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一貶再貶,於淒涼中寫下一首詩,卻將豁達寫到了極致'

"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成就。而閱讀蘇軾的文學作品,就必須要了解他融合了儒、釋、道三教思想,最終在被貶經歷中形成的豁達心態。它可以說是蘇軾大部分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

"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成就。而閱讀蘇軾的文學作品,就必須要了解他融合了儒、釋、道三教思想,最終在被貶經歷中形成的豁達心態。它可以說是蘇軾大部分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

他被一貶再貶,於淒涼中寫下一首詩,卻將豁達寫到了極致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主張變法的新黨走上歷史舞臺,包括蘇軾在內的元祐舊臣遭受打壓。蘇軾先後被貶到廣東英州、廣西寧遠軍、廣東惠州。蘇軾在赴惠州途中,乘船入贛江,經過江西萬安縣的惶恐灘時,寫下了一首詩《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這首詩便將蘇軾的豁達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成就。而閱讀蘇軾的文學作品,就必須要了解他融合了儒、釋、道三教思想,最終在被貶經歷中形成的豁達心態。它可以說是蘇軾大部分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

他被一貶再貶,於淒涼中寫下一首詩,卻將豁達寫到了極致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主張變法的新黨走上歷史舞臺,包括蘇軾在內的元祐舊臣遭受打壓。蘇軾先後被貶到廣東英州、廣西寧遠軍、廣東惠州。蘇軾在赴惠州途中,乘船入贛江,經過江西萬安縣的惶恐灘時,寫下了一首詩《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這首詩便將蘇軾的豁達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被一貶再貶,於淒涼中寫下一首詩,卻將豁達寫到了極致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是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看,前四句主要是寫蘇軾被一貶再貶後,所面臨的淒涼處境和仕途的險惡。後四句則主寫蘇軾豁達的胸襟,以及蘇軾詼諧和幽默的一面。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蘇軾的這首《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七千裡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

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

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成就。而閱讀蘇軾的文學作品,就必須要了解他融合了儒、釋、道三教思想,最終在被貶經歷中形成的豁達心態。它可以說是蘇軾大部分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

他被一貶再貶,於淒涼中寫下一首詩,卻將豁達寫到了極致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主張變法的新黨走上歷史舞臺,包括蘇軾在內的元祐舊臣遭受打壓。蘇軾先後被貶到廣東英州、廣西寧遠軍、廣東惠州。蘇軾在赴惠州途中,乘船入贛江,經過江西萬安縣的惶恐灘時,寫下了一首詩《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這首詩便將蘇軾的豁達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被一貶再貶,於淒涼中寫下一首詩,卻將豁達寫到了極致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是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看,前四句主要是寫蘇軾被一貶再貶後,所面臨的淒涼處境和仕途的險惡。後四句則主寫蘇軾豁達的胸襟,以及蘇軾詼諧和幽默的一面。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蘇軾的這首《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七千裡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

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

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他被一貶再貶,於淒涼中寫下一首詩,卻將豁達寫到了極致

首聯“七千裡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意思是說,在遠離京都七千裡外的惶恐灘上,詩人彷彿像一葉小舟,隨時都有沉沒的危險。無疑這兩句詩,將蘇軾晚年被貶謫的淒涼處境,生動地表現了出來。“二毛人”,指黑白頭髮兼雜的老年人。“七千裡外”和“十八灘頭”、“二毛人”和“一葉身”,形成的強烈對比,主要是為了烘托淒涼的處境。

頷聯“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即故鄉的山水,讓我在這裡憂思成夢。地名叫惶恐灘,更是讓我倍感憂傷。諧音雙關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僅讓它饒有趣味,還讓蘇軾內心的情感變得細膩起來,具有令人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或許後來文天祥的“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便是受蘇軾這裡所啟發。

"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成就。而閱讀蘇軾的文學作品,就必須要了解他融合了儒、釋、道三教思想,最終在被貶經歷中形成的豁達心態。它可以說是蘇軾大部分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

他被一貶再貶,於淒涼中寫下一首詩,卻將豁達寫到了極致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主張變法的新黨走上歷史舞臺,包括蘇軾在內的元祐舊臣遭受打壓。蘇軾先後被貶到廣東英州、廣西寧遠軍、廣東惠州。蘇軾在赴惠州途中,乘船入贛江,經過江西萬安縣的惶恐灘時,寫下了一首詩《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這首詩便將蘇軾的豁達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被一貶再貶,於淒涼中寫下一首詩,卻將豁達寫到了極致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是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看,前四句主要是寫蘇軾被一貶再貶後,所面臨的淒涼處境和仕途的險惡。後四句則主寫蘇軾豁達的胸襟,以及蘇軾詼諧和幽默的一面。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蘇軾的這首《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七千裡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

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

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他被一貶再貶,於淒涼中寫下一首詩,卻將豁達寫到了極致

首聯“七千裡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意思是說,在遠離京都七千裡外的惶恐灘上,詩人彷彿像一葉小舟,隨時都有沉沒的危險。無疑這兩句詩,將蘇軾晚年被貶謫的淒涼處境,生動地表現了出來。“二毛人”,指黑白頭髮兼雜的老年人。“七千裡外”和“十八灘頭”、“二毛人”和“一葉身”,形成的強烈對比,主要是為了烘托淒涼的處境。

頷聯“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即故鄉的山水,讓我在這裡憂思成夢。地名叫惶恐灘,更是讓我倍感憂傷。諧音雙關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僅讓它饒有趣味,還讓蘇軾內心的情感變得細膩起來,具有令人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或許後來文天祥的“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便是受蘇軾這裡所啟發。

他被一貶再貶,於淒涼中寫下一首詩,卻將豁達寫到了極致

頸聯“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是對行船的情境描寫。意思是說,船帆受到風吹後,便如大腹鼓起,雨水暴漲後,也沒有了水流石上的波紋。從這兩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軾的心態發生了轉變,沒有了前面的淒涼,反而有了順風行舟觀賞美景的快意。其意境則恰似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尾聯“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即我應該去為官府充當水手,這一生經歷的風浪實在太多太多,豈止是知道幾個渡口而已。言下之意,這官船要走的路蘇軾早以嫻熟在心,還需要向誰去問路?字裡行間,它透露出的是蘇軾的蔑視與嘲笑,可謂嬉怒笑罵皆成詩。

"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成就。而閱讀蘇軾的文學作品,就必須要了解他融合了儒、釋、道三教思想,最終在被貶經歷中形成的豁達心態。它可以說是蘇軾大部分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

他被一貶再貶,於淒涼中寫下一首詩,卻將豁達寫到了極致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主張變法的新黨走上歷史舞臺,包括蘇軾在內的元祐舊臣遭受打壓。蘇軾先後被貶到廣東英州、廣西寧遠軍、廣東惠州。蘇軾在赴惠州途中,乘船入贛江,經過江西萬安縣的惶恐灘時,寫下了一首詩《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這首詩便將蘇軾的豁達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被一貶再貶,於淒涼中寫下一首詩,卻將豁達寫到了極致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是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看,前四句主要是寫蘇軾被一貶再貶後,所面臨的淒涼處境和仕途的險惡。後四句則主寫蘇軾豁達的胸襟,以及蘇軾詼諧和幽默的一面。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蘇軾的這首《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七千裡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

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

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他被一貶再貶,於淒涼中寫下一首詩,卻將豁達寫到了極致

首聯“七千裡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意思是說,在遠離京都七千裡外的惶恐灘上,詩人彷彿像一葉小舟,隨時都有沉沒的危險。無疑這兩句詩,將蘇軾晚年被貶謫的淒涼處境,生動地表現了出來。“二毛人”,指黑白頭髮兼雜的老年人。“七千裡外”和“十八灘頭”、“二毛人”和“一葉身”,形成的強烈對比,主要是為了烘托淒涼的處境。

頷聯“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即故鄉的山水,讓我在這裡憂思成夢。地名叫惶恐灘,更是讓我倍感憂傷。諧音雙關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僅讓它饒有趣味,還讓蘇軾內心的情感變得細膩起來,具有令人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或許後來文天祥的“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便是受蘇軾這裡所啟發。

他被一貶再貶,於淒涼中寫下一首詩,卻將豁達寫到了極致

頸聯“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是對行船的情境描寫。意思是說,船帆受到風吹後,便如大腹鼓起,雨水暴漲後,也沒有了水流石上的波紋。從這兩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軾的心態發生了轉變,沒有了前面的淒涼,反而有了順風行舟觀賞美景的快意。其意境則恰似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尾聯“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即我應該去為官府充當水手,這一生經歷的風浪實在太多太多,豈止是知道幾個渡口而已。言下之意,這官船要走的路蘇軾早以嫻熟在心,還需要向誰去問路?字裡行間,它透露出的是蘇軾的蔑視與嘲笑,可謂嬉怒笑罵皆成詩。

他被一貶再貶,於淒涼中寫下一首詩,卻將豁達寫到了極致

綜觀蘇軾的這首詩,從淒涼轉為豪放,從沉重轉為輕快,它是對蘇軾豁達胸襟的體現。總的來說,蘇軾這首詩,將豁達寫到了極致。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