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唐太宗身後的女人 千古第一賢后 患難夫妻長孫皇后

周召《雙橋隨筆》中是這樣子寫的"三代以來,皇后之有賢德者,唐長孫氏為最。其賢德節節如此,又非宋高,曹,向,孟諸皇后之所能及。"這是對唐太宗皇后長孫氏的描述。歷朝歷代,總有各樣的人稱讚她的賢良,讓人羨慕的不僅僅是她的美名,還有她與太宗的愛情。封建禮制下的社會像一張大網,密不透風,但是長孫皇后憑藉著她的過人之處,讓有著三千佳麗的帝王對她念念不忘,並且這種感情持續了帝王的一生。

站在唐太宗身後的女人 千古第一賢后 患難夫妻長孫皇后

度Ap長孫皇后出生於將門之家,父親長孫晟是右驍衛將軍,母親則是北齊樂安王的女兒,作為皇室宗女,長孫皇后從小便於唐國公有一家定下來親事。但在婚約定下不久之後,長孫晟便去世,幸運的是,長孫氏的舅舅十分疼愛長孫兄妹,將他們撫養長大。長孫氏的哥哥長孫無忌與李世民從小一起長大,李世民才能出眾,再加上長孫氏從小與李家的婚約,於是舅舅高士廉便極力促成他們的婚事。十三歲的長孫氏便於十六歲李世民結成夫妻。開始了他們相互扶持的一生。

站在唐太宗身後的女人 千古第一賢后 患難夫妻長孫皇后

隋煬帝發動第二次徵遼戰爭,李世民母親竇氏跟隨李淵出征病倒在途中,李世民侍奉在病榻前,在朝堂上,高士廉被貶外放。年輕的夫婦遭遇第一次危機,但是二人齊心協力共同度過了難關。同甘共苦的二人感情更加的深厚。大業十二年,李世民夫婦跟隨李淵駐守太原,長孫氏開始掌管家務,得到公公的賞識和丈夫寵愛的長孫氏度過了快樂的時光。李家的聲望與長孫氏的仁厚,在太原郡百姓的心中紮根,為以後李家奪得天下奠定了基礎。

站在唐太宗身後的女人 千古第一賢后 患難夫妻長孫皇后

大業十三年,天下大亂,各地紛紛揭竿而起,李家也加入了反隋的隊伍中,同年十一月,李家入主長安。義寧二年,李淵登基為敵,改國號為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長孫氏即為秦王妃。李世民征討四方,平定江山,秦王妃長孫氏則留在長安照顧子女,孝順父母,在李世民與李淵關係緊張之時,長孫氏常常出入皇宮孝順李淵,處理與後宮之間的關係。即便太子在李淵面前經常汙衊詆譭李世民,但是在長孫氏的調節之下,李淵最終沒有對李世民下殺手,為秦王的絕地反擊爭取了足夠多的時間。

站在唐太宗身後的女人 千古第一賢后 患難夫妻長孫皇后

秦王府與太子東宮的矛盾越來越激烈,站在李世民身後的長孫氏敏銳的發現周圍局勢的緊張,武德九年,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伏,長孫氏依舊支持著丈夫,她的無所畏懼與生死相隨激勵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最終以李世民的勝利告終,李世民被封為太子,秦王妃長孫氏即為太子妃,八月八日李世民登基為帝,一直在他身邊的長孫氏被封為皇后。從此明君賢后成為一段佳話。

站在唐太宗身後的女人 千古第一賢后 患難夫妻長孫皇后

成為皇后的長孫氏依舊喜愛讀書,對歷史有著自己的見解,經常與李世民談論,李世民對她愈發的敬重與寵愛,由於長孫皇后的緣故,長孫一族受到皇帝的封賞,加官進爵,但是長孫氏卻勸誡哥哥長孫無忌從高官的位置上下來,退居其他的地方,並且長孫氏經常勸導李世民,以自己的能力保護賢良忠臣,糾正李世民的錯誤。她發揮著自己獨特的作用幫助李世民治理天下,初唐有利的政治局面離不開長孫皇后的功勞。然而,在貞觀八年,長孫皇后身染重疾,唐太宗為她祈福,可能是天子的誠意感動了上天,長孫皇后病癒。但隨後,生母和李淵的相繼病逝讓她舊病復發,並且病情不斷加重,十年六月,三十六歲的長孫皇后去世,李世民悲傷至極。

站在唐太宗身後的女人 千古第一賢后 患難夫妻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在世時,生性簡樸,不喜奢侈浪費,並且對皇子的教導也同樣嚴格,教導他們凡事以謙恭節儉為先。作為皇后的她更是寬容公正的對待宮人,在朝堂上給予唐太宗建議但是也抑制外戚的勢力,吸取前朝的教訓,並不讓外戚身居高位,由此可見她的聰慧。作為妻子的長孫皇后更是全力支持李世民的帝業,認為李世民為君不易,給李世民足夠的支持與信任,讓李世民沒有後顧之憂。在李世民病重時,長孫皇后悉心照顧,他們從年少就結為夫妻,兩人風雨同舟,不離不棄。在長孫皇后病重時,柴紹兵變,李世民穿戴盔甲,皇后不顧自身病體跟隨丈夫,只因牽掛著丈夫。生死相隨,患難與共的長孫皇后去世,李世民悲傷難忍曾對周邊人說他雖知皇后去世天命難違,但是一想起皇后的賢良就思念不以,可知二人夫妻情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