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唐山這所學校百年前就搞“素質教育”,還設選修課

提及“素質教育”,多數人認為,它屬於現代社會,是當下推崇的教育模式。但歷史總能帶給人驚喜。早在百餘年前,唐山就成立了一所提倡“素質教育”的學堂,甚至為學生提供選修課程。至今,她仍是唐山教育界的中堅力量……

“半殖半封”中的新式學堂

清朝末年,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程度不斷加深,政治統治危機日益深重,為了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清朝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廢科舉興學堂就是其中之一。1910年7月,直隸第三初級師範學堂在灤州應運而生。

雖然她是舊中國的產物,卻是一所不同於舊式教育的學堂,在課程設置、教育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了重大變化。

學堂的辦學宗旨是:

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bǐ)學生心術一歸純正,而後以西學論其知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材,各適實用,以仰附國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辦學宗旨雖仍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西方先進的教育思想已經滲入到了當時中國的教育體制中。當時學校開設的課程有:修身、讀經、教育、國文、習字、外國語、歷史、地理、數學、博物、物理、化學、法制、經濟、圖畫與手工、農業、樂歌、體操等16門課程,所設課程中雖仍把修身、讀經放在首位,但外語、數學、博物、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學科的設立,突破了傳統的科舉教育中只注重社會學知識傳授的講學模式,有利於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較高能力的人才,搖籃中的師範學堂開始走出了舊式教育的窠臼。

動盪時期的育人搖籃

1928年,河北省政府成立,學校也隨之而易名為河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1933年改為河北省立灤縣師範學校;1934年改為河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1936年改為冀東灤縣師範學校;1938年更名為河北省立灤縣師範學校。在這十來年間,學校在組織系統、學制、校訓、附屬小學的建設、辦學環境等多方面進行了整頓與改革。

學校的學制從“四二制”改為“三三制”,即前期由四年改為三年,後期由二年改為三年。

課程設置上也有變化,前期課程有:黨義、英文、心理、倫理、教育、歷史、地理數學、博物、理化、圖畫、手工、音樂、體育、職業等16個學科;後期課程有:黨義、國文、外國語、教育學、教育史、兒童心理、小學行政、各科教學法、鄉村教育、教育測驗及統計、倫理學、社會學、世界史、數學、普通生理、化學、音樂、體育等17科。在學制改革的同時,還增設了文科、理科和藝術科3個門類的選修課,這樣有利於學生向更專業的方向發展。

這一時期,學校制定了訓育標準,首定校訓為誠勇。何為誠勇?“本校造就師資,以道德高尚,學識充足為其體,體格健全,做事勇敢為其用,故校訓定為誠勇。”

高級!唐山這所學校百年前就搞“素質教育”,還設選修課

民國二十五年(1936)五月,冀東灤縣師範學校第二十七班畢業師生合影一張 唐山市檔案館館藏

學校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雖然開學上課,但受大環境的影響,學校管理極為混亂。

自直隸第三初級師範學堂至新中國誕生前期,師範部共有53個班畢業,畢業生達1343人,其中有不少畢業生成為黨和國家的高級幹部、專家、學者,新中國第一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最高法院院長、教育部長楊秀峰,考古學家裴文中以及天津市委書記谷雲亭等都曾在這裡學習生活過;江震寰、石光、吳紹舟、高朗豁等一批烈士也是從這裡走出去的,他們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解放後的高等院校

1953年學校改稱為河北省灤縣師範學校;1959年改為河北灤縣師範學校;1960年改為河北灤縣師範學校。

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學校建築物全部遭受毀壞,圖書及儀器設備也遭受重大損失。經由上級部門的扶持與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1981年,基本完成了地震恢復建設工作。

2002年改為唐山師範學院灤州分校;2016年2月,經河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更名為唐山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同年4月,學校經教育部備案正式成為獨立高等專科學校。

如今進入校園,教學樓、音樂樓、藝術樓、圖書館等建築錯落有致;兩棵銀杏樹,綠了又黃,黃了又綠,櫛風沐雨,百年來始終沉穩深情地守護著這片風雲變幻的校園;南門入口附近左邊“直隸第三初級師範學堂”橫額、右邊攢尖式的八角亭裡的“辛亥灤州起義紀念碑”無不訴說著這裡曾經發生的一切……

高級!唐山這所學校百年前就搞“素質教育”,還設選修課

高級!唐山這所學校百年前就搞“素質教育”,還設選修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