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蘇州”為何是“睡覺”,這句江蘇俗語隱藏著六百年前的塵封往事

​“上蘇州”為何是“睡覺”,這句江蘇俗語隱藏著六百年前的塵封往事

“晚安”是人們在入睡前常常互道的一句問候語,但在江蘇的揚州、泰州、淮安、鹽城等地區,人們卻習慣於用“上蘇州”、“到蘇州”來形容入睡。“你還沒上蘇州啊?”這是在催促對方怎麼還不去睡覺。 同處一省的“蘇州”為何會成為很多江蘇人話語中“夢鄉”的代名詞?這句口口相傳的民間俗語背後隱藏著怎樣的一段歷史呢?

​“上蘇州”為何是“睡覺”,這句江蘇俗語隱藏著六百年前的塵封往事

“上蘇州”,快快去睡覺

“從小,家裡大人就把睡覺叫做‘上蘇州’,我也一直習慣這麼說。”在南京上大學的姜堰小夥兒孫文軒剛上大一時就驚奇地發現,宿舍裡好幾位來自鹽城、揚州的同學都和他一樣,把“睡覺”稱為“上蘇州”,“看來這個俗語流傳很廣,但我們都不知道‘睡覺’為何能與‘蘇州’聯繫起來,家裡的老人也無法解答。”孫文軒一直對這個語言現象感到費解。 這個俗語在蘇中、蘇北地區普遍存在,在蘇北某些地方,甚至還有老人將睡覺稱為“上虎丘”。

​“上蘇州”為何是“睡覺”,這句江蘇俗語隱藏著六百年前的塵封往事

在揚州、鹽城、淮安等地的鄉土記憶中,“蘇州”是耐人尋味的文化印記,很多家族流傳至今的家譜族譜中明確記載先祖來自“天堂”蘇州。對此有過研究的揚州學者黃繼林進行了梳理,在很多蘇北蘇中地區的家譜中均發現了“由蘇州遷來”的線索。

​“上蘇州”為何是“睡覺”,這句江蘇俗語隱藏著六百年前的塵封往事

黃繼林舉例說,收藏於施耐庵紀念館的清朝咸豐年間《施氏族譜》中說:“吾興氏族,蘇遷為多,白駒場施氏耐庵先生於洪武初由蘇遷興化……”;鄭板橋家族《書帶草堂昭陽鄭氏家譜》載,始祖鄭重一於明洪武年間自蘇州遷來興化;寶應《朱氏家乘》載,朱氏原居蘇州,洪武初年由蘇州遷寶應:夏兆《泰縣氏族略》載:“吾邑氏族由蘇遷泰者十之八九”…… 在民間傳說中,幾百年來很多家族口耳相傳對蘇州的記憶。淮安地區的朱氏家族傳說,他們是明洪武年間整族“奉旨”遷來,其中有一支乘坐的是“包鐵頭大船”,後來,生活在漣水、淮陰等地的這一支後裔就自稱為“鐵船頭朱”;民國《泗陽縣誌》載,元末明初,由江南遷來翁、朱、盧、吳等25個氏族,其中由蘇州遷來的就有21族。

​“上蘇州”為何是“睡覺”,這句江蘇俗語隱藏著六百年前的塵封往事

在泰州方言中也能找到蘇州吳語的痕跡。民國時期《泰縣誌》舉出一個有趣的例子,當地流傳一首民謠“楊家莊上失了火,大的小的跟了我”,“泰縣方言‘我’字讀成鼻音,若‘引’,則明洪武遷蘇民於泰以後轉變而成之音也。” 北京大學教授吳必虎認為,蘇州移民帶來的吳語,在蘇北平原產生的最大影響就發生在三泰地區和興化一帶,當地方言至今仍保留許多與吳語相近或相同的語彙、語音特點。此外,江淮方言與吳語都有入聲,而北方話則沒有入聲,可以想象,蘇州移民使吳語的影響深入蘇北地區,將淮河一線的入聲線明顯北移。

​“上蘇州”為何是“睡覺”,這句江蘇俗語隱藏著六百年前的塵封往事

“洪武趕散”,江南人遷往江北

不論是口頭俗語裡的“上蘇州”,家乘譜牒中的“蘇遷”,還是方言中的入聲,在蘇中蘇北很多地區,“蘇州”的印記俯拾皆是。 “‘上蘇州’這句話最早出自明代初年來自蘇州的移民,他們的遷徙是被迫的,現實中再也無法回到堪稱‘人間天堂’的故鄉,只能希冀入睡後能夢迴故土,得到一絲慰藉,因而將睡覺稱為‘上蘇州’、‘到蘇州’。”著有《大明帝國:從南京到北京》等暢銷明史著作的學者、編審馬渭源說。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王朝,不久就將江南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五府的大量居民遷徙到人煙稀少的江淮地區,史稱“洪武趕散”。

​“上蘇州”為何是“睡覺”,這句江蘇俗語隱藏著六百年前的塵封往事

馬渭源介紹,當時將江南蘇州、松江等地狹人稠、物產豐富的地區稱為“狹鄉”;地廣人稀、荒蕪貧瘠、此前遭到戰爭嚴重破壞的江淮地區稱為“寬鄉”。為了發展經濟,恢復生產,朱元璋強令將“狹鄉”之民遷徙到“寬鄉”。移民的對象主要是兩種人,一類是“狹鄉”的無地之民,政府發給耕牛、種子和糧食等,幫助他們遷徙;另一類人是佔有大量田產的江南“豪強富民”,“這種遷徙帶有一定政治色彩,這些人過去或明或暗地支持過朱元璋的敵對勢力張士誠或方國珍,他們盤踞當地,是明帝國長治久安的心腹之患。朱元璋強行將他們遷走,以緩和‘狹鄉’地區的人地矛盾和社會矛盾。

大量的江南移民告別故土,來到陌生的江北地區,也有很多被遷往臨濠、鳳陽等地,生活在無錫的元代著名畫家倪瓚就隨著移民隊伍被強行送往了朱元璋的老家鳳陽。黃繼林估算,洪武二十六年(1393)揚州府74萬人口之中,民籍移民及其後裔竟有50萬人之多。

​“上蘇州”為何是“睡覺”,這句江蘇俗語隱藏著六百年前的塵封往事

在民間,則普遍傳說“洪武趕散”的主要原因是朱元璋為了報復江南富戶。民國年間《鹽城縣誌》所引的凌蘭蓀《淩氏譜》載:”元末張士誠據有吳門,明主百計不能下,及士誠兵敗身虜,明主積怒,遂驅逐蘇民實淮揚兩郡。”有些家族攝於封建統治者的淫威,用傳說來隱晦地解釋移民的原因。在漣水、淮陰等地流傳“紅蠅趕散”的傳說:明代初年蘇州閶門出現很多紅頭蒼蠅,見人就叮,百姓紛紛舉族逃到江北避難。

​“上蘇州”為何是“睡覺”,這句江蘇俗語隱藏著六百年前的塵封往事

馬渭源說,明史學界普遍認為,洪武初年從江南向江北移民,絕不僅僅出於”報復”和“懲罰”的目的,更深層次原因是為了充實人口,恢復經濟。吃苦耐勞的江南移民對於蘇北平原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任大椿、鄭板橋等明清時代生於江北的文化名人都是蘇州移民的後代。

600多年了,他們忘不掉“閶門”

據吳必虎教授的研究,明初蘇州移民最初集中於揚州、泰州、興化等地,然後向鹽城、淮安、寶應、漣水、高郵等地擴散,在泗陽、灌雲、東海、響水、連雲港、濱海、東臺等地也有分佈。著名歷史地理學者葛劍雄教授認為,蘇北地區明初蘇州移民分佈的北界在今連雲港、邳州市、徐州市一線,但較為偏南的南通等地卻沒有發現蘇州移民的蹤影。 吳必虎認為,明初之後也有零星的江南移民遷居蘇北,一直延續到清代。明代,隨著蘇北濱海平原的日見伸展,已來到江北的蘇州移民還出現了向東發展的再遷徙趨勢。

​“上蘇州”為何是“睡覺”,這句江蘇俗語隱藏著六百年前的塵封往事

“我們老家在蘇州閶門……”很多蘇州移民後代不約而同地確指祖先來自閶門,類似的記載在家譜族譜地記載中也比比皆是。比如,寶應《喬氏家譜》載,喬氏始祖由山西襄陵遷蘇州閶門外,明初自蘇州遷寶應。 可以想見的是,數量極其龐大的蘇州移民不可能都是閶門人,為何“閶門”會成為蘇州移民忘不掉的“故土印記”呢?這很可能與閶門地理位置有關。位於蘇州城西北的閶門緊鄰著京杭大運河,是由水路出蘇州向北而去的唯一水道所在地。學者在蘇北地區調查時發現,很多移民後裔都說祖先當年由水路而來,甚至還保留有正月初二祭船神的習俗。

​“上蘇州”為何是“睡覺”,這句江蘇俗語隱藏著六百年前的塵封往事

黃繼林等學者認為,閶門是當年江南移民的集中地,不單單是蘇州府,其他江南地區前往江北的移民也集中於此。明代初年,閶門附近的驛站設置有專門的機構,辦理和移民相關的事務。而閶門周邊的寒山寺等寺廟則是移民們的暫時安置之地。葛劍雄則認為,年深日久,很多江南移民無法真正瞭解自己的來歷,只能統一以“蘇州閶門”為原籍。

​“上蘇州”為何是“睡覺”,這句江蘇俗語隱藏著六百年前的塵封往事

和山西洪洞大槐樹、福建寧化石壁村、廣東南雄珠璣巷、湖北麻城孝感鄉一樣,閶門是明代移民記憶中無法抹去的朝宗聖地之一。在今天的蘇州閶門外沙盆潭,樹立著一座“閶門尋根紀念地紀念碑”,上面的碑文依然感動著今天的人們:“江南移民多自此出發,沿運河北上,從此別夢依稀,故土難忘,口耳相傳,或見諸文獻者,皆以閶門為記認。”常有蘇州移民的後代來到這裡,尋訪六百多年前祖先在這裡留下的印記。

​“上蘇州”為何是“睡覺”,這句江蘇俗語隱藏著六百年前的塵封往事

交匯點記者 於鋒

​“上蘇州”為何是“睡覺”,這句江蘇俗語隱藏著六百年前的塵封往事​“上蘇州”為何是“睡覺”,這句江蘇俗語隱藏著六百年前的塵封往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