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很多80、90後來說,想必都有一部臺灣劇,是曾經的青春回憶。那時,尤其是暑假,各大電視臺幾乎都有至少一部臺劇播出,《流星花園》《鬥魚》《海豚灣戀人》《我可能不會愛你》陪伴著我們度過炎炎夏日。然而,隨著市場的此消彼長,我們的目光逐漸被大製作的國產劇、質感精良的韓劇所吸引,臺劇逐漸風光不再。但最近,隨著《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不能是朋友》等作品引起的高關注度,臺劇開始出現“回暖”的跡象。我們不禁好奇,這些年間臺劇市場究竟經歷了哪些變化?影視產業觀察邀請《我們不能是朋友》製作發行方臺灣八大電視臺的版權戲劇部經理方可人及發行總監陳美鳳,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

披著夢幻外衣 臺灣偶像劇由盛轉衰

2000年,憑藉著柴智屏的《流星花園》在整個亞洲打造出的F4神話,臺灣正式開啟偶像劇時代。據有關數據統計,在高峰期,臺灣平均每8天就可以上線一部新的偶像劇作品。由於地緣、語言、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大陸市場對臺灣偶像劇的接受程度可謂最高,比如陳喬恩、明道主演的《王子變青蛙》,楊丞琳主演的《惡魔在身邊》,鄭元暢、林依晨主演的《惡作劇之吻》等,幾乎每部偶像劇都能夠獲得極為不錯的反響,就這樣臺灣偶像劇幾乎雄霸了大陸熒屏10年的時間。

"

對於很多80、90後來說,想必都有一部臺灣劇,是曾經的青春回憶。那時,尤其是暑假,各大電視臺幾乎都有至少一部臺劇播出,《流星花園》《鬥魚》《海豚灣戀人》《我可能不會愛你》陪伴著我們度過炎炎夏日。然而,隨著市場的此消彼長,我們的目光逐漸被大製作的國產劇、質感精良的韓劇所吸引,臺劇逐漸風光不再。但最近,隨著《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不能是朋友》等作品引起的高關注度,臺劇開始出現“回暖”的跡象。我們不禁好奇,這些年間臺劇市場究竟經歷了哪些變化?影視產業觀察邀請《我們不能是朋友》製作發行方臺灣八大電視臺的版權戲劇部經理方可人及發行總監陳美鳳,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

披著夢幻外衣 臺灣偶像劇由盛轉衰

2000年,憑藉著柴智屏的《流星花園》在整個亞洲打造出的F4神話,臺灣正式開啟偶像劇時代。據有關數據統計,在高峰期,臺灣平均每8天就可以上線一部新的偶像劇作品。由於地緣、語言、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大陸市場對臺灣偶像劇的接受程度可謂最高,比如陳喬恩、明道主演的《王子變青蛙》,楊丞琳主演的《惡魔在身邊》,鄭元暢、林依晨主演的《惡作劇之吻》等,幾乎每部偶像劇都能夠獲得極為不錯的反響,就這樣臺灣偶像劇幾乎雄霸了大陸熒屏10年的時間。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但後來,隨著日韓劇的崛起,以及大陸影視劇的高速發展,大陸的影視市場留給臺灣影視劇的空間越來越小,以至於播完《我可能不會愛你》之後,臺劇在大陸市場彷彿進入了停滯期,風光無限的黃金時代也就此結束。

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經公開的一組數據,就可以看出臺劇向大陸輸出方面的變化。據統計,從2004年至2013年10年間,平均每年臺灣電視劇引進16.3部,佔所有引進劇的 19.7%。其中,在2004年至2009年間,引進數量持續攀升,但在2009年達到33部的頂峰之後,大陸引進臺劇的數量一路下滑,到了2013年甚至已經不足5部。對於大陸市場來講,臺劇的影響力呈現急速下降的趨勢。

"

對於很多80、90後來說,想必都有一部臺灣劇,是曾經的青春回憶。那時,尤其是暑假,各大電視臺幾乎都有至少一部臺劇播出,《流星花園》《鬥魚》《海豚灣戀人》《我可能不會愛你》陪伴著我們度過炎炎夏日。然而,隨著市場的此消彼長,我們的目光逐漸被大製作的國產劇、質感精良的韓劇所吸引,臺劇逐漸風光不再。但最近,隨著《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不能是朋友》等作品引起的高關注度,臺劇開始出現“回暖”的跡象。我們不禁好奇,這些年間臺劇市場究竟經歷了哪些變化?影視產業觀察邀請《我們不能是朋友》製作發行方臺灣八大電視臺的版權戲劇部經理方可人及發行總監陳美鳳,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

披著夢幻外衣 臺灣偶像劇由盛轉衰

2000年,憑藉著柴智屏的《流星花園》在整個亞洲打造出的F4神話,臺灣正式開啟偶像劇時代。據有關數據統計,在高峰期,臺灣平均每8天就可以上線一部新的偶像劇作品。由於地緣、語言、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大陸市場對臺灣偶像劇的接受程度可謂最高,比如陳喬恩、明道主演的《王子變青蛙》,楊丞琳主演的《惡魔在身邊》,鄭元暢、林依晨主演的《惡作劇之吻》等,幾乎每部偶像劇都能夠獲得極為不錯的反響,就這樣臺灣偶像劇幾乎雄霸了大陸熒屏10年的時間。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但後來,隨著日韓劇的崛起,以及大陸影視劇的高速發展,大陸的影視市場留給臺灣影視劇的空間越來越小,以至於播完《我可能不會愛你》之後,臺劇在大陸市場彷彿進入了停滯期,風光無限的黃金時代也就此結束。

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經公開的一組數據,就可以看出臺劇向大陸輸出方面的變化。據統計,從2004年至2013年10年間,平均每年臺灣電視劇引進16.3部,佔所有引進劇的 19.7%。其中,在2004年至2009年間,引進數量持續攀升,但在2009年達到33部的頂峰之後,大陸引進臺劇的數量一路下滑,到了2013年甚至已經不足5部。對於大陸市場來講,臺劇的影響力呈現急速下降的趨勢。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數據源: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而在臺灣市場,臺劇的生存狀況也不容樂觀。有媒體報導,2012年臺灣引進大陸電視劇達7900小時左右,而這還沒有算上其引進美國、日韓等其他國家劇集的市場份額,在此情況下,臺劇的市場空間被嚴重擠壓。這一時期的臺劇市場,可以用“內憂外患”來形容。

在筆者看來,臺灣偶像劇的沒落,一方面是因為劇集內容過度同質化的影響。《我們不能是朋友》導演馮凱就曾在採訪中表示,在過去,臺灣影視人總是想套用過去的成功模板,類型也就逐漸趨同。然而,霸道總裁與傻白甜、王子與公主的雷同設定,讓觀眾逐漸產生審美疲勞,對偶像劇失去觀看的慾望。“從翻拍日本漫畫的純愛走來,歷經開發原創劇本的青春與清新題材,臺灣偶像劇確實有好長一陣子都沒有脫離夢幻色彩”,陳美鳳表示。

"

對於很多80、90後來說,想必都有一部臺灣劇,是曾經的青春回憶。那時,尤其是暑假,各大電視臺幾乎都有至少一部臺劇播出,《流星花園》《鬥魚》《海豚灣戀人》《我可能不會愛你》陪伴著我們度過炎炎夏日。然而,隨著市場的此消彼長,我們的目光逐漸被大製作的國產劇、質感精良的韓劇所吸引,臺劇逐漸風光不再。但最近,隨著《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不能是朋友》等作品引起的高關注度,臺劇開始出現“回暖”的跡象。我們不禁好奇,這些年間臺劇市場究竟經歷了哪些變化?影視產業觀察邀請《我們不能是朋友》製作發行方臺灣八大電視臺的版權戲劇部經理方可人及發行總監陳美鳳,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

披著夢幻外衣 臺灣偶像劇由盛轉衰

2000年,憑藉著柴智屏的《流星花園》在整個亞洲打造出的F4神話,臺灣正式開啟偶像劇時代。據有關數據統計,在高峰期,臺灣平均每8天就可以上線一部新的偶像劇作品。由於地緣、語言、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大陸市場對臺灣偶像劇的接受程度可謂最高,比如陳喬恩、明道主演的《王子變青蛙》,楊丞琳主演的《惡魔在身邊》,鄭元暢、林依晨主演的《惡作劇之吻》等,幾乎每部偶像劇都能夠獲得極為不錯的反響,就這樣臺灣偶像劇幾乎雄霸了大陸熒屏10年的時間。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但後來,隨著日韓劇的崛起,以及大陸影視劇的高速發展,大陸的影視市場留給臺灣影視劇的空間越來越小,以至於播完《我可能不會愛你》之後,臺劇在大陸市場彷彿進入了停滯期,風光無限的黃金時代也就此結束。

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經公開的一組數據,就可以看出臺劇向大陸輸出方面的變化。據統計,從2004年至2013年10年間,平均每年臺灣電視劇引進16.3部,佔所有引進劇的 19.7%。其中,在2004年至2009年間,引進數量持續攀升,但在2009年達到33部的頂峰之後,大陸引進臺劇的數量一路下滑,到了2013年甚至已經不足5部。對於大陸市場來講,臺劇的影響力呈現急速下降的趨勢。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數據源: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而在臺灣市場,臺劇的生存狀況也不容樂觀。有媒體報導,2012年臺灣引進大陸電視劇達7900小時左右,而這還沒有算上其引進美國、日韓等其他國家劇集的市場份額,在此情況下,臺劇的市場空間被嚴重擠壓。這一時期的臺劇市場,可以用“內憂外患”來形容。

在筆者看來,臺灣偶像劇的沒落,一方面是因為劇集內容過度同質化的影響。《我們不能是朋友》導演馮凱就曾在採訪中表示,在過去,臺灣影視人總是想套用過去的成功模板,類型也就逐漸趨同。然而,霸道總裁與傻白甜、王子與公主的雷同設定,讓觀眾逐漸產生審美疲勞,對偶像劇失去觀看的慾望。“從翻拍日本漫畫的純愛走來,歷經開發原創劇本的青春與清新題材,臺灣偶像劇確實有好長一陣子都沒有脫離夢幻色彩”,陳美鳳表示。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另一方面,從宏觀角度來講,還與臺灣電視市場的碎片化有關。根據臺灣某官方機構的數據顯示,2012年臺灣的電視頻道(包括境內與境外) 已經超過 250個,而當時臺灣的人口僅有2300 萬。市場競爭的過於激烈,對收視率與廣告營收造成巨大影響,眾多的頻道分食不多的人口和廣告量,廣告收益大幅縮水,電視製作成本也跟著降低。而成本的不足,直接導致製作團隊無法大展拳腳,令許多優秀的臺灣影劇人才、大牌演員紛紛到大陸謀求發展,資金和專業製作團隊都如此匱乏,臺灣影視人想要製作出高水平的劇集實為不易。

本土優秀劇集的供應不足,令臺灣市場只能大量引進歐美日韓等其他地區製作的劇集,才能滿足上百個頻道一天高達數千小時的供給量。播出後,這些外來劇集屢屢創造收視熱潮,比如韓劇《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咖啡王子一號店》都曾在臺創下電視劇收視第一的成績,此外大陸古裝劇也深受臺灣觀眾的青睞,《步步驚心》《後宮甄嬛傳》《花千骨》《羋月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獲得了極高的熱度。臺灣觀眾對外購節目的高接受度,又進一步壓縮了本地劇集製作的生存空間。

走出舒適圈 臺灣影視人的自我拯救

如此慘淡的市場環境,令臺灣的影視從業者十分擔憂。第 51 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導演獎」的曹瑞原導演就曾在2016年表示:“如不積極挽救,臺灣的影視產業可能在兩年內消失”。

於是,臺灣的影視人們開始開展了一次號稱“溫柔革命”的自救運動。2016下半年,臺灣知名導演王小棣與蔡明亮、陳玉勳、瞿友寧、王明臺、許傑輝、徐輔軍與安哲毅等8位導演發起“植劇場”計劃,以“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與“原著改編”四大主題,每組製作2部作品,探索類型化劇集。令人驚喜的是,《戀愛沙塵暴》《荼蘼》《姜老師,你談過戀愛嗎?》《天黑請閉眼》《花甲男孩轉大人》等8部作品播出後,在市場獲得了不錯的反響,不僅引來商業臺、公共臺紛紛買下版權,在第52屆金鐘獎上攬獲5項大獎,同年8月, 8部劇還全部被Netflix引進,在全球各大地區播出,給了臺劇市場一劑強心針。

"

對於很多80、90後來說,想必都有一部臺灣劇,是曾經的青春回憶。那時,尤其是暑假,各大電視臺幾乎都有至少一部臺劇播出,《流星花園》《鬥魚》《海豚灣戀人》《我可能不會愛你》陪伴著我們度過炎炎夏日。然而,隨著市場的此消彼長,我們的目光逐漸被大製作的國產劇、質感精良的韓劇所吸引,臺劇逐漸風光不再。但最近,隨著《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不能是朋友》等作品引起的高關注度,臺劇開始出現“回暖”的跡象。我們不禁好奇,這些年間臺劇市場究竟經歷了哪些變化?影視產業觀察邀請《我們不能是朋友》製作發行方臺灣八大電視臺的版權戲劇部經理方可人及發行總監陳美鳳,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

披著夢幻外衣 臺灣偶像劇由盛轉衰

2000年,憑藉著柴智屏的《流星花園》在整個亞洲打造出的F4神話,臺灣正式開啟偶像劇時代。據有關數據統計,在高峰期,臺灣平均每8天就可以上線一部新的偶像劇作品。由於地緣、語言、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大陸市場對臺灣偶像劇的接受程度可謂最高,比如陳喬恩、明道主演的《王子變青蛙》,楊丞琳主演的《惡魔在身邊》,鄭元暢、林依晨主演的《惡作劇之吻》等,幾乎每部偶像劇都能夠獲得極為不錯的反響,就這樣臺灣偶像劇幾乎雄霸了大陸熒屏10年的時間。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但後來,隨著日韓劇的崛起,以及大陸影視劇的高速發展,大陸的影視市場留給臺灣影視劇的空間越來越小,以至於播完《我可能不會愛你》之後,臺劇在大陸市場彷彿進入了停滯期,風光無限的黃金時代也就此結束。

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經公開的一組數據,就可以看出臺劇向大陸輸出方面的變化。據統計,從2004年至2013年10年間,平均每年臺灣電視劇引進16.3部,佔所有引進劇的 19.7%。其中,在2004年至2009年間,引進數量持續攀升,但在2009年達到33部的頂峰之後,大陸引進臺劇的數量一路下滑,到了2013年甚至已經不足5部。對於大陸市場來講,臺劇的影響力呈現急速下降的趨勢。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數據源: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而在臺灣市場,臺劇的生存狀況也不容樂觀。有媒體報導,2012年臺灣引進大陸電視劇達7900小時左右,而這還沒有算上其引進美國、日韓等其他國家劇集的市場份額,在此情況下,臺劇的市場空間被嚴重擠壓。這一時期的臺劇市場,可以用“內憂外患”來形容。

在筆者看來,臺灣偶像劇的沒落,一方面是因為劇集內容過度同質化的影響。《我們不能是朋友》導演馮凱就曾在採訪中表示,在過去,臺灣影視人總是想套用過去的成功模板,類型也就逐漸趨同。然而,霸道總裁與傻白甜、王子與公主的雷同設定,讓觀眾逐漸產生審美疲勞,對偶像劇失去觀看的慾望。“從翻拍日本漫畫的純愛走來,歷經開發原創劇本的青春與清新題材,臺灣偶像劇確實有好長一陣子都沒有脫離夢幻色彩”,陳美鳳表示。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另一方面,從宏觀角度來講,還與臺灣電視市場的碎片化有關。根據臺灣某官方機構的數據顯示,2012年臺灣的電視頻道(包括境內與境外) 已經超過 250個,而當時臺灣的人口僅有2300 萬。市場競爭的過於激烈,對收視率與廣告營收造成巨大影響,眾多的頻道分食不多的人口和廣告量,廣告收益大幅縮水,電視製作成本也跟著降低。而成本的不足,直接導致製作團隊無法大展拳腳,令許多優秀的臺灣影劇人才、大牌演員紛紛到大陸謀求發展,資金和專業製作團隊都如此匱乏,臺灣影視人想要製作出高水平的劇集實為不易。

本土優秀劇集的供應不足,令臺灣市場只能大量引進歐美日韓等其他地區製作的劇集,才能滿足上百個頻道一天高達數千小時的供給量。播出後,這些外來劇集屢屢創造收視熱潮,比如韓劇《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咖啡王子一號店》都曾在臺創下電視劇收視第一的成績,此外大陸古裝劇也深受臺灣觀眾的青睞,《步步驚心》《後宮甄嬛傳》《花千骨》《羋月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獲得了極高的熱度。臺灣觀眾對外購節目的高接受度,又進一步壓縮了本地劇集製作的生存空間。

走出舒適圈 臺灣影視人的自我拯救

如此慘淡的市場環境,令臺灣的影視從業者十分擔憂。第 51 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導演獎」的曹瑞原導演就曾在2016年表示:“如不積極挽救,臺灣的影視產業可能在兩年內消失”。

於是,臺灣的影視人們開始開展了一次號稱“溫柔革命”的自救運動。2016下半年,臺灣知名導演王小棣與蔡明亮、陳玉勳、瞿友寧、王明臺、許傑輝、徐輔軍與安哲毅等8位導演發起“植劇場”計劃,以“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與“原著改編”四大主題,每組製作2部作品,探索類型化劇集。令人驚喜的是,《戀愛沙塵暴》《荼蘼》《姜老師,你談過戀愛嗎?》《天黑請閉眼》《花甲男孩轉大人》等8部作品播出後,在市場獲得了不錯的反響,不僅引來商業臺、公共臺紛紛買下版權,在第52屆金鐘獎上攬獲5項大獎,同年8月, 8部劇還全部被Netflix引進,在全球各大地區播出,給了臺劇市場一劑強心針。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此外,臺灣市場也開始尋求與國際化團隊進行上游合作,以力求劇集質感的突破。2017年,由公視、HBO Asia 以及新加坡稜聚傳播公司三方合作的宗廟文化題材劇《通靈少女》上線,這是HBO Asia首部臺灣製播且全中文發音的影集,其不僅在臺灣本土以4.4%的平均收視率拿下2017年收視率冠軍,還被髮行至亞洲23個國家和地區。而前段時間大火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同樣有HBO Asia的身影,自開播以來收視率和討論度都屢創新高。

"

對於很多80、90後來說,想必都有一部臺灣劇,是曾經的青春回憶。那時,尤其是暑假,各大電視臺幾乎都有至少一部臺劇播出,《流星花園》《鬥魚》《海豚灣戀人》《我可能不會愛你》陪伴著我們度過炎炎夏日。然而,隨著市場的此消彼長,我們的目光逐漸被大製作的國產劇、質感精良的韓劇所吸引,臺劇逐漸風光不再。但最近,隨著《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不能是朋友》等作品引起的高關注度,臺劇開始出現“回暖”的跡象。我們不禁好奇,這些年間臺劇市場究竟經歷了哪些變化?影視產業觀察邀請《我們不能是朋友》製作發行方臺灣八大電視臺的版權戲劇部經理方可人及發行總監陳美鳳,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

披著夢幻外衣 臺灣偶像劇由盛轉衰

2000年,憑藉著柴智屏的《流星花園》在整個亞洲打造出的F4神話,臺灣正式開啟偶像劇時代。據有關數據統計,在高峰期,臺灣平均每8天就可以上線一部新的偶像劇作品。由於地緣、語言、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大陸市場對臺灣偶像劇的接受程度可謂最高,比如陳喬恩、明道主演的《王子變青蛙》,楊丞琳主演的《惡魔在身邊》,鄭元暢、林依晨主演的《惡作劇之吻》等,幾乎每部偶像劇都能夠獲得極為不錯的反響,就這樣臺灣偶像劇幾乎雄霸了大陸熒屏10年的時間。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但後來,隨著日韓劇的崛起,以及大陸影視劇的高速發展,大陸的影視市場留給臺灣影視劇的空間越來越小,以至於播完《我可能不會愛你》之後,臺劇在大陸市場彷彿進入了停滯期,風光無限的黃金時代也就此結束。

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經公開的一組數據,就可以看出臺劇向大陸輸出方面的變化。據統計,從2004年至2013年10年間,平均每年臺灣電視劇引進16.3部,佔所有引進劇的 19.7%。其中,在2004年至2009年間,引進數量持續攀升,但在2009年達到33部的頂峰之後,大陸引進臺劇的數量一路下滑,到了2013年甚至已經不足5部。對於大陸市場來講,臺劇的影響力呈現急速下降的趨勢。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數據源: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而在臺灣市場,臺劇的生存狀況也不容樂觀。有媒體報導,2012年臺灣引進大陸電視劇達7900小時左右,而這還沒有算上其引進美國、日韓等其他國家劇集的市場份額,在此情況下,臺劇的市場空間被嚴重擠壓。這一時期的臺劇市場,可以用“內憂外患”來形容。

在筆者看來,臺灣偶像劇的沒落,一方面是因為劇集內容過度同質化的影響。《我們不能是朋友》導演馮凱就曾在採訪中表示,在過去,臺灣影視人總是想套用過去的成功模板,類型也就逐漸趨同。然而,霸道總裁與傻白甜、王子與公主的雷同設定,讓觀眾逐漸產生審美疲勞,對偶像劇失去觀看的慾望。“從翻拍日本漫畫的純愛走來,歷經開發原創劇本的青春與清新題材,臺灣偶像劇確實有好長一陣子都沒有脫離夢幻色彩”,陳美鳳表示。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另一方面,從宏觀角度來講,還與臺灣電視市場的碎片化有關。根據臺灣某官方機構的數據顯示,2012年臺灣的電視頻道(包括境內與境外) 已經超過 250個,而當時臺灣的人口僅有2300 萬。市場競爭的過於激烈,對收視率與廣告營收造成巨大影響,眾多的頻道分食不多的人口和廣告量,廣告收益大幅縮水,電視製作成本也跟著降低。而成本的不足,直接導致製作團隊無法大展拳腳,令許多優秀的臺灣影劇人才、大牌演員紛紛到大陸謀求發展,資金和專業製作團隊都如此匱乏,臺灣影視人想要製作出高水平的劇集實為不易。

本土優秀劇集的供應不足,令臺灣市場只能大量引進歐美日韓等其他地區製作的劇集,才能滿足上百個頻道一天高達數千小時的供給量。播出後,這些外來劇集屢屢創造收視熱潮,比如韓劇《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咖啡王子一號店》都曾在臺創下電視劇收視第一的成績,此外大陸古裝劇也深受臺灣觀眾的青睞,《步步驚心》《後宮甄嬛傳》《花千骨》《羋月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獲得了極高的熱度。臺灣觀眾對外購節目的高接受度,又進一步壓縮了本地劇集製作的生存空間。

走出舒適圈 臺灣影視人的自我拯救

如此慘淡的市場環境,令臺灣的影視從業者十分擔憂。第 51 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導演獎」的曹瑞原導演就曾在2016年表示:“如不積極挽救,臺灣的影視產業可能在兩年內消失”。

於是,臺灣的影視人們開始開展了一次號稱“溫柔革命”的自救運動。2016下半年,臺灣知名導演王小棣與蔡明亮、陳玉勳、瞿友寧、王明臺、許傑輝、徐輔軍與安哲毅等8位導演發起“植劇場”計劃,以“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與“原著改編”四大主題,每組製作2部作品,探索類型化劇集。令人驚喜的是,《戀愛沙塵暴》《荼蘼》《姜老師,你談過戀愛嗎?》《天黑請閉眼》《花甲男孩轉大人》等8部作品播出後,在市場獲得了不錯的反響,不僅引來商業臺、公共臺紛紛買下版權,在第52屆金鐘獎上攬獲5項大獎,同年8月, 8部劇還全部被Netflix引進,在全球各大地區播出,給了臺劇市場一劑強心針。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此外,臺灣市場也開始尋求與國際化團隊進行上游合作,以力求劇集質感的突破。2017年,由公視、HBO Asia 以及新加坡稜聚傳播公司三方合作的宗廟文化題材劇《通靈少女》上線,這是HBO Asia首部臺灣製播且全中文發音的影集,其不僅在臺灣本土以4.4%的平均收視率拿下2017年收視率冠軍,還被髮行至亞洲23個國家和地區。而前段時間大火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同樣有HBO Asia的身影,自開播以來收視率和討論度都屢創新高。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而這一時期的臺劇之所以能夠獲得亮眼的成績,在筆者看來,除了製作模式升級助推質量更為精良之外,最為關鍵還在於劇集從內容甚至到題材的轉變,不再只是“傻白甜”的愛情設定,而是開始走向關照現實。

比如《荼蘼》雖然仍然主要講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但其討論的卻是一個更為深刻的命題——當我們在現有的人生軌跡上遭遇挫折時,是否我們期待的另一個人生會是更好的選擇?任職泡麵公司的鄭如薇得到去上海打拼事業的好機會,但此時即將結婚的男友父親生病,男友決定留在臺灣,令鄭如薇陷入兩難:選擇去上海追求夢想,卻失去愛情是plan A;為了愛情放棄機會,留在臺灣守護家庭是plan B,兩個方案在發展的關鍵節點不斷切換,每段人生有苦澀,但也有自己的幸福瞬間,比如雖然事業有成但卻孤獨寂寞,或是家庭瑣碎但又有著小溫暖,從而探討人生到底有沒有最佳答案。

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則更是不再以愛情為基調,將討論話題上升到整個社會現象的維度,以真實社會案件“無差別殺人事件”為背景,講述凶手在影院中開槍隨機射殺觀眾導致9人死亡後,對受害者家庭、施害者家庭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並通過他們與媒體、辯護者之間產生的各種複雜關係,揭露出媒體亂象、少數群體汙名化、原生家庭等社會熱點話題,探討究竟什麼是人性的善和惡。

"

對於很多80、90後來說,想必都有一部臺灣劇,是曾經的青春回憶。那時,尤其是暑假,各大電視臺幾乎都有至少一部臺劇播出,《流星花園》《鬥魚》《海豚灣戀人》《我可能不會愛你》陪伴著我們度過炎炎夏日。然而,隨著市場的此消彼長,我們的目光逐漸被大製作的國產劇、質感精良的韓劇所吸引,臺劇逐漸風光不再。但最近,隨著《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不能是朋友》等作品引起的高關注度,臺劇開始出現“回暖”的跡象。我們不禁好奇,這些年間臺劇市場究竟經歷了哪些變化?影視產業觀察邀請《我們不能是朋友》製作發行方臺灣八大電視臺的版權戲劇部經理方可人及發行總監陳美鳳,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

披著夢幻外衣 臺灣偶像劇由盛轉衰

2000年,憑藉著柴智屏的《流星花園》在整個亞洲打造出的F4神話,臺灣正式開啟偶像劇時代。據有關數據統計,在高峰期,臺灣平均每8天就可以上線一部新的偶像劇作品。由於地緣、語言、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大陸市場對臺灣偶像劇的接受程度可謂最高,比如陳喬恩、明道主演的《王子變青蛙》,楊丞琳主演的《惡魔在身邊》,鄭元暢、林依晨主演的《惡作劇之吻》等,幾乎每部偶像劇都能夠獲得極為不錯的反響,就這樣臺灣偶像劇幾乎雄霸了大陸熒屏10年的時間。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但後來,隨著日韓劇的崛起,以及大陸影視劇的高速發展,大陸的影視市場留給臺灣影視劇的空間越來越小,以至於播完《我可能不會愛你》之後,臺劇在大陸市場彷彿進入了停滯期,風光無限的黃金時代也就此結束。

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經公開的一組數據,就可以看出臺劇向大陸輸出方面的變化。據統計,從2004年至2013年10年間,平均每年臺灣電視劇引進16.3部,佔所有引進劇的 19.7%。其中,在2004年至2009年間,引進數量持續攀升,但在2009年達到33部的頂峰之後,大陸引進臺劇的數量一路下滑,到了2013年甚至已經不足5部。對於大陸市場來講,臺劇的影響力呈現急速下降的趨勢。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數據源: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而在臺灣市場,臺劇的生存狀況也不容樂觀。有媒體報導,2012年臺灣引進大陸電視劇達7900小時左右,而這還沒有算上其引進美國、日韓等其他國家劇集的市場份額,在此情況下,臺劇的市場空間被嚴重擠壓。這一時期的臺劇市場,可以用“內憂外患”來形容。

在筆者看來,臺灣偶像劇的沒落,一方面是因為劇集內容過度同質化的影響。《我們不能是朋友》導演馮凱就曾在採訪中表示,在過去,臺灣影視人總是想套用過去的成功模板,類型也就逐漸趨同。然而,霸道總裁與傻白甜、王子與公主的雷同設定,讓觀眾逐漸產生審美疲勞,對偶像劇失去觀看的慾望。“從翻拍日本漫畫的純愛走來,歷經開發原創劇本的青春與清新題材,臺灣偶像劇確實有好長一陣子都沒有脫離夢幻色彩”,陳美鳳表示。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另一方面,從宏觀角度來講,還與臺灣電視市場的碎片化有關。根據臺灣某官方機構的數據顯示,2012年臺灣的電視頻道(包括境內與境外) 已經超過 250個,而當時臺灣的人口僅有2300 萬。市場競爭的過於激烈,對收視率與廣告營收造成巨大影響,眾多的頻道分食不多的人口和廣告量,廣告收益大幅縮水,電視製作成本也跟著降低。而成本的不足,直接導致製作團隊無法大展拳腳,令許多優秀的臺灣影劇人才、大牌演員紛紛到大陸謀求發展,資金和專業製作團隊都如此匱乏,臺灣影視人想要製作出高水平的劇集實為不易。

本土優秀劇集的供應不足,令臺灣市場只能大量引進歐美日韓等其他地區製作的劇集,才能滿足上百個頻道一天高達數千小時的供給量。播出後,這些外來劇集屢屢創造收視熱潮,比如韓劇《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咖啡王子一號店》都曾在臺創下電視劇收視第一的成績,此外大陸古裝劇也深受臺灣觀眾的青睞,《步步驚心》《後宮甄嬛傳》《花千骨》《羋月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獲得了極高的熱度。臺灣觀眾對外購節目的高接受度,又進一步壓縮了本地劇集製作的生存空間。

走出舒適圈 臺灣影視人的自我拯救

如此慘淡的市場環境,令臺灣的影視從業者十分擔憂。第 51 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導演獎」的曹瑞原導演就曾在2016年表示:“如不積極挽救,臺灣的影視產業可能在兩年內消失”。

於是,臺灣的影視人們開始開展了一次號稱“溫柔革命”的自救運動。2016下半年,臺灣知名導演王小棣與蔡明亮、陳玉勳、瞿友寧、王明臺、許傑輝、徐輔軍與安哲毅等8位導演發起“植劇場”計劃,以“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與“原著改編”四大主題,每組製作2部作品,探索類型化劇集。令人驚喜的是,《戀愛沙塵暴》《荼蘼》《姜老師,你談過戀愛嗎?》《天黑請閉眼》《花甲男孩轉大人》等8部作品播出後,在市場獲得了不錯的反響,不僅引來商業臺、公共臺紛紛買下版權,在第52屆金鐘獎上攬獲5項大獎,同年8月, 8部劇還全部被Netflix引進,在全球各大地區播出,給了臺劇市場一劑強心針。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此外,臺灣市場也開始尋求與國際化團隊進行上游合作,以力求劇集質感的突破。2017年,由公視、HBO Asia 以及新加坡稜聚傳播公司三方合作的宗廟文化題材劇《通靈少女》上線,這是HBO Asia首部臺灣製播且全中文發音的影集,其不僅在臺灣本土以4.4%的平均收視率拿下2017年收視率冠軍,還被髮行至亞洲23個國家和地區。而前段時間大火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同樣有HBO Asia的身影,自開播以來收視率和討論度都屢創新高。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而這一時期的臺劇之所以能夠獲得亮眼的成績,在筆者看來,除了製作模式升級助推質量更為精良之外,最為關鍵還在於劇集從內容甚至到題材的轉變,不再只是“傻白甜”的愛情設定,而是開始走向關照現實。

比如《荼蘼》雖然仍然主要講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但其討論的卻是一個更為深刻的命題——當我們在現有的人生軌跡上遭遇挫折時,是否我們期待的另一個人生會是更好的選擇?任職泡麵公司的鄭如薇得到去上海打拼事業的好機會,但此時即將結婚的男友父親生病,男友決定留在臺灣,令鄭如薇陷入兩難:選擇去上海追求夢想,卻失去愛情是plan A;為了愛情放棄機會,留在臺灣守護家庭是plan B,兩個方案在發展的關鍵節點不斷切換,每段人生有苦澀,但也有自己的幸福瞬間,比如雖然事業有成但卻孤獨寂寞,或是家庭瑣碎但又有著小溫暖,從而探討人生到底有沒有最佳答案。

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則更是不再以愛情為基調,將討論話題上升到整個社會現象的維度,以真實社會案件“無差別殺人事件”為背景,講述凶手在影院中開槍隨機射殺觀眾導致9人死亡後,對受害者家庭、施害者家庭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並通過他們與媒體、辯護者之間產生的各種複雜關係,揭露出媒體亂象、少數群體汙名化、原生家庭等社會熱點話題,探討究竟什麼是人性的善和惡。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這些極具現實主義的作品,在大陸市場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荼蘼》剛一上線豆瓣評分就達到9.2,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在播出結束後至今仍然保持9.5的高分。從夢幻偶像劇到嚴肅現實題材,近年來臺劇通過向現實生活、社會延伸,逐漸擺脫市場頹勢,實現了自己的華麗轉身。正如陳美鳳在採訪中所說:“臺灣的戲劇因為加入了現實層面的探討,而讓戲劇更多了真實的面向與思考。新的世代一指之間就能掌握信息,基本上不再相信夢幻的糖衣,所以更添生活滋味與生命難題的臺灣戲劇,有了被另眼看待的空間與未來”。

《我們不能是朋友》 被愛情包裹的現實題材劇

6月底,《我們不能是朋友》正式在大陸地區上線。陳美鳳表示:“這次和大陸合作緣於電視節,決定了我們的網絡發行夥伴。”自開播以來,雖然每週只能上線2集,播映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早已習慣“VIP一次性看全集”的大陸網友,但是如今已經播出一個半月,這部劇集依然保持著極高的討論熱度,微博話題#我們不能是朋友#的閱讀量達到14.2億,討論量達到45.9萬。針對如此亮眼的市場成績,陳美鳳說道:“我們雖然有期待過,但獲得的反響熱度確實有超過我們的預想。”

"

對於很多80、90後來說,想必都有一部臺灣劇,是曾經的青春回憶。那時,尤其是暑假,各大電視臺幾乎都有至少一部臺劇播出,《流星花園》《鬥魚》《海豚灣戀人》《我可能不會愛你》陪伴著我們度過炎炎夏日。然而,隨著市場的此消彼長,我們的目光逐漸被大製作的國產劇、質感精良的韓劇所吸引,臺劇逐漸風光不再。但最近,隨著《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不能是朋友》等作品引起的高關注度,臺劇開始出現“回暖”的跡象。我們不禁好奇,這些年間臺劇市場究竟經歷了哪些變化?影視產業觀察邀請《我們不能是朋友》製作發行方臺灣八大電視臺的版權戲劇部經理方可人及發行總監陳美鳳,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

披著夢幻外衣 臺灣偶像劇由盛轉衰

2000年,憑藉著柴智屏的《流星花園》在整個亞洲打造出的F4神話,臺灣正式開啟偶像劇時代。據有關數據統計,在高峰期,臺灣平均每8天就可以上線一部新的偶像劇作品。由於地緣、語言、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大陸市場對臺灣偶像劇的接受程度可謂最高,比如陳喬恩、明道主演的《王子變青蛙》,楊丞琳主演的《惡魔在身邊》,鄭元暢、林依晨主演的《惡作劇之吻》等,幾乎每部偶像劇都能夠獲得極為不錯的反響,就這樣臺灣偶像劇幾乎雄霸了大陸熒屏10年的時間。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但後來,隨著日韓劇的崛起,以及大陸影視劇的高速發展,大陸的影視市場留給臺灣影視劇的空間越來越小,以至於播完《我可能不會愛你》之後,臺劇在大陸市場彷彿進入了停滯期,風光無限的黃金時代也就此結束。

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經公開的一組數據,就可以看出臺劇向大陸輸出方面的變化。據統計,從2004年至2013年10年間,平均每年臺灣電視劇引進16.3部,佔所有引進劇的 19.7%。其中,在2004年至2009年間,引進數量持續攀升,但在2009年達到33部的頂峰之後,大陸引進臺劇的數量一路下滑,到了2013年甚至已經不足5部。對於大陸市場來講,臺劇的影響力呈現急速下降的趨勢。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數據源: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而在臺灣市場,臺劇的生存狀況也不容樂觀。有媒體報導,2012年臺灣引進大陸電視劇達7900小時左右,而這還沒有算上其引進美國、日韓等其他國家劇集的市場份額,在此情況下,臺劇的市場空間被嚴重擠壓。這一時期的臺劇市場,可以用“內憂外患”來形容。

在筆者看來,臺灣偶像劇的沒落,一方面是因為劇集內容過度同質化的影響。《我們不能是朋友》導演馮凱就曾在採訪中表示,在過去,臺灣影視人總是想套用過去的成功模板,類型也就逐漸趨同。然而,霸道總裁與傻白甜、王子與公主的雷同設定,讓觀眾逐漸產生審美疲勞,對偶像劇失去觀看的慾望。“從翻拍日本漫畫的純愛走來,歷經開發原創劇本的青春與清新題材,臺灣偶像劇確實有好長一陣子都沒有脫離夢幻色彩”,陳美鳳表示。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另一方面,從宏觀角度來講,還與臺灣電視市場的碎片化有關。根據臺灣某官方機構的數據顯示,2012年臺灣的電視頻道(包括境內與境外) 已經超過 250個,而當時臺灣的人口僅有2300 萬。市場競爭的過於激烈,對收視率與廣告營收造成巨大影響,眾多的頻道分食不多的人口和廣告量,廣告收益大幅縮水,電視製作成本也跟著降低。而成本的不足,直接導致製作團隊無法大展拳腳,令許多優秀的臺灣影劇人才、大牌演員紛紛到大陸謀求發展,資金和專業製作團隊都如此匱乏,臺灣影視人想要製作出高水平的劇集實為不易。

本土優秀劇集的供應不足,令臺灣市場只能大量引進歐美日韓等其他地區製作的劇集,才能滿足上百個頻道一天高達數千小時的供給量。播出後,這些外來劇集屢屢創造收視熱潮,比如韓劇《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咖啡王子一號店》都曾在臺創下電視劇收視第一的成績,此外大陸古裝劇也深受臺灣觀眾的青睞,《步步驚心》《後宮甄嬛傳》《花千骨》《羋月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獲得了極高的熱度。臺灣觀眾對外購節目的高接受度,又進一步壓縮了本地劇集製作的生存空間。

走出舒適圈 臺灣影視人的自我拯救

如此慘淡的市場環境,令臺灣的影視從業者十分擔憂。第 51 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導演獎」的曹瑞原導演就曾在2016年表示:“如不積極挽救,臺灣的影視產業可能在兩年內消失”。

於是,臺灣的影視人們開始開展了一次號稱“溫柔革命”的自救運動。2016下半年,臺灣知名導演王小棣與蔡明亮、陳玉勳、瞿友寧、王明臺、許傑輝、徐輔軍與安哲毅等8位導演發起“植劇場”計劃,以“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與“原著改編”四大主題,每組製作2部作品,探索類型化劇集。令人驚喜的是,《戀愛沙塵暴》《荼蘼》《姜老師,你談過戀愛嗎?》《天黑請閉眼》《花甲男孩轉大人》等8部作品播出後,在市場獲得了不錯的反響,不僅引來商業臺、公共臺紛紛買下版權,在第52屆金鐘獎上攬獲5項大獎,同年8月, 8部劇還全部被Netflix引進,在全球各大地區播出,給了臺劇市場一劑強心針。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此外,臺灣市場也開始尋求與國際化團隊進行上游合作,以力求劇集質感的突破。2017年,由公視、HBO Asia 以及新加坡稜聚傳播公司三方合作的宗廟文化題材劇《通靈少女》上線,這是HBO Asia首部臺灣製播且全中文發音的影集,其不僅在臺灣本土以4.4%的平均收視率拿下2017年收視率冠軍,還被髮行至亞洲23個國家和地區。而前段時間大火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同樣有HBO Asia的身影,自開播以來收視率和討論度都屢創新高。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而這一時期的臺劇之所以能夠獲得亮眼的成績,在筆者看來,除了製作模式升級助推質量更為精良之外,最為關鍵還在於劇集從內容甚至到題材的轉變,不再只是“傻白甜”的愛情設定,而是開始走向關照現實。

比如《荼蘼》雖然仍然主要講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但其討論的卻是一個更為深刻的命題——當我們在現有的人生軌跡上遭遇挫折時,是否我們期待的另一個人生會是更好的選擇?任職泡麵公司的鄭如薇得到去上海打拼事業的好機會,但此時即將結婚的男友父親生病,男友決定留在臺灣,令鄭如薇陷入兩難:選擇去上海追求夢想,卻失去愛情是plan A;為了愛情放棄機會,留在臺灣守護家庭是plan B,兩個方案在發展的關鍵節點不斷切換,每段人生有苦澀,但也有自己的幸福瞬間,比如雖然事業有成但卻孤獨寂寞,或是家庭瑣碎但又有著小溫暖,從而探討人生到底有沒有最佳答案。

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則更是不再以愛情為基調,將討論話題上升到整個社會現象的維度,以真實社會案件“無差別殺人事件”為背景,講述凶手在影院中開槍隨機射殺觀眾導致9人死亡後,對受害者家庭、施害者家庭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並通過他們與媒體、辯護者之間產生的各種複雜關係,揭露出媒體亂象、少數群體汙名化、原生家庭等社會熱點話題,探討究竟什麼是人性的善和惡。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這些極具現實主義的作品,在大陸市場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荼蘼》剛一上線豆瓣評分就達到9.2,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在播出結束後至今仍然保持9.5的高分。從夢幻偶像劇到嚴肅現實題材,近年來臺劇通過向現實生活、社會延伸,逐漸擺脫市場頹勢,實現了自己的華麗轉身。正如陳美鳳在採訪中所說:“臺灣的戲劇因為加入了現實層面的探討,而讓戲劇更多了真實的面向與思考。新的世代一指之間就能掌握信息,基本上不再相信夢幻的糖衣,所以更添生活滋味與生命難題的臺灣戲劇,有了被另眼看待的空間與未來”。

《我們不能是朋友》 被愛情包裹的現實題材劇

6月底,《我們不能是朋友》正式在大陸地區上線。陳美鳳表示:“這次和大陸合作緣於電視節,決定了我們的網絡發行夥伴。”自開播以來,雖然每週只能上線2集,播映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早已習慣“VIP一次性看全集”的大陸網友,但是如今已經播出一個半月,這部劇集依然保持著極高的討論熱度,微博話題#我們不能是朋友#的閱讀量達到14.2億,討論量達到45.9萬。針對如此亮眼的市場成績,陳美鳳說道:“我們雖然有期待過,但獲得的反響熱度確實有超過我們的預想。”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之所以《我們不能是朋友》能夠在大陸市場引起熱議,其實關鍵在於內容的強烈衝突性。開播之初就有很多網友評論稱“三觀不正但卻看得欲罷不能”,因為該劇雖然以愛情為基調,其中也不乏一些霸道總裁愛上傻白甜的戲碼,但卻講述了一個“雙出軌”的現實故事:白領周惟惟和證券交易師褚克桓本來都有即將步入婚姻的對象,但在一次偶遇後,兩人在不斷的接觸中感情逐漸升溫,就此兩個人的命運糾纏在了一起,並在各種矛盾中陷入愛情的抉擇。究竟,和穩定交往的伴侶決定結婚時遇到真愛怎麼辦?男女主角在感情中的搖擺不定、內心的拉扯和掙扎,《我們不能是朋友》通過偶像劇的形式,將人們在愛情世界裡因道德、文化等因素而不願提及的話題擺在檯面上,從而引發了大眾對現實的思考。

而這,其實就是《我們不能是朋友》與其他“為甜而甜”、邏輯架構不通的個別青春偶像劇最大的區別所在。導演馮凱就曾在採訪中所說:“這部劇就是要用偶像劇的華麗外殼,去探討內心的人性掙扎。”

"

對於很多80、90後來說,想必都有一部臺灣劇,是曾經的青春回憶。那時,尤其是暑假,各大電視臺幾乎都有至少一部臺劇播出,《流星花園》《鬥魚》《海豚灣戀人》《我可能不會愛你》陪伴著我們度過炎炎夏日。然而,隨著市場的此消彼長,我們的目光逐漸被大製作的國產劇、質感精良的韓劇所吸引,臺劇逐漸風光不再。但最近,隨著《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不能是朋友》等作品引起的高關注度,臺劇開始出現“回暖”的跡象。我們不禁好奇,這些年間臺劇市場究竟經歷了哪些變化?影視產業觀察邀請《我們不能是朋友》製作發行方臺灣八大電視臺的版權戲劇部經理方可人及發行總監陳美鳳,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

披著夢幻外衣 臺灣偶像劇由盛轉衰

2000年,憑藉著柴智屏的《流星花園》在整個亞洲打造出的F4神話,臺灣正式開啟偶像劇時代。據有關數據統計,在高峰期,臺灣平均每8天就可以上線一部新的偶像劇作品。由於地緣、語言、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大陸市場對臺灣偶像劇的接受程度可謂最高,比如陳喬恩、明道主演的《王子變青蛙》,楊丞琳主演的《惡魔在身邊》,鄭元暢、林依晨主演的《惡作劇之吻》等,幾乎每部偶像劇都能夠獲得極為不錯的反響,就這樣臺灣偶像劇幾乎雄霸了大陸熒屏10年的時間。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但後來,隨著日韓劇的崛起,以及大陸影視劇的高速發展,大陸的影視市場留給臺灣影視劇的空間越來越小,以至於播完《我可能不會愛你》之後,臺劇在大陸市場彷彿進入了停滯期,風光無限的黃金時代也就此結束。

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經公開的一組數據,就可以看出臺劇向大陸輸出方面的變化。據統計,從2004年至2013年10年間,平均每年臺灣電視劇引進16.3部,佔所有引進劇的 19.7%。其中,在2004年至2009年間,引進數量持續攀升,但在2009年達到33部的頂峰之後,大陸引進臺劇的數量一路下滑,到了2013年甚至已經不足5部。對於大陸市場來講,臺劇的影響力呈現急速下降的趨勢。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數據源: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而在臺灣市場,臺劇的生存狀況也不容樂觀。有媒體報導,2012年臺灣引進大陸電視劇達7900小時左右,而這還沒有算上其引進美國、日韓等其他國家劇集的市場份額,在此情況下,臺劇的市場空間被嚴重擠壓。這一時期的臺劇市場,可以用“內憂外患”來形容。

在筆者看來,臺灣偶像劇的沒落,一方面是因為劇集內容過度同質化的影響。《我們不能是朋友》導演馮凱就曾在採訪中表示,在過去,臺灣影視人總是想套用過去的成功模板,類型也就逐漸趨同。然而,霸道總裁與傻白甜、王子與公主的雷同設定,讓觀眾逐漸產生審美疲勞,對偶像劇失去觀看的慾望。“從翻拍日本漫畫的純愛走來,歷經開發原創劇本的青春與清新題材,臺灣偶像劇確實有好長一陣子都沒有脫離夢幻色彩”,陳美鳳表示。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另一方面,從宏觀角度來講,還與臺灣電視市場的碎片化有關。根據臺灣某官方機構的數據顯示,2012年臺灣的電視頻道(包括境內與境外) 已經超過 250個,而當時臺灣的人口僅有2300 萬。市場競爭的過於激烈,對收視率與廣告營收造成巨大影響,眾多的頻道分食不多的人口和廣告量,廣告收益大幅縮水,電視製作成本也跟著降低。而成本的不足,直接導致製作團隊無法大展拳腳,令許多優秀的臺灣影劇人才、大牌演員紛紛到大陸謀求發展,資金和專業製作團隊都如此匱乏,臺灣影視人想要製作出高水平的劇集實為不易。

本土優秀劇集的供應不足,令臺灣市場只能大量引進歐美日韓等其他地區製作的劇集,才能滿足上百個頻道一天高達數千小時的供給量。播出後,這些外來劇集屢屢創造收視熱潮,比如韓劇《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咖啡王子一號店》都曾在臺創下電視劇收視第一的成績,此外大陸古裝劇也深受臺灣觀眾的青睞,《步步驚心》《後宮甄嬛傳》《花千骨》《羋月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獲得了極高的熱度。臺灣觀眾對外購節目的高接受度,又進一步壓縮了本地劇集製作的生存空間。

走出舒適圈 臺灣影視人的自我拯救

如此慘淡的市場環境,令臺灣的影視從業者十分擔憂。第 51 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導演獎」的曹瑞原導演就曾在2016年表示:“如不積極挽救,臺灣的影視產業可能在兩年內消失”。

於是,臺灣的影視人們開始開展了一次號稱“溫柔革命”的自救運動。2016下半年,臺灣知名導演王小棣與蔡明亮、陳玉勳、瞿友寧、王明臺、許傑輝、徐輔軍與安哲毅等8位導演發起“植劇場”計劃,以“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與“原著改編”四大主題,每組製作2部作品,探索類型化劇集。令人驚喜的是,《戀愛沙塵暴》《荼蘼》《姜老師,你談過戀愛嗎?》《天黑請閉眼》《花甲男孩轉大人》等8部作品播出後,在市場獲得了不錯的反響,不僅引來商業臺、公共臺紛紛買下版權,在第52屆金鐘獎上攬獲5項大獎,同年8月, 8部劇還全部被Netflix引進,在全球各大地區播出,給了臺劇市場一劑強心針。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此外,臺灣市場也開始尋求與國際化團隊進行上游合作,以力求劇集質感的突破。2017年,由公視、HBO Asia 以及新加坡稜聚傳播公司三方合作的宗廟文化題材劇《通靈少女》上線,這是HBO Asia首部臺灣製播且全中文發音的影集,其不僅在臺灣本土以4.4%的平均收視率拿下2017年收視率冠軍,還被髮行至亞洲23個國家和地區。而前段時間大火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同樣有HBO Asia的身影,自開播以來收視率和討論度都屢創新高。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而這一時期的臺劇之所以能夠獲得亮眼的成績,在筆者看來,除了製作模式升級助推質量更為精良之外,最為關鍵還在於劇集從內容甚至到題材的轉變,不再只是“傻白甜”的愛情設定,而是開始走向關照現實。

比如《荼蘼》雖然仍然主要講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但其討論的卻是一個更為深刻的命題——當我們在現有的人生軌跡上遭遇挫折時,是否我們期待的另一個人生會是更好的選擇?任職泡麵公司的鄭如薇得到去上海打拼事業的好機會,但此時即將結婚的男友父親生病,男友決定留在臺灣,令鄭如薇陷入兩難:選擇去上海追求夢想,卻失去愛情是plan A;為了愛情放棄機會,留在臺灣守護家庭是plan B,兩個方案在發展的關鍵節點不斷切換,每段人生有苦澀,但也有自己的幸福瞬間,比如雖然事業有成但卻孤獨寂寞,或是家庭瑣碎但又有著小溫暖,從而探討人生到底有沒有最佳答案。

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則更是不再以愛情為基調,將討論話題上升到整個社會現象的維度,以真實社會案件“無差別殺人事件”為背景,講述凶手在影院中開槍隨機射殺觀眾導致9人死亡後,對受害者家庭、施害者家庭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並通過他們與媒體、辯護者之間產生的各種複雜關係,揭露出媒體亂象、少數群體汙名化、原生家庭等社會熱點話題,探討究竟什麼是人性的善和惡。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這些極具現實主義的作品,在大陸市場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荼蘼》剛一上線豆瓣評分就達到9.2,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在播出結束後至今仍然保持9.5的高分。從夢幻偶像劇到嚴肅現實題材,近年來臺劇通過向現實生活、社會延伸,逐漸擺脫市場頹勢,實現了自己的華麗轉身。正如陳美鳳在採訪中所說:“臺灣的戲劇因為加入了現實層面的探討,而讓戲劇更多了真實的面向與思考。新的世代一指之間就能掌握信息,基本上不再相信夢幻的糖衣,所以更添生活滋味與生命難題的臺灣戲劇,有了被另眼看待的空間與未來”。

《我們不能是朋友》 被愛情包裹的現實題材劇

6月底,《我們不能是朋友》正式在大陸地區上線。陳美鳳表示:“這次和大陸合作緣於電視節,決定了我們的網絡發行夥伴。”自開播以來,雖然每週只能上線2集,播映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早已習慣“VIP一次性看全集”的大陸網友,但是如今已經播出一個半月,這部劇集依然保持著極高的討論熱度,微博話題#我們不能是朋友#的閱讀量達到14.2億,討論量達到45.9萬。針對如此亮眼的市場成績,陳美鳳說道:“我們雖然有期待過,但獲得的反響熱度確實有超過我們的預想。”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之所以《我們不能是朋友》能夠在大陸市場引起熱議,其實關鍵在於內容的強烈衝突性。開播之初就有很多網友評論稱“三觀不正但卻看得欲罷不能”,因為該劇雖然以愛情為基調,其中也不乏一些霸道總裁愛上傻白甜的戲碼,但卻講述了一個“雙出軌”的現實故事:白領周惟惟和證券交易師褚克桓本來都有即將步入婚姻的對象,但在一次偶遇後,兩人在不斷的接觸中感情逐漸升溫,就此兩個人的命運糾纏在了一起,並在各種矛盾中陷入愛情的抉擇。究竟,和穩定交往的伴侶決定結婚時遇到真愛怎麼辦?男女主角在感情中的搖擺不定、內心的拉扯和掙扎,《我們不能是朋友》通過偶像劇的形式,將人們在愛情世界裡因道德、文化等因素而不願提及的話題擺在檯面上,從而引發了大眾對現實的思考。

而這,其實就是《我們不能是朋友》與其他“為甜而甜”、邏輯架構不通的個別青春偶像劇最大的區別所在。導演馮凱就曾在採訪中所說:“這部劇就是要用偶像劇的華麗外殼,去探討內心的人性掙扎。”

《我們不能是朋友》熱播 臺灣電視人怎麼看臺劇“回暖”?

獨特的敘事視角,不僅引起了大陸觀眾的青睞,在臺灣本土市場該劇同樣獲得了熱烈的討論。方可人向影視產業觀察解釋道:“無論褚克桓逃脫被感情勒索,以及周惟惟從男友人生的目標中覺醒,其實都是我們生命中的可能與選擇,所以正因為我們不隱諱愛情與生命中的隱晦面,直指人心讓觀眾可以在戲中找到自我的投射,反而讓這部戲因為真實而有了明亮的成果。”據悉,目前《我們不能是朋友》不僅在兩岸同步播出,馬來西亞、文萊、印度、美洲及歐洲地區也在熱播當中。

隨著《我們不能是朋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熱播,在此帶動下,臺劇正在獲得更多大眾的關注。如今,《荼蘼》《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麻醉風暴》等多部劇集在大陸視頻平臺上線,並在百花齊放的影視市場下,成為了很多用戶的追劇選擇。“因為海外市場的消長,臺劇看起來彷佛有著遲暮之感。但雖然臺劇確實無法與動輒上千、上億的大製作相比,可是臺劇本身的人味,還是有競爭力。相信小而美且真誠樸實的作品,終究還是能打動世人的心與眼”,方可人說道。

——THE END ——

作者|胡鈺鑫

編輯|胡鈺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