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全球董姓的老家

董姓是一個古老而神祕的姓氏。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董姓佔全國漢族人口約0.61%,總人口700多萬人,為中國第29大姓,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分佈。

董姓之源在今唐河

董姓來源最早記載源於《左傳》,《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昔有廖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姓,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

董增齡《國語·鄭語正義》根據《漢書·地理志》稱南陽郡湖陽縣為“古蓼國也”,認為廖叔安即蓼國之君,古蓼國位於今唐河縣湖陽鎮,所以董姓之始祖董父在唐河縣湖陽鎮。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劉起釪考證蓼國為古鬷夷之所在,即豢龍氏所封地鬷川。《元和姓纂》:“黃帝之後,己姓國。有廖叔安,生董父,舜賜姓董姓。”可見董姓出自姬姓,系黃帝之後裔。至今在唐河縣湖陽鎮廖山下,有廖莊和董樓兩村莊,這兩個村子的村民都稱是親戚一家。董樓至今屹立著一座清代民宅,見證著當地董姓人的風雨人生和變遷歲月。

董姓的始祖董父非常擅長馴龍,但董父馴龍卻惹來爭議,一般人認為,龍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存在的,那麼龍究竟是什麼呢?古代的龍究竟是我們現代認為的龍圖騰的形象嗎?答案是否定的,龍是象形字,龍在當時是四足和有尾巴獸類的統稱。堯舜時代的董父實際是第一個馴化野馬的專家。當時由於堯舜禹征伐三苗要走山路,需要大型畜力運輸,董父馴馬正當其時。由於董父馴馬是根據馬的嗜好來餵養和訓練,所以董父才能成功,並得到賜姓為董、封官為豢龍和封地鬷川。鬷川不僅是三苗故地,也是個養馬場。後來有夏孔甲的乘龍,“河漢各二”,其中的兩匹漢龍就是屬於漢水流域的鬷川所馴養的駿馬。

在南陽漢畫像石裡,有一幅“仙草戲龍”畫,畫裡羽人手執如蓮花花朵,和龍戲舞,足以證明龍是食草動物。而龍的外型,也是馬的不同姿態的升化和藝術化。

董姓上可追溯至祝融八姓。《國語·鄭語》記載:“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後八姓於周未有侯伯。……己姓昆吾、蘇、顧、溫、董,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不僅講明瞭董姓系己姓之分支,也說明了和昆吾、彭、禿、妘、曹、斟、羋姓之間的血緣關係,順便提及董姓鬷夷、豢龍被夏所滅。

東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雲: “祝融之孫,分為八姓:己、禿、彭、姜、妘、曹、斯、羋。己姓之嗣飂叔安,其裔子曰董父……凡因祝融之子孫,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溫、董。”講清了己姓和廖叔安及董姓關係。根據董姓系己姓之分支,可上追溯至黃帝始祖,也說明董姓系黃帝之後裔。

歷代董姓名人輩出

歷史上董姓可謂名人輩出。董姓始祖董父,為第一個馴化野馬和培育蓮藕的專家,官封豢龍,封地鬷川。春秋晉國太史董狐,開我國史學直筆傳統的先河。西漢哲學家、經學大師董仲舒,奠定了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基礎。西漢美貌少年董賢,22歲官至大司馬操縱朝政,23歲因皇帝死被迫自殺,演繹一出少年政治派的變幻人生。東漢初董宣,因拒不向邪惡權貴低頭,被光武帝稱為“強項令”。東漢末董卓,率兵入洛陽誅殺宦官,廢少帝,立獻帝,西遷長安,昭示中國古代軍閥任性干政的失敗。三國時董和、董允父子,輔佐諸葛亮,被尊為賢臣;董奉,善醫道,為人治病不取錢,治癒者使栽杏樹,數年達萬株,後人贊為“杏林春暖”。北魏時有出使西域的外交家董琬。唐代有宰相董晉、琴家董庭蘭。五代南唐有著名畫家董源。遼代有農民起義首領董龐兒。金代有戲曲作家董解元。明代有抗倭名將董邦政、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秦淮名妓董小宛。清代有文學家董說、畫家董邦達、晚清將領董福祥。近現代有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華人民國和國代主席董必武,中國共產黨寧都起義領導人之一董振堂,解放戰爭中的戰鬥英雄董存瑞,歷史學家南陽人董作賓等。

持續推進董姓文化

在唐河縣委統戰部和縣誌辦指導下,唐河縣董姓宗親在2016年5月成立了唐河縣古蓼國董氏文化研究籌委會,並向縣民政局申請,正式成立為民間社團組織。同時向全縣各鄉鎮發出倡議,全面收集涉及董姓的各種資料和實物。建立“河南唐河古蓼國董姓文化研究會”微信群,向全球聯繫董姓宗親,目前成員已近萬名。

2017年4月,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董氏委員會派出7人代表團赴唐河縣湖陽鎮尋根考察。隨之,全球董姓宗親會祕書長董國超和北京、廣州、浙江等董氏宗親赴湖陽鎮董樓村尋根謁祖。2018年4月,河洛董姓文化研究會一行9人赴唐河縣湖陽鎮尋根謁祖。2018年11月,唐河縣古蓼國董氏文化研究會在鄭州與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董氏委員會對接,商討在唐河縣湖陽鎮廖山籌建中華董姓祠堂和董姓文化公園。

唐河縣古蓼國董姓文化研究會成員應邀積極參加全球各地董姓宗親文化研討和聯誼活動,廣泛宣傳、介紹唐河,引起全球董姓關注唐河、熱議唐河、聚焦唐河。

經董姓宗親倡議,唐河縣擬在湖陽鎮廖山上建設中華董姓祠堂和全球董姓文化產業園。唐河縣以根親文化作為新時代文化建設重要載體,用好自己的稀缺文化資源,打好根親文化牌,築牢根親文化作為凝聚海內外華人的重要精神紐帶,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

通訊員 路玉華 陳國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