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的老戲院'

"

民國以後,各城市戲院紛紛興起,泰州城內大小戲院也應運而生。雖然設施簡陋,但在當時影視娛樂尚未問世的舊時代,戲劇對豐富群眾文化娛樂生活,倒也起了一定作用。由於年代較遠,不少戲院已無法查考,謹將所能蒐集到的泰州老戲院概況分述於後,以饗讀者。

"

民國以後,各城市戲院紛紛興起,泰州城內大小戲院也應運而生。雖然設施簡陋,但在當時影視娛樂尚未問世的舊時代,戲劇對豐富群眾文化娛樂生活,倒也起了一定作用。由於年代較遠,不少戲院已無法查考,謹將所能蒐集到的泰州老戲院概況分述於後,以饗讀者。

泰州的老戲院

斌園茶社。開業於民國初年,由張漢卿經營,演出劇種不詳,地點在且樂橋東斌園巷內,即今泰山商場處。

半畝軒戲院。1922年建於城隍廟西側半畝軒,由郭景等經營。戲院為磚木結構,板凳數十排,可容觀眾百餘人。演出京劇,間有揚劇,1927年停業。

鐘樓大戲院。1928年建於鐘樓巷,又名更新戲園,由黃天福等人合股經營。戲院為磚牆板蓋,前排為長木條椅,後排為木樁條凳,可容觀眾200人。

演出以京劇為主,也間演揚劇、話劇,我市著名畫家支振聲先生當年曾在此客串過譚派名劇《四郞探母》,盛況空前。戲院1935年停業。

同樂大戲院。1945年駐泰偽三十八師師長孫玉田拆夫子廟木料所建。該院在且樂橋街面,原址現為市文化館。負責人是陳寶樹。

戲院為磚木結構,有樓座,場內前為木座椅,後為木條凳,可容觀眾千餘人。演出以京劇為主,班底是夏聲劇社的小演員。梅派男旦張嘉佑、馬派老生宋玉聲在此演出過《鳳還巢》、《玉堂春》、《借東風》、《四郞探母》等劇目。

當時張、宋藝驚四座,座無虛席。這裡也常演話劇,著名劇作家陳白塵在此演過《國家至上》、《樑上君子》、《裙帶風》諸劇。抗戰勝利後改名勝利大戲院,1947年停業,改為大華電影院。

海陵大戲院。1941年開業於原福音堂內,由蔣愷淇、蔣學武弟兄經營。戲院為磚木結構,有樓座,內設長條椅數十張,可容觀眾400人,演出揚劇《孟麗君》等。1949年停業。

五友戲院。1935年建於打牛汪,由李寶榮等五人合股經營,故名五友。戲院為土牆草蓋,木樁長凳,雨天須打傘看戲。演出京劇、揚劇,以裡下河周長志戲班為班底。泰州解放後,一些進步青年常在這裡演出話劇。1954年停業。

勝利戲院。1935年由周合子等人合股,將下壩施家灣俞家花園的尼姑庵改建為戲院。土牆草蓋,場內木樁長凳數十張,可容觀眾百餘人。

演出以京劇為主,先後曾有馳名裡下河一帶的盛奎童、石長根、鄭立恆、蘇蘭君等在此演出,班底是臘紅子班社。解放後,這裡也常演話劇,有《趙小蘭》、《夫妻之間》、《在工人階級監督下》、《解放》等劇目。1954年停業。

新新戲院。1934年建於城南打漁灣如意巷,由李新久等人合股經營。戲院為磚木結構,場內有少量木樁長凳,可容觀眾200餘人。

演出京劇、揚劇。先後有孫德麟、嵇鴻培、劉喜蓉、筱秀蘭、筱榮貴、劉一飛等京劇揚劇演員在此演出。班底是楊臘子、唐國良等戲班。解放後,這裡也是經常上演話劇的場所。1954年停業。

富春大戲院。1937年由邑人湯六等合股經營,以原杜家巷富春茶社為場地,有200餘座。上午賣早茶,下午說書,晚上演戲。演出以京劇為主,有時也演揚劇。

京劇演員有唐凌雲、吳福根、楊月棲、冰雪霜、筱豔霜等。1940年停業。

蘇北大戲院。1934年建於東壇場,原名新新戲院, 1937年改為蘇北大戲院,由夏彭古等人合股經營。戲院為磚牆草蓋,前排為長條椅,後排為木樁長凳,可容觀眾800人。

1947年由翟寶旺、王少卿夫婦接辦翻建,增設簡易結構樓座,可容觀眾1200人。

演出以京劇為主,常以裡下河徐公明等班社為班底,通過上海天蟾舞臺介紹名角來泰搭班演出。

先後有陳筱穆、李如春、唐韻笙、宋寶羅、黃桂秋、新豔秋、曹畹秋、尚凌雲、醉麗君和梅蘭芳大師入室弟子丁至雲、畢谷雲、劉淑華等一流名角來此演出,盛極一時。

"

民國以後,各城市戲院紛紛興起,泰州城內大小戲院也應運而生。雖然設施簡陋,但在當時影視娛樂尚未問世的舊時代,戲劇對豐富群眾文化娛樂生活,倒也起了一定作用。由於年代較遠,不少戲院已無法查考,謹將所能蒐集到的泰州老戲院概況分述於後,以饗讀者。

泰州的老戲院

斌園茶社。開業於民國初年,由張漢卿經營,演出劇種不詳,地點在且樂橋東斌園巷內,即今泰山商場處。

半畝軒戲院。1922年建於城隍廟西側半畝軒,由郭景等經營。戲院為磚木結構,板凳數十排,可容觀眾百餘人。演出京劇,間有揚劇,1927年停業。

鐘樓大戲院。1928年建於鐘樓巷,又名更新戲園,由黃天福等人合股經營。戲院為磚牆板蓋,前排為長木條椅,後排為木樁條凳,可容觀眾200人。

演出以京劇為主,也間演揚劇、話劇,我市著名畫家支振聲先生當年曾在此客串過譚派名劇《四郞探母》,盛況空前。戲院1935年停業。

同樂大戲院。1945年駐泰偽三十八師師長孫玉田拆夫子廟木料所建。該院在且樂橋街面,原址現為市文化館。負責人是陳寶樹。

戲院為磚木結構,有樓座,場內前為木座椅,後為木條凳,可容觀眾千餘人。演出以京劇為主,班底是夏聲劇社的小演員。梅派男旦張嘉佑、馬派老生宋玉聲在此演出過《鳳還巢》、《玉堂春》、《借東風》、《四郞探母》等劇目。

當時張、宋藝驚四座,座無虛席。這裡也常演話劇,著名劇作家陳白塵在此演過《國家至上》、《樑上君子》、《裙帶風》諸劇。抗戰勝利後改名勝利大戲院,1947年停業,改為大華電影院。

海陵大戲院。1941年開業於原福音堂內,由蔣愷淇、蔣學武弟兄經營。戲院為磚木結構,有樓座,內設長條椅數十張,可容觀眾400人,演出揚劇《孟麗君》等。1949年停業。

五友戲院。1935年建於打牛汪,由李寶榮等五人合股經營,故名五友。戲院為土牆草蓋,木樁長凳,雨天須打傘看戲。演出京劇、揚劇,以裡下河周長志戲班為班底。泰州解放後,一些進步青年常在這裡演出話劇。1954年停業。

勝利戲院。1935年由周合子等人合股,將下壩施家灣俞家花園的尼姑庵改建為戲院。土牆草蓋,場內木樁長凳數十張,可容觀眾百餘人。

演出以京劇為主,先後曾有馳名裡下河一帶的盛奎童、石長根、鄭立恆、蘇蘭君等在此演出,班底是臘紅子班社。解放後,這裡也常演話劇,有《趙小蘭》、《夫妻之間》、《在工人階級監督下》、《解放》等劇目。1954年停業。

新新戲院。1934年建於城南打漁灣如意巷,由李新久等人合股經營。戲院為磚木結構,場內有少量木樁長凳,可容觀眾200餘人。

演出京劇、揚劇。先後有孫德麟、嵇鴻培、劉喜蓉、筱秀蘭、筱榮貴、劉一飛等京劇揚劇演員在此演出。班底是楊臘子、唐國良等戲班。解放後,這裡也是經常上演話劇的場所。1954年停業。

富春大戲院。1937年由邑人湯六等合股經營,以原杜家巷富春茶社為場地,有200餘座。上午賣早茶,下午說書,晚上演戲。演出以京劇為主,有時也演揚劇。

京劇演員有唐凌雲、吳福根、楊月棲、冰雪霜、筱豔霜等。1940年停業。

蘇北大戲院。1934年建於東壇場,原名新新戲院, 1937年改為蘇北大戲院,由夏彭古等人合股經營。戲院為磚牆草蓋,前排為長條椅,後排為木樁長凳,可容觀眾800人。

1947年由翟寶旺、王少卿夫婦接辦翻建,增設簡易結構樓座,可容觀眾1200人。

演出以京劇為主,常以裡下河徐公明等班社為班底,通過上海天蟾舞臺介紹名角來泰搭班演出。

先後有陳筱穆、李如春、唐韻笙、宋寶羅、黃桂秋、新豔秋、曹畹秋、尚凌雲、醉麗君和梅蘭芳大師入室弟子丁至雲、畢谷雲、劉淑華等一流名角來此演出,盛極一時。

泰州的老戲院

解放後,這裡是宣傳群眾的最好場所,業餘話劇界在此演出過《美帝暴行圖》、《破舊的別墅》、《魔城末日記》、《火山口上》、《不要上當》等。1955年停業。

當年唐韻笙在該院演出時,正值臘月年關,大雪紛飛。唐上演《走麥城》,臺下觀眾僅十餘人,而唐韻笙照常精神抖擻地手持青龍刀,疾步如飛,滿走“圓場”,真把個關公演活了。老藝人這種一絲不苟的藝德,至今仍在一些老人中傳為佳話。

金城大戲院。1950年由晏廉琪及股東若干人建於蕭家巷,即今工人路第四人民醫院處。磚木結構,場內一等座為木翻椅,兩側和後排為長條凳,可容觀眾1000人。

1966年停業,演出以京劇為主。建院初期,以醉麗君京劇團為班底,先後有紀玉良、王玉蓉、傅德威、金少臣、王玉田、孫鈞卿、張翼鵬、劉琴心、陶文涓、張美娟、關正明等京滬名角來此演出。

有一年夏天,關正明在金城,與在蘇北大戲院的曹畹秋大唱“對臺戲”爭奪觀眾。關正明每天使盡渾身解數,終難敵過當時身懷六甲的坤伶曹畹秋。曹以一出《紅娘》連演連滿座,竟使關每場賣座只有三成左右。

"

民國以後,各城市戲院紛紛興起,泰州城內大小戲院也應運而生。雖然設施簡陋,但在當時影視娛樂尚未問世的舊時代,戲劇對豐富群眾文化娛樂生活,倒也起了一定作用。由於年代較遠,不少戲院已無法查考,謹將所能蒐集到的泰州老戲院概況分述於後,以饗讀者。

泰州的老戲院

斌園茶社。開業於民國初年,由張漢卿經營,演出劇種不詳,地點在且樂橋東斌園巷內,即今泰山商場處。

半畝軒戲院。1922年建於城隍廟西側半畝軒,由郭景等經營。戲院為磚木結構,板凳數十排,可容觀眾百餘人。演出京劇,間有揚劇,1927年停業。

鐘樓大戲院。1928年建於鐘樓巷,又名更新戲園,由黃天福等人合股經營。戲院為磚牆板蓋,前排為長木條椅,後排為木樁條凳,可容觀眾200人。

演出以京劇為主,也間演揚劇、話劇,我市著名畫家支振聲先生當年曾在此客串過譚派名劇《四郞探母》,盛況空前。戲院1935年停業。

同樂大戲院。1945年駐泰偽三十八師師長孫玉田拆夫子廟木料所建。該院在且樂橋街面,原址現為市文化館。負責人是陳寶樹。

戲院為磚木結構,有樓座,場內前為木座椅,後為木條凳,可容觀眾千餘人。演出以京劇為主,班底是夏聲劇社的小演員。梅派男旦張嘉佑、馬派老生宋玉聲在此演出過《鳳還巢》、《玉堂春》、《借東風》、《四郞探母》等劇目。

當時張、宋藝驚四座,座無虛席。這裡也常演話劇,著名劇作家陳白塵在此演過《國家至上》、《樑上君子》、《裙帶風》諸劇。抗戰勝利後改名勝利大戲院,1947年停業,改為大華電影院。

海陵大戲院。1941年開業於原福音堂內,由蔣愷淇、蔣學武弟兄經營。戲院為磚木結構,有樓座,內設長條椅數十張,可容觀眾400人,演出揚劇《孟麗君》等。1949年停業。

五友戲院。1935年建於打牛汪,由李寶榮等五人合股經營,故名五友。戲院為土牆草蓋,木樁長凳,雨天須打傘看戲。演出京劇、揚劇,以裡下河周長志戲班為班底。泰州解放後,一些進步青年常在這裡演出話劇。1954年停業。

勝利戲院。1935年由周合子等人合股,將下壩施家灣俞家花園的尼姑庵改建為戲院。土牆草蓋,場內木樁長凳數十張,可容觀眾百餘人。

演出以京劇為主,先後曾有馳名裡下河一帶的盛奎童、石長根、鄭立恆、蘇蘭君等在此演出,班底是臘紅子班社。解放後,這裡也常演話劇,有《趙小蘭》、《夫妻之間》、《在工人階級監督下》、《解放》等劇目。1954年停業。

新新戲院。1934年建於城南打漁灣如意巷,由李新久等人合股經營。戲院為磚木結構,場內有少量木樁長凳,可容觀眾200餘人。

演出京劇、揚劇。先後有孫德麟、嵇鴻培、劉喜蓉、筱秀蘭、筱榮貴、劉一飛等京劇揚劇演員在此演出。班底是楊臘子、唐國良等戲班。解放後,這裡也是經常上演話劇的場所。1954年停業。

富春大戲院。1937年由邑人湯六等合股經營,以原杜家巷富春茶社為場地,有200餘座。上午賣早茶,下午說書,晚上演戲。演出以京劇為主,有時也演揚劇。

京劇演員有唐凌雲、吳福根、楊月棲、冰雪霜、筱豔霜等。1940年停業。

蘇北大戲院。1934年建於東壇場,原名新新戲院, 1937年改為蘇北大戲院,由夏彭古等人合股經營。戲院為磚牆草蓋,前排為長條椅,後排為木樁長凳,可容觀眾800人。

1947年由翟寶旺、王少卿夫婦接辦翻建,增設簡易結構樓座,可容觀眾1200人。

演出以京劇為主,常以裡下河徐公明等班社為班底,通過上海天蟾舞臺介紹名角來泰搭班演出。

先後有陳筱穆、李如春、唐韻笙、宋寶羅、黃桂秋、新豔秋、曹畹秋、尚凌雲、醉麗君和梅蘭芳大師入室弟子丁至雲、畢谷雲、劉淑華等一流名角來此演出,盛極一時。

泰州的老戲院

解放後,這裡是宣傳群眾的最好場所,業餘話劇界在此演出過《美帝暴行圖》、《破舊的別墅》、《魔城末日記》、《火山口上》、《不要上當》等。1955年停業。

當年唐韻笙在該院演出時,正值臘月年關,大雪紛飛。唐上演《走麥城》,臺下觀眾僅十餘人,而唐韻笙照常精神抖擻地手持青龍刀,疾步如飛,滿走“圓場”,真把個關公演活了。老藝人這種一絲不苟的藝德,至今仍在一些老人中傳為佳話。

金城大戲院。1950年由晏廉琪及股東若干人建於蕭家巷,即今工人路第四人民醫院處。磚木結構,場內一等座為木翻椅,兩側和後排為長條凳,可容觀眾1000人。

1966年停業,演出以京劇為主。建院初期,以醉麗君京劇團為班底,先後有紀玉良、王玉蓉、傅德威、金少臣、王玉田、孫鈞卿、張翼鵬、劉琴心、陶文涓、張美娟、關正明等京滬名角來此演出。

有一年夏天,關正明在金城,與在蘇北大戲院的曹畹秋大唱“對臺戲”爭奪觀眾。關正明每天使盡渾身解數,終難敵過當時身懷六甲的坤伶曹畹秋。曹以一出《紅娘》連演連滿座,竟使關每場賣座只有三成左右。

泰州的老戲院

解放後泰州紳商各界為春荒救災,曾在金城戲院組織票友義演,參加扮演的有市商會主任委員吳惠春等人,演出《法門寺》等劇目。

電影演員韓蘭根,曾帶領一批40年代的“電影明星”,在金城戲院演出話劇,每場觀眾僅數十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