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

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凡是看過史記的,或者稍微瞭解點兵聖孫武的人,都知道上面這句話。

確實,吳王闔閭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和孫武有莫大的關係。但是本文並不是來稱頌孫武的,而是來講一講孫武的不足。因為我國長期以來對正面人物的宣傳性寫法,正面英雄往往沒有任何缺點,成為完人。這是一種非常不可取的寫法,這世界上並沒有完人。

一,成為春秋霸主的吳國迅速敗亡

公元前506年,孫武助吳王闔閭伐楚,吳國以3萬之眾過義陽三關進入楚國,如入無人之境,最終在柏舉之戰一舉打敗了總兵力至少40萬的楚國。

這就讓人產生了一個為什麼:為什麼3萬吳軍能做到如此壯舉呢?

但是如果進行深層次的思考,10年之後的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檇李與越王勾踐交戰,戰敗身亡。2年後,其子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伐越,打得越王勾踐一敗塗地,越國差點滅國。

又12年後的公元前482年,吳國在黃池與晉國為首的中原諸國會盟,壓倒晉國成為盟主,國勢聲望達到了頂峰。


"

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凡是看過史記的,或者稍微瞭解點兵聖孫武的人,都知道上面這句話。

確實,吳王闔閭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和孫武有莫大的關係。但是本文並不是來稱頌孫武的,而是來講一講孫武的不足。因為我國長期以來對正面人物的宣傳性寫法,正面英雄往往沒有任何缺點,成為完人。這是一種非常不可取的寫法,這世界上並沒有完人。

一,成為春秋霸主的吳國迅速敗亡

公元前506年,孫武助吳王闔閭伐楚,吳國以3萬之眾過義陽三關進入楚國,如入無人之境,最終在柏舉之戰一舉打敗了總兵力至少40萬的楚國。

這就讓人產生了一個為什麼:為什麼3萬吳軍能做到如此壯舉呢?

但是如果進行深層次的思考,10年之後的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檇李與越王勾踐交戰,戰敗身亡。2年後,其子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伐越,打得越王勾踐一敗塗地,越國差點滅國。

又12年後的公元前482年,吳國在黃池與晉國為首的中原諸國會盟,壓倒晉國成為盟主,國勢聲望達到了頂峰。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可是僅僅9年後,越王勾踐就滅掉了如日中天的吳國,成為了新的霸主。

這就產生了一個新的為什麼:吳國敗亡的為什麼這麼快?

如果用通常所說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而吳王夫差殺害忠臣伍子胥,不先滅越國,反而北上與晉國爭霸消耗了國力來進行解釋,顯然是解釋不了。

1、吳國北上爭霸,並沒有打太大的仗,兵力並沒有很大傷亡。

2、吳國本來的核心地區在寧鎮地區(南京、鎮江),吳國的強大是一部對外擴張的歷史,正是對蘇北、淮南、淮北等北方地區的不斷征伐和擴張,才讓吳國成為一個地方千里,日益強盛的大國。向北擴張,是從吳王壽夢到吳王夫差以來7代吳王的既定國策,更是行之有效的國家戰略。

"

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凡是看過史記的,或者稍微瞭解點兵聖孫武的人,都知道上面這句話。

確實,吳王闔閭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和孫武有莫大的關係。但是本文並不是來稱頌孫武的,而是來講一講孫武的不足。因為我國長期以來對正面人物的宣傳性寫法,正面英雄往往沒有任何缺點,成為完人。這是一種非常不可取的寫法,這世界上並沒有完人。

一,成為春秋霸主的吳國迅速敗亡

公元前506年,孫武助吳王闔閭伐楚,吳國以3萬之眾過義陽三關進入楚國,如入無人之境,最終在柏舉之戰一舉打敗了總兵力至少40萬的楚國。

這就讓人產生了一個為什麼:為什麼3萬吳軍能做到如此壯舉呢?

但是如果進行深層次的思考,10年之後的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檇李與越王勾踐交戰,戰敗身亡。2年後,其子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伐越,打得越王勾踐一敗塗地,越國差點滅國。

又12年後的公元前482年,吳國在黃池與晉國為首的中原諸國會盟,壓倒晉國成為盟主,國勢聲望達到了頂峰。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可是僅僅9年後,越王勾踐就滅掉了如日中天的吳國,成為了新的霸主。

這就產生了一個新的為什麼:吳國敗亡的為什麼這麼快?

如果用通常所說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而吳王夫差殺害忠臣伍子胥,不先滅越國,反而北上與晉國爭霸消耗了國力來進行解釋,顯然是解釋不了。

1、吳國北上爭霸,並沒有打太大的仗,兵力並沒有很大傷亡。

2、吳國本來的核心地區在寧鎮地區(南京、鎮江),吳國的強大是一部對外擴張的歷史,正是對蘇北、淮南、淮北等北方地區的不斷征伐和擴張,才讓吳國成為一個地方千里,日益強盛的大國。向北擴張,是從吳王壽夢到吳王夫差以來7代吳王的既定國策,更是行之有效的國家戰略。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3、越國根本不是那麼好滅的,越王勾踐的越國其實只是眾多越人中的一支,當然也是比較主要的一支,那就是于越。越人號稱“百越”,其實是一個多鍾多源的蠻族統稱。除了于越之外還有數量眾多的越人部落。後來楚滅越國,越人實際並沒滅亡,只不過分成多支,或稱君,或稱王,對越國原有的舊土,楚國根本沒形成有效統治。再後來,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但對越人也沒有完成征服,越人反而成為反秦的主力。體量遠小於秦國的吳國如果真想滅掉越族,勢必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泥潭之中。

吳國的興衰是一個大歷史,可以單獨寫成一本書,所以本文僅僅從一個方面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孫子兵法》中這兩句話到底在講什麼?

這就得從《孫子兵法》說起。《孫子兵法》在第一篇《計篇》裡有這麼兩句話“兵眾孰強?”,“士卒孰練”。這就是所謂的“五事七計”中的兩條(“五事”即“道、天、地、將、法”。 “七計”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兩句話,相信初中生都能明白。

可是,至少到目前為止,很難看到有一本關於孫子兵法的書籍,能把這兩句話解釋清楚的。

而這兩句話是必須結合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來註釋的。

正如前文所說,春秋末期的柏舉之戰,楚國的總兵力至少40萬。怎麼會有這麼多?

"

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凡是看過史記的,或者稍微瞭解點兵聖孫武的人,都知道上面這句話。

確實,吳王闔閭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和孫武有莫大的關係。但是本文並不是來稱頌孫武的,而是來講一講孫武的不足。因為我國長期以來對正面人物的宣傳性寫法,正面英雄往往沒有任何缺點,成為完人。這是一種非常不可取的寫法,這世界上並沒有完人。

一,成為春秋霸主的吳國迅速敗亡

公元前506年,孫武助吳王闔閭伐楚,吳國以3萬之眾過義陽三關進入楚國,如入無人之境,最終在柏舉之戰一舉打敗了總兵力至少40萬的楚國。

這就讓人產生了一個為什麼:為什麼3萬吳軍能做到如此壯舉呢?

但是如果進行深層次的思考,10年之後的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檇李與越王勾踐交戰,戰敗身亡。2年後,其子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伐越,打得越王勾踐一敗塗地,越國差點滅國。

又12年後的公元前482年,吳國在黃池與晉國為首的中原諸國會盟,壓倒晉國成為盟主,國勢聲望達到了頂峰。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可是僅僅9年後,越王勾踐就滅掉了如日中天的吳國,成為了新的霸主。

這就產生了一個新的為什麼:吳國敗亡的為什麼這麼快?

如果用通常所說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而吳王夫差殺害忠臣伍子胥,不先滅越國,反而北上與晉國爭霸消耗了國力來進行解釋,顯然是解釋不了。

1、吳國北上爭霸,並沒有打太大的仗,兵力並沒有很大傷亡。

2、吳國本來的核心地區在寧鎮地區(南京、鎮江),吳國的強大是一部對外擴張的歷史,正是對蘇北、淮南、淮北等北方地區的不斷征伐和擴張,才讓吳國成為一個地方千里,日益強盛的大國。向北擴張,是從吳王壽夢到吳王夫差以來7代吳王的既定國策,更是行之有效的國家戰略。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3、越國根本不是那麼好滅的,越王勾踐的越國其實只是眾多越人中的一支,當然也是比較主要的一支,那就是于越。越人號稱“百越”,其實是一個多鍾多源的蠻族統稱。除了于越之外還有數量眾多的越人部落。後來楚滅越國,越人實際並沒滅亡,只不過分成多支,或稱君,或稱王,對越國原有的舊土,楚國根本沒形成有效統治。再後來,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但對越人也沒有完成征服,越人反而成為反秦的主力。體量遠小於秦國的吳國如果真想滅掉越族,勢必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泥潭之中。

吳國的興衰是一個大歷史,可以單獨寫成一本書,所以本文僅僅從一個方面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孫子兵法》中這兩句話到底在講什麼?

這就得從《孫子兵法》說起。《孫子兵法》在第一篇《計篇》裡有這麼兩句話“兵眾孰強?”,“士卒孰練”。這就是所謂的“五事七計”中的兩條(“五事”即“道、天、地、將、法”。 “七計”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兩句話,相信初中生都能明白。

可是,至少到目前為止,很難看到有一本關於孫子兵法的書籍,能把這兩句話解釋清楚的。

而這兩句話是必須結合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來註釋的。

正如前文所說,春秋末期的柏舉之戰,楚國的總兵力至少40萬。怎麼會有這麼多?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春秋末年,諸國因為常年互相攻伐,原有的國人兵役制趨於消滅(注:所謂國人就是當時住在城裡的人,用古羅馬的話來說,這些人才有公民權,才可以當兵),大量原來沒有資格當兵的“野人”補充進入軍隊(注:所謂野人就是種地的農民),因而軍隊數量大大膨脹。

當時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大規模擴軍備戰,比如常年的霸主晉國在平丘之會就一次性出動兵車4000乘(《左傳▪昭公十三年》“七月丙寅,治兵於邾南,甲車四千乘,羊舌鮒攝司馬,遂合諸侯於平丘。”)。

就連小小的鄭國在子展、子產伐陳國,也出動兵車700乘(《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六月,鄭子展、子產帥車七百乘伐陳,宵突陳城,遂入之)。

楚國更是僅陳、蔡、不羹幾個大縣就能徵集各千乘的兵力(《左傳▪昭公十二年》:“今我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

按照春秋末期的兵制,一乘75人,而楚國特例,一乘百人,所以剛才說到楚國總兵力至少40萬。

別說楚國了,鄭國都有至少5萬兵力。可吳國攻楚,集結了全國絕大部分的兵力,卻只有大約3萬人。

這是什麼原因?

那知道,當時的吳國地盤早已遠遠超過鄭國,可是軍隊數量卻少於鄭國。

第一,吳國當時的核心區域蘇南在現代是極為發達地區,在當時卻是極為落後地區。經濟落後,產出低下,就會產生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養不活更多的人,這就缺少了當時最關鍵的資源——人。

第二,這就是孫子所說的“兵眾孰強?”的真正含義。古代的兵役制度,男子從18歲到60歲都要當兵。當各國普遍讓“野人”參軍後,軍隊的規模和員額數量是大大增加了,但是隨著而來的問題就是戰鬥力卻無法保證,在孫武看來這樣的軍隊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孫武有針對性的提出,不能這樣搞,得走精兵路線,挑選精壯,組成精銳部隊。而剩餘的人可以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又不會影響國力。


"

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凡是看過史記的,或者稍微瞭解點兵聖孫武的人,都知道上面這句話。

確實,吳王闔閭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和孫武有莫大的關係。但是本文並不是來稱頌孫武的,而是來講一講孫武的不足。因為我國長期以來對正面人物的宣傳性寫法,正面英雄往往沒有任何缺點,成為完人。這是一種非常不可取的寫法,這世界上並沒有完人。

一,成為春秋霸主的吳國迅速敗亡

公元前506年,孫武助吳王闔閭伐楚,吳國以3萬之眾過義陽三關進入楚國,如入無人之境,最終在柏舉之戰一舉打敗了總兵力至少40萬的楚國。

這就讓人產生了一個為什麼:為什麼3萬吳軍能做到如此壯舉呢?

但是如果進行深層次的思考,10年之後的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檇李與越王勾踐交戰,戰敗身亡。2年後,其子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伐越,打得越王勾踐一敗塗地,越國差點滅國。

又12年後的公元前482年,吳國在黃池與晉國為首的中原諸國會盟,壓倒晉國成為盟主,國勢聲望達到了頂峰。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可是僅僅9年後,越王勾踐就滅掉了如日中天的吳國,成為了新的霸主。

這就產生了一個新的為什麼:吳國敗亡的為什麼這麼快?

如果用通常所說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而吳王夫差殺害忠臣伍子胥,不先滅越國,反而北上與晉國爭霸消耗了國力來進行解釋,顯然是解釋不了。

1、吳國北上爭霸,並沒有打太大的仗,兵力並沒有很大傷亡。

2、吳國本來的核心地區在寧鎮地區(南京、鎮江),吳國的強大是一部對外擴張的歷史,正是對蘇北、淮南、淮北等北方地區的不斷征伐和擴張,才讓吳國成為一個地方千里,日益強盛的大國。向北擴張,是從吳王壽夢到吳王夫差以來7代吳王的既定國策,更是行之有效的國家戰略。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3、越國根本不是那麼好滅的,越王勾踐的越國其實只是眾多越人中的一支,當然也是比較主要的一支,那就是于越。越人號稱“百越”,其實是一個多鍾多源的蠻族統稱。除了于越之外還有數量眾多的越人部落。後來楚滅越國,越人實際並沒滅亡,只不過分成多支,或稱君,或稱王,對越國原有的舊土,楚國根本沒形成有效統治。再後來,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但對越人也沒有完成征服,越人反而成為反秦的主力。體量遠小於秦國的吳國如果真想滅掉越族,勢必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泥潭之中。

吳國的興衰是一個大歷史,可以單獨寫成一本書,所以本文僅僅從一個方面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孫子兵法》中這兩句話到底在講什麼?

這就得從《孫子兵法》說起。《孫子兵法》在第一篇《計篇》裡有這麼兩句話“兵眾孰強?”,“士卒孰練”。這就是所謂的“五事七計”中的兩條(“五事”即“道、天、地、將、法”。 “七計”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兩句話,相信初中生都能明白。

可是,至少到目前為止,很難看到有一本關於孫子兵法的書籍,能把這兩句話解釋清楚的。

而這兩句話是必須結合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來註釋的。

正如前文所說,春秋末期的柏舉之戰,楚國的總兵力至少40萬。怎麼會有這麼多?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春秋末年,諸國因為常年互相攻伐,原有的國人兵役制趨於消滅(注:所謂國人就是當時住在城裡的人,用古羅馬的話來說,這些人才有公民權,才可以當兵),大量原來沒有資格當兵的“野人”補充進入軍隊(注:所謂野人就是種地的農民),因而軍隊數量大大膨脹。

當時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大規模擴軍備戰,比如常年的霸主晉國在平丘之會就一次性出動兵車4000乘(《左傳▪昭公十三年》“七月丙寅,治兵於邾南,甲車四千乘,羊舌鮒攝司馬,遂合諸侯於平丘。”)。

就連小小的鄭國在子展、子產伐陳國,也出動兵車700乘(《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六月,鄭子展、子產帥車七百乘伐陳,宵突陳城,遂入之)。

楚國更是僅陳、蔡、不羹幾個大縣就能徵集各千乘的兵力(《左傳▪昭公十二年》:“今我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

按照春秋末期的兵制,一乘75人,而楚國特例,一乘百人,所以剛才說到楚國總兵力至少40萬。

別說楚國了,鄭國都有至少5萬兵力。可吳國攻楚,集結了全國絕大部分的兵力,卻只有大約3萬人。

這是什麼原因?

那知道,當時的吳國地盤早已遠遠超過鄭國,可是軍隊數量卻少於鄭國。

第一,吳國當時的核心區域蘇南在現代是極為發達地區,在當時卻是極為落後地區。經濟落後,產出低下,就會產生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養不活更多的人,這就缺少了當時最關鍵的資源——人。

第二,這就是孫子所說的“兵眾孰強?”的真正含義。古代的兵役制度,男子從18歲到60歲都要當兵。當各國普遍讓“野人”參軍後,軍隊的規模和員額數量是大大增加了,但是隨著而來的問題就是戰鬥力卻無法保證,在孫武看來這樣的軍隊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孫武有針對性的提出,不能這樣搞,得走精兵路線,挑選精壯,組成精銳部隊。而剩餘的人可以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又不會影響國力。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孫子之後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叫吳起。所以有句話叫“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所以,你說吳起的魏武卒部隊沒有借鑑孫武的經驗,我是絕對不相信的。

再看下一句“士卒孰練”。春秋時期,各國是怎麼進行軍事訓練的?貴族中有御和射。而軍隊叫做“蒐”和“獮”。所謂蒐獮,就是田獵。用古人的說法就是“蒐于田隙”,“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農忙的時候種田,農閒的時候才以田獵的方式進行軍事訓練。

這樣子的軍隊,訓練水平必然不高。孫武又說了:這樣不行,要建立職業軍隊,進行專門的軍事訓練。所以吳國在五湖(今太湖)之濱有專門的練兵場所,“選練士,習戰鬥”(《呂氏春秋▪首時》),“習術戰騎射御之巧”(《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建立了一支強大而精悍的常備軍。吳國以此為基礎徹底打敗了楚國,愈發強盛。

這是孫子對古代軍制做出的巨大貢獻,從此軍隊職業化,步兵真正成為戰場的主宰力量長達幾千年。

三,讓吳國強盛的密碼,偏偏正是讓吳國衰亡的原因

可是,導致吳國迅速衰亡的原因正在這。

"

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凡是看過史記的,或者稍微瞭解點兵聖孫武的人,都知道上面這句話。

確實,吳王闔閭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和孫武有莫大的關係。但是本文並不是來稱頌孫武的,而是來講一講孫武的不足。因為我國長期以來對正面人物的宣傳性寫法,正面英雄往往沒有任何缺點,成為完人。這是一種非常不可取的寫法,這世界上並沒有完人。

一,成為春秋霸主的吳國迅速敗亡

公元前506年,孫武助吳王闔閭伐楚,吳國以3萬之眾過義陽三關進入楚國,如入無人之境,最終在柏舉之戰一舉打敗了總兵力至少40萬的楚國。

這就讓人產生了一個為什麼:為什麼3萬吳軍能做到如此壯舉呢?

但是如果進行深層次的思考,10年之後的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檇李與越王勾踐交戰,戰敗身亡。2年後,其子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伐越,打得越王勾踐一敗塗地,越國差點滅國。

又12年後的公元前482年,吳國在黃池與晉國為首的中原諸國會盟,壓倒晉國成為盟主,國勢聲望達到了頂峰。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可是僅僅9年後,越王勾踐就滅掉了如日中天的吳國,成為了新的霸主。

這就產生了一個新的為什麼:吳國敗亡的為什麼這麼快?

如果用通常所說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而吳王夫差殺害忠臣伍子胥,不先滅越國,反而北上與晉國爭霸消耗了國力來進行解釋,顯然是解釋不了。

1、吳國北上爭霸,並沒有打太大的仗,兵力並沒有很大傷亡。

2、吳國本來的核心地區在寧鎮地區(南京、鎮江),吳國的強大是一部對外擴張的歷史,正是對蘇北、淮南、淮北等北方地區的不斷征伐和擴張,才讓吳國成為一個地方千里,日益強盛的大國。向北擴張,是從吳王壽夢到吳王夫差以來7代吳王的既定國策,更是行之有效的國家戰略。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3、越國根本不是那麼好滅的,越王勾踐的越國其實只是眾多越人中的一支,當然也是比較主要的一支,那就是于越。越人號稱“百越”,其實是一個多鍾多源的蠻族統稱。除了于越之外還有數量眾多的越人部落。後來楚滅越國,越人實際並沒滅亡,只不過分成多支,或稱君,或稱王,對越國原有的舊土,楚國根本沒形成有效統治。再後來,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但對越人也沒有完成征服,越人反而成為反秦的主力。體量遠小於秦國的吳國如果真想滅掉越族,勢必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泥潭之中。

吳國的興衰是一個大歷史,可以單獨寫成一本書,所以本文僅僅從一個方面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孫子兵法》中這兩句話到底在講什麼?

這就得從《孫子兵法》說起。《孫子兵法》在第一篇《計篇》裡有這麼兩句話“兵眾孰強?”,“士卒孰練”。這就是所謂的“五事七計”中的兩條(“五事”即“道、天、地、將、法”。 “七計”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兩句話,相信初中生都能明白。

可是,至少到目前為止,很難看到有一本關於孫子兵法的書籍,能把這兩句話解釋清楚的。

而這兩句話是必須結合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來註釋的。

正如前文所說,春秋末期的柏舉之戰,楚國的總兵力至少40萬。怎麼會有這麼多?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春秋末年,諸國因為常年互相攻伐,原有的國人兵役制趨於消滅(注:所謂國人就是當時住在城裡的人,用古羅馬的話來說,這些人才有公民權,才可以當兵),大量原來沒有資格當兵的“野人”補充進入軍隊(注:所謂野人就是種地的農民),因而軍隊數量大大膨脹。

當時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大規模擴軍備戰,比如常年的霸主晉國在平丘之會就一次性出動兵車4000乘(《左傳▪昭公十三年》“七月丙寅,治兵於邾南,甲車四千乘,羊舌鮒攝司馬,遂合諸侯於平丘。”)。

就連小小的鄭國在子展、子產伐陳國,也出動兵車700乘(《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六月,鄭子展、子產帥車七百乘伐陳,宵突陳城,遂入之)。

楚國更是僅陳、蔡、不羹幾個大縣就能徵集各千乘的兵力(《左傳▪昭公十二年》:“今我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

按照春秋末期的兵制,一乘75人,而楚國特例,一乘百人,所以剛才說到楚國總兵力至少40萬。

別說楚國了,鄭國都有至少5萬兵力。可吳國攻楚,集結了全國絕大部分的兵力,卻只有大約3萬人。

這是什麼原因?

那知道,當時的吳國地盤早已遠遠超過鄭國,可是軍隊數量卻少於鄭國。

第一,吳國當時的核心區域蘇南在現代是極為發達地區,在當時卻是極為落後地區。經濟落後,產出低下,就會產生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養不活更多的人,這就缺少了當時最關鍵的資源——人。

第二,這就是孫子所說的“兵眾孰強?”的真正含義。古代的兵役制度,男子從18歲到60歲都要當兵。當各國普遍讓“野人”參軍後,軍隊的規模和員額數量是大大增加了,但是隨著而來的問題就是戰鬥力卻無法保證,在孫武看來這樣的軍隊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孫武有針對性的提出,不能這樣搞,得走精兵路線,挑選精壯,組成精銳部隊。而剩餘的人可以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又不會影響國力。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孫子之後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叫吳起。所以有句話叫“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所以,你說吳起的魏武卒部隊沒有借鑑孫武的經驗,我是絕對不相信的。

再看下一句“士卒孰練”。春秋時期,各國是怎麼進行軍事訓練的?貴族中有御和射。而軍隊叫做“蒐”和“獮”。所謂蒐獮,就是田獵。用古人的說法就是“蒐于田隙”,“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農忙的時候種田,農閒的時候才以田獵的方式進行軍事訓練。

這樣子的軍隊,訓練水平必然不高。孫武又說了:這樣不行,要建立職業軍隊,進行專門的軍事訓練。所以吳國在五湖(今太湖)之濱有專門的練兵場所,“選練士,習戰鬥”(《呂氏春秋▪首時》),“習術戰騎射御之巧”(《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建立了一支強大而精悍的常備軍。吳國以此為基礎徹底打敗了楚國,愈發強盛。

這是孫子對古代軍制做出的巨大貢獻,從此軍隊職業化,步兵真正成為戰場的主宰力量長達幾千年。

三,讓吳國強盛的密碼,偏偏正是讓吳國衰亡的原因

可是,導致吳國迅速衰亡的原因正在這。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對吳起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吳起一手創建了“魏武卒”制度,憑藉這支精兵,吳起幾乎百戰百勝。

而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只有吳起手下的魏武卒和當年孫武訓練出來的吳國精銳部隊有著驚人的相似。而吳國和魏國也有著驚人的相似。這兩個國家地盤並不廣大,國家整體實力也並不算強,但是都依靠一支精挑細選、嚴格訓練的軍隊成就了霸業。然而兩個國家的霸業都未能維持很久,很快就衰落了。

我們來看一下魏武卒的經歷,特別是吳起離開魏國後,由魏惠王重建的魏武卒部隊。大約在公元前364年,魏惠王重建了魏武卒部隊,後來在龐涓的率領東征西討,幾乎無往而不利。可是在10年後的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戰中魏武卒被田忌、孫臏所率領的齊軍擊敗。在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中魏軍再敗,從此魏武卒退出了歷史舞臺,魏國也走向衰落,再也未能雄起。雖然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魏將龐涓都敗在孫臏的計謀之下,可是魏武卒部隊卻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實力。要知道戰國時代的人是這麼評價魏國和齊國軍隊的:“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


"

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凡是看過史記的,或者稍微瞭解點兵聖孫武的人,都知道上面這句話。

確實,吳王闔閭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和孫武有莫大的關係。但是本文並不是來稱頌孫武的,而是來講一講孫武的不足。因為我國長期以來對正面人物的宣傳性寫法,正面英雄往往沒有任何缺點,成為完人。這是一種非常不可取的寫法,這世界上並沒有完人。

一,成為春秋霸主的吳國迅速敗亡

公元前506年,孫武助吳王闔閭伐楚,吳國以3萬之眾過義陽三關進入楚國,如入無人之境,最終在柏舉之戰一舉打敗了總兵力至少40萬的楚國。

這就讓人產生了一個為什麼:為什麼3萬吳軍能做到如此壯舉呢?

但是如果進行深層次的思考,10年之後的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檇李與越王勾踐交戰,戰敗身亡。2年後,其子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伐越,打得越王勾踐一敗塗地,越國差點滅國。

又12年後的公元前482年,吳國在黃池與晉國為首的中原諸國會盟,壓倒晉國成為盟主,國勢聲望達到了頂峰。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可是僅僅9年後,越王勾踐就滅掉了如日中天的吳國,成為了新的霸主。

這就產生了一個新的為什麼:吳國敗亡的為什麼這麼快?

如果用通常所說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而吳王夫差殺害忠臣伍子胥,不先滅越國,反而北上與晉國爭霸消耗了國力來進行解釋,顯然是解釋不了。

1、吳國北上爭霸,並沒有打太大的仗,兵力並沒有很大傷亡。

2、吳國本來的核心地區在寧鎮地區(南京、鎮江),吳國的強大是一部對外擴張的歷史,正是對蘇北、淮南、淮北等北方地區的不斷征伐和擴張,才讓吳國成為一個地方千里,日益強盛的大國。向北擴張,是從吳王壽夢到吳王夫差以來7代吳王的既定國策,更是行之有效的國家戰略。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3、越國根本不是那麼好滅的,越王勾踐的越國其實只是眾多越人中的一支,當然也是比較主要的一支,那就是于越。越人號稱“百越”,其實是一個多鍾多源的蠻族統稱。除了于越之外還有數量眾多的越人部落。後來楚滅越國,越人實際並沒滅亡,只不過分成多支,或稱君,或稱王,對越國原有的舊土,楚國根本沒形成有效統治。再後來,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但對越人也沒有完成征服,越人反而成為反秦的主力。體量遠小於秦國的吳國如果真想滅掉越族,勢必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泥潭之中。

吳國的興衰是一個大歷史,可以單獨寫成一本書,所以本文僅僅從一個方面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孫子兵法》中這兩句話到底在講什麼?

這就得從《孫子兵法》說起。《孫子兵法》在第一篇《計篇》裡有這麼兩句話“兵眾孰強?”,“士卒孰練”。這就是所謂的“五事七計”中的兩條(“五事”即“道、天、地、將、法”。 “七計”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兩句話,相信初中生都能明白。

可是,至少到目前為止,很難看到有一本關於孫子兵法的書籍,能把這兩句話解釋清楚的。

而這兩句話是必須結合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來註釋的。

正如前文所說,春秋末期的柏舉之戰,楚國的總兵力至少40萬。怎麼會有這麼多?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春秋末年,諸國因為常年互相攻伐,原有的國人兵役制趨於消滅(注:所謂國人就是當時住在城裡的人,用古羅馬的話來說,這些人才有公民權,才可以當兵),大量原來沒有資格當兵的“野人”補充進入軍隊(注:所謂野人就是種地的農民),因而軍隊數量大大膨脹。

當時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大規模擴軍備戰,比如常年的霸主晉國在平丘之會就一次性出動兵車4000乘(《左傳▪昭公十三年》“七月丙寅,治兵於邾南,甲車四千乘,羊舌鮒攝司馬,遂合諸侯於平丘。”)。

就連小小的鄭國在子展、子產伐陳國,也出動兵車700乘(《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六月,鄭子展、子產帥車七百乘伐陳,宵突陳城,遂入之)。

楚國更是僅陳、蔡、不羹幾個大縣就能徵集各千乘的兵力(《左傳▪昭公十二年》:“今我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

按照春秋末期的兵制,一乘75人,而楚國特例,一乘百人,所以剛才說到楚國總兵力至少40萬。

別說楚國了,鄭國都有至少5萬兵力。可吳國攻楚,集結了全國絕大部分的兵力,卻只有大約3萬人。

這是什麼原因?

那知道,當時的吳國地盤早已遠遠超過鄭國,可是軍隊數量卻少於鄭國。

第一,吳國當時的核心區域蘇南在現代是極為發達地區,在當時卻是極為落後地區。經濟落後,產出低下,就會產生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養不活更多的人,這就缺少了當時最關鍵的資源——人。

第二,這就是孫子所說的“兵眾孰強?”的真正含義。古代的兵役制度,男子從18歲到60歲都要當兵。當各國普遍讓“野人”參軍後,軍隊的規模和員額數量是大大增加了,但是隨著而來的問題就是戰鬥力卻無法保證,在孫武看來這樣的軍隊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孫武有針對性的提出,不能這樣搞,得走精兵路線,挑選精壯,組成精銳部隊。而剩餘的人可以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又不會影響國力。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孫子之後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叫吳起。所以有句話叫“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所以,你說吳起的魏武卒部隊沒有借鑑孫武的經驗,我是絕對不相信的。

再看下一句“士卒孰練”。春秋時期,各國是怎麼進行軍事訓練的?貴族中有御和射。而軍隊叫做“蒐”和“獮”。所謂蒐獮,就是田獵。用古人的說法就是“蒐于田隙”,“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農忙的時候種田,農閒的時候才以田獵的方式進行軍事訓練。

這樣子的軍隊,訓練水平必然不高。孫武又說了:這樣不行,要建立職業軍隊,進行專門的軍事訓練。所以吳國在五湖(今太湖)之濱有專門的練兵場所,“選練士,習戰鬥”(《呂氏春秋▪首時》),“習術戰騎射御之巧”(《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建立了一支強大而精悍的常備軍。吳國以此為基礎徹底打敗了楚國,愈發強盛。

這是孫子對古代軍制做出的巨大貢獻,從此軍隊職業化,步兵真正成為戰場的主宰力量長達幾千年。

三,讓吳國強盛的密碼,偏偏正是讓吳國衰亡的原因

可是,導致吳國迅速衰亡的原因正在這。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對吳起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吳起一手創建了“魏武卒”制度,憑藉這支精兵,吳起幾乎百戰百勝。

而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只有吳起手下的魏武卒和當年孫武訓練出來的吳國精銳部隊有著驚人的相似。而吳國和魏國也有著驚人的相似。這兩個國家地盤並不廣大,國家整體實力也並不算強,但是都依靠一支精挑細選、嚴格訓練的軍隊成就了霸業。然而兩個國家的霸業都未能維持很久,很快就衰落了。

我們來看一下魏武卒的經歷,特別是吳起離開魏國後,由魏惠王重建的魏武卒部隊。大約在公元前364年,魏惠王重建了魏武卒部隊,後來在龐涓的率領東征西討,幾乎無往而不利。可是在10年後的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戰中魏武卒被田忌、孫臏所率領的齊軍擊敗。在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中魏軍再敗,從此魏武卒退出了歷史舞臺,魏國也走向衰落,再也未能雄起。雖然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魏將龐涓都敗在孫臏的計謀之下,可是魏武卒部隊卻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實力。要知道戰國時代的人是這麼評價魏國和齊國軍隊的:“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可為什麼魏武卒就不能發揮實力挽回敗局呢?

我們再來看看強大的吳國軍隊的結局。在檇李之戰後的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重建了失利後的吳國軍隊,在夫椒之戰中大敗越軍,報了一箭之仇。在12年後的公元前482年,吳國軍隊在黃池之會中依然顯示出強大的實力,震懾了第一大國晉國,達到頂峰。可是僅僅在短短的10年之中,吳國軍隊屢次敗給昔日的手下敗將——越軍,簡直毫無抵抗能力。在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滅亡,曾經無比強大的吳軍變得不堪一擊。

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國家維持霸期的時間差不多都是10年,也差不多都在10年之後部隊開始慢慢失去了以往強大的戰鬥力,在20年後到達谷底。

其實,這正是孫武和吳起所採用的兵役制度的弊端。

1、他們都從全國範圍內精選強壯的男子從軍,這就使得他們的軍隊在年齡結構就和其他諸侯國的軍隊不同。其他國家的軍隊都是18歲到60歲的男子,數量雖然龐大,但戰鬥力參差不齊。而孫武和吳起的軍隊,因為嚴格的選拔標準,基本都是20到30歲的壯年男子。這樣,在先天上就具有優勢。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20年後,因為按照他們的兵役制度,這些人仍然在繼續服役,這支軍隊的年齡構成一下子變成了40到50歲,戰鬥力自然急劇下降。

2、為什麼這兩支軍隊的士兵年紀大了以後還繼續在服役呢?這兩個國家都不是幅員遼闊的大國,人口數量先天沒有優勢。要組建一支精選的軍隊,勢必從全國範圍挑選。從古人的記載可以知道,魏武卒大約7萬人,吳國的精銳軍隊大約3萬人,這兩個數字正好是這兩個國家機動兵力的極限。在完成一次挑選後,想要再進行一次選拔重新達到這一員額,至少需要10年時間。

3、10年時間似乎跟之前所說20年時間的衰落週期不一致啊?這就是因為還有第三點。如前所述,這兩個國家都不是真正意義的大國,而魏武卒採取的制度卻是一旦被選中,一輩子免徭役、給田給房子,還不能剝奪。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國家不管有功無功,就給出大量的物質基礎變成私人所有,直接導致國家稅收下降。當這支軍隊在強盛期,對外征伐能夠勝利,那麼問題暫時會被掩蓋。一旦年老體衰,作戰能力下降,無法通過對外勝利來彌補國家開支,問題馬上凸顯出來。

因為之前給出去的田地是無法剝奪他們的,這就會導致無法用同樣的手段去組建一支新的強軍。

所以戰國時人早就一針見血指出了這個問題:“(魏武卒)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因此古人指出:“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

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凡是看過史記的,或者稍微瞭解點兵聖孫武的人,都知道上面這句話。

確實,吳王闔閭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和孫武有莫大的關係。但是本文並不是來稱頌孫武的,而是來講一講孫武的不足。因為我國長期以來對正面人物的宣傳性寫法,正面英雄往往沒有任何缺點,成為完人。這是一種非常不可取的寫法,這世界上並沒有完人。

一,成為春秋霸主的吳國迅速敗亡

公元前506年,孫武助吳王闔閭伐楚,吳國以3萬之眾過義陽三關進入楚國,如入無人之境,最終在柏舉之戰一舉打敗了總兵力至少40萬的楚國。

這就讓人產生了一個為什麼:為什麼3萬吳軍能做到如此壯舉呢?

但是如果進行深層次的思考,10年之後的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檇李與越王勾踐交戰,戰敗身亡。2年後,其子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伐越,打得越王勾踐一敗塗地,越國差點滅國。

又12年後的公元前482年,吳國在黃池與晉國為首的中原諸國會盟,壓倒晉國成為盟主,國勢聲望達到了頂峰。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可是僅僅9年後,越王勾踐就滅掉了如日中天的吳國,成為了新的霸主。

這就產生了一個新的為什麼:吳國敗亡的為什麼這麼快?

如果用通常所說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而吳王夫差殺害忠臣伍子胥,不先滅越國,反而北上與晉國爭霸消耗了國力來進行解釋,顯然是解釋不了。

1、吳國北上爭霸,並沒有打太大的仗,兵力並沒有很大傷亡。

2、吳國本來的核心地區在寧鎮地區(南京、鎮江),吳國的強大是一部對外擴張的歷史,正是對蘇北、淮南、淮北等北方地區的不斷征伐和擴張,才讓吳國成為一個地方千里,日益強盛的大國。向北擴張,是從吳王壽夢到吳王夫差以來7代吳王的既定國策,更是行之有效的國家戰略。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3、越國根本不是那麼好滅的,越王勾踐的越國其實只是眾多越人中的一支,當然也是比較主要的一支,那就是于越。越人號稱“百越”,其實是一個多鍾多源的蠻族統稱。除了于越之外還有數量眾多的越人部落。後來楚滅越國,越人實際並沒滅亡,只不過分成多支,或稱君,或稱王,對越國原有的舊土,楚國根本沒形成有效統治。再後來,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但對越人也沒有完成征服,越人反而成為反秦的主力。體量遠小於秦國的吳國如果真想滅掉越族,勢必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泥潭之中。

吳國的興衰是一個大歷史,可以單獨寫成一本書,所以本文僅僅從一個方面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孫子兵法》中這兩句話到底在講什麼?

這就得從《孫子兵法》說起。《孫子兵法》在第一篇《計篇》裡有這麼兩句話“兵眾孰強?”,“士卒孰練”。這就是所謂的“五事七計”中的兩條(“五事”即“道、天、地、將、法”。 “七計”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兩句話,相信初中生都能明白。

可是,至少到目前為止,很難看到有一本關於孫子兵法的書籍,能把這兩句話解釋清楚的。

而這兩句話是必須結合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來註釋的。

正如前文所說,春秋末期的柏舉之戰,楚國的總兵力至少40萬。怎麼會有這麼多?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春秋末年,諸國因為常年互相攻伐,原有的國人兵役制趨於消滅(注:所謂國人就是當時住在城裡的人,用古羅馬的話來說,這些人才有公民權,才可以當兵),大量原來沒有資格當兵的“野人”補充進入軍隊(注:所謂野人就是種地的農民),因而軍隊數量大大膨脹。

當時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大規模擴軍備戰,比如常年的霸主晉國在平丘之會就一次性出動兵車4000乘(《左傳▪昭公十三年》“七月丙寅,治兵於邾南,甲車四千乘,羊舌鮒攝司馬,遂合諸侯於平丘。”)。

就連小小的鄭國在子展、子產伐陳國,也出動兵車700乘(《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六月,鄭子展、子產帥車七百乘伐陳,宵突陳城,遂入之)。

楚國更是僅陳、蔡、不羹幾個大縣就能徵集各千乘的兵力(《左傳▪昭公十二年》:“今我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

按照春秋末期的兵制,一乘75人,而楚國特例,一乘百人,所以剛才說到楚國總兵力至少40萬。

別說楚國了,鄭國都有至少5萬兵力。可吳國攻楚,集結了全國絕大部分的兵力,卻只有大約3萬人。

這是什麼原因?

那知道,當時的吳國地盤早已遠遠超過鄭國,可是軍隊數量卻少於鄭國。

第一,吳國當時的核心區域蘇南在現代是極為發達地區,在當時卻是極為落後地區。經濟落後,產出低下,就會產生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養不活更多的人,這就缺少了當時最關鍵的資源——人。

第二,這就是孫子所說的“兵眾孰強?”的真正含義。古代的兵役制度,男子從18歲到60歲都要當兵。當各國普遍讓“野人”參軍後,軍隊的規模和員額數量是大大增加了,但是隨著而來的問題就是戰鬥力卻無法保證,在孫武看來這樣的軍隊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孫武有針對性的提出,不能這樣搞,得走精兵路線,挑選精壯,組成精銳部隊。而剩餘的人可以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又不會影響國力。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孫子之後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叫吳起。所以有句話叫“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所以,你說吳起的魏武卒部隊沒有借鑑孫武的經驗,我是絕對不相信的。

再看下一句“士卒孰練”。春秋時期,各國是怎麼進行軍事訓練的?貴族中有御和射。而軍隊叫做“蒐”和“獮”。所謂蒐獮,就是田獵。用古人的說法就是“蒐于田隙”,“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農忙的時候種田,農閒的時候才以田獵的方式進行軍事訓練。

這樣子的軍隊,訓練水平必然不高。孫武又說了:這樣不行,要建立職業軍隊,進行專門的軍事訓練。所以吳國在五湖(今太湖)之濱有專門的練兵場所,“選練士,習戰鬥”(《呂氏春秋▪首時》),“習術戰騎射御之巧”(《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建立了一支強大而精悍的常備軍。吳國以此為基礎徹底打敗了楚國,愈發強盛。

這是孫子對古代軍制做出的巨大貢獻,從此軍隊職業化,步兵真正成為戰場的主宰力量長達幾千年。

三,讓吳國強盛的密碼,偏偏正是讓吳國衰亡的原因

可是,導致吳國迅速衰亡的原因正在這。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對吳起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吳起一手創建了“魏武卒”制度,憑藉這支精兵,吳起幾乎百戰百勝。

而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只有吳起手下的魏武卒和當年孫武訓練出來的吳國精銳部隊有著驚人的相似。而吳國和魏國也有著驚人的相似。這兩個國家地盤並不廣大,國家整體實力也並不算強,但是都依靠一支精挑細選、嚴格訓練的軍隊成就了霸業。然而兩個國家的霸業都未能維持很久,很快就衰落了。

我們來看一下魏武卒的經歷,特別是吳起離開魏國後,由魏惠王重建的魏武卒部隊。大約在公元前364年,魏惠王重建了魏武卒部隊,後來在龐涓的率領東征西討,幾乎無往而不利。可是在10年後的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戰中魏武卒被田忌、孫臏所率領的齊軍擊敗。在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中魏軍再敗,從此魏武卒退出了歷史舞臺,魏國也走向衰落,再也未能雄起。雖然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魏將龐涓都敗在孫臏的計謀之下,可是魏武卒部隊卻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實力。要知道戰國時代的人是這麼評價魏國和齊國軍隊的:“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可為什麼魏武卒就不能發揮實力挽回敗局呢?

我們再來看看強大的吳國軍隊的結局。在檇李之戰後的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重建了失利後的吳國軍隊,在夫椒之戰中大敗越軍,報了一箭之仇。在12年後的公元前482年,吳國軍隊在黃池之會中依然顯示出強大的實力,震懾了第一大國晉國,達到頂峰。可是僅僅在短短的10年之中,吳國軍隊屢次敗給昔日的手下敗將——越軍,簡直毫無抵抗能力。在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滅亡,曾經無比強大的吳軍變得不堪一擊。

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國家維持霸期的時間差不多都是10年,也差不多都在10年之後部隊開始慢慢失去了以往強大的戰鬥力,在20年後到達谷底。

其實,這正是孫武和吳起所採用的兵役制度的弊端。

1、他們都從全國範圍內精選強壯的男子從軍,這就使得他們的軍隊在年齡結構就和其他諸侯國的軍隊不同。其他國家的軍隊都是18歲到60歲的男子,數量雖然龐大,但戰鬥力參差不齊。而孫武和吳起的軍隊,因為嚴格的選拔標準,基本都是20到30歲的壯年男子。這樣,在先天上就具有優勢。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20年後,因為按照他們的兵役制度,這些人仍然在繼續服役,這支軍隊的年齡構成一下子變成了40到50歲,戰鬥力自然急劇下降。

2、為什麼這兩支軍隊的士兵年紀大了以後還繼續在服役呢?這兩個國家都不是幅員遼闊的大國,人口數量先天沒有優勢。要組建一支精選的軍隊,勢必從全國範圍挑選。從古人的記載可以知道,魏武卒大約7萬人,吳國的精銳軍隊大約3萬人,這兩個數字正好是這兩個國家機動兵力的極限。在完成一次挑選後,想要再進行一次選拔重新達到這一員額,至少需要10年時間。

3、10年時間似乎跟之前所說20年時間的衰落週期不一致啊?這就是因為還有第三點。如前所述,這兩個國家都不是真正意義的大國,而魏武卒採取的制度卻是一旦被選中,一輩子免徭役、給田給房子,還不能剝奪。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國家不管有功無功,就給出大量的物質基礎變成私人所有,直接導致國家稅收下降。當這支軍隊在強盛期,對外征伐能夠勝利,那麼問題暫時會被掩蓋。一旦年老體衰,作戰能力下降,無法通過對外勝利來彌補國家開支,問題馬上凸顯出來。

因為之前給出去的田地是無法剝奪他們的,這就會導致無法用同樣的手段去組建一支新的強軍。

所以戰國時人早就一針見血指出了這個問題:“(魏武卒)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因此古人指出:“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吳國興衰的密碼,成也孫武,敗也孫武,他的制度埋下了滅亡禍根


為什麼呢?秦國採取二十等爵制度,要有功勞才有賞賜,而且不是一步到位,要慢慢積累逐步提升。是通過這種激勵制度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調動出士兵的積極性,用嚴苛的法令和爵位提升的誘惑去激發士兵的本能。這樣子的軍隊和魏國、吳國的軍隊有一個根本性的區別,戰鬥力是始終保持,並不斷提高。而魏國、吳國的軍隊制度其實是在增長軍隊的惰性,因為他們能拿到的一開始就全拿到了,雖然在初期實力強大,但是再拼死作戰拿到的獎勵也不會超過之前的水平,哪裡還有進取之心,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會腐化。而因為受限於國家整體實力,無法及時更新換代,換不起,代價太大。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兵役制度始終在變化,但是不到非常時刻,再也沒出現過像孫武時期的吳國軍隊、魏武卒這樣制度,因為雖然能橫行一時,但卻不是國家長遠之計。

這就是吳國迅速衰落其中一個原因。孫武有沒有責任?肯定有。他的辦法讓吳國軍隊戰鬥力迅速提升,但隱患埋下了。

本文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自媒體、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盜圖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本號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