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君臣眼裡的蜀國第一將,三國志卻貶低此人,不是五虎將!

《晉書》(唐朝編修)講述晉朝的興亡,上至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劉裕廢晉帝自立(420年),以宋代晉。但在這本史書中,對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描述,卻讓人非常費解。在《晉書·陳壽列傳》中,幾乎是徹底否定了陳壽的史家地位,比如:

或雲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

丁儀、丁廙()名氣很大,陳壽對他兒子說,給“千斛(hú)米”的話,就為你父親作佳傳。由於沒有給,所以陳壽就沒有為其立傳。

用現在話說,陳壽這是搞有償寫作。現代社會大家見慣不怪,但對於古代“史筆公正”的史家來說,這幾乎就是對陳壽的徹底否定。《晉書》為何如此下狠手?

李世民君臣眼裡的蜀國第一將,三國志卻貶低此人,不是五虎將!

陳壽是不是做過這一件事,如今很難確定,但陳壽在寫《三國志》時,對蜀國諸葛亮的“貶低”,的確讓李世民君臣等人不開心。

經過羅貫中《三國演義》的神化,如今諸葛亮已經家喻戶曉,但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並非一邊倒的叫好,而是有所貶低,尤其在謀略和軍事方面。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客觀的說,這一評價還算中肯,諸葛亮在治國上是一代名相,陳壽給了“管、蕭之亞匹”的評價,算是超高稱讚了,但諸葛亮在軍事謀略上的確略遜一籌,五出祁山也沒有什麼戰功,所以陳壽評價他“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不太通軍略之事。

然而,這卻讓喜歡諸葛亮的李世民君臣不開心了。原因很簡單,李世民君臣是諸葛亮的粉絲,陳壽此舉讓他們不高興。

李世民君臣眼裡的蜀國第一將,三國志卻貶低此人,不是五虎將!

唐朝初年,《三國演義》故事還沒有出來(宋朝才出現雛形),但李世民君臣卻依然被諸葛亮迷住了,用今天的話說,李世民君臣等是諸葛亮的鐵桿粉。

《新唐書.魏徵傳》記載,李世民曾經問:“徵與諸葛亮孰賢?”李世民把諸葛亮當成了一個評價人物的標杆,大唐宰相岑文本回答說:“亮才兼將相,非徵可比”。注:魏徵又魏徵(zheng)。

一個當下之人,一個古代之人,一般回答會給當下之人留面子,說“差不多”之類比較多,但岑文本卻直接說諸葛亮遠超魏徵。

魏徵撰寫過《諸葛亮紀功碑》,房玄齡寫過《李暠寫諸葛亮訓誡以勖諸子》,在《李衛公問對》當中,李靖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給予了高度評價......總之,一群大臣為諸葛亮瘋狂,對陳壽的這一評價極為不爽,而是認為諸葛亮才是三國蜀國第一將。

李世民君臣眼裡的蜀國第一將,三國志卻貶低此人,不是五虎將!

貞觀年間,唐太宗下令編修《晉書》,開始是魏徵,後來太忙就交給了房玄齡主編。換言之,一群諸葛亮粉絲編修了《晉書》。(官修史書從唐朝開始,之前是個人修史書)

所以,李世民君臣就給了陳壽致命一擊,甚至可謂挖墳鞭屍,大約是想說:陳壽人品不行,《三國志》也不可信,對諸葛亮的評價自然也不算數,可能諸葛亮沒給他“千斛米”。

有人認為,李世民君臣胸懷天下,不會這麼無聊的打擊陳壽,但在《晉書》中,還真有對陳壽滿滿的惡意。

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kūn),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

陳壽父親是馬謖的參軍,因為馬謖被殺,陳父被處於“髡刑”,就是頭髮剃光的刑罰,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又輕視陳壽,所以陳壽才這麼評價諸葛亮,還說諸葛瞻只擅長書法,名過其實,議論的人也因此輕視陳壽。因此,這是陳壽藉助寫史打擊報復別人,別有用心。

上述這一句話中,李世民君臣把陳壽遭遇,和後面陳壽對諸葛亮的惡評放在一起,寓意是因果關係。當然,李世民君臣沒有直說,但卻給人這一感覺。

李世民君臣眼裡的蜀國第一將,三國志卻貶低此人,不是五虎將!

(五虎將)

陳壽給諸葛亮一句惡評,結果就導致李世民君臣對他一致聲討,甚至修《晉書》時有故意抹黑他的嫌疑,其他三國人物可沒有這一待遇。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說,諸葛亮可謂是李世民君臣最喜歡的三國人物。

鑑於李世民君臣為諸葛亮打抱不平的,不是治國方面,而是在軍事“將略”上,所以結合上一段可以看到:諸葛亮才是李世民君臣眼裡的蜀國第一將(漢朝時軍方最大的官是大將軍),而不是五虎將中的關羽、張飛等人。

讓李世民君臣始料未及的是,《晉書》中雖然給了陳壽差評,從根本上否定陳壽史家身份,但從歷史認同來看,此舉卻絲毫無損《三國志》的史學地位。在古今史學界,《三國志》被稱為“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之一,學術地位比《晉書》要高得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