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頂頭上司,燒皇帝詔書,這個知縣咋這牛?

唐文宗 四川 讀史 2019-05-04


拒頂頭上司,燒皇帝詔書,這個知縣咋這牛?


文:李平發 讀史專欄作家


有誰見過或聽說過拿著朝廷奉祿,卻幹著抗拒頂頭上司還燒燬皇帝詔書的事的小小芝麻官?他不要命了嗎?他的自信源自何處?是誰給了他這麼大的膽量?這個縣令是何許人唉?

唐文宗時代有個縣令叫何易於,在四川益昌縣做知縣。他處處體恤民間疾苦,一心為民解憂解困,是當地老百姓心中公認的清官好官。良好的口碑讓何縣令名垂青史,得到了史學家們一致褒揚。

一年春天,何易於的頂頭上司 —— 利州刺史崔樸邀了幾個同僚乘坐江船順嘉陵江遊玩。船上官員吃著珍饈美味,喝著美酒玉液,唱著小曲伴舞姬起舞,好不快哉,正當一行人盡情得不亦樂乎之時,江船突然擱淺到了沙灘上。這時也有些醉意的崔刺史便問 ‘ 船、到哪兒啦?”有下屬報告說‘船到了益昌縣界”。崔樸便令下屬去找益昌縣令何易於,命他找幾個農夫來拉縴。

接到頂頭上司命令的何縣令,並不為所動。如果換作別的知縣,可能會高興不已、手舞足蹈了,難得有這麼好的表現機會,這將是自己莫大的榮光啊!一生能有幾次這樣巴結討好上封的時機?

拒頂頭上司,燒皇帝詔書,這個知縣咋這牛?


可何縣令不是這樣想的!

接到命令後,他並沒有差人去找農夫拉縴,而是自己一個人赤著腳跑到了江邊,挽起褲管,甩開膀子一個人拉起纖來。坐在船上的刺史一行人,看到只有何知縣一個人在拉縴,有的在納悶、有人大吃一驚,滿臉疑惑的刺史大人只好把何易於叫到跟前來,不待刺史發問,何縣令先開了口 : ‘ 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易於為屬令,當其無事,可以充役。”他意思是說 : 刺史大人有所不知,現春正是農忙時節,老百姓不是在地裡忙春耕生產,就是在飼養春蠶,時間如黃金般寶貴,所以百姓不能耽擱,我作為縣令,正好今天沒事情做,有空來給大人們拉縴。

何知縣這番柔中帶剛的話語,讓刺史頓時詞窮,臉也開始一陣紅一陣白,滿臉羞愧之色,感到無地自容。崔樸心想,一個小小縣令,尚且如此惜時,體恤民情,珍惜民力,自己官階比何易於大卻只知貪圖個人享樂,實在愧對利州父老鄉親!何縣令的這次‘添堵”,不僅讓刺史游興全無,也更清楚地知道了自己職責,於是便和同僚紛紛走下船來,騎馬回到了刺史衙門,‘拉縴”一事就此作罷。

益昌縣這個地方比較落後,百姓賴以生存的基礎、除了耕地再就是山上種茶。唐文宗朝代,朝廷財政常常捉襟見肘,收不抵支,國庫空虛,為擴大收入,緩解朝廷財政壓力,有官員上奏 : 徵茶重稅。皇帝最終聽取了這一建議,並將徵收茶稅政策下詔書全國,要求各地認真落實執行。

詔書傳達到益昌後,何易於閉門不出,雙眉緊鎖,苦思良策。他對手下說 : 益昌過去不徵茶稅時,百姓生活就已十分艱難,現在朝廷要與民爭利,向百姓重徵茶稅,這不是將百姓往死路上逼嗎?這種損民害民的事怎麼做得?

有了這樣的認識,何易於便不打算執行朝廷徵稅政策,他吩咐手下把詔書上有關征稅字樣全部剷除,不對百姓傳達。手下人有些膽顫心驚,於是戰戰兢兢對何縣令說 : 天子詔書是萬不能剷除的,這是大不敬罪過呀大人!小的們會因此丟掉性命,大人您會遭流放的懲罰!還請大人三思,按詔書要求,遵旨辦事才對。這樣既可保證大人官位不丟,說不準還能高升呢!

何易於嚴肅地說 : ‘我怎能看老百姓吃不飽飯卻為了保住自己官位,去做讓老百姓受苦遭殃的事呢?詔書的事,我不會要你們承擔任何罪過的。”說完,何知縣抬手拿起詔書,點火就把它燒掉了。那個時候,何易於是頂著巨大政治壓力,是不折不扣的抗旨行為。

拒頂頭上司,燒皇帝詔書,這個知縣咋這牛?


燒燬詔書之後,何易於手下人都為這個知縣大人捏了一把汗,生怕何易於因此事倒黴,輕者丟官流放,重者性命不保。不久,何知縣上司便知道了他燒燬詔書一事,原本想對犯了大不敬罪過的何易於嚴加懲戒一番,但考慮到其鑑於‘挺身為民”這一出發點和落腳點,並沒有任何私心雜念,所以,沒有追究他燒燬詔書一事,僅在全省範圍內提出了通報批評,扣發了何易於半年的奉祿作為懲戒。

何易於這個七品縣令的所作所為 —— 抗拒上司、燒皇帝詔書。這種大無畏、大精神、大氣魄、大自信的品格,除了他一心為民、心底無私天地寬!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他的大自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