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氏族譜》看孫武世家


從《陳氏族譜》看孫武世家


惠民縣桑落墅鎮街南陳村,有兩套不同時期的《陳氏族譜》,均16開本,線裝,外套書套,內以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用字分別為卷,頗具古籍風韻。其中有清光緒13年(1887年)手抄本一套,因年代較久,保存不善,已多處殘缺不全。有民國20年(1931年)石印本一套,外觀雖陳舊不堪,而頁碼尚為齊全,字跡也清晰可辨。這兩套譜書的卷首,各有文章數篇,從其撰稿時間與撰稿人的情況來看,系將每次編、修、續寫《陳氏族譜》時所收集的重要文章彙編成冊。均文言文,筆調流暢,含義較深,破、承、起、束,八股味甚濃。內容頗為廣泛,包含氏族源流、歷史沿革、居住遷徙、家規祖訓、節日祭祀、公物管理等等,又多封建倫理道德說教。在表述陳氏源流的文章中,有諸多處與孫武世家系一脈相承,這與當地流傳已久的“陳、田、孫一家親”之說是極相吻合的。

如清光緒33年(1907年)海豐縣(今無棣縣)張以忠為《陳氏族譜》撰寫的序言中說:“溯自陳姓,起於虞裡,盛於胡公,昌於敬仲,其蔓延于山丘者不可勝稽”。又民國20年(1931年)村儒陳廷瑢、陳學純為《陳氏族譜》合寫的序言中說:“我陳氏之族,出於潁川,成周之初,胡公受封,食採於陳,因以為氏,迨至敬仲,陳氏始大,其後賢士世有,名人迭出,綿延至今,累累不絕,其所謂根深而葉茂,源遠而流長者耶夫。”為使後人確信無疑,文中又多有“返本窮源,昭昭然無不可考”,或“吾族舊有譜書,世世相傳,昭然可考”之句。清咸豐5年(1855年),惠民縣的一位縣官凌壽柏,曾親自到過街南陳村,在查閱了該村的宗譜後親筆寫的一篇文章中說:“咸豐甲寅(1854年),餘授惠邑正印,乙卯年(1855年)六月,躬親察堪災蟲,到城東永利鎮南陳家莊(今桑落墅鎮街南陳村)以作公館,睹房舍清雅異常,複閱宗譜,秩然有序”云云。此文也收於清光緒13年的《陳氏族譜》。

從《陳氏族譜》看孫武世家


光緒13年《陳氏族譜》

為把《陳氏族譜》中所載與孫武世家的聯繫弄清楚,現用已查閱到的歷史資料,口語化解讀族譜序文,分析陳、田、孫三姓氏的發展變化情況。

早在遠古,人類尚無鑿井、農耕的本領時,為了生存,必須尋找有水草的地方居住,以便從事漁獵和採摘。所以那時的水草地帶,不僅是人類爭奪的目標,也是帝王對下賞賜的上等禮品。即所謂食採與封邑。我國上古時的唐堯、虞舜、夏、商、周相繼延續,堯讓舜,舜讓禹,史稱禪讓。虞舜在受禪之前,就很受帝堯的寵愛。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了舜,還讓他們在媯汭河一代居住。自此,虞舜的後代在那裡繁衍生息,成為一個較大的家族,史稱部落。這個部落遂以地為記,稱為媯姓。在周武王伐商建立西周之後,要對前賢的後代封爵,就在媯汭河邊找到了舜的後裔媯滿,封他為陳侯,並把大女兒元姬嫁給偽滿。在媯滿死後,諡號陳胡公。由此,媯滿在陳的後代,就以陳為氏了。此即《陳氏族譜》中所載:“溯自陳姓,起於虞裡,盛於胡工”和“成周之初,胡公受封,食採於陳,因以為氏”的含義。

到了春秋時期,陳胡公滿的後裔,陳文公、陳釐公、陳莊公、陳宣公等,為爭奪王位,同室操戈,互相殘殺,鬧得十分混亂。這時陳釐公的兒子陳完,字敬仲,是陳國一向謙遜有禮的賢士。他見到本國如此糟糕,既生氣又害怕,索性離開那裡,投奔齊國去了。齊桓公對陳完非常器重,要封他為上卿,被陳完謝絕了。後來當了個管理工匠的官,官稱“工正”。陳完離開陳來齊之後,就不願以陳為姓了,加之封邑于田,古時田與陳同音,就改陳為田姓。所以說田完、田敬仲,就是原來的陳完、陳敬仲。這就是《陳氏族譜》中“昌於敬仲”之意。

齊國原屬姜氏的政權,那時有個貴族懿仲,想把女兒嫁給陳完,經占卦問卜,那卜辭大意說:姜姓與媯姓相配,五世後必昌盛,八世後可為君。事在巧合,田完的五世孫田桓子,字無宇,攻滅了欒、高二氏之後,當上了齊國的大將。田桓子有兩個兒子,田恆、田書,田恆代其父位為宰相,田書當了齊國的大夫。至此,齊國的姜氏政權,已漸為田氏所代替。這就是《陳氏族譜》中“迨至敬仲,陳氏始大,其後賢士世有,名人迭出”之說。齊國大夫田書,在攻打莒國的戰爭中立了大功,齊景公賜他孫姓,並讓他採食樂安(今惠民縣)。由此,田書就成了孫書。孫書的兒子孫憑,字起宗。孫憑的兒子孫武,字長卿。孫武有三個兒子,馳、明、敵。孫臏是孫明的兒子,孫武的孫子,他祖孫二人,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軍事家,孫武被尊稱為“兵聖”。

《陳氏族譜》只能譜陳氏之祧,不能也不應把田氏、孫氏收納在一起。然而翻開歷史的頁碼,尋根溯源,陳、田、孫就不可迴避地聯繫在一起了。為此,《陳氏族譜》所說與孫武世家的聯繫,就可作為惠民是孫武故里的有力旁證。

從《陳氏族譜》看孫武世家


從《陳氏族譜》看孫武世家


民國20年《陳氏族譜》

從《陳氏族譜》看孫武世家


民國20年《陳氏族譜》序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