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若不早死,三國的戰局很可能會改變,臨死前的這句話霸氣側漏

太史慈 孔融 劉繇 孫策 古歷小軍 2017-07-17

三國時期武將謀士輩出,為我們呈現了一場又一場的饕餮盛宴。

所謂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其中有很多名將謀士因為這樣或是那樣的原因,英年早逝,比如周瑜、關羽、荀彧等等。這裡我們同樣來說一位在三國時期英年早逝的人物,他若還在,或許真能改變戰局也不一定。

他就是今山東龍口人,東吳名將,太史慈。

他最為著名的一句話,就是臨死前說的那句:“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道出了這位名將壯志未酬身先死的無奈和悲壯。

此人若不早死,三國的戰局很可能會改變,臨死前的這句話霸氣側漏

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1.86米左右),美鬚髯,弓馬熟練,箭法精良,歷史上有名的神箭手,本是郡上的一小官吏。當時郡裡和州里在一個案件上有矛盾,而結案的判決又多是以先讓有司(掌刑賞的官員)看到比較有利,郡守害怕自己吃虧,於是就讓年僅21歲的太史慈帶著奏章先行一步,希望能夠佔得先機,最後自己少受點委屈。

誰料太史慈這邊前腳剛到,州使者後腳也跟來了。接著太史慈用計將州使者的奏摺給撕了,就這樣有司就先看到了郡守的奏章,不再復察此案,最後州里受其短,隨後太史慈更是教唆州使者跟他一起逃難去。雖說太史慈因此事知名於世,但同時也成了州里所仇視的對象,為了避免受到無妄之災,不得已隻身逃到了遼東。

當時的北海相孔融知道此事後,大為稱奇,於是多次派人前去慰問太史慈的老母親,還送了很多的贈禮作為敬意。

此人若不早死,三國的戰局很可能會改變,臨死前的這句話霸氣側漏

後來孔融為了對付黃巾軍,出屯於都昌,結果卻被黃巾軍首領管亥給圍住了。此時躲過了上次責罰後的孔融剛好回來了,剛一進門,他的老母親就對他說:“你不在家的這段時間,多虧了人家孔融的照顧,我現在才能安然無恙地站在這裡。如今聽說他有難,你們雖然沒有見過面,但我覺得你們的關係遠比親戚還要親,你應該馬上去幫他。”於是太史慈在家僅逗留了三天,便獨自一人踏上了救援孔融之路。

當時由於黃巾軍的圍困並不十分嚴密,所以太史慈得以殺入重圍面見孔融,並要求出兵討賊。一開始孔融並不相信他,但是太史慈憑藉著自己的計謀以及忠心,最終讓孔融放下心來,接著又孤身一人殺出重圍前往劉備處尋求救援。後經劉備調撥了三千精兵,終於是解了孔融的危難。

此後,太史慈的忠義更是被世人所知曉傳頌。

此人若不早死,三國的戰局很可能會改變,臨死前的這句話霸氣側漏

太史慈知道自己生逢亂世,定可以有一番作為,於是在此事了卻之後便投奔了揚州刺史劉繇。可人家劉繇並不看好他,只是讓他做斥候一類作為察看軍情的事情,太史慈也沒推辭,就在自己的崗位上小心翼翼地幹著。

有一天,太史慈正在巡視軍情,結果到了神亭這個地方,和孫策遇上了。當時的太史慈身邊僅帶著一名小卒,而反觀孫策一行,足足13人,而且還都是黃蓋、韓當、宋謙之類的東吳武將支柱。太史慈毫不示弱,提馬就上,與孫策戰成一團,一番打鬥之後,孫策刺倒了他的戰馬,更是將其背後的手戟給奪了下來,而太史慈也沒吃虧,把孫策的頭盔摘了下來。也許是英雄惜英雄,一直到雙方的大軍趕來,二人這才罷戰離去。

此人若不早死,三國的戰局很可能會改變,臨死前的這句話霸氣側漏

再後來劉繇敗走豫章,太史慈無奈遁走於蕪湖,逃入山中,後進駐涇縣,屯兵立府,被山越所依附。同時孫策為了平定此地的山越,親自領兵攻打涇縣,二人再次交手,最終孫策技高一籌,抓獲了太史慈。

孫策見到太史慈後,立馬親自為其解綁,握著他的手說:“你還記得當年我們兩之間的戰鬥嗎?如果當時你抓住我的話,你會怎麼辦呢?”太史慈是個老實人,回答到:“這個我還真不知道會怎麼辦。”孫策聽後大笑,說:“今後稱霸的路上,我要你跟我一起闖蕩。”當場便拜其為門下督,回到吳國後授其兵權,拜折衝中郎將。

此人若不早死,三國的戰局很可能會改變,臨死前的這句話霸氣側漏

後來劉繇在豫章逝世,孫策知道後便派太史慈前去收服他的部隊。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此舉不妥,但孫策依舊堅持了自己的做法,還問太史慈多久可以帶著劉繇的部隊回來,太史慈說用不了60天。之後果然如期而至。

如此,太史慈的忠心再也沒人質疑了。

另外前面我們就說過,太史慈是位神箭手。當時曹操聞其威名,就給他寄了一封信,還用專門的小箱子給封了起來,裡面除了信件之外,放有少量的當歸,其意思不言而喻,“你應該歸入我的麾下”。

試問當時能被曹操看重,並且親手寫信招降的武將能有幾人?可見太史慈的名氣、忠義、神勇,絕不在那些一直活躍的名將之下。

此人若不早死,三國的戰局很可能會改變,臨死前的這句話霸氣側漏

公元206年,太史慈逝世,年僅41歲。

臨死前嘆息道:“大丈夫生於世上,應當帶著三尺長劍,以升於天子階堂。如今所志未從,奈何卻要死啊!”一語道出了這位名將對命運的不屈,生當就該為國建功,報效明主,這才是大丈夫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