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風雲 揚波大海 走向深藍

颱風 氣象災害 大氣科學 海洋學 中國氣象局 2017-06-09

“蛟龍”入海、大洋科考,海洋中有無數的祕密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探索中會遇到無數的困難,蘊藏巨大能量的颱風咄咄逼人。我國是受颱風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颱風災害已被國務院發佈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列入影響國家公共安全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今天(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和小編一起去看看氣象部門如何助力揚波大海,走向深藍。

把脈風雲 揚波大海 走向深藍

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颱風防禦等合作

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暴雨洪澇、颱風、高溫乾旱、低溫寒潮等氣象災害多發,各國面臨著共同的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挑戰。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加強政策溝通和戰略對接”平行主題會議上,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簽署了《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關於推進區域氣象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意向書》。“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出的共建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的願景與世界氣象組織促進國際和區域合作、加強氣象交流的理念相契合。

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將通過加強區域氣象交流合作,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氣象服務保障工作,開展減輕災害風險、氣候服務、綜合觀測、研究與能力發展等多領域的合作,提升區域氣象災害監測預測預警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把脈風雲 揚波大海 走向深藍

圖為VR虛擬颱風體驗。

區域協同創新優化海洋觀測業務

環渤海協同單位集約發展海洋氣象的無縫隙格點預報,落實中國氣象局提出的智能網格預報在海洋氣象業務中的任務,形成權威的環渤海海洋格點預報“一張網”,共同為提升區域海洋氣象服務和災害防禦能力提供科技支撐。2015年以來,環渤海地區氣象部門積極開展科技協同創新工作,合作研究關於環渤海地區的颱風監測、雷暴大風監測、夜間海霧、風暴潮數值預報技術等方面的創新項目共6個,旨在提高環渤海地區的觀測業務質量。目前,這些項目已過驗收並投入使用。2016年,環渤海地區各單位合作立項項目更是多達15個,針對環渤海地區海洋共性和各自地域特點開展研究。

把脈風雲 揚波大海 走向深藍

成果轉化服務防災減災

上海臺風研究所與航天科工集團合作研發了基於火箭的颱風探測技術,與海洋局聯合佈設了颱風海氣相互作用觀測陣並承擔相應的“973”計劃項目,與香港天文臺聯合牽頭組織實施了“亞太近海臺風強度變化觀測科學試驗”項目。國家級的颱風外場觀測基地已基本完成各項報批工作,即將投入建設,建成後將有效彌補我國颱風科學實驗外場觀測方面的不足。工作人員在科研的基礎上開發建立了颱風客觀預報系統、颱風災情評估系統、區域中尺度數值預報系統、海浪與風暴潮數值預報系統、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檢索系統等。其研製的颱風路徑、強度及風浪等客觀預報方法和產品,約佔全國發報的一半,路徑預報誤差較4年前降低了5%至10%,為提高我國颱風預報準確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把脈風雲 揚波大海 走向深藍

攻堅克難把脈熱帶風雲

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堅持將基礎科研條件建設、基礎科研觀測、數值預報模式及業務系統發展有機地進行結合,華南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大部分直接轉化為業務應用。截至2016年,中國南海臺風模式24小時路徑誤差為66千米,優於英國和日本的業務數值預報模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通過重點實驗室英文網為東南亞國家提供服務。熱帶所茂名博賀海洋氣象科學試驗基地,建成了我國首個海洋氣象綜合觀測系統,觀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得到國內外專家高度肯定。目前,茂名博賀海洋氣象科學試驗基地的海上觀測平臺是我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海洋氣象專業綜合觀測平臺。

把脈風雲 揚波大海 走向深藍

世界海洋日由來及主題

2008年12月5日第6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11號決議,決定自2009年起,每年的6月8日為“世界海洋日”。聯合國希望世界各國都能借此機會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的海洋,體味海洋自身所蘊含的豐富價值,同時也審視全球性汙染和魚類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給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帶來的不利影響。

2017年主題:揚波大海,走向深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