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十八歲的時候,譚盾從電臺裡面聽到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聲音,非常震撼。

如此多的樂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齊,那麼長的音,像一條線一樣平緩、準確。

而我們平時接觸的音樂,比如絲竹、古琴,聽到的聲音都是單一、纖細、顫抖、晃動的。

1975年,譚盾高中畢業後,被下放到了雷鋒的故鄉,他以為自己從此就和音樂無緣了。

天天和跟螞蝗做鬥爭,天天插秧,每天工作差不多十六個小時。

但是譚盾插秧插得很好,他覺得既然做一件事情,就盡力把它做好。

一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1976年,湖南京劇團在下鄉演出時發生了翻船事故,省裡決定招收一批音樂家把京劇團重新組建起來。

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譚盾被挑中了。

1977年,高考恢復了,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考試。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十八歲的時候,譚盾從電臺裡面聽到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聲音,非常震撼。

如此多的樂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齊,那麼長的音,像一條線一樣平緩、準確。

而我們平時接觸的音樂,比如絲竹、古琴,聽到的聲音都是單一、纖細、顫抖、晃動的。

1975年,譚盾高中畢業後,被下放到了雷鋒的故鄉,他以為自己從此就和音樂無緣了。

天天和跟螞蝗做鬥爭,天天插秧,每天工作差不多十六個小時。

但是譚盾插秧插得很好,他覺得既然做一件事情,就盡力把它做好。

一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1976年,湖南京劇團在下鄉演出時發生了翻船事故,省裡決定招收一批音樂家把京劇團重新組建起來。

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譚盾被挑中了。

1977年,高考恢復了,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考試。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坐著火車去高考,因為沒有錢,譚盾只能逃票。

為了逃避查票,他做了一塊“廁所已壞”的牌子掛在廁所門上。

那次譚盾在廁所裡憋了二十幾個小時,只吃了幾個隨身帶的茶葉蛋,又餓又臭,難受極了。

火車到站的時候,譚盾已筋疲力盡。

而那些站在外面的人則驚呼:“原來廁所沒有壞!”

用三根弦的小提琴,譚盾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考了七天,考到第七天的時候,跟老師見面、口試。

口試的時候老師說,能不能談一段鋼琴或者拉一段小提琴。

譚盾抱起自個三根弦的小提琴。

老師說拉一段莫扎特吧。

譚盾回答:我還不知道誰是莫扎特。

老師又說那這樣吧,拉一段貝多芬。

譚盾又迷惑了:貝什麼?

譚盾把他的那把小提琴當成二胡拉,可正是音樂裡面那種紮根於泥土的東西,感染了主考老師。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十八歲的時候,譚盾從電臺裡面聽到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聲音,非常震撼。

如此多的樂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齊,那麼長的音,像一條線一樣平緩、準確。

而我們平時接觸的音樂,比如絲竹、古琴,聽到的聲音都是單一、纖細、顫抖、晃動的。

1975年,譚盾高中畢業後,被下放到了雷鋒的故鄉,他以為自己從此就和音樂無緣了。

天天和跟螞蝗做鬥爭,天天插秧,每天工作差不多十六個小時。

但是譚盾插秧插得很好,他覺得既然做一件事情,就盡力把它做好。

一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1976年,湖南京劇團在下鄉演出時發生了翻船事故,省裡決定招收一批音樂家把京劇團重新組建起來。

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譚盾被挑中了。

1977年,高考恢復了,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考試。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坐著火車去高考,因為沒有錢,譚盾只能逃票。

為了逃避查票,他做了一塊“廁所已壞”的牌子掛在廁所門上。

那次譚盾在廁所裡憋了二十幾個小時,只吃了幾個隨身帶的茶葉蛋,又餓又臭,難受極了。

火車到站的時候,譚盾已筋疲力盡。

而那些站在外面的人則驚呼:“原來廁所沒有壞!”

用三根弦的小提琴,譚盾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考了七天,考到第七天的時候,跟老師見面、口試。

口試的時候老師說,能不能談一段鋼琴或者拉一段小提琴。

譚盾抱起自個三根弦的小提琴。

老師說拉一段莫扎特吧。

譚盾回答:我還不知道誰是莫扎特。

老師又說那這樣吧,拉一段貝多芬。

譚盾又迷惑了:貝什麼?

譚盾把他的那把小提琴當成二胡拉,可正是音樂裡面那種紮根於泥土的東西,感染了主考老師。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考試之後,自我感覺不錯的譚盾,卻收到了一紙落榜通知書。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打電話去詢問,竟是因為小便檢查沒有通過。

這讓譚盾大為詫異,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身體絕對沒有問題。

後來一檢查,問題出在醫院的那批試管上。

譚盾再次拿著體檢單來到北京,最終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系。

03

21歲的譚盾,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第一屆學生。

譚盾報到的時候,晚去了幾天,正逢體育課。班裡的劉索拉、瞿小松、郭文景等,都在上體育課。

他去學校的時候挑著一根扁擔,前面一個揹包,後面一個生了很多鏽的鐵桶。

儼然班裡一幅魔幻的晚來者形象。

因為他喜歡水樂,所以入學的時候就自己背了個水桶。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十八歲的時候,譚盾從電臺裡面聽到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聲音,非常震撼。

如此多的樂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齊,那麼長的音,像一條線一樣平緩、準確。

而我們平時接觸的音樂,比如絲竹、古琴,聽到的聲音都是單一、纖細、顫抖、晃動的。

1975年,譚盾高中畢業後,被下放到了雷鋒的故鄉,他以為自己從此就和音樂無緣了。

天天和跟螞蝗做鬥爭,天天插秧,每天工作差不多十六個小時。

但是譚盾插秧插得很好,他覺得既然做一件事情,就盡力把它做好。

一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1976年,湖南京劇團在下鄉演出時發生了翻船事故,省裡決定招收一批音樂家把京劇團重新組建起來。

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譚盾被挑中了。

1977年,高考恢復了,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考試。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坐著火車去高考,因為沒有錢,譚盾只能逃票。

為了逃避查票,他做了一塊“廁所已壞”的牌子掛在廁所門上。

那次譚盾在廁所裡憋了二十幾個小時,只吃了幾個隨身帶的茶葉蛋,又餓又臭,難受極了。

火車到站的時候,譚盾已筋疲力盡。

而那些站在外面的人則驚呼:“原來廁所沒有壞!”

用三根弦的小提琴,譚盾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考了七天,考到第七天的時候,跟老師見面、口試。

口試的時候老師說,能不能談一段鋼琴或者拉一段小提琴。

譚盾抱起自個三根弦的小提琴。

老師說拉一段莫扎特吧。

譚盾回答:我還不知道誰是莫扎特。

老師又說那這樣吧,拉一段貝多芬。

譚盾又迷惑了:貝什麼?

譚盾把他的那把小提琴當成二胡拉,可正是音樂裡面那種紮根於泥土的東西,感染了主考老師。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考試之後,自我感覺不錯的譚盾,卻收到了一紙落榜通知書。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打電話去詢問,竟是因為小便檢查沒有通過。

這讓譚盾大為詫異,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身體絕對沒有問題。

後來一檢查,問題出在醫院的那批試管上。

譚盾再次拿著體檢單來到北京,最終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系。

03

21歲的譚盾,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第一屆學生。

譚盾報到的時候,晚去了幾天,正逢體育課。班裡的劉索拉、瞿小松、郭文景等,都在上體育課。

他去學校的時候挑著一根扁擔,前面一個揹包,後面一個生了很多鏽的鐵桶。

儼然班裡一幅魔幻的晚來者形象。

因為他喜歡水樂,所以入學的時候就自己背了個水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教授去車站接他,接來的時候一根扁擔。

譚盾當時聽到旁邊有個學生說,你看又來了一個湖南地主。

從湖南到北京,譚盾是帶著一肚子湖南民歌來的。

那是一個激情迸發和極度張揚個性的年代,年輕的譚盾同樣飽含著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激情與特質。

剛剛擺脫文革束縛的年輕人,充滿著對未來的嚮往。

譚盾同學裡,有瞿小松、葉小綱、郭文景等一批當時已經顯山露水,日後叱吒樂壇的人。

和那些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同學相比,譚盾顯然有很大差距,但是音樂方面的天份和湖南人的執著,使他成了同期學員中的佼佼者。

學生時代的譚盾,喜歡創新並勤于思考。

1979年22歲的譚盾,在讀完傳記小說《屈原》後,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

跳過當時的教學大綱,開始創作出他的第一首交響樂《離騷》,並在中國的第一次作曲比賽上獲獎。

借屈原之口,表達一切不滿與憤世嫉俗。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十八歲的時候,譚盾從電臺裡面聽到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聲音,非常震撼。

如此多的樂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齊,那麼長的音,像一條線一樣平緩、準確。

而我們平時接觸的音樂,比如絲竹、古琴,聽到的聲音都是單一、纖細、顫抖、晃動的。

1975年,譚盾高中畢業後,被下放到了雷鋒的故鄉,他以為自己從此就和音樂無緣了。

天天和跟螞蝗做鬥爭,天天插秧,每天工作差不多十六個小時。

但是譚盾插秧插得很好,他覺得既然做一件事情,就盡力把它做好。

一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1976年,湖南京劇團在下鄉演出時發生了翻船事故,省裡決定招收一批音樂家把京劇團重新組建起來。

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譚盾被挑中了。

1977年,高考恢復了,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考試。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坐著火車去高考,因為沒有錢,譚盾只能逃票。

為了逃避查票,他做了一塊“廁所已壞”的牌子掛在廁所門上。

那次譚盾在廁所裡憋了二十幾個小時,只吃了幾個隨身帶的茶葉蛋,又餓又臭,難受極了。

火車到站的時候,譚盾已筋疲力盡。

而那些站在外面的人則驚呼:“原來廁所沒有壞!”

用三根弦的小提琴,譚盾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考了七天,考到第七天的時候,跟老師見面、口試。

口試的時候老師說,能不能談一段鋼琴或者拉一段小提琴。

譚盾抱起自個三根弦的小提琴。

老師說拉一段莫扎特吧。

譚盾回答:我還不知道誰是莫扎特。

老師又說那這樣吧,拉一段貝多芬。

譚盾又迷惑了:貝什麼?

譚盾把他的那把小提琴當成二胡拉,可正是音樂裡面那種紮根於泥土的東西,感染了主考老師。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考試之後,自我感覺不錯的譚盾,卻收到了一紙落榜通知書。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打電話去詢問,竟是因為小便檢查沒有通過。

這讓譚盾大為詫異,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身體絕對沒有問題。

後來一檢查,問題出在醫院的那批試管上。

譚盾再次拿著體檢單來到北京,最終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系。

03

21歲的譚盾,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第一屆學生。

譚盾報到的時候,晚去了幾天,正逢體育課。班裡的劉索拉、瞿小松、郭文景等,都在上體育課。

他去學校的時候挑著一根扁擔,前面一個揹包,後面一個生了很多鏽的鐵桶。

儼然班裡一幅魔幻的晚來者形象。

因為他喜歡水樂,所以入學的時候就自己背了個水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教授去車站接他,接來的時候一根扁擔。

譚盾當時聽到旁邊有個學生說,你看又來了一個湖南地主。

從湖南到北京,譚盾是帶著一肚子湖南民歌來的。

那是一個激情迸發和極度張揚個性的年代,年輕的譚盾同樣飽含著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激情與特質。

剛剛擺脫文革束縛的年輕人,充滿著對未來的嚮往。

譚盾同學裡,有瞿小松、葉小綱、郭文景等一批當時已經顯山露水,日後叱吒樂壇的人。

和那些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同學相比,譚盾顯然有很大差距,但是音樂方面的天份和湖南人的執著,使他成了同期學員中的佼佼者。

學生時代的譚盾,喜歡創新並勤于思考。

1979年22歲的譚盾,在讀完傳記小說《屈原》後,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

跳過當時的教學大綱,開始創作出他的第一首交響樂《離騷》,並在中國的第一次作曲比賽上獲獎。

借屈原之口,表達一切不滿與憤世嫉俗。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這個交響樂中用了很多板鼓、簫等民族樂器和一些前衛的技術、音響。

作品一出來,就受到了巨大的爭議,有人欣賞,也有人批判。

譚盾不為所動,不斷在聲音和技術上進行探索。

他對自己熱愛的音樂、生活,都充滿著無比的激情。

1983年,26歲的譚盾又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韋伯國際作曲大獎,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作曲家。

譚盾也因此在中央音樂學院聲名鵲起,成為了當時學院的四大才子之一。

04

二十世紀80年代初,內地與香港第一部合拍影片《火燒圓明園》中的主題歌《豔陽天》的曲作者就是譚盾。

李翰祥找譚盾是因為聽了他的《離騷》,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意思。

那時候譚盾在讀大三,當李翰祥和譚盾談完以後,一直跟他講承德避暑山莊。

譚盾說想去看一次承德,還說不去承德,寫不出這個調來。李翰祥就把他送過去了。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十八歲的時候,譚盾從電臺裡面聽到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聲音,非常震撼。

如此多的樂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齊,那麼長的音,像一條線一樣平緩、準確。

而我們平時接觸的音樂,比如絲竹、古琴,聽到的聲音都是單一、纖細、顫抖、晃動的。

1975年,譚盾高中畢業後,被下放到了雷鋒的故鄉,他以為自己從此就和音樂無緣了。

天天和跟螞蝗做鬥爭,天天插秧,每天工作差不多十六個小時。

但是譚盾插秧插得很好,他覺得既然做一件事情,就盡力把它做好。

一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1976年,湖南京劇團在下鄉演出時發生了翻船事故,省裡決定招收一批音樂家把京劇團重新組建起來。

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譚盾被挑中了。

1977年,高考恢復了,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考試。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坐著火車去高考,因為沒有錢,譚盾只能逃票。

為了逃避查票,他做了一塊“廁所已壞”的牌子掛在廁所門上。

那次譚盾在廁所裡憋了二十幾個小時,只吃了幾個隨身帶的茶葉蛋,又餓又臭,難受極了。

火車到站的時候,譚盾已筋疲力盡。

而那些站在外面的人則驚呼:“原來廁所沒有壞!”

用三根弦的小提琴,譚盾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考了七天,考到第七天的時候,跟老師見面、口試。

口試的時候老師說,能不能談一段鋼琴或者拉一段小提琴。

譚盾抱起自個三根弦的小提琴。

老師說拉一段莫扎特吧。

譚盾回答:我還不知道誰是莫扎特。

老師又說那這樣吧,拉一段貝多芬。

譚盾又迷惑了:貝什麼?

譚盾把他的那把小提琴當成二胡拉,可正是音樂裡面那種紮根於泥土的東西,感染了主考老師。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考試之後,自我感覺不錯的譚盾,卻收到了一紙落榜通知書。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打電話去詢問,竟是因為小便檢查沒有通過。

這讓譚盾大為詫異,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身體絕對沒有問題。

後來一檢查,問題出在醫院的那批試管上。

譚盾再次拿著體檢單來到北京,最終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系。

03

21歲的譚盾,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第一屆學生。

譚盾報到的時候,晚去了幾天,正逢體育課。班裡的劉索拉、瞿小松、郭文景等,都在上體育課。

他去學校的時候挑著一根扁擔,前面一個揹包,後面一個生了很多鏽的鐵桶。

儼然班裡一幅魔幻的晚來者形象。

因為他喜歡水樂,所以入學的時候就自己背了個水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教授去車站接他,接來的時候一根扁擔。

譚盾當時聽到旁邊有個學生說,你看又來了一個湖南地主。

從湖南到北京,譚盾是帶著一肚子湖南民歌來的。

那是一個激情迸發和極度張揚個性的年代,年輕的譚盾同樣飽含著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激情與特質。

剛剛擺脫文革束縛的年輕人,充滿著對未來的嚮往。

譚盾同學裡,有瞿小松、葉小綱、郭文景等一批當時已經顯山露水,日後叱吒樂壇的人。

和那些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同學相比,譚盾顯然有很大差距,但是音樂方面的天份和湖南人的執著,使他成了同期學員中的佼佼者。

學生時代的譚盾,喜歡創新並勤于思考。

1979年22歲的譚盾,在讀完傳記小說《屈原》後,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

跳過當時的教學大綱,開始創作出他的第一首交響樂《離騷》,並在中國的第一次作曲比賽上獲獎。

借屈原之口,表達一切不滿與憤世嫉俗。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這個交響樂中用了很多板鼓、簫等民族樂器和一些前衛的技術、音響。

作品一出來,就受到了巨大的爭議,有人欣賞,也有人批判。

譚盾不為所動,不斷在聲音和技術上進行探索。

他對自己熱愛的音樂、生活,都充滿著無比的激情。

1983年,26歲的譚盾又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韋伯國際作曲大獎,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作曲家。

譚盾也因此在中央音樂學院聲名鵲起,成為了當時學院的四大才子之一。

04

二十世紀80年代初,內地與香港第一部合拍影片《火燒圓明園》中的主題歌《豔陽天》的曲作者就是譚盾。

李翰祥找譚盾是因為聽了他的《離騷》,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意思。

那時候譚盾在讀大三,當李翰祥和譚盾談完以後,一直跟他講承德避暑山莊。

譚盾說想去看一次承德,還說不去承德,寫不出這個調來。李翰祥就把他送過去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那個時候譚盾很愛慕劉曉慶,她正在承德拍戲。

到了承德以後,譚盾見到了劉曉慶,劉曉慶給他削了一個蘋果,吃了又給他削了一個。

譚盾心中一動,曉慶在他心目中一直是個很陽剛的女人,但是給他削蘋果的一瞬間,突然覺得非常非常的溫柔。

1986年,譚盾碩士畢業,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赴美攻讀音樂藝術博士學位。

留學前一天,教授從紐約考察回來說:你明天去紐約留學了,我有件事要告訴你,我發現美國的手紙好貴哦。

譚盾就跑到音樂學校門口買了一箱衛生紙48卷。

後來等他七年以後把博士讀完,那箱衛生紙還沒用完。

去美國留學的時候,母親對他說:“不喜歡藝術的女孩子千萬不要娶,不喜歡藝術的家庭千萬不要去住,不喜歡藝術的國家千萬不要去。”

成年後的譚盾,越來越覺得母親的話有道理。

“當你喜歡藝術時,這個國家就會充滿了關愛、人情、人性,會對所有的山水、天空、大地都充滿了感情,這就是藝術的巨大力量。”

但是迎接他的,卻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十八歲的時候,譚盾從電臺裡面聽到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聲音,非常震撼。

如此多的樂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齊,那麼長的音,像一條線一樣平緩、準確。

而我們平時接觸的音樂,比如絲竹、古琴,聽到的聲音都是單一、纖細、顫抖、晃動的。

1975年,譚盾高中畢業後,被下放到了雷鋒的故鄉,他以為自己從此就和音樂無緣了。

天天和跟螞蝗做鬥爭,天天插秧,每天工作差不多十六個小時。

但是譚盾插秧插得很好,他覺得既然做一件事情,就盡力把它做好。

一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1976年,湖南京劇團在下鄉演出時發生了翻船事故,省裡決定招收一批音樂家把京劇團重新組建起來。

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譚盾被挑中了。

1977年,高考恢復了,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考試。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坐著火車去高考,因為沒有錢,譚盾只能逃票。

為了逃避查票,他做了一塊“廁所已壞”的牌子掛在廁所門上。

那次譚盾在廁所裡憋了二十幾個小時,只吃了幾個隨身帶的茶葉蛋,又餓又臭,難受極了。

火車到站的時候,譚盾已筋疲力盡。

而那些站在外面的人則驚呼:“原來廁所沒有壞!”

用三根弦的小提琴,譚盾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考了七天,考到第七天的時候,跟老師見面、口試。

口試的時候老師說,能不能談一段鋼琴或者拉一段小提琴。

譚盾抱起自個三根弦的小提琴。

老師說拉一段莫扎特吧。

譚盾回答:我還不知道誰是莫扎特。

老師又說那這樣吧,拉一段貝多芬。

譚盾又迷惑了:貝什麼?

譚盾把他的那把小提琴當成二胡拉,可正是音樂裡面那種紮根於泥土的東西,感染了主考老師。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考試之後,自我感覺不錯的譚盾,卻收到了一紙落榜通知書。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打電話去詢問,竟是因為小便檢查沒有通過。

這讓譚盾大為詫異,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身體絕對沒有問題。

後來一檢查,問題出在醫院的那批試管上。

譚盾再次拿著體檢單來到北京,最終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系。

03

21歲的譚盾,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第一屆學生。

譚盾報到的時候,晚去了幾天,正逢體育課。班裡的劉索拉、瞿小松、郭文景等,都在上體育課。

他去學校的時候挑著一根扁擔,前面一個揹包,後面一個生了很多鏽的鐵桶。

儼然班裡一幅魔幻的晚來者形象。

因為他喜歡水樂,所以入學的時候就自己背了個水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教授去車站接他,接來的時候一根扁擔。

譚盾當時聽到旁邊有個學生說,你看又來了一個湖南地主。

從湖南到北京,譚盾是帶著一肚子湖南民歌來的。

那是一個激情迸發和極度張揚個性的年代,年輕的譚盾同樣飽含著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激情與特質。

剛剛擺脫文革束縛的年輕人,充滿著對未來的嚮往。

譚盾同學裡,有瞿小松、葉小綱、郭文景等一批當時已經顯山露水,日後叱吒樂壇的人。

和那些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同學相比,譚盾顯然有很大差距,但是音樂方面的天份和湖南人的執著,使他成了同期學員中的佼佼者。

學生時代的譚盾,喜歡創新並勤于思考。

1979年22歲的譚盾,在讀完傳記小說《屈原》後,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

跳過當時的教學大綱,開始創作出他的第一首交響樂《離騷》,並在中國的第一次作曲比賽上獲獎。

借屈原之口,表達一切不滿與憤世嫉俗。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這個交響樂中用了很多板鼓、簫等民族樂器和一些前衛的技術、音響。

作品一出來,就受到了巨大的爭議,有人欣賞,也有人批判。

譚盾不為所動,不斷在聲音和技術上進行探索。

他對自己熱愛的音樂、生活,都充滿著無比的激情。

1983年,26歲的譚盾又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韋伯國際作曲大獎,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作曲家。

譚盾也因此在中央音樂學院聲名鵲起,成為了當時學院的四大才子之一。

04

二十世紀80年代初,內地與香港第一部合拍影片《火燒圓明園》中的主題歌《豔陽天》的曲作者就是譚盾。

李翰祥找譚盾是因為聽了他的《離騷》,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意思。

那時候譚盾在讀大三,當李翰祥和譚盾談完以後,一直跟他講承德避暑山莊。

譚盾說想去看一次承德,還說不去承德,寫不出這個調來。李翰祥就把他送過去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那個時候譚盾很愛慕劉曉慶,她正在承德拍戲。

到了承德以後,譚盾見到了劉曉慶,劉曉慶給他削了一個蘋果,吃了又給他削了一個。

譚盾心中一動,曉慶在他心目中一直是個很陽剛的女人,但是給他削蘋果的一瞬間,突然覺得非常非常的溫柔。

1986年,譚盾碩士畢業,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赴美攻讀音樂藝術博士學位。

留學前一天,教授從紐約考察回來說:你明天去紐約留學了,我有件事要告訴你,我發現美國的手紙好貴哦。

譚盾就跑到音樂學校門口買了一箱衛生紙48卷。

後來等他七年以後把博士讀完,那箱衛生紙還沒用完。

去美國留學的時候,母親對他說:“不喜歡藝術的女孩子千萬不要娶,不喜歡藝術的家庭千萬不要去住,不喜歡藝術的國家千萬不要去。”

成年後的譚盾,越來越覺得母親的話有道理。

“當你喜歡藝術時,這個國家就會充滿了關愛、人情、人性,會對所有的山水、天空、大地都充滿了感情,這就是藝術的巨大力量。”

但是迎接他的,卻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雖然拿到學校最高的獎學金,但也還不足以維持日常生計,於是譚盾去打零工、街頭拉琴。

一般都是在凌晨3點鐘拉琴,因為白天要讀書,傍晚要去打一份工。

譚盾在藝術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一住就是十年,那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

“全世界的神經病都在那裡,你知道有多神經嗎?”

身邊忽然冒出來一個人,你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竟然,他懷著的理想和你一模一樣!

這群人中,有來自北京的艾未未、陳凱歌,有來自臺灣的李安,也有來自上海的陳丹青和陳逸飛。

他們很窮,很年輕,可每個人都有著近乎狂妄的抱負。

如同堂吉訶德一般執著而偏執,卻又那麼的純粹和真誠。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十八歲的時候,譚盾從電臺裡面聽到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聲音,非常震撼。

如此多的樂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齊,那麼長的音,像一條線一樣平緩、準確。

而我們平時接觸的音樂,比如絲竹、古琴,聽到的聲音都是單一、纖細、顫抖、晃動的。

1975年,譚盾高中畢業後,被下放到了雷鋒的故鄉,他以為自己從此就和音樂無緣了。

天天和跟螞蝗做鬥爭,天天插秧,每天工作差不多十六個小時。

但是譚盾插秧插得很好,他覺得既然做一件事情,就盡力把它做好。

一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1976年,湖南京劇團在下鄉演出時發生了翻船事故,省裡決定招收一批音樂家把京劇團重新組建起來。

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譚盾被挑中了。

1977年,高考恢復了,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考試。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坐著火車去高考,因為沒有錢,譚盾只能逃票。

為了逃避查票,他做了一塊“廁所已壞”的牌子掛在廁所門上。

那次譚盾在廁所裡憋了二十幾個小時,只吃了幾個隨身帶的茶葉蛋,又餓又臭,難受極了。

火車到站的時候,譚盾已筋疲力盡。

而那些站在外面的人則驚呼:“原來廁所沒有壞!”

用三根弦的小提琴,譚盾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考了七天,考到第七天的時候,跟老師見面、口試。

口試的時候老師說,能不能談一段鋼琴或者拉一段小提琴。

譚盾抱起自個三根弦的小提琴。

老師說拉一段莫扎特吧。

譚盾回答:我還不知道誰是莫扎特。

老師又說那這樣吧,拉一段貝多芬。

譚盾又迷惑了:貝什麼?

譚盾把他的那把小提琴當成二胡拉,可正是音樂裡面那種紮根於泥土的東西,感染了主考老師。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考試之後,自我感覺不錯的譚盾,卻收到了一紙落榜通知書。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打電話去詢問,竟是因為小便檢查沒有通過。

這讓譚盾大為詫異,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身體絕對沒有問題。

後來一檢查,問題出在醫院的那批試管上。

譚盾再次拿著體檢單來到北京,最終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系。

03

21歲的譚盾,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第一屆學生。

譚盾報到的時候,晚去了幾天,正逢體育課。班裡的劉索拉、瞿小松、郭文景等,都在上體育課。

他去學校的時候挑著一根扁擔,前面一個揹包,後面一個生了很多鏽的鐵桶。

儼然班裡一幅魔幻的晚來者形象。

因為他喜歡水樂,所以入學的時候就自己背了個水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教授去車站接他,接來的時候一根扁擔。

譚盾當時聽到旁邊有個學生說,你看又來了一個湖南地主。

從湖南到北京,譚盾是帶著一肚子湖南民歌來的。

那是一個激情迸發和極度張揚個性的年代,年輕的譚盾同樣飽含著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激情與特質。

剛剛擺脫文革束縛的年輕人,充滿著對未來的嚮往。

譚盾同學裡,有瞿小松、葉小綱、郭文景等一批當時已經顯山露水,日後叱吒樂壇的人。

和那些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同學相比,譚盾顯然有很大差距,但是音樂方面的天份和湖南人的執著,使他成了同期學員中的佼佼者。

學生時代的譚盾,喜歡創新並勤于思考。

1979年22歲的譚盾,在讀完傳記小說《屈原》後,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

跳過當時的教學大綱,開始創作出他的第一首交響樂《離騷》,並在中國的第一次作曲比賽上獲獎。

借屈原之口,表達一切不滿與憤世嫉俗。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這個交響樂中用了很多板鼓、簫等民族樂器和一些前衛的技術、音響。

作品一出來,就受到了巨大的爭議,有人欣賞,也有人批判。

譚盾不為所動,不斷在聲音和技術上進行探索。

他對自己熱愛的音樂、生活,都充滿著無比的激情。

1983年,26歲的譚盾又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韋伯國際作曲大獎,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作曲家。

譚盾也因此在中央音樂學院聲名鵲起,成為了當時學院的四大才子之一。

04

二十世紀80年代初,內地與香港第一部合拍影片《火燒圓明園》中的主題歌《豔陽天》的曲作者就是譚盾。

李翰祥找譚盾是因為聽了他的《離騷》,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意思。

那時候譚盾在讀大三,當李翰祥和譚盾談完以後,一直跟他講承德避暑山莊。

譚盾說想去看一次承德,還說不去承德,寫不出這個調來。李翰祥就把他送過去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那個時候譚盾很愛慕劉曉慶,她正在承德拍戲。

到了承德以後,譚盾見到了劉曉慶,劉曉慶給他削了一個蘋果,吃了又給他削了一個。

譚盾心中一動,曉慶在他心目中一直是個很陽剛的女人,但是給他削蘋果的一瞬間,突然覺得非常非常的溫柔。

1986年,譚盾碩士畢業,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赴美攻讀音樂藝術博士學位。

留學前一天,教授從紐約考察回來說:你明天去紐約留學了,我有件事要告訴你,我發現美國的手紙好貴哦。

譚盾就跑到音樂學校門口買了一箱衛生紙48卷。

後來等他七年以後把博士讀完,那箱衛生紙還沒用完。

去美國留學的時候,母親對他說:“不喜歡藝術的女孩子千萬不要娶,不喜歡藝術的家庭千萬不要去住,不喜歡藝術的國家千萬不要去。”

成年後的譚盾,越來越覺得母親的話有道理。

“當你喜歡藝術時,這個國家就會充滿了關愛、人情、人性,會對所有的山水、天空、大地都充滿了感情,這就是藝術的巨大力量。”

但是迎接他的,卻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雖然拿到學校最高的獎學金,但也還不足以維持日常生計,於是譚盾去打零工、街頭拉琴。

一般都是在凌晨3點鐘拉琴,因為白天要讀書,傍晚要去打一份工。

譚盾在藝術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一住就是十年,那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

“全世界的神經病都在那裡,你知道有多神經嗎?”

身邊忽然冒出來一個人,你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竟然,他懷著的理想和你一模一樣!

這群人中,有來自北京的艾未未、陳凱歌,有來自臺灣的李安,也有來自上海的陳丹青和陳逸飛。

他們很窮,很年輕,可每個人都有著近乎狂妄的抱負。

如同堂吉訶德一般執著而偏執,卻又那麼的純粹和真誠。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剛到紐約的時候,譚盾英語不行,他就對著牆拼命地學英文。

把牆想象成A,自己是B,模擬許多場景;然後再去和別人練,一個又一個,一天又一天。

到了後來,他發現所有人見到他就拐彎,覺得他有“英語神經病”。

正因為他的勤學苦練,才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多機會。

在見老師之前,想象模擬了許多場景,老師會怎麼問,自己應該怎麼回答,應該怎麼引人入勝。

讓老師和他一起去湖南體驗感受他最擅長的水樂,結果他成功了。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十八歲的時候,譚盾從電臺裡面聽到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聲音,非常震撼。

如此多的樂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齊,那麼長的音,像一條線一樣平緩、準確。

而我們平時接觸的音樂,比如絲竹、古琴,聽到的聲音都是單一、纖細、顫抖、晃動的。

1975年,譚盾高中畢業後,被下放到了雷鋒的故鄉,他以為自己從此就和音樂無緣了。

天天和跟螞蝗做鬥爭,天天插秧,每天工作差不多十六個小時。

但是譚盾插秧插得很好,他覺得既然做一件事情,就盡力把它做好。

一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1976年,湖南京劇團在下鄉演出時發生了翻船事故,省裡決定招收一批音樂家把京劇團重新組建起來。

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譚盾被挑中了。

1977年,高考恢復了,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考試。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坐著火車去高考,因為沒有錢,譚盾只能逃票。

為了逃避查票,他做了一塊“廁所已壞”的牌子掛在廁所門上。

那次譚盾在廁所裡憋了二十幾個小時,只吃了幾個隨身帶的茶葉蛋,又餓又臭,難受極了。

火車到站的時候,譚盾已筋疲力盡。

而那些站在外面的人則驚呼:“原來廁所沒有壞!”

用三根弦的小提琴,譚盾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考了七天,考到第七天的時候,跟老師見面、口試。

口試的時候老師說,能不能談一段鋼琴或者拉一段小提琴。

譚盾抱起自個三根弦的小提琴。

老師說拉一段莫扎特吧。

譚盾回答:我還不知道誰是莫扎特。

老師又說那這樣吧,拉一段貝多芬。

譚盾又迷惑了:貝什麼?

譚盾把他的那把小提琴當成二胡拉,可正是音樂裡面那種紮根於泥土的東西,感染了主考老師。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考試之後,自我感覺不錯的譚盾,卻收到了一紙落榜通知書。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打電話去詢問,竟是因為小便檢查沒有通過。

這讓譚盾大為詫異,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身體絕對沒有問題。

後來一檢查,問題出在醫院的那批試管上。

譚盾再次拿著體檢單來到北京,最終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系。

03

21歲的譚盾,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第一屆學生。

譚盾報到的時候,晚去了幾天,正逢體育課。班裡的劉索拉、瞿小松、郭文景等,都在上體育課。

他去學校的時候挑著一根扁擔,前面一個揹包,後面一個生了很多鏽的鐵桶。

儼然班裡一幅魔幻的晚來者形象。

因為他喜歡水樂,所以入學的時候就自己背了個水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教授去車站接他,接來的時候一根扁擔。

譚盾當時聽到旁邊有個學生說,你看又來了一個湖南地主。

從湖南到北京,譚盾是帶著一肚子湖南民歌來的。

那是一個激情迸發和極度張揚個性的年代,年輕的譚盾同樣飽含著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激情與特質。

剛剛擺脫文革束縛的年輕人,充滿著對未來的嚮往。

譚盾同學裡,有瞿小松、葉小綱、郭文景等一批當時已經顯山露水,日後叱吒樂壇的人。

和那些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同學相比,譚盾顯然有很大差距,但是音樂方面的天份和湖南人的執著,使他成了同期學員中的佼佼者。

學生時代的譚盾,喜歡創新並勤于思考。

1979年22歲的譚盾,在讀完傳記小說《屈原》後,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

跳過當時的教學大綱,開始創作出他的第一首交響樂《離騷》,並在中國的第一次作曲比賽上獲獎。

借屈原之口,表達一切不滿與憤世嫉俗。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這個交響樂中用了很多板鼓、簫等民族樂器和一些前衛的技術、音響。

作品一出來,就受到了巨大的爭議,有人欣賞,也有人批判。

譚盾不為所動,不斷在聲音和技術上進行探索。

他對自己熱愛的音樂、生活,都充滿著無比的激情。

1983年,26歲的譚盾又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韋伯國際作曲大獎,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作曲家。

譚盾也因此在中央音樂學院聲名鵲起,成為了當時學院的四大才子之一。

04

二十世紀80年代初,內地與香港第一部合拍影片《火燒圓明園》中的主題歌《豔陽天》的曲作者就是譚盾。

李翰祥找譚盾是因為聽了他的《離騷》,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意思。

那時候譚盾在讀大三,當李翰祥和譚盾談完以後,一直跟他講承德避暑山莊。

譚盾說想去看一次承德,還說不去承德,寫不出這個調來。李翰祥就把他送過去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那個時候譚盾很愛慕劉曉慶,她正在承德拍戲。

到了承德以後,譚盾見到了劉曉慶,劉曉慶給他削了一個蘋果,吃了又給他削了一個。

譚盾心中一動,曉慶在他心目中一直是個很陽剛的女人,但是給他削蘋果的一瞬間,突然覺得非常非常的溫柔。

1986年,譚盾碩士畢業,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赴美攻讀音樂藝術博士學位。

留學前一天,教授從紐約考察回來說:你明天去紐約留學了,我有件事要告訴你,我發現美國的手紙好貴哦。

譚盾就跑到音樂學校門口買了一箱衛生紙48卷。

後來等他七年以後把博士讀完,那箱衛生紙還沒用完。

去美國留學的時候,母親對他說:“不喜歡藝術的女孩子千萬不要娶,不喜歡藝術的家庭千萬不要去住,不喜歡藝術的國家千萬不要去。”

成年後的譚盾,越來越覺得母親的話有道理。

“當你喜歡藝術時,這個國家就會充滿了關愛、人情、人性,會對所有的山水、天空、大地都充滿了感情,這就是藝術的巨大力量。”

但是迎接他的,卻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雖然拿到學校最高的獎學金,但也還不足以維持日常生計,於是譚盾去打零工、街頭拉琴。

一般都是在凌晨3點鐘拉琴,因為白天要讀書,傍晚要去打一份工。

譚盾在藝術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一住就是十年,那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

“全世界的神經病都在那裡,你知道有多神經嗎?”

身邊忽然冒出來一個人,你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竟然,他懷著的理想和你一模一樣!

這群人中,有來自北京的艾未未、陳凱歌,有來自臺灣的李安,也有來自上海的陳丹青和陳逸飛。

他們很窮,很年輕,可每個人都有著近乎狂妄的抱負。

如同堂吉訶德一般執著而偏執,卻又那麼的純粹和真誠。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剛到紐約的時候,譚盾英語不行,他就對著牆拼命地學英文。

把牆想象成A,自己是B,模擬許多場景;然後再去和別人練,一個又一個,一天又一天。

到了後來,他發現所有人見到他就拐彎,覺得他有“英語神經病”。

正因為他的勤學苦練,才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多機會。

在見老師之前,想象模擬了許多場景,老師會怎麼問,自己應該怎麼回答,應該怎麼引人入勝。

讓老師和他一起去湖南體驗感受他最擅長的水樂,結果他成功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年中秋節,譚盾和一幫中國留學生一起過中秋。

當時譚盾在街頭拉小提琴,艾未未在街上畫畫,陳凱歌、顧長衛都在勤工儉學。

那個中秋夜,他們那幫潦倒的藝術家爬上了中國城裡一個破舊的工廠廢墟屋頂。

因為負責帶月餅的人遲到了,他們只能望著天空,想象自己每人咬一塊月亮。

05

從北京剛到紐約的譚盾還是個憤青,每天都想尋找自己,都想創新。

直到有一次,他被邀請去墨西哥的現代音樂節。

在墨西哥城郊外的很遠的地方,他看到好幾個金字塔。

金字塔旁有一個很像瑪雅文化裡邊的素描老人,在燒一種“瑪雅陶笛”。

譚盾聽著老人吹笛子,彷佛看見老人在那個金字塔的尖上,跟風說自己的故事,然後風以回訴。

老人講:“地球是件樂器,你用泥土捏起來的聲音,就是地球的聲音。”

那一刻“聲無哀樂”感在譚盾的心裡生出來。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十八歲的時候,譚盾從電臺裡面聽到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聲音,非常震撼。

如此多的樂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齊,那麼長的音,像一條線一樣平緩、準確。

而我們平時接觸的音樂,比如絲竹、古琴,聽到的聲音都是單一、纖細、顫抖、晃動的。

1975年,譚盾高中畢業後,被下放到了雷鋒的故鄉,他以為自己從此就和音樂無緣了。

天天和跟螞蝗做鬥爭,天天插秧,每天工作差不多十六個小時。

但是譚盾插秧插得很好,他覺得既然做一件事情,就盡力把它做好。

一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1976年,湖南京劇團在下鄉演出時發生了翻船事故,省裡決定招收一批音樂家把京劇團重新組建起來。

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譚盾被挑中了。

1977年,高考恢復了,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考試。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坐著火車去高考,因為沒有錢,譚盾只能逃票。

為了逃避查票,他做了一塊“廁所已壞”的牌子掛在廁所門上。

那次譚盾在廁所裡憋了二十幾個小時,只吃了幾個隨身帶的茶葉蛋,又餓又臭,難受極了。

火車到站的時候,譚盾已筋疲力盡。

而那些站在外面的人則驚呼:“原來廁所沒有壞!”

用三根弦的小提琴,譚盾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考了七天,考到第七天的時候,跟老師見面、口試。

口試的時候老師說,能不能談一段鋼琴或者拉一段小提琴。

譚盾抱起自個三根弦的小提琴。

老師說拉一段莫扎特吧。

譚盾回答:我還不知道誰是莫扎特。

老師又說那這樣吧,拉一段貝多芬。

譚盾又迷惑了:貝什麼?

譚盾把他的那把小提琴當成二胡拉,可正是音樂裡面那種紮根於泥土的東西,感染了主考老師。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考試之後,自我感覺不錯的譚盾,卻收到了一紙落榜通知書。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打電話去詢問,竟是因為小便檢查沒有通過。

這讓譚盾大為詫異,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身體絕對沒有問題。

後來一檢查,問題出在醫院的那批試管上。

譚盾再次拿著體檢單來到北京,最終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系。

03

21歲的譚盾,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第一屆學生。

譚盾報到的時候,晚去了幾天,正逢體育課。班裡的劉索拉、瞿小松、郭文景等,都在上體育課。

他去學校的時候挑著一根扁擔,前面一個揹包,後面一個生了很多鏽的鐵桶。

儼然班裡一幅魔幻的晚來者形象。

因為他喜歡水樂,所以入學的時候就自己背了個水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教授去車站接他,接來的時候一根扁擔。

譚盾當時聽到旁邊有個學生說,你看又來了一個湖南地主。

從湖南到北京,譚盾是帶著一肚子湖南民歌來的。

那是一個激情迸發和極度張揚個性的年代,年輕的譚盾同樣飽含著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激情與特質。

剛剛擺脫文革束縛的年輕人,充滿著對未來的嚮往。

譚盾同學裡,有瞿小松、葉小綱、郭文景等一批當時已經顯山露水,日後叱吒樂壇的人。

和那些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同學相比,譚盾顯然有很大差距,但是音樂方面的天份和湖南人的執著,使他成了同期學員中的佼佼者。

學生時代的譚盾,喜歡創新並勤于思考。

1979年22歲的譚盾,在讀完傳記小說《屈原》後,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

跳過當時的教學大綱,開始創作出他的第一首交響樂《離騷》,並在中國的第一次作曲比賽上獲獎。

借屈原之口,表達一切不滿與憤世嫉俗。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這個交響樂中用了很多板鼓、簫等民族樂器和一些前衛的技術、音響。

作品一出來,就受到了巨大的爭議,有人欣賞,也有人批判。

譚盾不為所動,不斷在聲音和技術上進行探索。

他對自己熱愛的音樂、生活,都充滿著無比的激情。

1983年,26歲的譚盾又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韋伯國際作曲大獎,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作曲家。

譚盾也因此在中央音樂學院聲名鵲起,成為了當時學院的四大才子之一。

04

二十世紀80年代初,內地與香港第一部合拍影片《火燒圓明園》中的主題歌《豔陽天》的曲作者就是譚盾。

李翰祥找譚盾是因為聽了他的《離騷》,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意思。

那時候譚盾在讀大三,當李翰祥和譚盾談完以後,一直跟他講承德避暑山莊。

譚盾說想去看一次承德,還說不去承德,寫不出這個調來。李翰祥就把他送過去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那個時候譚盾很愛慕劉曉慶,她正在承德拍戲。

到了承德以後,譚盾見到了劉曉慶,劉曉慶給他削了一個蘋果,吃了又給他削了一個。

譚盾心中一動,曉慶在他心目中一直是個很陽剛的女人,但是給他削蘋果的一瞬間,突然覺得非常非常的溫柔。

1986年,譚盾碩士畢業,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赴美攻讀音樂藝術博士學位。

留學前一天,教授從紐約考察回來說:你明天去紐約留學了,我有件事要告訴你,我發現美國的手紙好貴哦。

譚盾就跑到音樂學校門口買了一箱衛生紙48卷。

後來等他七年以後把博士讀完,那箱衛生紙還沒用完。

去美國留學的時候,母親對他說:“不喜歡藝術的女孩子千萬不要娶,不喜歡藝術的家庭千萬不要去住,不喜歡藝術的國家千萬不要去。”

成年後的譚盾,越來越覺得母親的話有道理。

“當你喜歡藝術時,這個國家就會充滿了關愛、人情、人性,會對所有的山水、天空、大地都充滿了感情,這就是藝術的巨大力量。”

但是迎接他的,卻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雖然拿到學校最高的獎學金,但也還不足以維持日常生計,於是譚盾去打零工、街頭拉琴。

一般都是在凌晨3點鐘拉琴,因為白天要讀書,傍晚要去打一份工。

譚盾在藝術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一住就是十年,那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

“全世界的神經病都在那裡,你知道有多神經嗎?”

身邊忽然冒出來一個人,你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竟然,他懷著的理想和你一模一樣!

這群人中,有來自北京的艾未未、陳凱歌,有來自臺灣的李安,也有來自上海的陳丹青和陳逸飛。

他們很窮,很年輕,可每個人都有著近乎狂妄的抱負。

如同堂吉訶德一般執著而偏執,卻又那麼的純粹和真誠。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剛到紐約的時候,譚盾英語不行,他就對著牆拼命地學英文。

把牆想象成A,自己是B,模擬許多場景;然後再去和別人練,一個又一個,一天又一天。

到了後來,他發現所有人見到他就拐彎,覺得他有“英語神經病”。

正因為他的勤學苦練,才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多機會。

在見老師之前,想象模擬了許多場景,老師會怎麼問,自己應該怎麼回答,應該怎麼引人入勝。

讓老師和他一起去湖南體驗感受他最擅長的水樂,結果他成功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年中秋節,譚盾和一幫中國留學生一起過中秋。

當時譚盾在街頭拉小提琴,艾未未在街上畫畫,陳凱歌、顧長衛都在勤工儉學。

那個中秋夜,他們那幫潦倒的藝術家爬上了中國城裡一個破舊的工廠廢墟屋頂。

因為負責帶月餅的人遲到了,他們只能望著天空,想象自己每人咬一塊月亮。

05

從北京剛到紐約的譚盾還是個憤青,每天都想尋找自己,都想創新。

直到有一次,他被邀請去墨西哥的現代音樂節。

在墨西哥城郊外的很遠的地方,他看到好幾個金字塔。

金字塔旁有一個很像瑪雅文化裡邊的素描老人,在燒一種“瑪雅陶笛”。

譚盾聽著老人吹笛子,彷佛看見老人在那個金字塔的尖上,跟風說自己的故事,然後風以回訴。

老人講:“地球是件樂器,你用泥土捏起來的聲音,就是地球的聲音。”

那一刻“聲無哀樂”感在譚盾的心裡生出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紐約剛剛拿到博士學位的譚盾,接到請他去指揮的一份合同。

他打開一看是“費城交響樂團”,當時就覺得這個夢怎麼成真了呢?他有點害怕。

甚至完全不相信,所以他來到卡內基音樂廳。

往臺子上一站,排練的時候,一看底下:這個就是那個二十年前我在田裡邊插秧的時候,把我引入貝多芬的那個樂團嗎?

然後拿起指揮棒,但總覺得這個不是真的。

從湖南的田裡邊到費城交響樂團的指揮台,這個距離不是二十年。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十八歲的時候,譚盾從電臺裡面聽到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聲音,非常震撼。

如此多的樂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齊,那麼長的音,像一條線一樣平緩、準確。

而我們平時接觸的音樂,比如絲竹、古琴,聽到的聲音都是單一、纖細、顫抖、晃動的。

1975年,譚盾高中畢業後,被下放到了雷鋒的故鄉,他以為自己從此就和音樂無緣了。

天天和跟螞蝗做鬥爭,天天插秧,每天工作差不多十六個小時。

但是譚盾插秧插得很好,他覺得既然做一件事情,就盡力把它做好。

一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1976年,湖南京劇團在下鄉演出時發生了翻船事故,省裡決定招收一批音樂家把京劇團重新組建起來。

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譚盾被挑中了。

1977年,高考恢復了,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考試。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坐著火車去高考,因為沒有錢,譚盾只能逃票。

為了逃避查票,他做了一塊“廁所已壞”的牌子掛在廁所門上。

那次譚盾在廁所裡憋了二十幾個小時,只吃了幾個隨身帶的茶葉蛋,又餓又臭,難受極了。

火車到站的時候,譚盾已筋疲力盡。

而那些站在外面的人則驚呼:“原來廁所沒有壞!”

用三根弦的小提琴,譚盾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考了七天,考到第七天的時候,跟老師見面、口試。

口試的時候老師說,能不能談一段鋼琴或者拉一段小提琴。

譚盾抱起自個三根弦的小提琴。

老師說拉一段莫扎特吧。

譚盾回答:我還不知道誰是莫扎特。

老師又說那這樣吧,拉一段貝多芬。

譚盾又迷惑了:貝什麼?

譚盾把他的那把小提琴當成二胡拉,可正是音樂裡面那種紮根於泥土的東西,感染了主考老師。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考試之後,自我感覺不錯的譚盾,卻收到了一紙落榜通知書。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打電話去詢問,竟是因為小便檢查沒有通過。

這讓譚盾大為詫異,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身體絕對沒有問題。

後來一檢查,問題出在醫院的那批試管上。

譚盾再次拿著體檢單來到北京,最終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系。

03

21歲的譚盾,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第一屆學生。

譚盾報到的時候,晚去了幾天,正逢體育課。班裡的劉索拉、瞿小松、郭文景等,都在上體育課。

他去學校的時候挑著一根扁擔,前面一個揹包,後面一個生了很多鏽的鐵桶。

儼然班裡一幅魔幻的晚來者形象。

因為他喜歡水樂,所以入學的時候就自己背了個水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教授去車站接他,接來的時候一根扁擔。

譚盾當時聽到旁邊有個學生說,你看又來了一個湖南地主。

從湖南到北京,譚盾是帶著一肚子湖南民歌來的。

那是一個激情迸發和極度張揚個性的年代,年輕的譚盾同樣飽含著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激情與特質。

剛剛擺脫文革束縛的年輕人,充滿著對未來的嚮往。

譚盾同學裡,有瞿小松、葉小綱、郭文景等一批當時已經顯山露水,日後叱吒樂壇的人。

和那些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同學相比,譚盾顯然有很大差距,但是音樂方面的天份和湖南人的執著,使他成了同期學員中的佼佼者。

學生時代的譚盾,喜歡創新並勤于思考。

1979年22歲的譚盾,在讀完傳記小說《屈原》後,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

跳過當時的教學大綱,開始創作出他的第一首交響樂《離騷》,並在中國的第一次作曲比賽上獲獎。

借屈原之口,表達一切不滿與憤世嫉俗。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這個交響樂中用了很多板鼓、簫等民族樂器和一些前衛的技術、音響。

作品一出來,就受到了巨大的爭議,有人欣賞,也有人批判。

譚盾不為所動,不斷在聲音和技術上進行探索。

他對自己熱愛的音樂、生活,都充滿著無比的激情。

1983年,26歲的譚盾又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韋伯國際作曲大獎,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作曲家。

譚盾也因此在中央音樂學院聲名鵲起,成為了當時學院的四大才子之一。

04

二十世紀80年代初,內地與香港第一部合拍影片《火燒圓明園》中的主題歌《豔陽天》的曲作者就是譚盾。

李翰祥找譚盾是因為聽了他的《離騷》,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意思。

那時候譚盾在讀大三,當李翰祥和譚盾談完以後,一直跟他講承德避暑山莊。

譚盾說想去看一次承德,還說不去承德,寫不出這個調來。李翰祥就把他送過去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那個時候譚盾很愛慕劉曉慶,她正在承德拍戲。

到了承德以後,譚盾見到了劉曉慶,劉曉慶給他削了一個蘋果,吃了又給他削了一個。

譚盾心中一動,曉慶在他心目中一直是個很陽剛的女人,但是給他削蘋果的一瞬間,突然覺得非常非常的溫柔。

1986年,譚盾碩士畢業,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赴美攻讀音樂藝術博士學位。

留學前一天,教授從紐約考察回來說:你明天去紐約留學了,我有件事要告訴你,我發現美國的手紙好貴哦。

譚盾就跑到音樂學校門口買了一箱衛生紙48卷。

後來等他七年以後把博士讀完,那箱衛生紙還沒用完。

去美國留學的時候,母親對他說:“不喜歡藝術的女孩子千萬不要娶,不喜歡藝術的家庭千萬不要去住,不喜歡藝術的國家千萬不要去。”

成年後的譚盾,越來越覺得母親的話有道理。

“當你喜歡藝術時,這個國家就會充滿了關愛、人情、人性,會對所有的山水、天空、大地都充滿了感情,這就是藝術的巨大力量。”

但是迎接他的,卻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雖然拿到學校最高的獎學金,但也還不足以維持日常生計,於是譚盾去打零工、街頭拉琴。

一般都是在凌晨3點鐘拉琴,因為白天要讀書,傍晚要去打一份工。

譚盾在藝術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一住就是十年,那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

“全世界的神經病都在那裡,你知道有多神經嗎?”

身邊忽然冒出來一個人,你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竟然,他懷著的理想和你一模一樣!

這群人中,有來自北京的艾未未、陳凱歌,有來自臺灣的李安,也有來自上海的陳丹青和陳逸飛。

他們很窮,很年輕,可每個人都有著近乎狂妄的抱負。

如同堂吉訶德一般執著而偏執,卻又那麼的純粹和真誠。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剛到紐約的時候,譚盾英語不行,他就對著牆拼命地學英文。

把牆想象成A,自己是B,模擬許多場景;然後再去和別人練,一個又一個,一天又一天。

到了後來,他發現所有人見到他就拐彎,覺得他有“英語神經病”。

正因為他的勤學苦練,才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多機會。

在見老師之前,想象模擬了許多場景,老師會怎麼問,自己應該怎麼回答,應該怎麼引人入勝。

讓老師和他一起去湖南體驗感受他最擅長的水樂,結果他成功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年中秋節,譚盾和一幫中國留學生一起過中秋。

當時譚盾在街頭拉小提琴,艾未未在街上畫畫,陳凱歌、顧長衛都在勤工儉學。

那個中秋夜,他們那幫潦倒的藝術家爬上了中國城裡一個破舊的工廠廢墟屋頂。

因為負責帶月餅的人遲到了,他們只能望著天空,想象自己每人咬一塊月亮。

05

從北京剛到紐約的譚盾還是個憤青,每天都想尋找自己,都想創新。

直到有一次,他被邀請去墨西哥的現代音樂節。

在墨西哥城郊外的很遠的地方,他看到好幾個金字塔。

金字塔旁有一個很像瑪雅文化裡邊的素描老人,在燒一種“瑪雅陶笛”。

譚盾聽著老人吹笛子,彷佛看見老人在那個金字塔的尖上,跟風說自己的故事,然後風以回訴。

老人講:“地球是件樂器,你用泥土捏起來的聲音,就是地球的聲音。”

那一刻“聲無哀樂”感在譚盾的心裡生出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紐約剛剛拿到博士學位的譚盾,接到請他去指揮的一份合同。

他打開一看是“費城交響樂團”,當時就覺得這個夢怎麼成真了呢?他有點害怕。

甚至完全不相信,所以他來到卡內基音樂廳。

往臺子上一站,排練的時候,一看底下:這個就是那個二十年前我在田裡邊插秧的時候,把我引入貝多芬的那個樂團嗎?

然後拿起指揮棒,但總覺得這個不是真的。

從湖南的田裡邊到費城交響樂團的指揮台,這個距離不是二十年。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譚盾一生獲獎無數,其中2001年與李安合作的《臥虎藏龍》更是獲譽無數。

李安憑藉這部影片獲得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項

譚盾不僅贏得使他聲名遠播的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金像獎,還摘得了格萊美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專輯獎。

中國武術的精髓,就是在於它可以把內心深處的東西表現出來。

它不是一個類似通常的港臺武術片,而是打魂。

譚盾跟李安說,要有戲曲,還有一定要有馬友友。

“哎呀,怎麼又把馬友友扯進來了”。

“任何東西都要有一個脊樑骨,這個脊樑骨可以穿很多不同的東西,馬友友的大提琴就是這個東西,如果用一個大提琴串起來,那不比胡琴有意思多了。”

把視覺衍化成聽覺,然後再把聽覺推到一種視覺的享受。

這種滿足感好似是吃最好的海鮮之後,外加辣椒巧克力。

譚盾第一次給湖南老媽吃巧克力的時候,一盤巧克力蛋糕給老太太一包辣椒醬下去了。

譚盾當時覺得是無稽之談,但是媽媽吃的津津有味。

後來這種津津有味的前衛意識,終於在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上得到證實,他真的吃到了辣椒味的巧克力。

創作《臥虎藏龍》的時候,曾有一次連寫了25個小時。

祕書走了以後,白天來上班,譚盾覺得,她剛剛走怎麼又進來了,她說她已經走了一個晚上。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十八歲的時候,譚盾從電臺裡面聽到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聲音,非常震撼。

如此多的樂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齊,那麼長的音,像一條線一樣平緩、準確。

而我們平時接觸的音樂,比如絲竹、古琴,聽到的聲音都是單一、纖細、顫抖、晃動的。

1975年,譚盾高中畢業後,被下放到了雷鋒的故鄉,他以為自己從此就和音樂無緣了。

天天和跟螞蝗做鬥爭,天天插秧,每天工作差不多十六個小時。

但是譚盾插秧插得很好,他覺得既然做一件事情,就盡力把它做好。

一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1976年,湖南京劇團在下鄉演出時發生了翻船事故,省裡決定招收一批音樂家把京劇團重新組建起來。

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譚盾被挑中了。

1977年,高考恢復了,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考試。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坐著火車去高考,因為沒有錢,譚盾只能逃票。

為了逃避查票,他做了一塊“廁所已壞”的牌子掛在廁所門上。

那次譚盾在廁所裡憋了二十幾個小時,只吃了幾個隨身帶的茶葉蛋,又餓又臭,難受極了。

火車到站的時候,譚盾已筋疲力盡。

而那些站在外面的人則驚呼:“原來廁所沒有壞!”

用三根弦的小提琴,譚盾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考了七天,考到第七天的時候,跟老師見面、口試。

口試的時候老師說,能不能談一段鋼琴或者拉一段小提琴。

譚盾抱起自個三根弦的小提琴。

老師說拉一段莫扎特吧。

譚盾回答:我還不知道誰是莫扎特。

老師又說那這樣吧,拉一段貝多芬。

譚盾又迷惑了:貝什麼?

譚盾把他的那把小提琴當成二胡拉,可正是音樂裡面那種紮根於泥土的東西,感染了主考老師。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考試之後,自我感覺不錯的譚盾,卻收到了一紙落榜通知書。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打電話去詢問,竟是因為小便檢查沒有通過。

這讓譚盾大為詫異,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身體絕對沒有問題。

後來一檢查,問題出在醫院的那批試管上。

譚盾再次拿著體檢單來到北京,最終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系。

03

21歲的譚盾,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第一屆學生。

譚盾報到的時候,晚去了幾天,正逢體育課。班裡的劉索拉、瞿小松、郭文景等,都在上體育課。

他去學校的時候挑著一根扁擔,前面一個揹包,後面一個生了很多鏽的鐵桶。

儼然班裡一幅魔幻的晚來者形象。

因為他喜歡水樂,所以入學的時候就自己背了個水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教授去車站接他,接來的時候一根扁擔。

譚盾當時聽到旁邊有個學生說,你看又來了一個湖南地主。

從湖南到北京,譚盾是帶著一肚子湖南民歌來的。

那是一個激情迸發和極度張揚個性的年代,年輕的譚盾同樣飽含著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激情與特質。

剛剛擺脫文革束縛的年輕人,充滿著對未來的嚮往。

譚盾同學裡,有瞿小松、葉小綱、郭文景等一批當時已經顯山露水,日後叱吒樂壇的人。

和那些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同學相比,譚盾顯然有很大差距,但是音樂方面的天份和湖南人的執著,使他成了同期學員中的佼佼者。

學生時代的譚盾,喜歡創新並勤于思考。

1979年22歲的譚盾,在讀完傳記小說《屈原》後,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

跳過當時的教學大綱,開始創作出他的第一首交響樂《離騷》,並在中國的第一次作曲比賽上獲獎。

借屈原之口,表達一切不滿與憤世嫉俗。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這個交響樂中用了很多板鼓、簫等民族樂器和一些前衛的技術、音響。

作品一出來,就受到了巨大的爭議,有人欣賞,也有人批判。

譚盾不為所動,不斷在聲音和技術上進行探索。

他對自己熱愛的音樂、生活,都充滿著無比的激情。

1983年,26歲的譚盾又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韋伯國際作曲大獎,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作曲家。

譚盾也因此在中央音樂學院聲名鵲起,成為了當時學院的四大才子之一。

04

二十世紀80年代初,內地與香港第一部合拍影片《火燒圓明園》中的主題歌《豔陽天》的曲作者就是譚盾。

李翰祥找譚盾是因為聽了他的《離騷》,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意思。

那時候譚盾在讀大三,當李翰祥和譚盾談完以後,一直跟他講承德避暑山莊。

譚盾說想去看一次承德,還說不去承德,寫不出這個調來。李翰祥就把他送過去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那個時候譚盾很愛慕劉曉慶,她正在承德拍戲。

到了承德以後,譚盾見到了劉曉慶,劉曉慶給他削了一個蘋果,吃了又給他削了一個。

譚盾心中一動,曉慶在他心目中一直是個很陽剛的女人,但是給他削蘋果的一瞬間,突然覺得非常非常的溫柔。

1986年,譚盾碩士畢業,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赴美攻讀音樂藝術博士學位。

留學前一天,教授從紐約考察回來說:你明天去紐約留學了,我有件事要告訴你,我發現美國的手紙好貴哦。

譚盾就跑到音樂學校門口買了一箱衛生紙48卷。

後來等他七年以後把博士讀完,那箱衛生紙還沒用完。

去美國留學的時候,母親對他說:“不喜歡藝術的女孩子千萬不要娶,不喜歡藝術的家庭千萬不要去住,不喜歡藝術的國家千萬不要去。”

成年後的譚盾,越來越覺得母親的話有道理。

“當你喜歡藝術時,這個國家就會充滿了關愛、人情、人性,會對所有的山水、天空、大地都充滿了感情,這就是藝術的巨大力量。”

但是迎接他的,卻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雖然拿到學校最高的獎學金,但也還不足以維持日常生計,於是譚盾去打零工、街頭拉琴。

一般都是在凌晨3點鐘拉琴,因為白天要讀書,傍晚要去打一份工。

譚盾在藝術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一住就是十年,那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

“全世界的神經病都在那裡,你知道有多神經嗎?”

身邊忽然冒出來一個人,你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竟然,他懷著的理想和你一模一樣!

這群人中,有來自北京的艾未未、陳凱歌,有來自臺灣的李安,也有來自上海的陳丹青和陳逸飛。

他們很窮,很年輕,可每個人都有著近乎狂妄的抱負。

如同堂吉訶德一般執著而偏執,卻又那麼的純粹和真誠。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剛到紐約的時候,譚盾英語不行,他就對著牆拼命地學英文。

把牆想象成A,自己是B,模擬許多場景;然後再去和別人練,一個又一個,一天又一天。

到了後來,他發現所有人見到他就拐彎,覺得他有“英語神經病”。

正因為他的勤學苦練,才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多機會。

在見老師之前,想象模擬了許多場景,老師會怎麼問,自己應該怎麼回答,應該怎麼引人入勝。

讓老師和他一起去湖南體驗感受他最擅長的水樂,結果他成功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年中秋節,譚盾和一幫中國留學生一起過中秋。

當時譚盾在街頭拉小提琴,艾未未在街上畫畫,陳凱歌、顧長衛都在勤工儉學。

那個中秋夜,他們那幫潦倒的藝術家爬上了中國城裡一個破舊的工廠廢墟屋頂。

因為負責帶月餅的人遲到了,他們只能望著天空,想象自己每人咬一塊月亮。

05

從北京剛到紐約的譚盾還是個憤青,每天都想尋找自己,都想創新。

直到有一次,他被邀請去墨西哥的現代音樂節。

在墨西哥城郊外的很遠的地方,他看到好幾個金字塔。

金字塔旁有一個很像瑪雅文化裡邊的素描老人,在燒一種“瑪雅陶笛”。

譚盾聽著老人吹笛子,彷佛看見老人在那個金字塔的尖上,跟風說自己的故事,然後風以回訴。

老人講:“地球是件樂器,你用泥土捏起來的聲音,就是地球的聲音。”

那一刻“聲無哀樂”感在譚盾的心裡生出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紐約剛剛拿到博士學位的譚盾,接到請他去指揮的一份合同。

他打開一看是“費城交響樂團”,當時就覺得這個夢怎麼成真了呢?他有點害怕。

甚至完全不相信,所以他來到卡內基音樂廳。

往臺子上一站,排練的時候,一看底下:這個就是那個二十年前我在田裡邊插秧的時候,把我引入貝多芬的那個樂團嗎?

然後拿起指揮棒,但總覺得這個不是真的。

從湖南的田裡邊到費城交響樂團的指揮台,這個距離不是二十年。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譚盾一生獲獎無數,其中2001年與李安合作的《臥虎藏龍》更是獲譽無數。

李安憑藉這部影片獲得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項

譚盾不僅贏得使他聲名遠播的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金像獎,還摘得了格萊美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專輯獎。

中國武術的精髓,就是在於它可以把內心深處的東西表現出來。

它不是一個類似通常的港臺武術片,而是打魂。

譚盾跟李安說,要有戲曲,還有一定要有馬友友。

“哎呀,怎麼又把馬友友扯進來了”。

“任何東西都要有一個脊樑骨,這個脊樑骨可以穿很多不同的東西,馬友友的大提琴就是這個東西,如果用一個大提琴串起來,那不比胡琴有意思多了。”

把視覺衍化成聽覺,然後再把聽覺推到一種視覺的享受。

這種滿足感好似是吃最好的海鮮之後,外加辣椒巧克力。

譚盾第一次給湖南老媽吃巧克力的時候,一盤巧克力蛋糕給老太太一包辣椒醬下去了。

譚盾當時覺得是無稽之談,但是媽媽吃的津津有味。

後來這種津津有味的前衛意識,終於在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上得到證實,他真的吃到了辣椒味的巧克力。

創作《臥虎藏龍》的時候,曾有一次連寫了25個小時。

祕書走了以後,白天來上班,譚盾覺得,她剛剛走怎麼又進來了,她說她已經走了一個晚上。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臥虎藏龍》預算很少,可要求的規模很大。

在紐約的時候,譚盾是在街頭流浪的中國阿炳,李安是在街頭流浪的中國李白。

相交十年,一直沒有合作過,正式合作便是《臥虎藏龍》。

霽月清風,伯牙子期。

李安:到現在我必須要請你作曲了,但是預算不高,沒錢。

譚盾:這個事情沒有錢也做。

譚盾當時覺得《臥虎藏龍》最有意思的是它可以通過一個委婉的情節和書法藝術、功夫藝術把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博大、容忍,以及那種流暢寫出來。

在錄完最後一段音樂,就是章子怡從武當山那個懸崖上跳下來那段時。

李安覺得可能音樂太悲哀了。

“能不能改?”

“不能。”

“就兩分鐘。”

“這兩分鐘你如果要改的話,這稿費是兩百萬美金。”

李安笑了。

譚盾的作品總是自由而大膽地遊走於東西方音樂元素之間。

在《臥虎藏龍》中,川劇打擊樂與大提琴共同演繹著逝去年代的神祕與傷感。

這道獨創的“辣椒巧克力”為譚盾贏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奧斯卡獎得主的身份。

最開始,《紐約時報》對譚盾中西融合的音樂嘗試大加諷刺:“譚盾根本不會寫交響樂,他還是回中國寫二胡吧。”

他當時氣憤無比。而十年之後,《紐約時報》已經忘卻了當年對這位華人音樂家的嘲諷,並把他評為“全球十大音樂家”。

06

1997年,譚盾在電視裡看到湖北出土了一組編鐘。

他馬上趕到湖北。

造型古樸,通體泛著青色銅鏽的古老樂器,深深吸引了他。

為了能和編鐘在一起,中年譚盾耍起了小孩子般的無賴。

他從揹包裡拿出鋪蓋,執意要在編鐘旁邊打地鋪。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十八歲的時候,譚盾從電臺裡面聽到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聲音,非常震撼。

如此多的樂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齊,那麼長的音,像一條線一樣平緩、準確。

而我們平時接觸的音樂,比如絲竹、古琴,聽到的聲音都是單一、纖細、顫抖、晃動的。

1975年,譚盾高中畢業後,被下放到了雷鋒的故鄉,他以為自己從此就和音樂無緣了。

天天和跟螞蝗做鬥爭,天天插秧,每天工作差不多十六個小時。

但是譚盾插秧插得很好,他覺得既然做一件事情,就盡力把它做好。

一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1976年,湖南京劇團在下鄉演出時發生了翻船事故,省裡決定招收一批音樂家把京劇團重新組建起來。

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譚盾被挑中了。

1977年,高考恢復了,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考試。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坐著火車去高考,因為沒有錢,譚盾只能逃票。

為了逃避查票,他做了一塊“廁所已壞”的牌子掛在廁所門上。

那次譚盾在廁所裡憋了二十幾個小時,只吃了幾個隨身帶的茶葉蛋,又餓又臭,難受極了。

火車到站的時候,譚盾已筋疲力盡。

而那些站在外面的人則驚呼:“原來廁所沒有壞!”

用三根弦的小提琴,譚盾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考了七天,考到第七天的時候,跟老師見面、口試。

口試的時候老師說,能不能談一段鋼琴或者拉一段小提琴。

譚盾抱起自個三根弦的小提琴。

老師說拉一段莫扎特吧。

譚盾回答:我還不知道誰是莫扎特。

老師又說那這樣吧,拉一段貝多芬。

譚盾又迷惑了:貝什麼?

譚盾把他的那把小提琴當成二胡拉,可正是音樂裡面那種紮根於泥土的東西,感染了主考老師。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考試之後,自我感覺不錯的譚盾,卻收到了一紙落榜通知書。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打電話去詢問,竟是因為小便檢查沒有通過。

這讓譚盾大為詫異,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身體絕對沒有問題。

後來一檢查,問題出在醫院的那批試管上。

譚盾再次拿著體檢單來到北京,最終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系。

03

21歲的譚盾,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第一屆學生。

譚盾報到的時候,晚去了幾天,正逢體育課。班裡的劉索拉、瞿小松、郭文景等,都在上體育課。

他去學校的時候挑著一根扁擔,前面一個揹包,後面一個生了很多鏽的鐵桶。

儼然班裡一幅魔幻的晚來者形象。

因為他喜歡水樂,所以入學的時候就自己背了個水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教授去車站接他,接來的時候一根扁擔。

譚盾當時聽到旁邊有個學生說,你看又來了一個湖南地主。

從湖南到北京,譚盾是帶著一肚子湖南民歌來的。

那是一個激情迸發和極度張揚個性的年代,年輕的譚盾同樣飽含著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激情與特質。

剛剛擺脫文革束縛的年輕人,充滿著對未來的嚮往。

譚盾同學裡,有瞿小松、葉小綱、郭文景等一批當時已經顯山露水,日後叱吒樂壇的人。

和那些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同學相比,譚盾顯然有很大差距,但是音樂方面的天份和湖南人的執著,使他成了同期學員中的佼佼者。

學生時代的譚盾,喜歡創新並勤于思考。

1979年22歲的譚盾,在讀完傳記小說《屈原》後,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

跳過當時的教學大綱,開始創作出他的第一首交響樂《離騷》,並在中國的第一次作曲比賽上獲獎。

借屈原之口,表達一切不滿與憤世嫉俗。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這個交響樂中用了很多板鼓、簫等民族樂器和一些前衛的技術、音響。

作品一出來,就受到了巨大的爭議,有人欣賞,也有人批判。

譚盾不為所動,不斷在聲音和技術上進行探索。

他對自己熱愛的音樂、生活,都充滿著無比的激情。

1983年,26歲的譚盾又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韋伯國際作曲大獎,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作曲家。

譚盾也因此在中央音樂學院聲名鵲起,成為了當時學院的四大才子之一。

04

二十世紀80年代初,內地與香港第一部合拍影片《火燒圓明園》中的主題歌《豔陽天》的曲作者就是譚盾。

李翰祥找譚盾是因為聽了他的《離騷》,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意思。

那時候譚盾在讀大三,當李翰祥和譚盾談完以後,一直跟他講承德避暑山莊。

譚盾說想去看一次承德,還說不去承德,寫不出這個調來。李翰祥就把他送過去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那個時候譚盾很愛慕劉曉慶,她正在承德拍戲。

到了承德以後,譚盾見到了劉曉慶,劉曉慶給他削了一個蘋果,吃了又給他削了一個。

譚盾心中一動,曉慶在他心目中一直是個很陽剛的女人,但是給他削蘋果的一瞬間,突然覺得非常非常的溫柔。

1986年,譚盾碩士畢業,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赴美攻讀音樂藝術博士學位。

留學前一天,教授從紐約考察回來說:你明天去紐約留學了,我有件事要告訴你,我發現美國的手紙好貴哦。

譚盾就跑到音樂學校門口買了一箱衛生紙48卷。

後來等他七年以後把博士讀完,那箱衛生紙還沒用完。

去美國留學的時候,母親對他說:“不喜歡藝術的女孩子千萬不要娶,不喜歡藝術的家庭千萬不要去住,不喜歡藝術的國家千萬不要去。”

成年後的譚盾,越來越覺得母親的話有道理。

“當你喜歡藝術時,這個國家就會充滿了關愛、人情、人性,會對所有的山水、天空、大地都充滿了感情,這就是藝術的巨大力量。”

但是迎接他的,卻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雖然拿到學校最高的獎學金,但也還不足以維持日常生計,於是譚盾去打零工、街頭拉琴。

一般都是在凌晨3點鐘拉琴,因為白天要讀書,傍晚要去打一份工。

譚盾在藝術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一住就是十年,那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

“全世界的神經病都在那裡,你知道有多神經嗎?”

身邊忽然冒出來一個人,你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竟然,他懷著的理想和你一模一樣!

這群人中,有來自北京的艾未未、陳凱歌,有來自臺灣的李安,也有來自上海的陳丹青和陳逸飛。

他們很窮,很年輕,可每個人都有著近乎狂妄的抱負。

如同堂吉訶德一般執著而偏執,卻又那麼的純粹和真誠。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剛到紐約的時候,譚盾英語不行,他就對著牆拼命地學英文。

把牆想象成A,自己是B,模擬許多場景;然後再去和別人練,一個又一個,一天又一天。

到了後來,他發現所有人見到他就拐彎,覺得他有“英語神經病”。

正因為他的勤學苦練,才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多機會。

在見老師之前,想象模擬了許多場景,老師會怎麼問,自己應該怎麼回答,應該怎麼引人入勝。

讓老師和他一起去湖南體驗感受他最擅長的水樂,結果他成功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年中秋節,譚盾和一幫中國留學生一起過中秋。

當時譚盾在街頭拉小提琴,艾未未在街上畫畫,陳凱歌、顧長衛都在勤工儉學。

那個中秋夜,他們那幫潦倒的藝術家爬上了中國城裡一個破舊的工廠廢墟屋頂。

因為負責帶月餅的人遲到了,他們只能望著天空,想象自己每人咬一塊月亮。

05

從北京剛到紐約的譚盾還是個憤青,每天都想尋找自己,都想創新。

直到有一次,他被邀請去墨西哥的現代音樂節。

在墨西哥城郊外的很遠的地方,他看到好幾個金字塔。

金字塔旁有一個很像瑪雅文化裡邊的素描老人,在燒一種“瑪雅陶笛”。

譚盾聽著老人吹笛子,彷佛看見老人在那個金字塔的尖上,跟風說自己的故事,然後風以回訴。

老人講:“地球是件樂器,你用泥土捏起來的聲音,就是地球的聲音。”

那一刻“聲無哀樂”感在譚盾的心裡生出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紐約剛剛拿到博士學位的譚盾,接到請他去指揮的一份合同。

他打開一看是“費城交響樂團”,當時就覺得這個夢怎麼成真了呢?他有點害怕。

甚至完全不相信,所以他來到卡內基音樂廳。

往臺子上一站,排練的時候,一看底下:這個就是那個二十年前我在田裡邊插秧的時候,把我引入貝多芬的那個樂團嗎?

然後拿起指揮棒,但總覺得這個不是真的。

從湖南的田裡邊到費城交響樂團的指揮台,這個距離不是二十年。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譚盾一生獲獎無數,其中2001年與李安合作的《臥虎藏龍》更是獲譽無數。

李安憑藉這部影片獲得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項

譚盾不僅贏得使他聲名遠播的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金像獎,還摘得了格萊美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專輯獎。

中國武術的精髓,就是在於它可以把內心深處的東西表現出來。

它不是一個類似通常的港臺武術片,而是打魂。

譚盾跟李安說,要有戲曲,還有一定要有馬友友。

“哎呀,怎麼又把馬友友扯進來了”。

“任何東西都要有一個脊樑骨,這個脊樑骨可以穿很多不同的東西,馬友友的大提琴就是這個東西,如果用一個大提琴串起來,那不比胡琴有意思多了。”

把視覺衍化成聽覺,然後再把聽覺推到一種視覺的享受。

這種滿足感好似是吃最好的海鮮之後,外加辣椒巧克力。

譚盾第一次給湖南老媽吃巧克力的時候,一盤巧克力蛋糕給老太太一包辣椒醬下去了。

譚盾當時覺得是無稽之談,但是媽媽吃的津津有味。

後來這種津津有味的前衛意識,終於在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上得到證實,他真的吃到了辣椒味的巧克力。

創作《臥虎藏龍》的時候,曾有一次連寫了25個小時。

祕書走了以後,白天來上班,譚盾覺得,她剛剛走怎麼又進來了,她說她已經走了一個晚上。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臥虎藏龍》預算很少,可要求的規模很大。

在紐約的時候,譚盾是在街頭流浪的中國阿炳,李安是在街頭流浪的中國李白。

相交十年,一直沒有合作過,正式合作便是《臥虎藏龍》。

霽月清風,伯牙子期。

李安:到現在我必須要請你作曲了,但是預算不高,沒錢。

譚盾:這個事情沒有錢也做。

譚盾當時覺得《臥虎藏龍》最有意思的是它可以通過一個委婉的情節和書法藝術、功夫藝術把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博大、容忍,以及那種流暢寫出來。

在錄完最後一段音樂,就是章子怡從武當山那個懸崖上跳下來那段時。

李安覺得可能音樂太悲哀了。

“能不能改?”

“不能。”

“就兩分鐘。”

“這兩分鐘你如果要改的話,這稿費是兩百萬美金。”

李安笑了。

譚盾的作品總是自由而大膽地遊走於東西方音樂元素之間。

在《臥虎藏龍》中,川劇打擊樂與大提琴共同演繹著逝去年代的神祕與傷感。

這道獨創的“辣椒巧克力”為譚盾贏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奧斯卡獎得主的身份。

最開始,《紐約時報》對譚盾中西融合的音樂嘗試大加諷刺:“譚盾根本不會寫交響樂,他還是回中國寫二胡吧。”

他當時氣憤無比。而十年之後,《紐約時報》已經忘卻了當年對這位華人音樂家的嘲諷,並把他評為“全球十大音樂家”。

06

1997年,譚盾在電視裡看到湖北出土了一組編鐘。

他馬上趕到湖北。

造型古樸,通體泛著青色銅鏽的古老樂器,深深吸引了他。

為了能和編鐘在一起,中年譚盾耍起了小孩子般的無賴。

他從揹包裡拿出鋪蓋,執意要在編鐘旁邊打地鋪。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他得到了一個和編鐘親密接觸的機會,用十六個一組的編鐘表演音樂。

條件是,為博物館免費當了三天古代奏樂人的角色。

回到北京,譚盾一頭扎進了自己的工作室。

那一次,他拿出了一部交響樂,現在還被經常拿出來演出的《天地人》。

名氣大了,譚盾卻不務正業琢磨起了樂器。

偶一次,他在公園裡看到有個孩子,把紙做成一個喇叭,然後吹出微微的響聲。

就因為這個紙喇叭,讓他推辭掉許多作曲的邀請,買回了一堆或大或小,或厚或薄的紙。

在家裡像孩子做手工一樣,剪,貼,封口,掏洞,樂此不疲。

那時的太太還是女友,從美國回中國來探望譚盾。可是他卻似乎根本不在意女友,沉溺在那些怪模怪樣的“廢紙”中不能自拔。

女友嗔怪說:“你等我走了,再做不行嗎?”

譚盾很嚴肅:“只要一停下來,我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再繼續下去。”

譚盾曾說,自己基本上屬於一個一輩子都不想結婚的人。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十八歲的時候,譚盾從電臺裡面聽到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聲音,非常震撼。

如此多的樂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齊,那麼長的音,像一條線一樣平緩、準確。

而我們平時接觸的音樂,比如絲竹、古琴,聽到的聲音都是單一、纖細、顫抖、晃動的。

1975年,譚盾高中畢業後,被下放到了雷鋒的故鄉,他以為自己從此就和音樂無緣了。

天天和跟螞蝗做鬥爭,天天插秧,每天工作差不多十六個小時。

但是譚盾插秧插得很好,他覺得既然做一件事情,就盡力把它做好。

一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1976年,湖南京劇團在下鄉演出時發生了翻船事故,省裡決定招收一批音樂家把京劇團重新組建起來。

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譚盾被挑中了。

1977年,高考恢復了,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考試。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坐著火車去高考,因為沒有錢,譚盾只能逃票。

為了逃避查票,他做了一塊“廁所已壞”的牌子掛在廁所門上。

那次譚盾在廁所裡憋了二十幾個小時,只吃了幾個隨身帶的茶葉蛋,又餓又臭,難受極了。

火車到站的時候,譚盾已筋疲力盡。

而那些站在外面的人則驚呼:“原來廁所沒有壞!”

用三根弦的小提琴,譚盾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考了七天,考到第七天的時候,跟老師見面、口試。

口試的時候老師說,能不能談一段鋼琴或者拉一段小提琴。

譚盾抱起自個三根弦的小提琴。

老師說拉一段莫扎特吧。

譚盾回答:我還不知道誰是莫扎特。

老師又說那這樣吧,拉一段貝多芬。

譚盾又迷惑了:貝什麼?

譚盾把他的那把小提琴當成二胡拉,可正是音樂裡面那種紮根於泥土的東西,感染了主考老師。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考試之後,自我感覺不錯的譚盾,卻收到了一紙落榜通知書。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打電話去詢問,竟是因為小便檢查沒有通過。

這讓譚盾大為詫異,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身體絕對沒有問題。

後來一檢查,問題出在醫院的那批試管上。

譚盾再次拿著體檢單來到北京,最終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系。

03

21歲的譚盾,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第一屆學生。

譚盾報到的時候,晚去了幾天,正逢體育課。班裡的劉索拉、瞿小松、郭文景等,都在上體育課。

他去學校的時候挑著一根扁擔,前面一個揹包,後面一個生了很多鏽的鐵桶。

儼然班裡一幅魔幻的晚來者形象。

因為他喜歡水樂,所以入學的時候就自己背了個水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教授去車站接他,接來的時候一根扁擔。

譚盾當時聽到旁邊有個學生說,你看又來了一個湖南地主。

從湖南到北京,譚盾是帶著一肚子湖南民歌來的。

那是一個激情迸發和極度張揚個性的年代,年輕的譚盾同樣飽含著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激情與特質。

剛剛擺脫文革束縛的年輕人,充滿著對未來的嚮往。

譚盾同學裡,有瞿小松、葉小綱、郭文景等一批當時已經顯山露水,日後叱吒樂壇的人。

和那些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同學相比,譚盾顯然有很大差距,但是音樂方面的天份和湖南人的執著,使他成了同期學員中的佼佼者。

學生時代的譚盾,喜歡創新並勤于思考。

1979年22歲的譚盾,在讀完傳記小說《屈原》後,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

跳過當時的教學大綱,開始創作出他的第一首交響樂《離騷》,並在中國的第一次作曲比賽上獲獎。

借屈原之口,表達一切不滿與憤世嫉俗。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這個交響樂中用了很多板鼓、簫等民族樂器和一些前衛的技術、音響。

作品一出來,就受到了巨大的爭議,有人欣賞,也有人批判。

譚盾不為所動,不斷在聲音和技術上進行探索。

他對自己熱愛的音樂、生活,都充滿著無比的激情。

1983年,26歲的譚盾又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韋伯國際作曲大獎,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作曲家。

譚盾也因此在中央音樂學院聲名鵲起,成為了當時學院的四大才子之一。

04

二十世紀80年代初,內地與香港第一部合拍影片《火燒圓明園》中的主題歌《豔陽天》的曲作者就是譚盾。

李翰祥找譚盾是因為聽了他的《離騷》,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意思。

那時候譚盾在讀大三,當李翰祥和譚盾談完以後,一直跟他講承德避暑山莊。

譚盾說想去看一次承德,還說不去承德,寫不出這個調來。李翰祥就把他送過去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那個時候譚盾很愛慕劉曉慶,她正在承德拍戲。

到了承德以後,譚盾見到了劉曉慶,劉曉慶給他削了一個蘋果,吃了又給他削了一個。

譚盾心中一動,曉慶在他心目中一直是個很陽剛的女人,但是給他削蘋果的一瞬間,突然覺得非常非常的溫柔。

1986年,譚盾碩士畢業,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赴美攻讀音樂藝術博士學位。

留學前一天,教授從紐約考察回來說:你明天去紐約留學了,我有件事要告訴你,我發現美國的手紙好貴哦。

譚盾就跑到音樂學校門口買了一箱衛生紙48卷。

後來等他七年以後把博士讀完,那箱衛生紙還沒用完。

去美國留學的時候,母親對他說:“不喜歡藝術的女孩子千萬不要娶,不喜歡藝術的家庭千萬不要去住,不喜歡藝術的國家千萬不要去。”

成年後的譚盾,越來越覺得母親的話有道理。

“當你喜歡藝術時,這個國家就會充滿了關愛、人情、人性,會對所有的山水、天空、大地都充滿了感情,這就是藝術的巨大力量。”

但是迎接他的,卻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雖然拿到學校最高的獎學金,但也還不足以維持日常生計,於是譚盾去打零工、街頭拉琴。

一般都是在凌晨3點鐘拉琴,因為白天要讀書,傍晚要去打一份工。

譚盾在藝術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一住就是十年,那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

“全世界的神經病都在那裡,你知道有多神經嗎?”

身邊忽然冒出來一個人,你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竟然,他懷著的理想和你一模一樣!

這群人中,有來自北京的艾未未、陳凱歌,有來自臺灣的李安,也有來自上海的陳丹青和陳逸飛。

他們很窮,很年輕,可每個人都有著近乎狂妄的抱負。

如同堂吉訶德一般執著而偏執,卻又那麼的純粹和真誠。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剛到紐約的時候,譚盾英語不行,他就對著牆拼命地學英文。

把牆想象成A,自己是B,模擬許多場景;然後再去和別人練,一個又一個,一天又一天。

到了後來,他發現所有人見到他就拐彎,覺得他有“英語神經病”。

正因為他的勤學苦練,才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多機會。

在見老師之前,想象模擬了許多場景,老師會怎麼問,自己應該怎麼回答,應該怎麼引人入勝。

讓老師和他一起去湖南體驗感受他最擅長的水樂,結果他成功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年中秋節,譚盾和一幫中國留學生一起過中秋。

當時譚盾在街頭拉小提琴,艾未未在街上畫畫,陳凱歌、顧長衛都在勤工儉學。

那個中秋夜,他們那幫潦倒的藝術家爬上了中國城裡一個破舊的工廠廢墟屋頂。

因為負責帶月餅的人遲到了,他們只能望著天空,想象自己每人咬一塊月亮。

05

從北京剛到紐約的譚盾還是個憤青,每天都想尋找自己,都想創新。

直到有一次,他被邀請去墨西哥的現代音樂節。

在墨西哥城郊外的很遠的地方,他看到好幾個金字塔。

金字塔旁有一個很像瑪雅文化裡邊的素描老人,在燒一種“瑪雅陶笛”。

譚盾聽著老人吹笛子,彷佛看見老人在那個金字塔的尖上,跟風說自己的故事,然後風以回訴。

老人講:“地球是件樂器,你用泥土捏起來的聲音,就是地球的聲音。”

那一刻“聲無哀樂”感在譚盾的心裡生出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紐約剛剛拿到博士學位的譚盾,接到請他去指揮的一份合同。

他打開一看是“費城交響樂團”,當時就覺得這個夢怎麼成真了呢?他有點害怕。

甚至完全不相信,所以他來到卡內基音樂廳。

往臺子上一站,排練的時候,一看底下:這個就是那個二十年前我在田裡邊插秧的時候,把我引入貝多芬的那個樂團嗎?

然後拿起指揮棒,但總覺得這個不是真的。

從湖南的田裡邊到費城交響樂團的指揮台,這個距離不是二十年。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譚盾一生獲獎無數,其中2001年與李安合作的《臥虎藏龍》更是獲譽無數。

李安憑藉這部影片獲得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項

譚盾不僅贏得使他聲名遠播的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金像獎,還摘得了格萊美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專輯獎。

中國武術的精髓,就是在於它可以把內心深處的東西表現出來。

它不是一個類似通常的港臺武術片,而是打魂。

譚盾跟李安說,要有戲曲,還有一定要有馬友友。

“哎呀,怎麼又把馬友友扯進來了”。

“任何東西都要有一個脊樑骨,這個脊樑骨可以穿很多不同的東西,馬友友的大提琴就是這個東西,如果用一個大提琴串起來,那不比胡琴有意思多了。”

把視覺衍化成聽覺,然後再把聽覺推到一種視覺的享受。

這種滿足感好似是吃最好的海鮮之後,外加辣椒巧克力。

譚盾第一次給湖南老媽吃巧克力的時候,一盤巧克力蛋糕給老太太一包辣椒醬下去了。

譚盾當時覺得是無稽之談,但是媽媽吃的津津有味。

後來這種津津有味的前衛意識,終於在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上得到證實,他真的吃到了辣椒味的巧克力。

創作《臥虎藏龍》的時候,曾有一次連寫了25個小時。

祕書走了以後,白天來上班,譚盾覺得,她剛剛走怎麼又進來了,她說她已經走了一個晚上。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臥虎藏龍》預算很少,可要求的規模很大。

在紐約的時候,譚盾是在街頭流浪的中國阿炳,李安是在街頭流浪的中國李白。

相交十年,一直沒有合作過,正式合作便是《臥虎藏龍》。

霽月清風,伯牙子期。

李安:到現在我必須要請你作曲了,但是預算不高,沒錢。

譚盾:這個事情沒有錢也做。

譚盾當時覺得《臥虎藏龍》最有意思的是它可以通過一個委婉的情節和書法藝術、功夫藝術把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博大、容忍,以及那種流暢寫出來。

在錄完最後一段音樂,就是章子怡從武當山那個懸崖上跳下來那段時。

李安覺得可能音樂太悲哀了。

“能不能改?”

“不能。”

“就兩分鐘。”

“這兩分鐘你如果要改的話,這稿費是兩百萬美金。”

李安笑了。

譚盾的作品總是自由而大膽地遊走於東西方音樂元素之間。

在《臥虎藏龍》中,川劇打擊樂與大提琴共同演繹著逝去年代的神祕與傷感。

這道獨創的“辣椒巧克力”為譚盾贏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奧斯卡獎得主的身份。

最開始,《紐約時報》對譚盾中西融合的音樂嘗試大加諷刺:“譚盾根本不會寫交響樂,他還是回中國寫二胡吧。”

他當時氣憤無比。而十年之後,《紐約時報》已經忘卻了當年對這位華人音樂家的嘲諷,並把他評為“全球十大音樂家”。

06

1997年,譚盾在電視裡看到湖北出土了一組編鐘。

他馬上趕到湖北。

造型古樸,通體泛著青色銅鏽的古老樂器,深深吸引了他。

為了能和編鐘在一起,中年譚盾耍起了小孩子般的無賴。

他從揹包裡拿出鋪蓋,執意要在編鐘旁邊打地鋪。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他得到了一個和編鐘親密接觸的機會,用十六個一組的編鐘表演音樂。

條件是,為博物館免費當了三天古代奏樂人的角色。

回到北京,譚盾一頭扎進了自己的工作室。

那一次,他拿出了一部交響樂,現在還被經常拿出來演出的《天地人》。

名氣大了,譚盾卻不務正業琢磨起了樂器。

偶一次,他在公園裡看到有個孩子,把紙做成一個喇叭,然後吹出微微的響聲。

就因為這個紙喇叭,讓他推辭掉許多作曲的邀請,買回了一堆或大或小,或厚或薄的紙。

在家裡像孩子做手工一樣,剪,貼,封口,掏洞,樂此不疲。

那時的太太還是女友,從美國回中國來探望譚盾。可是他卻似乎根本不在意女友,沉溺在那些怪模怪樣的“廢紙”中不能自拔。

女友嗔怪說:“你等我走了,再做不行嗎?”

譚盾很嚴肅:“只要一停下來,我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再繼續下去。”

譚盾曾說,自己基本上屬於一個一輩子都不想結婚的人。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他擔心結婚會影響到自己的音樂,更不知道結婚為了什麼,也不知道需要做些什麼。

那時的他張狂、熱血,婚姻、父母、家庭對他來說都是多餘的,心中只有音樂、音樂、音樂。

可是過了30歲後,譚盾突然意識到,如若相遇,情願捨棄自己的音樂!

有一天,他碰到了一個女孩。

認識兩個小時之後就決定結婚,三天之後一起去了西藏,然後就呆在一起生兒育女。

譚盾說這是一件最浪漫的事。

有一次,譚盾去紐約實驗劇場看戲,看那邊走來一個特別奇妙的女子。

當時就想:這個人應該是我太太。

譚盾當時覺得結婚是非常浪漫的事。他就是喜歡浪漫的事,也喜歡異想天開。

當那個非常奇妙的女子走到面前時,他說:哎,您是做什麼的?她回:我是一個學生。

看完演出之後,女孩的胃疼了起來,譚盾跑到外面給她買來一杯熱牛奶,然後兩個人就在酒吧裡面談中國、談藝術,聊了兩個小時。

譚盾問了女孩一句:“你要不要go to Tibet with me?”

當時女孩杯子一甩就耍脾氣了,因為酒吧環境很嘈雜,她以為譚盾說的是go to bed with her。

譚盾很誠摯的解釋是去西藏,因為他三天後就要去西藏了,女孩聽了覺得很溫暖,很爽快地答應了譚盾。

十個小時之後,他們決定結婚。

第三天,他們就去了西藏。

事實上,這還不是譚盾幹過的最浪漫的事情。

對於他來說,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從紐約坐飛機到上海只為和太太吃一頓午飯。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十八歲的時候,譚盾從電臺裡面聽到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聲音,非常震撼。

如此多的樂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齊,那麼長的音,像一條線一樣平緩、準確。

而我們平時接觸的音樂,比如絲竹、古琴,聽到的聲音都是單一、纖細、顫抖、晃動的。

1975年,譚盾高中畢業後,被下放到了雷鋒的故鄉,他以為自己從此就和音樂無緣了。

天天和跟螞蝗做鬥爭,天天插秧,每天工作差不多十六個小時。

但是譚盾插秧插得很好,他覺得既然做一件事情,就盡力把它做好。

一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1976年,湖南京劇團在下鄉演出時發生了翻船事故,省裡決定招收一批音樂家把京劇團重新組建起來。

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譚盾被挑中了。

1977年,高考恢復了,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考試。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坐著火車去高考,因為沒有錢,譚盾只能逃票。

為了逃避查票,他做了一塊“廁所已壞”的牌子掛在廁所門上。

那次譚盾在廁所裡憋了二十幾個小時,只吃了幾個隨身帶的茶葉蛋,又餓又臭,難受極了。

火車到站的時候,譚盾已筋疲力盡。

而那些站在外面的人則驚呼:“原來廁所沒有壞!”

用三根弦的小提琴,譚盾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考了七天,考到第七天的時候,跟老師見面、口試。

口試的時候老師說,能不能談一段鋼琴或者拉一段小提琴。

譚盾抱起自個三根弦的小提琴。

老師說拉一段莫扎特吧。

譚盾回答:我還不知道誰是莫扎特。

老師又說那這樣吧,拉一段貝多芬。

譚盾又迷惑了:貝什麼?

譚盾把他的那把小提琴當成二胡拉,可正是音樂裡面那種紮根於泥土的東西,感染了主考老師。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考試之後,自我感覺不錯的譚盾,卻收到了一紙落榜通知書。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打電話去詢問,竟是因為小便檢查沒有通過。

這讓譚盾大為詫異,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身體絕對沒有問題。

後來一檢查,問題出在醫院的那批試管上。

譚盾再次拿著體檢單來到北京,最終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系。

03

21歲的譚盾,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第一屆學生。

譚盾報到的時候,晚去了幾天,正逢體育課。班裡的劉索拉、瞿小松、郭文景等,都在上體育課。

他去學校的時候挑著一根扁擔,前面一個揹包,後面一個生了很多鏽的鐵桶。

儼然班裡一幅魔幻的晚來者形象。

因為他喜歡水樂,所以入學的時候就自己背了個水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教授去車站接他,接來的時候一根扁擔。

譚盾當時聽到旁邊有個學生說,你看又來了一個湖南地主。

從湖南到北京,譚盾是帶著一肚子湖南民歌來的。

那是一個激情迸發和極度張揚個性的年代,年輕的譚盾同樣飽含著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激情與特質。

剛剛擺脫文革束縛的年輕人,充滿著對未來的嚮往。

譚盾同學裡,有瞿小松、葉小綱、郭文景等一批當時已經顯山露水,日後叱吒樂壇的人。

和那些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同學相比,譚盾顯然有很大差距,但是音樂方面的天份和湖南人的執著,使他成了同期學員中的佼佼者。

學生時代的譚盾,喜歡創新並勤于思考。

1979年22歲的譚盾,在讀完傳記小說《屈原》後,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

跳過當時的教學大綱,開始創作出他的第一首交響樂《離騷》,並在中國的第一次作曲比賽上獲獎。

借屈原之口,表達一切不滿與憤世嫉俗。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這個交響樂中用了很多板鼓、簫等民族樂器和一些前衛的技術、音響。

作品一出來,就受到了巨大的爭議,有人欣賞,也有人批判。

譚盾不為所動,不斷在聲音和技術上進行探索。

他對自己熱愛的音樂、生活,都充滿著無比的激情。

1983年,26歲的譚盾又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韋伯國際作曲大獎,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作曲家。

譚盾也因此在中央音樂學院聲名鵲起,成為了當時學院的四大才子之一。

04

二十世紀80年代初,內地與香港第一部合拍影片《火燒圓明園》中的主題歌《豔陽天》的曲作者就是譚盾。

李翰祥找譚盾是因為聽了他的《離騷》,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意思。

那時候譚盾在讀大三,當李翰祥和譚盾談完以後,一直跟他講承德避暑山莊。

譚盾說想去看一次承德,還說不去承德,寫不出這個調來。李翰祥就把他送過去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那個時候譚盾很愛慕劉曉慶,她正在承德拍戲。

到了承德以後,譚盾見到了劉曉慶,劉曉慶給他削了一個蘋果,吃了又給他削了一個。

譚盾心中一動,曉慶在他心目中一直是個很陽剛的女人,但是給他削蘋果的一瞬間,突然覺得非常非常的溫柔。

1986年,譚盾碩士畢業,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赴美攻讀音樂藝術博士學位。

留學前一天,教授從紐約考察回來說:你明天去紐約留學了,我有件事要告訴你,我發現美國的手紙好貴哦。

譚盾就跑到音樂學校門口買了一箱衛生紙48卷。

後來等他七年以後把博士讀完,那箱衛生紙還沒用完。

去美國留學的時候,母親對他說:“不喜歡藝術的女孩子千萬不要娶,不喜歡藝術的家庭千萬不要去住,不喜歡藝術的國家千萬不要去。”

成年後的譚盾,越來越覺得母親的話有道理。

“當你喜歡藝術時,這個國家就會充滿了關愛、人情、人性,會對所有的山水、天空、大地都充滿了感情,這就是藝術的巨大力量。”

但是迎接他的,卻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雖然拿到學校最高的獎學金,但也還不足以維持日常生計,於是譚盾去打零工、街頭拉琴。

一般都是在凌晨3點鐘拉琴,因為白天要讀書,傍晚要去打一份工。

譚盾在藝術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一住就是十年,那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

“全世界的神經病都在那裡,你知道有多神經嗎?”

身邊忽然冒出來一個人,你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竟然,他懷著的理想和你一模一樣!

這群人中,有來自北京的艾未未、陳凱歌,有來自臺灣的李安,也有來自上海的陳丹青和陳逸飛。

他們很窮,很年輕,可每個人都有著近乎狂妄的抱負。

如同堂吉訶德一般執著而偏執,卻又那麼的純粹和真誠。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剛到紐約的時候,譚盾英語不行,他就對著牆拼命地學英文。

把牆想象成A,自己是B,模擬許多場景;然後再去和別人練,一個又一個,一天又一天。

到了後來,他發現所有人見到他就拐彎,覺得他有“英語神經病”。

正因為他的勤學苦練,才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多機會。

在見老師之前,想象模擬了許多場景,老師會怎麼問,自己應該怎麼回答,應該怎麼引人入勝。

讓老師和他一起去湖南體驗感受他最擅長的水樂,結果他成功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年中秋節,譚盾和一幫中國留學生一起過中秋。

當時譚盾在街頭拉小提琴,艾未未在街上畫畫,陳凱歌、顧長衛都在勤工儉學。

那個中秋夜,他們那幫潦倒的藝術家爬上了中國城裡一個破舊的工廠廢墟屋頂。

因為負責帶月餅的人遲到了,他們只能望著天空,想象自己每人咬一塊月亮。

05

從北京剛到紐約的譚盾還是個憤青,每天都想尋找自己,都想創新。

直到有一次,他被邀請去墨西哥的現代音樂節。

在墨西哥城郊外的很遠的地方,他看到好幾個金字塔。

金字塔旁有一個很像瑪雅文化裡邊的素描老人,在燒一種“瑪雅陶笛”。

譚盾聽著老人吹笛子,彷佛看見老人在那個金字塔的尖上,跟風說自己的故事,然後風以回訴。

老人講:“地球是件樂器,你用泥土捏起來的聲音,就是地球的聲音。”

那一刻“聲無哀樂”感在譚盾的心裡生出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紐約剛剛拿到博士學位的譚盾,接到請他去指揮的一份合同。

他打開一看是“費城交響樂團”,當時就覺得這個夢怎麼成真了呢?他有點害怕。

甚至完全不相信,所以他來到卡內基音樂廳。

往臺子上一站,排練的時候,一看底下:這個就是那個二十年前我在田裡邊插秧的時候,把我引入貝多芬的那個樂團嗎?

然後拿起指揮棒,但總覺得這個不是真的。

從湖南的田裡邊到費城交響樂團的指揮台,這個距離不是二十年。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譚盾一生獲獎無數,其中2001年與李安合作的《臥虎藏龍》更是獲譽無數。

李安憑藉這部影片獲得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項

譚盾不僅贏得使他聲名遠播的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金像獎,還摘得了格萊美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專輯獎。

中國武術的精髓,就是在於它可以把內心深處的東西表現出來。

它不是一個類似通常的港臺武術片,而是打魂。

譚盾跟李安說,要有戲曲,還有一定要有馬友友。

“哎呀,怎麼又把馬友友扯進來了”。

“任何東西都要有一個脊樑骨,這個脊樑骨可以穿很多不同的東西,馬友友的大提琴就是這個東西,如果用一個大提琴串起來,那不比胡琴有意思多了。”

把視覺衍化成聽覺,然後再把聽覺推到一種視覺的享受。

這種滿足感好似是吃最好的海鮮之後,外加辣椒巧克力。

譚盾第一次給湖南老媽吃巧克力的時候,一盤巧克力蛋糕給老太太一包辣椒醬下去了。

譚盾當時覺得是無稽之談,但是媽媽吃的津津有味。

後來這種津津有味的前衛意識,終於在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上得到證實,他真的吃到了辣椒味的巧克力。

創作《臥虎藏龍》的時候,曾有一次連寫了25個小時。

祕書走了以後,白天來上班,譚盾覺得,她剛剛走怎麼又進來了,她說她已經走了一個晚上。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臥虎藏龍》預算很少,可要求的規模很大。

在紐約的時候,譚盾是在街頭流浪的中國阿炳,李安是在街頭流浪的中國李白。

相交十年,一直沒有合作過,正式合作便是《臥虎藏龍》。

霽月清風,伯牙子期。

李安:到現在我必須要請你作曲了,但是預算不高,沒錢。

譚盾:這個事情沒有錢也做。

譚盾當時覺得《臥虎藏龍》最有意思的是它可以通過一個委婉的情節和書法藝術、功夫藝術把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博大、容忍,以及那種流暢寫出來。

在錄完最後一段音樂,就是章子怡從武當山那個懸崖上跳下來那段時。

李安覺得可能音樂太悲哀了。

“能不能改?”

“不能。”

“就兩分鐘。”

“這兩分鐘你如果要改的話,這稿費是兩百萬美金。”

李安笑了。

譚盾的作品總是自由而大膽地遊走於東西方音樂元素之間。

在《臥虎藏龍》中,川劇打擊樂與大提琴共同演繹著逝去年代的神祕與傷感。

這道獨創的“辣椒巧克力”為譚盾贏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奧斯卡獎得主的身份。

最開始,《紐約時報》對譚盾中西融合的音樂嘗試大加諷刺:“譚盾根本不會寫交響樂,他還是回中國寫二胡吧。”

他當時氣憤無比。而十年之後,《紐約時報》已經忘卻了當年對這位華人音樂家的嘲諷,並把他評為“全球十大音樂家”。

06

1997年,譚盾在電視裡看到湖北出土了一組編鐘。

他馬上趕到湖北。

造型古樸,通體泛著青色銅鏽的古老樂器,深深吸引了他。

為了能和編鐘在一起,中年譚盾耍起了小孩子般的無賴。

他從揹包裡拿出鋪蓋,執意要在編鐘旁邊打地鋪。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他得到了一個和編鐘親密接觸的機會,用十六個一組的編鐘表演音樂。

條件是,為博物館免費當了三天古代奏樂人的角色。

回到北京,譚盾一頭扎進了自己的工作室。

那一次,他拿出了一部交響樂,現在還被經常拿出來演出的《天地人》。

名氣大了,譚盾卻不務正業琢磨起了樂器。

偶一次,他在公園裡看到有個孩子,把紙做成一個喇叭,然後吹出微微的響聲。

就因為這個紙喇叭,讓他推辭掉許多作曲的邀請,買回了一堆或大或小,或厚或薄的紙。

在家裡像孩子做手工一樣,剪,貼,封口,掏洞,樂此不疲。

那時的太太還是女友,從美國回中國來探望譚盾。可是他卻似乎根本不在意女友,沉溺在那些怪模怪樣的“廢紙”中不能自拔。

女友嗔怪說:“你等我走了,再做不行嗎?”

譚盾很嚴肅:“只要一停下來,我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再繼續下去。”

譚盾曾說,自己基本上屬於一個一輩子都不想結婚的人。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他擔心結婚會影響到自己的音樂,更不知道結婚為了什麼,也不知道需要做些什麼。

那時的他張狂、熱血,婚姻、父母、家庭對他來說都是多餘的,心中只有音樂、音樂、音樂。

可是過了30歲後,譚盾突然意識到,如若相遇,情願捨棄自己的音樂!

有一天,他碰到了一個女孩。

認識兩個小時之後就決定結婚,三天之後一起去了西藏,然後就呆在一起生兒育女。

譚盾說這是一件最浪漫的事。

有一次,譚盾去紐約實驗劇場看戲,看那邊走來一個特別奇妙的女子。

當時就想:這個人應該是我太太。

譚盾當時覺得結婚是非常浪漫的事。他就是喜歡浪漫的事,也喜歡異想天開。

當那個非常奇妙的女子走到面前時,他說:哎,您是做什麼的?她回:我是一個學生。

看完演出之後,女孩的胃疼了起來,譚盾跑到外面給她買來一杯熱牛奶,然後兩個人就在酒吧裡面談中國、談藝術,聊了兩個小時。

譚盾問了女孩一句:“你要不要go to Tibet with me?”

當時女孩杯子一甩就耍脾氣了,因為酒吧環境很嘈雜,她以為譚盾說的是go to bed with her。

譚盾很誠摯的解釋是去西藏,因為他三天後就要去西藏了,女孩聽了覺得很溫暖,很爽快地答應了譚盾。

十個小時之後,他們決定結婚。

第三天,他們就去了西藏。

事實上,這還不是譚盾幹過的最浪漫的事情。

對於他來說,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從紐約坐飛機到上海只為和太太吃一頓午飯。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那時候太太很優秀,被安達信選中派去上海做管理,譚盾很懊惱,因為剛剛才認識她就分開了。

後來通電話,她說:你如果真的那麼愛我的話,你能不能來看我?

譚盾說:何止看呢,我後天中午跟你吃午飯

太太不信,然譚盾當即就買了一張機票飛到上海和太太吃了個午飯。

浪漫應該是一種非常高尚的生活方式,是男女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支持,浪漫是一種特別有意思的表達。”

這個被稱為鬼才的音樂家,最喜歡和太太做的事情,就是早上跟太太說:“今天要不要吃我給你煎的蛋?”

譚盾會幾百種煎蛋的辦法,而且每天煎的蛋都不一樣。

一個人沒有什麼事情的時候,會去街頭巷尾,早上排隊買油條、牛奶、晨報,中午吃份客飯,晚上尋找臭豆腐或者燒餅。

譚盾每一次回國,最想去的地方就是農村。

他去那些邊遠的山區或者遙遠的邊寨靜想、旅行,去收集一些比較古老的歌調和音樂的節奏。

07

1981年,譚盾在中央音樂學院讀書的時候,假期特別想湖南鄉村的東西,就去了湘西,碰到了一位石頭老人。

一塊石頭可以敲出Do、Re、Mi、Fa、Sol、La、Si、Do不同的音調。

譚盾覺得老人真神,非要拜師,老人說沒問題。

可後來,譚盾出國留學,一晃二十年。

直至1999年,馬友友給波斯頓交響樂團說寫個新曲子,譚盾猛然想起石頭老人的故事。

急急趕回湘西的時候,老人已經過世了。

流水淌過石頭,山巒葉落千年。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十八歲的時候,譚盾從電臺裡面聽到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聲音,非常震撼。

如此多的樂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齊,那麼長的音,像一條線一樣平緩、準確。

而我們平時接觸的音樂,比如絲竹、古琴,聽到的聲音都是單一、纖細、顫抖、晃動的。

1975年,譚盾高中畢業後,被下放到了雷鋒的故鄉,他以為自己從此就和音樂無緣了。

天天和跟螞蝗做鬥爭,天天插秧,每天工作差不多十六個小時。

但是譚盾插秧插得很好,他覺得既然做一件事情,就盡力把它做好。

一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1976年,湖南京劇團在下鄉演出時發生了翻船事故,省裡決定招收一批音樂家把京劇團重新組建起來。

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譚盾被挑中了。

1977年,高考恢復了,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考試。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坐著火車去高考,因為沒有錢,譚盾只能逃票。

為了逃避查票,他做了一塊“廁所已壞”的牌子掛在廁所門上。

那次譚盾在廁所裡憋了二十幾個小時,只吃了幾個隨身帶的茶葉蛋,又餓又臭,難受極了。

火車到站的時候,譚盾已筋疲力盡。

而那些站在外面的人則驚呼:“原來廁所沒有壞!”

用三根弦的小提琴,譚盾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考了七天,考到第七天的時候,跟老師見面、口試。

口試的時候老師說,能不能談一段鋼琴或者拉一段小提琴。

譚盾抱起自個三根弦的小提琴。

老師說拉一段莫扎特吧。

譚盾回答:我還不知道誰是莫扎特。

老師又說那這樣吧,拉一段貝多芬。

譚盾又迷惑了:貝什麼?

譚盾把他的那把小提琴當成二胡拉,可正是音樂裡面那種紮根於泥土的東西,感染了主考老師。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考試之後,自我感覺不錯的譚盾,卻收到了一紙落榜通知書。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打電話去詢問,竟是因為小便檢查沒有通過。

這讓譚盾大為詫異,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身體絕對沒有問題。

後來一檢查,問題出在醫院的那批試管上。

譚盾再次拿著體檢單來到北京,最終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系。

03

21歲的譚盾,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第一屆學生。

譚盾報到的時候,晚去了幾天,正逢體育課。班裡的劉索拉、瞿小松、郭文景等,都在上體育課。

他去學校的時候挑著一根扁擔,前面一個揹包,後面一個生了很多鏽的鐵桶。

儼然班裡一幅魔幻的晚來者形象。

因為他喜歡水樂,所以入學的時候就自己背了個水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教授去車站接他,接來的時候一根扁擔。

譚盾當時聽到旁邊有個學生說,你看又來了一個湖南地主。

從湖南到北京,譚盾是帶著一肚子湖南民歌來的。

那是一個激情迸發和極度張揚個性的年代,年輕的譚盾同樣飽含著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激情與特質。

剛剛擺脫文革束縛的年輕人,充滿著對未來的嚮往。

譚盾同學裡,有瞿小松、葉小綱、郭文景等一批當時已經顯山露水,日後叱吒樂壇的人。

和那些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同學相比,譚盾顯然有很大差距,但是音樂方面的天份和湖南人的執著,使他成了同期學員中的佼佼者。

學生時代的譚盾,喜歡創新並勤于思考。

1979年22歲的譚盾,在讀完傳記小說《屈原》後,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

跳過當時的教學大綱,開始創作出他的第一首交響樂《離騷》,並在中國的第一次作曲比賽上獲獎。

借屈原之口,表達一切不滿與憤世嫉俗。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這個交響樂中用了很多板鼓、簫等民族樂器和一些前衛的技術、音響。

作品一出來,就受到了巨大的爭議,有人欣賞,也有人批判。

譚盾不為所動,不斷在聲音和技術上進行探索。

他對自己熱愛的音樂、生活,都充滿著無比的激情。

1983年,26歲的譚盾又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韋伯國際作曲大獎,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作曲家。

譚盾也因此在中央音樂學院聲名鵲起,成為了當時學院的四大才子之一。

04

二十世紀80年代初,內地與香港第一部合拍影片《火燒圓明園》中的主題歌《豔陽天》的曲作者就是譚盾。

李翰祥找譚盾是因為聽了他的《離騷》,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意思。

那時候譚盾在讀大三,當李翰祥和譚盾談完以後,一直跟他講承德避暑山莊。

譚盾說想去看一次承德,還說不去承德,寫不出這個調來。李翰祥就把他送過去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那個時候譚盾很愛慕劉曉慶,她正在承德拍戲。

到了承德以後,譚盾見到了劉曉慶,劉曉慶給他削了一個蘋果,吃了又給他削了一個。

譚盾心中一動,曉慶在他心目中一直是個很陽剛的女人,但是給他削蘋果的一瞬間,突然覺得非常非常的溫柔。

1986年,譚盾碩士畢業,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赴美攻讀音樂藝術博士學位。

留學前一天,教授從紐約考察回來說:你明天去紐約留學了,我有件事要告訴你,我發現美國的手紙好貴哦。

譚盾就跑到音樂學校門口買了一箱衛生紙48卷。

後來等他七年以後把博士讀完,那箱衛生紙還沒用完。

去美國留學的時候,母親對他說:“不喜歡藝術的女孩子千萬不要娶,不喜歡藝術的家庭千萬不要去住,不喜歡藝術的國家千萬不要去。”

成年後的譚盾,越來越覺得母親的話有道理。

“當你喜歡藝術時,這個國家就會充滿了關愛、人情、人性,會對所有的山水、天空、大地都充滿了感情,這就是藝術的巨大力量。”

但是迎接他的,卻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雖然拿到學校最高的獎學金,但也還不足以維持日常生計,於是譚盾去打零工、街頭拉琴。

一般都是在凌晨3點鐘拉琴,因為白天要讀書,傍晚要去打一份工。

譚盾在藝術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一住就是十年,那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

“全世界的神經病都在那裡,你知道有多神經嗎?”

身邊忽然冒出來一個人,你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竟然,他懷著的理想和你一模一樣!

這群人中,有來自北京的艾未未、陳凱歌,有來自臺灣的李安,也有來自上海的陳丹青和陳逸飛。

他們很窮,很年輕,可每個人都有著近乎狂妄的抱負。

如同堂吉訶德一般執著而偏執,卻又那麼的純粹和真誠。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剛到紐約的時候,譚盾英語不行,他就對著牆拼命地學英文。

把牆想象成A,自己是B,模擬許多場景;然後再去和別人練,一個又一個,一天又一天。

到了後來,他發現所有人見到他就拐彎,覺得他有“英語神經病”。

正因為他的勤學苦練,才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多機會。

在見老師之前,想象模擬了許多場景,老師會怎麼問,自己應該怎麼回答,應該怎麼引人入勝。

讓老師和他一起去湖南體驗感受他最擅長的水樂,結果他成功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年中秋節,譚盾和一幫中國留學生一起過中秋。

當時譚盾在街頭拉小提琴,艾未未在街上畫畫,陳凱歌、顧長衛都在勤工儉學。

那個中秋夜,他們那幫潦倒的藝術家爬上了中國城裡一個破舊的工廠廢墟屋頂。

因為負責帶月餅的人遲到了,他們只能望著天空,想象自己每人咬一塊月亮。

05

從北京剛到紐約的譚盾還是個憤青,每天都想尋找自己,都想創新。

直到有一次,他被邀請去墨西哥的現代音樂節。

在墨西哥城郊外的很遠的地方,他看到好幾個金字塔。

金字塔旁有一個很像瑪雅文化裡邊的素描老人,在燒一種“瑪雅陶笛”。

譚盾聽著老人吹笛子,彷佛看見老人在那個金字塔的尖上,跟風說自己的故事,然後風以回訴。

老人講:“地球是件樂器,你用泥土捏起來的聲音,就是地球的聲音。”

那一刻“聲無哀樂”感在譚盾的心裡生出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紐約剛剛拿到博士學位的譚盾,接到請他去指揮的一份合同。

他打開一看是“費城交響樂團”,當時就覺得這個夢怎麼成真了呢?他有點害怕。

甚至完全不相信,所以他來到卡內基音樂廳。

往臺子上一站,排練的時候,一看底下:這個就是那個二十年前我在田裡邊插秧的時候,把我引入貝多芬的那個樂團嗎?

然後拿起指揮棒,但總覺得這個不是真的。

從湖南的田裡邊到費城交響樂團的指揮台,這個距離不是二十年。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譚盾一生獲獎無數,其中2001年與李安合作的《臥虎藏龍》更是獲譽無數。

李安憑藉這部影片獲得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項

譚盾不僅贏得使他聲名遠播的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金像獎,還摘得了格萊美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專輯獎。

中國武術的精髓,就是在於它可以把內心深處的東西表現出來。

它不是一個類似通常的港臺武術片,而是打魂。

譚盾跟李安說,要有戲曲,還有一定要有馬友友。

“哎呀,怎麼又把馬友友扯進來了”。

“任何東西都要有一個脊樑骨,這個脊樑骨可以穿很多不同的東西,馬友友的大提琴就是這個東西,如果用一個大提琴串起來,那不比胡琴有意思多了。”

把視覺衍化成聽覺,然後再把聽覺推到一種視覺的享受。

這種滿足感好似是吃最好的海鮮之後,外加辣椒巧克力。

譚盾第一次給湖南老媽吃巧克力的時候,一盤巧克力蛋糕給老太太一包辣椒醬下去了。

譚盾當時覺得是無稽之談,但是媽媽吃的津津有味。

後來這種津津有味的前衛意識,終於在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上得到證實,他真的吃到了辣椒味的巧克力。

創作《臥虎藏龍》的時候,曾有一次連寫了25個小時。

祕書走了以後,白天來上班,譚盾覺得,她剛剛走怎麼又進來了,她說她已經走了一個晚上。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臥虎藏龍》預算很少,可要求的規模很大。

在紐約的時候,譚盾是在街頭流浪的中國阿炳,李安是在街頭流浪的中國李白。

相交十年,一直沒有合作過,正式合作便是《臥虎藏龍》。

霽月清風,伯牙子期。

李安:到現在我必須要請你作曲了,但是預算不高,沒錢。

譚盾:這個事情沒有錢也做。

譚盾當時覺得《臥虎藏龍》最有意思的是它可以通過一個委婉的情節和書法藝術、功夫藝術把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博大、容忍,以及那種流暢寫出來。

在錄完最後一段音樂,就是章子怡從武當山那個懸崖上跳下來那段時。

李安覺得可能音樂太悲哀了。

“能不能改?”

“不能。”

“就兩分鐘。”

“這兩分鐘你如果要改的話,這稿費是兩百萬美金。”

李安笑了。

譚盾的作品總是自由而大膽地遊走於東西方音樂元素之間。

在《臥虎藏龍》中,川劇打擊樂與大提琴共同演繹著逝去年代的神祕與傷感。

這道獨創的“辣椒巧克力”為譚盾贏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奧斯卡獎得主的身份。

最開始,《紐約時報》對譚盾中西融合的音樂嘗試大加諷刺:“譚盾根本不會寫交響樂,他還是回中國寫二胡吧。”

他當時氣憤無比。而十年之後,《紐約時報》已經忘卻了當年對這位華人音樂家的嘲諷,並把他評為“全球十大音樂家”。

06

1997年,譚盾在電視裡看到湖北出土了一組編鐘。

他馬上趕到湖北。

造型古樸,通體泛著青色銅鏽的古老樂器,深深吸引了他。

為了能和編鐘在一起,中年譚盾耍起了小孩子般的無賴。

他從揹包裡拿出鋪蓋,執意要在編鐘旁邊打地鋪。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他得到了一個和編鐘親密接觸的機會,用十六個一組的編鐘表演音樂。

條件是,為博物館免費當了三天古代奏樂人的角色。

回到北京,譚盾一頭扎進了自己的工作室。

那一次,他拿出了一部交響樂,現在還被經常拿出來演出的《天地人》。

名氣大了,譚盾卻不務正業琢磨起了樂器。

偶一次,他在公園裡看到有個孩子,把紙做成一個喇叭,然後吹出微微的響聲。

就因為這個紙喇叭,讓他推辭掉許多作曲的邀請,買回了一堆或大或小,或厚或薄的紙。

在家裡像孩子做手工一樣,剪,貼,封口,掏洞,樂此不疲。

那時的太太還是女友,從美國回中國來探望譚盾。可是他卻似乎根本不在意女友,沉溺在那些怪模怪樣的“廢紙”中不能自拔。

女友嗔怪說:“你等我走了,再做不行嗎?”

譚盾很嚴肅:“只要一停下來,我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再繼續下去。”

譚盾曾說,自己基本上屬於一個一輩子都不想結婚的人。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他擔心結婚會影響到自己的音樂,更不知道結婚為了什麼,也不知道需要做些什麼。

那時的他張狂、熱血,婚姻、父母、家庭對他來說都是多餘的,心中只有音樂、音樂、音樂。

可是過了30歲後,譚盾突然意識到,如若相遇,情願捨棄自己的音樂!

有一天,他碰到了一個女孩。

認識兩個小時之後就決定結婚,三天之後一起去了西藏,然後就呆在一起生兒育女。

譚盾說這是一件最浪漫的事。

有一次,譚盾去紐約實驗劇場看戲,看那邊走來一個特別奇妙的女子。

當時就想:這個人應該是我太太。

譚盾當時覺得結婚是非常浪漫的事。他就是喜歡浪漫的事,也喜歡異想天開。

當那個非常奇妙的女子走到面前時,他說:哎,您是做什麼的?她回:我是一個學生。

看完演出之後,女孩的胃疼了起來,譚盾跑到外面給她買來一杯熱牛奶,然後兩個人就在酒吧裡面談中國、談藝術,聊了兩個小時。

譚盾問了女孩一句:“你要不要go to Tibet with me?”

當時女孩杯子一甩就耍脾氣了,因為酒吧環境很嘈雜,她以為譚盾說的是go to bed with her。

譚盾很誠摯的解釋是去西藏,因為他三天後就要去西藏了,女孩聽了覺得很溫暖,很爽快地答應了譚盾。

十個小時之後,他們決定結婚。

第三天,他們就去了西藏。

事實上,這還不是譚盾幹過的最浪漫的事情。

對於他來說,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從紐約坐飛機到上海只為和太太吃一頓午飯。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那時候太太很優秀,被安達信選中派去上海做管理,譚盾很懊惱,因為剛剛才認識她就分開了。

後來通電話,她說:你如果真的那麼愛我的話,你能不能來看我?

譚盾說:何止看呢,我後天中午跟你吃午飯

太太不信,然譚盾當即就買了一張機票飛到上海和太太吃了個午飯。

浪漫應該是一種非常高尚的生活方式,是男女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支持,浪漫是一種特別有意思的表達。”

這個被稱為鬼才的音樂家,最喜歡和太太做的事情,就是早上跟太太說:“今天要不要吃我給你煎的蛋?”

譚盾會幾百種煎蛋的辦法,而且每天煎的蛋都不一樣。

一個人沒有什麼事情的時候,會去街頭巷尾,早上排隊買油條、牛奶、晨報,中午吃份客飯,晚上尋找臭豆腐或者燒餅。

譚盾每一次回國,最想去的地方就是農村。

他去那些邊遠的山區或者遙遠的邊寨靜想、旅行,去收集一些比較古老的歌調和音樂的節奏。

07

1981年,譚盾在中央音樂學院讀書的時候,假期特別想湖南鄉村的東西,就去了湘西,碰到了一位石頭老人。

一塊石頭可以敲出Do、Re、Mi、Fa、Sol、La、Si、Do不同的音調。

譚盾覺得老人真神,非要拜師,老人說沒問題。

可後來,譚盾出國留學,一晃二十年。

直至1999年,馬友友給波斯頓交響樂團說寫個新曲子,譚盾猛然想起石頭老人的故事。

急急趕回湘西的時候,老人已經過世了。

流水淌過石頭,山巒葉落千年。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譚盾想尋找一條路能夠把石頭老人找回來,便留在湘西聽音尋路。

在地圖沒有之前,我們先有音樂,在沒有語言之前,我們也有音樂。

留在湘西的譚盾,找到了很多正在隱退消亡的、極為寶貴的民間音樂。

他把它們保存下來,名《地圖》。

其中有一個“石鼓”的段落,表演者正是譚盾本人,他雙手握著不同的石頭,不斷的敲擊、拍打、磨擦。

那段音樂激情飛揚,配合大屏幕上不斷出現的石頭落在地上的各種圖案,神祕而感人,譚盾用這種方式完成了對那位老人的紀念。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十八歲的時候,譚盾從電臺裡面聽到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聲音,非常震撼。

如此多的樂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齊,那麼長的音,像一條線一樣平緩、準確。

而我們平時接觸的音樂,比如絲竹、古琴,聽到的聲音都是單一、纖細、顫抖、晃動的。

1975年,譚盾高中畢業後,被下放到了雷鋒的故鄉,他以為自己從此就和音樂無緣了。

天天和跟螞蝗做鬥爭,天天插秧,每天工作差不多十六個小時。

但是譚盾插秧插得很好,他覺得既然做一件事情,就盡力把它做好。

一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1976年,湖南京劇團在下鄉演出時發生了翻船事故,省裡決定招收一批音樂家把京劇團重新組建起來。

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譚盾被挑中了。

1977年,高考恢復了,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考試。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坐著火車去高考,因為沒有錢,譚盾只能逃票。

為了逃避查票,他做了一塊“廁所已壞”的牌子掛在廁所門上。

那次譚盾在廁所裡憋了二十幾個小時,只吃了幾個隨身帶的茶葉蛋,又餓又臭,難受極了。

火車到站的時候,譚盾已筋疲力盡。

而那些站在外面的人則驚呼:“原來廁所沒有壞!”

用三根弦的小提琴,譚盾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考了七天,考到第七天的時候,跟老師見面、口試。

口試的時候老師說,能不能談一段鋼琴或者拉一段小提琴。

譚盾抱起自個三根弦的小提琴。

老師說拉一段莫扎特吧。

譚盾回答:我還不知道誰是莫扎特。

老師又說那這樣吧,拉一段貝多芬。

譚盾又迷惑了:貝什麼?

譚盾把他的那把小提琴當成二胡拉,可正是音樂裡面那種紮根於泥土的東西,感染了主考老師。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考試之後,自我感覺不錯的譚盾,卻收到了一紙落榜通知書。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打電話去詢問,竟是因為小便檢查沒有通過。

這讓譚盾大為詫異,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身體絕對沒有問題。

後來一檢查,問題出在醫院的那批試管上。

譚盾再次拿著體檢單來到北京,最終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系。

03

21歲的譚盾,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第一屆學生。

譚盾報到的時候,晚去了幾天,正逢體育課。班裡的劉索拉、瞿小松、郭文景等,都在上體育課。

他去學校的時候挑著一根扁擔,前面一個揹包,後面一個生了很多鏽的鐵桶。

儼然班裡一幅魔幻的晚來者形象。

因為他喜歡水樂,所以入學的時候就自己背了個水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教授去車站接他,接來的時候一根扁擔。

譚盾當時聽到旁邊有個學生說,你看又來了一個湖南地主。

從湖南到北京,譚盾是帶著一肚子湖南民歌來的。

那是一個激情迸發和極度張揚個性的年代,年輕的譚盾同樣飽含著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激情與特質。

剛剛擺脫文革束縛的年輕人,充滿著對未來的嚮往。

譚盾同學裡,有瞿小松、葉小綱、郭文景等一批當時已經顯山露水,日後叱吒樂壇的人。

和那些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同學相比,譚盾顯然有很大差距,但是音樂方面的天份和湖南人的執著,使他成了同期學員中的佼佼者。

學生時代的譚盾,喜歡創新並勤于思考。

1979年22歲的譚盾,在讀完傳記小說《屈原》後,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

跳過當時的教學大綱,開始創作出他的第一首交響樂《離騷》,並在中國的第一次作曲比賽上獲獎。

借屈原之口,表達一切不滿與憤世嫉俗。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這個交響樂中用了很多板鼓、簫等民族樂器和一些前衛的技術、音響。

作品一出來,就受到了巨大的爭議,有人欣賞,也有人批判。

譚盾不為所動,不斷在聲音和技術上進行探索。

他對自己熱愛的音樂、生活,都充滿著無比的激情。

1983年,26歲的譚盾又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韋伯國際作曲大獎,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作曲家。

譚盾也因此在中央音樂學院聲名鵲起,成為了當時學院的四大才子之一。

04

二十世紀80年代初,內地與香港第一部合拍影片《火燒圓明園》中的主題歌《豔陽天》的曲作者就是譚盾。

李翰祥找譚盾是因為聽了他的《離騷》,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意思。

那時候譚盾在讀大三,當李翰祥和譚盾談完以後,一直跟他講承德避暑山莊。

譚盾說想去看一次承德,還說不去承德,寫不出這個調來。李翰祥就把他送過去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那個時候譚盾很愛慕劉曉慶,她正在承德拍戲。

到了承德以後,譚盾見到了劉曉慶,劉曉慶給他削了一個蘋果,吃了又給他削了一個。

譚盾心中一動,曉慶在他心目中一直是個很陽剛的女人,但是給他削蘋果的一瞬間,突然覺得非常非常的溫柔。

1986年,譚盾碩士畢業,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赴美攻讀音樂藝術博士學位。

留學前一天,教授從紐約考察回來說:你明天去紐約留學了,我有件事要告訴你,我發現美國的手紙好貴哦。

譚盾就跑到音樂學校門口買了一箱衛生紙48卷。

後來等他七年以後把博士讀完,那箱衛生紙還沒用完。

去美國留學的時候,母親對他說:“不喜歡藝術的女孩子千萬不要娶,不喜歡藝術的家庭千萬不要去住,不喜歡藝術的國家千萬不要去。”

成年後的譚盾,越來越覺得母親的話有道理。

“當你喜歡藝術時,這個國家就會充滿了關愛、人情、人性,會對所有的山水、天空、大地都充滿了感情,這就是藝術的巨大力量。”

但是迎接他的,卻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雖然拿到學校最高的獎學金,但也還不足以維持日常生計,於是譚盾去打零工、街頭拉琴。

一般都是在凌晨3點鐘拉琴,因為白天要讀書,傍晚要去打一份工。

譚盾在藝術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一住就是十年,那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

“全世界的神經病都在那裡,你知道有多神經嗎?”

身邊忽然冒出來一個人,你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竟然,他懷著的理想和你一模一樣!

這群人中,有來自北京的艾未未、陳凱歌,有來自臺灣的李安,也有來自上海的陳丹青和陳逸飛。

他們很窮,很年輕,可每個人都有著近乎狂妄的抱負。

如同堂吉訶德一般執著而偏執,卻又那麼的純粹和真誠。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剛到紐約的時候,譚盾英語不行,他就對著牆拼命地學英文。

把牆想象成A,自己是B,模擬許多場景;然後再去和別人練,一個又一個,一天又一天。

到了後來,他發現所有人見到他就拐彎,覺得他有“英語神經病”。

正因為他的勤學苦練,才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多機會。

在見老師之前,想象模擬了許多場景,老師會怎麼問,自己應該怎麼回答,應該怎麼引人入勝。

讓老師和他一起去湖南體驗感受他最擅長的水樂,結果他成功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年中秋節,譚盾和一幫中國留學生一起過中秋。

當時譚盾在街頭拉小提琴,艾未未在街上畫畫,陳凱歌、顧長衛都在勤工儉學。

那個中秋夜,他們那幫潦倒的藝術家爬上了中國城裡一個破舊的工廠廢墟屋頂。

因為負責帶月餅的人遲到了,他們只能望著天空,想象自己每人咬一塊月亮。

05

從北京剛到紐約的譚盾還是個憤青,每天都想尋找自己,都想創新。

直到有一次,他被邀請去墨西哥的現代音樂節。

在墨西哥城郊外的很遠的地方,他看到好幾個金字塔。

金字塔旁有一個很像瑪雅文化裡邊的素描老人,在燒一種“瑪雅陶笛”。

譚盾聽著老人吹笛子,彷佛看見老人在那個金字塔的尖上,跟風說自己的故事,然後風以回訴。

老人講:“地球是件樂器,你用泥土捏起來的聲音,就是地球的聲音。”

那一刻“聲無哀樂”感在譚盾的心裡生出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紐約剛剛拿到博士學位的譚盾,接到請他去指揮的一份合同。

他打開一看是“費城交響樂團”,當時就覺得這個夢怎麼成真了呢?他有點害怕。

甚至完全不相信,所以他來到卡內基音樂廳。

往臺子上一站,排練的時候,一看底下:這個就是那個二十年前我在田裡邊插秧的時候,把我引入貝多芬的那個樂團嗎?

然後拿起指揮棒,但總覺得這個不是真的。

從湖南的田裡邊到費城交響樂團的指揮台,這個距離不是二十年。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譚盾一生獲獎無數,其中2001年與李安合作的《臥虎藏龍》更是獲譽無數。

李安憑藉這部影片獲得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項

譚盾不僅贏得使他聲名遠播的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金像獎,還摘得了格萊美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專輯獎。

中國武術的精髓,就是在於它可以把內心深處的東西表現出來。

它不是一個類似通常的港臺武術片,而是打魂。

譚盾跟李安說,要有戲曲,還有一定要有馬友友。

“哎呀,怎麼又把馬友友扯進來了”。

“任何東西都要有一個脊樑骨,這個脊樑骨可以穿很多不同的東西,馬友友的大提琴就是這個東西,如果用一個大提琴串起來,那不比胡琴有意思多了。”

把視覺衍化成聽覺,然後再把聽覺推到一種視覺的享受。

這種滿足感好似是吃最好的海鮮之後,外加辣椒巧克力。

譚盾第一次給湖南老媽吃巧克力的時候,一盤巧克力蛋糕給老太太一包辣椒醬下去了。

譚盾當時覺得是無稽之談,但是媽媽吃的津津有味。

後來這種津津有味的前衛意識,終於在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上得到證實,他真的吃到了辣椒味的巧克力。

創作《臥虎藏龍》的時候,曾有一次連寫了25個小時。

祕書走了以後,白天來上班,譚盾覺得,她剛剛走怎麼又進來了,她說她已經走了一個晚上。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臥虎藏龍》預算很少,可要求的規模很大。

在紐約的時候,譚盾是在街頭流浪的中國阿炳,李安是在街頭流浪的中國李白。

相交十年,一直沒有合作過,正式合作便是《臥虎藏龍》。

霽月清風,伯牙子期。

李安:到現在我必須要請你作曲了,但是預算不高,沒錢。

譚盾:這個事情沒有錢也做。

譚盾當時覺得《臥虎藏龍》最有意思的是它可以通過一個委婉的情節和書法藝術、功夫藝術把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博大、容忍,以及那種流暢寫出來。

在錄完最後一段音樂,就是章子怡從武當山那個懸崖上跳下來那段時。

李安覺得可能音樂太悲哀了。

“能不能改?”

“不能。”

“就兩分鐘。”

“這兩分鐘你如果要改的話,這稿費是兩百萬美金。”

李安笑了。

譚盾的作品總是自由而大膽地遊走於東西方音樂元素之間。

在《臥虎藏龍》中,川劇打擊樂與大提琴共同演繹著逝去年代的神祕與傷感。

這道獨創的“辣椒巧克力”為譚盾贏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奧斯卡獎得主的身份。

最開始,《紐約時報》對譚盾中西融合的音樂嘗試大加諷刺:“譚盾根本不會寫交響樂,他還是回中國寫二胡吧。”

他當時氣憤無比。而十年之後,《紐約時報》已經忘卻了當年對這位華人音樂家的嘲諷,並把他評為“全球十大音樂家”。

06

1997年,譚盾在電視裡看到湖北出土了一組編鐘。

他馬上趕到湖北。

造型古樸,通體泛著青色銅鏽的古老樂器,深深吸引了他。

為了能和編鐘在一起,中年譚盾耍起了小孩子般的無賴。

他從揹包裡拿出鋪蓋,執意要在編鐘旁邊打地鋪。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他得到了一個和編鐘親密接觸的機會,用十六個一組的編鐘表演音樂。

條件是,為博物館免費當了三天古代奏樂人的角色。

回到北京,譚盾一頭扎進了自己的工作室。

那一次,他拿出了一部交響樂,現在還被經常拿出來演出的《天地人》。

名氣大了,譚盾卻不務正業琢磨起了樂器。

偶一次,他在公園裡看到有個孩子,把紙做成一個喇叭,然後吹出微微的響聲。

就因為這個紙喇叭,讓他推辭掉許多作曲的邀請,買回了一堆或大或小,或厚或薄的紙。

在家裡像孩子做手工一樣,剪,貼,封口,掏洞,樂此不疲。

那時的太太還是女友,從美國回中國來探望譚盾。可是他卻似乎根本不在意女友,沉溺在那些怪模怪樣的“廢紙”中不能自拔。

女友嗔怪說:“你等我走了,再做不行嗎?”

譚盾很嚴肅:“只要一停下來,我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再繼續下去。”

譚盾曾說,自己基本上屬於一個一輩子都不想結婚的人。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他擔心結婚會影響到自己的音樂,更不知道結婚為了什麼,也不知道需要做些什麼。

那時的他張狂、熱血,婚姻、父母、家庭對他來說都是多餘的,心中只有音樂、音樂、音樂。

可是過了30歲後,譚盾突然意識到,如若相遇,情願捨棄自己的音樂!

有一天,他碰到了一個女孩。

認識兩個小時之後就決定結婚,三天之後一起去了西藏,然後就呆在一起生兒育女。

譚盾說這是一件最浪漫的事。

有一次,譚盾去紐約實驗劇場看戲,看那邊走來一個特別奇妙的女子。

當時就想:這個人應該是我太太。

譚盾當時覺得結婚是非常浪漫的事。他就是喜歡浪漫的事,也喜歡異想天開。

當那個非常奇妙的女子走到面前時,他說:哎,您是做什麼的?她回:我是一個學生。

看完演出之後,女孩的胃疼了起來,譚盾跑到外面給她買來一杯熱牛奶,然後兩個人就在酒吧裡面談中國、談藝術,聊了兩個小時。

譚盾問了女孩一句:“你要不要go to Tibet with me?”

當時女孩杯子一甩就耍脾氣了,因為酒吧環境很嘈雜,她以為譚盾說的是go to bed with her。

譚盾很誠摯的解釋是去西藏,因為他三天後就要去西藏了,女孩聽了覺得很溫暖,很爽快地答應了譚盾。

十個小時之後,他們決定結婚。

第三天,他們就去了西藏。

事實上,這還不是譚盾幹過的最浪漫的事情。

對於他來說,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從紐約坐飛機到上海只為和太太吃一頓午飯。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那時候太太很優秀,被安達信選中派去上海做管理,譚盾很懊惱,因為剛剛才認識她就分開了。

後來通電話,她說:你如果真的那麼愛我的話,你能不能來看我?

譚盾說:何止看呢,我後天中午跟你吃午飯

太太不信,然譚盾當即就買了一張機票飛到上海和太太吃了個午飯。

浪漫應該是一種非常高尚的生活方式,是男女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支持,浪漫是一種特別有意思的表達。”

這個被稱為鬼才的音樂家,最喜歡和太太做的事情,就是早上跟太太說:“今天要不要吃我給你煎的蛋?”

譚盾會幾百種煎蛋的辦法,而且每天煎的蛋都不一樣。

一個人沒有什麼事情的時候,會去街頭巷尾,早上排隊買油條、牛奶、晨報,中午吃份客飯,晚上尋找臭豆腐或者燒餅。

譚盾每一次回國,最想去的地方就是農村。

他去那些邊遠的山區或者遙遠的邊寨靜想、旅行,去收集一些比較古老的歌調和音樂的節奏。

07

1981年,譚盾在中央音樂學院讀書的時候,假期特別想湖南鄉村的東西,就去了湘西,碰到了一位石頭老人。

一塊石頭可以敲出Do、Re、Mi、Fa、Sol、La、Si、Do不同的音調。

譚盾覺得老人真神,非要拜師,老人說沒問題。

可後來,譚盾出國留學,一晃二十年。

直至1999年,馬友友給波斯頓交響樂團說寫個新曲子,譚盾猛然想起石頭老人的故事。

急急趕回湘西的時候,老人已經過世了。

流水淌過石頭,山巒葉落千年。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譚盾想尋找一條路能夠把石頭老人找回來,便留在湘西聽音尋路。

在地圖沒有之前,我們先有音樂,在沒有語言之前,我們也有音樂。

留在湘西的譚盾,找到了很多正在隱退消亡的、極為寶貴的民間音樂。

他把它們保存下來,名《地圖》。

其中有一個“石鼓”的段落,表演者正是譚盾本人,他雙手握著不同的石頭,不斷的敲擊、拍打、磨擦。

那段音樂激情飛揚,配合大屏幕上不斷出現的石頭落在地上的各種圖案,神祕而感人,譚盾用這種方式完成了對那位老人的紀念。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作為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至今無法考證起源的江永女書始終給人以神祕印象。

2008年,譚盾受邀在臺灣指揮音樂會,偶然在誠品書店讀到有關“女書”的故事:

1950年代建國初期,一群女人跑到北京要見毛主席,但她們說話怪異,無人能懂,以至於後來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譚盾被這道神祕的女性之門所吸引,歷時五年時間,多次深入湖南江永地區採風,創作《女書》交響樂。

“我恍若從這些流傳四五百年、不為世人所認識的奇特文字中,直接看到了動人的交響樂章。”

譚盾第一次進入江永女書村的時候,幾乎所有通曉女書的都是70歲以上的老人。

而經過“文革”等事件將她們當作“妖魔鬼怪”的經歷,使得她們極為謹慎,不敢將自己的祕密公之於人。

而每次回訪時總有人故去,到譚盾寫完這部作品,13位採風對象已經離去了近半。

"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條河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01

時間回到幾十年前,你會看到在長沙郊外一個叫思茅衝的地方,在紅白喜事的人群裡,一個打著赤腳的少年。

他就站在那些藝人跟前,昂著頭,目光中帶著興奮和痴迷。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滿身塵土的鄉下小子,有一天會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音樂是從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開始學,譚盾的音樂之路,從水樂開始。

湖南鄉下的堂客們在河邊淘完米,洗完菜後,拿出她們的打衣棒和洗衣板,在呼啦啦的水邊捶打時光。

譚盾至今記得那些被拋到半空的被單,落下濺起高高的水花。

洗衣時擊打出的美妙節奏,成了烙印在他記憶深處的水歌。

成為巫師,是譚盾音樂路上的第一個夢想。

因為湖南的巫師很有意思,他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

他說他懂未來的語言,也懂過去的語言,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每一次都是通過極為漂亮的音樂來講述外婆、爺爺、奶奶天天跟我們講的故事。

所以譚盾童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當巫師,每次有紅白喜事他總是立馬當先。

小小的年紀在長沙鄉下名氣不小。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思茅衝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父親在部隊工作。

譚盾在湖南鄉下長大,打小就和大自然親近。

長沙古代屬楚國,楚風的影響,根深蒂固,這種影響更是深入到了譚盾的骨髓之中。

譚盾曾說,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楚國人。

小時候在鄉下,譚盾最喜歡追隨民間,為紅白喜事做道場的樂師,他認為這些人能夠用音樂與前生來世對話。

聲無哀樂,你聽到的是心裡的聲音。

12歲那年,他很偶然地接觸到了小提琴,他一看歪著脖子,咯吱咯吱拉有意思,聲兒好聽。

回到家以後,就拿塊木板,綁上鐵絲,自己拿根棍,在那模仿的煞有介事。

後來,他違背家人讓他學醫的願望,總是拿著把破舊的琴一直彈。

02

譚盾有一把很特別的小提琴,它只有3根弦。

這把琴是他從山上撿來的,只有木板沒有弦 ,他攢了一年多才買了3根弦,因為第四根弦價格貴,一直買不起。

可就是這樣一把琴,成了譚盾音樂之路的起點。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十八歲的時候,譚盾從電臺裡面聽到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聲音,非常震撼。

如此多的樂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齊,那麼長的音,像一條線一樣平緩、準確。

而我們平時接觸的音樂,比如絲竹、古琴,聽到的聲音都是單一、纖細、顫抖、晃動的。

1975年,譚盾高中畢業後,被下放到了雷鋒的故鄉,他以為自己從此就和音樂無緣了。

天天和跟螞蝗做鬥爭,天天插秧,每天工作差不多十六個小時。

但是譚盾插秧插得很好,他覺得既然做一件事情,就盡力把它做好。

一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

1976年,湖南京劇團在下鄉演出時發生了翻船事故,省裡決定招收一批音樂家把京劇團重新組建起來。

拉得一手好胡琴的譚盾被挑中了。

1977年,高考恢復了,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考試。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坐著火車去高考,因為沒有錢,譚盾只能逃票。

為了逃避查票,他做了一塊“廁所已壞”的牌子掛在廁所門上。

那次譚盾在廁所裡憋了二十幾個小時,只吃了幾個隨身帶的茶葉蛋,又餓又臭,難受極了。

火車到站的時候,譚盾已筋疲力盡。

而那些站在外面的人則驚呼:“原來廁所沒有壞!”

用三根弦的小提琴,譚盾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考了七天,考到第七天的時候,跟老師見面、口試。

口試的時候老師說,能不能談一段鋼琴或者拉一段小提琴。

譚盾抱起自個三根弦的小提琴。

老師說拉一段莫扎特吧。

譚盾回答:我還不知道誰是莫扎特。

老師又說那這樣吧,拉一段貝多芬。

譚盾又迷惑了:貝什麼?

譚盾把他的那把小提琴當成二胡拉,可正是音樂裡面那種紮根於泥土的東西,感染了主考老師。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考試之後,自我感覺不錯的譚盾,卻收到了一紙落榜通知書。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打電話去詢問,竟是因為小便檢查沒有通過。

這讓譚盾大為詫異,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身體絕對沒有問題。

後來一檢查,問題出在醫院的那批試管上。

譚盾再次拿著體檢單來到北京,最終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系。

03

21歲的譚盾,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第一屆學生。

譚盾報到的時候,晚去了幾天,正逢體育課。班裡的劉索拉、瞿小松、郭文景等,都在上體育課。

他去學校的時候挑著一根扁擔,前面一個揹包,後面一個生了很多鏽的鐵桶。

儼然班裡一幅魔幻的晚來者形象。

因為他喜歡水樂,所以入學的時候就自己背了個水桶。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教授去車站接他,接來的時候一根扁擔。

譚盾當時聽到旁邊有個學生說,你看又來了一個湖南地主。

從湖南到北京,譚盾是帶著一肚子湖南民歌來的。

那是一個激情迸發和極度張揚個性的年代,年輕的譚盾同樣飽含著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激情與特質。

剛剛擺脫文革束縛的年輕人,充滿著對未來的嚮往。

譚盾同學裡,有瞿小松、葉小綱、郭文景等一批當時已經顯山露水,日後叱吒樂壇的人。

和那些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同學相比,譚盾顯然有很大差距,但是音樂方面的天份和湖南人的執著,使他成了同期學員中的佼佼者。

學生時代的譚盾,喜歡創新並勤于思考。

1979年22歲的譚盾,在讀完傳記小說《屈原》後,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

跳過當時的教學大綱,開始創作出他的第一首交響樂《離騷》,並在中國的第一次作曲比賽上獲獎。

借屈原之口,表達一切不滿與憤世嫉俗。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這個交響樂中用了很多板鼓、簫等民族樂器和一些前衛的技術、音響。

作品一出來,就受到了巨大的爭議,有人欣賞,也有人批判。

譚盾不為所動,不斷在聲音和技術上進行探索。

他對自己熱愛的音樂、生活,都充滿著無比的激情。

1983年,26歲的譚盾又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韋伯國際作曲大獎,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作曲家。

譚盾也因此在中央音樂學院聲名鵲起,成為了當時學院的四大才子之一。

04

二十世紀80年代初,內地與香港第一部合拍影片《火燒圓明園》中的主題歌《豔陽天》的曲作者就是譚盾。

李翰祥找譚盾是因為聽了他的《離騷》,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意思。

那時候譚盾在讀大三,當李翰祥和譚盾談完以後,一直跟他講承德避暑山莊。

譚盾說想去看一次承德,還說不去承德,寫不出這個調來。李翰祥就把他送過去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那個時候譚盾很愛慕劉曉慶,她正在承德拍戲。

到了承德以後,譚盾見到了劉曉慶,劉曉慶給他削了一個蘋果,吃了又給他削了一個。

譚盾心中一動,曉慶在他心目中一直是個很陽剛的女人,但是給他削蘋果的一瞬間,突然覺得非常非常的溫柔。

1986年,譚盾碩士畢業,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赴美攻讀音樂藝術博士學位。

留學前一天,教授從紐約考察回來說:你明天去紐約留學了,我有件事要告訴你,我發現美國的手紙好貴哦。

譚盾就跑到音樂學校門口買了一箱衛生紙48卷。

後來等他七年以後把博士讀完,那箱衛生紙還沒用完。

去美國留學的時候,母親對他說:“不喜歡藝術的女孩子千萬不要娶,不喜歡藝術的家庭千萬不要去住,不喜歡藝術的國家千萬不要去。”

成年後的譚盾,越來越覺得母親的話有道理。

“當你喜歡藝術時,這個國家就會充滿了關愛、人情、人性,會對所有的山水、天空、大地都充滿了感情,這就是藝術的巨大力量。”

但是迎接他的,卻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雖然拿到學校最高的獎學金,但也還不足以維持日常生計,於是譚盾去打零工、街頭拉琴。

一般都是在凌晨3點鐘拉琴,因為白天要讀書,傍晚要去打一份工。

譚盾在藝術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一住就是十年,那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

“全世界的神經病都在那裡,你知道有多神經嗎?”

身邊忽然冒出來一個人,你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竟然,他懷著的理想和你一模一樣!

這群人中,有來自北京的艾未未、陳凱歌,有來自臺灣的李安,也有來自上海的陳丹青和陳逸飛。

他們很窮,很年輕,可每個人都有著近乎狂妄的抱負。

如同堂吉訶德一般執著而偏執,卻又那麼的純粹和真誠。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剛到紐約的時候,譚盾英語不行,他就對著牆拼命地學英文。

把牆想象成A,自己是B,模擬許多場景;然後再去和別人練,一個又一個,一天又一天。

到了後來,他發現所有人見到他就拐彎,覺得他有“英語神經病”。

正因為他的勤學苦練,才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多機會。

在見老師之前,想象模擬了許多場景,老師會怎麼問,自己應該怎麼回答,應該怎麼引人入勝。

讓老師和他一起去湖南體驗感受他最擅長的水樂,結果他成功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年中秋節,譚盾和一幫中國留學生一起過中秋。

當時譚盾在街頭拉小提琴,艾未未在街上畫畫,陳凱歌、顧長衛都在勤工儉學。

那個中秋夜,他們那幫潦倒的藝術家爬上了中國城裡一個破舊的工廠廢墟屋頂。

因為負責帶月餅的人遲到了,他們只能望著天空,想象自己每人咬一塊月亮。

05

從北京剛到紐約的譚盾還是個憤青,每天都想尋找自己,都想創新。

直到有一次,他被邀請去墨西哥的現代音樂節。

在墨西哥城郊外的很遠的地方,他看到好幾個金字塔。

金字塔旁有一個很像瑪雅文化裡邊的素描老人,在燒一種“瑪雅陶笛”。

譚盾聽著老人吹笛子,彷佛看見老人在那個金字塔的尖上,跟風說自己的故事,然後風以回訴。

老人講:“地球是件樂器,你用泥土捏起來的聲音,就是地球的聲音。”

那一刻“聲無哀樂”感在譚盾的心裡生出來。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紐約剛剛拿到博士學位的譚盾,接到請他去指揮的一份合同。

他打開一看是“費城交響樂團”,當時就覺得這個夢怎麼成真了呢?他有點害怕。

甚至完全不相信,所以他來到卡內基音樂廳。

往臺子上一站,排練的時候,一看底下:這個就是那個二十年前我在田裡邊插秧的時候,把我引入貝多芬的那個樂團嗎?

然後拿起指揮棒,但總覺得這個不是真的。

從湖南的田裡邊到費城交響樂團的指揮台,這個距離不是二十年。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譚盾一生獲獎無數,其中2001年與李安合作的《臥虎藏龍》更是獲譽無數。

李安憑藉這部影片獲得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項

譚盾不僅贏得使他聲名遠播的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金像獎,還摘得了格萊美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專輯獎。

中國武術的精髓,就是在於它可以把內心深處的東西表現出來。

它不是一個類似通常的港臺武術片,而是打魂。

譚盾跟李安說,要有戲曲,還有一定要有馬友友。

“哎呀,怎麼又把馬友友扯進來了”。

“任何東西都要有一個脊樑骨,這個脊樑骨可以穿很多不同的東西,馬友友的大提琴就是這個東西,如果用一個大提琴串起來,那不比胡琴有意思多了。”

把視覺衍化成聽覺,然後再把聽覺推到一種視覺的享受。

這種滿足感好似是吃最好的海鮮之後,外加辣椒巧克力。

譚盾第一次給湖南老媽吃巧克力的時候,一盤巧克力蛋糕給老太太一包辣椒醬下去了。

譚盾當時覺得是無稽之談,但是媽媽吃的津津有味。

後來這種津津有味的前衛意識,終於在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上得到證實,他真的吃到了辣椒味的巧克力。

創作《臥虎藏龍》的時候,曾有一次連寫了25個小時。

祕書走了以後,白天來上班,譚盾覺得,她剛剛走怎麼又進來了,她說她已經走了一個晚上。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臥虎藏龍》預算很少,可要求的規模很大。

在紐約的時候,譚盾是在街頭流浪的中國阿炳,李安是在街頭流浪的中國李白。

相交十年,一直沒有合作過,正式合作便是《臥虎藏龍》。

霽月清風,伯牙子期。

李安:到現在我必須要請你作曲了,但是預算不高,沒錢。

譚盾:這個事情沒有錢也做。

譚盾當時覺得《臥虎藏龍》最有意思的是它可以通過一個委婉的情節和書法藝術、功夫藝術把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博大、容忍,以及那種流暢寫出來。

在錄完最後一段音樂,就是章子怡從武當山那個懸崖上跳下來那段時。

李安覺得可能音樂太悲哀了。

“能不能改?”

“不能。”

“就兩分鐘。”

“這兩分鐘你如果要改的話,這稿費是兩百萬美金。”

李安笑了。

譚盾的作品總是自由而大膽地遊走於東西方音樂元素之間。

在《臥虎藏龍》中,川劇打擊樂與大提琴共同演繹著逝去年代的神祕與傷感。

這道獨創的“辣椒巧克力”為譚盾贏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奧斯卡獎得主的身份。

最開始,《紐約時報》對譚盾中西融合的音樂嘗試大加諷刺:“譚盾根本不會寫交響樂,他還是回中國寫二胡吧。”

他當時氣憤無比。而十年之後,《紐約時報》已經忘卻了當年對這位華人音樂家的嘲諷,並把他評為“全球十大音樂家”。

06

1997年,譚盾在電視裡看到湖北出土了一組編鐘。

他馬上趕到湖北。

造型古樸,通體泛著青色銅鏽的古老樂器,深深吸引了他。

為了能和編鐘在一起,中年譚盾耍起了小孩子般的無賴。

他從揹包裡拿出鋪蓋,執意要在編鐘旁邊打地鋪。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他得到了一個和編鐘親密接觸的機會,用十六個一組的編鐘表演音樂。

條件是,為博物館免費當了三天古代奏樂人的角色。

回到北京,譚盾一頭扎進了自己的工作室。

那一次,他拿出了一部交響樂,現在還被經常拿出來演出的《天地人》。

名氣大了,譚盾卻不務正業琢磨起了樂器。

偶一次,他在公園裡看到有個孩子,把紙做成一個喇叭,然後吹出微微的響聲。

就因為這個紙喇叭,讓他推辭掉許多作曲的邀請,買回了一堆或大或小,或厚或薄的紙。

在家裡像孩子做手工一樣,剪,貼,封口,掏洞,樂此不疲。

那時的太太還是女友,從美國回中國來探望譚盾。可是他卻似乎根本不在意女友,沉溺在那些怪模怪樣的“廢紙”中不能自拔。

女友嗔怪說:“你等我走了,再做不行嗎?”

譚盾很嚴肅:“只要一停下來,我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再繼續下去。”

譚盾曾說,自己基本上屬於一個一輩子都不想結婚的人。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他擔心結婚會影響到自己的音樂,更不知道結婚為了什麼,也不知道需要做些什麼。

那時的他張狂、熱血,婚姻、父母、家庭對他來說都是多餘的,心中只有音樂、音樂、音樂。

可是過了30歲後,譚盾突然意識到,如若相遇,情願捨棄自己的音樂!

有一天,他碰到了一個女孩。

認識兩個小時之後就決定結婚,三天之後一起去了西藏,然後就呆在一起生兒育女。

譚盾說這是一件最浪漫的事。

有一次,譚盾去紐約實驗劇場看戲,看那邊走來一個特別奇妙的女子。

當時就想:這個人應該是我太太。

譚盾當時覺得結婚是非常浪漫的事。他就是喜歡浪漫的事,也喜歡異想天開。

當那個非常奇妙的女子走到面前時,他說:哎,您是做什麼的?她回:我是一個學生。

看完演出之後,女孩的胃疼了起來,譚盾跑到外面給她買來一杯熱牛奶,然後兩個人就在酒吧裡面談中國、談藝術,聊了兩個小時。

譚盾問了女孩一句:“你要不要go to Tibet with me?”

當時女孩杯子一甩就耍脾氣了,因為酒吧環境很嘈雜,她以為譚盾說的是go to bed with her。

譚盾很誠摯的解釋是去西藏,因為他三天後就要去西藏了,女孩聽了覺得很溫暖,很爽快地答應了譚盾。

十個小時之後,他們決定結婚。

第三天,他們就去了西藏。

事實上,這還不是譚盾幹過的最浪漫的事情。

對於他來說,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從紐約坐飛機到上海只為和太太吃一頓午飯。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那時候太太很優秀,被安達信選中派去上海做管理,譚盾很懊惱,因為剛剛才認識她就分開了。

後來通電話,她說:你如果真的那麼愛我的話,你能不能來看我?

譚盾說:何止看呢,我後天中午跟你吃午飯

太太不信,然譚盾當即就買了一張機票飛到上海和太太吃了個午飯。

浪漫應該是一種非常高尚的生活方式,是男女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支持,浪漫是一種特別有意思的表達。”

這個被稱為鬼才的音樂家,最喜歡和太太做的事情,就是早上跟太太說:“今天要不要吃我給你煎的蛋?”

譚盾會幾百種煎蛋的辦法,而且每天煎的蛋都不一樣。

一個人沒有什麼事情的時候,會去街頭巷尾,早上排隊買油條、牛奶、晨報,中午吃份客飯,晚上尋找臭豆腐或者燒餅。

譚盾每一次回國,最想去的地方就是農村。

他去那些邊遠的山區或者遙遠的邊寨靜想、旅行,去收集一些比較古老的歌調和音樂的節奏。

07

1981年,譚盾在中央音樂學院讀書的時候,假期特別想湖南鄉村的東西,就去了湘西,碰到了一位石頭老人。

一塊石頭可以敲出Do、Re、Mi、Fa、Sol、La、Si、Do不同的音調。

譚盾覺得老人真神,非要拜師,老人說沒問題。

可後來,譚盾出國留學,一晃二十年。

直至1999年,馬友友給波斯頓交響樂團說寫個新曲子,譚盾猛然想起石頭老人的故事。

急急趕回湘西的時候,老人已經過世了。

流水淌過石頭,山巒葉落千年。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譚盾想尋找一條路能夠把石頭老人找回來,便留在湘西聽音尋路。

在地圖沒有之前,我們先有音樂,在沒有語言之前,我們也有音樂。

留在湘西的譚盾,找到了很多正在隱退消亡的、極為寶貴的民間音樂。

他把它們保存下來,名《地圖》。

其中有一個“石鼓”的段落,表演者正是譚盾本人,他雙手握著不同的石頭,不斷的敲擊、拍打、磨擦。

那段音樂激情飛揚,配合大屏幕上不斷出現的石頭落在地上的各種圖案,神祕而感人,譚盾用這種方式完成了對那位老人的紀念。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作為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至今無法考證起源的江永女書始終給人以神祕印象。

2008年,譚盾受邀在臺灣指揮音樂會,偶然在誠品書店讀到有關“女書”的故事:

1950年代建國初期,一群女人跑到北京要見毛主席,但她們說話怪異,無人能懂,以至於後來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譚盾被這道神祕的女性之門所吸引,歷時五年時間,多次深入湖南江永地區採風,創作《女書》交響樂。

“我恍若從這些流傳四五百年、不為世人所認識的奇特文字中,直接看到了動人的交響樂章。”

譚盾第一次進入江永女書村的時候,幾乎所有通曉女書的都是70歲以上的老人。

而經過“文革”等事件將她們當作“妖魔鬼怪”的經歷,使得她們極為謹慎,不敢將自己的祕密公之於人。

而每次回訪時總有人故去,到譚盾寫完這部作品,13位採風對象已經離去了近半。

那個最好的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

2012年上海國際藝術節推介會上,譚盾攜《女書》“草稿”亮相,轟動全場。

《女書》裡有譚盾的擔當,是為了讓全世界唯一的女書文字得到傳承和保護。

就像為了保護長城,他創作了歌劇《秦始皇》。

創作《地圖》,來延續湘西的古老文化。

譚盾是以音樂家的身份去追尋和發掘中國傳統文化最深邃、最精彩、最有靈魂價值的部分。

當初獲得奧斯卡獎提名,譚盾跟馬友友說:“哥們,我們已經贏了!”

這一贏,是中華文化的驕傲。

西方几乎所有的電臺電視、報刊雜誌因此都更多地談論中國的文化、電影和音樂。

譚盾多年心願就是想建一座無形的橋,把中國文化推出去。

而那一贏,他做到了。

那個最好的時代,他們相信理想,相信愛,相信未來,併為此不顧一切。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