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寒食帖》藝術特色全面賞析——帶你感受“神”作的美妙

歷史上有“天下十大行書”一說,而且現在網絡上也炒的很凶,雖然排名遭人質疑,但其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排名第三的蘇軾《寒食帖》。

《寒食帖》究竟好在哪?如何欣賞《寒食帖》?想必這是絕大多人想知道的答案,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

蘇軾《寒食帖》藝術特色全面賞析——帶你感受“神”作的美妙

一、《寒食帖》的背景

蘇軾由於政治上的迫害,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調離京師,後又歷經烏臺詩案,不久被貶到黃州,來到黃州的第三年,到寒食節的時候(清明節),蘇軾看著自己屋簡陋的房屋,再想想自己被貶不受重視的遭遇,心生感慨,窮途末路,於是提筆寫出著名的《黃州寒食詩帖》。

此作品是蘇軾隨手即興創作,沒有正式的落款和印章,如顏真卿《祭侄文稿》一樣,都是有感而發的草稿。

蘇軾《寒食帖》藝術特色全面賞析——帶你感受“神”作的美妙

二、《寒食帖》詩文賞析

01 第一首原文: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

白話翻譯:自我來到黃州(今湖北黃岡)已經有三年了,年年都盼著春天能留住,但時間總是不待人。看到今年連綿不斷的雨和蕭瑟深秋的光景,心生悲涼之感。在屋裡,我突然想到了海棠花(用高潔的海棠花比喻自己),海棠的花瓣隨著今日的風雨散落在汙泥裡。在不知不覺中,時間偷走了海棠的美麗。我現在就像生病的少年,病好了,鬚髮也白了。

註釋: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引用莊子典故,莊子說:“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就是有人把船藏在山谷當中,可是夜半忽然發現船不見了,因為潮水一直漲一直漲把船給帶走了。莊子的意思是,把東西帶走的是時間,沒有一個東西比時間更厲害,它會把所有的東西偷走。

解讀:第一首中,反覆在感嘆歲月不留人,自己的一腔抱負在時間這一把殺豬刀下慢慢被磨滅了,看不到希望。“苦雨”和“秋蕭瑟”這樣悲涼的景象讓蘇軾觸景生情,覺得自己就像海棠花一樣,在這樣惡劣的政治環境下,不知不覺中顏色凋零,儘管自己心中極力想留住青春歲月,想施展抱負,可現實如此,就算自己等到東山再起的時候,自己也是鬢已花白了。

蘇軾《寒食帖》藝術特色全面賞析——帶你感受“神”作的美妙

02 第二首原文: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白話翻譯:近來,雨下的很大,春水都要快淹沒我的房屋了。我的房屋如同漁舟,像流淌在江河裡、雲霧裡。空蕩蕩的廚房裡只剩下這一點越冬的素菜,破灶裡燒著溼漉漉的蘆葦。哪裡知道今天是寒食節,只看到烏鴉叼著冥幣。京師皇宮與我隔著九重千里,祖宗墳墓與我相距萬里。也學起阮籍痛哭窮途,自知死灰是吹不起來的。

註釋:也擬哭塗窮。引用《魏氏春秋》說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經路,車跡所窮,輒痛哭而反。”意思是阮籍窮途末路,抱頭痛哭,意即政治官場的末路。

解讀:第二首中,強調自己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無法東山再起的地步了。仕途的囧境就像屋外的大雨,我就像這座破屋遊蕩在世間。現在窮的只剩下越冬的蔬菜,沒有吃的,還天真地想著用溼漉漉的木柴生火,這些都是痴心妄想。看著遙遠的、心中嚮往的京師和眷念的故土,心中痛哭不已,因為自己現在無法回去,蘇軾看不到希望,有的只是無盡的哀嘆和憂傷。

可以說,這兩首寒食詩充滿著無限的哀嘆,哀嘆自己窮途末路和迷茫人生。

蘇軾《寒食帖》藝術特色全面賞析——帶你感受“神”作的美妙

三、《寒食帖》書法賞析

《寒食帖》是蘇軾的最經典的作品,是無意之作,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至於是否為過譽,這就是仁者見仁的事情了,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寒食帖》確實是千古神作之一。

其“神”在哪?想必大家都很好奇。

01 紮實的書寫功夫

古代書家由於從小就開始寫毛筆字,基本功不再話下,對筆鋒的控制能力絕對是一流的,不管是藏鋒、露鋒、中鋒、側鋒、絞轉、翻筆等用筆技巧都是很熟練的,這裡我們就不必細說,因為這是流傳下來的名作中最基本的要求。

蘇軾《寒食帖》藝術特色全面賞析——帶你感受“神”作的美妙

02 寬扁的風格創新

眾所周知,蘇軾在宋代書壇中之所以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他的風格很有關係,蘇軾的字體基本是寬扁的結體,整體這是左低右高、左舒右密,並且點畫多肥粗豐腴,這是字形上的創新,黃庭堅笑言其為“石壓蛤蟆”,雖然這是玩笑話的口語,但仍然很貼切,蛤蟆身體也是寬扁偏胖的體型,與蘇軾極為相似,筆者覺得,其中的“石”也可以理解為蘇軾在政治上受到的迫害,其寬扁的字形與內心理想的壓迫似乎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真可謂“字如其人”。

03 跌宕起伏的節奏變化

從古至今書法都忌諱書寫沒有變化,一直都在強調勿用端正死板的書寫方式,“變化豐富”一直是書寫的準則。

寒食帖不論筆法、結構、章法,其節奏都是跌宕起伏、極具變化的

跌宕起伏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小之變

下圖中的相鄰幾個字大小反差特別大。

蘇軾《寒食帖》藝術特色全面賞析——帶你感受“神”作的美妙

(2)正欹之變

蘇軾的字有的較正,有的很斜,正欹交替變化,較為頻繁。

蘇軾《寒食帖》藝術特色全面賞析——帶你感受“神”作的美妙

(3)疏密、粗細之變

疏密、粗細的變化往往是同步的,疏密變化較大的地方往往粗細變化也較大。

蘇軾《寒食帖》藝術特色全面賞析——帶你感受“神”作的美妙

(4)布白之變

如下圖所示,在空間布白上,行距(橫向距離)是不一樣,有的大有的小,並且整行的邊線也不一樣,有的整齊,有的傾斜,而字與字之間的距離(縱向距離)變化也極大。

蘇軾《寒食帖》藝術特色全面賞析——帶你感受“神”作的美妙

(5)長扁對比

蘇軾的字大部分都是寬扁的,且《寒食帖》很多字距都壓的非常近,但“年”、“中”、“葦”、“紙”等字都寫的非常長,“月”、“負”、“寒”等瘦長的字也不在少數,這都加強了《寒食帖》長短的對比,增強了節奏感。

蘇軾《寒食帖》藝術特色全面賞析——帶你感受“神”作的美妙

這些變化都是《寒食帖》跌宕起伏的突出表現。

04 情、文、書三者節奏的高度統一

前三點只不過是優秀書法作品的基本要求而已,情感、詩文、書寫三者節奏的高度統一才是《寒食帖》問鼎神作的決定性因素。“只求變”並不是很難,而“如何變”才是書法最核心、最困難、最精妙的問題。

為了闡述清楚,我們以時間順序來慢慢賞析,切不可急。

(1)前三行,因為文意重在交代時間、地點、背景,節奏較緩,情感也在醞釀之中,故起伏不大。

但中間有個小插曲,就是“年”字的長豎,蘇軾寫的時候拖得很長,似乎倍感黃州的這三年實在太煎熬了,以借這長豎來釋放自己內心的苦悶。

(2)第四、五行,節奏開始有點起伏,字形變大,行筆加速,情緒也在此爆發,蘇軾自比“海棠”,輝煌和燦爛是那麼短暫,最終仍是“泥汙燕支雪”,凋敗在汙泥之中。

(3)第六、七行,節奏歸於平靜,蘇軾被迫無奈,屈服於現實,似乎蘇軾在苦悶之中多了幾分平靜,“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是對自己的自嘲。

(4)第八、九、十行,比起前文,節奏又一次起伏,這一次起伏書寫節奏明顯有變,行距縮小,字距壓小,與前文相比,字形變粗變大,這一切都為後文的大高潮做鋪墊。

蘇軾《寒食帖》藝術特色全面賞析——帶你感受“神”作的美妙

(5)第十一行,“破灶燒溼葦”,到達了節奏的高潮,以“破灶”二字為全文力度的爆發點,也是情緒的爆發點,意在點明自己現在的處境,破敗不堪。

(6)第十二、十三、十四行,稍有平靜,這是強烈情緒爆發後的小平靜,而小平靜中也有高潮——“紙”的長豎,屬於“長音”節奏,與“破灶”不同,長豎又再一次將內心苦悶的心情“拖”了出來,而“紙”正好代表冥紙,是內心長長的哀嘆。

(7)第十五行,又是一次大高潮,與“破灶”大高潮不同,這次是重、長、急,“哭塗窮死”字形又大又粗,連續幾個字都屬於哀嘆的詞,是讓人心情不好的詞,這些詞剛好是節奏的至高點。

(8)最後的“吹不起”幾個字為全文的收尾,也是節奏的收尾,復歸平靜。

蘇軾《寒食帖》藝術特色全面賞析——帶你感受“神”作的美妙

由此可見,此帖正好把情感、詩文、書寫這三者的節奏高度地統一在一起,成為千古絕唱的神作,這一點才是寒食帖最耐看的地方,也是書法的魅力所在。

看到這裡,您還會看不懂《寒食帖》的美妙之處嗎?如果還沒有感受到它的魅力,您可以回去拿筆試一試,這種節奏變化絕對不是哪個人隨便就能寫出來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