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與張先同遊西湖,寫下了一首清新可人的江城子,雋永非常

蘇軾 張先 西湖 王安石 越南箏 音樂 杭州 錢起 白鷺 詩詞曲精品庫 2019-07-06

熙寧四年,蘇軾因為上書談論王安石新法的弊端,得罪了王安石,於是王安石便使人蒐羅“證據”在皇帝面前“彈劾”蘇軾,不得已,蘇軾自請外調,於是他來到了杭州,成為了杭州通判。

蘇軾與張先同遊西湖,寫下了一首清新可人的江城子,雋永非常

熙寧五年到熙寧七年,蘇軾一直在杭州通判的任上,當時蘇軾曾經和已經年過八十的張先(就是那位寫下了“雲破月來花弄影”這一名句的張三影)同遊西湖。在遊覽途中,詩酒唱和,並突然聽到了“彈箏”聲。在這期間,蘇軾寫下了一首著名的《江城子》。詞如下:

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蘇軾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上片頭三句寫周邊的美麗景色,為我們營造出了一幅美麗的背景圖畫,而蘇軾等人,便是畫中的人物。接著寫水面的荷花,“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此處似乎還有一語雙關之意,既是寫花,又是寫彈箏的美人。

蘇軾與張先同遊西湖,寫下了一首清新可人的江城子,雋永非常

這麼說是有根據的,據《墨莊漫錄》記載,這位彈箏的美人年不過三十有餘,而且“風韻嫻雅,綽有態度”,蘇軾在這裡如此比喻,算得上十分準確。除此之外,似乎作者和張先二人,也進入了比喻之中,即“何處飛來雙白鷺”,傾慕彈箏人的美麗之情,便躍然紙上了。

下片開始寫音樂。作者是從聽客的角度來寫的,他們聽到這樂曲哀傷不可聞,讓人聽後心裡甚覺悽苦。進而更進一步渲染這樂曲的哀愁,已經到了周邊自然都為之落淚的地步了:“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煙霧為之收散,雲朵為之飄轉,這麼哀傷的音樂,似乎人間難有,所以東坡才感嘆,這樣的哀樂好像是娥皇、女英(湘靈)才能彈奏出來的吧!

蘇軾與張先同遊西湖,寫下了一首清新可人的江城子,雋永非常

結拍三句,作者給人以無限的想象。這哀傷的音樂奏完,彈箏人便飄然而去,彷彿只留下周邊的青山,佇立湖邊,也在為這哀曲而傷感。其實這裡是化用了唐代詩人錢起的名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在東坡筆下,妥帖自然,不著痕跡,化為己用,顯得言有盡而意無窮。

整體來說,東坡這首詞,寫自己與張先同遊西湖時的所見所聞,緊緊扣住“時聞彈箏”這一際遇,為我們描繪了彈箏人的美好以及彈奏之音樂的感人。而在手法上,不僅採用了比喻,而且還以側面進行烘托,將這一切置身於雨後明豔的晚霞和湖光山色之中,人與景與音樂相映成趣,讀來清新可愛,雋永非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