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tāi zhōu),浙江省省轄地級市,地理位於浙江省中部沿海,東瀕東海,北靠紹興市、寧波市,南鄰溫州市,西與金華市和麗水市毗鄰。寧波和台州同屬寧波都市圈,寧波是龍頭,台州是重要組成部分。台州是國家級小微金融改革試點城市,是全國唯一擁有3家城商行的地級市。[1]

台州歷史悠久,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境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南面以雁蕩山為屏,有括蒼山、大雷山和天台山等主要山峰,其中括蒼山主峰米篩浪高達1382.4米,是浙東最高峰。台州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台州境轄3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3個縣和2個新區(台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台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2]

台州東部沿海海岸線長達651公里,海岸線在浙江省的比例佔了將近三分之一;近海有12個島群691個島嶼。最大島嶼玉環島與大陸相連,大陸架海域面積8萬平方公里,陸地總面積9411平方公里。

2018年12月6日,台州市入選“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30強”,排第17名。

先秦

浙江“台州”概述

台州(5)

地屬百越。《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佈“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秦朝

先秦時為甌越地。秦代,屬閩中郡。

漢朝

漢初,先後有東海王、東越王封立。漢武帝之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東越王除,民徙江淮間,改其地屬會稽郡鄞縣,置回浦鄉。

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以鄞縣回浦鄉置回浦縣,縣治回浦(今章安),屬會稽郡,隸揚州,轄境大致相當於後世臺、溫、處3府。是為台州建縣之始。

東漢建武年間(25年~56年)(一作章和元年),回浦縣改名章安縣。永建四年(129年)(一作永和三年),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在今永嘉縣內)。建安四年(199年)(一作興平二年),分章安縣西南部置松陽縣。

三國

東吳黃武、黃龍年間(222年~231年)分章安縣西北部置始平縣,分章安縣西部及永寧縣部分境域置臨海縣,以縣境臨海山而得名。赤烏二年(239年),分永寧縣置羅陽縣;立羅江縣。少帝太平二年(257年),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隸揚州,郡治章安(一作初治臨海,尋徙章安),轄章安、臨海、始平、永寧、松陽、羅陽(後改安陽)、羅江7縣,境域遠及閩北。是為台州建郡之始。

晉朝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始平縣為始豐縣;分鄞縣800戶、章安縣北部200戶置寧海縣,屬臨海郡,又改安陽縣為安固縣。太康四年(283年),分安固縣置始陽縣,不久改稱橫陽縣。羅江縣改屬晉安郡。是時,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永寧、松陽、安固、橫陽8縣,隸揚州。

浙江“台州”概述

台州夜景

東晉太寧元年(323年),分臨海郡南部永寧、松陽、安固、橫陽4縣置永嘉郡。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4縣,後世台州轄境大致形成。永和三年(347年),分始豐縣南鄉置樂安縣(今仙居)屬臨海郡。

隋朝

隋開皇九年(589年),滅南朝陳,廢郡,並臨海郡各縣入臨海縣,屬處州(十二年改稱括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臨海縣屬永嘉郡。

唐朝

唐初,復分臨海為章安、始豐、樂安、寧海、臨海5縣。武德五年(622年)置台州,以境內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七年,並寧海縣入章安縣。次年,又將始豐、樂安、章安3縣併入臨海縣。貞觀八年(634年)復分臨海縣置始豐縣。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分臨海縣東北部置寧海縣。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改永寧縣為黃岩縣,以縣西黃岩而得名。神龍二年(706年),分寧海縣與越州的貿卩縣地置象山縣,屬台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隸江南東道。天寶元年(742年)複稱臨海郡。乾元元年(758年)複稱台州,肅宗二年(761年)改始豐縣為唐興縣。廣德二年(764年)象山縣改屬明州。中和三年(883年)隸義勝軍。光啟三年(887年)以台州置德化軍。[3]

宋朝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越國除,台州入宋版圖,州、縣如故,隸兩浙路。景德四年(1007年),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衛,多神仙之宅”,詔改永安縣為仙居縣。南宋隸兩浙東路。

元朝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為台州路,隸江浙行省浙東道,轄縣如故。元貞元年(1295年),黃岩縣以民戶達5萬,升為黃岩州,仍隸台州路。

明朝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改台州路為台州府,隸浙江行省。三年,復黃岩州為黃岩縣。成化五年(1469年)十二月,分黃岩縣南部方巖、太平、繁昌鄉置太平縣,以其境內有太平山而得名。十二年,劃樂清縣東部山門、玉環2鄉入太平縣。自此,台州轄臨海、黃岩、太平、仙居、天台、寧海6縣。

清朝

清順治三年(1646年),入清版圖,沿明制。康熙元年(1662年)隸浙江省紹臺道。七年隸寧臺溫海道(駐臺州)。十一年隸臺海道(駐臺州)。二十四年隸寧臺道。雍正四年(1726)隸寧紹臺道。六年,於玉環山置玉環廳。廳因山名,隸溫州府。太平縣二十四郡、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劃入玉環廳。

清宣統三年(1911年)八月,辛亥革命,九月臺州光復,成立軍政分府,隸省軍政府。[4]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廳制。2月,玉環廳改為縣。7月,撤銷台州軍政分府,各縣直屬省政府。

民國三年(1914年),省下設道,台州屬會稽道,玉環縣屬甌海道。同年,北洋政府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太平縣以縣西溫嶠嶺別稱溫嶺改名溫嶺縣。

民國五年(1916年),道廢,各縣直屬省政府。

民國十年(1921年)6月,浙江省政府在省縣之間試行縣政督察專員,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寧海6縣為第六區。9月改設特區,為第五特區,設行政督察專員辦事處。

民國十一年(1922年)10月,改劃為第四特區。

民國十三年(1924年)8月,浙江省政府正式設置臨海行政督察區,置專員公署。

民國十四年(1925年),據行政院新頒《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暫行條例》,台州稱第七行政督察區。

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以南田縣全部境域及寧海縣東南部18鄉鎮、臨海縣東北部5鄉鎮置三門縣,以地瀕三門灣而得名。

民國二十年(1931年),天台縣劃屬第六區。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寧海縣改屬第六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增轄天台、磐安2縣。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月,劃為第五區,未及實施,7月又重劃為第六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置浙江第六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10日,第六專區改稱台州專區,駐臨海縣,轄臨海、黃岩、天台、仙居、溫嶺、三門、寧海7縣及臨海城關、海門兩直屬區。玉環縣屬溫州專區。

1950年5月,撤銷臨海城關直屬區,劃歸臨海縣。

1952年10月,寧海縣改屬寧波專區。

1953年6月,分玉環縣境洞頭、大門諸島另建洞頭縣,屬溫州專區。

1954年5月,撤銷台州專區,臨海、天台、三門3縣劃屬寧波專區,黃岩、溫嶺、仙居3縣及海門直屬區劃屬溫州專區。

1956年3月,仙居縣改屬寧波專區,海門直屬區撤銷,改為黃岩縣屬區。

1957年7月,復置台州專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

1958年10月,三門縣撤銷,併入臨海縣;寧海縣撤銷,併入象山縣,屬台州專區;洞頭縣重新併入玉環縣,仍屬溫州專區。

1958年12月,撤銷台州專區,天台縣劃屬寧波專區,臨海、仙居、黃岩、溫嶺4縣劃屬溫州專區。

195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員會通知撤銷玉環縣,所屬境域分屬溫嶺縣與溫州市,並於4月付諸實施。

196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玉環縣。

1962年4月,復置台州專區,並復置三門縣、玉環縣,轄臨海、黃岩、溫嶺、仙居、天台、三門、玉環7縣。

1978年10月,改稱台州地區。

1980年7月,置海門特區,屬台州地區,轄境包括原黃岩縣海門區、大陳鎮、山東人民公社及臨海縣前所人民公社。

1981年7月,撤銷海門特區,以其行政區域置椒江市。此後,臨海縣章安區、黃岩縣洪家區與三甲區,陸續劃屬椒江市。

1986年3月,撤銷臨海縣,置臨海市。

1989年9月,撤銷黃岩縣,置黃岩市。

1994年2月,撤銷溫嶺縣,置溫嶺市,台州地區轄臨海、椒江、黃岩、溫嶺4縣級市和天台、仙居、三門、玉環4縣。

1994年8月2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台州地區和縣級黃岩市、椒江市,設立地級台州市和縣級椒江區、黃巖區、路橋區。台州市人民政府駐椒江區。[3]

2017年4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玉環縣,設立縣級玉環市,以原玉環縣的行政區域為玉環市的行政區域。玉環市由浙江省直轄,台州市代管。

位置境域

台州市位於浙江中部沿海,地處全國海岸帶中段。陸地範圍介於東經120°17′~121°56′、北緯28°01′~29°20′之間,東西長172.8公里,南北寬147.8公里。陸域面積9411平方公里,周邊線1287.6公里。北接寧波、紹興(市界邊線分別為145.57公里、79.53公里),西鄰金華、麗水(邊線126.29公里和82.47公里),南連溫州(邊線222.92公里),東瀕東海,海岸線630.87公里。內水和領海海域面積6910平方公里。面積500平方米以上島嶼687個。[7]

地形地貌

台州市依山面海,地勢由西向東傾斜,西北山脈連綿,千米峰巒迭起。東南丘陵緩延,平原灘塗寬廣,河道縱橫。南面以雁蕩山為屏,有括蒼山、大雷山和天台山等主要山峰,其中括蒼山主峰米篩浪高達1382.4米,是浙東最高峰。近海有12個島群691個島嶼,主要有台州列島和東磯列島等。最大島嶼為玉環島,現與大陸相連,大致構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結構特徵。台州市中低山與丘陵佔臺州市陸域面積的70.4%,平原區面積約佔26.8%,內陸水域面積約佔2.8%。[8]

地質

台州市所處的大地構造單元為華南加里東褶皺系、浙東南褶皺帶的溫州—臨海凹陷內。地質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不發育。出露地層主要包括前第四系中生界的白堊系、侏羅系地層,巖性以沉積岩為主,巖體結構多呈塊狀、層狀。侵入岩體較發育,形成時代主要為燕山晚期,主要分佈在黃岩富山鄉、臨海北東、天台石樑鎮以及三門旁亭鎮南側一帶,其餘地段零星分佈,巖體大多呈巖株、小巖株或巖枝狀產出,以酸性巖為主。

海積平原區第四系主要包括全新統海積,上更新統衝海積、洪沖積、沖積,中更新統衝海積、洪沖積、坡沖積以及殘坡積等。巖性包括淤泥質亞粘土、亞砂土及粉細砂、砂礫石等,其厚度分佈不均,部分地層局部地段缺失,在溫黃平原區較為典型,其最大厚度可達150餘米。山區第四紀地層主要包括殘坡積、上更新統坡洪積、洪沖積和全新統沖積層。[8]

氣候

浙江“台州”概述

台州地理環境(2)

台州屬中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受海洋水體調節和西北高山對寒流的阻滯,境內夏少酷熱,冬無嚴寒,熱量豐富,雨水充沛,氣候溫和溼潤。全市年均日照時數1800—2037小時。區域分佈以天台縣、玉環縣與椒江區洪家為多。[7]平均氣溫低於10℃為冬季,高於22℃為夏季,介於10℃與22℃之間為春秋季。夏季始於5月底至6月上旬,止於9月下旬至10月初,長達4個月左右。冬季始於11月下旬末至12月上中旬,止於3月下旬,持續3—4個月,以兩北部丘陵山地為長。秋季始於9月下旬後期至10月初,止於11月下旬末至12月上旬,持續兩個月多。春季,西北部始於3月下旬,其他各地始於3月上中旬,止於5月下旬後期至6月上旬,分別達2個月。年降水量1185—2029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632毫米。年降水總數132一171天。年內降水有兩個明顯的雨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為歷時1個多月的梅雨期,降水量300多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20%,年際間比較穩定,相對變率為30%;8月上旬至9月中旬,歷時1個多月,為颱風雨期,降水量350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23%,年際間變化較大,相對變率在40%一60%之間。多年平均6—9月降水量佔全年總量的54.8%。

水文

台州市境內有大小河流(含干支流)7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千米的25條。椒江、金清兩大河流水系的流域面積佔全市陸域面積80%左右。

椒江水系:椒江是境內最大河流,也是浙江第三大河。幹流自仙居縣天堂尖曲折向東至椒江牛頭頸人海,全長197.3千米,沿途有靈江、永寧江和永安溪、始豐溪等80多條江溪匯入,流域面積6613平方千米,佔全市陸域面積2/3左右。上游永安溪、始豐溪,分別長141.3千米和134.2千米,流經仙居盆地和天台盆地,在臨海市城西三江村匯合靈江;中游靈江,長44千米,寬300一800米,均為感潮河段,向東折南至黃巖區三江口,匯合永寧江(澄江)為椒江;下游河口段,自三江口至牛頭頸,長12千米,河面寬950—2000米,航道順直,為納潮河段。出海口兩山夾峙,形似天然關隘,稱海門,為浙江東南海防要塞、對外開放之門戶。

金清水系:金清港橫貫溫黃平原中部.發源於溫(嶺)黃(巖)交界的太湖山東南麓,流經溫嶺市大溪鎮,向東從路橋區金清鎮黃琅西門口人海,全長50.7千米。大溪以上8千米為山溪性河道,大溪以下為平原河道,人海口10千米為洩洪外港道。金清港北接南官河、三才涇、二灣河、三灣河、四灣河、五灣河、車路橫河,結成平原水網,河道縱橫密佈,北通椒江,南達鬆門,流域面積1172.6平方千米,為溫黃平原排灌、航運水道。

水資源

2017年,台州市地表水資源量為61.6012億立方米(摺合水深648.3毫米),比上年偏少38.0%,與多年平均相比偏少31.4%。地表徑流的時空分佈趨勢與降水量基本一致。全市水資源總量為62.2722億立方米,較上年偏少37.9%,較多年平均偏少31.5%。產水系數0.48,產水模數65.5萬立方米/平方千米。全市14座大、中型水庫年末蓄水總量為5.3971億立方米,較上年末減少2.2459億立方米。4座大型水庫年末蓄水總量為4.7139億立方米,比上年末減少2.0641億立方米,其中長潭水庫年末蓄水量比上年減少1.2091億立方米。10座中型水庫年末蓄水總量為0.6832億立方米,比上年末減少0.1818億立方米。[9]

植物資源

台州市共有鄉土木本植物993種,隸屬93科324屬;分佈區類型分析顯示,台州市的木本植物科屬組成複雜,地理成分多樣,南北過渡性特徵明顯,且特有和珍稀植物較多,生活型多樣;台州鄉土木本植物資源在該市的西部中低山丘陵區、中部丘陵河谷平原區和東部濱海平原島嶼區均有不同程度的分佈,因山地氣候和土壤的垂直分異垂直分佈規律較為明顯。

礦產資源

台州市金屬礦產貧乏,非金屬礦產豐富,地熱資源具有一定潛力,建築用石料、螢石等為市域主要礦種。全市已發現各類礦產30餘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20種,經過地質勘查的礦產地49個。

建築用石料:各種凝灰岩、流紋岩及花崗岩均可利用,尤其是凝灰岩分佈廣泛,可以滿足當地城市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是全市最主要的開發利用礦種。

螢石:主要分佈在天台、臨海和仙居等地。有中型礦床2處,小型礦床11處、礦(化)點66處,2015年底全市螢石保有資源儲量(礦物量)58.2萬噸。

金屬礦產:以鉛、鋅、銀為主,分佈於黃岩五部、天台大嶺口2處大中型礦區和黃岩上垟、仙居上井等6處小型礦區,截至2015年底,保有資源儲量(金屬量)鉛80.97萬噸、鋅120.72萬噸、銀0.11萬噸。2015年僅天台縣大嶺口銀鉛鋅礦在採,其餘未開發利用。

其他非金屬礦產:主要有地開石、陶土、高嶺土、葉蠟石、珍珠岩、沸石等,分佈於天台、仙居、臨海、溫嶺等地,均有一定資源前景,但地質勘查程度相對偏低,暫未開發利用。

截至2017年11月30日,台州市戶籍總人口603.53萬人,其中男性人口308.28萬人,女性人口295.26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4.4:100。全年共出生7.67萬人,死亡4.0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74‰,死亡率為6.70‰,人口自然增長率6.04‰。市區戶籍人口161.42萬人。據2017年5‰人口變動抽樣調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11.8萬人,城鎮人口比重為62.2%。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