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的“麻雀戰”


抗日戰爭時期,“麻雀戰”一詞,在太行山可謂家喻戶曉。讓日本侵略者屢受重創的“麻雀戰”是何時創造的?又是如何總結和推廣運用的?本文以1937年末發生在我省太谷範村的幾次戰鬥作以回顧和介紹。

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的“麻雀戰”

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的“麻雀戰”

1937年11月,日軍突破娘子關防線大舉入侵山西境內,榆次、太谷、祁縣、平遙縣城相繼淪陷。同蒲鐵路被敵切斷和佔領,國民黨軍隊紛紛潰退。晉中各地狼煙四起,百姓罹難。危急關頭,八路軍129師等部執行中共中央命令進入太行山區,發動群眾開展抗日遊擊戰爭,不斷破襲日軍控制的鐵路運輸線。同時,大力保衛和支持地方黨政組織,擴大武裝,建立政權,開闢以太行山為依託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在八路軍的不斷打擊下,日本侵略軍暫緩南犯,從平遙境內縮回先頭部隊,重點在同蒲線兩側頻繁“清剿”,企圖控制同蒲鐵路。11月下旬,日軍第二十師團集中兵力,撲向太谷縣範村鎮。

範村鎮位於太谷縣城東北50裡,西向榆(次)太(谷)平川,距同蒲鐵路20多裡,背靠太行山區,東通榆社、遼縣(今左權縣),是人們進山下川的交通要道,在軍事上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當時,在榆次、太谷一帶山區進行遊擊作戰的只有八路軍七七一團的第二營,而且還缺著一個連,以及第一營的一個連,範村周圍的兵力更是少得可憐。面對突如其來的強敵,部隊立即化整為零,分散埋伏在綿延十多裡廣闊的農田裡,不斷阻擊、牽制和殺傷日軍。

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的“麻雀戰”

11月下旬,太谷縣已經進入初冬,晉中民間素有“熱平遙,冷祁縣,凍煞人的太谷縣”的諺語,太谷縣是晉中平川最冷的地方,而部隊所在的範村鎮,因緊鄰山區,更是奇冷無比。八路軍戰士潛伏在田頭壟下,凍得牙根發抖。26日下午2時許,敵軍先頭部隊發起攻擊,當他們接近八路軍伏擊地時,部署在南門外的一個排猛烈射擊,將20多個日軍打得抱頭鼠竄,非死即傷。面對突然打擊,日軍的騎兵迅速增援,兵力隨即增加到700多人。

天漸漸黑了下來,戰鬥在夜幕的籠罩下停歇下來。利用停戰間隙,八路軍迅速決定分散作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27日凌晨,日軍主力再次進犯,500多名步兵和騎兵1箇中隊,在炮火的掩護下沿大路行進。八路軍僅用4個班在正面進行運動防禦,其餘大部分兵力以班為單位分散佈置於附近,不斷轉移位置,瞅準機會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日軍隊形密集,目標明顯,趾高氣揚地排列著大軍行進的陣勢,卻不時地遭到阻擊和側翼火力的殺傷,只能被動挨打。日軍火力猛烈的大炮、輕重機槍此時此刻竟然毫無用處,因為捕捉不到有效目標,只好毫無目的地狂轟亂掃。隊伍走走停停,趴下站起,盡力躲避著飛來的子彈,難以持續行進。戰鬥進行到下午6時左右,日軍死傷近百人,八路軍僅消耗彈藥1000多發。日軍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太谷縣城的據點裡休整。

12月16日,不甘心失敗的日軍再次糾集500多人,在3輛坦克的掩護下,進攻範村。八路軍又以同樣的方式,靈活機動地阻擊敵人,斃傷日軍40多人,擊毀坦克1輛,八路軍無一傷亡。

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的“麻雀戰”

兩次激烈的戰鬥,八路軍都是化整為零,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這種戰術有利於八路軍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發揮有效火力打擊敵人,儘量減少自身傷亡。範村戰鬥的作戰方式和取得的輝煌戰果,受到劉伯承師長的高度重視,稱之為“麻雀戰”和“麻雀陣”,並從理論和戰術深度進行總結和推廣,號召太行軍民“來個麻雀滿天飛”。在根據地的抗日鬥爭中,千萬個遊擊小組如同無數只靈巧的麻雀,滿山遍野打擊敵人,使驕橫的日軍疲於應付,吃盡了苦頭。抗日戰爭中,太行軍民利用“麻雀戰”的戰術,以少勝多,戰績卓著,有的縣曾創造了敵我傷亡53:1的成績。

“麻雀戰”雖然是在太谷縣範村鎮誕生的,但它與廣大八路軍指戰員在紅軍時期積累的優良傳統和對敵鬥爭經驗密不可分。它的總結、命名和推廣,凝結了八路軍將帥和各級指戰員的心血和智慧,為抗戰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我國的軍事歷史上建立了輝煌的功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