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駝嶺三妖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麼?他們有一個偷天換日的計劃

獅駝嶺,號稱是西天路上的最龐大的一股勢力。有三隻大妖魔,分別是青獅、白象、大鵬,外加四萬七千小妖。

青獅白象大鵬,以兄弟相稱,他們的關係瓷實,完全不是塑料基情,哪怕見到如來佛祖,依舊一起垂死掙扎。打不過是一回事,大難臨頭各自飛又是另一回事。獅駝嶺三妖的兄弟情,比五百年前孫悟空七兄弟,真是一個天一個地。

有道是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這樣的三兄弟,一看就是幹大事的!由此可知,他們的真實目的,絕對不僅僅是吃唐僧肉那麼簡單!

吃唐僧肉能長生不老,一方面這個傳說沒有得到考證,另一方面危險係數太大,畢竟取經工程是佛教一手主導的,如果他們搞的半途而廢,佛教高層追查下來後,誰都吃不了兜著走!

因此,我們不妨猜測一下,獅駝嶺三妖,會不會是想著替代孫悟空三兄弟呢?


獅駝嶺三妖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麼?他們有一個偷天換日的計劃


先別急著否定這個推論。

獅駝嶺三妖,他們的最終結局,還是打哪兒來回哪兒去,青獅白象被文殊普賢收為坐騎,《西遊記》裡的坐騎,都不太自由,一般有個童子看管。大鵬再次成為了靈山的一隻吉祥物,儘管如來答應好吃好喝款待他,但每天聽如來念經的日子,想必渾身不自在。

如果!

如果獅駝嶺三妖,能替代孫悟空三兄弟去往西天取經,他們的結局將大不一樣,變成佛、菩薩,就會有自己的道場,只需在特定日子去靈山打下卡就好。

想想都令人嚮往!


獅駝嶺三妖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麼?他們有一個偷天換日的計劃


再說一下唐僧。

其實,獅駝嶺三妖,並不是想吃了唐僧。

第一次抓齊取經團隊,丟到蒸籠裡後,還是把最好蒸的唐僧放在最不容易蒸熟的最上層,他們就去呼呼大睡了。這裡很奇怪,孫悟空連陰陽二氣瓶裡都能逃出去,被青獅一口吞了都沒事,一個麻袋就想困住孫悟空?

第二次抓到唐僧,孫悟空獨自跑了。大鵬竟然臉不紅心不跳的說出只能天陰閒暇才能吃的理由,然後把唐僧藏在櫃子裡!


獅駝嶺三妖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麼?他們有一個偷天換日的計劃


最後,一起來捋一捋獅駝嶺三妖和孫悟空師兄弟的相似點。

一是前文講的兄弟情,孫悟空師兄弟的情分有目共睹,吃人蔘果都是三兄弟一人一個。

二是他們自身。孫悟空和大鵬雕,他們都有一個跑得快的技能,孫悟空一個筋斗雲能翻十萬八千里,大鵬雕一翅膀九萬里,並且他們兩個,在天庭、佛教都有面子,危急時刻能請仙佛幫忙;豬八戒和青獅,都是胃口大,取經路上,豬八戒好像沒吃飽幾次,青獅更加了不得,曾經在南天門張開嘴巴,要活吞十萬天兵;沙和尚和白象,這兩位好像都沒怎麼刷存在感。


獅駝嶺三妖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麼?他們有一個偷天換日的計劃


最重要的,獅駝嶺三妖替代孫悟空師兄弟,西天靈山樂見其成。

畢竟孫悟空三兄弟,他們以前都是混天庭的。況且天庭方面從不避嫌,孫悟空上天庭搬救兵,玉帝從來都是有求必應!現在改投佛教,誰知道是不是天庭嵌入的三顆釘子?

獅駝嶺三妖本身出自佛教,對於佛教而言,不過是一場內部升遷,還不用佔據編制,多好?

至於白龍馬,也有替代品。

大家還記不記得牛魔王的坐騎避水金睛獸,避水金睛獸被孫悟空從碧波潭偷到芭蕉洞,火焰山一戰,它沒有受到絲毫損傷。

給避水金睛獸個馱唐僧的機會,它應該不會拒絕。


獅駝嶺三妖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麼?他們有一個偷天換日的計劃


說來說去,說了這麼說,都是些猜測,沒得一點證據,那不是開局一本《西遊記》,內容全靠編嗎?

莫慌!

唐僧隨身攜帶的通關文牒上,就有個草蛇灰線的伏筆!

牒文上有寶象國印,烏雞國印,車遲國印,西樑女國印,祭賽國印,朱紫國印,獅駝國印,比丘國印,滅法國印。——《西遊記》第一百回

這是唐僧跟唐太宗李世民彙報14年的取經工作,告訴李世民他走了哪些國家。

看清楚一點,裡邊有個獅駝國印!

獅駝國五百年前被大鵬雕吃了個乾淨,國印什麼的,大鵬留下它幹什麼?再者,如來帶隊降服獅駝嶺三妖后,取經團隊只是在宮殿燒火吃飯,接著往西而去,誰給這個通關文牒上蓋的印?

唯一的解釋,便是大鵬蓋上去的。

蓋獅駝國印的目的,無非是在施行上述那個偷天換日的計劃,取代孫悟空師兄弟,護送唐僧去靈山。


獅駝嶺三妖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麼?他們有一個偷天換日的計劃


這個偷天換日的計劃,天時地利人和,為什麼會失敗呢?

根本原因是玉帝在從中作梗!

取經團隊來到獅駝嶺腳下,早有太白金星等候在此,他跟孫悟空講述獅駝嶺的可怕之處後,孫悟空就開口找幫手了,太白隨後允諾了孫悟空一個條件。

金星道:“有!有!有!你只口信帶去,就是十萬天兵,也是有的。”——《西遊記》第七十四回

一個口信,就能派天兵十萬?這麼大的口氣,只能說明是玉帝授予太白金星這個權力。有十萬天兵天將在天上守著獅駝嶺,如來哪敢放肆?最後只好收了獅駝嶺三妖,繼續讓天庭系的孫悟空師兄弟,繼續護送唐僧西行。

細微之處見驚險。

獅駝嶺當真是取經團隊最大的一關,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在這裡,不得不佩服吳承恩伏延千里的寫作手法,真是我輩之楷模,望塵莫及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