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境內發現的長臂猿化石,距今1000多萬年,是亞洲迄今發現最早的古猿化石之一;在淮河岸邊,5萬年前便有先人臨水而居,稱為“下草灣人文化遺址”。相傳夏、商、週三代,古族徐夷在此生息。公元前113年,泗水王國在此建都,傳五代六王,歷時132年。秦代置下相縣,東晉設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改稱宿遷至今。

在秦漢文化的風雲際會之地,有一片生機勃勃的熱土,那就是被清代皇帝乾隆盛讚為“第一江山春好處”的中國江蘇省宿遷市。這個年輕的城市歷史悠久,境內有江蘇省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下草灣文化遺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英雄——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里,《史記》中說“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下相便為現在的宿遷。

宿遷市位於江蘇北部淮水之陽。春秋時為鍾吾子國,後宿國遷都於此。秦置下相等縣。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封常山憲王少子劉商為泗水王,王都設於凌縣,轄2.5萬多戶11.9萬人,傳五代六王,歷時132年。西漢時廢凌縣設下相。歷經東漢、西晉,至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改下相縣為宿豫縣。南北朝、隋朝仍為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為避代宗李豫之諱,改宿豫縣為宿遷縣。境內先後設懷文縣、潼陽縣、桃源縣和臨淮郡。其後至宋、元、明、清時期各州屢有廢替。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運河以東為宿豫縣,運河西一度屬泗宿縣,今曉店以北到今徐州新沂市新安鎮為宿北縣。

宿遷市位於江蘇北部淮水之陽,歷史悠久。春秋時為鍾吾子國,後宿國遷都於此。

公元前221年(始皇帝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推行郡縣制,置下相縣於今宿遷地,屬泗水郡。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下相(今宿遷)籍的項羽繼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在關中(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帶)起義,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中的傑出領袖。

公元前204年(漢高祖三年)灌嬰破楚至下相縣以東,地入漢,仍置下相縣。

公元9年(新王莽始建元年)設下相縣為從德縣。

公元25年(光武帝建武元年)從德縣復改為下相縣。屬臨淮郡。

公元193年(獻帝初平四年)曹操攻徐州,屠男女數十萬人於下相。泗水為之不流。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置宿預縣,並以宿預縣城作為宿預郡的治所。是時,今宿遷地為下相縣及宿預縣部分轄地。

南北朝

420年(宋武帝永初元年)今宿遷地屬宋。宋廢下相縣、司吾縣、凌縣,其地統歸宿豫縣所轄。

589年(文帝開皇九年)宿預縣屬泗洲,洲的治所設於宿預縣城。

607年(煬帝大業九年)廢泗洲,改置下邳郡,仍以宿預縣城為郡的治所。

762年(代宗寶應元年)為避代宗李豫名諱,宿預縣改名宿遷縣。

806年(憲宗先和元年)以後,宿遷縣改屬徐州。

982年(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宿遷縣屬淮陽軍。軍治所置於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北古邳鎮東)。宿遷縣的境域為有史以來最大。

1223年(寧宗嘉定十六年,金宣宗元光二年)全國廢宿遷縣。地屬邳州。

1262年(理宗景定三年)宋將夏貴向淮河以北奇取徐州、邳州,復立宿遷縣。是年蒙古族人入境,廢宿遷縣地入邳州。

1275年(世祖至元十二年)復立宿遷縣,屬淮安府。

1571年(穆宗隆慶五年)黃河在宿遷縣小河口決口,沉沒漕運船隻800餘艘,淹死漕卒千餘人,損失大米20餘萬石,次年,黃河暴漲,邳州、宿遷縣一帶受災尤甚。

1576年(神宗萬曆四年)黃河水患威脅宿遷縣城,知縣喻文偉遷治所於馬陵山南麓即今宿城鎮一帶。次年,新縣城竣工,並創修第一部《宿遷縣誌》。

1596年(神宗萬曆二十四年)知縣何東風重修《宿遷縣誌》。

1644年(恩宗崇禎十七年)夏曆四月,李自成部將董學禮率部進攻宿遷縣城,被明巡撫路振飛擊退。九月,明督師史可法命部將沈通明駐守白洋河,史可法自宿遷縣城以東,沿黃河南岸構築土壘,抵禦清軍。十月,清軍進佔宿遷縣城。十一月十二日,史可法遣兵收復宿遷縣城。

1645年(世祖順治二年)夏曆五月,清軍在宿遷打敗明副將高佐,宿遷地入清朝。是年,宿遷縣屬江南省淮安府邳州。

1668年(聖祖康熙七年)夏曆元月十七日晚8時前後,宿遷境內地震,自西北而東南地聲如雷,房屋倒塌無數,城牆損壞局部,百姓死傷慘重。致使黃河在蔡家橋決口。自是一二日或三四日一震,餘震達兩個月方止。這是迄今宿遷經歷的最大的一次地震。系受山東郯城~營縣8.50級大地震波及,烈度為9度。

1683年(聖祖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林昆翰修《宿遷縣誌》。

1684年(聖祖康熙二十三年)皇帝第一次南巡,於夏曆十月十八日途經宿遷,十一月初十回鑾經宿遷。諸生張忭等為民請命。冒死呈送“民本”,陳述災情。皇帝準減免宿遷縣賦額三分之一,即銀9800兩,糧3100石。

1686年(聖祖康熙二十五年)河道總督靳輔採取“黃運分立”、“避黃濟運”治水方針,於淮陰縣西仲家莊黃河北岸遙堤和縷堤之間開挖一條河流,經桃源(今泗陽)縣、宿遷縣城東側向北至支河口。至1688年春竣工,命名為“中河”。與支河、皁河接通。從此南北航運通過中運河宿遷段而避開黃河宿遷段。

1689年(聖祖康熙二十八年)皇帝第2次南巡經宿遷。

1699年(聖祖康熙三十八年)皇帝第3次南巡經宿遷。

1703年(聖祖康熙四十二年)皇帝第4次南巡經宿遷。

1705年(聖祖康熙四十四年)皇帝第5次南巡經宿遷。

1706年(聖祖康熙四十五年) 邑人張忭私修《宿遷縣誌》畢。

1707年(聖祖康熙四十六年)皇帝第6次南巡經宿遷。

1751年(高宗乾隆十六年)皇帝第1次南巡經宿遷。

1757年(高宗乾隆二十二年)皇帝第2次南巡經宿遷。

1762年(高宗乾隆二十七年)皇帝第3次南巡經宿遷。

1765年(高宗乾隆三十年)皇帝第4次南巡經宿遷。

1780年(高宗乾隆四十五年)皇帝第5次南巡經宿遷。

1784年(高宗乾隆四十九年)皇帝第6次南巡經宿遷。

1813年(仁宗嘉慶十八年)知縣丁堂續修《宿遷縣誌》。

1822年(宣宗道光二年)知縣華鳳喈建鍾吾書院於縣城北馬陵山麓(今馬陵中學址)。

1874年(穆宗同治十三年)知縣李德溥續修《宿遷縣誌》。

地級宿遷市1996年建市,下轄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城區和宿豫區,總面積8555平方公里,人口529萬。她是江蘇重要和新興的中心城市,也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城市群中一朵豔麗的新葩,作為江蘇、安徽兩省之通衢,宿遷人傑地靈、資源豐富。


宿遷的歷史


在博物館的大廳裡,一座巨幅浮雕記錄了整個宿遷的文明史,從生命聖地,到順山集文化,再到徐夷文明、項王故里、第一江山,這些文明都是這座城市榮耀的時光,是這座城市的歷史脈絡。


宿遷的歷史


第一個展館展館主要講述從遠古時代至夏商周時期的歷史,百萬年前的象牙化石、距今4-5萬年的晚期智人“下草灣人”化石、新石器時期的石器、陶器、骨器和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等,在展櫃裡靜靜的躺著,卻在訴說著上古時期這片土地的繁榮。


宿遷的歷史


宿遷的歷史


在西周時期,宿遷就屬於徐國統領,經濟文化也得到了穩步的發展。


宿遷的歷史


楚漢展館主要講述了秦漢至南北朝時期歷史,從下相城遺址的考古再現,泗水王陵出土的銅器、玉器、木俑等文物陳列,生動地還原了楚漢之爭的風雲變幻和漢代泗水王國的高超藝術成就。


宿遷的歷史


項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宿遷,他也是這座城市的英雄,整個楚漢文化也都是以項羽為核心進行展開,對於項羽的故事或許也不用多說,那些如霸王舉鼎、破釜沉舟、鴻門宴、十面埋伏、霸王別姬的故事大家都能說出一二,在博物館旁邊的項王故里景區會有更充分的解讀。

宿遷屬於京杭運河的中河段,在歷朝歷代都是水運的必經之地,在清朝時期,作為漕運的一個關卡,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京杭運河貫穿境內,西楚霸王項羽的故居,乾隆下江南所住的乾隆行宮【龍王廟】,擁有魚米之鄉的洪澤湖,鳥類的天堂清清駱馬湖,“意楊之鄉"的泗陽,也曾出土很多珍貴的西漢文物。

宿遷,江蘇省省轄市,位於江蘇省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是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也是沿東隴海線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的交叉輻射區,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八大城市之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