁軍與北衙禁軍入宮誅殺二張的行動相互配合,“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誅凶豎”。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劉曉慶版武則天

政變成功之後,中宗李顯復位,李旦被拜為太尉、同鳳閣鸞臺三品,以宰相身份參預國政,並加號安國相王,這個封號顯示了睿宗在當時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與實力。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駕崩,朝野傳聞是被韋皇后鴆殺。韋后欲效武則天女皇之路,立溫王李重茂為傀儡皇帝,改元唐隆。為了掃清稱制障礙,韋后企圖剷除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在這個時候,日後成為聖人的李隆基才在唐廷內鬥中嶄露頭角。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時為臨淄王的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聯手,在葛福順、李仙鳧等禁軍將領的協助下,打著“誅諸韋以復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號,搶先發動兵變,殺死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而後迎李旦入宮輔佐少帝。

未過幾日,少帝李重茂即在壓力之下,讓位於相王李旦。在這一系列權力的遊戲中,李隆基功不可沒,而他的長兄李成器又極有智慧,以“儲副者,天下之公器也,時平則先嫡長,國難則歸有功”,將太子之位讓與李隆基。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韋皇后與安樂公主

睿宗的皇權獲得是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聯手政變的結果,所以這個皇權的結構非常微妙,可以說是一個三元格局。在這個權力格局中,睿宗居於最核心位置,以往的敘事中,往往都認為睿宗被太平公主架空控制,而其內心是屬意李隆基的。事實上,歷史真相也絕非如此簡單。

太平公主與其母親則天武皇一樣,有著強烈的政治野心。睿宗登基不久,太平公主就發現這個太子侄子很難控制。為了長久控制權力,太平公主謀劃換人,也就是圖謀廢黜太子李隆基。但是,由於李隆基多年來在禁軍中的勢力經營,公主已經難以廢黜這個儲君了。

經過長達三年的較量,到了先天元年(712年)七月,李隆基終於以彗星災異為理由,“據玄象,帝座及前星有災,皇太子合作天子,不合更居東宮矣”,在朝臣支持下,正式即位,睿宗李旦退居太上皇。但是,睿宗並未放棄權力,他這個太上皇依然擁有最高決定權。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唐睿宗劇照

據《舊唐書》記載,太上皇“五日一度受朝於太極殿,自稱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獄,並自決之,其處分事稱誥、令”;皇帝李隆基每日受朝於武德殿,只能自稱曰“予”,只能管三品以下官員任免,“其處分事稱制、敕”。

從睿宗這種安排看,他並不是什麼對權力沒有興趣的謙謙君子,也並非甘心將皇權讓給兒子。在尚未禪位之前,睿宗就曾祕密對韋安石說過:“聞朝廷皆傾心東宮,卿宜察之。”足見父子二人之間的猜忌與防範。

至於太平公主,她更是加緊控制權力,七位宰相有五人出自她的門下,文武百官也大都依附於她。不僅如此,公主更是圖謀將玄宗廢黜,把皇帝拉下馬。

太平公主想要廢帝,其實已經不是大多數人說的是什麼密謀了,簡直就是公開的。《新唐書·陸象先傳》記載:

及謀逆,召宰相議,曰:“寧王長,不當廢嫡立庶。”象先曰:“帝得立,何也?”公主曰:“帝有一時功,今失德,安可不廢?” 對曰:“立以功者,廢必以罪。今不聞天子過。”主怒,更與竇懷貞等謀。

"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何時可以安心的皇帝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一部分是聖人玄宗皇帝與太子李璵(即李亨)之間的權鬥,皇權與儲君之權的較量也不會因為有父子關係而有絲毫弱化,權力面前沒有親情可言。

很多人都知道歷史上的唐玄宗曾經因為忌憚第一個太子李瑛的勢力膨脹,一日之內殺掉三個兒子;後面那位太子李亨,也就是唐肅宗整個儲君生涯都是戰戰兢兢;安史之亂爆發之後,肅宗得以在靈武火線即位,玄宗依然不肯放棄皇權,父子二人明爭暗鬥;玄宗無奈成為太上皇之後,晚景淒涼,父子二人形同陌路······、

玄宗為何那麼忌憚太子呢?除了歷史上的君主與儲君之間矛盾權斗的前車之鑑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玄宗自己在做儲君之時,與其父親睿宗的關係其實也是極為惡劣,甚至最後也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權鬥高手

唐睿宗在歷史文本的敘述中似乎一直是很模糊的,他與中宗一樣,都是武則天的兒子,被武則天推上過帝位,後來又被廢黜;在武週末期的多次政變中,睿宗似乎就像一個旁觀者,而他的兒子玄宗李隆基才是戡亂定局的決策人物。

但是,真實歷史中的睿宗真是那樣嗎?宋人所修的《舊唐書》在睿宗本紀中也將其性格定性為“謙恭孝友”,還說“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每恭儉退讓,竟免於禍”,好像是個懦弱無能的人。但是,如果揆諸史實,就會發現真相併非如此簡單。唐睿宗李旦早在武后長安年間,就被拜為右羽林衛大將軍。

在誅殺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的神龍政變中,首謀宰相張柬之其實就是曾任李旦相王府長史姚崇推薦而入相的,主謀五人之一的袁恕己則是相王府司馬。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政變當天,李旦親自“領南牙兵,以備非常,收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等二張黨羽。李旦率領的南牙禁軍與北衙禁軍入宮誅殺二張的行動相互配合,“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誅凶豎”。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劉曉慶版武則天

政變成功之後,中宗李顯復位,李旦被拜為太尉、同鳳閣鸞臺三品,以宰相身份參預國政,並加號安國相王,這個封號顯示了睿宗在當時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與實力。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駕崩,朝野傳聞是被韋皇后鴆殺。韋后欲效武則天女皇之路,立溫王李重茂為傀儡皇帝,改元唐隆。為了掃清稱制障礙,韋后企圖剷除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在這個時候,日後成為聖人的李隆基才在唐廷內鬥中嶄露頭角。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時為臨淄王的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聯手,在葛福順、李仙鳧等禁軍將領的協助下,打著“誅諸韋以復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號,搶先發動兵變,殺死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而後迎李旦入宮輔佐少帝。

未過幾日,少帝李重茂即在壓力之下,讓位於相王李旦。在這一系列權力的遊戲中,李隆基功不可沒,而他的長兄李成器又極有智慧,以“儲副者,天下之公器也,時平則先嫡長,國難則歸有功”,將太子之位讓與李隆基。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韋皇后與安樂公主

睿宗的皇權獲得是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聯手政變的結果,所以這個皇權的結構非常微妙,可以說是一個三元格局。在這個權力格局中,睿宗居於最核心位置,以往的敘事中,往往都認為睿宗被太平公主架空控制,而其內心是屬意李隆基的。事實上,歷史真相也絕非如此簡單。

太平公主與其母親則天武皇一樣,有著強烈的政治野心。睿宗登基不久,太平公主就發現這個太子侄子很難控制。為了長久控制權力,太平公主謀劃換人,也就是圖謀廢黜太子李隆基。但是,由於李隆基多年來在禁軍中的勢力經營,公主已經難以廢黜這個儲君了。

經過長達三年的較量,到了先天元年(712年)七月,李隆基終於以彗星災異為理由,“據玄象,帝座及前星有災,皇太子合作天子,不合更居東宮矣”,在朝臣支持下,正式即位,睿宗李旦退居太上皇。但是,睿宗並未放棄權力,他這個太上皇依然擁有最高決定權。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唐睿宗劇照

據《舊唐書》記載,太上皇“五日一度受朝於太極殿,自稱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獄,並自決之,其處分事稱誥、令”;皇帝李隆基每日受朝於武德殿,只能自稱曰“予”,只能管三品以下官員任免,“其處分事稱制、敕”。

從睿宗這種安排看,他並不是什麼對權力沒有興趣的謙謙君子,也並非甘心將皇權讓給兒子。在尚未禪位之前,睿宗就曾祕密對韋安石說過:“聞朝廷皆傾心東宮,卿宜察之。”足見父子二人之間的猜忌與防範。

至於太平公主,她更是加緊控制權力,七位宰相有五人出自她的門下,文武百官也大都依附於她。不僅如此,公主更是圖謀將玄宗廢黜,把皇帝拉下馬。

太平公主想要廢帝,其實已經不是大多數人說的是什麼密謀了,簡直就是公開的。《新唐書·陸象先傳》記載:

及謀逆,召宰相議,曰:“寧王長,不當廢嫡立庶。”象先曰:“帝得立,何也?”公主曰:“帝有一時功,今失德,安可不廢?” 對曰:“立以功者,廢必以罪。今不聞天子過。”主怒,更與竇懷貞等謀。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周迅版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能召集宰相開會商量廢掉皇帝,而且毫不避諱非嫡系勢力的陸象先,只能說明這個謀劃,睿宗是知道的,而且並不反對。睿宗又是如何對待兒子玄宗的呢?《資治通鑑》記載了一個時期,先天元年十一月“上皇誥遣皇帝巡邊,西自河、隴,東及燕、薊,選將練卒。”

睿宗在這個時候想把玄宗打發出去巡邊,又是什麼意思呢?玄宗的勢力主要就在京城禁軍,在地方邊軍其實沒有什麼經營。如果玄宗一旦離開京城,上皇的一紙詔令就能廢掉這個皇帝。玄宗咄咄逼人的勢力膨脹,其實不僅令太平公主覺得是威脅,其實也令睿宗覺得不舒服。當初,睿宗長子李成器辭讓太子之位,睿宗並不願意,但是迫於三郎的勢力,也只好就範了。

"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何時可以安心的皇帝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一部分是聖人玄宗皇帝與太子李璵(即李亨)之間的權鬥,皇權與儲君之權的較量也不會因為有父子關係而有絲毫弱化,權力面前沒有親情可言。

很多人都知道歷史上的唐玄宗曾經因為忌憚第一個太子李瑛的勢力膨脹,一日之內殺掉三個兒子;後面那位太子李亨,也就是唐肅宗整個儲君生涯都是戰戰兢兢;安史之亂爆發之後,肅宗得以在靈武火線即位,玄宗依然不肯放棄皇權,父子二人明爭暗鬥;玄宗無奈成為太上皇之後,晚景淒涼,父子二人形同陌路······、

玄宗為何那麼忌憚太子呢?除了歷史上的君主與儲君之間矛盾權斗的前車之鑑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玄宗自己在做儲君之時,與其父親睿宗的關係其實也是極為惡劣,甚至最後也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權鬥高手

唐睿宗在歷史文本的敘述中似乎一直是很模糊的,他與中宗一樣,都是武則天的兒子,被武則天推上過帝位,後來又被廢黜;在武週末期的多次政變中,睿宗似乎就像一個旁觀者,而他的兒子玄宗李隆基才是戡亂定局的決策人物。

但是,真實歷史中的睿宗真是那樣嗎?宋人所修的《舊唐書》在睿宗本紀中也將其性格定性為“謙恭孝友”,還說“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每恭儉退讓,竟免於禍”,好像是個懦弱無能的人。但是,如果揆諸史實,就會發現真相併非如此簡單。唐睿宗李旦早在武后長安年間,就被拜為右羽林衛大將軍。

在誅殺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的神龍政變中,首謀宰相張柬之其實就是曾任李旦相王府長史姚崇推薦而入相的,主謀五人之一的袁恕己則是相王府司馬。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政變當天,李旦親自“領南牙兵,以備非常,收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等二張黨羽。李旦率領的南牙禁軍與北衙禁軍入宮誅殺二張的行動相互配合,“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誅凶豎”。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劉曉慶版武則天

政變成功之後,中宗李顯復位,李旦被拜為太尉、同鳳閣鸞臺三品,以宰相身份參預國政,並加號安國相王,這個封號顯示了睿宗在當時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與實力。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駕崩,朝野傳聞是被韋皇后鴆殺。韋后欲效武則天女皇之路,立溫王李重茂為傀儡皇帝,改元唐隆。為了掃清稱制障礙,韋后企圖剷除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在這個時候,日後成為聖人的李隆基才在唐廷內鬥中嶄露頭角。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時為臨淄王的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聯手,在葛福順、李仙鳧等禁軍將領的協助下,打著“誅諸韋以復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號,搶先發動兵變,殺死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而後迎李旦入宮輔佐少帝。

未過幾日,少帝李重茂即在壓力之下,讓位於相王李旦。在這一系列權力的遊戲中,李隆基功不可沒,而他的長兄李成器又極有智慧,以“儲副者,天下之公器也,時平則先嫡長,國難則歸有功”,將太子之位讓與李隆基。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韋皇后與安樂公主

睿宗的皇權獲得是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聯手政變的結果,所以這個皇權的結構非常微妙,可以說是一個三元格局。在這個權力格局中,睿宗居於最核心位置,以往的敘事中,往往都認為睿宗被太平公主架空控制,而其內心是屬意李隆基的。事實上,歷史真相也絕非如此簡單。

太平公主與其母親則天武皇一樣,有著強烈的政治野心。睿宗登基不久,太平公主就發現這個太子侄子很難控制。為了長久控制權力,太平公主謀劃換人,也就是圖謀廢黜太子李隆基。但是,由於李隆基多年來在禁軍中的勢力經營,公主已經難以廢黜這個儲君了。

經過長達三年的較量,到了先天元年(712年)七月,李隆基終於以彗星災異為理由,“據玄象,帝座及前星有災,皇太子合作天子,不合更居東宮矣”,在朝臣支持下,正式即位,睿宗李旦退居太上皇。但是,睿宗並未放棄權力,他這個太上皇依然擁有最高決定權。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唐睿宗劇照

據《舊唐書》記載,太上皇“五日一度受朝於太極殿,自稱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獄,並自決之,其處分事稱誥、令”;皇帝李隆基每日受朝於武德殿,只能自稱曰“予”,只能管三品以下官員任免,“其處分事稱制、敕”。

從睿宗這種安排看,他並不是什麼對權力沒有興趣的謙謙君子,也並非甘心將皇權讓給兒子。在尚未禪位之前,睿宗就曾祕密對韋安石說過:“聞朝廷皆傾心東宮,卿宜察之。”足見父子二人之間的猜忌與防範。

至於太平公主,她更是加緊控制權力,七位宰相有五人出自她的門下,文武百官也大都依附於她。不僅如此,公主更是圖謀將玄宗廢黜,把皇帝拉下馬。

太平公主想要廢帝,其實已經不是大多數人說的是什麼密謀了,簡直就是公開的。《新唐書·陸象先傳》記載:

及謀逆,召宰相議,曰:“寧王長,不當廢嫡立庶。”象先曰:“帝得立,何也?”公主曰:“帝有一時功,今失德,安可不廢?” 對曰:“立以功者,廢必以罪。今不聞天子過。”主怒,更與竇懷貞等謀。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周迅版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能召集宰相開會商量廢掉皇帝,而且毫不避諱非嫡系勢力的陸象先,只能說明這個謀劃,睿宗是知道的,而且並不反對。睿宗又是如何對待兒子玄宗的呢?《資治通鑑》記載了一個時期,先天元年十一月“上皇誥遣皇帝巡邊,西自河、隴,東及燕、薊,選將練卒。”

睿宗在這個時候想把玄宗打發出去巡邊,又是什麼意思呢?玄宗的勢力主要就在京城禁軍,在地方邊軍其實沒有什麼經營。如果玄宗一旦離開京城,上皇的一紙詔令就能廢掉這個皇帝。玄宗咄咄逼人的勢力膨脹,其實不僅令太平公主覺得是威脅,其實也令睿宗覺得不舒服。當初,睿宗長子李成器辭讓太子之位,睿宗並不願意,但是迫於三郎的勢力,也只好就範了。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李隆基

玄宗怎會甘心離京,他在先天二年正月即宣佈“巡邊改期”。既然留在京城,李隆基就不會坐等父親和姑姑對自己下手。《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了聖人李隆基雷霆政變,剿滅姑姑黨羽的 事蹟:

先天二年七月三日,尚書左僕射竇懷貞、侍中岑羲、中書令蕭至忠崔湜、雍州長史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李慈等與太平公主同謀,期以其月四日以羽林軍作亂。上密知之,因以中旨告岐王範、薛王業、兵部尚書郭元振、將軍王毛仲,取閒廄馬及家人三百餘人,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數人,出武德殿,入虔化門。梟常元楷、李慈於北闕。擒賈膺福、李猷於內客省以出。執蕭至忠、岑羲於朝,皆斬之。

"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何時可以安心的皇帝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一部分是聖人玄宗皇帝與太子李璵(即李亨)之間的權鬥,皇權與儲君之權的較量也不會因為有父子關係而有絲毫弱化,權力面前沒有親情可言。

很多人都知道歷史上的唐玄宗曾經因為忌憚第一個太子李瑛的勢力膨脹,一日之內殺掉三個兒子;後面那位太子李亨,也就是唐肅宗整個儲君生涯都是戰戰兢兢;安史之亂爆發之後,肅宗得以在靈武火線即位,玄宗依然不肯放棄皇權,父子二人明爭暗鬥;玄宗無奈成為太上皇之後,晚景淒涼,父子二人形同陌路······、

玄宗為何那麼忌憚太子呢?除了歷史上的君主與儲君之間矛盾權斗的前車之鑑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玄宗自己在做儲君之時,與其父親睿宗的關係其實也是極為惡劣,甚至最後也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權鬥高手

唐睿宗在歷史文本的敘述中似乎一直是很模糊的,他與中宗一樣,都是武則天的兒子,被武則天推上過帝位,後來又被廢黜;在武週末期的多次政變中,睿宗似乎就像一個旁觀者,而他的兒子玄宗李隆基才是戡亂定局的決策人物。

但是,真實歷史中的睿宗真是那樣嗎?宋人所修的《舊唐書》在睿宗本紀中也將其性格定性為“謙恭孝友”,還說“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每恭儉退讓,竟免於禍”,好像是個懦弱無能的人。但是,如果揆諸史實,就會發現真相併非如此簡單。唐睿宗李旦早在武后長安年間,就被拜為右羽林衛大將軍。

在誅殺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的神龍政變中,首謀宰相張柬之其實就是曾任李旦相王府長史姚崇推薦而入相的,主謀五人之一的袁恕己則是相王府司馬。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政變當天,李旦親自“領南牙兵,以備非常,收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等二張黨羽。李旦率領的南牙禁軍與北衙禁軍入宮誅殺二張的行動相互配合,“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誅凶豎”。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劉曉慶版武則天

政變成功之後,中宗李顯復位,李旦被拜為太尉、同鳳閣鸞臺三品,以宰相身份參預國政,並加號安國相王,這個封號顯示了睿宗在當時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與實力。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駕崩,朝野傳聞是被韋皇后鴆殺。韋后欲效武則天女皇之路,立溫王李重茂為傀儡皇帝,改元唐隆。為了掃清稱制障礙,韋后企圖剷除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在這個時候,日後成為聖人的李隆基才在唐廷內鬥中嶄露頭角。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時為臨淄王的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聯手,在葛福順、李仙鳧等禁軍將領的協助下,打著“誅諸韋以復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號,搶先發動兵變,殺死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而後迎李旦入宮輔佐少帝。

未過幾日,少帝李重茂即在壓力之下,讓位於相王李旦。在這一系列權力的遊戲中,李隆基功不可沒,而他的長兄李成器又極有智慧,以“儲副者,天下之公器也,時平則先嫡長,國難則歸有功”,將太子之位讓與李隆基。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韋皇后與安樂公主

睿宗的皇權獲得是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聯手政變的結果,所以這個皇權的結構非常微妙,可以說是一個三元格局。在這個權力格局中,睿宗居於最核心位置,以往的敘事中,往往都認為睿宗被太平公主架空控制,而其內心是屬意李隆基的。事實上,歷史真相也絕非如此簡單。

太平公主與其母親則天武皇一樣,有著強烈的政治野心。睿宗登基不久,太平公主就發現這個太子侄子很難控制。為了長久控制權力,太平公主謀劃換人,也就是圖謀廢黜太子李隆基。但是,由於李隆基多年來在禁軍中的勢力經營,公主已經難以廢黜這個儲君了。

經過長達三年的較量,到了先天元年(712年)七月,李隆基終於以彗星災異為理由,“據玄象,帝座及前星有災,皇太子合作天子,不合更居東宮矣”,在朝臣支持下,正式即位,睿宗李旦退居太上皇。但是,睿宗並未放棄權力,他這個太上皇依然擁有最高決定權。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唐睿宗劇照

據《舊唐書》記載,太上皇“五日一度受朝於太極殿,自稱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獄,並自決之,其處分事稱誥、令”;皇帝李隆基每日受朝於武德殿,只能自稱曰“予”,只能管三品以下官員任免,“其處分事稱制、敕”。

從睿宗這種安排看,他並不是什麼對權力沒有興趣的謙謙君子,也並非甘心將皇權讓給兒子。在尚未禪位之前,睿宗就曾祕密對韋安石說過:“聞朝廷皆傾心東宮,卿宜察之。”足見父子二人之間的猜忌與防範。

至於太平公主,她更是加緊控制權力,七位宰相有五人出自她的門下,文武百官也大都依附於她。不僅如此,公主更是圖謀將玄宗廢黜,把皇帝拉下馬。

太平公主想要廢帝,其實已經不是大多數人說的是什麼密謀了,簡直就是公開的。《新唐書·陸象先傳》記載:

及謀逆,召宰相議,曰:“寧王長,不當廢嫡立庶。”象先曰:“帝得立,何也?”公主曰:“帝有一時功,今失德,安可不廢?” 對曰:“立以功者,廢必以罪。今不聞天子過。”主怒,更與竇懷貞等謀。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周迅版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能召集宰相開會商量廢掉皇帝,而且毫不避諱非嫡系勢力的陸象先,只能說明這個謀劃,睿宗是知道的,而且並不反對。睿宗又是如何對待兒子玄宗的呢?《資治通鑑》記載了一個時期,先天元年十一月“上皇誥遣皇帝巡邊,西自河、隴,東及燕、薊,選將練卒。”

睿宗在這個時候想把玄宗打發出去巡邊,又是什麼意思呢?玄宗的勢力主要就在京城禁軍,在地方邊軍其實沒有什麼經營。如果玄宗一旦離開京城,上皇的一紙詔令就能廢掉這個皇帝。玄宗咄咄逼人的勢力膨脹,其實不僅令太平公主覺得是威脅,其實也令睿宗覺得不舒服。當初,睿宗長子李成器辭讓太子之位,睿宗並不願意,但是迫於三郎的勢力,也只好就範了。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李隆基

玄宗怎會甘心離京,他在先天二年正月即宣佈“巡邊改期”。既然留在京城,李隆基就不會坐等父親和姑姑對自己下手。《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了聖人李隆基雷霆政變,剿滅姑姑黨羽的 事蹟:

先天二年七月三日,尚書左僕射竇懷貞、侍中岑羲、中書令蕭至忠崔湜、雍州長史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李慈等與太平公主同謀,期以其月四日以羽林軍作亂。上密知之,因以中旨告岐王範、薛王業、兵部尚書郭元振、將軍王毛仲,取閒廄馬及家人三百餘人,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數人,出武德殿,入虔化門。梟常元楷、李慈於北闕。擒賈膺福、李猷於內客省以出。執蕭至忠、岑羲於朝,皆斬之。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長安

從上述事件細節的敘述看,尤其是行動的地理路線看,玄宗政變的目標不是別人,而是父親睿宗。《舊唐書》中對於睿宗反應記載非常簡單,僅僅是第二天宣佈承認事實:

睿宗明日下詔曰:“朕將高居無為,自今軍國政刑一事已上,並取皇帝處分。”

但是,開元年間名臣張說後來撰寫的《郭元振行狀》卻呈現出一番極為凶險緊張的政變實況:

會太平公主、竇懷貞潛結凶黨,謀廢皇帝,睿宗猶像不決,諸相皆阿諛順旨,惟公廷爭,不受詔。及舉兵誅竇懷貞等,宮城大亂。睿宗步肅章門觀變。諸相皆竄外省,公獨登奉天門樓躬侍。睿宗聞東宮兵至,將欲投於樓下,公親扶聖躬,敦勸乃止。

這則材料中仍然習慣性將李隆基所率武力稱之為“東宮兵”,足見當時皇權依然把持在睿宗手裡。當睿宗得知兒子帶兵打進來了,竟然打算“投於樓下”,這就是要自殺,魚死網破。為什麼呢?原因只能是因為廢黜玄宗的主謀並非太平公主一人,睿宗是知道並贊成的!

"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何時可以安心的皇帝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一部分是聖人玄宗皇帝與太子李璵(即李亨)之間的權鬥,皇權與儲君之權的較量也不會因為有父子關係而有絲毫弱化,權力面前沒有親情可言。

很多人都知道歷史上的唐玄宗曾經因為忌憚第一個太子李瑛的勢力膨脹,一日之內殺掉三個兒子;後面那位太子李亨,也就是唐肅宗整個儲君生涯都是戰戰兢兢;安史之亂爆發之後,肅宗得以在靈武火線即位,玄宗依然不肯放棄皇權,父子二人明爭暗鬥;玄宗無奈成為太上皇之後,晚景淒涼,父子二人形同陌路······、

玄宗為何那麼忌憚太子呢?除了歷史上的君主與儲君之間矛盾權斗的前車之鑑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玄宗自己在做儲君之時,與其父親睿宗的關係其實也是極為惡劣,甚至最後也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權鬥高手

唐睿宗在歷史文本的敘述中似乎一直是很模糊的,他與中宗一樣,都是武則天的兒子,被武則天推上過帝位,後來又被廢黜;在武週末期的多次政變中,睿宗似乎就像一個旁觀者,而他的兒子玄宗李隆基才是戡亂定局的決策人物。

但是,真實歷史中的睿宗真是那樣嗎?宋人所修的《舊唐書》在睿宗本紀中也將其性格定性為“謙恭孝友”,還說“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每恭儉退讓,竟免於禍”,好像是個懦弱無能的人。但是,如果揆諸史實,就會發現真相併非如此簡單。唐睿宗李旦早在武后長安年間,就被拜為右羽林衛大將軍。

在誅殺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的神龍政變中,首謀宰相張柬之其實就是曾任李旦相王府長史姚崇推薦而入相的,主謀五人之一的袁恕己則是相王府司馬。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政變當天,李旦親自“領南牙兵,以備非常,收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等二張黨羽。李旦率領的南牙禁軍與北衙禁軍入宮誅殺二張的行動相互配合,“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誅凶豎”。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劉曉慶版武則天

政變成功之後,中宗李顯復位,李旦被拜為太尉、同鳳閣鸞臺三品,以宰相身份參預國政,並加號安國相王,這個封號顯示了睿宗在當時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與實力。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駕崩,朝野傳聞是被韋皇后鴆殺。韋后欲效武則天女皇之路,立溫王李重茂為傀儡皇帝,改元唐隆。為了掃清稱制障礙,韋后企圖剷除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在這個時候,日後成為聖人的李隆基才在唐廷內鬥中嶄露頭角。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時為臨淄王的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聯手,在葛福順、李仙鳧等禁軍將領的協助下,打著“誅諸韋以復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號,搶先發動兵變,殺死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而後迎李旦入宮輔佐少帝。

未過幾日,少帝李重茂即在壓力之下,讓位於相王李旦。在這一系列權力的遊戲中,李隆基功不可沒,而他的長兄李成器又極有智慧,以“儲副者,天下之公器也,時平則先嫡長,國難則歸有功”,將太子之位讓與李隆基。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韋皇后與安樂公主

睿宗的皇權獲得是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聯手政變的結果,所以這個皇權的結構非常微妙,可以說是一個三元格局。在這個權力格局中,睿宗居於最核心位置,以往的敘事中,往往都認為睿宗被太平公主架空控制,而其內心是屬意李隆基的。事實上,歷史真相也絕非如此簡單。

太平公主與其母親則天武皇一樣,有著強烈的政治野心。睿宗登基不久,太平公主就發現這個太子侄子很難控制。為了長久控制權力,太平公主謀劃換人,也就是圖謀廢黜太子李隆基。但是,由於李隆基多年來在禁軍中的勢力經營,公主已經難以廢黜這個儲君了。

經過長達三年的較量,到了先天元年(712年)七月,李隆基終於以彗星災異為理由,“據玄象,帝座及前星有災,皇太子合作天子,不合更居東宮矣”,在朝臣支持下,正式即位,睿宗李旦退居太上皇。但是,睿宗並未放棄權力,他這個太上皇依然擁有最高決定權。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唐睿宗劇照

據《舊唐書》記載,太上皇“五日一度受朝於太極殿,自稱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獄,並自決之,其處分事稱誥、令”;皇帝李隆基每日受朝於武德殿,只能自稱曰“予”,只能管三品以下官員任免,“其處分事稱制、敕”。

從睿宗這種安排看,他並不是什麼對權力沒有興趣的謙謙君子,也並非甘心將皇權讓給兒子。在尚未禪位之前,睿宗就曾祕密對韋安石說過:“聞朝廷皆傾心東宮,卿宜察之。”足見父子二人之間的猜忌與防範。

至於太平公主,她更是加緊控制權力,七位宰相有五人出自她的門下,文武百官也大都依附於她。不僅如此,公主更是圖謀將玄宗廢黜,把皇帝拉下馬。

太平公主想要廢帝,其實已經不是大多數人說的是什麼密謀了,簡直就是公開的。《新唐書·陸象先傳》記載:

及謀逆,召宰相議,曰:“寧王長,不當廢嫡立庶。”象先曰:“帝得立,何也?”公主曰:“帝有一時功,今失德,安可不廢?” 對曰:“立以功者,廢必以罪。今不聞天子過。”主怒,更與竇懷貞等謀。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周迅版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能召集宰相開會商量廢掉皇帝,而且毫不避諱非嫡系勢力的陸象先,只能說明這個謀劃,睿宗是知道的,而且並不反對。睿宗又是如何對待兒子玄宗的呢?《資治通鑑》記載了一個時期,先天元年十一月“上皇誥遣皇帝巡邊,西自河、隴,東及燕、薊,選將練卒。”

睿宗在這個時候想把玄宗打發出去巡邊,又是什麼意思呢?玄宗的勢力主要就在京城禁軍,在地方邊軍其實沒有什麼經營。如果玄宗一旦離開京城,上皇的一紙詔令就能廢掉這個皇帝。玄宗咄咄逼人的勢力膨脹,其實不僅令太平公主覺得是威脅,其實也令睿宗覺得不舒服。當初,睿宗長子李成器辭讓太子之位,睿宗並不願意,但是迫於三郎的勢力,也只好就範了。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李隆基

玄宗怎會甘心離京,他在先天二年正月即宣佈“巡邊改期”。既然留在京城,李隆基就不會坐等父親和姑姑對自己下手。《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了聖人李隆基雷霆政變,剿滅姑姑黨羽的 事蹟:

先天二年七月三日,尚書左僕射竇懷貞、侍中岑羲、中書令蕭至忠崔湜、雍州長史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李慈等與太平公主同謀,期以其月四日以羽林軍作亂。上密知之,因以中旨告岐王範、薛王業、兵部尚書郭元振、將軍王毛仲,取閒廄馬及家人三百餘人,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數人,出武德殿,入虔化門。梟常元楷、李慈於北闕。擒賈膺福、李猷於內客省以出。執蕭至忠、岑羲於朝,皆斬之。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長安

從上述事件細節的敘述看,尤其是行動的地理路線看,玄宗政變的目標不是別人,而是父親睿宗。《舊唐書》中對於睿宗反應記載非常簡單,僅僅是第二天宣佈承認事實:

睿宗明日下詔曰:“朕將高居無為,自今軍國政刑一事已上,並取皇帝處分。”

但是,開元年間名臣張說後來撰寫的《郭元振行狀》卻呈現出一番極為凶險緊張的政變實況:

會太平公主、竇懷貞潛結凶黨,謀廢皇帝,睿宗猶像不決,諸相皆阿諛順旨,惟公廷爭,不受詔。及舉兵誅竇懷貞等,宮城大亂。睿宗步肅章門觀變。諸相皆竄外省,公獨登奉天門樓躬侍。睿宗聞東宮兵至,將欲投於樓下,公親扶聖躬,敦勸乃止。

這則材料中仍然習慣性將李隆基所率武力稱之為“東宮兵”,足見當時皇權依然把持在睿宗手裡。當睿宗得知兒子帶兵打進來了,竟然打算“投於樓下”,這就是要自殺,魚死網破。為什麼呢?原因只能是因為廢黜玄宗的主謀並非太平公主一人,睿宗是知道並贊成的!

聖人李隆基是權鬥高手,更是狠毒無情,差點逼得自己親爹跳樓自殺

禁軍

這場政變結束之後,太平公主黨羽全被肅清,而她本人則被玄宗賜死。太上皇睿宗此時才真正淡出政治舞臺,直到開元四年(716年)六月,病逝於百福殿,終年55歲。

如果對照一下聖人玄宗當年與父親及姑母之間的血淋淋權鬥,自然不難理解他為何那麼防備太子了。權力的遊戲就是如此,新領袖急著要上位,老領導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故而各種權鬥、宮變也就成了司空見慣之事。有時候,天下大局興衰,往往僅繫於宮門一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