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聖孫武十三篇奠定了世界軍事的理論基礎

孫武 孫子兵法 伍子胥 春秋戰國 家榮雲川 2017-06-06

兵聖孫武十三篇奠定了世界軍事的理論基礎
孫武是春秋末期偉大的軍事學家,後世尊稱為孫子,生卒年代不可考。他原來是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人。他的家庭,是齊國世襲的貴族。他最初也在齊國做官,後來因避亂投奔吳國,成為一個流落異國的沒落貴族。這時闔閭做了吳王,任用楚國的伍子胥做謀主,伍子胥同孫武交了朋友,後來便把孫武所著的兵法送給吳王看。吳王讀了很是稱奇,便讓孫武訓練全國的將士。公元前506年,吳王派孫武擔任大將,出動了三萬大兵,進攻楚國,五戰五勝。公元前505年,吳軍攻佔了楚國的郢都。經過這次戰爭,吳國一躍而成了當時的頭等強國。

孫武給後世留下的《孫子兵法》十三篇,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軍事學著作。這部著作,大體是孫武總結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以及平時和吳王、伍子胥等研究軍事的論點,經過後代人長期整理而成的。今天所見的《孫子》十三篇,就是經過東漢時曹操的選擇和刪削的。我國曆代的名將,都很推崇這部兵法,有些外國的軍事學家,也很推崇這部兵法。

《孫子兵法》有自己精深完整的體系,對於戰爭問題、戰略問題等,都有比較精闢的分析和看法。下面我們概括六點,來說明這部書的價值

1.戰爭的正確指導,在於“知彼知己”。“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dai,當危險講)”,這詞話見於十三篇中的《謀攻篇》。孫武的意思,就是要求在作戰時,既要了解敵人的情況,又要了解自己的情況,從而加以比較分析,然後確定戰略的計劃與戰役的部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取得戰爭的勝利。“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總的原則指導,即使在今天,用來指導戰爭,也是正確的。

2.戰爭的正確指導,在於爭取主動權。孫武對於在戰爭中爭取主動這點是非常重視的。他說:“善於作戰的人,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他認為爭取了主動,使敵人不知我從何處進攻,處處防守,兵力分散,然後我可以“避實而擊虛”取得勝利。設法造成敵人的弱點,這是《孫子兵法》在軍事上表現主動性最突出的地方。他的辦法很多,比如有計劃地造成敵人的錯覺而與以出其不意的攻擊,或者給敵人以小利,引誘敵人進攻而給以全部殲滅。

3.在進攻戰方面,孫子有很多極其高明的見解。他指出進攻時要集中兵力,突破敵人一點。避開敵人堅固的地方而向敵人的弱點攻擊。他這種集中主力、攻破弱點的進攻原則,就是今天看來,也還值得參考。

4.在運動戰方面,孫子提出了很多卓越的意見。他說:“乘敵人措手不及,從敵人想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所不戒備的地方。”又說:“我們想決戰,敵人雖然高壘深溝都不得不出來同我們在運動中來打,是因為進攻了敵人所必救的地方。”戰國時期的大軍事家孫臏,就很會運用孫武這套原則,取得過輝煌的勝利。

5,《孫子兵法》中,在強調戰爭指揮的靈活性這方面,也有不少精闢的論斷。孫武非常講究:“出奇制勝”,所謂“出奇制勝”,就是以變化無窮的戰術打擊敵人。他說:“善於'出奇'的,就像天地那樣變化無窮,就像江河那樣奔流不竭。”又說:“作戰方式靈活變化到頂點,就看不出行動的規律來。行動規律既然不可捉摸,那麼,就算有深藏的間諜也將偷看不到底細,聰明的敵人也想不出辦法來。”對於用兵,孫武很強調“機變”,強調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不同的矛盾。戰爭中兵力的分散和集中,分進和合擊,需要根據敵人的情況,靈活地運用和變化,這才是保證勝利的關鍵。

6,十三篇中,對於如何依據敵我兩方兵員的多寡來採取戰爭的行動,有著十分明確的論述。孫武認為我方兵力比敵人多十倍,就可以採用包圍戰;比敵人多五倍,可以採用進攻戰;比敵軍多一倍,可以分兵來作戰;相等的兵力,可以合力來作戰;兵力較少,就只能採用防禦戰;兵力差得太多時,只有暫避其鋒。這些重要的原則,如果運用得當,是可以發揮很大的戰鬥作用的。

由於所處時代的限制,孫子的軍事思想,不免有些缺陷,不過儘管如此,孫子仍不失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家,他的軍事學著作,至今還具有充沛的生命力,在世界軍事學史上將永遠放射著光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