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

中華上下幾千年,仁君忠臣又有多少,忠臣良將實在寥寥無幾,而君擇臣,臣亦擇君,像商紂王、隋煬帝這樣的君王,如果有臣子戰將肯堅持到他們死後,才投降敵軍可以說是忠義之極了。

而接下來要說的這位君王,他出身微末,但義薄雲天,不貪財不好色,為兄弟兩肋插刀,可以說是絕對是一個光明磊落的好漢,一身行的正走的直。相比之後的農民起義出身的君主,他與手下的兄弟情義簡直可以說是武俠小說式,像他這樣的人,在他之前還有一二,在他之後,幾盡絕響。

"

中華上下幾千年,仁君忠臣又有多少,忠臣良將實在寥寥無幾,而君擇臣,臣亦擇君,像商紂王、隋煬帝這樣的君王,如果有臣子戰將肯堅持到他們死後,才投降敵軍可以說是忠義之極了。

而接下來要說的這位君王,他出身微末,但義薄雲天,不貪財不好色,為兄弟兩肋插刀,可以說是絕對是一個光明磊落的好漢,一身行的正走的直。相比之後的農民起義出身的君主,他與手下的兄弟情義簡直可以說是武俠小說式,像他這樣的人,在他之前還有一二,在他之後,幾盡絕響。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少年青衫磊落行,義氣為先

竇建德,出身在清河漳南的一戶農家裡面,或許祖先是東漢赫赫有名以武功戰果聞名的外戚扶風竇氏,不過到他這輩時候,先祖的福澤早已不在,竇建德儼然是一個成分極好的農戶了。

但即便如此,年紀輕輕的他確是一直為人急公好義,一言九鼎。 在他年輕時,附近鄉親有人家中親人離世,但苦於家中貧寒,竇建德正在田裡幹活一聽聞這件事情,就立刻放下手中活,主動給鄉親送去錢財,並幫忙操辦喪事。

而等他父親去世之時,十里八鄉更是出了一千多人來給他家送葬,而別人送他禮物他一概婉言拒絕,堅決不收。

嘗有鄉人喪親,家貧無以葬,時建德耕於田中,聞而嘆息,遽輟耕牛,往給喪事,由是大為鄉黨所稱。初,為里長,犯法亡去,會赦得歸。父卒,送葬者千餘人,凡有所贈,皆讓而不受。

他這種品德,估計放到西漢察舉制的時候,妥妥的一個賢良孝廉。

如果可以,真希望天下平和百姓安居樂業,不過天下大勢不如人願。

隋大業七年(611年),好大喜功的楊廣發兵第一次發兵征討高句麗,在那個年代,打仗意味著軍功,而此時竇建德自然也應聲入伍。

"

中華上下幾千年,仁君忠臣又有多少,忠臣良將實在寥寥無幾,而君擇臣,臣亦擇君,像商紂王、隋煬帝這樣的君王,如果有臣子戰將肯堅持到他們死後,才投降敵軍可以說是忠義之極了。

而接下來要說的這位君王,他出身微末,但義薄雲天,不貪財不好色,為兄弟兩肋插刀,可以說是絕對是一個光明磊落的好漢,一身行的正走的直。相比之後的農民起義出身的君主,他與手下的兄弟情義簡直可以說是武俠小說式,像他這樣的人,在他之前還有一二,在他之後,幾盡絕響。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少年青衫磊落行,義氣為先

竇建德,出身在清河漳南的一戶農家裡面,或許祖先是東漢赫赫有名以武功戰果聞名的外戚扶風竇氏,不過到他這輩時候,先祖的福澤早已不在,竇建德儼然是一個成分極好的農戶了。

但即便如此,年紀輕輕的他確是一直為人急公好義,一言九鼎。 在他年輕時,附近鄉親有人家中親人離世,但苦於家中貧寒,竇建德正在田裡幹活一聽聞這件事情,就立刻放下手中活,主動給鄉親送去錢財,並幫忙操辦喪事。

而等他父親去世之時,十里八鄉更是出了一千多人來給他家送葬,而別人送他禮物他一概婉言拒絕,堅決不收。

嘗有鄉人喪親,家貧無以葬,時建德耕於田中,聞而嘆息,遽輟耕牛,往給喪事,由是大為鄉黨所稱。初,為里長,犯法亡去,會赦得歸。父卒,送葬者千餘人,凡有所贈,皆讓而不受。

他這種品德,估計放到西漢察舉制的時候,妥妥的一個賢良孝廉。

如果可以,真希望天下平和百姓安居樂業,不過天下大勢不如人願。

隋大業七年(611年),好大喜功的楊廣發兵第一次發兵征討高句麗,在那個年代,打仗意味著軍功,而此時竇建德自然也應聲入伍。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不過萬萬沒想到,大軍進攻一切安好,楊廣硬是要御駕親征,可惜他的水平捉急,大夥都知道一個上頭有了亂指揮的大領導事情一般都辦不好,不過一般事如果辦不好無所謂,但是帶兵打仗,事關國家危亡,幾十萬百姓喪生高句麗。

做過幾年軍官的他,生生看著楊廣一副好牌打到爛,地方民變四起,於是他心中也認定隋朝已經不行了。很快他的兄弟孫安祖,因為家庭遭遇水患,但官府不聞不問依舊逼迫他服從兵役。

友人被通緝無奈逃到他這裡,義憤填膺的竇建德決定私下招募軍隊,暗中幫助這位兄弟帶著人馬起義,而自己作為隋朝軍官則在暗中照應他,度過這個亂世。

滿門被屠,怒火中燒,起兵反隋

計劃是極好的,可惜了,當時負責這塊地區的官員卻是少有的精英之輩,很快發現這夥盜匪於竇建德似乎有所關係。

地方官經過調查很快斷定他與盜賊交結的事情,並且最後派人直接滅其滿門。

由是郡縣意建德與賊徒交結,收系家屬,無少長皆殺之。

家人無論老幼皆被殺害的消息傳來,竇建德心中充滿了憤怒,一向恬淡的他也忍不住了索性直接公開起兵造反。

"

中華上下幾千年,仁君忠臣又有多少,忠臣良將實在寥寥無幾,而君擇臣,臣亦擇君,像商紂王、隋煬帝這樣的君王,如果有臣子戰將肯堅持到他們死後,才投降敵軍可以說是忠義之極了。

而接下來要說的這位君王,他出身微末,但義薄雲天,不貪財不好色,為兄弟兩肋插刀,可以說是絕對是一個光明磊落的好漢,一身行的正走的直。相比之後的農民起義出身的君主,他與手下的兄弟情義簡直可以說是武俠小說式,像他這樣的人,在他之前還有一二,在他之後,幾盡絕響。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少年青衫磊落行,義氣為先

竇建德,出身在清河漳南的一戶農家裡面,或許祖先是東漢赫赫有名以武功戰果聞名的外戚扶風竇氏,不過到他這輩時候,先祖的福澤早已不在,竇建德儼然是一個成分極好的農戶了。

但即便如此,年紀輕輕的他確是一直為人急公好義,一言九鼎。 在他年輕時,附近鄉親有人家中親人離世,但苦於家中貧寒,竇建德正在田裡幹活一聽聞這件事情,就立刻放下手中活,主動給鄉親送去錢財,並幫忙操辦喪事。

而等他父親去世之時,十里八鄉更是出了一千多人來給他家送葬,而別人送他禮物他一概婉言拒絕,堅決不收。

嘗有鄉人喪親,家貧無以葬,時建德耕於田中,聞而嘆息,遽輟耕牛,往給喪事,由是大為鄉黨所稱。初,為里長,犯法亡去,會赦得歸。父卒,送葬者千餘人,凡有所贈,皆讓而不受。

他這種品德,估計放到西漢察舉制的時候,妥妥的一個賢良孝廉。

如果可以,真希望天下平和百姓安居樂業,不過天下大勢不如人願。

隋大業七年(611年),好大喜功的楊廣發兵第一次發兵征討高句麗,在那個年代,打仗意味著軍功,而此時竇建德自然也應聲入伍。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不過萬萬沒想到,大軍進攻一切安好,楊廣硬是要御駕親征,可惜他的水平捉急,大夥都知道一個上頭有了亂指揮的大領導事情一般都辦不好,不過一般事如果辦不好無所謂,但是帶兵打仗,事關國家危亡,幾十萬百姓喪生高句麗。

做過幾年軍官的他,生生看著楊廣一副好牌打到爛,地方民變四起,於是他心中也認定隋朝已經不行了。很快他的兄弟孫安祖,因為家庭遭遇水患,但官府不聞不問依舊逼迫他服從兵役。

友人被通緝無奈逃到他這裡,義憤填膺的竇建德決定私下招募軍隊,暗中幫助這位兄弟帶著人馬起義,而自己作為隋朝軍官則在暗中照應他,度過這個亂世。

滿門被屠,怒火中燒,起兵反隋

計劃是極好的,可惜了,當時負責這塊地區的官員卻是少有的精英之輩,很快發現這夥盜匪於竇建德似乎有所關係。

地方官經過調查很快斷定他與盜賊交結的事情,並且最後派人直接滅其滿門。

由是郡縣意建德與賊徒交結,收系家屬,無少長皆殺之。

家人無論老幼皆被殺害的消息傳來,竇建德心中充滿了憤怒,一向恬淡的他也忍不住了索性直接公開起兵造反。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而我前文說個,他實在是一個個人魅力很強的人,在那個農民起義頻發的年代裡也很難找到像他這樣,不貪財、不好色、一直與手下同甘共苦的農民領袖了。

有了這樣的領導人,原本成分複雜的起義軍很快被牢牢地整合在他的麾下,而隨後竇建德為了帶兄弟們奔一個好前程,投靠了一個在當地規模甚大的勢力“東海王”高士達。

而所謂槍打出頭鳥,高士達的兵力已經壯大到引起隋朝高度關注了。而自然要面臨的就是被大軍討伐。

大業十二年的這場討伐,因為高士達不聽竇建德的建議一意孤行,最終被陣斬與亂軍之中。

自立門戶,招兵買馬,大敗隋軍

自立門戶

但高士達的死,其結果就是這位竇建德這位過去高士達手下的軍司馬因為其為人威望當讓不讓地使其成為義軍首領。

竇建德高士達死後,作為曾經的下屬,他還是很仁義地給高士達舉行喪禮讓他入土為安。而這麼做也讓過去高士達的部將更願意去投奔他。

很快憑藉優秀的個人軍事才能,以及與其他起義後很快驕奢淫逸的其他農民起義首領不同的是,竇建德不屠城不劫財,為人和善,與士兵同苦等一連串品行終究被百姓看在眼裡,附近百姓紛紛來投,很快竇建德部下已經又重新積攢了數千人之眾,還打下饒陽為根基,儼然一副興旺發展的樣子。

政治眼光

竇建德不僅為人品德上挑不出什麼刺,而且竇建德在政治眼光上也非常開明,按說絕大多數出身農民的起義軍對各級士紳官僚是充滿痛恨的,尤其是竇建德這樣家人皆被官吏所殺。

但他恰恰對那些士人足夠友好,比如他攻下饒陽城時饒陽縣長宋正多次阻撓於他,按理竇建德應該極為憤恨,但其兵敗被擒後竇建德卻將之引為上賓。

"

中華上下幾千年,仁君忠臣又有多少,忠臣良將實在寥寥無幾,而君擇臣,臣亦擇君,像商紂王、隋煬帝這樣的君王,如果有臣子戰將肯堅持到他們死後,才投降敵軍可以說是忠義之極了。

而接下來要說的這位君王,他出身微末,但義薄雲天,不貪財不好色,為兄弟兩肋插刀,可以說是絕對是一個光明磊落的好漢,一身行的正走的直。相比之後的農民起義出身的君主,他與手下的兄弟情義簡直可以說是武俠小說式,像他這樣的人,在他之前還有一二,在他之後,幾盡絕響。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少年青衫磊落行,義氣為先

竇建德,出身在清河漳南的一戶農家裡面,或許祖先是東漢赫赫有名以武功戰果聞名的外戚扶風竇氏,不過到他這輩時候,先祖的福澤早已不在,竇建德儼然是一個成分極好的農戶了。

但即便如此,年紀輕輕的他確是一直為人急公好義,一言九鼎。 在他年輕時,附近鄉親有人家中親人離世,但苦於家中貧寒,竇建德正在田裡幹活一聽聞這件事情,就立刻放下手中活,主動給鄉親送去錢財,並幫忙操辦喪事。

而等他父親去世之時,十里八鄉更是出了一千多人來給他家送葬,而別人送他禮物他一概婉言拒絕,堅決不收。

嘗有鄉人喪親,家貧無以葬,時建德耕於田中,聞而嘆息,遽輟耕牛,往給喪事,由是大為鄉黨所稱。初,為里長,犯法亡去,會赦得歸。父卒,送葬者千餘人,凡有所贈,皆讓而不受。

他這種品德,估計放到西漢察舉制的時候,妥妥的一個賢良孝廉。

如果可以,真希望天下平和百姓安居樂業,不過天下大勢不如人願。

隋大業七年(611年),好大喜功的楊廣發兵第一次發兵征討高句麗,在那個年代,打仗意味著軍功,而此時竇建德自然也應聲入伍。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不過萬萬沒想到,大軍進攻一切安好,楊廣硬是要御駕親征,可惜他的水平捉急,大夥都知道一個上頭有了亂指揮的大領導事情一般都辦不好,不過一般事如果辦不好無所謂,但是帶兵打仗,事關國家危亡,幾十萬百姓喪生高句麗。

做過幾年軍官的他,生生看著楊廣一副好牌打到爛,地方民變四起,於是他心中也認定隋朝已經不行了。很快他的兄弟孫安祖,因為家庭遭遇水患,但官府不聞不問依舊逼迫他服從兵役。

友人被通緝無奈逃到他這裡,義憤填膺的竇建德決定私下招募軍隊,暗中幫助這位兄弟帶著人馬起義,而自己作為隋朝軍官則在暗中照應他,度過這個亂世。

滿門被屠,怒火中燒,起兵反隋

計劃是極好的,可惜了,當時負責這塊地區的官員卻是少有的精英之輩,很快發現這夥盜匪於竇建德似乎有所關係。

地方官經過調查很快斷定他與盜賊交結的事情,並且最後派人直接滅其滿門。

由是郡縣意建德與賊徒交結,收系家屬,無少長皆殺之。

家人無論老幼皆被殺害的消息傳來,竇建德心中充滿了憤怒,一向恬淡的他也忍不住了索性直接公開起兵造反。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而我前文說個,他實在是一個個人魅力很強的人,在那個農民起義頻發的年代裡也很難找到像他這樣,不貪財、不好色、一直與手下同甘共苦的農民領袖了。

有了這樣的領導人,原本成分複雜的起義軍很快被牢牢地整合在他的麾下,而隨後竇建德為了帶兄弟們奔一個好前程,投靠了一個在當地規模甚大的勢力“東海王”高士達。

而所謂槍打出頭鳥,高士達的兵力已經壯大到引起隋朝高度關注了。而自然要面臨的就是被大軍討伐。

大業十二年的這場討伐,因為高士達不聽竇建德的建議一意孤行,最終被陣斬與亂軍之中。

自立門戶,招兵買馬,大敗隋軍

自立門戶

但高士達的死,其結果就是這位竇建德這位過去高士達手下的軍司馬因為其為人威望當讓不讓地使其成為義軍首領。

竇建德高士達死後,作為曾經的下屬,他還是很仁義地給高士達舉行喪禮讓他入土為安。而這麼做也讓過去高士達的部將更願意去投奔他。

很快憑藉優秀的個人軍事才能,以及與其他起義後很快驕奢淫逸的其他農民起義首領不同的是,竇建德不屠城不劫財,為人和善,與士兵同苦等一連串品行終究被百姓看在眼裡,附近百姓紛紛來投,很快竇建德部下已經又重新積攢了數千人之眾,還打下饒陽為根基,儼然一副興旺發展的樣子。

政治眼光

竇建德不僅為人品德上挑不出什麼刺,而且竇建德在政治眼光上也非常開明,按說絕大多數出身農民的起義軍對各級士紳官僚是充滿痛恨的,尤其是竇建德這樣家人皆被官吏所殺。

但他恰恰對那些士人足夠友好,比如他攻下饒陽城時饒陽縣長宋正多次阻撓於他,按理竇建德應該極為憤恨,但其兵敗被擒後竇建德卻將之引為上賓。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吸納隋朝遺產

而之後的每次遇到士子都是如此,很快他的行為就在那些大隋官僚裡面傳播開來了,尤其是附近的山東士族豪傑以及河北等地的士族紛紛來投。

他的勢力很快便達到數十萬人之眾。而一次次擊敗了隋朝官員的他很快勢力穩步增強。而一個更好的機會也即將到達他眼前,那就是隋煬帝楊廣之死。

楊廣的死後,竇建德部下已經有不少隋朝官員的竇建德已經嚐到了優秀的官僚集團對一個新生的政權有多巨大的作用,竇建德隨即打起了給隋煬帝報仇的旗幟,進攻當時名聲臭大街的宇文化及,一舉將之梟首示眾。

憑藉他屢次的政治表態,原本心有戒備的原隋朝官僚很快紛紛投入其麾下。

外交軍事眼光

而竇建德的外交軍事眼光也絕對堪稱不俗,在外交上竇建德對天下大勢分析的非常到位,他很明白自己的真正的敵人是誰,在那個瓦崗勢力因為內部矛盾而分崩離析,喪失競爭天下大勢機會的年代。王世充雖然佔據河南洛陽等富庶之地,但他根基不穩,不足為慮。相反最大的威脅其實是李唐。

於是他很快選擇結交王世充,共同抵抗李唐,並且之前攻下楊廣殿宇而得到蕭皇后也被他毫不猶豫地贈與突厥,與突厥達成和意(這點倒是和李唐一致)。

面對王世充對李唐兵敗如山倒的局勢,竇建德不是一個愚蠢的人,他很快意識到了問題所在。王世充與竇建德兩者面對李唐可以說是脣亡齒寒。竇建德在這種事情上毫不猶豫立即出兵給王世充解圍。就王世充就 是救自己。

是非成敗轉頭空,兩肋插刀復君仇

戲劇化的轉折

按理來說竇建德的發兵之路可以說是毫無問題,但偏偏老天喜歡把千百年難得一見的雄才放在同一個時代。

李世民,面對這個小輩竇建德起初並沒有放在心上過於輕敵,然而正是他這一次輕敵,最終造就了他後面戲劇般的終結。

結果舉全國之軍而來的竇建德被李世民率幾千人,殺入陣後,殺的竇建德軍大潰。竇建德更是不幸被生擒。

"

中華上下幾千年,仁君忠臣又有多少,忠臣良將實在寥寥無幾,而君擇臣,臣亦擇君,像商紂王、隋煬帝這樣的君王,如果有臣子戰將肯堅持到他們死後,才投降敵軍可以說是忠義之極了。

而接下來要說的這位君王,他出身微末,但義薄雲天,不貪財不好色,為兄弟兩肋插刀,可以說是絕對是一個光明磊落的好漢,一身行的正走的直。相比之後的農民起義出身的君主,他與手下的兄弟情義簡直可以說是武俠小說式,像他這樣的人,在他之前還有一二,在他之後,幾盡絕響。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少年青衫磊落行,義氣為先

竇建德,出身在清河漳南的一戶農家裡面,或許祖先是東漢赫赫有名以武功戰果聞名的外戚扶風竇氏,不過到他這輩時候,先祖的福澤早已不在,竇建德儼然是一個成分極好的農戶了。

但即便如此,年紀輕輕的他確是一直為人急公好義,一言九鼎。 在他年輕時,附近鄉親有人家中親人離世,但苦於家中貧寒,竇建德正在田裡幹活一聽聞這件事情,就立刻放下手中活,主動給鄉親送去錢財,並幫忙操辦喪事。

而等他父親去世之時,十里八鄉更是出了一千多人來給他家送葬,而別人送他禮物他一概婉言拒絕,堅決不收。

嘗有鄉人喪親,家貧無以葬,時建德耕於田中,聞而嘆息,遽輟耕牛,往給喪事,由是大為鄉黨所稱。初,為里長,犯法亡去,會赦得歸。父卒,送葬者千餘人,凡有所贈,皆讓而不受。

他這種品德,估計放到西漢察舉制的時候,妥妥的一個賢良孝廉。

如果可以,真希望天下平和百姓安居樂業,不過天下大勢不如人願。

隋大業七年(611年),好大喜功的楊廣發兵第一次發兵征討高句麗,在那個年代,打仗意味著軍功,而此時竇建德自然也應聲入伍。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不過萬萬沒想到,大軍進攻一切安好,楊廣硬是要御駕親征,可惜他的水平捉急,大夥都知道一個上頭有了亂指揮的大領導事情一般都辦不好,不過一般事如果辦不好無所謂,但是帶兵打仗,事關國家危亡,幾十萬百姓喪生高句麗。

做過幾年軍官的他,生生看著楊廣一副好牌打到爛,地方民變四起,於是他心中也認定隋朝已經不行了。很快他的兄弟孫安祖,因為家庭遭遇水患,但官府不聞不問依舊逼迫他服從兵役。

友人被通緝無奈逃到他這裡,義憤填膺的竇建德決定私下招募軍隊,暗中幫助這位兄弟帶著人馬起義,而自己作為隋朝軍官則在暗中照應他,度過這個亂世。

滿門被屠,怒火中燒,起兵反隋

計劃是極好的,可惜了,當時負責這塊地區的官員卻是少有的精英之輩,很快發現這夥盜匪於竇建德似乎有所關係。

地方官經過調查很快斷定他與盜賊交結的事情,並且最後派人直接滅其滿門。

由是郡縣意建德與賊徒交結,收系家屬,無少長皆殺之。

家人無論老幼皆被殺害的消息傳來,竇建德心中充滿了憤怒,一向恬淡的他也忍不住了索性直接公開起兵造反。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而我前文說個,他實在是一個個人魅力很強的人,在那個農民起義頻發的年代裡也很難找到像他這樣,不貪財、不好色、一直與手下同甘共苦的農民領袖了。

有了這樣的領導人,原本成分複雜的起義軍很快被牢牢地整合在他的麾下,而隨後竇建德為了帶兄弟們奔一個好前程,投靠了一個在當地規模甚大的勢力“東海王”高士達。

而所謂槍打出頭鳥,高士達的兵力已經壯大到引起隋朝高度關注了。而自然要面臨的就是被大軍討伐。

大業十二年的這場討伐,因為高士達不聽竇建德的建議一意孤行,最終被陣斬與亂軍之中。

自立門戶,招兵買馬,大敗隋軍

自立門戶

但高士達的死,其結果就是這位竇建德這位過去高士達手下的軍司馬因為其為人威望當讓不讓地使其成為義軍首領。

竇建德高士達死後,作為曾經的下屬,他還是很仁義地給高士達舉行喪禮讓他入土為安。而這麼做也讓過去高士達的部將更願意去投奔他。

很快憑藉優秀的個人軍事才能,以及與其他起義後很快驕奢淫逸的其他農民起義首領不同的是,竇建德不屠城不劫財,為人和善,與士兵同苦等一連串品行終究被百姓看在眼裡,附近百姓紛紛來投,很快竇建德部下已經又重新積攢了數千人之眾,還打下饒陽為根基,儼然一副興旺發展的樣子。

政治眼光

竇建德不僅為人品德上挑不出什麼刺,而且竇建德在政治眼光上也非常開明,按說絕大多數出身農民的起義軍對各級士紳官僚是充滿痛恨的,尤其是竇建德這樣家人皆被官吏所殺。

但他恰恰對那些士人足夠友好,比如他攻下饒陽城時饒陽縣長宋正多次阻撓於他,按理竇建德應該極為憤恨,但其兵敗被擒後竇建德卻將之引為上賓。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吸納隋朝遺產

而之後的每次遇到士子都是如此,很快他的行為就在那些大隋官僚裡面傳播開來了,尤其是附近的山東士族豪傑以及河北等地的士族紛紛來投。

他的勢力很快便達到數十萬人之眾。而一次次擊敗了隋朝官員的他很快勢力穩步增強。而一個更好的機會也即將到達他眼前,那就是隋煬帝楊廣之死。

楊廣的死後,竇建德部下已經有不少隋朝官員的竇建德已經嚐到了優秀的官僚集團對一個新生的政權有多巨大的作用,竇建德隨即打起了給隋煬帝報仇的旗幟,進攻當時名聲臭大街的宇文化及,一舉將之梟首示眾。

憑藉他屢次的政治表態,原本心有戒備的原隋朝官僚很快紛紛投入其麾下。

外交軍事眼光

而竇建德的外交軍事眼光也絕對堪稱不俗,在外交上竇建德對天下大勢分析的非常到位,他很明白自己的真正的敵人是誰,在那個瓦崗勢力因為內部矛盾而分崩離析,喪失競爭天下大勢機會的年代。王世充雖然佔據河南洛陽等富庶之地,但他根基不穩,不足為慮。相反最大的威脅其實是李唐。

於是他很快選擇結交王世充,共同抵抗李唐,並且之前攻下楊廣殿宇而得到蕭皇后也被他毫不猶豫地贈與突厥,與突厥達成和意(這點倒是和李唐一致)。

面對王世充對李唐兵敗如山倒的局勢,竇建德不是一個愚蠢的人,他很快意識到了問題所在。王世充與竇建德兩者面對李唐可以說是脣亡齒寒。竇建德在這種事情上毫不猶豫立即出兵給王世充解圍。就王世充就 是救自己。

是非成敗轉頭空,兩肋插刀復君仇

戲劇化的轉折

按理來說竇建德的發兵之路可以說是毫無問題,但偏偏老天喜歡把千百年難得一見的雄才放在同一個時代。

李世民,面對這個小輩竇建德起初並沒有放在心上過於輕敵,然而正是他這一次輕敵,最終造就了他後面戲劇般的終結。

結果舉全國之軍而來的竇建德被李世民率幾千人,殺入陣後,殺的竇建德軍大潰。竇建德更是不幸被生擒。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汝以真心待人,吾等忠心待汝

曾經輝煌的竇夏政權,失去了領頭羊而分崩離析。不過後面的故事卻更是千年難得一見的忠義傳奇。

當竇建德被李淵處死之後,這個眼看大局已定的唐帝國如果知道後面的故事一定會後悔如此草率地處死竇建德。

後面已經歸隱卸甲的劉黑闥等竇建德部將聞訊,配合心向竇建德的原河北山東等地的百姓,火速光復了原本竇建德的地盤,作為竇建德最信任的將領的劉黑闥在後面的戰爭中,更是憑藉少量兵力於宋州擊敗唐朝名將李世績(與李靖同一層次的大將),生擒薛萬均兄弟,一時兵勢大盛。

"

中華上下幾千年,仁君忠臣又有多少,忠臣良將實在寥寥無幾,而君擇臣,臣亦擇君,像商紂王、隋煬帝這樣的君王,如果有臣子戰將肯堅持到他們死後,才投降敵軍可以說是忠義之極了。

而接下來要說的這位君王,他出身微末,但義薄雲天,不貪財不好色,為兄弟兩肋插刀,可以說是絕對是一個光明磊落的好漢,一身行的正走的直。相比之後的農民起義出身的君主,他與手下的兄弟情義簡直可以說是武俠小說式,像他這樣的人,在他之前還有一二,在他之後,幾盡絕響。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少年青衫磊落行,義氣為先

竇建德,出身在清河漳南的一戶農家裡面,或許祖先是東漢赫赫有名以武功戰果聞名的外戚扶風竇氏,不過到他這輩時候,先祖的福澤早已不在,竇建德儼然是一個成分極好的農戶了。

但即便如此,年紀輕輕的他確是一直為人急公好義,一言九鼎。 在他年輕時,附近鄉親有人家中親人離世,但苦於家中貧寒,竇建德正在田裡幹活一聽聞這件事情,就立刻放下手中活,主動給鄉親送去錢財,並幫忙操辦喪事。

而等他父親去世之時,十里八鄉更是出了一千多人來給他家送葬,而別人送他禮物他一概婉言拒絕,堅決不收。

嘗有鄉人喪親,家貧無以葬,時建德耕於田中,聞而嘆息,遽輟耕牛,往給喪事,由是大為鄉黨所稱。初,為里長,犯法亡去,會赦得歸。父卒,送葬者千餘人,凡有所贈,皆讓而不受。

他這種品德,估計放到西漢察舉制的時候,妥妥的一個賢良孝廉。

如果可以,真希望天下平和百姓安居樂業,不過天下大勢不如人願。

隋大業七年(611年),好大喜功的楊廣發兵第一次發兵征討高句麗,在那個年代,打仗意味著軍功,而此時竇建德自然也應聲入伍。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不過萬萬沒想到,大軍進攻一切安好,楊廣硬是要御駕親征,可惜他的水平捉急,大夥都知道一個上頭有了亂指揮的大領導事情一般都辦不好,不過一般事如果辦不好無所謂,但是帶兵打仗,事關國家危亡,幾十萬百姓喪生高句麗。

做過幾年軍官的他,生生看著楊廣一副好牌打到爛,地方民變四起,於是他心中也認定隋朝已經不行了。很快他的兄弟孫安祖,因為家庭遭遇水患,但官府不聞不問依舊逼迫他服從兵役。

友人被通緝無奈逃到他這裡,義憤填膺的竇建德決定私下招募軍隊,暗中幫助這位兄弟帶著人馬起義,而自己作為隋朝軍官則在暗中照應他,度過這個亂世。

滿門被屠,怒火中燒,起兵反隋

計劃是極好的,可惜了,當時負責這塊地區的官員卻是少有的精英之輩,很快發現這夥盜匪於竇建德似乎有所關係。

地方官經過調查很快斷定他與盜賊交結的事情,並且最後派人直接滅其滿門。

由是郡縣意建德與賊徒交結,收系家屬,無少長皆殺之。

家人無論老幼皆被殺害的消息傳來,竇建德心中充滿了憤怒,一向恬淡的他也忍不住了索性直接公開起兵造反。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而我前文說個,他實在是一個個人魅力很強的人,在那個農民起義頻發的年代裡也很難找到像他這樣,不貪財、不好色、一直與手下同甘共苦的農民領袖了。

有了這樣的領導人,原本成分複雜的起義軍很快被牢牢地整合在他的麾下,而隨後竇建德為了帶兄弟們奔一個好前程,投靠了一個在當地規模甚大的勢力“東海王”高士達。

而所謂槍打出頭鳥,高士達的兵力已經壯大到引起隋朝高度關注了。而自然要面臨的就是被大軍討伐。

大業十二年的這場討伐,因為高士達不聽竇建德的建議一意孤行,最終被陣斬與亂軍之中。

自立門戶,招兵買馬,大敗隋軍

自立門戶

但高士達的死,其結果就是這位竇建德這位過去高士達手下的軍司馬因為其為人威望當讓不讓地使其成為義軍首領。

竇建德高士達死後,作為曾經的下屬,他還是很仁義地給高士達舉行喪禮讓他入土為安。而這麼做也讓過去高士達的部將更願意去投奔他。

很快憑藉優秀的個人軍事才能,以及與其他起義後很快驕奢淫逸的其他農民起義首領不同的是,竇建德不屠城不劫財,為人和善,與士兵同苦等一連串品行終究被百姓看在眼裡,附近百姓紛紛來投,很快竇建德部下已經又重新積攢了數千人之眾,還打下饒陽為根基,儼然一副興旺發展的樣子。

政治眼光

竇建德不僅為人品德上挑不出什麼刺,而且竇建德在政治眼光上也非常開明,按說絕大多數出身農民的起義軍對各級士紳官僚是充滿痛恨的,尤其是竇建德這樣家人皆被官吏所殺。

但他恰恰對那些士人足夠友好,比如他攻下饒陽城時饒陽縣長宋正多次阻撓於他,按理竇建德應該極為憤恨,但其兵敗被擒後竇建德卻將之引為上賓。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吸納隋朝遺產

而之後的每次遇到士子都是如此,很快他的行為就在那些大隋官僚裡面傳播開來了,尤其是附近的山東士族豪傑以及河北等地的士族紛紛來投。

他的勢力很快便達到數十萬人之眾。而一次次擊敗了隋朝官員的他很快勢力穩步增強。而一個更好的機會也即將到達他眼前,那就是隋煬帝楊廣之死。

楊廣的死後,竇建德部下已經有不少隋朝官員的竇建德已經嚐到了優秀的官僚集團對一個新生的政權有多巨大的作用,竇建德隨即打起了給隋煬帝報仇的旗幟,進攻當時名聲臭大街的宇文化及,一舉將之梟首示眾。

憑藉他屢次的政治表態,原本心有戒備的原隋朝官僚很快紛紛投入其麾下。

外交軍事眼光

而竇建德的外交軍事眼光也絕對堪稱不俗,在外交上竇建德對天下大勢分析的非常到位,他很明白自己的真正的敵人是誰,在那個瓦崗勢力因為內部矛盾而分崩離析,喪失競爭天下大勢機會的年代。王世充雖然佔據河南洛陽等富庶之地,但他根基不穩,不足為慮。相反最大的威脅其實是李唐。

於是他很快選擇結交王世充,共同抵抗李唐,並且之前攻下楊廣殿宇而得到蕭皇后也被他毫不猶豫地贈與突厥,與突厥達成和意(這點倒是和李唐一致)。

面對王世充對李唐兵敗如山倒的局勢,竇建德不是一個愚蠢的人,他很快意識到了問題所在。王世充與竇建德兩者面對李唐可以說是脣亡齒寒。竇建德在這種事情上毫不猶豫立即出兵給王世充解圍。就王世充就 是救自己。

是非成敗轉頭空,兩肋插刀復君仇

戲劇化的轉折

按理來說竇建德的發兵之路可以說是毫無問題,但偏偏老天喜歡把千百年難得一見的雄才放在同一個時代。

李世民,面對這個小輩竇建德起初並沒有放在心上過於輕敵,然而正是他這一次輕敵,最終造就了他後面戲劇般的終結。

結果舉全國之軍而來的竇建德被李世民率幾千人,殺入陣後,殺的竇建德軍大潰。竇建德更是不幸被生擒。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汝以真心待人,吾等忠心待汝

曾經輝煌的竇夏政權,失去了領頭羊而分崩離析。不過後面的故事卻更是千年難得一見的忠義傳奇。

當竇建德被李淵處死之後,這個眼看大局已定的唐帝國如果知道後面的故事一定會後悔如此草率地處死竇建德。

後面已經歸隱卸甲的劉黑闥等竇建德部將聞訊,配合心向竇建德的原河北山東等地的百姓,火速光復了原本竇建德的地盤,作為竇建德最信任的將領的劉黑闥在後面的戰爭中,更是憑藉少量兵力於宋州擊敗唐朝名將李世績(與李靖同一層次的大將),生擒薛萬均兄弟,一時兵勢大盛。

君王義氣第一人,他死後,部將紛紛起兵為其復仇,差點生擒李世民

唐朝舉國震動,命秦王李世民出戰劉黑闥。一兩軍於洺水展開大戰。期間劉黑闥不僅擊殺了唐朝猛將羅士信(《隋唐演義》羅成原型),而且設下聲東擊西之計,差點活捉了李世民,如果不是尉遲恭組成敢死隊救出李世民,李世民恐怕難逃此劫。

不過終究兵微將寡,敗在兵多將廣的大唐手中。不過有這樣的為之復仇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的部下,可以說竇建德泉下有知,亦死而無憾了。

而其起義當地民眾到了晚唐唐文宗大和年間, 其敗亡二百多年以後仍舊對稱其夏王,廟宇供奉不斷。可見他愛民之深。

父老群祭, 駿奔有儀, 夏王之稱, 猶紹於昔

可以說要是從歷代君王中要挑出這麼一個有能力有仁心對百姓對下屬如此體貼的君主,恐怕天下無人能出竇建德之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