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

一說起玄武門之變,人們就會想起兩個名詞:“骨肉相殘”、“紅顏禍水”。骨肉相殘自不必說,李世民殺了一母所生的親哥哥親弟弟,還一不做二不休殺了十個侄子。唐高祖李淵一天之內失去十二個嫡親骨肉,其內心的傷痛可想而知——要知道李建成被殺的時候只有三十八歲,李元吉只有二十四歲,建成的五個兒子可能有的已經成年,但是元吉的兒子最大的也不會超過八歲,小的或許還在襁褓之中。

一向極重骨肉親情的李淵,一定早就在心裡把二兒子大卸八塊了,但是看著尉遲敬德還在滴血的長槊,也只能選擇隱忍。

"

一說起玄武門之變,人們就會想起兩個名詞:“骨肉相殘”、“紅顏禍水”。骨肉相殘自不必說,李世民殺了一母所生的親哥哥親弟弟,還一不做二不休殺了十個侄子。唐高祖李淵一天之內失去十二個嫡親骨肉,其內心的傷痛可想而知——要知道李建成被殺的時候只有三十八歲,李元吉只有二十四歲,建成的五個兒子可能有的已經成年,但是元吉的兒子最大的也不會超過八歲,小的或許還在襁褓之中。

一向極重骨肉親情的李淵,一定早就在心裡把二兒子大卸八塊了,但是看著尉遲敬德還在滴血的長槊,也只能選擇隱忍。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玄武門之變能讓我們想到的第二個名詞,就是紅顏禍水,因為在正史和演義小說中,李建成李元吉身後,站著兩個弄垮了隋朝又差點搞亂了唐朝的女人,他們的在正史中沒有留下名字,我們也只能按照唐高祖李淵給的封號,叫她們尹德妃、張婕妤。

我們可以說,李世民一生最痛恨的兩個女人,就是尹德妃和張婕妤了——李世民對建成元吉的妻子好像也沒有什麼仇恨,元吉的正妻還給世民生了一個兒子。世民跟元吉之妻生的兒子,後來還“過繼”給死去多年的元吉,也讓元吉“後繼有人”。但是再看一看尹德妃和張婕妤的結局,就很不妙了:她們都絕後了。

按照《新唐書·列傳第十三》和《舊唐書·列傳第七》的記載,太原留守李淵之所以起兵造了表弟楊廣的反,就是因為他動了有主的乾糧——名分上的表弟妹:“寂又以晉陽宮人私侍高祖”,“寂嘗以宮人侍唐公(李淵),恐事發誅。”有人考證說,受裴寂之命侍寢表哥李淵的,就是尹德妃張婕妤,當然,那時候她們還沒有這些封號,只能叫“尹張二美人”。

"

一說起玄武門之變,人們就會想起兩個名詞:“骨肉相殘”、“紅顏禍水”。骨肉相殘自不必說,李世民殺了一母所生的親哥哥親弟弟,還一不做二不休殺了十個侄子。唐高祖李淵一天之內失去十二個嫡親骨肉,其內心的傷痛可想而知——要知道李建成被殺的時候只有三十八歲,李元吉只有二十四歲,建成的五個兒子可能有的已經成年,但是元吉的兒子最大的也不會超過八歲,小的或許還在襁褓之中。

一向極重骨肉親情的李淵,一定早就在心裡把二兒子大卸八塊了,但是看著尉遲敬德還在滴血的長槊,也只能選擇隱忍。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玄武門之變能讓我們想到的第二個名詞,就是紅顏禍水,因為在正史和演義小說中,李建成李元吉身後,站著兩個弄垮了隋朝又差點搞亂了唐朝的女人,他們的在正史中沒有留下名字,我們也只能按照唐高祖李淵給的封號,叫她們尹德妃、張婕妤。

我們可以說,李世民一生最痛恨的兩個女人,就是尹德妃和張婕妤了——李世民對建成元吉的妻子好像也沒有什麼仇恨,元吉的正妻還給世民生了一個兒子。世民跟元吉之妻生的兒子,後來還“過繼”給死去多年的元吉,也讓元吉“後繼有人”。但是再看一看尹德妃和張婕妤的結局,就很不妙了:她們都絕後了。

按照《新唐書·列傳第十三》和《舊唐書·列傳第七》的記載,太原留守李淵之所以起兵造了表弟楊廣的反,就是因為他動了有主的乾糧——名分上的表弟妹:“寂又以晉陽宮人私侍高祖”,“寂嘗以宮人侍唐公(李淵),恐事發誅。”有人考證說,受裴寂之命侍寢表哥李淵的,就是尹德妃張婕妤,當然,那時候她們還沒有這些封號,只能叫“尹張二美人”。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要不是動了隋煬帝的“尹張二美人”,不管李世民如何相勸,李淵是下不了決心造反的。所以說李淵醉酒後的偎紅倚翠,產生了蝴蝶效應,也成了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李淵弄死代王楊侑(隋恭帝),自己當了皇帝,“論功行賞”,封尹美人為德妃,張美人為婕妤。可不要小看了這兩個封號,因為德妃跟親王天策上將、婕妤跟宰相,是平級的:“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為夫人,正一品;婕妤九人,正三品。”武媚娘當才人的時候,是正五品,當了昭儀,就升為正二品了。

除了品級不低,尹德妃和張婕妤還算李世民“諸母”,所以建成元吉對這二位都比較客氣——私情應該是沒有的,隋煬帝下揚州都不帶她們玩兒,可見才貌並不拔尖兒。從初識李淵到武德九年,十幾年過去了,這二位年紀應該不小了,李元吉家裡還有一個令二哥世民都垂涎三尺的美妻(後歸唐太宗,差點封后,生子曹王李明),放著仙桃啃爛杏的可能性也不大。

"

一說起玄武門之變,人們就會想起兩個名詞:“骨肉相殘”、“紅顏禍水”。骨肉相殘自不必說,李世民殺了一母所生的親哥哥親弟弟,還一不做二不休殺了十個侄子。唐高祖李淵一天之內失去十二個嫡親骨肉,其內心的傷痛可想而知——要知道李建成被殺的時候只有三十八歲,李元吉只有二十四歲,建成的五個兒子可能有的已經成年,但是元吉的兒子最大的也不會超過八歲,小的或許還在襁褓之中。

一向極重骨肉親情的李淵,一定早就在心裡把二兒子大卸八塊了,但是看著尉遲敬德還在滴血的長槊,也只能選擇隱忍。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玄武門之變能讓我們想到的第二個名詞,就是紅顏禍水,因為在正史和演義小說中,李建成李元吉身後,站著兩個弄垮了隋朝又差點搞亂了唐朝的女人,他們的在正史中沒有留下名字,我們也只能按照唐高祖李淵給的封號,叫她們尹德妃、張婕妤。

我們可以說,李世民一生最痛恨的兩個女人,就是尹德妃和張婕妤了——李世民對建成元吉的妻子好像也沒有什麼仇恨,元吉的正妻還給世民生了一個兒子。世民跟元吉之妻生的兒子,後來還“過繼”給死去多年的元吉,也讓元吉“後繼有人”。但是再看一看尹德妃和張婕妤的結局,就很不妙了:她們都絕後了。

按照《新唐書·列傳第十三》和《舊唐書·列傳第七》的記載,太原留守李淵之所以起兵造了表弟楊廣的反,就是因為他動了有主的乾糧——名分上的表弟妹:“寂又以晉陽宮人私侍高祖”,“寂嘗以宮人侍唐公(李淵),恐事發誅。”有人考證說,受裴寂之命侍寢表哥李淵的,就是尹德妃張婕妤,當然,那時候她們還沒有這些封號,只能叫“尹張二美人”。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要不是動了隋煬帝的“尹張二美人”,不管李世民如何相勸,李淵是下不了決心造反的。所以說李淵醉酒後的偎紅倚翠,產生了蝴蝶效應,也成了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李淵弄死代王楊侑(隋恭帝),自己當了皇帝,“論功行賞”,封尹美人為德妃,張美人為婕妤。可不要小看了這兩個封號,因為德妃跟親王天策上將、婕妤跟宰相,是平級的:“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為夫人,正一品;婕妤九人,正三品。”武媚娘當才人的時候,是正五品,當了昭儀,就升為正二品了。

除了品級不低,尹德妃和張婕妤還算李世民“諸母”,所以建成元吉對這二位都比較客氣——私情應該是沒有的,隋煬帝下揚州都不帶她們玩兒,可見才貌並不拔尖兒。從初識李淵到武德九年,十幾年過去了,這二位年紀應該不小了,李元吉家裡還有一個令二哥世民都垂涎三尺的美妻(後歸唐太宗,差點封后,生子曹王李明),放著仙桃啃爛杏的可能性也不大。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尹德妃張婕妤很囂張,專門跟秦王李世民作對,這倒是真的。在《舊唐書·列傳第十四》和《新唐書·列傳第四》,都記載了李世民與尹德妃張婕妤的恩怨情仇:張婕妤的父親看上了一塊好地,李淵也答應賞賜並頒佈了手詔。但是拿著皇帝親筆詔書接收土地的張老頭,在淮安王李神通(李淵堂弟)那裡碰了一鼻子灰:“這塊地秦王世民已經賞給我了,你想要,門兒也沒有!”

氣得李淵叫著李世民的小名(史書為“高祖呼太宗小名”,但李世民小名叫啥,誰也不知道,他在修改史料方面,做得很到位),跟裴寂發牢騷:“這小子掌握兵權時間長了,獨斷專行飛揚跋扈慣了,再加上那幫讀書人的教唆,已經不是我所熟悉的那個乖兒子了!”

最後那塊地到底有沒有改姓張,不得而知,但是看李淵氣急敗壞的樣子,應該是李神通沒有退地:“高祖大怒,攘袂責太宗曰:‘我詔敕不行,爾之教命,州縣即受。’”這就是說,李淵說的話,最後也沒好使。

"

一說起玄武門之變,人們就會想起兩個名詞:“骨肉相殘”、“紅顏禍水”。骨肉相殘自不必說,李世民殺了一母所生的親哥哥親弟弟,還一不做二不休殺了十個侄子。唐高祖李淵一天之內失去十二個嫡親骨肉,其內心的傷痛可想而知——要知道李建成被殺的時候只有三十八歲,李元吉只有二十四歲,建成的五個兒子可能有的已經成年,但是元吉的兒子最大的也不會超過八歲,小的或許還在襁褓之中。

一向極重骨肉親情的李淵,一定早就在心裡把二兒子大卸八塊了,但是看著尉遲敬德還在滴血的長槊,也只能選擇隱忍。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玄武門之變能讓我們想到的第二個名詞,就是紅顏禍水,因為在正史和演義小說中,李建成李元吉身後,站著兩個弄垮了隋朝又差點搞亂了唐朝的女人,他們的在正史中沒有留下名字,我們也只能按照唐高祖李淵給的封號,叫她們尹德妃、張婕妤。

我們可以說,李世民一生最痛恨的兩個女人,就是尹德妃和張婕妤了——李世民對建成元吉的妻子好像也沒有什麼仇恨,元吉的正妻還給世民生了一個兒子。世民跟元吉之妻生的兒子,後來還“過繼”給死去多年的元吉,也讓元吉“後繼有人”。但是再看一看尹德妃和張婕妤的結局,就很不妙了:她們都絕後了。

按照《新唐書·列傳第十三》和《舊唐書·列傳第七》的記載,太原留守李淵之所以起兵造了表弟楊廣的反,就是因為他動了有主的乾糧——名分上的表弟妹:“寂又以晉陽宮人私侍高祖”,“寂嘗以宮人侍唐公(李淵),恐事發誅。”有人考證說,受裴寂之命侍寢表哥李淵的,就是尹德妃張婕妤,當然,那時候她們還沒有這些封號,只能叫“尹張二美人”。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要不是動了隋煬帝的“尹張二美人”,不管李世民如何相勸,李淵是下不了決心造反的。所以說李淵醉酒後的偎紅倚翠,產生了蝴蝶效應,也成了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李淵弄死代王楊侑(隋恭帝),自己當了皇帝,“論功行賞”,封尹美人為德妃,張美人為婕妤。可不要小看了這兩個封號,因為德妃跟親王天策上將、婕妤跟宰相,是平級的:“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為夫人,正一品;婕妤九人,正三品。”武媚娘當才人的時候,是正五品,當了昭儀,就升為正二品了。

除了品級不低,尹德妃和張婕妤還算李世民“諸母”,所以建成元吉對這二位都比較客氣——私情應該是沒有的,隋煬帝下揚州都不帶她們玩兒,可見才貌並不拔尖兒。從初識李淵到武德九年,十幾年過去了,這二位年紀應該不小了,李元吉家裡還有一個令二哥世民都垂涎三尺的美妻(後歸唐太宗,差點封后,生子曹王李明),放著仙桃啃爛杏的可能性也不大。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尹德妃張婕妤很囂張,專門跟秦王李世民作對,這倒是真的。在《舊唐書·列傳第十四》和《新唐書·列傳第四》,都記載了李世民與尹德妃張婕妤的恩怨情仇:張婕妤的父親看上了一塊好地,李淵也答應賞賜並頒佈了手詔。但是拿著皇帝親筆詔書接收土地的張老頭,在淮安王李神通(李淵堂弟)那裡碰了一鼻子灰:“這塊地秦王世民已經賞給我了,你想要,門兒也沒有!”

氣得李淵叫著李世民的小名(史書為“高祖呼太宗小名”,但李世民小名叫啥,誰也不知道,他在修改史料方面,做得很到位),跟裴寂發牢騷:“這小子掌握兵權時間長了,獨斷專行飛揚跋扈慣了,再加上那幫讀書人的教唆,已經不是我所熟悉的那個乖兒子了!”

最後那塊地到底有沒有改姓張,不得而知,但是看李淵氣急敗壞的樣子,應該是李神通沒有退地:“高祖大怒,攘袂責太宗曰:‘我詔敕不行,爾之教命,州縣即受。’”這就是說,李淵說的話,最後也沒好使。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尹德妃跟張婕妤不愧是“好姐妹(這裡沒有開車)”,張老爹受氣,尹老鼠出頭,逮住個機會把秦王府學士杜如晦按倒臭揍了一頓:“秦府屬杜如晦騎過尹妃父門,恚其傲,率家童捽毆,折一指。”

尹德妃和張婕妤在李淵面前搞了李世民刁狀,弄得本打算廢建成而立世民的李淵也打消了念頭:“帝惻然,遂無易太子意。”“自是於太宗恩禮漸薄,廢立之心亦以此定,建成、元吉轉蒙恩寵。”

走投無路的李世民眼看接班沒戲,就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弒兄屠弟逼父,自己當上了皇帝,也就有時間擺佈得罪過自己的女人們了:先是把齊王妃楊氏納入後宮,後來騰出手來“安排”尹德妃張婕妤的兩個兒子:貞觀二年,尹德妃的兒子、老八酆王元亨,張婕妤生的老九周王李元方,同時“授散騎常侍(正三品)”。

"

一說起玄武門之變,人們就會想起兩個名詞:“骨肉相殘”、“紅顏禍水”。骨肉相殘自不必說,李世民殺了一母所生的親哥哥親弟弟,還一不做二不休殺了十個侄子。唐高祖李淵一天之內失去十二個嫡親骨肉,其內心的傷痛可想而知——要知道李建成被殺的時候只有三十八歲,李元吉只有二十四歲,建成的五個兒子可能有的已經成年,但是元吉的兒子最大的也不會超過八歲,小的或許還在襁褓之中。

一向極重骨肉親情的李淵,一定早就在心裡把二兒子大卸八塊了,但是看著尉遲敬德還在滴血的長槊,也只能選擇隱忍。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玄武門之變能讓我們想到的第二個名詞,就是紅顏禍水,因為在正史和演義小說中,李建成李元吉身後,站著兩個弄垮了隋朝又差點搞亂了唐朝的女人,他們的在正史中沒有留下名字,我們也只能按照唐高祖李淵給的封號,叫她們尹德妃、張婕妤。

我們可以說,李世民一生最痛恨的兩個女人,就是尹德妃和張婕妤了——李世民對建成元吉的妻子好像也沒有什麼仇恨,元吉的正妻還給世民生了一個兒子。世民跟元吉之妻生的兒子,後來還“過繼”給死去多年的元吉,也讓元吉“後繼有人”。但是再看一看尹德妃和張婕妤的結局,就很不妙了:她們都絕後了。

按照《新唐書·列傳第十三》和《舊唐書·列傳第七》的記載,太原留守李淵之所以起兵造了表弟楊廣的反,就是因為他動了有主的乾糧——名分上的表弟妹:“寂又以晉陽宮人私侍高祖”,“寂嘗以宮人侍唐公(李淵),恐事發誅。”有人考證說,受裴寂之命侍寢表哥李淵的,就是尹德妃張婕妤,當然,那時候她們還沒有這些封號,只能叫“尹張二美人”。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要不是動了隋煬帝的“尹張二美人”,不管李世民如何相勸,李淵是下不了決心造反的。所以說李淵醉酒後的偎紅倚翠,產生了蝴蝶效應,也成了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李淵弄死代王楊侑(隋恭帝),自己當了皇帝,“論功行賞”,封尹美人為德妃,張美人為婕妤。可不要小看了這兩個封號,因為德妃跟親王天策上將、婕妤跟宰相,是平級的:“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為夫人,正一品;婕妤九人,正三品。”武媚娘當才人的時候,是正五品,當了昭儀,就升為正二品了。

除了品級不低,尹德妃和張婕妤還算李世民“諸母”,所以建成元吉對這二位都比較客氣——私情應該是沒有的,隋煬帝下揚州都不帶她們玩兒,可見才貌並不拔尖兒。從初識李淵到武德九年,十幾年過去了,這二位年紀應該不小了,李元吉家裡還有一個令二哥世民都垂涎三尺的美妻(後歸唐太宗,差點封后,生子曹王李明),放著仙桃啃爛杏的可能性也不大。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尹德妃張婕妤很囂張,專門跟秦王李世民作對,這倒是真的。在《舊唐書·列傳第十四》和《新唐書·列傳第四》,都記載了李世民與尹德妃張婕妤的恩怨情仇:張婕妤的父親看上了一塊好地,李淵也答應賞賜並頒佈了手詔。但是拿著皇帝親筆詔書接收土地的張老頭,在淮安王李神通(李淵堂弟)那裡碰了一鼻子灰:“這塊地秦王世民已經賞給我了,你想要,門兒也沒有!”

氣得李淵叫著李世民的小名(史書為“高祖呼太宗小名”,但李世民小名叫啥,誰也不知道,他在修改史料方面,做得很到位),跟裴寂發牢騷:“這小子掌握兵權時間長了,獨斷專行飛揚跋扈慣了,再加上那幫讀書人的教唆,已經不是我所熟悉的那個乖兒子了!”

最後那塊地到底有沒有改姓張,不得而知,但是看李淵氣急敗壞的樣子,應該是李神通沒有退地:“高祖大怒,攘袂責太宗曰:‘我詔敕不行,爾之教命,州縣即受。’”這就是說,李淵說的話,最後也沒好使。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尹德妃跟張婕妤不愧是“好姐妹(這裡沒有開車)”,張老爹受氣,尹老鼠出頭,逮住個機會把秦王府學士杜如晦按倒臭揍了一頓:“秦府屬杜如晦騎過尹妃父門,恚其傲,率家童捽毆,折一指。”

尹德妃和張婕妤在李淵面前搞了李世民刁狀,弄得本打算廢建成而立世民的李淵也打消了念頭:“帝惻然,遂無易太子意。”“自是於太宗恩禮漸薄,廢立之心亦以此定,建成、元吉轉蒙恩寵。”

走投無路的李世民眼看接班沒戲,就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弒兄屠弟逼父,自己當上了皇帝,也就有時間擺佈得罪過自己的女人們了:先是把齊王妃楊氏納入後宮,後來騰出手來“安排”尹德妃張婕妤的兩個兒子:貞觀二年,尹德妃的兒子、老八酆王元亨,張婕妤生的老九周王李元方,同時“授散騎常侍(正三品)”。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李元方受封散騎常侍的第二年就神祕死掉了:“三年薨,贈左光祿大夫(正二品),無子,國除。”張婕妤不但沒有得到那塊夢寐以求的土地,連親兒子也神祕死掉了。

而尹德妃的兒子李元亨,死得也很蹊蹺,新舊兩唐書的記載出現了細微的矛盾之處:“及之藩,太宗以其幼小,甚思之,中路賜以金盞,遣使為之設宴。”“之藩,太宗憐其幼,思之,數遣使為勞問,賜金盞以娛樂之。”

到底是沿路慰問,還是在李元亨到地方後不斷慰問,兩本史書記載出現了岔頭。李世民如此疼愛他的同父異母兄弟,讓人忽然想起了宋朝的蔡京高俅宋江李逵,這樣看來,蔡京高俅跟疼愛宋江,宋江也很疼愛李逵。

"

一說起玄武門之變,人們就會想起兩個名詞:“骨肉相殘”、“紅顏禍水”。骨肉相殘自不必說,李世民殺了一母所生的親哥哥親弟弟,還一不做二不休殺了十個侄子。唐高祖李淵一天之內失去十二個嫡親骨肉,其內心的傷痛可想而知——要知道李建成被殺的時候只有三十八歲,李元吉只有二十四歲,建成的五個兒子可能有的已經成年,但是元吉的兒子最大的也不會超過八歲,小的或許還在襁褓之中。

一向極重骨肉親情的李淵,一定早就在心裡把二兒子大卸八塊了,但是看著尉遲敬德還在滴血的長槊,也只能選擇隱忍。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玄武門之變能讓我們想到的第二個名詞,就是紅顏禍水,因為在正史和演義小說中,李建成李元吉身後,站著兩個弄垮了隋朝又差點搞亂了唐朝的女人,他們的在正史中沒有留下名字,我們也只能按照唐高祖李淵給的封號,叫她們尹德妃、張婕妤。

我們可以說,李世民一生最痛恨的兩個女人,就是尹德妃和張婕妤了——李世民對建成元吉的妻子好像也沒有什麼仇恨,元吉的正妻還給世民生了一個兒子。世民跟元吉之妻生的兒子,後來還“過繼”給死去多年的元吉,也讓元吉“後繼有人”。但是再看一看尹德妃和張婕妤的結局,就很不妙了:她們都絕後了。

按照《新唐書·列傳第十三》和《舊唐書·列傳第七》的記載,太原留守李淵之所以起兵造了表弟楊廣的反,就是因為他動了有主的乾糧——名分上的表弟妹:“寂又以晉陽宮人私侍高祖”,“寂嘗以宮人侍唐公(李淵),恐事發誅。”有人考證說,受裴寂之命侍寢表哥李淵的,就是尹德妃張婕妤,當然,那時候她們還沒有這些封號,只能叫“尹張二美人”。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要不是動了隋煬帝的“尹張二美人”,不管李世民如何相勸,李淵是下不了決心造反的。所以說李淵醉酒後的偎紅倚翠,產生了蝴蝶效應,也成了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李淵弄死代王楊侑(隋恭帝),自己當了皇帝,“論功行賞”,封尹美人為德妃,張美人為婕妤。可不要小看了這兩個封號,因為德妃跟親王天策上將、婕妤跟宰相,是平級的:“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為夫人,正一品;婕妤九人,正三品。”武媚娘當才人的時候,是正五品,當了昭儀,就升為正二品了。

除了品級不低,尹德妃和張婕妤還算李世民“諸母”,所以建成元吉對這二位都比較客氣——私情應該是沒有的,隋煬帝下揚州都不帶她們玩兒,可見才貌並不拔尖兒。從初識李淵到武德九年,十幾年過去了,這二位年紀應該不小了,李元吉家裡還有一個令二哥世民都垂涎三尺的美妻(後歸唐太宗,差點封后,生子曹王李明),放著仙桃啃爛杏的可能性也不大。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尹德妃張婕妤很囂張,專門跟秦王李世民作對,這倒是真的。在《舊唐書·列傳第十四》和《新唐書·列傳第四》,都記載了李世民與尹德妃張婕妤的恩怨情仇:張婕妤的父親看上了一塊好地,李淵也答應賞賜並頒佈了手詔。但是拿著皇帝親筆詔書接收土地的張老頭,在淮安王李神通(李淵堂弟)那裡碰了一鼻子灰:“這塊地秦王世民已經賞給我了,你想要,門兒也沒有!”

氣得李淵叫著李世民的小名(史書為“高祖呼太宗小名”,但李世民小名叫啥,誰也不知道,他在修改史料方面,做得很到位),跟裴寂發牢騷:“這小子掌握兵權時間長了,獨斷專行飛揚跋扈慣了,再加上那幫讀書人的教唆,已經不是我所熟悉的那個乖兒子了!”

最後那塊地到底有沒有改姓張,不得而知,但是看李淵氣急敗壞的樣子,應該是李神通沒有退地:“高祖大怒,攘袂責太宗曰:‘我詔敕不行,爾之教命,州縣即受。’”這就是說,李淵說的話,最後也沒好使。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尹德妃跟張婕妤不愧是“好姐妹(這裡沒有開車)”,張老爹受氣,尹老鼠出頭,逮住個機會把秦王府學士杜如晦按倒臭揍了一頓:“秦府屬杜如晦騎過尹妃父門,恚其傲,率家童捽毆,折一指。”

尹德妃和張婕妤在李淵面前搞了李世民刁狀,弄得本打算廢建成而立世民的李淵也打消了念頭:“帝惻然,遂無易太子意。”“自是於太宗恩禮漸薄,廢立之心亦以此定,建成、元吉轉蒙恩寵。”

走投無路的李世民眼看接班沒戲,就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弒兄屠弟逼父,自己當上了皇帝,也就有時間擺佈得罪過自己的女人們了:先是把齊王妃楊氏納入後宮,後來騰出手來“安排”尹德妃張婕妤的兩個兒子:貞觀二年,尹德妃的兒子、老八酆王元亨,張婕妤生的老九周王李元方,同時“授散騎常侍(正三品)”。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李元方受封散騎常侍的第二年就神祕死掉了:“三年薨,贈左光祿大夫(正二品),無子,國除。”張婕妤不但沒有得到那塊夢寐以求的土地,連親兒子也神祕死掉了。

而尹德妃的兒子李元亨,死得也很蹊蹺,新舊兩唐書的記載出現了細微的矛盾之處:“及之藩,太宗以其幼小,甚思之,中路賜以金盞,遣使為之設宴。”“之藩,太宗憐其幼,思之,數遣使為勞問,賜金盞以娛樂之。”

到底是沿路慰問,還是在李元亨到地方後不斷慰問,兩本史書記載出現了岔頭。李世民如此疼愛他的同父異母兄弟,讓人忽然想起了宋朝的蔡京高俅宋江李逵,這樣看來,蔡京高俅跟疼愛宋江,宋江也很疼愛李逵。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唐朝宮廷資料處理得十分乾淨,以至於我們只知道李元芳死於貞觀三年,李元亨死於貞觀六年,他們死的時候多大年紀,連記載他們生辰八字的皇家玉牒都找不到了。找不到元亨元方的皇家玉牒不要緊,李世民七弟魯王(後改封漢王)李元昌(被李世民賜死)的墓誌銘還是能找到的。

按照李元昌墓誌銘記載,李元昌生於唐高祖武德二年。老七生於武德二年,老八老九的年紀就可以推算出來了:李元方死的時候,不會超過十歲,李元亨被趕出京城的時候,也不會超過十歲,死的時候不會超過十三歲。

"

一說起玄武門之變,人們就會想起兩個名詞:“骨肉相殘”、“紅顏禍水”。骨肉相殘自不必說,李世民殺了一母所生的親哥哥親弟弟,還一不做二不休殺了十個侄子。唐高祖李淵一天之內失去十二個嫡親骨肉,其內心的傷痛可想而知——要知道李建成被殺的時候只有三十八歲,李元吉只有二十四歲,建成的五個兒子可能有的已經成年,但是元吉的兒子最大的也不會超過八歲,小的或許還在襁褓之中。

一向極重骨肉親情的李淵,一定早就在心裡把二兒子大卸八塊了,但是看著尉遲敬德還在滴血的長槊,也只能選擇隱忍。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玄武門之變能讓我們想到的第二個名詞,就是紅顏禍水,因為在正史和演義小說中,李建成李元吉身後,站著兩個弄垮了隋朝又差點搞亂了唐朝的女人,他們的在正史中沒有留下名字,我們也只能按照唐高祖李淵給的封號,叫她們尹德妃、張婕妤。

我們可以說,李世民一生最痛恨的兩個女人,就是尹德妃和張婕妤了——李世民對建成元吉的妻子好像也沒有什麼仇恨,元吉的正妻還給世民生了一個兒子。世民跟元吉之妻生的兒子,後來還“過繼”給死去多年的元吉,也讓元吉“後繼有人”。但是再看一看尹德妃和張婕妤的結局,就很不妙了:她們都絕後了。

按照《新唐書·列傳第十三》和《舊唐書·列傳第七》的記載,太原留守李淵之所以起兵造了表弟楊廣的反,就是因為他動了有主的乾糧——名分上的表弟妹:“寂又以晉陽宮人私侍高祖”,“寂嘗以宮人侍唐公(李淵),恐事發誅。”有人考證說,受裴寂之命侍寢表哥李淵的,就是尹德妃張婕妤,當然,那時候她們還沒有這些封號,只能叫“尹張二美人”。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要不是動了隋煬帝的“尹張二美人”,不管李世民如何相勸,李淵是下不了決心造反的。所以說李淵醉酒後的偎紅倚翠,產生了蝴蝶效應,也成了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李淵弄死代王楊侑(隋恭帝),自己當了皇帝,“論功行賞”,封尹美人為德妃,張美人為婕妤。可不要小看了這兩個封號,因為德妃跟親王天策上將、婕妤跟宰相,是平級的:“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為夫人,正一品;婕妤九人,正三品。”武媚娘當才人的時候,是正五品,當了昭儀,就升為正二品了。

除了品級不低,尹德妃和張婕妤還算李世民“諸母”,所以建成元吉對這二位都比較客氣——私情應該是沒有的,隋煬帝下揚州都不帶她們玩兒,可見才貌並不拔尖兒。從初識李淵到武德九年,十幾年過去了,這二位年紀應該不小了,李元吉家裡還有一個令二哥世民都垂涎三尺的美妻(後歸唐太宗,差點封后,生子曹王李明),放著仙桃啃爛杏的可能性也不大。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尹德妃張婕妤很囂張,專門跟秦王李世民作對,這倒是真的。在《舊唐書·列傳第十四》和《新唐書·列傳第四》,都記載了李世民與尹德妃張婕妤的恩怨情仇:張婕妤的父親看上了一塊好地,李淵也答應賞賜並頒佈了手詔。但是拿著皇帝親筆詔書接收土地的張老頭,在淮安王李神通(李淵堂弟)那裡碰了一鼻子灰:“這塊地秦王世民已經賞給我了,你想要,門兒也沒有!”

氣得李淵叫著李世民的小名(史書為“高祖呼太宗小名”,但李世民小名叫啥,誰也不知道,他在修改史料方面,做得很到位),跟裴寂發牢騷:“這小子掌握兵權時間長了,獨斷專行飛揚跋扈慣了,再加上那幫讀書人的教唆,已經不是我所熟悉的那個乖兒子了!”

最後那塊地到底有沒有改姓張,不得而知,但是看李淵氣急敗壞的樣子,應該是李神通沒有退地:“高祖大怒,攘袂責太宗曰:‘我詔敕不行,爾之教命,州縣即受。’”這就是說,李淵說的話,最後也沒好使。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尹德妃跟張婕妤不愧是“好姐妹(這裡沒有開車)”,張老爹受氣,尹老鼠出頭,逮住個機會把秦王府學士杜如晦按倒臭揍了一頓:“秦府屬杜如晦騎過尹妃父門,恚其傲,率家童捽毆,折一指。”

尹德妃和張婕妤在李淵面前搞了李世民刁狀,弄得本打算廢建成而立世民的李淵也打消了念頭:“帝惻然,遂無易太子意。”“自是於太宗恩禮漸薄,廢立之心亦以此定,建成、元吉轉蒙恩寵。”

走投無路的李世民眼看接班沒戲,就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弒兄屠弟逼父,自己當上了皇帝,也就有時間擺佈得罪過自己的女人們了:先是把齊王妃楊氏納入後宮,後來騰出手來“安排”尹德妃張婕妤的兩個兒子:貞觀二年,尹德妃的兒子、老八酆王元亨,張婕妤生的老九周王李元方,同時“授散騎常侍(正三品)”。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李元方受封散騎常侍的第二年就神祕死掉了:“三年薨,贈左光祿大夫(正二品),無子,國除。”張婕妤不但沒有得到那塊夢寐以求的土地,連親兒子也神祕死掉了。

而尹德妃的兒子李元亨,死得也很蹊蹺,新舊兩唐書的記載出現了細微的矛盾之處:“及之藩,太宗以其幼小,甚思之,中路賜以金盞,遣使為之設宴。”“之藩,太宗憐其幼,思之,數遣使為勞問,賜金盞以娛樂之。”

到底是沿路慰問,還是在李元亨到地方後不斷慰問,兩本史書記載出現了岔頭。李世民如此疼愛他的同父異母兄弟,讓人忽然想起了宋朝的蔡京高俅宋江李逵,這樣看來,蔡京高俅跟疼愛宋江,宋江也很疼愛李逵。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唐朝宮廷資料處理得十分乾淨,以至於我們只知道李元芳死於貞觀三年,李元亨死於貞觀六年,他們死的時候多大年紀,連記載他們生辰八字的皇家玉牒都找不到了。找不到元亨元方的皇家玉牒不要緊,李世民七弟魯王(後改封漢王)李元昌(被李世民賜死)的墓誌銘還是能找到的。

按照李元昌墓誌銘記載,李元昌生於唐高祖武德二年。老七生於武德二年,老八老九的年紀就可以推算出來了:李元方死的時候,不會超過十歲,李元亨被趕出京城的時候,也不會超過十歲,死的時候不會超過十三歲。

跟李世民結仇的後果:尹德妃張婕妤的兒子少年夭折,是誰下的手?

​看來尹德妃張婕妤哭著跟李淵說的一番話,還真都應驗了。他們當時的原話是“使陛下萬歲後,王(世民)得志,妾屬無遺類。東宮(建成)慈愛,必能全養。”

太子建成能不能完全養好父親的老婆孩子,咱們不知道,因為歷史沒有給他這個機會。但是秦王李世民登基,倒是真的做得乾淨利落,仇人的兒子十幾歲就駕鶴西歸了,連個子嗣都沒留下,這才叫斬草除根一勞永逸。

正史中沒有說李元亨李元方是否死於李世民之手,這就要請問讀者諸君了,按照李世民的行事風格,留下元亨元方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