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始建於1377年。為了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

佛教,興於古代印度,卻興盛於中國,尤其是中國的西藏。宗喀巴大師就是弘揚佛教精神的傑出代表。

宗喀巴大師被稱為釋迦摩尼後的第二佛。他出生於青海湟中縣,他的出生地藏語叫做“宗喀”,所以稱他為宗喀巴,意為在宗喀出生的人,宗喀巴法名為羅桑札巴,意為善慧。他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也就是黃教的創始人。傳說羅桑札巴為文殊菩薩轉世。

他的兩個徒弟就是最早的班禪和達賴。

克珠傑(原名格雷貝桑,師徒三尊之一,甘丹寺第三任甘丹赤巴,後被追認為一世達賴)

根敦朱巴(宗喀巴最小的弟子,創建扎什倫布寺,後被追認為一世班禪)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塔爾寺門口的轉經筒。據說藏族人全民信教的,可是他們大部分都沒有念過書,不識字的。怎麼唸經?有人便想起來這個好辦法。請人把經文抄錄下來,一卷卷放進轉經筒裡,人們每轉一圈,就相當於讀誦了一遍佛經。還有經幡也是一樣的,上面也是寫滿了經文。風一吹過,經幡烈烈,就相當於讀誦了一遍佛經。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這是塔爾寺門口的八座白塔。藏傳佛教講究四種墓葬方法:等級最高的就是塔葬,必須是大德高僧才能享有的特殊待遇。然後就是天葬,還有水葬,像天上的禿鷲,水裡的游魚,都是神聖的東西,藏民是不會吃的。等級最低的則是土葬了,只有最沒有社會地位的人才會選擇土葬。

這八座白塔,叫做八寶如意塔。據說,這八個塔建於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異,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長9.4米,底座面積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磚砌成,腰部裝飾有經文,每個塔身南面還有一個佛龕,裡面藏有梵文。

八座白塔裡面並沒有高僧的骨骸,紀念的是世尊的一生八大重要德行,所以又叫善逝八塔。

1.蓮聚塔,藏語稱八邦。紀念釋迦牟尼初生時,步行7步,步步生蓮花之意。

2.四諦塔,藏語稱扎西果莽。紀念釋迦牟尼初轉法輪,宣講四諦要義。

3.和平塔,藏語稱彥敦。紀念釋迦牟尼平息僧眾爭論。

4.菩提塔,藏語稱香趣。紀念釋迦牟尼悟道成正覺。

5.神變塔,藏語稱窮處。紀念釋迦牟尼降伏外道魔怪的種種奇蹟。

6.降凡塔,藏語稱拉播。紀念釋迦牟尼重返人間超度眾生。

7.勝利塔,藏語稱南結。紀念釋迦牟尼戰勝魔軍。

8.涅盤塔,藏語稱娘德。紀念釋迦牟尼圓寂。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一直往北走,就看到一座很大的白塔。塔內的神龕裡供奉著宗喀巴大師的神像。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這裡的哈達,酥油燈都是有償使用的。哈達就放在外面,無人值守,自己投幣領取。而酥油燈則是有僧人發放,每盞二十元。

宗喀巴大師自幼禮佛,16歲離家赴藏,一心學法多年,母親香薩阿切思兒心切,讓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髮,意在告訴他老母親已白髮蒼蒼,希望他回來看一看。宗喀巴為佛教事業當然不能回去了,就給母親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畫成的自畫像和獅子吼佛像,並在信中寫到:“若能在我出生地點用10萬獅子吼佛像和菩提樹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見面一樣。”1379年,其母與眾信徒按宗喀巴的意願,用石片砌成一座蓮聚塔,這便是塔爾寺最早的建築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漢式佛殿,稱彌勒殿。由於先有塔,爾後才有寺,安多地區的漢族群眾便將二者合稱為塔爾寺。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座寺廟本來叫做塔兒寺的,意思是為兒子建塔的寺廟。後來,以訛傳訛的就變成了塔爾寺。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這棵樹就是傳說中的菩提樹。宗喀巴大師誕生以後,從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株白旃檀樹,樹上十萬片葉子,每片上自燃顯現出一尊獅子吼佛像(釋迦牟尼身像的一種),“袞本”(十萬身像)的名稱即源於此。

這可真的是聖樹呀,七百年了,一直接受著信眾們的頂禮膜拜。看上去不太像喬木,有些像灌木。

可惜現在還是冬季,菩提樹沒有發芽,找不到它的葉子。我真想看一看有沒有獅子吼的佛像。

佛堂裡是不允許照相的,只能看一下外面的景緻。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這就是那座紀念宗喀巴大師的殿堂。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據說以前是由蒙古的一位親王捐贈的,每年要捐很多銀子。立柱上包裹的毯子都是很名貴的羊毛毯,還有地上鋪的,雍容華貴。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大金瓦殿,位於全寺正中。藏語稱為“賽爾頓慶莫”,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築面積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於公元1560年,後於公元1711年,用黃金1300兩,白銀一萬多兩改屋頂為金頂,形成了三層重簷歇山式金頂,後來又在簷口上下裝飾了鍍金雲頭、滴水蓮瓣。飛脊裝有寶塔及一對“火焰掌”。四角設有金剛 套獸和銅鈴。底層為硫璃磚牆壁,二層是邊麻牆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寶鏡,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內還懸掛著乾隆皇帝御賜的金匾,匾額題字為"梵教法幢"。進入大金瓦殿內,迎面矗立著12.5米高的大銀塔,這就是宗喀巴誕生的地方。大銀塔以純銀作底座,鍍以黃金,並鑲嵌各種珠寶,裹以數十層白色“哈達”,以示高貴。塔上有一龕,內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陳放有各式酥油燈盞,銀鼓號角,玉爐金幢。很多的遊客在佛堂裡慷慨解囊,供奉油燈。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門外,更多虔誠的信眾在五體投地的拜佛。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全寺廟裡最大的兩個轉經筒。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這裡可以自由拍照了。雕樑畫壁,很有明清古建築的韻味。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山上就是活佛們居住的地方。塔爾寺有六位活佛。聽寺廟裡的保安說,他們深居簡出,平日裡很難一見。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藏傳佛教裡面的佛像多少有點卡通的味道,就像漂亮的唐卡。佛堂裡供奉了許多一模一樣的文殊菩薩的佛像。傳說宗喀巴大師就是文殊菩薩轉世,所以,塔爾寺中的文殊菩薩殿地位尊崇。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藏經閣。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這塊石頭也是聖物了,人們在上面抹上酥油,再把錢幣粘上去。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塔爾寺三絕。

壁畫,顏料採用石制礦物染料,色澤絢麗,經久不變。是塔爾寺壁畫特有的一大長處。

塔爾寺壁畫的基本色是紅、黃、藍三種,兼用綠、白多色,色彩豐富、豔麗。而用色更為鮮美、明快,多采用對比的手法,冷、暖色交替使用,層次分明。在用冷、暖色表現人物的性格,則是該寺壁畫特點之一。姿態和善安祥的用暖色調;性格凶狠猙獰的用冷色調,這就強烈地突出了主題,獲得一種明豔醒目、富麗堂皇的效果,給觀眾極為深刻的印象,不愧為塔爾寺藝術的“一絕”。

酥油花是用酥油作原料,配上各色顏料,塑雕成各種佛像、人物、花鳥走獸和亭臺樓閣的藏族民間手工藝,是我國青藏高原上一種獨特的油塑藝術。

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類食物,是用牛奶經過反覆攪拌後提出的黃白色油脂。這種油脂呈凝固狀,柔軟細潔,可塑性極強。用它雕塑的作品,具有形態逼真,別緻精巧的特點,深受藏族人民的喜愛。

偷偷的拍了一張,色彩很美,就是不太清楚。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堆繡是唐卡的一種,又叫剪貼、補花,是在布幔上用各色布塊(綢緞)粘貼、堆砌的大小佛像和周圍點綴的花卉圖案。它是塔爾寺獨有的一種地方民族手工藝品。

堆繡題材是以表現佛的各種活動為主。單幅多為各種佛、菩薩、護法神、密宗金剛、八瑞相、寶馬、白象、噴焰摩尼等圖案,聯幅畫面多為佛教故事和神話故事。

下面這座雕塑有點意思,猴子騎在大象的身上,兔子站在猴子頭頂,一隻鳥落在兔子頭上。

在網上查了查,這是密宗關於生命的解釋,十分耐人尋味: 鳥兒啜來種籽,猴子刨坑播種 大象澆水,並守望生命成長 。此外還有一個故事,和大象、猴子的壁畫有關,最初猴子在前,大象在後,他們身體都是黑色的,隨著他們不斷修行漸漸脫離塵世,身體一點點開始變白,一路上有很多誘惑,有桃子有兔子,代表著塵世的各種美好的事物,猴子經受不住誘惑,開始停下修行的腳步,而大象則一直向前,最後大象超過了猴子,在天堂的門前,大象順利過去,全身變成白色,而猴子則半黑半白最終未能進入天堂,一個很有寓意的佛教故事。

可這座雕塑卻都是金色的。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僧人們居住的地方。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遠眺塔爾寺。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又回到門口的轉經筒旁,再轉一次。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廣場的鴿子。和城市裡的廣場鴿差不多,它們膽子很大,一群群的飛過來啄食遊客們扔在地上的食物。常年在寺廟裡的鴿子,是不是也沾染了一些佛性?

清真大寺在回民一條街上。從909路公交上下來,按導航走了幾百米,就到了這座西部最大的清真寺。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據說建造這座寺廟時,塔爾寺也是捐贈了善款的。所以,logo上有了佛教的痕跡。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可能是我運氣好吧,正好趕上人家做法事。上千名戴著白帽子的伊斯蘭信徒在禱告。主持阿訇的聲音從揚聲器裡傳出來,低沉嘶啞,可惜一句也聽不懂,可能用的是波斯語吧。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我從清真寺出來,在街邊小店裡吃了一碗炮仗面,就一路走回了賓館。路上,還見到了另外一座清真寺。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這座清真寺叫做水城門清真寺,規模比清真大寺要小很多。

塔爾寺和清真大寺

西寧是一座多民族的都市,多種宗教信仰共存。除了塔爾寺,還有一座大佛寺更為古老。它建於公元990年(宋淳化元年),是藏傳佛教的古剎,為藏傳佛教後弘期復興的聖地。過去,曾是西寧市城內的佛教四大寺院之一,建寺時間之早,名聲之大,遠在西寧市的宏覺寺、經塔寺、專經寺之上。藏傳佛教史上被稱為“後弘期”“三賢哲”的藏·饒賽、餚格迥、瑪爾·釋迦牟尼從西藏輾轉到青海後,曾一度在位於今西寧教場街一隅建寺修行,三賢哲均圓寂於青海,其中餚格圓寂於西寧。

此外,還有漢傳佛教的法幢寺,普濟寺。佛教文化和伊斯蘭文化在這裡交匯,形成了一個獨具民族特色的都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