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海軍,威服東亞,震懾南海,遠洋西方

孫權 公孫淵 日本 中國古代史 閻鱻生 2017-04-28

今天中國自主研發的首艘航母在大連下水, 百年來的海軍夢今日又前進一步。

也應個景,聊聊中國最早的海軍強國——東吳。現在一說到東吳,大家就想到吳所擁有的長江水軍,可是東吳其實還擁有一支規模龐大的海軍,其航路遍及於東海、黃海、渤海、南海之間,勢力縱橫於當時中國海岸線,也曾遠涉重洋,但卻少人留意。秦漢之際造船業之快速發展為三國時代的大型船隻遠航奠定了良好基礎。孫權乘坐的“飛雲”、“蓋海”等大船更是雄偉壯觀。在海上的普通大船也要長二十丈,高水平面二三丈,載六七百人,裝萬斛。

既然擁有了如此規模的船隻,當然要好好利用其在海面的優勢。有史記載東吳在孫權時代就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海上遠行:

中國最早的海軍,威服東亞,震懾南海,遠洋西方

新三國孫權

一、日本航線的開闢與征服臺灣

自光武帝時代,日本和中國已經有了來往,其後兩方數有船隻往返,形成一條固定航線。當時從中國往日本的航線為:曹魏屬地青州(今山東)渡黃海——至曹魏屬地帶方郡(今朝鮮開城附近)——至釜山——至對馬島——至壹岐島——至九州福岡松浦。而其中朝鮮半島上的帶方郡等地為曹魏地盤,孫權要想通過是不可能的。然而當時有不少倭國人直接渡海到東吳的會稽通商,東吳也有人航海被大風吹至亶洲(吳國對倭國的稱呼)的。這就表明不必通過魏國的地盤也可以到達倭國。於是孫權決定組織一支艦隊開闢前往倭國的航線。

吳黃龍年間,孫權決定派遣艦隊前往夷洲(今臺灣)和亶洲(東吳對倭國的稱呼)。結果遭到重臣陸遜和全綜的一致反對,他們認為“猥虧江岸之兵,以冀萬一之利”,“萬里襲取,風波難測,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驅見眾,經涉不毛,欲益更損,欲利反害”。但被利益薰昏頭腦的孫權並沒有聽進這忠言。

吳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孫權組建一支大規模艦隊,委派將軍衛溫、諸葛直帶領甲士萬人出海情去尋找夷洲和亶洲。艦隊先南行至夷洲,設立屯田和移民官府,其後東行亶洲。在亶洲沿海擄掠土人數千而回。中國最早的海軍,威服東亞,震懾南海,遠洋西方

經過該次航海,東吳人對夷洲亶洲情況有了更多更新的瞭解。吳丹陽太守沈瑩在其撰寫的《臨海水土異物志》一書中記錄了夷洲的風貌。

東吳和日本的交往也並未因此而斷絕,近代至1984年在日本先後發掘出370多枚吳地所產銅鏡,證明兩國間商業貿易的存在。在日本古書《日本書記》和《古事記》中稱呼後東晉南朝為“吳國”,稱其人民為“吳人”,來自南朝的絲織品、服裝、床具都被冠以“吳民”,由此可見東吳和日本在經濟上的頻繁來往,不然在日本古書上是不會出現這麼多“吳”字的。

二、聯結遼東公孫氏

遼東雖然是魏國的勢力範圍,可實際上是公孫家族在那兒當土皇帝,更有高句麗等異族在該地建國。孫權早在建安年間就派遣使者渡海去遼東勾結公孫康。結果使者腦袋被公孫康剁了送給曹丕,兩家結仇。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公孫康之子公孫淵從當時其叔公孫恭處奪位,成為遼東的新統治者,他一邊接受魏國的封爵,一邊又主動派遣使者和孫權示好。於是吳的艦隊又出現在遼東和江南之間的海面上。

其後幾年間孫權的海軍多次從江浙遠達遼東,“越渡大海,多持貨物,誑誘邊民,邊民無知,與之交關,長吏以下,莫肯禁止”,東吳和當地居民土著大做生意。因為天高皇帝遠的關係,曹魏對此鞭長莫及,而駐當地官吏也無可奈何,只能幹瞪著眼。而那土皇帝公孫淵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當不知道。第一次遼東行由於前幾次小規模的遼東之行的成功,使得孫權胃口大開,於是是在吳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孫權準備組織大型艦隊前去貿易。

是年十月,公孫淵又派遣校尉宿舒、閬中令孫綜稱籓於孫權,並獻貂皮馬匹等貢品。這下可把孫權給樂壞了,先在第二年(嘉禾二年)正月下詔“一人有慶,兆民賴之”,來個大赦天下,接著又張羅起來第二次遼東之行。吳嘉禾二年(公元233年)三月,孫權派遺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為使者,將軍賀達、虞諮、中郎將萬泰、校尉裴潛等人率領大軍萬人護送宿舒、孫綜回遼東,同時攜帶金寶珍貨,九錫齊備賞賜公孫淵,並封公孫淵為燕王。那知出於吳國相距遙遠難以成為靠山的考量,公孫淵的心已經轉個大彎,再得知東吳艦隊攜帶了大批用來貿易的錢財貨物更是把公孫淵的貪心勾起。

張彌、許晏等到達襄平,公孫淵先分其人眾,將其安置於遼東諸縣及玄菟郡。張彌等見公孫淵不接受孫權的封號才起了疑心,可是一切都已經晚了,遼東進兵圍取,斬彌、晏、泰、潛等首級。剩下的吏從兵眾,只有面縛乞降,都被公孫淵徙充邊城。東吳到達遼東的士兵及帶來的金銀財寶被公孫淵全部吞併。公孫淵又將張彌、許晏等首級,傳送洛陽,悉沒其兵資珍寶。冬,十二月,魏國拜公孫淵大司馬,封樂浪公。當消息傳到孫權耳中時,孫權才明白自己幹了什麼樣的蠢事,“朕年六十,世事難易,靡所不嘗,近為鼠子所前卻,令人氣湧如山。不自載鼠子頭以擲於海,無顏復臨萬國。就令顛沛,不以為恨。”怒火沖天的孫權要親自率領艦隊討伐公孫淵。但在陸遜、薛綜、陸瑁等人接連上疏勸說的情況,孫權才打消了遠征遼東的念頭。

吳赤烏元年(公元238年),遼東的公孫淵竟然派使者渡海前來再次“稱臣於吳”,原來在那一年公孫淵徹底和魏國決裂,司馬懿的大軍已經向遼東進發了。公孫淵聽到消息後只得厚著臉皮向吳國求救。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五年,但仇恨之火併未因此而緩解,東吳打算剁了使者以報前仇。此刻將軍羊衜卻未被仇恨衝昏頭腦,他進言:“不可,是肆匹夫之怒而捐霸王之計也。不如因而厚之,遣奇兵潛往以要其成。若魏伐淵不克,而我軍遠赴,是恩結遐夷,義蓋萬里,若兵連不解,首尾離隔,則我虜其傍郡,驅略而歸,亦足以致天之罰,報雪曩事矣。”孫權一聽有利可圖,大叫:“好!”於是東吳一面大規模地集結部隊,一面打發來使回去告訴公孫淵東吳和遼東一定“休慼與共”,而公孫淵也從孫權嘴裡的“鼠子”一舉躍為“兄弟”了!

吳國集結部隊的消息傳到魏國,魏明帝曹睿詢問蔣濟孫權是否會救援遼東,蔣濟認為孫權是“連子弟在危,猶將不動”的人,又怎麼會救援先前羞辱過他的人,不過是欺騙公孫淵罷了。蔣濟一言就道破了孫權的用心,但他也指出,如果魏和遼東相持不下,那麼孫權的臨時決策或輕兵突襲他也難以預測。但是隨著戰火的燃燒,魏軍既沒“伐淵不克“,也沒“兵連不解”,司馬懿從是年六月到達遼東,僅僅兩月就斬公孫淵父子於樑水上(今遼寧太子河),在這段時間而孫權的艦隊並未出現在沓渚(旅順口)海平面上。第二年(公元239年),司馬懿的軍隊早已撤離遼東。東吳艦隊到達遼東,攻打旅順口海防城堡牧羊城,與魏將守將張持、高慮等大戰於遼東半島南部。因為是突然襲擊,魏國促不及防,被吳軍擄走大批民眾,孫權這回是撈個杯滿缽滿。
中國最早的海軍,威服東亞,震懾南海,遠洋西方

東吳三次遼東之行及和高句麗的來往都是出於孫權一意孤行的結果,可稱是得不償失,損失慘重,但確開闢了由東海至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航線,自秦漢以來未能形成的大東北與大東南的直達航路得以貫通。後世晉朝南渡,就是通過這條航線派遣王齊、徐孟一行渡海北上連接遼東慕容氏,而六朝時期亦是由此航路頻繁與朝鮮半島諸國貿易。

三,南海篇

珠崖、儋耳均在海南島上,漢時為兩郡共十六縣,珠崖郡治在瓊山縣東譚都,儋耳郡治在儋縣義倫。早在。吳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孫權就看上夷州及朱崖(海南),欲遣偏師取之。但因為夷州、亶洲之行的得不補失,對朱崖之行也暫時擱置。其後東吳艦隊一直往返於長江口和遼東之間。無暇南顧,事隔十二年,東吳海軍終於有功夫向南海進發了,赤烏五年(公元242年)秋七月,孫權派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率兵三萬自海上遠征珠崖、儋耳,重將兩地納回大陸版圖。是年壬戌,孫權復置珠崖郡,領徐聞、朱盧、珠官三縣,屬交州。

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交址太守士燮卒,其子士徽作亂,為吳廣州刺史呂岱“督兵三千人晨夜浮海”而滅,從此交州之地徹底為吳所據。其後呂岱派遣從事前往南海諸國,宣揚吳國聲威,促使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堂明(今泰國境內)諸王,各遣使奉貢。吳赤烏六年(公元243年)十二月,扶南王範旃又遺使獻樂人及方物。中國最早的海軍,威服東亞,震懾南海,遠洋西方

三國殺士燮

後範旃大將範尋為扶南王時,公元245~251年間,孫權派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出使扶南和南海諸國。“其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兩人歸國後,朱應撰《扶南異物志》,康泰撰《吳時外國傳》。可惜二書均已遺佚,僅在《水經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通典》、《太平御覽》、《文選注》等書中見到片斷引文。在吳韋昭的《吳鼓吹曲,章洪德》中對當時東吳和南海諸國的來往有如下描述:

章洪德,邁威神。感殊風,懷遠鄰。平南裔,齊海濱。越裳貢,扶南臣。珍貨充庭,所見日新。

東吳時代,南海諸國和東吳的海上貿易絡絡不絕,各國商船往返兩地,可以說是東吳航海獲利最大之處

四,波斯、天竺、大秦

據萬震《南州異物志》上記載,當時在南海上有波斯、天竺大海船遠來貿易,而在吳“黃武五年[應為嘉禾三年至六年(公元234-237年),有大秦賈人秦論來到交趾,交趾太守吳邈遣送詣權,權問方土謠俗,論具以事對。時諸葛恪討丹陽,獲黝、歙短人,論見之曰:“大秦希見此人”。權以男女各十人,差使會稽劉鹹送論。鹹於道物故,論乃徑還本國”。孫權既然能派遣使者送秦論回國,則表明東吳有能力到達大秦。另據康泰《吳時外國傳》所記“從加那調州,乘大海船,張七帆,時風一月餘,乃入秦,大秦國也。”惜《吳時外國傳》全書已佚,此句僅見於《太平御覽》注,前後不明。但此記錄起航地點、船帆數目和航行時間俱全,亦不能忽視。

三國之世,吳的海軍南至南海諸國、北達遼東朝鮮,東到日本列島,這在當時世界大概也是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可惜中國自古以來就對海洋不感興趣,沒有把握住發展海洋的機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