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毀長城檀道濟:直到臨死都沒想明白,到底怎麼得罪宋文帝了'

"

文/王培升

提起檀道濟這個人,如果不是特別熟悉歷史的人可能不知道是何許人也,但要說到“自毀長城”這個成語相信大多數人都說過甚至用過,而這個成語的出處正是出自於檀道濟。

檀道濟是南北朝時期宋朝的著名大將,一生征戰所向披靡,令敵人聞風喪膽。然而因為功高震主,其結局卻和淮陰侯韓信和岳飛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將一樣,落得身死族滅的淒涼下場,令後人扼腕空嘆息。

"

文/王培升

提起檀道濟這個人,如果不是特別熟悉歷史的人可能不知道是何許人也,但要說到“自毀長城”這個成語相信大多數人都說過甚至用過,而這個成語的出處正是出自於檀道濟。

檀道濟是南北朝時期宋朝的著名大將,一生征戰所向披靡,令敵人聞風喪膽。然而因為功高震主,其結局卻和淮陰侯韓信和岳飛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將一樣,落得身死族滅的淒涼下場,令後人扼腕空嘆息。

自毀長城檀道濟:直到臨死都沒想明白,到底怎麼得罪宋文帝了

當然,歷史上功高震主的名臣將相大有人在,然而有的人卻能安度晚年全身而退,有的人卻下場悽慘,難道這其中僅僅是因為君主的原因,而和當事人本事毫無關聯嗎?其實不然。姑且不論其它得到善終的人和身死族滅的求生欲或作死能力為他們的結局加了多大砝碼,單說檀道濟,如果檀道濟在生命的最後十幾年裡能注意到關鍵的幾件事,那或許結局會是另一種局面。

出鎮廣陵:非劉氏不居京口

劉宋永初三年(422年),宋武帝劉裕將北府軍集團一分為二,以彭城王劉義康為南徐州刺史,鎮京口;以檀道濟為南兗州刺史、鎮北將軍,都江北淮南諸軍事,鎮廣陵。在經歷沈田子和王鎮惡的互啄事件後,這次又獲得北府集團所在地京口的半壁江山和北府兵的半數人眾,使檀道濟儼然成北府兵集團的領袖人物。

然而此刻的北府軍領袖位置其實已經成為了一塊燙手的山芋,因為在這次任命的同時,劉裕又立下了“非劉氏不得鎮京口”這個令人玩味的規矩。這說明深知北府軍對政局影響力的劉裕已經開始忌憚這股曾經幫助自己問鼎天下的力量。而從檀道濟日後的種種行為來看,顯然是沒能準確領悟透這個信號所釋放的含義。

參與廢立:一步失足埋禍根

手中握有舉足輕重政治軍事勢力的檀道濟,一時間成為政治鬥爭中各派系努力爭取的對象。然而,缺乏明確整治目標的他卻也陷入了老前輩劉牢之的困局之中,未能在鬥爭中找準自己的政治立場。

"

文/王培升

提起檀道濟這個人,如果不是特別熟悉歷史的人可能不知道是何許人也,但要說到“自毀長城”這個成語相信大多數人都說過甚至用過,而這個成語的出處正是出自於檀道濟。

檀道濟是南北朝時期宋朝的著名大將,一生征戰所向披靡,令敵人聞風喪膽。然而因為功高震主,其結局卻和淮陰侯韓信和岳飛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將一樣,落得身死族滅的淒涼下場,令後人扼腕空嘆息。

自毀長城檀道濟:直到臨死都沒想明白,到底怎麼得罪宋文帝了

當然,歷史上功高震主的名臣將相大有人在,然而有的人卻能安度晚年全身而退,有的人卻下場悽慘,難道這其中僅僅是因為君主的原因,而和當事人本事毫無關聯嗎?其實不然。姑且不論其它得到善終的人和身死族滅的求生欲或作死能力為他們的結局加了多大砝碼,單說檀道濟,如果檀道濟在生命的最後十幾年裡能注意到關鍵的幾件事,那或許結局會是另一種局面。

出鎮廣陵:非劉氏不居京口

劉宋永初三年(422年),宋武帝劉裕將北府軍集團一分為二,以彭城王劉義康為南徐州刺史,鎮京口;以檀道濟為南兗州刺史、鎮北將軍,都江北淮南諸軍事,鎮廣陵。在經歷沈田子和王鎮惡的互啄事件後,這次又獲得北府集團所在地京口的半壁江山和北府兵的半數人眾,使檀道濟儼然成北府兵集團的領袖人物。

然而此刻的北府軍領袖位置其實已經成為了一塊燙手的山芋,因為在這次任命的同時,劉裕又立下了“非劉氏不得鎮京口”這個令人玩味的規矩。這說明深知北府軍對政局影響力的劉裕已經開始忌憚這股曾經幫助自己問鼎天下的力量。而從檀道濟日後的種種行為來看,顯然是沒能準確領悟透這個信號所釋放的含義。

參與廢立:一步失足埋禍根

手中握有舉足輕重政治軍事勢力的檀道濟,一時間成為政治鬥爭中各派系努力爭取的對象。然而,缺乏明確整治目標的他卻也陷入了老前輩劉牢之的困局之中,未能在鬥爭中找準自己的政治立場。

自毀長城檀道濟:直到臨死都沒想明白,到底怎麼得罪宋文帝了

劉裕臨死時,鎮北將軍檀道濟和司空徐羨之,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一同被任命為顧命大臣。因為繼任的宋少帝劉義符實在是昏庸無德,所以還不到一年之後,顧命大臣徐羨之、傅亮、謝晦就開始謀劃將少帝劉義符廢黜。

而當時的南兗州刺史檀道濟既是威服殿省中樞的老臣宿將,又掌控著北府軍的精銳兵馬,影響力可謂舉足輕重,於是幾人就將想要廢黜少帝劉義符的打算告訴了檀道濟,想要藉助他的威望與北府軍兵馬來辦成這件大事。

檀道濟剛回到建康後,聽到徐羨之等人的意圖表現了極大的不滿,如對廢少帝的先奏--廢廬陵王劉義真“屢陳不可”。然而在“競不納”的情況下,他不但沒有堅持自己的意見,反而在廢少帝的行動中先是“引兵居前”、“入雲龍門”,後又“入守朝堂”,最終還眼看著徐羨之等人派邢安泰去刺殺劉義符,完全是充當了徐、傅、謝一黨廢黜少帝行動的急先鋒,將毫無政治原則性的屬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其實檀道濟在少帝劉義符登位前,曾長期擔任他的屬官,如劉義符在做世子的時候,檀道濟曾在世子府擔任西中郎將、中庶子等職務,是貨真價實的劉義符潛邸屬臣,兩人之間的淵源當屬不薄,劉裕在選他為顧命大臣時也可能考慮到這一層關係。

而劉裕臨終前也專門叮囑少帝:“檀道濟雖有幹略,而無遠志,非有兄弟韶有難御之氣也。”然而劉裕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他看來這個既有能力又安分守己的靠譜之人,卻是一個政治立場迷茫的“牆頭草”,也是壓垮他繼承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參與這場廢立行動之後,讓繼任者劉義隆更深一步體會到了檀道濟說中這股力量的潛在威脅,而檀道濟在此刻的新皇帝心中恐怕也只剩下剪除異己和外敵的剩餘價值了,也成了檀道濟日後大禍的根源所在。

定亂江州:宋文帝親自督軍

在參與廢立之後,檀道濟已被徐、傅等人視作自己一黨,納入鞏固自身權力的計劃之中,“徐羨之,傅亮謀自全之計,晦居上流,而檀道濟鎮廣陵,各有強兵,以制持朝廷;羨之,亮於中秉權,可得持久。”以為靠著這一套部署,足以在新皇帝文帝手下繼續掌權。然而令徐羨之三人組沒想到的是,檀道濟在這之後卻已開始與文帝寵臣王曇首的兄弟王弘暗通款曲,積極致力於“彌相結附,每構羨之等”的行動了。而宋文帝每每想到當年這幾個人所作所為也深感芒刺在背,有了這個前車之鑑,宋文帝也在暗中為加強自己人身安全和統治地位而積蓄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終於在幾年後,宋文帝先是以雷霆之勢消除了掌控朝局的徐羨之、傅亮,緊接著又準備西討雄踞荊州的謝晦。身邊暫時無心腹大將可用,所以就沒有聽從心腹王華等人“道濟不可信”的言論,而是對大家說“道濟從人者也,囊非創謀,撫而使之,必將無慮”。於是便任命到彥之居前,道濟繼之,自己親率六軍討伐謝晦。而道濟果然被文帝成功地“撫而使之”,並最終依靠檀道濟的力量擊潰了實力強大的謝晦,徹底坐穩了皇位。

"

文/王培升

提起檀道濟這個人,如果不是特別熟悉歷史的人可能不知道是何許人也,但要說到“自毀長城”這個成語相信大多數人都說過甚至用過,而這個成語的出處正是出自於檀道濟。

檀道濟是南北朝時期宋朝的著名大將,一生征戰所向披靡,令敵人聞風喪膽。然而因為功高震主,其結局卻和淮陰侯韓信和岳飛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將一樣,落得身死族滅的淒涼下場,令後人扼腕空嘆息。

自毀長城檀道濟:直到臨死都沒想明白,到底怎麼得罪宋文帝了

當然,歷史上功高震主的名臣將相大有人在,然而有的人卻能安度晚年全身而退,有的人卻下場悽慘,難道這其中僅僅是因為君主的原因,而和當事人本事毫無關聯嗎?其實不然。姑且不論其它得到善終的人和身死族滅的求生欲或作死能力為他們的結局加了多大砝碼,單說檀道濟,如果檀道濟在生命的最後十幾年裡能注意到關鍵的幾件事,那或許結局會是另一種局面。

出鎮廣陵:非劉氏不居京口

劉宋永初三年(422年),宋武帝劉裕將北府軍集團一分為二,以彭城王劉義康為南徐州刺史,鎮京口;以檀道濟為南兗州刺史、鎮北將軍,都江北淮南諸軍事,鎮廣陵。在經歷沈田子和王鎮惡的互啄事件後,這次又獲得北府集團所在地京口的半壁江山和北府兵的半數人眾,使檀道濟儼然成北府兵集團的領袖人物。

然而此刻的北府軍領袖位置其實已經成為了一塊燙手的山芋,因為在這次任命的同時,劉裕又立下了“非劉氏不得鎮京口”這個令人玩味的規矩。這說明深知北府軍對政局影響力的劉裕已經開始忌憚這股曾經幫助自己問鼎天下的力量。而從檀道濟日後的種種行為來看,顯然是沒能準確領悟透這個信號所釋放的含義。

參與廢立:一步失足埋禍根

手中握有舉足輕重政治軍事勢力的檀道濟,一時間成為政治鬥爭中各派系努力爭取的對象。然而,缺乏明確整治目標的他卻也陷入了老前輩劉牢之的困局之中,未能在鬥爭中找準自己的政治立場。

自毀長城檀道濟:直到臨死都沒想明白,到底怎麼得罪宋文帝了

劉裕臨死時,鎮北將軍檀道濟和司空徐羨之,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一同被任命為顧命大臣。因為繼任的宋少帝劉義符實在是昏庸無德,所以還不到一年之後,顧命大臣徐羨之、傅亮、謝晦就開始謀劃將少帝劉義符廢黜。

而當時的南兗州刺史檀道濟既是威服殿省中樞的老臣宿將,又掌控著北府軍的精銳兵馬,影響力可謂舉足輕重,於是幾人就將想要廢黜少帝劉義符的打算告訴了檀道濟,想要藉助他的威望與北府軍兵馬來辦成這件大事。

檀道濟剛回到建康後,聽到徐羨之等人的意圖表現了極大的不滿,如對廢少帝的先奏--廢廬陵王劉義真“屢陳不可”。然而在“競不納”的情況下,他不但沒有堅持自己的意見,反而在廢少帝的行動中先是“引兵居前”、“入雲龍門”,後又“入守朝堂”,最終還眼看著徐羨之等人派邢安泰去刺殺劉義符,完全是充當了徐、傅、謝一黨廢黜少帝行動的急先鋒,將毫無政治原則性的屬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其實檀道濟在少帝劉義符登位前,曾長期擔任他的屬官,如劉義符在做世子的時候,檀道濟曾在世子府擔任西中郎將、中庶子等職務,是貨真價實的劉義符潛邸屬臣,兩人之間的淵源當屬不薄,劉裕在選他為顧命大臣時也可能考慮到這一層關係。

而劉裕臨終前也專門叮囑少帝:“檀道濟雖有幹略,而無遠志,非有兄弟韶有難御之氣也。”然而劉裕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他看來這個既有能力又安分守己的靠譜之人,卻是一個政治立場迷茫的“牆頭草”,也是壓垮他繼承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參與這場廢立行動之後,讓繼任者劉義隆更深一步體會到了檀道濟說中這股力量的潛在威脅,而檀道濟在此刻的新皇帝心中恐怕也只剩下剪除異己和外敵的剩餘價值了,也成了檀道濟日後大禍的根源所在。

定亂江州:宋文帝親自督軍

在參與廢立之後,檀道濟已被徐、傅等人視作自己一黨,納入鞏固自身權力的計劃之中,“徐羨之,傅亮謀自全之計,晦居上流,而檀道濟鎮廣陵,各有強兵,以制持朝廷;羨之,亮於中秉權,可得持久。”以為靠著這一套部署,足以在新皇帝文帝手下繼續掌權。然而令徐羨之三人組沒想到的是,檀道濟在這之後卻已開始與文帝寵臣王曇首的兄弟王弘暗通款曲,積極致力於“彌相結附,每構羨之等”的行動了。而宋文帝每每想到當年這幾個人所作所為也深感芒刺在背,有了這個前車之鑑,宋文帝也在暗中為加強自己人身安全和統治地位而積蓄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終於在幾年後,宋文帝先是以雷霆之勢消除了掌控朝局的徐羨之、傅亮,緊接著又準備西討雄踞荊州的謝晦。身邊暫時無心腹大將可用,所以就沒有聽從心腹王華等人“道濟不可信”的言論,而是對大家說“道濟從人者也,囊非創謀,撫而使之,必將無慮”。於是便任命到彥之居前,道濟繼之,自己親率六軍討伐謝晦。而道濟果然被文帝成功地“撫而使之”,並最終依靠檀道濟的力量擊潰了實力強大的謝晦,徹底坐穩了皇位。

自毀長城檀道濟:直到臨死都沒想明白,到底怎麼得罪宋文帝了

但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這個部署安排看似很正常,但細回味一番卻發現了檀道濟的中軍卻是被宋文帝有意扶持的到彥之和自己親率的大軍死死地包在了中間,一旦檀道濟有所異動,後方這支大軍會很快做出相應的反應,所以說宋文帝的後軍既是督軍也是監軍,也可見在這位皇帝心中,並沒有對檀道濟有那麼信任,只是迫於自身的生存壓力,未嘗沒有驅虎吞狼的意思。

元嘉北伐:尷尬的救火身份

平定謝晦之戰中的摧枯拉朽,讓刻薄寡恩的宋文帝對檀道濟手中的力量更加忌憚,畢竟強如謝晦在檀道濟目前也毫無招架之力。而在平定謝晦之亂之前檀道濟和宋文帝之間的一場對話也讓這位名將在作死之路上走的更遠。

“臣昔與晦同從北征,入關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練,殆為少敵。然未嘗孤軍決勝,戎事恐非其長。臣悉晦智,晦悉臣勇。今奉王命以討之,可未陳而擒也”

這麼秀的角色在你面前居然都走不了一招,而且敢造皇帝的反,卻唯獨怕你?上一個這麼狂的韓信是怎麼死大家都知道的。

果然,為了削弱檀道濟手中的勢力,同時為了幫助自己的心腹到彥之建功,於元嘉七年(430年)發起了伐北魏的戰事,到彥之為作戰總指揮統轄三軍。然而,到彥之這次又是一敗塗地,最終還是靠檀道濟來收拾殘局。在北伐還師後,“道濟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並經百戰,諸子又有才氣”,時人或目之日:“安知非司馬仲達也”,於是“朝廷疑畏之”。宋文帝不良的身體狀況最終激化了矛盾,促成了道濟的死亡。“太祖寢疾累年,屢經危殆,彭城王義康慮宮車晏駕,道濟不可複製。最終在元嘉十三年(436年),宋文帝按耐已久的屠刀揮向了這位功高震主的“萬里長城”。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飛來橫禍非頃刻之怨。太平聖主面前,身為人臣恭讓三分,何況波譎詭異的亂世朝局,掌握重兵本已是讓君主芒刺在背,更何況是檀道濟這種沒有明確政治立場、沒有自我原則的反覆之人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