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去世孫權繼位時只有十八歲,為什麼東吳沒有出現內亂?

孫權 孫策 張昭 曹操 周瑜 蕭武 2018-12-19
孫策去世孫權繼位時只有十八歲,為什麼東吳沒有出現內亂?

孫權生於公元182年,比孫策小7歲,比諸葛亮小一歲。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當時孫策的兒子還很小,所以遺言讓他的弟弟中年齡最長的孫權繼位,當時孫權只有18歲。

不過,孫權繼位的這個年齡也不算小了。孫策渡江平定江東的時候,也只有20歲。孫堅陣亡時,孫策也是十七歲,但孫堅餘部及孫家老小在孫堅弟弟帶領下,投靠袁術。到遇刺身亡的時候,孫策也只有26歲,這還是虛歲,實歲也只有25。這時候,孫家子弟中,孫權已經算是年齡最大的了,也是唯一合適的接班人。

孫權十五歲的時候,就被孫策任命為陽羨長,時在公元197年,孫策基本在江東站住了腳。也是在這一年,袁術僭號稱帝,孫策與袁術公開決裂,與袁術為敵,曹操以漢獻帝名義下詔,封孫策為吳侯,拜會稽太守、討逆將軍。既有行政職務會稽太守,又有討逆將軍的軍號,孫策自然就是一方軍閥勢力了。

陽羨就是今天的宜興。按秦漢制度,縣級行政區的長官,萬戶以上為令,以下為長。陽羨此時人口還不多,所以孫策任命孫權為陽羨長。這時候孫權十五歲,自然不能完全理事,主要依靠孫策指定的僚屬。但如此著急的任命孫權當官,說明孫策已經在擴大自己的兄弟子侄的影響。

孫策去世孫權繼位時只有十八歲,為什麼東吳沒有出現內亂?

這之後,孫權才逐步舉郡察孝廉,州舉茂才。漢朝實行察舉制,郡縣負責考察,通過後獲得孝廉的身份,再從中選擇表現優異的,推薦給朝廷,是為茂才,朝廷根據各種標準徵辟,任命職務。所以,孫權獲得孝廉、茂才的名義,也就是具備了出仕做官的能力。到孫策死時,孫權也還是孝廉。所以,孫策死後,孫權還在哭,張昭批評他時,就稱他孝廉。

《三國志·吳主傳》:

五年,策薨,以事授權,權哭未及息。策長史張昭謂權曰:“孝廉,此寧哭時邪?”

不過,此時曹操正在全力對付袁紹,無暇南顧,而劉表和袁紹結盟,曹操就拉攏孫權,讓孫權牽制劉表。所以,曹操表薦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同樣是既有行政職務,又有將軍軍號,在名義上就比較順了。在孫策去世的前一年,孫權就開始參加軍事行動,先後從徵廬江太守劉勳和劉表領下的江夏太守黃祖。

孫權之所以能夠順利接盤,也跟孫策當時的安排有關。孫策手下,文官以張昭為首,武將以周瑜為首,孫策臨死時,周瑜正屯兵於外,張昭在孫策身邊,主要負責內政事務。而當時以為內孫策還在創業階段,周瑜和孫策同歲,張昭資格雖老,但畢竟是僑居人士,都在當地經營不久,勢力還不大,誰都沒有能力獨自專權。

孫策去世孫權繼位時只有十八歲,為什麼東吳沒有出現內亂?

張昭和周瑜都沒有這個實力,其他人自然更不用說。而且,當時東吳面臨的形勢並不樂觀,主要任務仍然是繼續開拓,還不是分蛋糕的時候,還得繼續報團做蛋糕。東吳後來比較明顯的門閥世家,在孫權繼位的時候都還不明顯,大多數都是外來戶,也才剛在東吳站住腳,沒有能力過多幹預政治核心圈,更不用說有取代孫氏的野心。

《三國志·吳主傳》:

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張昭、周瑜等謂權可與共成大業,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屯吳,使丞之郡行文書事。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周瑜、程普、呂範等為將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分部諸將,鎮撫山越,討不從命。

但反過來說,孫權這時候的外部環境總體而言還不錯。這時候對江東威脅最大的淮南地區已經被曹操佔領,而曹操此時正全力和袁紹角逐統一中原的主導權,對江東沒有什麼明顯的野心。西邊的世仇劉表,此時也忙著討平內亂,並沒有直接威脅江東的意圖。反而是孫權繼位後,繼續向西擴張,不斷進攻豫章、黃祖等,同時征討境內的山越,逐步穩定下來。

所以,雖然孫權繼位的時候年齡還不大,但實際上也多少已經有了一些政治和軍事經驗,即便是不多,好歹也算是有一些。境內外也沒有明顯而且比較強大的勢力威脅自己的安全,只要繼續沿著孫策開創的路線前進,就問題不大。而他當時已經十八歲,已經接近成年,只需要再過幾年,就可以算是完全成年了。所以,孫權繼位的時候,綜合來看,其實條件還不錯,並不算太危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