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老家在何方?花果山的原形是泰山

杜貴晨教授稱:“孫悟空是山東人,花果山的原型是泰山。”一石激起千層浪,那麼《西遊記》與泰山有關係嗎?作者自覺大量地採泰山景觀為其故事環境描寫的原型,泰山景觀才成為《西遊記》地理環境描寫的主要藍本。本文不過是考論《西遊記》描寫取景於泰山一面的事實而已。

孫悟空老家在何方?花果山的原形是泰山

一、《西遊記》原型為泰山所獨有的景觀。考論《西遊記》與泰山關係所首先要注意到的,是其大量的地理環境描寫中,有些涉及泰山所獨有的景觀,茲參考兩文論列如下:

(一)摩頂鬆:《西遊記》第一百回寫“唐僧四眾,隨駕入朝,滿城中無一不知是取經人來了。卻說那長安唐僧舊住的洪福寺大小僧人,看見幾株松樹一顆顆頭俱向東”,便知唐僧取經已回。這一情節所涉及“一顆顆頭俱向東”的松樹,即泰山靈巖寺摩頂鬆。《太平廣記》卷九二《異僧六》具載此事,注“出《獨異志》及《唐新語》。”兩書後先出中唐以後。玄奘自長安赴印度取經,必不可能經過泰山靈巖寺,此一故事中靈巖寺(書中改為洪福寺)摩頂鬆的出現,是《西遊記》取景泰山一個重要標誌。

(二)傲來山:《西遊記》以悟空為“傲來國”籍。“傲來國”名稱“傲來”,借自泰山岱頂西南的“傲來山”。《岱史》載:“傲來山,在嶽頂西南竹林寺。其石巑岏矗矗,至御帳俯視之更奇。”可知“傲來”名號自泰山作古,《西遊記》“傲來山”名而虛構出“傲來國”之稱。

(三)天宮:玉皇大帝所住的“天宮”是《西遊記》全書特別是前七回重點寫到的環境,其主要設施包括靈霄寶殿、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南天門,西天門、東天門、瑤池等書中多曾寫及的天界佈置,無不見諸《岱史》記載。這些構成泰山極頂“天宮”的景觀,在《西遊記》中幾乎一一對應地頻繁出現,應視為《西遊記》寫“天宮”擬自泰山的證明。事實上明人正有稱登岱頂為“謁天宮”者(詳下),因有作者借景岱頂為《西遊記》“天宮”描寫的原型,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四)鷹愁澗:《西遊記》第十五回寫“鷹愁澗意馬收韁”,故事發生“處叫做蛇盤山鷹愁澗”。《岱史》載:“鷹愁澗,在十八盤下。”此名不易想像,又僅見於泰山,應是《西遊記》描寫借名於泰山景觀的證明。

(五)嶽巔石:《西遊記》第一回寫石猴出世雲:“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 這段描寫亦有所依傍。《岱史》載:“嶽巔石,在玉帝觀前,侍郎萬恭刻石,曰‘表泰山之巔’。”萬恭《表泰山之巔碑》記雲:“隆慶壬申……臣恭……陟山巔,謁天宮,忽緇衣……招餘曰:‘是泰山巔石也。’餘異之,……亟命濟倅王之綱撤太清宮,徙於後方,……撤土,巔出之。巔石博十有一尺,厚十四尺有奇,聳三尺,戴活石焉。……夫約泰山而束之,巔已奇甚矣。又摩頂而戴之石,斯上界之絕頂,青帝之玄冠也。”可知此石有三個特點:一是在泰山“正當頂上”,二是經測量記有尺寸,三是“活石”、“奇甚”、“靈異”。其位置神形與花果山之“仙石”極似。而萬恭奉旨祭泰山、移玉皇殿,出巔石諸舉措,在當時必有較大的影響,從而引起《西遊記》作者的注意並用為虛構悟空出世之“仙石”神話的素材。

二、《西遊記》原型可斷為泰山的景觀。由以上《西遊記》所涉及泰山獨有景觀,可知其作者熟悉泰山,從而《西遊記》所寫及泰山與其他地域共名的景觀,也使我們傾向於認為其非借自他處,而仍然是摹自於泰山。這類描寫有以下數處:

(一)水簾洞:《西遊記》第一回寫石猴自稱“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並寫及水簾洞雲:“你看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裡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樑。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細再看,原來是座鐵板橋……”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據《岱史》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都指出泰山水簾洞為瀑布下有橋之洞,與上引《西遊記》所繪建構頗相一致。又原屬泰安今歸肥城的原山東省太西地區岈山村山東面正是曾有一座“鐵板橋”。

(二)高老橋:明初楊景賢《西遊記雜劇》寫豬八戒強娶的女子為“裴家莊”人,至《西遊記》寫豬八戒入贅,始稱“烏斯藏高老莊”。“烏斯藏”即西藏。西藏德慶有“蔡裡,一作米里,俗傳即《西遊真詮》所記之高老莊”。然而此 “蔡裡”並未徑稱“高老莊”,乃是“俗傳”攀附《西遊記》。而“高老莊”因“高老”得名,泰山有“高老橋”,《岱史》載:“高老橋,在紅門上五里許,相傳有學黃老者姓高,始開此道。”“高老橋”正是《西遊記》寫“高老莊”的藍本。

(四)玉女洗頭盆:《西遊記》第三十回賦花果山景色,有“上連玉女洗頭盆,下接天河分派水”之句。明人錢宗淳、王衡《登泰山記》都曾記述泰山玉女洗頭盆。雖然“玉女洗頭盆不只泰山有,華山也有”,但華山玉女洗頭盆“誤於泰山山頂”早在《西遊記》成書之前,而與書中涉及諸多泰山獨有景觀相參觀,此“玉女洗頭盆”系據泰山景觀言之。

(五)晒經石《西遊記》寫唐僧師徒取經東歸,過通天河溼經,“少頃,太陽高照,卻移經於高崖上,開包晒晾。至今彼處晒經之石尚存”。“晒經石”正是泰山“石經峪”的古稱,《岱史》載:“石經峪,在嶽之陽……人傳王右軍書。”萬恭《石壁記》則稱為“晒經之石”。《西遊記》稱“晒經之石”與萬恭所稱一字不差,比較明朱孟震《西南夷風土記》記“都魯濮水關,有唐僧晒經臺板……晒經臺。”顯然泰山“晒經之石”更接近為《西遊記》寫“晒經之石”的原型。

(六)地府:《西遊記》第三回、第十回、第十一回、第九十七回分別寫到的地府、森羅殿、奈河、奈河橋等,也是泰山所有景觀,其中奈河、奈河橋或為泰山獨有,因統屬“地府”,所以也一併討論。地府即地獄,又名酆都地獄,自古與泰山聯繫最為密切。《岱史》載:“酆都峪,在嶽之陽,俗傳為冥司,今峪南有酆都廟。”“森羅殿,左為閻王廟,在嶽南三裡……”“奈河”即“氵奈河”,為地府之河,名稱亦見於泰山。《岱史》載:“ 氵奈河,源出嶽頂西南諸谷……”這裡所考酆都、森羅殿、奈河、奈河橋等,後三者基本上可視為泰山所獨有的景觀。而酆都地獄說似起於隋唐酆都縣(今重慶豐縣),傳至東省與泰山地獄之說合一而有泰山酆都峪等,成了泰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因作者熟悉泰山之故,被進《西遊記》。

三、除以上述論所及之外,泰山仍有許多明以前形成的景觀可納入《西遊記》環境描寫原型的思考。如“馬神廟”、“馬棚崖”之於“御馬監”(第四回)、“弼馬溫”,“東神霄山”、“西神霄山”之於“靈霄寶殿”(第一回),“桃花峪”之於“蟠桃園”(第四回),“玉女山”、“玉女池”之於“七仙女”(第五回),“黑風口”之於“黑風山”、“黑風洞”(第十六、十七回),“蓮花洞”之於“蓮花洞”(第三十二回),“觀音洞”之於“南海觀音”(按《西遊記》第八回說觀音“鎮太(泰)山,居南海”),“黑水灣”之於“黑水河”(第四十三回)等等。又據考泰山有“火焰山”、“魔王洞”、“扇子崖”分別與“牛魔王”、“芭蕉扇”、“火焰山”的對應。如此等等,總計《西遊記》環境描寫涉及泰山景點多達四十餘處。這個數量無可辯駁地表明泰山不僅是孫悟空“故里”,而且是大半部《西遊記》故事的舞臺背景。

今本《西遊記》借泰山景觀創造其故事環境,是作者師心泰山文化的創造。從《西遊記》與泰山關係所顯示作者對泰山的瞭解,我們認為他絕非一般到過泰山的遊客;又從全書總計不下十四次提及泰山,比較同是晚明山東人寫的《金瓶梅》僅四次提及泰山,更顯示其作者似有某種泰山情結。甚至書中有 “他卻象東嶽天齊手下把門的那個醮面金睛鬼”(第六十九回)的比喻,表明作者一定是過泰山東嶽天齊廟,對那裡“把門”的神像有深刻印象。因此,我們認為這位作者即使不是一位泰安人,也應該有久寓泰安的經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