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不怪李世民、更不怪李建成,他才是罪魁'

"

作為擁有5000多年文明的國家,如果說到哪一個朝代是大家心目中最嚮往的,那估計半數以上的朋友都會回答唐朝,畢竟萬邦來賀、自由開放,是多少人豔羨的。唐朝之所以能有如此繁盛的景象,離不開這堅實基礎的人——太宗李世民。關於他,歷史的評價還是兩極化的,有人認為他乃明君英主,形象光輝;有的人則認為他殺兄奪權,並不光彩。實事求是,作為帝王,他知人善用、為君功績斐然,但玄武之變也確實是他不可抹去的汙點。關於這件事,正史野史也是各有說辭。

"

作為擁有5000多年文明的國家,如果說到哪一個朝代是大家心目中最嚮往的,那估計半數以上的朋友都會回答唐朝,畢竟萬邦來賀、自由開放,是多少人豔羨的。唐朝之所以能有如此繁盛的景象,離不開這堅實基礎的人——太宗李世民。關於他,歷史的評價還是兩極化的,有人認為他乃明君英主,形象光輝;有的人則認為他殺兄奪權,並不光彩。實事求是,作為帝王,他知人善用、為君功績斐然,但玄武之變也確實是他不可抹去的汙點。關於這件事,正史野史也是各有說辭。

玄武門之變:不怪李世民、更不怪李建成,他才是罪魁

不過大部分都認為他是迫不得已。並不是他苦心謀劃的。因為當時的太子是他的哥哥李建成,但是論功績,李世民遠遠在這個太子之上,他南征北戰,為初唐打下了大半江山,手下又有一批能人,治國之道也不遜色。太子開始忌憚他,所以處處算計,據說還給他下過毒。而李世民只是自保。而太子人很平庸,坐上太子高位也僅僅是因為嫡長子身份,他被李世民所殺,完全就是自己謀略不夠,屬於咎由自取。

"

作為擁有5000多年文明的國家,如果說到哪一個朝代是大家心目中最嚮往的,那估計半數以上的朋友都會回答唐朝,畢竟萬邦來賀、自由開放,是多少人豔羨的。唐朝之所以能有如此繁盛的景象,離不開這堅實基礎的人——太宗李世民。關於他,歷史的評價還是兩極化的,有人認為他乃明君英主,形象光輝;有的人則認為他殺兄奪權,並不光彩。實事求是,作為帝王,他知人善用、為君功績斐然,但玄武之變也確實是他不可抹去的汙點。關於這件事,正史野史也是各有說辭。

玄武門之變:不怪李世民、更不怪李建成,他才是罪魁

不過大部分都認為他是迫不得已。並不是他苦心謀劃的。因為當時的太子是他的哥哥李建成,但是論功績,李世民遠遠在這個太子之上,他南征北戰,為初唐打下了大半江山,手下又有一批能人,治國之道也不遜色。太子開始忌憚他,所以處處算計,據說還給他下過毒。而李世民只是自保。而太子人很平庸,坐上太子高位也僅僅是因為嫡長子身份,他被李世民所殺,完全就是自己謀略不夠,屬於咎由自取。

玄武門之變:不怪李世民、更不怪李建成,他才是罪魁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太子沒有李世民優秀,可能從歷史最後的結局中已經給出了答案,但是他也並非庸人一個。他曾經也帶兵克長安、平河北,帶兵打仗也是好手。再說他文治方面,他能讓剛直的魏徵為其效力,甚至於他被殺,魏徵還要誓死追隨來看,太子這個人就不是一個心胸狹隘的人。所以為什麼最後李世民要除掉自己這個也算優秀的哥哥呢?這就要說這場兵變真正的禍首,兩人的父親,李淵。

"

作為擁有5000多年文明的國家,如果說到哪一個朝代是大家心目中最嚮往的,那估計半數以上的朋友都會回答唐朝,畢竟萬邦來賀、自由開放,是多少人豔羨的。唐朝之所以能有如此繁盛的景象,離不開這堅實基礎的人——太宗李世民。關於他,歷史的評價還是兩極化的,有人認為他乃明君英主,形象光輝;有的人則認為他殺兄奪權,並不光彩。實事求是,作為帝王,他知人善用、為君功績斐然,但玄武之變也確實是他不可抹去的汙點。關於這件事,正史野史也是各有說辭。

玄武門之變:不怪李世民、更不怪李建成,他才是罪魁

不過大部分都認為他是迫不得已。並不是他苦心謀劃的。因為當時的太子是他的哥哥李建成,但是論功績,李世民遠遠在這個太子之上,他南征北戰,為初唐打下了大半江山,手下又有一批能人,治國之道也不遜色。太子開始忌憚他,所以處處算計,據說還給他下過毒。而李世民只是自保。而太子人很平庸,坐上太子高位也僅僅是因為嫡長子身份,他被李世民所殺,完全就是自己謀略不夠,屬於咎由自取。

玄武門之變:不怪李世民、更不怪李建成,他才是罪魁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太子沒有李世民優秀,可能從歷史最後的結局中已經給出了答案,但是他也並非庸人一個。他曾經也帶兵克長安、平河北,帶兵打仗也是好手。再說他文治方面,他能讓剛直的魏徵為其效力,甚至於他被殺,魏徵還要誓死追隨來看,太子這個人就不是一個心胸狹隘的人。所以為什麼最後李世民要除掉自己這個也算優秀的哥哥呢?這就要說這場兵變真正的禍首,兩人的父親,李淵。

玄武門之變:不怪李世民、更不怪李建成,他才是罪魁

古時朝代大部分遵循嫡長子來繼承大位,唐朝也不例外。李淵立了自己的長子為太子,按理說就應該徹底斷了其他皇子的念頭,可他卻做了很多讓人詬病的事情,他一面安撫自己的太子,一面又誘說李世民,要建功立業,意立大統,尤其是在當年太子部下楊文乾造反之時,他痛斥囚禁太子,讓李世民平叛,然後暗示他,如果得勝就改立他為太子。可結果呢?叛亂一平,天下皆定,李淵又重新重用太子,對李世民的允諾隻字不提,這就造成了他這兩個兒子之間的嫌隙,時間一久,兩人就是互相提防,積怨更深,直至最後火併。可以說,正是李淵這兩面政策,讓自己的兩個孩子走上了手足相殘的道路。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