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作者:泰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姜東濤 泰山岩巖,魯邦所瞻;巍巍泰山,五嶽獨尊。遊覽泰山,你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群人,他們在崎嶇險峻的山路上,肩負重荷,艱難前行—他們就是泰山挑山工! 泰山挑山工,從事著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古老行業—一根扁擔,一副雙肩,用最原始的勞作方式,靠下苦力來吃飯,用體力來獲取生存。 樑京申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卻是泰山唯一的獨臂挑山工,他在泰山一挑就是二十八年,在數十年堅持的背後,有什麼艱難的人生經歷呢?請跟隨我的鏡頭聚焦老樑,走入他的生活,瞭解獨臂挑山工背後的故事。

"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作者:泰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姜東濤 泰山岩巖,魯邦所瞻;巍巍泰山,五嶽獨尊。遊覽泰山,你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群人,他們在崎嶇險峻的山路上,肩負重荷,艱難前行—他們就是泰山挑山工! 泰山挑山工,從事著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古老行業—一根扁擔,一副雙肩,用最原始的勞作方式,靠下苦力來吃飯,用體力來獲取生存。 樑京申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卻是泰山唯一的獨臂挑山工,他在泰山一挑就是二十八年,在數十年堅持的背後,有什麼艱難的人生經歷呢?請跟隨我的鏡頭聚焦老樑,走入他的生活,瞭解獨臂挑山工背後的故事。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初識泰山挑山工老樑認識泰山挑山工老樑,緣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陪著外地的朋友步行上山,走到四槐樹,喝茶休息時,聽茶老闆說,他有個親戚幫他挑貨,是獨臂的。獨臂挑山工?那他怎麼綁貨,如何換肩?簡直不可想象!我很想見見他,可惜不湊巧,他前一天下山回家了,電話裡和老樑聯繫好,第二天我驅車30公里,來到了良莊鎮山陽東村,直奔老樑的家。 初見老樑時,他正在地裡給地瓜除草,只見他皮膚黝黑,身材敦實,臉上溝壑縱橫,幾十年的勞累都化成深深的皺紋,刻在他飽經滄桑的臉上。 說起泰山挑山工,老樑告訴我,原先沒有挑山工這一說,當地人稱挑山工為“擔泰山”、“挑山的”,一問幹嘛去了,“挑山去了!”。過去山陽東村因為偏僻貧窮,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幹過挑山工。 望著老樑空蕩蕩的左袖,我問道:“在山上挑了這麼些年,感到苦嗎?”老樑笑笑: “可能時間久了,也感覺不到苦。” 我接著問他;“是什麼讓你能堅持二十八年? !”老樑樸實地答道:“一開始就是想掙錢蓋上新房子!” 話題慢慢轉到了他的過去,回憶往事,老樑語氣平靜,話語卻十分揪心。成了獨臂人那是九十年代初,老樑二十八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有自己的拖拉機,在山裡採石頭。自己開石,然後打成三四十斤的條石,老百姓蓋屋打地基要用,他開拖拉機送石頭上門到家,一天能掙四五十塊。在那個年代,收入不算少了,也算是小老闆了,日子過得很滋潤。 90年11月19日上午,他和往常一樣在徂徠山下采石,先打好炮眼,塞滿炸藥,再插上雷管,點上導火線,正當他捧土蓋完炮眼準備跑開時,陰錯陽差,那天的導火線短了一截,“轟”的一聲,炸藥提前爆炸了!他只覺得自己被誰猛推了一下,就什麼也不知道了。等他疼醒時,躺在親戚的懷裡,身上血肉模糊,拖拉機里正顛簸前行,左胳膊不聽使喚,扭頭一看,已經不再身上了,“俺的手呢?!”他撕心裂肺。 親戚們先把他送到了良莊鎮衛生院,大夫一看不敢收,就直接送到地區醫院了。 在醫院做了截肢手術,命是保住了,可是一個胳膊沒了,自己成了“廢人”,以後再不能開拖拉機,不能幹農活了,今後的日子怎麼過?想想自己,兩歲沒了父親,從小到大,沒過幾天舒坦日子,難道老天爺讓自己來到世上,就是來受苦受累?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孽,如今投身下來受懲罰嗎?越想心裡越痛苦,再加上手術後麻藥勁過去了,實在是疼痛難忍,讓他感覺生不如死,一連幾天不吃不喝。在醫院待到第五天,他想偷偷跑村裡,找個地方上吊了斷,但不知怎麼被親戚們發現了,白天黑夜守著他。我要活下去出院後,家裡來了好幾撥長輩的,輪流開導他。後來老樑想,大閨女才五歲,不能讓她和自己一樣,小小年紀沒了爹;老婆還年輕,自己要是走了,倒是一了百了,可這個家就沒了,為了閨女不受苦,為了這個家,也要活下去。 既然死不了,日子還得過,自己不能趴下,還要養家餬口。 常人乾的活咱幹不了,不能和以前採石頭一樣掙大錢,咱開個小賣部,一天掙個二塊三塊的,收入穩定,也能吃上飯了。 轉眼過了年,到了91年春節,走親戚在一起喝酒時,老樑聽說同村人有在泰山上幹挑山工的,一年下來能掙不少錢,老樑心動了,從小扛著扁擔長大,這活對他不難。他跟著同村的人來到中天門,找到挑山隊隊長趙平江,老趙一看缺只胳膊,頭搖得象撥浪鼓,堅決不收!說你走路都晃盪,挑貨上山,真有閃失,摔壞貨咋辦,誰來陪?說得老樑一臉窘相,虧得同村的人在一邊說好話:先讓他試試,少擔點,先擔沙子磚頭,行不?老趙拗不過,看在保人的面子上,勉強答應了。嘴裡還嘟囔,挑那麼點,還不夠俺開單子費呢!說歸說,還是吩咐工友,先幫他綁擔子。 那時常人挑百十斤,擔一回能掙五塊,老樑一上來能挑60斤,只掙三塊錢,老樑不服氣,幹了十幾天回到家裡,在家專門練挑擔。 他聽工友說挑山工這活也有技術,一是要學綁擔,不會綁擔子就上不了山,把要挑的貨物綁在扁擔上,這叫“摽”,摽貨是個技術活兒,系活釦,帶鼻兒,一拉就開,能越走越結實;二是上山要走“之”字步,這樣省力還不傷膝蓋;三是要學會邊道換肩,斜著身走“之”字,走到一頭,一反身,兩手一轉就換肩。

"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作者:泰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姜東濤 泰山岩巖,魯邦所瞻;巍巍泰山,五嶽獨尊。遊覽泰山,你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群人,他們在崎嶇險峻的山路上,肩負重荷,艱難前行—他們就是泰山挑山工! 泰山挑山工,從事著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古老行業—一根扁擔,一副雙肩,用最原始的勞作方式,靠下苦力來吃飯,用體力來獲取生存。 樑京申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卻是泰山唯一的獨臂挑山工,他在泰山一挑就是二十八年,在數十年堅持的背後,有什麼艱難的人生經歷呢?請跟隨我的鏡頭聚焦老樑,走入他的生活,瞭解獨臂挑山工背後的故事。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初識泰山挑山工老樑認識泰山挑山工老樑,緣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陪著外地的朋友步行上山,走到四槐樹,喝茶休息時,聽茶老闆說,他有個親戚幫他挑貨,是獨臂的。獨臂挑山工?那他怎麼綁貨,如何換肩?簡直不可想象!我很想見見他,可惜不湊巧,他前一天下山回家了,電話裡和老樑聯繫好,第二天我驅車30公里,來到了良莊鎮山陽東村,直奔老樑的家。 初見老樑時,他正在地裡給地瓜除草,只見他皮膚黝黑,身材敦實,臉上溝壑縱橫,幾十年的勞累都化成深深的皺紋,刻在他飽經滄桑的臉上。 說起泰山挑山工,老樑告訴我,原先沒有挑山工這一說,當地人稱挑山工為“擔泰山”、“挑山的”,一問幹嘛去了,“挑山去了!”。過去山陽東村因為偏僻貧窮,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幹過挑山工。 望著老樑空蕩蕩的左袖,我問道:“在山上挑了這麼些年,感到苦嗎?”老樑笑笑: “可能時間久了,也感覺不到苦。” 我接著問他;“是什麼讓你能堅持二十八年? !”老樑樸實地答道:“一開始就是想掙錢蓋上新房子!” 話題慢慢轉到了他的過去,回憶往事,老樑語氣平靜,話語卻十分揪心。成了獨臂人那是九十年代初,老樑二十八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有自己的拖拉機,在山裡採石頭。自己開石,然後打成三四十斤的條石,老百姓蓋屋打地基要用,他開拖拉機送石頭上門到家,一天能掙四五十塊。在那個年代,收入不算少了,也算是小老闆了,日子過得很滋潤。 90年11月19日上午,他和往常一樣在徂徠山下采石,先打好炮眼,塞滿炸藥,再插上雷管,點上導火線,正當他捧土蓋完炮眼準備跑開時,陰錯陽差,那天的導火線短了一截,“轟”的一聲,炸藥提前爆炸了!他只覺得自己被誰猛推了一下,就什麼也不知道了。等他疼醒時,躺在親戚的懷裡,身上血肉模糊,拖拉機里正顛簸前行,左胳膊不聽使喚,扭頭一看,已經不再身上了,“俺的手呢?!”他撕心裂肺。 親戚們先把他送到了良莊鎮衛生院,大夫一看不敢收,就直接送到地區醫院了。 在醫院做了截肢手術,命是保住了,可是一個胳膊沒了,自己成了“廢人”,以後再不能開拖拉機,不能幹農活了,今後的日子怎麼過?想想自己,兩歲沒了父親,從小到大,沒過幾天舒坦日子,難道老天爺讓自己來到世上,就是來受苦受累?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孽,如今投身下來受懲罰嗎?越想心裡越痛苦,再加上手術後麻藥勁過去了,實在是疼痛難忍,讓他感覺生不如死,一連幾天不吃不喝。在醫院待到第五天,他想偷偷跑村裡,找個地方上吊了斷,但不知怎麼被親戚們發現了,白天黑夜守著他。我要活下去出院後,家裡來了好幾撥長輩的,輪流開導他。後來老樑想,大閨女才五歲,不能讓她和自己一樣,小小年紀沒了爹;老婆還年輕,自己要是走了,倒是一了百了,可這個家就沒了,為了閨女不受苦,為了這個家,也要活下去。 既然死不了,日子還得過,自己不能趴下,還要養家餬口。 常人乾的活咱幹不了,不能和以前採石頭一樣掙大錢,咱開個小賣部,一天掙個二塊三塊的,收入穩定,也能吃上飯了。 轉眼過了年,到了91年春節,走親戚在一起喝酒時,老樑聽說同村人有在泰山上幹挑山工的,一年下來能掙不少錢,老樑心動了,從小扛著扁擔長大,這活對他不難。他跟著同村的人來到中天門,找到挑山隊隊長趙平江,老趙一看缺只胳膊,頭搖得象撥浪鼓,堅決不收!說你走路都晃盪,挑貨上山,真有閃失,摔壞貨咋辦,誰來陪?說得老樑一臉窘相,虧得同村的人在一邊說好話:先讓他試試,少擔點,先擔沙子磚頭,行不?老趙拗不過,看在保人的面子上,勉強答應了。嘴裡還嘟囔,挑那麼點,還不夠俺開單子費呢!說歸說,還是吩咐工友,先幫他綁擔子。 那時常人挑百十斤,擔一回能掙五塊,老樑一上來能挑60斤,只掙三塊錢,老樑不服氣,幹了十幾天回到家裡,在家專門練挑擔。 他聽工友說挑山工這活也有技術,一是要學綁擔,不會綁擔子就上不了山,把要挑的貨物綁在扁擔上,這叫“摽”,摽貨是個技術活兒,系活釦,帶鼻兒,一拉就開,能越走越結實;二是上山要走“之”字步,這樣省力還不傷膝蓋;三是要學會邊道換肩,斜著身走“之”字,走到一頭,一反身,兩手一轉就換肩。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作者:泰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姜東濤 泰山岩巖,魯邦所瞻;巍巍泰山,五嶽獨尊。遊覽泰山,你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群人,他們在崎嶇險峻的山路上,肩負重荷,艱難前行—他們就是泰山挑山工! 泰山挑山工,從事著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古老行業—一根扁擔,一副雙肩,用最原始的勞作方式,靠下苦力來吃飯,用體力來獲取生存。 樑京申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卻是泰山唯一的獨臂挑山工,他在泰山一挑就是二十八年,在數十年堅持的背後,有什麼艱難的人生經歷呢?請跟隨我的鏡頭聚焦老樑,走入他的生活,瞭解獨臂挑山工背後的故事。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初識泰山挑山工老樑認識泰山挑山工老樑,緣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陪著外地的朋友步行上山,走到四槐樹,喝茶休息時,聽茶老闆說,他有個親戚幫他挑貨,是獨臂的。獨臂挑山工?那他怎麼綁貨,如何換肩?簡直不可想象!我很想見見他,可惜不湊巧,他前一天下山回家了,電話裡和老樑聯繫好,第二天我驅車30公里,來到了良莊鎮山陽東村,直奔老樑的家。 初見老樑時,他正在地裡給地瓜除草,只見他皮膚黝黑,身材敦實,臉上溝壑縱橫,幾十年的勞累都化成深深的皺紋,刻在他飽經滄桑的臉上。 說起泰山挑山工,老樑告訴我,原先沒有挑山工這一說,當地人稱挑山工為“擔泰山”、“挑山的”,一問幹嘛去了,“挑山去了!”。過去山陽東村因為偏僻貧窮,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幹過挑山工。 望著老樑空蕩蕩的左袖,我問道:“在山上挑了這麼些年,感到苦嗎?”老樑笑笑: “可能時間久了,也感覺不到苦。” 我接著問他;“是什麼讓你能堅持二十八年? !”老樑樸實地答道:“一開始就是想掙錢蓋上新房子!” 話題慢慢轉到了他的過去,回憶往事,老樑語氣平靜,話語卻十分揪心。成了獨臂人那是九十年代初,老樑二十八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有自己的拖拉機,在山裡採石頭。自己開石,然後打成三四十斤的條石,老百姓蓋屋打地基要用,他開拖拉機送石頭上門到家,一天能掙四五十塊。在那個年代,收入不算少了,也算是小老闆了,日子過得很滋潤。 90年11月19日上午,他和往常一樣在徂徠山下采石,先打好炮眼,塞滿炸藥,再插上雷管,點上導火線,正當他捧土蓋完炮眼準備跑開時,陰錯陽差,那天的導火線短了一截,“轟”的一聲,炸藥提前爆炸了!他只覺得自己被誰猛推了一下,就什麼也不知道了。等他疼醒時,躺在親戚的懷裡,身上血肉模糊,拖拉機里正顛簸前行,左胳膊不聽使喚,扭頭一看,已經不再身上了,“俺的手呢?!”他撕心裂肺。 親戚們先把他送到了良莊鎮衛生院,大夫一看不敢收,就直接送到地區醫院了。 在醫院做了截肢手術,命是保住了,可是一個胳膊沒了,自己成了“廢人”,以後再不能開拖拉機,不能幹農活了,今後的日子怎麼過?想想自己,兩歲沒了父親,從小到大,沒過幾天舒坦日子,難道老天爺讓自己來到世上,就是來受苦受累?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孽,如今投身下來受懲罰嗎?越想心裡越痛苦,再加上手術後麻藥勁過去了,實在是疼痛難忍,讓他感覺生不如死,一連幾天不吃不喝。在醫院待到第五天,他想偷偷跑村裡,找個地方上吊了斷,但不知怎麼被親戚們發現了,白天黑夜守著他。我要活下去出院後,家裡來了好幾撥長輩的,輪流開導他。後來老樑想,大閨女才五歲,不能讓她和自己一樣,小小年紀沒了爹;老婆還年輕,自己要是走了,倒是一了百了,可這個家就沒了,為了閨女不受苦,為了這個家,也要活下去。 既然死不了,日子還得過,自己不能趴下,還要養家餬口。 常人乾的活咱幹不了,不能和以前採石頭一樣掙大錢,咱開個小賣部,一天掙個二塊三塊的,收入穩定,也能吃上飯了。 轉眼過了年,到了91年春節,走親戚在一起喝酒時,老樑聽說同村人有在泰山上幹挑山工的,一年下來能掙不少錢,老樑心動了,從小扛著扁擔長大,這活對他不難。他跟著同村的人來到中天門,找到挑山隊隊長趙平江,老趙一看缺只胳膊,頭搖得象撥浪鼓,堅決不收!說你走路都晃盪,挑貨上山,真有閃失,摔壞貨咋辦,誰來陪?說得老樑一臉窘相,虧得同村的人在一邊說好話:先讓他試試,少擔點,先擔沙子磚頭,行不?老趙拗不過,看在保人的面子上,勉強答應了。嘴裡還嘟囔,挑那麼點,還不夠俺開單子費呢!說歸說,還是吩咐工友,先幫他綁擔子。 那時常人挑百十斤,擔一回能掙五塊,老樑一上來能挑60斤,只掙三塊錢,老樑不服氣,幹了十幾天回到家裡,在家專門練挑擔。 他聽工友說挑山工這活也有技術,一是要學綁擔,不會綁擔子就上不了山,把要挑的貨物綁在扁擔上,這叫“摽”,摽貨是個技術活兒,系活釦,帶鼻兒,一拉就開,能越走越結實;二是上山要走“之”字步,這樣省力還不傷膝蓋;三是要學會邊道換肩,斜著身走“之”字,走到一頭,一反身,兩手一轉就換肩。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練摽貨,對他來說不太難,少只胳膊,用腳用嘴代替,多練幾天,就順手了;可邊道換肩,缺一隻手,使不上勁,一開始無法換左肩。老樑就在家院子裡,天天練習,右肩甩左肩,左肩甩右肩,慢慢地掌握了要領:甩肩時,擔子往上一顛,趁扁擔彈起功夫,肩膀迅速扭身後錯,扁擔正落在中心。 一個多月後,老樑回到中天門,再挑擔子,貨擔平穩,換肩自如。 老樑開始加擔,每次加五斤,慢慢加到一百斤,再到一百二十斤,常人挑多少,他挑多少。挑的貨,也不光建材,雞蛋、啤酒,百十斤的易碎品,如履平地,從未失過手。 再到後來,為了多掙錢,老樑越挑越重,最多能挑一百七十斤,從中天門到天街,人家一天挑兩趟,他摸黑早起能挑三趟。 挑山工這個活比較自由,願意多挑就多掙錢,願意少挑就少掙點錢,不願意乾的時候就臨時歇著。家裡要有急事,隨時可以請假回家照顧家庭。大家都知道挑山工掙得是汗珠子砸盤道,摔成八瓣的血汗錢,所以工錢都及時給,從不拖欠。

"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作者:泰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姜東濤 泰山岩巖,魯邦所瞻;巍巍泰山,五嶽獨尊。遊覽泰山,你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群人,他們在崎嶇險峻的山路上,肩負重荷,艱難前行—他們就是泰山挑山工! 泰山挑山工,從事著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古老行業—一根扁擔,一副雙肩,用最原始的勞作方式,靠下苦力來吃飯,用體力來獲取生存。 樑京申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卻是泰山唯一的獨臂挑山工,他在泰山一挑就是二十八年,在數十年堅持的背後,有什麼艱難的人生經歷呢?請跟隨我的鏡頭聚焦老樑,走入他的生活,瞭解獨臂挑山工背後的故事。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初識泰山挑山工老樑認識泰山挑山工老樑,緣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陪著外地的朋友步行上山,走到四槐樹,喝茶休息時,聽茶老闆說,他有個親戚幫他挑貨,是獨臂的。獨臂挑山工?那他怎麼綁貨,如何換肩?簡直不可想象!我很想見見他,可惜不湊巧,他前一天下山回家了,電話裡和老樑聯繫好,第二天我驅車30公里,來到了良莊鎮山陽東村,直奔老樑的家。 初見老樑時,他正在地裡給地瓜除草,只見他皮膚黝黑,身材敦實,臉上溝壑縱橫,幾十年的勞累都化成深深的皺紋,刻在他飽經滄桑的臉上。 說起泰山挑山工,老樑告訴我,原先沒有挑山工這一說,當地人稱挑山工為“擔泰山”、“挑山的”,一問幹嘛去了,“挑山去了!”。過去山陽東村因為偏僻貧窮,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幹過挑山工。 望著老樑空蕩蕩的左袖,我問道:“在山上挑了這麼些年,感到苦嗎?”老樑笑笑: “可能時間久了,也感覺不到苦。” 我接著問他;“是什麼讓你能堅持二十八年? !”老樑樸實地答道:“一開始就是想掙錢蓋上新房子!” 話題慢慢轉到了他的過去,回憶往事,老樑語氣平靜,話語卻十分揪心。成了獨臂人那是九十年代初,老樑二十八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有自己的拖拉機,在山裡採石頭。自己開石,然後打成三四十斤的條石,老百姓蓋屋打地基要用,他開拖拉機送石頭上門到家,一天能掙四五十塊。在那個年代,收入不算少了,也算是小老闆了,日子過得很滋潤。 90年11月19日上午,他和往常一樣在徂徠山下采石,先打好炮眼,塞滿炸藥,再插上雷管,點上導火線,正當他捧土蓋完炮眼準備跑開時,陰錯陽差,那天的導火線短了一截,“轟”的一聲,炸藥提前爆炸了!他只覺得自己被誰猛推了一下,就什麼也不知道了。等他疼醒時,躺在親戚的懷裡,身上血肉模糊,拖拉機里正顛簸前行,左胳膊不聽使喚,扭頭一看,已經不再身上了,“俺的手呢?!”他撕心裂肺。 親戚們先把他送到了良莊鎮衛生院,大夫一看不敢收,就直接送到地區醫院了。 在醫院做了截肢手術,命是保住了,可是一個胳膊沒了,自己成了“廢人”,以後再不能開拖拉機,不能幹農活了,今後的日子怎麼過?想想自己,兩歲沒了父親,從小到大,沒過幾天舒坦日子,難道老天爺讓自己來到世上,就是來受苦受累?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孽,如今投身下來受懲罰嗎?越想心裡越痛苦,再加上手術後麻藥勁過去了,實在是疼痛難忍,讓他感覺生不如死,一連幾天不吃不喝。在醫院待到第五天,他想偷偷跑村裡,找個地方上吊了斷,但不知怎麼被親戚們發現了,白天黑夜守著他。我要活下去出院後,家裡來了好幾撥長輩的,輪流開導他。後來老樑想,大閨女才五歲,不能讓她和自己一樣,小小年紀沒了爹;老婆還年輕,自己要是走了,倒是一了百了,可這個家就沒了,為了閨女不受苦,為了這個家,也要活下去。 既然死不了,日子還得過,自己不能趴下,還要養家餬口。 常人乾的活咱幹不了,不能和以前採石頭一樣掙大錢,咱開個小賣部,一天掙個二塊三塊的,收入穩定,也能吃上飯了。 轉眼過了年,到了91年春節,走親戚在一起喝酒時,老樑聽說同村人有在泰山上幹挑山工的,一年下來能掙不少錢,老樑心動了,從小扛著扁擔長大,這活對他不難。他跟著同村的人來到中天門,找到挑山隊隊長趙平江,老趙一看缺只胳膊,頭搖得象撥浪鼓,堅決不收!說你走路都晃盪,挑貨上山,真有閃失,摔壞貨咋辦,誰來陪?說得老樑一臉窘相,虧得同村的人在一邊說好話:先讓他試試,少擔點,先擔沙子磚頭,行不?老趙拗不過,看在保人的面子上,勉強答應了。嘴裡還嘟囔,挑那麼點,還不夠俺開單子費呢!說歸說,還是吩咐工友,先幫他綁擔子。 那時常人挑百十斤,擔一回能掙五塊,老樑一上來能挑60斤,只掙三塊錢,老樑不服氣,幹了十幾天回到家裡,在家專門練挑擔。 他聽工友說挑山工這活也有技術,一是要學綁擔,不會綁擔子就上不了山,把要挑的貨物綁在扁擔上,這叫“摽”,摽貨是個技術活兒,系活釦,帶鼻兒,一拉就開,能越走越結實;二是上山要走“之”字步,這樣省力還不傷膝蓋;三是要學會邊道換肩,斜著身走“之”字,走到一頭,一反身,兩手一轉就換肩。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練摽貨,對他來說不太難,少只胳膊,用腳用嘴代替,多練幾天,就順手了;可邊道換肩,缺一隻手,使不上勁,一開始無法換左肩。老樑就在家院子裡,天天練習,右肩甩左肩,左肩甩右肩,慢慢地掌握了要領:甩肩時,擔子往上一顛,趁扁擔彈起功夫,肩膀迅速扭身後錯,扁擔正落在中心。 一個多月後,老樑回到中天門,再挑擔子,貨擔平穩,換肩自如。 老樑開始加擔,每次加五斤,慢慢加到一百斤,再到一百二十斤,常人挑多少,他挑多少。挑的貨,也不光建材,雞蛋、啤酒,百十斤的易碎品,如履平地,從未失過手。 再到後來,為了多掙錢,老樑越挑越重,最多能挑一百七十斤,從中天門到天街,人家一天挑兩趟,他摸黑早起能挑三趟。 挑山工這個活比較自由,願意多挑就多掙錢,願意少挑就少掙點錢,不願意乾的時候就臨時歇著。家裡要有急事,隨時可以請假回家照顧家庭。大家都知道挑山工掙得是汗珠子砸盤道,摔成八瓣的血汗錢,所以工錢都及時給,從不拖欠。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作者:泰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姜東濤 泰山岩巖,魯邦所瞻;巍巍泰山,五嶽獨尊。遊覽泰山,你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群人,他們在崎嶇險峻的山路上,肩負重荷,艱難前行—他們就是泰山挑山工! 泰山挑山工,從事著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古老行業—一根扁擔,一副雙肩,用最原始的勞作方式,靠下苦力來吃飯,用體力來獲取生存。 樑京申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卻是泰山唯一的獨臂挑山工,他在泰山一挑就是二十八年,在數十年堅持的背後,有什麼艱難的人生經歷呢?請跟隨我的鏡頭聚焦老樑,走入他的生活,瞭解獨臂挑山工背後的故事。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初識泰山挑山工老樑認識泰山挑山工老樑,緣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陪著外地的朋友步行上山,走到四槐樹,喝茶休息時,聽茶老闆說,他有個親戚幫他挑貨,是獨臂的。獨臂挑山工?那他怎麼綁貨,如何換肩?簡直不可想象!我很想見見他,可惜不湊巧,他前一天下山回家了,電話裡和老樑聯繫好,第二天我驅車30公里,來到了良莊鎮山陽東村,直奔老樑的家。 初見老樑時,他正在地裡給地瓜除草,只見他皮膚黝黑,身材敦實,臉上溝壑縱橫,幾十年的勞累都化成深深的皺紋,刻在他飽經滄桑的臉上。 說起泰山挑山工,老樑告訴我,原先沒有挑山工這一說,當地人稱挑山工為“擔泰山”、“挑山的”,一問幹嘛去了,“挑山去了!”。過去山陽東村因為偏僻貧窮,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幹過挑山工。 望著老樑空蕩蕩的左袖,我問道:“在山上挑了這麼些年,感到苦嗎?”老樑笑笑: “可能時間久了,也感覺不到苦。” 我接著問他;“是什麼讓你能堅持二十八年? !”老樑樸實地答道:“一開始就是想掙錢蓋上新房子!” 話題慢慢轉到了他的過去,回憶往事,老樑語氣平靜,話語卻十分揪心。成了獨臂人那是九十年代初,老樑二十八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有自己的拖拉機,在山裡採石頭。自己開石,然後打成三四十斤的條石,老百姓蓋屋打地基要用,他開拖拉機送石頭上門到家,一天能掙四五十塊。在那個年代,收入不算少了,也算是小老闆了,日子過得很滋潤。 90年11月19日上午,他和往常一樣在徂徠山下采石,先打好炮眼,塞滿炸藥,再插上雷管,點上導火線,正當他捧土蓋完炮眼準備跑開時,陰錯陽差,那天的導火線短了一截,“轟”的一聲,炸藥提前爆炸了!他只覺得自己被誰猛推了一下,就什麼也不知道了。等他疼醒時,躺在親戚的懷裡,身上血肉模糊,拖拉機里正顛簸前行,左胳膊不聽使喚,扭頭一看,已經不再身上了,“俺的手呢?!”他撕心裂肺。 親戚們先把他送到了良莊鎮衛生院,大夫一看不敢收,就直接送到地區醫院了。 在醫院做了截肢手術,命是保住了,可是一個胳膊沒了,自己成了“廢人”,以後再不能開拖拉機,不能幹農活了,今後的日子怎麼過?想想自己,兩歲沒了父親,從小到大,沒過幾天舒坦日子,難道老天爺讓自己來到世上,就是來受苦受累?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孽,如今投身下來受懲罰嗎?越想心裡越痛苦,再加上手術後麻藥勁過去了,實在是疼痛難忍,讓他感覺生不如死,一連幾天不吃不喝。在醫院待到第五天,他想偷偷跑村裡,找個地方上吊了斷,但不知怎麼被親戚們發現了,白天黑夜守著他。我要活下去出院後,家裡來了好幾撥長輩的,輪流開導他。後來老樑想,大閨女才五歲,不能讓她和自己一樣,小小年紀沒了爹;老婆還年輕,自己要是走了,倒是一了百了,可這個家就沒了,為了閨女不受苦,為了這個家,也要活下去。 既然死不了,日子還得過,自己不能趴下,還要養家餬口。 常人乾的活咱幹不了,不能和以前採石頭一樣掙大錢,咱開個小賣部,一天掙個二塊三塊的,收入穩定,也能吃上飯了。 轉眼過了年,到了91年春節,走親戚在一起喝酒時,老樑聽說同村人有在泰山上幹挑山工的,一年下來能掙不少錢,老樑心動了,從小扛著扁擔長大,這活對他不難。他跟著同村的人來到中天門,找到挑山隊隊長趙平江,老趙一看缺只胳膊,頭搖得象撥浪鼓,堅決不收!說你走路都晃盪,挑貨上山,真有閃失,摔壞貨咋辦,誰來陪?說得老樑一臉窘相,虧得同村的人在一邊說好話:先讓他試試,少擔點,先擔沙子磚頭,行不?老趙拗不過,看在保人的面子上,勉強答應了。嘴裡還嘟囔,挑那麼點,還不夠俺開單子費呢!說歸說,還是吩咐工友,先幫他綁擔子。 那時常人挑百十斤,擔一回能掙五塊,老樑一上來能挑60斤,只掙三塊錢,老樑不服氣,幹了十幾天回到家裡,在家專門練挑擔。 他聽工友說挑山工這活也有技術,一是要學綁擔,不會綁擔子就上不了山,把要挑的貨物綁在扁擔上,這叫“摽”,摽貨是個技術活兒,系活釦,帶鼻兒,一拉就開,能越走越結實;二是上山要走“之”字步,這樣省力還不傷膝蓋;三是要學會邊道換肩,斜著身走“之”字,走到一頭,一反身,兩手一轉就換肩。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練摽貨,對他來說不太難,少只胳膊,用腳用嘴代替,多練幾天,就順手了;可邊道換肩,缺一隻手,使不上勁,一開始無法換左肩。老樑就在家院子裡,天天練習,右肩甩左肩,左肩甩右肩,慢慢地掌握了要領:甩肩時,擔子往上一顛,趁扁擔彈起功夫,肩膀迅速扭身後錯,扁擔正落在中心。 一個多月後,老樑回到中天門,再挑擔子,貨擔平穩,換肩自如。 老樑開始加擔,每次加五斤,慢慢加到一百斤,再到一百二十斤,常人挑多少,他挑多少。挑的貨,也不光建材,雞蛋、啤酒,百十斤的易碎品,如履平地,從未失過手。 再到後來,為了多掙錢,老樑越挑越重,最多能挑一百七十斤,從中天門到天街,人家一天挑兩趟,他摸黑早起能挑三趟。 挑山工這個活比較自由,願意多挑就多掙錢,願意少挑就少掙點錢,不願意乾的時候就臨時歇著。家裡要有急事,隨時可以請假回家照顧家庭。大家都知道挑山工掙得是汗珠子砸盤道,摔成八瓣的血汗錢,所以工錢都及時給,從不拖欠。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勞動創造財富,勞動最光榮。從家到泰城,有六十里地,那時沒通公交車,老樑就騎自行車,馱著煎餅,帶著鹹菜、土豆和大白菜,到了山下,把自行車存在紅門老鄉家,存車費一天一角錢,然後再揹著煎餅和菜走到中天門貨場。在山上得自己拾柴火,燒水做飯,中午回來為省時間,煎餅卷著鹹菜條吃,下午下來炒個菜,吃的東西為了防老鼠偷吃,都要高高掛起來。 那時挑山工生活十分艱苦,老樑記得,要是帶來的菜吃沒了,斷了頓,就把麵條下到鍋裡,煮成半熟,然後撈出來,撒上鹽,醃起來當鹹菜條吃。 住的是夏不避雨、冬不避寒的石窩棚。下雨天,外面下大雨,棚裡床下面都淌水;冬天棚裡沒水沒電,四處露風,棚裡滴水成冰,吃完晚飯,得趕緊鑽被窩裡躺著。 挑山工隊伍最鼎盛的時期是在2000年左右。那時山上有三、四百人,挑山工們上上下下穿梭在陡峭的盤道上,有幹不完的活。 為了鼓勵挑山工多挑多擔,隊裡出了一個獎勵政策,擔砂石到南天門的,前兩趟每趟五塊八,第三趟八塊,為了多掙點錢,老樑每次都把第三趟的八塊錢收入囊中。 老樑每天挑著百十斤重的貨中天門到南天門,來回走20公里的山路,每天要走三趟,一年下來就要走6000多公里;28年來他挑著200多萬斤的擔子,走了超過16萬公里的路程,相當於圍著地球走了四圈。數十年如一日,泰山十八盤的每一塊臺階都留下他無數次的腳印。 老樑“擔泰山”,一般都是三月底來,挑到十月底回家,家裡有七畝多地,種花生、地瓜,栽了百十棵櫻桃樹,老樑種上就上山不管了,家裡裡裡外外都是女人幹。家裡養著六頭母牛,生了小牛犢可以賣錢,還養著十幾頭豬,養肥了過年殺豬換錢。自己有兩輛拖拉機和一輛三輪車,農閒時,幫人伐樹運木頭,一天也能掙一百,用老樑的話說,搞農業的東西(工具和車輛)自己都要有,這些要是沒有,求人不易,有了自己用得方便。 回到家後,老樑冬天幹農活,一直幹到臘月二十六,二十七八的趕趕集,備備年貨,就過年了,一年下來,沒幾天閒著。 挑山工一干二十八年,酸甜苦辣、風吹日晒地走過來,老樑對挑山工這個行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說實在的,以前大家夥兒都覺得挑著擔子的不如夾著包的體面,但是日子長了,踏踏實實地幹活,收入也不斷上漲,體力好的一天能掙三百塊,日子過得累點,但是心安。 老樑說,現在外界對挑山工的看法正在發生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關心和尊重挑山工,從前不少人眼中的“髒累險”,如今成了大家學習的榜樣,不少家長還帶著孩子專程來體驗學習。“勞動是最光榮的,勞動創造財富,腳踏實地幹,一定能有所收穫。”老樑說這話時,臉上充滿了自豪。踏踏實實幹活,實實在在做人。比常人缺一條胳膊,在老樑心裡老是有一個“疙瘩”:他怕別人瞧不起自己,人殘志不能殘,人格不能失去了,沒了人格,拿多少錢也買不回來;更怕人家看自己殘疾,可憐自己,額外照顧自己,所以幹起活來,比常人格外地賣命。用他的話說,老闆那裡好人都用不了,咱一個殘疾人,要是不好生幹,人家就不會用咱。咱就是踏踏實實地幹活,時間一長了,人家知道了咱的為人,自然就相信我;咱幹得好了,維護好老闆,人家多用我一天,咱就能多掙倆個錢,到頭來咱也掙著錢了,也真給老闆下力了。 在泰山上挑貨,風風雨雨,沒有遇不到的東西。指不定就趕上颳風下雨,就是人淋透了,老樑也要先用雨衣,把貨包好,絕不把貨丟到路上。只要貨一上肩,邁上盤道,便沒有回頭路,人家把貨交給咱,答應人家的事,一定做到,職責所在,使命使然!這些年來,老樑都按時按點把物資送到貨主手中,從沒有出現一次失誤,也沒有半點缺斤短兩的事情發生過。 挑山工隊長趙平江看到關鍵時刻,老樑能維護他,慢慢地就把他當作了隊裡的頂樑柱,時不時地拿出點錢來,請這些主力們吃點喝點,老樑越來越吃香了。 老樑生性豪爽,樂於助人,工友有個什麼難處,都信任他,願意找他幫忙,村裡願意“擔泰山的”都奔著他來,慢慢地老樑成了小工頭。山上的老闆,有活就先來找他,他再找挑山工,臨時有大活的,老樑就回村現招人來幹。 輝煌歲月那是2000年夏,天街中段重建“蓬元”牌坊,也叫“升中”坊,一坊兩用。一開始用直升飛機吊運大石柱子,飛機在山口遇到大風,拐到了弘德樓屋角,失去平衡,突然栽落山谷,事故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運送大石柱的事情,卻陷入了僵局。在嘗試了各種辦法都失敗之後,只能藉助最古老的人力。承包工程的上高二建公司負責人找到樑京申,向他求助。老樑琢磨了一夜,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扎“大架”抬!先選四根粗木杆,作豎槓和橫槓,紮成“井”字形,中間固定大石柱。豎槓兩端,綁若干短橫槓。每根橫槓兩端,各綁短順槓。短順槓兩端,再繫繩索,穿上槓子,兩人一組,四人一抬。這樣算下來,需要的人力可不少,老樑足足從村裡找了130多人。這些人各有分工,有下肩抬的,有拉縴的,有扶架的,有開道的,還有倆人專門負責每天從紅門挑飯送飯,這百十號人都住在碧霞祠下面臨時搭建的帳篷裡。 抬“大架”那天,大石柱加上架子的重量足足三頓半多,老樑把中間抬“架子”的八十四位挑山工的位置一一排好,三十多人負責拉縴,行進過程中,他就站在“大架”上面,高聲喊著號子,指揮著方向,挑山工的隊伍步伐一致,協同作戰, 井井有條。 到了雲步橋,橋寬僅三米半,彎急橋窄,遇到了大難題,“大架”半小時一動沒動一動!最後只好下肩把大架放到盤道上,前邊的人用大粗繩子用力拉,後面的人用鐵鍬一點點的撬,一寸一寸地向前移動。 等到了南天門下面的緊十八盤,山路陡峭,陡如天梯,大夥兒齊聲喊著號子。一聲聲震天響的挑山工號子,喊出了泰山挑山工的磅礴氣勢,也喊出了泰山挑山工的頑強不屈,那場面,驚天動地,令人血脈僨張! 一尊尊古銅色的脊樑,在泰山盤山道上,艱難地一點一點往上移動,無數汗珠順著寬厚的脊樑淌下,滾落到十八盤的石階上,摔成八瓣,落地鏘然。 泰山挑山工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把重達三頓半的貨物,硬生生抬上了南天門,也把他們堅韌不拔,勇挑重擔的泰山挑山工精神,留在了離天最近的地方—他們,挑起了泰山的“脊樑”!泰山養育了我們挑山工老樑在泰山一挑就是二十八個年頭,風風雨雨一路走過來,在泰山上他度過了人生中最好的時光。在這漫長的二十八個春夏秋冬裡,泰山上的每一處風景,每一個臺階都留下了他堅實的腳印;泰山的變化,都在他眼裡,在他心裡,他的全部記憶都屬於這座山,這些年他所承受的艱辛和困苦,泰山最清楚。 老樑對泰山有著不可割捨的感情,對泰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情感,他說天天穿梭在泰山景點的松石之間,一干二十八年,才來時候盤道邊的小樹苗,現在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 老樑告訴我,天天送貨上山,幹長了,天街上幹買賣沒有不認識我的,見了面都打招呼,熱情地留著喝茶;挑貨到了碧霞祠,逢節氣有香客上貢的,裡面的道士會把供品供果都拿了送他吃。 老樑言語間,對泰山有著深深的崇敬。他說到,我吃著泰山,喝著泰山,花著泰山,我怎能不好好敬它呢!因為有泰山,才有我們這群挑山工;靠著泰山,我們才能維持生計。我們也得知恩圖報,小到一磚一瓦、一瓶礦泉水,大到建築材料和索道設備,只要是泰山建設需要的,只要是遊客需要的,我們挑山工都會象螞蟻搬家,燕子築窩一樣,用一副副鐵肩,把所有的貨物一斤一兩,一挑挑的,義無反顧地挑到泰山頂上。 我問老樑:“我看你腰上繫著紅布條,有啥說法嗎?”“說法大了,這是碧霞祠泰山老奶奶身上披的紅袍上取下來的,系在身上,能沾上老奶奶的仙氣,保佑咱挑山工一年平平安安!”

"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作者:泰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姜東濤 泰山岩巖,魯邦所瞻;巍巍泰山,五嶽獨尊。遊覽泰山,你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群人,他們在崎嶇險峻的山路上,肩負重荷,艱難前行—他們就是泰山挑山工! 泰山挑山工,從事著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古老行業—一根扁擔,一副雙肩,用最原始的勞作方式,靠下苦力來吃飯,用體力來獲取生存。 樑京申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卻是泰山唯一的獨臂挑山工,他在泰山一挑就是二十八年,在數十年堅持的背後,有什麼艱難的人生經歷呢?請跟隨我的鏡頭聚焦老樑,走入他的生活,瞭解獨臂挑山工背後的故事。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初識泰山挑山工老樑認識泰山挑山工老樑,緣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陪著外地的朋友步行上山,走到四槐樹,喝茶休息時,聽茶老闆說,他有個親戚幫他挑貨,是獨臂的。獨臂挑山工?那他怎麼綁貨,如何換肩?簡直不可想象!我很想見見他,可惜不湊巧,他前一天下山回家了,電話裡和老樑聯繫好,第二天我驅車30公里,來到了良莊鎮山陽東村,直奔老樑的家。 初見老樑時,他正在地裡給地瓜除草,只見他皮膚黝黑,身材敦實,臉上溝壑縱橫,幾十年的勞累都化成深深的皺紋,刻在他飽經滄桑的臉上。 說起泰山挑山工,老樑告訴我,原先沒有挑山工這一說,當地人稱挑山工為“擔泰山”、“挑山的”,一問幹嘛去了,“挑山去了!”。過去山陽東村因為偏僻貧窮,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幹過挑山工。 望著老樑空蕩蕩的左袖,我問道:“在山上挑了這麼些年,感到苦嗎?”老樑笑笑: “可能時間久了,也感覺不到苦。” 我接著問他;“是什麼讓你能堅持二十八年? !”老樑樸實地答道:“一開始就是想掙錢蓋上新房子!” 話題慢慢轉到了他的過去,回憶往事,老樑語氣平靜,話語卻十分揪心。成了獨臂人那是九十年代初,老樑二十八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有自己的拖拉機,在山裡採石頭。自己開石,然後打成三四十斤的條石,老百姓蓋屋打地基要用,他開拖拉機送石頭上門到家,一天能掙四五十塊。在那個年代,收入不算少了,也算是小老闆了,日子過得很滋潤。 90年11月19日上午,他和往常一樣在徂徠山下采石,先打好炮眼,塞滿炸藥,再插上雷管,點上導火線,正當他捧土蓋完炮眼準備跑開時,陰錯陽差,那天的導火線短了一截,“轟”的一聲,炸藥提前爆炸了!他只覺得自己被誰猛推了一下,就什麼也不知道了。等他疼醒時,躺在親戚的懷裡,身上血肉模糊,拖拉機里正顛簸前行,左胳膊不聽使喚,扭頭一看,已經不再身上了,“俺的手呢?!”他撕心裂肺。 親戚們先把他送到了良莊鎮衛生院,大夫一看不敢收,就直接送到地區醫院了。 在醫院做了截肢手術,命是保住了,可是一個胳膊沒了,自己成了“廢人”,以後再不能開拖拉機,不能幹農活了,今後的日子怎麼過?想想自己,兩歲沒了父親,從小到大,沒過幾天舒坦日子,難道老天爺讓自己來到世上,就是來受苦受累?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孽,如今投身下來受懲罰嗎?越想心裡越痛苦,再加上手術後麻藥勁過去了,實在是疼痛難忍,讓他感覺生不如死,一連幾天不吃不喝。在醫院待到第五天,他想偷偷跑村裡,找個地方上吊了斷,但不知怎麼被親戚們發現了,白天黑夜守著他。我要活下去出院後,家裡來了好幾撥長輩的,輪流開導他。後來老樑想,大閨女才五歲,不能讓她和自己一樣,小小年紀沒了爹;老婆還年輕,自己要是走了,倒是一了百了,可這個家就沒了,為了閨女不受苦,為了這個家,也要活下去。 既然死不了,日子還得過,自己不能趴下,還要養家餬口。 常人乾的活咱幹不了,不能和以前採石頭一樣掙大錢,咱開個小賣部,一天掙個二塊三塊的,收入穩定,也能吃上飯了。 轉眼過了年,到了91年春節,走親戚在一起喝酒時,老樑聽說同村人有在泰山上幹挑山工的,一年下來能掙不少錢,老樑心動了,從小扛著扁擔長大,這活對他不難。他跟著同村的人來到中天門,找到挑山隊隊長趙平江,老趙一看缺只胳膊,頭搖得象撥浪鼓,堅決不收!說你走路都晃盪,挑貨上山,真有閃失,摔壞貨咋辦,誰來陪?說得老樑一臉窘相,虧得同村的人在一邊說好話:先讓他試試,少擔點,先擔沙子磚頭,行不?老趙拗不過,看在保人的面子上,勉強答應了。嘴裡還嘟囔,挑那麼點,還不夠俺開單子費呢!說歸說,還是吩咐工友,先幫他綁擔子。 那時常人挑百十斤,擔一回能掙五塊,老樑一上來能挑60斤,只掙三塊錢,老樑不服氣,幹了十幾天回到家裡,在家專門練挑擔。 他聽工友說挑山工這活也有技術,一是要學綁擔,不會綁擔子就上不了山,把要挑的貨物綁在扁擔上,這叫“摽”,摽貨是個技術活兒,系活釦,帶鼻兒,一拉就開,能越走越結實;二是上山要走“之”字步,這樣省力還不傷膝蓋;三是要學會邊道換肩,斜著身走“之”字,走到一頭,一反身,兩手一轉就換肩。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練摽貨,對他來說不太難,少只胳膊,用腳用嘴代替,多練幾天,就順手了;可邊道換肩,缺一隻手,使不上勁,一開始無法換左肩。老樑就在家院子裡,天天練習,右肩甩左肩,左肩甩右肩,慢慢地掌握了要領:甩肩時,擔子往上一顛,趁扁擔彈起功夫,肩膀迅速扭身後錯,扁擔正落在中心。 一個多月後,老樑回到中天門,再挑擔子,貨擔平穩,換肩自如。 老樑開始加擔,每次加五斤,慢慢加到一百斤,再到一百二十斤,常人挑多少,他挑多少。挑的貨,也不光建材,雞蛋、啤酒,百十斤的易碎品,如履平地,從未失過手。 再到後來,為了多掙錢,老樑越挑越重,最多能挑一百七十斤,從中天門到天街,人家一天挑兩趟,他摸黑早起能挑三趟。 挑山工這個活比較自由,願意多挑就多掙錢,願意少挑就少掙點錢,不願意乾的時候就臨時歇著。家裡要有急事,隨時可以請假回家照顧家庭。大家都知道挑山工掙得是汗珠子砸盤道,摔成八瓣的血汗錢,所以工錢都及時給,從不拖欠。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勞動創造財富,勞動最光榮。從家到泰城,有六十里地,那時沒通公交車,老樑就騎自行車,馱著煎餅,帶著鹹菜、土豆和大白菜,到了山下,把自行車存在紅門老鄉家,存車費一天一角錢,然後再揹著煎餅和菜走到中天門貨場。在山上得自己拾柴火,燒水做飯,中午回來為省時間,煎餅卷著鹹菜條吃,下午下來炒個菜,吃的東西為了防老鼠偷吃,都要高高掛起來。 那時挑山工生活十分艱苦,老樑記得,要是帶來的菜吃沒了,斷了頓,就把麵條下到鍋裡,煮成半熟,然後撈出來,撒上鹽,醃起來當鹹菜條吃。 住的是夏不避雨、冬不避寒的石窩棚。下雨天,外面下大雨,棚裡床下面都淌水;冬天棚裡沒水沒電,四處露風,棚裡滴水成冰,吃完晚飯,得趕緊鑽被窩裡躺著。 挑山工隊伍最鼎盛的時期是在2000年左右。那時山上有三、四百人,挑山工們上上下下穿梭在陡峭的盤道上,有幹不完的活。 為了鼓勵挑山工多挑多擔,隊裡出了一個獎勵政策,擔砂石到南天門的,前兩趟每趟五塊八,第三趟八塊,為了多掙點錢,老樑每次都把第三趟的八塊錢收入囊中。 老樑每天挑著百十斤重的貨中天門到南天門,來回走20公里的山路,每天要走三趟,一年下來就要走6000多公里;28年來他挑著200多萬斤的擔子,走了超過16萬公里的路程,相當於圍著地球走了四圈。數十年如一日,泰山十八盤的每一塊臺階都留下他無數次的腳印。 老樑“擔泰山”,一般都是三月底來,挑到十月底回家,家裡有七畝多地,種花生、地瓜,栽了百十棵櫻桃樹,老樑種上就上山不管了,家裡裡裡外外都是女人幹。家裡養著六頭母牛,生了小牛犢可以賣錢,還養著十幾頭豬,養肥了過年殺豬換錢。自己有兩輛拖拉機和一輛三輪車,農閒時,幫人伐樹運木頭,一天也能掙一百,用老樑的話說,搞農業的東西(工具和車輛)自己都要有,這些要是沒有,求人不易,有了自己用得方便。 回到家後,老樑冬天幹農活,一直幹到臘月二十六,二十七八的趕趕集,備備年貨,就過年了,一年下來,沒幾天閒著。 挑山工一干二十八年,酸甜苦辣、風吹日晒地走過來,老樑對挑山工這個行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說實在的,以前大家夥兒都覺得挑著擔子的不如夾著包的體面,但是日子長了,踏踏實實地幹活,收入也不斷上漲,體力好的一天能掙三百塊,日子過得累點,但是心安。 老樑說,現在外界對挑山工的看法正在發生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關心和尊重挑山工,從前不少人眼中的“髒累險”,如今成了大家學習的榜樣,不少家長還帶著孩子專程來體驗學習。“勞動是最光榮的,勞動創造財富,腳踏實地幹,一定能有所收穫。”老樑說這話時,臉上充滿了自豪。踏踏實實幹活,實實在在做人。比常人缺一條胳膊,在老樑心裡老是有一個“疙瘩”:他怕別人瞧不起自己,人殘志不能殘,人格不能失去了,沒了人格,拿多少錢也買不回來;更怕人家看自己殘疾,可憐自己,額外照顧自己,所以幹起活來,比常人格外地賣命。用他的話說,老闆那裡好人都用不了,咱一個殘疾人,要是不好生幹,人家就不會用咱。咱就是踏踏實實地幹活,時間一長了,人家知道了咱的為人,自然就相信我;咱幹得好了,維護好老闆,人家多用我一天,咱就能多掙倆個錢,到頭來咱也掙著錢了,也真給老闆下力了。 在泰山上挑貨,風風雨雨,沒有遇不到的東西。指不定就趕上颳風下雨,就是人淋透了,老樑也要先用雨衣,把貨包好,絕不把貨丟到路上。只要貨一上肩,邁上盤道,便沒有回頭路,人家把貨交給咱,答應人家的事,一定做到,職責所在,使命使然!這些年來,老樑都按時按點把物資送到貨主手中,從沒有出現一次失誤,也沒有半點缺斤短兩的事情發生過。 挑山工隊長趙平江看到關鍵時刻,老樑能維護他,慢慢地就把他當作了隊裡的頂樑柱,時不時地拿出點錢來,請這些主力們吃點喝點,老樑越來越吃香了。 老樑生性豪爽,樂於助人,工友有個什麼難處,都信任他,願意找他幫忙,村裡願意“擔泰山的”都奔著他來,慢慢地老樑成了小工頭。山上的老闆,有活就先來找他,他再找挑山工,臨時有大活的,老樑就回村現招人來幹。 輝煌歲月那是2000年夏,天街中段重建“蓬元”牌坊,也叫“升中”坊,一坊兩用。一開始用直升飛機吊運大石柱子,飛機在山口遇到大風,拐到了弘德樓屋角,失去平衡,突然栽落山谷,事故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運送大石柱的事情,卻陷入了僵局。在嘗試了各種辦法都失敗之後,只能藉助最古老的人力。承包工程的上高二建公司負責人找到樑京申,向他求助。老樑琢磨了一夜,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扎“大架”抬!先選四根粗木杆,作豎槓和橫槓,紮成“井”字形,中間固定大石柱。豎槓兩端,綁若干短橫槓。每根橫槓兩端,各綁短順槓。短順槓兩端,再繫繩索,穿上槓子,兩人一組,四人一抬。這樣算下來,需要的人力可不少,老樑足足從村裡找了130多人。這些人各有分工,有下肩抬的,有拉縴的,有扶架的,有開道的,還有倆人專門負責每天從紅門挑飯送飯,這百十號人都住在碧霞祠下面臨時搭建的帳篷裡。 抬“大架”那天,大石柱加上架子的重量足足三頓半多,老樑把中間抬“架子”的八十四位挑山工的位置一一排好,三十多人負責拉縴,行進過程中,他就站在“大架”上面,高聲喊著號子,指揮著方向,挑山工的隊伍步伐一致,協同作戰, 井井有條。 到了雲步橋,橋寬僅三米半,彎急橋窄,遇到了大難題,“大架”半小時一動沒動一動!最後只好下肩把大架放到盤道上,前邊的人用大粗繩子用力拉,後面的人用鐵鍬一點點的撬,一寸一寸地向前移動。 等到了南天門下面的緊十八盤,山路陡峭,陡如天梯,大夥兒齊聲喊著號子。一聲聲震天響的挑山工號子,喊出了泰山挑山工的磅礴氣勢,也喊出了泰山挑山工的頑強不屈,那場面,驚天動地,令人血脈僨張! 一尊尊古銅色的脊樑,在泰山盤山道上,艱難地一點一點往上移動,無數汗珠順著寬厚的脊樑淌下,滾落到十八盤的石階上,摔成八瓣,落地鏘然。 泰山挑山工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把重達三頓半的貨物,硬生生抬上了南天門,也把他們堅韌不拔,勇挑重擔的泰山挑山工精神,留在了離天最近的地方—他們,挑起了泰山的“脊樑”!泰山養育了我們挑山工老樑在泰山一挑就是二十八個年頭,風風雨雨一路走過來,在泰山上他度過了人生中最好的時光。在這漫長的二十八個春夏秋冬裡,泰山上的每一處風景,每一個臺階都留下了他堅實的腳印;泰山的變化,都在他眼裡,在他心裡,他的全部記憶都屬於這座山,這些年他所承受的艱辛和困苦,泰山最清楚。 老樑對泰山有著不可割捨的感情,對泰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情感,他說天天穿梭在泰山景點的松石之間,一干二十八年,才來時候盤道邊的小樹苗,現在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 老樑告訴我,天天送貨上山,幹長了,天街上幹買賣沒有不認識我的,見了面都打招呼,熱情地留著喝茶;挑貨到了碧霞祠,逢節氣有香客上貢的,裡面的道士會把供品供果都拿了送他吃。 老樑言語間,對泰山有著深深的崇敬。他說到,我吃著泰山,喝著泰山,花著泰山,我怎能不好好敬它呢!因為有泰山,才有我們這群挑山工;靠著泰山,我們才能維持生計。我們也得知恩圖報,小到一磚一瓦、一瓶礦泉水,大到建築材料和索道設備,只要是泰山建設需要的,只要是遊客需要的,我們挑山工都會象螞蟻搬家,燕子築窩一樣,用一副副鐵肩,把所有的貨物一斤一兩,一挑挑的,義無反顧地挑到泰山頂上。 我問老樑:“我看你腰上繫著紅布條,有啥說法嗎?”“說法大了,這是碧霞祠泰山老奶奶身上披的紅袍上取下來的,系在身上,能沾上老奶奶的仙氣,保佑咱挑山工一年平平安安!”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作者:泰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姜東濤 泰山岩巖,魯邦所瞻;巍巍泰山,五嶽獨尊。遊覽泰山,你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群人,他們在崎嶇險峻的山路上,肩負重荷,艱難前行—他們就是泰山挑山工! 泰山挑山工,從事著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古老行業—一根扁擔,一副雙肩,用最原始的勞作方式,靠下苦力來吃飯,用體力來獲取生存。 樑京申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卻是泰山唯一的獨臂挑山工,他在泰山一挑就是二十八年,在數十年堅持的背後,有什麼艱難的人生經歷呢?請跟隨我的鏡頭聚焦老樑,走入他的生活,瞭解獨臂挑山工背後的故事。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初識泰山挑山工老樑認識泰山挑山工老樑,緣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陪著外地的朋友步行上山,走到四槐樹,喝茶休息時,聽茶老闆說,他有個親戚幫他挑貨,是獨臂的。獨臂挑山工?那他怎麼綁貨,如何換肩?簡直不可想象!我很想見見他,可惜不湊巧,他前一天下山回家了,電話裡和老樑聯繫好,第二天我驅車30公里,來到了良莊鎮山陽東村,直奔老樑的家。 初見老樑時,他正在地裡給地瓜除草,只見他皮膚黝黑,身材敦實,臉上溝壑縱橫,幾十年的勞累都化成深深的皺紋,刻在他飽經滄桑的臉上。 說起泰山挑山工,老樑告訴我,原先沒有挑山工這一說,當地人稱挑山工為“擔泰山”、“挑山的”,一問幹嘛去了,“挑山去了!”。過去山陽東村因為偏僻貧窮,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幹過挑山工。 望著老樑空蕩蕩的左袖,我問道:“在山上挑了這麼些年,感到苦嗎?”老樑笑笑: “可能時間久了,也感覺不到苦。” 我接著問他;“是什麼讓你能堅持二十八年? !”老樑樸實地答道:“一開始就是想掙錢蓋上新房子!” 話題慢慢轉到了他的過去,回憶往事,老樑語氣平靜,話語卻十分揪心。成了獨臂人那是九十年代初,老樑二十八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有自己的拖拉機,在山裡採石頭。自己開石,然後打成三四十斤的條石,老百姓蓋屋打地基要用,他開拖拉機送石頭上門到家,一天能掙四五十塊。在那個年代,收入不算少了,也算是小老闆了,日子過得很滋潤。 90年11月19日上午,他和往常一樣在徂徠山下采石,先打好炮眼,塞滿炸藥,再插上雷管,點上導火線,正當他捧土蓋完炮眼準備跑開時,陰錯陽差,那天的導火線短了一截,“轟”的一聲,炸藥提前爆炸了!他只覺得自己被誰猛推了一下,就什麼也不知道了。等他疼醒時,躺在親戚的懷裡,身上血肉模糊,拖拉機里正顛簸前行,左胳膊不聽使喚,扭頭一看,已經不再身上了,“俺的手呢?!”他撕心裂肺。 親戚們先把他送到了良莊鎮衛生院,大夫一看不敢收,就直接送到地區醫院了。 在醫院做了截肢手術,命是保住了,可是一個胳膊沒了,自己成了“廢人”,以後再不能開拖拉機,不能幹農活了,今後的日子怎麼過?想想自己,兩歲沒了父親,從小到大,沒過幾天舒坦日子,難道老天爺讓自己來到世上,就是來受苦受累?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孽,如今投身下來受懲罰嗎?越想心裡越痛苦,再加上手術後麻藥勁過去了,實在是疼痛難忍,讓他感覺生不如死,一連幾天不吃不喝。在醫院待到第五天,他想偷偷跑村裡,找個地方上吊了斷,但不知怎麼被親戚們發現了,白天黑夜守著他。我要活下去出院後,家裡來了好幾撥長輩的,輪流開導他。後來老樑想,大閨女才五歲,不能讓她和自己一樣,小小年紀沒了爹;老婆還年輕,自己要是走了,倒是一了百了,可這個家就沒了,為了閨女不受苦,為了這個家,也要活下去。 既然死不了,日子還得過,自己不能趴下,還要養家餬口。 常人乾的活咱幹不了,不能和以前採石頭一樣掙大錢,咱開個小賣部,一天掙個二塊三塊的,收入穩定,也能吃上飯了。 轉眼過了年,到了91年春節,走親戚在一起喝酒時,老樑聽說同村人有在泰山上幹挑山工的,一年下來能掙不少錢,老樑心動了,從小扛著扁擔長大,這活對他不難。他跟著同村的人來到中天門,找到挑山隊隊長趙平江,老趙一看缺只胳膊,頭搖得象撥浪鼓,堅決不收!說你走路都晃盪,挑貨上山,真有閃失,摔壞貨咋辦,誰來陪?說得老樑一臉窘相,虧得同村的人在一邊說好話:先讓他試試,少擔點,先擔沙子磚頭,行不?老趙拗不過,看在保人的面子上,勉強答應了。嘴裡還嘟囔,挑那麼點,還不夠俺開單子費呢!說歸說,還是吩咐工友,先幫他綁擔子。 那時常人挑百十斤,擔一回能掙五塊,老樑一上來能挑60斤,只掙三塊錢,老樑不服氣,幹了十幾天回到家裡,在家專門練挑擔。 他聽工友說挑山工這活也有技術,一是要學綁擔,不會綁擔子就上不了山,把要挑的貨物綁在扁擔上,這叫“摽”,摽貨是個技術活兒,系活釦,帶鼻兒,一拉就開,能越走越結實;二是上山要走“之”字步,這樣省力還不傷膝蓋;三是要學會邊道換肩,斜著身走“之”字,走到一頭,一反身,兩手一轉就換肩。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練摽貨,對他來說不太難,少只胳膊,用腳用嘴代替,多練幾天,就順手了;可邊道換肩,缺一隻手,使不上勁,一開始無法換左肩。老樑就在家院子裡,天天練習,右肩甩左肩,左肩甩右肩,慢慢地掌握了要領:甩肩時,擔子往上一顛,趁扁擔彈起功夫,肩膀迅速扭身後錯,扁擔正落在中心。 一個多月後,老樑回到中天門,再挑擔子,貨擔平穩,換肩自如。 老樑開始加擔,每次加五斤,慢慢加到一百斤,再到一百二十斤,常人挑多少,他挑多少。挑的貨,也不光建材,雞蛋、啤酒,百十斤的易碎品,如履平地,從未失過手。 再到後來,為了多掙錢,老樑越挑越重,最多能挑一百七十斤,從中天門到天街,人家一天挑兩趟,他摸黑早起能挑三趟。 挑山工這個活比較自由,願意多挑就多掙錢,願意少挑就少掙點錢,不願意乾的時候就臨時歇著。家裡要有急事,隨時可以請假回家照顧家庭。大家都知道挑山工掙得是汗珠子砸盤道,摔成八瓣的血汗錢,所以工錢都及時給,從不拖欠。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勞動創造財富,勞動最光榮。從家到泰城,有六十里地,那時沒通公交車,老樑就騎自行車,馱著煎餅,帶著鹹菜、土豆和大白菜,到了山下,把自行車存在紅門老鄉家,存車費一天一角錢,然後再揹著煎餅和菜走到中天門貨場。在山上得自己拾柴火,燒水做飯,中午回來為省時間,煎餅卷著鹹菜條吃,下午下來炒個菜,吃的東西為了防老鼠偷吃,都要高高掛起來。 那時挑山工生活十分艱苦,老樑記得,要是帶來的菜吃沒了,斷了頓,就把麵條下到鍋裡,煮成半熟,然後撈出來,撒上鹽,醃起來當鹹菜條吃。 住的是夏不避雨、冬不避寒的石窩棚。下雨天,外面下大雨,棚裡床下面都淌水;冬天棚裡沒水沒電,四處露風,棚裡滴水成冰,吃完晚飯,得趕緊鑽被窩裡躺著。 挑山工隊伍最鼎盛的時期是在2000年左右。那時山上有三、四百人,挑山工們上上下下穿梭在陡峭的盤道上,有幹不完的活。 為了鼓勵挑山工多挑多擔,隊裡出了一個獎勵政策,擔砂石到南天門的,前兩趟每趟五塊八,第三趟八塊,為了多掙點錢,老樑每次都把第三趟的八塊錢收入囊中。 老樑每天挑著百十斤重的貨中天門到南天門,來回走20公里的山路,每天要走三趟,一年下來就要走6000多公里;28年來他挑著200多萬斤的擔子,走了超過16萬公里的路程,相當於圍著地球走了四圈。數十年如一日,泰山十八盤的每一塊臺階都留下他無數次的腳印。 老樑“擔泰山”,一般都是三月底來,挑到十月底回家,家裡有七畝多地,種花生、地瓜,栽了百十棵櫻桃樹,老樑種上就上山不管了,家裡裡裡外外都是女人幹。家裡養著六頭母牛,生了小牛犢可以賣錢,還養著十幾頭豬,養肥了過年殺豬換錢。自己有兩輛拖拉機和一輛三輪車,農閒時,幫人伐樹運木頭,一天也能掙一百,用老樑的話說,搞農業的東西(工具和車輛)自己都要有,這些要是沒有,求人不易,有了自己用得方便。 回到家後,老樑冬天幹農活,一直幹到臘月二十六,二十七八的趕趕集,備備年貨,就過年了,一年下來,沒幾天閒著。 挑山工一干二十八年,酸甜苦辣、風吹日晒地走過來,老樑對挑山工這個行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說實在的,以前大家夥兒都覺得挑著擔子的不如夾著包的體面,但是日子長了,踏踏實實地幹活,收入也不斷上漲,體力好的一天能掙三百塊,日子過得累點,但是心安。 老樑說,現在外界對挑山工的看法正在發生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關心和尊重挑山工,從前不少人眼中的“髒累險”,如今成了大家學習的榜樣,不少家長還帶著孩子專程來體驗學習。“勞動是最光榮的,勞動創造財富,腳踏實地幹,一定能有所收穫。”老樑說這話時,臉上充滿了自豪。踏踏實實幹活,實實在在做人。比常人缺一條胳膊,在老樑心裡老是有一個“疙瘩”:他怕別人瞧不起自己,人殘志不能殘,人格不能失去了,沒了人格,拿多少錢也買不回來;更怕人家看自己殘疾,可憐自己,額外照顧自己,所以幹起活來,比常人格外地賣命。用他的話說,老闆那裡好人都用不了,咱一個殘疾人,要是不好生幹,人家就不會用咱。咱就是踏踏實實地幹活,時間一長了,人家知道了咱的為人,自然就相信我;咱幹得好了,維護好老闆,人家多用我一天,咱就能多掙倆個錢,到頭來咱也掙著錢了,也真給老闆下力了。 在泰山上挑貨,風風雨雨,沒有遇不到的東西。指不定就趕上颳風下雨,就是人淋透了,老樑也要先用雨衣,把貨包好,絕不把貨丟到路上。只要貨一上肩,邁上盤道,便沒有回頭路,人家把貨交給咱,答應人家的事,一定做到,職責所在,使命使然!這些年來,老樑都按時按點把物資送到貨主手中,從沒有出現一次失誤,也沒有半點缺斤短兩的事情發生過。 挑山工隊長趙平江看到關鍵時刻,老樑能維護他,慢慢地就把他當作了隊裡的頂樑柱,時不時地拿出點錢來,請這些主力們吃點喝點,老樑越來越吃香了。 老樑生性豪爽,樂於助人,工友有個什麼難處,都信任他,願意找他幫忙,村裡願意“擔泰山的”都奔著他來,慢慢地老樑成了小工頭。山上的老闆,有活就先來找他,他再找挑山工,臨時有大活的,老樑就回村現招人來幹。 輝煌歲月那是2000年夏,天街中段重建“蓬元”牌坊,也叫“升中”坊,一坊兩用。一開始用直升飛機吊運大石柱子,飛機在山口遇到大風,拐到了弘德樓屋角,失去平衡,突然栽落山谷,事故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運送大石柱的事情,卻陷入了僵局。在嘗試了各種辦法都失敗之後,只能藉助最古老的人力。承包工程的上高二建公司負責人找到樑京申,向他求助。老樑琢磨了一夜,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扎“大架”抬!先選四根粗木杆,作豎槓和橫槓,紮成“井”字形,中間固定大石柱。豎槓兩端,綁若干短橫槓。每根橫槓兩端,各綁短順槓。短順槓兩端,再繫繩索,穿上槓子,兩人一組,四人一抬。這樣算下來,需要的人力可不少,老樑足足從村裡找了130多人。這些人各有分工,有下肩抬的,有拉縴的,有扶架的,有開道的,還有倆人專門負責每天從紅門挑飯送飯,這百十號人都住在碧霞祠下面臨時搭建的帳篷裡。 抬“大架”那天,大石柱加上架子的重量足足三頓半多,老樑把中間抬“架子”的八十四位挑山工的位置一一排好,三十多人負責拉縴,行進過程中,他就站在“大架”上面,高聲喊著號子,指揮著方向,挑山工的隊伍步伐一致,協同作戰, 井井有條。 到了雲步橋,橋寬僅三米半,彎急橋窄,遇到了大難題,“大架”半小時一動沒動一動!最後只好下肩把大架放到盤道上,前邊的人用大粗繩子用力拉,後面的人用鐵鍬一點點的撬,一寸一寸地向前移動。 等到了南天門下面的緊十八盤,山路陡峭,陡如天梯,大夥兒齊聲喊著號子。一聲聲震天響的挑山工號子,喊出了泰山挑山工的磅礴氣勢,也喊出了泰山挑山工的頑強不屈,那場面,驚天動地,令人血脈僨張! 一尊尊古銅色的脊樑,在泰山盤山道上,艱難地一點一點往上移動,無數汗珠順著寬厚的脊樑淌下,滾落到十八盤的石階上,摔成八瓣,落地鏘然。 泰山挑山工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把重達三頓半的貨物,硬生生抬上了南天門,也把他們堅韌不拔,勇挑重擔的泰山挑山工精神,留在了離天最近的地方—他們,挑起了泰山的“脊樑”!泰山養育了我們挑山工老樑在泰山一挑就是二十八個年頭,風風雨雨一路走過來,在泰山上他度過了人生中最好的時光。在這漫長的二十八個春夏秋冬裡,泰山上的每一處風景,每一個臺階都留下了他堅實的腳印;泰山的變化,都在他眼裡,在他心裡,他的全部記憶都屬於這座山,這些年他所承受的艱辛和困苦,泰山最清楚。 老樑對泰山有著不可割捨的感情,對泰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情感,他說天天穿梭在泰山景點的松石之間,一干二十八年,才來時候盤道邊的小樹苗,現在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 老樑告訴我,天天送貨上山,幹長了,天街上幹買賣沒有不認識我的,見了面都打招呼,熱情地留著喝茶;挑貨到了碧霞祠,逢節氣有香客上貢的,裡面的道士會把供品供果都拿了送他吃。 老樑言語間,對泰山有著深深的崇敬。他說到,我吃著泰山,喝著泰山,花著泰山,我怎能不好好敬它呢!因為有泰山,才有我們這群挑山工;靠著泰山,我們才能維持生計。我們也得知恩圖報,小到一磚一瓦、一瓶礦泉水,大到建築材料和索道設備,只要是泰山建設需要的,只要是遊客需要的,我們挑山工都會象螞蟻搬家,燕子築窩一樣,用一副副鐵肩,把所有的貨物一斤一兩,一挑挑的,義無反顧地挑到泰山頂上。 我問老樑:“我看你腰上繫著紅布條,有啥說法嗎?”“說法大了,這是碧霞祠泰山老奶奶身上披的紅袍上取下來的,系在身上,能沾上老奶奶的仙氣,保佑咱挑山工一年平平安安!”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擔起家庭那一片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櫛風沐雨,砥礪前行,老樑堅信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他把困難踩在腳底下,再重的活兒,也壓不垮他,再苦的環境,也難不倒他。 老樑說,我們挑貨上山,有句老話叫“不怕慢,就怕站”。從中天門到山頂,挑山工一次要挑一百多斤的擔子,要走八九里的陡峭山路,三千四百多級臺階,是很耗體力的活,在最艱難的時候一定要提起精神,咬緊牙關 ,泰山壓頂不彎腰,一步一個腳印;擔子只要一上肩,目標只有南天門,只能一直往前走,沒有後退的路,一刻也不敢停歇,上一步就離山頂更近一步;怕的就是走走歇歇,久歇無久力,一歇就不願動了。幹事情也是一樣道理,要是一遇到困難就想著退縮,一累了就想著歇歇,就什麼事情都幹不成。 老樑連挑了28年,他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用一根扁擔,一副肩膀,擔當起家庭的重擔和幸福。 “不圖別的,希望自己能給家裡孩子做個榜樣,不管以後做什麼工作,也能學會這種勇挑重擔,敢於擔當的精神,幹一行就專一行。” 這些年下來,老樑“擔泰山”攢了點錢,他用這些血汗錢,養育兩個閨女長大成人,二閨女正在日本打工,大閨女已成家,他當了姥爺,含飴弄孫,家裡從不缺歡笑,也充滿希望;新蓋了五間大瓦房,靠自己辛勤努力,得到了一份自己想要的東西,圓了自己當年蓋新屋的夢。 常聽人們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當你在工作中,覺得壓力巨大,接近能承受的極限,感到累心的時候;當你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單位領導的認可,感到鬧心的時候;當你家裡有病人,需要長期陪護,感到揪心的時候;當你的孩子處於青春期,正在叛逆,感到堵心的時候;面對種種挑戰和困難,我們應該怎麼做? 獨臂挑山工老樑,二十八年如一日,鐵打的漢子,始終用微笑面對生活,支撐起了一個家,挑起了責任,挑出了信任,挑來了希望。和老樑相比,原來你的面對挑戰和困難是那麼的渺小,那麼不值一提 !想想老樑,我們還有什麼戰勝不了的挑戰,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一種精神;“志者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是一種精神。毛主席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

"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作者:泰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姜東濤 泰山岩巖,魯邦所瞻;巍巍泰山,五嶽獨尊。遊覽泰山,你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群人,他們在崎嶇險峻的山路上,肩負重荷,艱難前行—他們就是泰山挑山工! 泰山挑山工,從事著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古老行業—一根扁擔,一副雙肩,用最原始的勞作方式,靠下苦力來吃飯,用體力來獲取生存。 樑京申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卻是泰山唯一的獨臂挑山工,他在泰山一挑就是二十八年,在數十年堅持的背後,有什麼艱難的人生經歷呢?請跟隨我的鏡頭聚焦老樑,走入他的生活,瞭解獨臂挑山工背後的故事。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初識泰山挑山工老樑認識泰山挑山工老樑,緣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陪著外地的朋友步行上山,走到四槐樹,喝茶休息時,聽茶老闆說,他有個親戚幫他挑貨,是獨臂的。獨臂挑山工?那他怎麼綁貨,如何換肩?簡直不可想象!我很想見見他,可惜不湊巧,他前一天下山回家了,電話裡和老樑聯繫好,第二天我驅車30公里,來到了良莊鎮山陽東村,直奔老樑的家。 初見老樑時,他正在地裡給地瓜除草,只見他皮膚黝黑,身材敦實,臉上溝壑縱橫,幾十年的勞累都化成深深的皺紋,刻在他飽經滄桑的臉上。 說起泰山挑山工,老樑告訴我,原先沒有挑山工這一說,當地人稱挑山工為“擔泰山”、“挑山的”,一問幹嘛去了,“挑山去了!”。過去山陽東村因為偏僻貧窮,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幹過挑山工。 望著老樑空蕩蕩的左袖,我問道:“在山上挑了這麼些年,感到苦嗎?”老樑笑笑: “可能時間久了,也感覺不到苦。” 我接著問他;“是什麼讓你能堅持二十八年? !”老樑樸實地答道:“一開始就是想掙錢蓋上新房子!” 話題慢慢轉到了他的過去,回憶往事,老樑語氣平靜,話語卻十分揪心。成了獨臂人那是九十年代初,老樑二十八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有自己的拖拉機,在山裡採石頭。自己開石,然後打成三四十斤的條石,老百姓蓋屋打地基要用,他開拖拉機送石頭上門到家,一天能掙四五十塊。在那個年代,收入不算少了,也算是小老闆了,日子過得很滋潤。 90年11月19日上午,他和往常一樣在徂徠山下采石,先打好炮眼,塞滿炸藥,再插上雷管,點上導火線,正當他捧土蓋完炮眼準備跑開時,陰錯陽差,那天的導火線短了一截,“轟”的一聲,炸藥提前爆炸了!他只覺得自己被誰猛推了一下,就什麼也不知道了。等他疼醒時,躺在親戚的懷裡,身上血肉模糊,拖拉機里正顛簸前行,左胳膊不聽使喚,扭頭一看,已經不再身上了,“俺的手呢?!”他撕心裂肺。 親戚們先把他送到了良莊鎮衛生院,大夫一看不敢收,就直接送到地區醫院了。 在醫院做了截肢手術,命是保住了,可是一個胳膊沒了,自己成了“廢人”,以後再不能開拖拉機,不能幹農活了,今後的日子怎麼過?想想自己,兩歲沒了父親,從小到大,沒過幾天舒坦日子,難道老天爺讓自己來到世上,就是來受苦受累?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孽,如今投身下來受懲罰嗎?越想心裡越痛苦,再加上手術後麻藥勁過去了,實在是疼痛難忍,讓他感覺生不如死,一連幾天不吃不喝。在醫院待到第五天,他想偷偷跑村裡,找個地方上吊了斷,但不知怎麼被親戚們發現了,白天黑夜守著他。我要活下去出院後,家裡來了好幾撥長輩的,輪流開導他。後來老樑想,大閨女才五歲,不能讓她和自己一樣,小小年紀沒了爹;老婆還年輕,自己要是走了,倒是一了百了,可這個家就沒了,為了閨女不受苦,為了這個家,也要活下去。 既然死不了,日子還得過,自己不能趴下,還要養家餬口。 常人乾的活咱幹不了,不能和以前採石頭一樣掙大錢,咱開個小賣部,一天掙個二塊三塊的,收入穩定,也能吃上飯了。 轉眼過了年,到了91年春節,走親戚在一起喝酒時,老樑聽說同村人有在泰山上幹挑山工的,一年下來能掙不少錢,老樑心動了,從小扛著扁擔長大,這活對他不難。他跟著同村的人來到中天門,找到挑山隊隊長趙平江,老趙一看缺只胳膊,頭搖得象撥浪鼓,堅決不收!說你走路都晃盪,挑貨上山,真有閃失,摔壞貨咋辦,誰來陪?說得老樑一臉窘相,虧得同村的人在一邊說好話:先讓他試試,少擔點,先擔沙子磚頭,行不?老趙拗不過,看在保人的面子上,勉強答應了。嘴裡還嘟囔,挑那麼點,還不夠俺開單子費呢!說歸說,還是吩咐工友,先幫他綁擔子。 那時常人挑百十斤,擔一回能掙五塊,老樑一上來能挑60斤,只掙三塊錢,老樑不服氣,幹了十幾天回到家裡,在家專門練挑擔。 他聽工友說挑山工這活也有技術,一是要學綁擔,不會綁擔子就上不了山,把要挑的貨物綁在扁擔上,這叫“摽”,摽貨是個技術活兒,系活釦,帶鼻兒,一拉就開,能越走越結實;二是上山要走“之”字步,這樣省力還不傷膝蓋;三是要學會邊道換肩,斜著身走“之”字,走到一頭,一反身,兩手一轉就換肩。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練摽貨,對他來說不太難,少只胳膊,用腳用嘴代替,多練幾天,就順手了;可邊道換肩,缺一隻手,使不上勁,一開始無法換左肩。老樑就在家院子裡,天天練習,右肩甩左肩,左肩甩右肩,慢慢地掌握了要領:甩肩時,擔子往上一顛,趁扁擔彈起功夫,肩膀迅速扭身後錯,扁擔正落在中心。 一個多月後,老樑回到中天門,再挑擔子,貨擔平穩,換肩自如。 老樑開始加擔,每次加五斤,慢慢加到一百斤,再到一百二十斤,常人挑多少,他挑多少。挑的貨,也不光建材,雞蛋、啤酒,百十斤的易碎品,如履平地,從未失過手。 再到後來,為了多掙錢,老樑越挑越重,最多能挑一百七十斤,從中天門到天街,人家一天挑兩趟,他摸黑早起能挑三趟。 挑山工這個活比較自由,願意多挑就多掙錢,願意少挑就少掙點錢,不願意乾的時候就臨時歇著。家裡要有急事,隨時可以請假回家照顧家庭。大家都知道挑山工掙得是汗珠子砸盤道,摔成八瓣的血汗錢,所以工錢都及時給,從不拖欠。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勞動創造財富,勞動最光榮。從家到泰城,有六十里地,那時沒通公交車,老樑就騎自行車,馱著煎餅,帶著鹹菜、土豆和大白菜,到了山下,把自行車存在紅門老鄉家,存車費一天一角錢,然後再揹著煎餅和菜走到中天門貨場。在山上得自己拾柴火,燒水做飯,中午回來為省時間,煎餅卷著鹹菜條吃,下午下來炒個菜,吃的東西為了防老鼠偷吃,都要高高掛起來。 那時挑山工生活十分艱苦,老樑記得,要是帶來的菜吃沒了,斷了頓,就把麵條下到鍋裡,煮成半熟,然後撈出來,撒上鹽,醃起來當鹹菜條吃。 住的是夏不避雨、冬不避寒的石窩棚。下雨天,外面下大雨,棚裡床下面都淌水;冬天棚裡沒水沒電,四處露風,棚裡滴水成冰,吃完晚飯,得趕緊鑽被窩裡躺著。 挑山工隊伍最鼎盛的時期是在2000年左右。那時山上有三、四百人,挑山工們上上下下穿梭在陡峭的盤道上,有幹不完的活。 為了鼓勵挑山工多挑多擔,隊裡出了一個獎勵政策,擔砂石到南天門的,前兩趟每趟五塊八,第三趟八塊,為了多掙點錢,老樑每次都把第三趟的八塊錢收入囊中。 老樑每天挑著百十斤重的貨中天門到南天門,來回走20公里的山路,每天要走三趟,一年下來就要走6000多公里;28年來他挑著200多萬斤的擔子,走了超過16萬公里的路程,相當於圍著地球走了四圈。數十年如一日,泰山十八盤的每一塊臺階都留下他無數次的腳印。 老樑“擔泰山”,一般都是三月底來,挑到十月底回家,家裡有七畝多地,種花生、地瓜,栽了百十棵櫻桃樹,老樑種上就上山不管了,家裡裡裡外外都是女人幹。家裡養著六頭母牛,生了小牛犢可以賣錢,還養著十幾頭豬,養肥了過年殺豬換錢。自己有兩輛拖拉機和一輛三輪車,農閒時,幫人伐樹運木頭,一天也能掙一百,用老樑的話說,搞農業的東西(工具和車輛)自己都要有,這些要是沒有,求人不易,有了自己用得方便。 回到家後,老樑冬天幹農活,一直幹到臘月二十六,二十七八的趕趕集,備備年貨,就過年了,一年下來,沒幾天閒著。 挑山工一干二十八年,酸甜苦辣、風吹日晒地走過來,老樑對挑山工這個行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說實在的,以前大家夥兒都覺得挑著擔子的不如夾著包的體面,但是日子長了,踏踏實實地幹活,收入也不斷上漲,體力好的一天能掙三百塊,日子過得累點,但是心安。 老樑說,現在外界對挑山工的看法正在發生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關心和尊重挑山工,從前不少人眼中的“髒累險”,如今成了大家學習的榜樣,不少家長還帶著孩子專程來體驗學習。“勞動是最光榮的,勞動創造財富,腳踏實地幹,一定能有所收穫。”老樑說這話時,臉上充滿了自豪。踏踏實實幹活,實實在在做人。比常人缺一條胳膊,在老樑心裡老是有一個“疙瘩”:他怕別人瞧不起自己,人殘志不能殘,人格不能失去了,沒了人格,拿多少錢也買不回來;更怕人家看自己殘疾,可憐自己,額外照顧自己,所以幹起活來,比常人格外地賣命。用他的話說,老闆那裡好人都用不了,咱一個殘疾人,要是不好生幹,人家就不會用咱。咱就是踏踏實實地幹活,時間一長了,人家知道了咱的為人,自然就相信我;咱幹得好了,維護好老闆,人家多用我一天,咱就能多掙倆個錢,到頭來咱也掙著錢了,也真給老闆下力了。 在泰山上挑貨,風風雨雨,沒有遇不到的東西。指不定就趕上颳風下雨,就是人淋透了,老樑也要先用雨衣,把貨包好,絕不把貨丟到路上。只要貨一上肩,邁上盤道,便沒有回頭路,人家把貨交給咱,答應人家的事,一定做到,職責所在,使命使然!這些年來,老樑都按時按點把物資送到貨主手中,從沒有出現一次失誤,也沒有半點缺斤短兩的事情發生過。 挑山工隊長趙平江看到關鍵時刻,老樑能維護他,慢慢地就把他當作了隊裡的頂樑柱,時不時地拿出點錢來,請這些主力們吃點喝點,老樑越來越吃香了。 老樑生性豪爽,樂於助人,工友有個什麼難處,都信任他,願意找他幫忙,村裡願意“擔泰山的”都奔著他來,慢慢地老樑成了小工頭。山上的老闆,有活就先來找他,他再找挑山工,臨時有大活的,老樑就回村現招人來幹。 輝煌歲月那是2000年夏,天街中段重建“蓬元”牌坊,也叫“升中”坊,一坊兩用。一開始用直升飛機吊運大石柱子,飛機在山口遇到大風,拐到了弘德樓屋角,失去平衡,突然栽落山谷,事故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運送大石柱的事情,卻陷入了僵局。在嘗試了各種辦法都失敗之後,只能藉助最古老的人力。承包工程的上高二建公司負責人找到樑京申,向他求助。老樑琢磨了一夜,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扎“大架”抬!先選四根粗木杆,作豎槓和橫槓,紮成“井”字形,中間固定大石柱。豎槓兩端,綁若干短橫槓。每根橫槓兩端,各綁短順槓。短順槓兩端,再繫繩索,穿上槓子,兩人一組,四人一抬。這樣算下來,需要的人力可不少,老樑足足從村裡找了130多人。這些人各有分工,有下肩抬的,有拉縴的,有扶架的,有開道的,還有倆人專門負責每天從紅門挑飯送飯,這百十號人都住在碧霞祠下面臨時搭建的帳篷裡。 抬“大架”那天,大石柱加上架子的重量足足三頓半多,老樑把中間抬“架子”的八十四位挑山工的位置一一排好,三十多人負責拉縴,行進過程中,他就站在“大架”上面,高聲喊著號子,指揮著方向,挑山工的隊伍步伐一致,協同作戰, 井井有條。 到了雲步橋,橋寬僅三米半,彎急橋窄,遇到了大難題,“大架”半小時一動沒動一動!最後只好下肩把大架放到盤道上,前邊的人用大粗繩子用力拉,後面的人用鐵鍬一點點的撬,一寸一寸地向前移動。 等到了南天門下面的緊十八盤,山路陡峭,陡如天梯,大夥兒齊聲喊著號子。一聲聲震天響的挑山工號子,喊出了泰山挑山工的磅礴氣勢,也喊出了泰山挑山工的頑強不屈,那場面,驚天動地,令人血脈僨張! 一尊尊古銅色的脊樑,在泰山盤山道上,艱難地一點一點往上移動,無數汗珠順著寬厚的脊樑淌下,滾落到十八盤的石階上,摔成八瓣,落地鏘然。 泰山挑山工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把重達三頓半的貨物,硬生生抬上了南天門,也把他們堅韌不拔,勇挑重擔的泰山挑山工精神,留在了離天最近的地方—他們,挑起了泰山的“脊樑”!泰山養育了我們挑山工老樑在泰山一挑就是二十八個年頭,風風雨雨一路走過來,在泰山上他度過了人生中最好的時光。在這漫長的二十八個春夏秋冬裡,泰山上的每一處風景,每一個臺階都留下了他堅實的腳印;泰山的變化,都在他眼裡,在他心裡,他的全部記憶都屬於這座山,這些年他所承受的艱辛和困苦,泰山最清楚。 老樑對泰山有著不可割捨的感情,對泰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情感,他說天天穿梭在泰山景點的松石之間,一干二十八年,才來時候盤道邊的小樹苗,現在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 老樑告訴我,天天送貨上山,幹長了,天街上幹買賣沒有不認識我的,見了面都打招呼,熱情地留著喝茶;挑貨到了碧霞祠,逢節氣有香客上貢的,裡面的道士會把供品供果都拿了送他吃。 老樑言語間,對泰山有著深深的崇敬。他說到,我吃著泰山,喝著泰山,花著泰山,我怎能不好好敬它呢!因為有泰山,才有我們這群挑山工;靠著泰山,我們才能維持生計。我們也得知恩圖報,小到一磚一瓦、一瓶礦泉水,大到建築材料和索道設備,只要是泰山建設需要的,只要是遊客需要的,我們挑山工都會象螞蟻搬家,燕子築窩一樣,用一副副鐵肩,把所有的貨物一斤一兩,一挑挑的,義無反顧地挑到泰山頂上。 我問老樑:“我看你腰上繫著紅布條,有啥說法嗎?”“說法大了,這是碧霞祠泰山老奶奶身上披的紅袍上取下來的,系在身上,能沾上老奶奶的仙氣,保佑咱挑山工一年平平安安!”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擔起家庭那一片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櫛風沐雨,砥礪前行,老樑堅信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他把困難踩在腳底下,再重的活兒,也壓不垮他,再苦的環境,也難不倒他。 老樑說,我們挑貨上山,有句老話叫“不怕慢,就怕站”。從中天門到山頂,挑山工一次要挑一百多斤的擔子,要走八九里的陡峭山路,三千四百多級臺階,是很耗體力的活,在最艱難的時候一定要提起精神,咬緊牙關 ,泰山壓頂不彎腰,一步一個腳印;擔子只要一上肩,目標只有南天門,只能一直往前走,沒有後退的路,一刻也不敢停歇,上一步就離山頂更近一步;怕的就是走走歇歇,久歇無久力,一歇就不願動了。幹事情也是一樣道理,要是一遇到困難就想著退縮,一累了就想著歇歇,就什麼事情都幹不成。 老樑連挑了28年,他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用一根扁擔,一副肩膀,擔當起家庭的重擔和幸福。 “不圖別的,希望自己能給家裡孩子做個榜樣,不管以後做什麼工作,也能學會這種勇挑重擔,敢於擔當的精神,幹一行就專一行。” 這些年下來,老樑“擔泰山”攢了點錢,他用這些血汗錢,養育兩個閨女長大成人,二閨女正在日本打工,大閨女已成家,他當了姥爺,含飴弄孫,家裡從不缺歡笑,也充滿希望;新蓋了五間大瓦房,靠自己辛勤努力,得到了一份自己想要的東西,圓了自己當年蓋新屋的夢。 常聽人們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當你在工作中,覺得壓力巨大,接近能承受的極限,感到累心的時候;當你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單位領導的認可,感到鬧心的時候;當你家裡有病人,需要長期陪護,感到揪心的時候;當你的孩子處於青春期,正在叛逆,感到堵心的時候;面對種種挑戰和困難,我們應該怎麼做? 獨臂挑山工老樑,二十八年如一日,鐵打的漢子,始終用微笑面對生活,支撐起了一個家,挑起了責任,挑出了信任,挑來了希望。和老樑相比,原來你的面對挑戰和困難是那麼的渺小,那麼不值一提 !想想老樑,我們還有什麼戰勝不了的挑戰,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一種精神;“志者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是一種精神。毛主席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

獨臂挑起泰山的人—泰山挑山工樑京申紀實

(姜東濤 攝) 老樑之所以令人敬佩,受人尊重,是因為他能夠吃常人不能吃之苦,受常人不能受之累,負常人不能擔負之重,他是泰山挑山工的縮影,是泰山挑山工的代表!我感到有一種精神、一種力量,就是與泰山挑山工聯在一起的-腳踏實地、知難而進、勇挑重擔、堅忍不拔的攀登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時代在變,泰山挑山工精神不曾改變;時代的色彩在豐富,泰山挑山工精神不曾褪色,有此一精神,何事不成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