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羅門的後裔——猶太人

◆作者:謝國先

按照《舊約全書》的說法,猶太人是所羅門的後裔。

猶太教的聖經《舊約全書》中載有所羅門斷案的故事:兩個女人爭奪一個男嬰,相持不下。所羅門叫人拿刀來,說可將孩子劈成兩半,一人一半。其中一個女人可憐孩子,願將孩子留給對方。另一女人卻同意劈了孩子。所羅門由此斷定可憐孩子的女人是孩子的母親,將孩子判給了她。所以,所羅門是智慧的象徵。

所羅門的後裔——猶太人

獨特的歷史和文化

猶太人源於古代近東的以色列人,或稱希伯來人。猶太人可以分為三個主要群體:源於中歐和東歐的德系猶太人;源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西-葡系猶太人;分佈於穆斯林地區和亞洲的東方猶太人。

古代猶太人生活的地方叫做迦南之地,也叫以色列之地、巴勒斯坦。公元前11-10世紀,在掃羅、大衛、所羅門領導下,猶太人聯合為一個王國。大衛時期,耶路撒冷成為首都;公元前957年,大衛之子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立聖殿(第一聖殿),作為崇拜中心。公元前930年所羅門死後,北方的10個猶太人部落組織為以色列王國,南方的兩個猶太人部落成立猶大王國。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人征服,居民大多流亡。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征服猶大王國,摧毀所羅門聖殿,將居民流放到巴比倫。50年後,一些被流放者獲准返回耶路撒冷,並重建了聖殿(第二聖殿),但仍有大量被流放者留居巴比倫。就在這個時期,也有一部分猶太人流散到埃及。

在第二聖殿時期(公元前516年-公元70年)的最初幾個世紀,猶大地方的猶太人先後受波斯人和敘利亞人統治,後來在哈斯蒙王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37年)贏得一個世紀的獨立。但在公元前63年,羅馬人龐培佔領耶路撒冷。隨著羅馬人統治的深入,猶太人的離散加劇。公元66年-67年,猶太人反抗羅馬人失敗,於是完全喪失獨立。他們的聖殿被摧毀,宗教活動只能在猶太會堂中舉行。公元132年-135年的再次反抗,導致許多猶太人倖存者被驅逐。

猶太人的聖地巴勒斯坦,也是基督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聖地。中東地區的每個強國都曾佔領過這片地區。與猶太人贏得獨立統治的短期歷史相比,信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多個國家對這片地區的統治時間最為長久。

猶太人既指信奉猶太教的人,也指猶太母親所生的人,所以,猶太人是一個民族、一個宗教群體。猶太教是最古老的一神信仰。它的歷史傳統將民族性和宗教性緊密結合。正統猶太教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於難以在猶太教、猶太文化和猶太人身份之間作出區分。猶太教禁止猶太人與迦南男子、與埃及男子、與異教徒通婚,是為了防範受其他民族偶像崇拜的影響。但是,虔誠的皈依曾經極大地增加了猶太人的人口。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境內的猶太人成倍增加,達到400-800萬,主要是大量外族人皈依猶太教的結果。在上千年的離散生活中,各地猶太人不免受到各自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在語言、飲食、禮儀、宗教意識等方面都顯示出某些差異。

從古希臘時期開始,就有猶太人自願或非自願地同化到別的民族中,不再信奉猶太教,也不再保持猶太人身份。有些猶太人群體整個地喪失了猶太人身份,如我國的開封猶太人。18世紀猶太人的啟蒙運動、19世紀對歐美猶太人一系列禁令的解除,鼓勵猶太人越來越多地參與世俗生活,成為世俗社會的一部分,這又促進了猶太人與其他民族的同化過程。一些猶太人因為與非猶太人通婚而不再參與猶太社區的活動。

猶太人與非猶太人通婚,在各地比例不同。在美國,將近50%,在英國,大約53%,在法國,大約30%,在澳大利亞和墨西哥,僅有10%。在美國,猶太人與非猶太人通婚的後代僅有三分之一參與猶太教的活動。在散居國家,宗教意義上的猶太人數量呈逐漸下降的趨勢。

自從19世紀晚期猶太復國主義產生以來,猶太人的民族語言希伯來語受到高度重視,並於1948年取代歷史上曾經使用的意地緒語、拉迪諾語等,成為以色列國的兩種官方語言之一(另一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現在猶太人中普遍使用的語言是希伯來語、英語和俄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也用得較多。

所羅門的後裔——猶太人

1944年將被送進集中營的猶太婦女正在哭泣


悲慘的遭遇和離散

猶太人現有人口1300餘萬人,分佈於世界上許多國家。根據一般估計,以色列有600餘萬猶太人,美國有500餘萬。不過,因為統計方式的不同,所以究竟是美國的猶太人多些還是以色列的猶太人多些,至今仍有爭論。此外,生活著較多猶太人(50萬以下、10萬以上)的國家依次是法國、加拿大、英國、俄羅斯、阿根廷、德國、澳大利亞、巴西、烏克蘭等,歐美國家和南非等國也有少量猶太人。猶太人的這種分佈狀況主要是由於他們曾經遭受的迫害造成。

在公元6世紀到1870年的教皇國時期,猶太人被迫住在叫做猶太人聚居區的特定地方。隨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羅馬天主教會堅持有“好的反猶主義”和“壞的反猶主義”之分。所謂壞,是指反猶主義依據血統而煽動對猶太人的仇恨,因為這不符合基督教不分民族而拯救全人類、人人皆可成基督徒的思想。所謂好,是指反猶主義譴責了猶太人控制報紙、銀行和其他機構、只顧積累財富的種種“陰謀”。

猶太人經常流動,從一個國家移民到另一個國家,主要是因為受到外部壓力和驅逐。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猶太人總是遭受迫害。羅馬帝國迫害他們,最先是把他們趕出家園,後來又把他們貶低為二等公民。在中世紀的西歐,以基督教的名義迫害猶太人,英國、德國、法國的猶太人都被驅逐;特別是在十字軍東征時期,整個德國的猶太人被集體屠殺。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天主教重新徵服伊比利亞半島之後,這裡未皈依天主教的猶太人和佔統治地位的穆斯林都被一一驅逐。

西歐和中歐持續不斷的驅逐,加速猶太人向東遷移,大量定居於波蘭和立陶宛。這兩個國家從15世紀到16世紀成為猶太人的經濟文化中心;到了19世紀,這裡更是匯聚了全世界85%的猶太人。

19世紀末期沙俄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導致他們大量遷出,目的地主要是美國。美國在17世紀中期就出現猶太人群體。也有猶太人遷往西歐、中歐國家,還有一些人則遷往拉丁美洲、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亞。

1939年,歐洲大約有1700萬猶太人,主要集中在東歐。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及其歐洲盟國蓄意謀殺了600萬猶太人。由於這場大屠殺,歐洲的猶太人社區變得分散,許多甚至徹底消失。二戰後,歐洲猶太人除了遷往新成立的以色列國之外,還大量遷往北美、南美、澳大利亞、南非。

莎士比亞戲劇中那位殘忍冷酷的商人夏洛克也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當時社會人們對猶太人的敵意。夏洛克放高利貸,為了報復對方,寧願要對方身上的一磅肉,而不要三倍甚至十倍於本金的利錢。結果,在聰明的法官面前,夏洛克不僅沒有報復成功,而且賠了本錢、被罰沒收一半財產,還得改信基督教。這個倒黴的夏洛克就是一位猶太人。

所羅門的後裔——猶太人

耶路撒冷哭牆


曲折的和平之路

18世紀的啟蒙運動和美國革命、法國革命解放了猶太人,他們開始獲得了平等的公民權。由於廢除了猶太人必須住在聚居區的規定,他們可以廣泛融入社會。不過,猶太人獲得解放的過程是一個逐漸的過程:在西歐和中歐實現於19世紀中期,在東歐是俄國革命之後,在一些穆斯林國家則更晚。

19世紀晚期,猶太復國主義興起。猶太人一直盼望回到耶路撒冷的錫安山,回到他們原來的土地上,而這片土地自從公元7世紀就已處於穆斯林的統治之下。不過,他們仍然開始有組織地在巴勒斯坦定居下來,希望再次重建家園。如今,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已發展到60-70萬人。

1947年,聯合國181號決議將巴勒斯坦分割為猶太人國家和阿拉伯人國家。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現代以色列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猶太人作為主體民族的國家。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紛紛湧入,首先是來自歐洲的大屠殺倖存者和穆斯林國家的猶太人。有些地方的猶太人社區全體遷入以色列,包括猶太人在伊拉克和也門的古老社區。二戰中在我國上海避難的猶太人也遷回以色列。從1948年到1958年,以色列的猶太人從80萬增加到200萬。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得到蘇聯允許而遷出的60-70萬猶太人大多去了以色列。

猶太人的離散始於羅馬帝國時期,持續了2000年。19世紀以來,猶太人分佈中心從巴比倫王國到伊比利亞半島、再到波蘭和立陶宛、到美國,最後,作為猶太復國運動的結果,轉移到以色列。

現在,猶太人佔以色列總人口的4/5以上,阿拉伯人約佔1/6。聯合國的決議使以色列人合法地重建了自己的國家,但這個國家要與東、南和北三面的阿拉伯國家和平共處,卻還有漫長而曲折的路要走。聯合國決議本身有失公允,因此以色列國建立之初就遭到阿拉伯國家的反對。埃及、外約旦(後改稱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國向以色列宣戰。以色列獲勝。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再次獲勝,並佔領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戈蘭高地、東耶路撒冷等地。然而,軍事勝利並未帶來日常生活的安寧。這些地區的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經常以暴動和自殺式襲擊抗議以色列人的非法佔領。現在,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共有上百個受到以色列軍隊保護的猶太人定居點。雖然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國已於1988年宣佈建立,但以色列歸還上述被佔領土,卻是巴勒斯坦國獲得實質性存在的基本條件,也是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和平相處的首要前提。1991年10月,有關中東問題的國際會議在馬德里舉行,確定“以土地換和平”是阿以談判的基本原則。1993年9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簽署“奧斯陸協議”,開始具體實施“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

猶太人,這個湧現出所羅門、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等偉大智者的民族,在遭受長期的驅逐、歧視、迫害乃至屠殺之後,應該比其他民族更能理解失去家園的巴勒斯坦人的痛苦。

所羅門的後裔——猶太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