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眼中無是非,便是自在人


蘇軾:眼中無是非,便是自在人

作者:洞見Neo

眼中無是非,便是自在人。

古語有云: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人世間的諸多煩惱,有時就在說與不說之上。

一個人管住嘴,便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縱觀蘇軾的一生,恰恰印證了這句話。

01

  • 逢人不誇耀自己的能力。

明朝大思想家呂坤曾言,古今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心平氣和、沉穩謙遜之人。

他叮囑世人要牢記“三忌”:“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蘇軾自小便有“神童”之稱,十幾歲的時候,已遍覽諸子百家,20歲考取進士,為“百年第一”。

年紀輕輕便取得驚人的成就,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

於是經常出席各種詩文唱和的場合,逢人便彰顯自己的才華。

他自詡知識淵博,才智過人,認為按自己現在的水平,可以稱得上“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了。

於是大筆一揮,在經常接待客人的書房門上,寫下一副對聯:

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

一日,一位長者登門拜訪。

當老人被人帶到書房,看了書房門上的對聯時,不由得微微一笑,然後,從袖筒中拿出一本書來,十分謙恭地向蘇軾求教。

蘇軾打開一看,是一本古書,不要說自己從沒有讀過,就連裡邊的字,也有許多不認識。他不得不面紅耳赤地低下了頭。

那位姓朱的老人見狀,便笑著說:“天下那麼多書,也許有公子沒見到過的,我再去請教別人吧,就不難為你了。”

蘇軾聽了,頓時如芒在背,羞愧得無地自容。

待把老人送走後,他快步回到書房門口,將那副對聯撕得粉碎,然後回到屋中,又重寫了一副,貼在書房的門上:

發憤識遍天下字,

立志讀盡人間書。

從此以後,我們再也沒有見過那個驕傲自滿的少年,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生謙恭、學無止境的大文豪。

《道德經》中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眼裡只有自己優點的人,就看不到別人的優點;自以為是的人,就聽不進別人的話。

越是厲害的人物,越懂得低調,把世界放大,把自己變小,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只有以永遠以學習的心態,不斷學習,才能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蘇軾:眼中無是非,便是自在人

02

  • 逢人不議論他人的是非。

蘇軾曾經留下這樣一首詩:

高山石廣金銀少,

世上人稠君子稀。

相交不必盡言語,

恐落人間惹是非。

在職場上,蘇軾是一個仗義執言的火爆性格,但是在生活中,他永遠是一副溫文爾雅的君子秉性。

公元1100年,蘇軾結束了自己半生的貶謫生涯,有傳聞他將北上入朝為相。

於是,一路受到熱情款待,有的是他朋友,有的是慕名而來。

或許有意,或許無意,蘇軾一路走來聽得最多的就是他的“老朋友”章惇的消息。

因為得罪了新皇帝,這位直接害他在外流浪多年的老友兼政敵,現在走上了他的老路,被貶他鄉。

在很多人的眼中,這理應是蘇軾“報仇”的好機會。

但是,蘇軾始終沉默。

章惇之子因害怕其父曾經對蘇軾的迫害甚多,而受蘇軾打擊報復,特意寫了一封長信給蘇軾,請求他的寬恕。

關於章惇的孰是孰非,蘇軾隻字不提,只叮囑他好好照顧年邁的父親,多備些“家常用藥”。

蘇軾還給病中的章惇寄去一些藥方,囑其多多保重自己。

《警世通言》中有一首短詩:

廣知世事休開口,

縱是人前只點頭。

假若連頭也不點,

也無煩惱也無愁。

人或多或少都有愛講閒話的毛病,不少人熱衷於把別人的隱私當做自己的談資,卻忘了禍從口出。

宋代文人捲入黨爭的非常多,很多人常常背後借私德攻擊政敵,唯獨蘇軾就事論事,從不議論個人的是非。

難怪乎,在朝堂上和蘇軾爭鋒相對,不肯退讓的王安石,會在蘇軾深陷“烏臺詩案”,被人陷害的時候,為他據理力爭。

《六祖壇經》有言:“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人生真正的修行,眼睛不會緊盯世間別人的過失,而是看到別人的過錯反觀自己的言行。

這樣的人,即使是非加身,也終會化險為夷。

蘇軾:眼中無是非,便是自在人

03

  • 逢人不抱怨生活的委屈。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的序言中寫道:

“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的確,蘇軾的一生顛沛流離,橫跨了大半個中國。

但是出現在我們腦海中的永遠是一個笑口常開的模樣。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蘇軾的官職一貶再貶,從地處偏僻的黃州,一直到天之涯海之角的海南。

那時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這位曾經縱橫京師的大才子,默默無聞地在田間勞作。

生活上的艱辛暫且不論,心理上的落差也足以摧毀一個人的精神意志了。

被政敵打壓,被朋友陷害,連吃個飯都差點付不起錢......

生活中有太多的委屈不足為外人道,但是他總能自得其樂。

看到地上冒出麥苗,他會歡喜的像個孩子;

沒有了玉盤珍饈,一盤“東坡肉”就足以讓他大飽口福;

離開了高高在上的廟堂,他可以把整個江湖變成自己的書房......

蘇軾晚年被流放到“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的南海,幾乎沒人相信他能生還。

然而65歲的東坡老人不僅活著渡海而歸,還創作了大量的詩文著作,為他的人生添加了最輝煌的一筆。

最後,連蘇軾自己也頗為得意地說道:“問翁大庚嶺上住,曾見南遷幾個回?”

人間的是是非非,生活的萬般委屈,被他一股腦地活成了機緣。

曾國藩說:“牢騷太甚者,其後必多抑塞。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之理然也。”

牢騷太重的人,今後的路一定不好走,因為他不會反思自己,不會改進和提升,失敗在所難免。

成熟的人,懂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夠了。

沒有一種生活是不委屈的,你只需認真做好自己,一切自有安排。

人生暮年,有人曾向蘇軾請教長壽良方,他笑而不語,提筆寫下四句話:

無事以當貴。

早寢以當富。

安步以當車。

晚食以當肉。

人世間的是是非非,都是俗世的見解。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為是非所累。

就像《菜根譚》中說的那樣: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間煙霞俱足;會景不在遠,蓬窗竹屋下風月自賒。”

眼中無是非,便是自在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