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悲涼的詩,如果不告訴你作者,你能讀出來是誰寫的嗎?

春風和煦,楊柳依依,桃李爭芳,海棠吐豔……然而這些在詩人眼裡都太過世俗,詩人的目光穿過百花叢,看到一株寂寞盛開的梨花。在詩人看來,梨花既不像“顛狂柳絮隨風去”,也不像“輕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與自己又是何其相似。

這首悲涼的詩,如果不告訴你作者,你能讀出來是誰寫的嗎?

公元1056年,詩人跟隨父親、弟弟一起參加進士考試,受到恩師歐陽修的熱情獎掖,自己一時間名滿天下,本以為自此就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不曾想轉眼已是北宋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此時詩人已經四十一歲了,歷了眾多的家庭變故,母親、妻子、父親相繼辭世。在政治上,因為王安石變法而引起的新舊黨爭,自己離開朝廷,帶著淡淡的憂愁,在地方為官。密州任滿,將赴徐州,詩人不禁感嘆:流年似水,韶光易逝,不知何時才能重回朝堂,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這首悲涼的詩,如果不告訴你作者,你能讀出來是誰寫的嗎?

想到此,詩人不免傷感。於是詩人自己和那株梨花融為了一體:

《東欄梨花》

宋·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沒錯,這首詩出自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筆下。只是蘇軾的詩,一向以豪放著稱,像這樣悲涼的很是少見。

這首悲涼的詩,如果不告訴你作者,你能讀出來是誰寫的嗎?

《東欄梨花》是一首感傷的詩,詩人因為梨花盛開而感嘆時光的流逝。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發了詩人淡看人生、從失意中得到解脫的思想,寄予了詩人自己清正坦蕩的風骨。

首句以“淡白”狀梨花,以深青狀柳葉,以柳青襯梨白,可謂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這一對比,景色立刻就鮮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動態描寫:滿城飛舞的柳絮,真是“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同時柳絮寫出梨花盛開的季節,春意之濃,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來。

這首悲涼的詩,如果不告訴你作者,你能讀出來是誰寫的嗎?

前兩句以一青二白,突出了梨花的特點。它不妖豔,也不輕狂的神態,又在第三句“一株雪”裡再次賦予梨花以神韻,並把詠梨花與自詠結合了起來。其實,這“一株雪”正是詩人自己的化身。因為蘇軾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潔白,坦蕩如砥。

詩人還用了“人生看得幾清明”來加以側面烘托梨花之“清明”。作者惆悵的站在東欄旁,梨樹上滿是白色的梨花,同時柳絮在飄,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變成了“一株雪”,寫的是悽清惆悵的意境,最後一句,人生看得幾清明,人生能有幾次清明,這是補足前句“惆悵”的內容,更增添悲涼的氣氛。

這首悲涼的詩,如果不告訴你作者,你能讀出來是誰寫的嗎?

詩的最後兩句化用了唐代詩人杜牧的《初冬夜飲》“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杆”。杜牧的詩說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蘇軾的詩感慨的是人生的短促,更加悲涼。

這首悲涼的詩,如果不告訴你作者,你能讀出來是誰寫的嗎?

這麼悲涼的一首詩,如果不告訴你作者,你能讀出來是誰寫的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