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不追尊孫策為帝也不重用其後人,算不算忘恩負義?

孫權不追尊孫策為帝也不重用其後人,算不算忘恩負義?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孫策死於刺客之手,年僅26歲。臨終前,孫策將權力交給二弟孫權,孫權時年18歲。作為孫策最年長的弟弟,孫權接班似乎在情理之中,但對孫策而言這並非唯一的選擇。

孫策還有一個三弟叫孫翊,時年16歲,性格很像孫策,孫策也很喜歡他,很多人都覺得應該把位子傳給孫翊。同時,孫策還有一個兒子名叫孫紹,按照當時的傳統,孫策應該確立孫紹為接班人。

但孫策最終還是選擇了孫權,他考慮到,孫翊性格太剛烈,不善於團結各方力量,而兒子孫紹年紀又太小,外有強敵、內有憂患,不能讓只有幾歲的孫紹接班,所以孫策還是把權力交給了18歲的弟弟孫權,這個選擇事後證明是正確的,孫權帶領孫氏集團一路披荊斬棘,最終建立了孫吳政權。

但無論如何,孫權的權力地位是哥哥孫策給的,沒有孫策的選擇,孫權的一生只怕會默默無聞,沒有孫策打下的基礎,孫權也不可能順利接班並逐漸掌握江東。

然而,孫權稱帝后僅追尊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沒有追尊孫策為皇帝。孫權的權力直接來自於哥哥孫策,從現實看孫權是孫氏集團的“第三代”,第一代的孫堅得到了追尊,第二代的孫策也應該享受此殊榮;從情理上講,沒有孫策也就沒有孫權的後來,要追尊的話孫策也應該一併追尊。孫權只追尊孫策為長沙桓王,王與帝有本質區分,孫權的做法自然受到了一些人的質疑。

孫權不追尊孫策為帝也不重用其後人,算不算忘恩負義?

其實,孫權這樣做是沒有問題的。古代宗廟祭祀實行昭穆制度,廟制規定,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以此區分親疏貴賤。《周禮》記載:“辨廟祧之昭穆。”鄭玄註釋為:“自始祖之後,父為昭,子 為穆。”意思是,始祖在宗廟中居中,以下子孫分別排列左右兩列,左為昭,右為穆。具體的情形是:始祖為穆,始祖之子為昭;始祖之孫為穆;始祖孫之子又為昭;始祖孫之孫又為穆。在昭穆排列中,通常是降序單線排列,以保證父子始終異列,避免“並肩而立”的尷尬,而祖孫則始終同列。這時候,如果中間多出一個平輩,則打亂了昭穆次序。

以孫氏為例,孫堅為穆,孫權為昭,孫權之子為穆,孫權之孫為昭,這是正常序列。如果前面插入一個孫策,情況就變化了,孫堅為穆,孫堅為昭,孫權又為穆,孫權與父親同為穆,這就不符合常規了。

這不僅是一個儀式問題,更有現實的考慮。如果追認兄長為皇帝,那麼兄長的兒子也擁有皇位繼承權。具體到孫策,他的兒子孫紹與孫權的幾個兒子一起在法理上也都可以問鼎皇位,這容易造成內部分裂。所以,無論從通行制度還是現實去考慮,孫權的做法都是沒問題的。

孫權不追尊孫策為帝也不重用其後人,算不算忘恩負義?

那麼,晉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炎一下子追尊了3位已故皇帝,即晉宣帝司馬懿、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又如何理解呢?司馬懿是司馬炎的爺爺,司馬師是司馬炎的伯父,司馬昭是司馬炎的父親,這次追尊後晉朝的宗廟排列如下:司馬懿為穆,司馬師為昭;司馬昭為穆,司馬炎為昭。如果這樣排,的確有些亂。

司馬炎是如何考慮的呢?其實,昭穆次序的考慮在司馬炎看來還是次要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即確定誰是始祖。始祖即太祖,司馬炎當然希望父親司馬昭能為始祖,但誰都知道晉朝基業創建與爺爺司馬懿、伯父司馬師密不可分,司馬炎如果將二人排斥在昭穆之外,必然會受到質疑。所以,司馬炎確定了這們的七廟制度:六世祖司馬均,五世祖司馬量,高祖司馬俊,曾祖司馬防,祖宣皇帝司馬懿,父景皇帝司馬師,父親文皇帝司馬昭。上面這6位,合為“三昭三穆”,但“太祖虛位”,也就是乾脆不明確為太祖。

這是從制度方面的考慮,從現實考慮,司馬炎將伯父司馬師也追尊為皇帝,不擔心他的後代擁有皇位繼承權嗎?這一點恰恰不用擔心,因為司馬師只有5個女兒,沒有兒子。在這方面,孫權面臨的情況不同,孫權如果同時追尊哥哥為皇帝,侄子孫紹無形中也擁有了皇位繼承權,將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孫權不追尊孫策為帝也不重用其後人,算不算忘恩負義?

孫紹後來的情況史書記載較少,《吳錄》提到:“昭與孫紹、滕胤、鄭禮等,採周、漢,撰定朝儀。”說的是,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孫權命孫紹與張昭、滕胤、鄧禮等人根據周朝和漢朝的舊禮而制定帝王臨朝的典禮。《三國志》還提到一條:“權稱尊號,追諡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紹卒,子奉嗣。”說的是,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孫紹被封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死後由其兒子孫奉沿襲爵位。

這裡的吳侯,指的應該是吳縣還非吳郡,說明孫紹被封為縣侯,不高也不低,史書沒有提到孫紹在孫吳擔任什麼職務,說明他遠離了權力核心,即使有什麼職務,也應該是養老性質的。

這一點是不是也說明孫權忘恩負義呢?其實也不能這樣看,站在孫權的角度,考慮更多的應該是孫吳政權的安全問題,親情、報恩是次要的。孫紹特殊的身份容易被人利用,即便他本人沒有什麼想法,說不定也會被人利用,將他“閒置”起來正是為孫吳政權穩定著想,也是為孫紹本人好。

孫權不追尊孫策為帝也不重用其後人,算不算忘恩負義?

這並非杞人憂天,孫紹的兒子孫奉後來就被人利用了。孫紹死後,孫奉作為孫策唯一的孫子,沿襲孫紹上虞侯的爵位,本來過得也挺好,但到了孫吳末帝建衡二年(270年)卻出了事。這時候孫權已經不在人世,孫吳末代皇帝是孫皓,他因為左夫人王氏之死過度悲傷,曾幾個月閉門不出,外界聽不到皇帝的消息,民間於是紛紛傳言說孫皓已經死了,有可能接替皇位是說孫權的第五子孫奮。

社會上還有傳言,說孫奉也有可能接替皇位,有一些政治投機者便開始蠢蠢欲動,有一個名叫張俊的郡太守,還趕緊去為孫奮母親仲姬掃墓,以此表現表現。

孫皓沒有死,他後來聽到了社會上的傳言,勃然大怒,“車裂俊,夷三族,誅奮及其五子,國除”。史書沒有提孫奉,但孫奉也是這一年死的,想必死因與孫奮相同。孫紹是孫策唯一的兒子,孫奉是孫紹的唯一兒子,孫奉死後,孫策一支也就“絕戶”了。

三國時代找一個同時見過曹操、劉備和孫權的人,居然這麼難找

蘇武牧羊的故事裡,還藏著另一位威震沙場的英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