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不在曹丕、劉備稱帝之後跟進,反而做了曹魏8年藩屬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在一番軍閥混戰之後,曹操、劉備與孫權各據一方,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公元220年,當曹操去世之後,曹丕繼承大漢魏王爵位,並於當年稱帝,改國號為魏。

孫權為何不在曹丕、劉備稱帝之後跟進,反而做了曹魏8年藩屬

曹丕稱帝之後,佔據益州、漢中等地的劉備於次年稱帝。與之相比,三國中的另外一方,孫權稱帝卻要等到公元229年。那麼孫權稱帝為何要晚於劉備長達8年之久,而不是在曹丕篡漢之後即可稱帝呢。要想釐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當時的時局背景中聊起。

東吳不具備法統性

曹丕稱帝雖被認為是篡漢自立,然而至少從流程上符合天命禪讓的基本觀念。經過曹操數十年的影響,朝廷之中已經形成了強大的擁曹派勢力。對此漢獻帝也已經十分清楚,公元220年的朝廷依然沒有多少真心匡扶漢室的朝臣了。所以當大臣們上表要求劉協禪位時,漢獻帝沒有作出任何反抗舉措,反而是較為主動的三番下令禪讓。在曹丕受禪之前,西漢末年王莽就已經舉行過一次受禪儀典,因而是有章可循的。正因為劉協積極主動的進行禪讓儀式,曹丕稱帝之後並未難為他,反而給予了公爵的高位,冊封其為山陽公。晉朝建立之後,因其法統源於曹魏,故而也認可曹魏是三國之中的正統這一觀念。直到南宋時期才出現了以蜀漢為正統的說法。

孫權為何不在曹丕、劉備稱帝之後跟進,反而做了曹魏8年藩屬

雖然曹丕稱帝從程序上是完全符合法理邏輯的,但是依舊不被部分士人所認可。由於東漢所有皇族成員均擁有皇位的繼承權,所以劉備是可以稱帝繼承皇位的。然而由於漢獻帝是主動將皇位禪讓於外姓,故而這就存在法理上的混亂。劉備所打出的旗號是曹丕謀逆篡權和弒殺天子,故而漢室無主、皇位空缺,因此作為漢室宗親是有義務和責任進位稱帝的。因此在曹丕稱帝僅五個月後,劉備在成都稱帝,並追諡劉協為漢愍帝。劉備稱帝的理由雖然存疑,但漢室宗親的身份、曹氏專權的事實和“衣帶詔事件”的遺存因素,使得其從道義上並無不妥。

孫權為何不在曹丕、劉備稱帝之後跟進,反而做了曹魏8年藩屬

相較於曹丕和劉備,孫權壓根不存在任何稱帝的法統性。作為漢朝治下的地方大吏,孫權即不是皇室宗親,因而沒有皇位繼承權,又沒有從在位皇帝手中受禪。甚至就連江東基業也不是完全由孫權奠基開創的。另外,曹操得以進爵魏王、加九錫,是由其拱衛朝廷的功勳和強大的軍事實力確立的,而魏王之位一定程度上殷實了曹丕的身份地位,為稱帝提前打下基礎。在孫權手中打下的勝仗是背盟劉備,偷襲關羽以奪取荊州。此戰對於身為漢室臣子的孫權來說,不僅不能成為其稱帝的法理依據,反而會影響對其道義層面的評判。

時局不允許孫權稱帝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221年劉備稱帝。此時的曹丕在受禪之後,靜候南方的動向,因為一旦獲得孫劉兩家任何一方的承認,他的帝位就愈加穩固。在曹丕看來,劉備臣服自己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他將全部目光都投向了東吳。果然五個月後劉備就在成都稱帝了,只是稱帝后的劉備並未打著匡扶漢室、討伐曹氏的旗號攻打魏國,反而為了給關羽報仇東征孫權。如此情形,讓曹丕喜出望外。

孫權為何不在曹丕、劉備稱帝之後跟進,反而做了曹魏8年藩屬

荊州之戰,對劉備的全局戰略是一個重創。它導致劉備喪失了近一半的地盤,並且損失了關羽和幾乎全部荊州人馬。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理想破滅了。劉備這個人向來弘毅寬厚、知人待士,所以在遭到孫權背叛之後,無論如何也難以忍下一口氣。當時的劉備軍隊先後獲得了益州之戰、漢中之戰的勝利,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同時關羽新敗,荊州地區依舊留存許多關羽餘部和水賊支黨可能會響應劉備。在此危局之下,孫權一旦稱帝,必定遭到劉備和曹丕從西面和北面的夾擊。

江東文武官員的身份認同

前面提及孫權的身份是漢朝的地方大吏,所以整個江東集團的將領、謀臣實際上也是接受了漢朝的官爵。在名義上江東文武都是孫權的下屬而非臣子。在對道義法理十分看重的漢朝,他們更多的是希望孫權能夠在“匡扶漢室”的旗幟下,維繫一種半割據的狀態,而非獨立建國稱帝。

孫權為何不在曹丕、劉備稱帝之後跟進,反而做了曹魏8年藩屬

另外,江東政權在長期維繫的過程中,與當地的豪族世家逐漸聯合到一起,形成一定程度的共治局面,士族世家在江東朝堂之上擁有十分強大的影響力。因此,孫權稱帝需要得到他們的擁戴才能成功,否則會影響到整個江東集團的穩固。

孫權最終成為吳大帝

正因時局的威脅,孫權在曹丕、劉備競相稱帝的情況下,不僅沒有貿然跟進,反而在遭受季漢攻擊的情況下,處於自保的需要降低姿態,向曹丕稱臣,承認了他的帝位。雖然有臣子進言曹丕,說孫權的臣服不誠。但是在當時三足鼎立的局面之下,曹丕獲得其中兩方的承認,至少穩固了在曹魏內部的正當性,喜出望外之下曹丕冊封孫權為吳王。

孫權為何不在曹丕、劉備稱帝之後跟進,反而做了曹魏8年藩屬

獲得吳王爵位的孫權,雖然名義上從漢朝的封疆大吏轉變為曹魏的藩屬了,但卻實質上享有了當年曹操和稱帝之前曹丕所擁有的同等地位。並且從名分上也建立起來對江東文武的君臣關係。另外向曹丕稱臣並被冊封為王之後,孫權與劉備的地位也就重新平衡起來。畢竟如果孫權繼續尊崇漢室,政治上就低劉備一頭。

八年之後,公元229年孫權重新與季漢建立了盟友關係,擺脫了對曹魏的藩屬地位。即形成了法理上吳王之上皇位空缺的情形,畢竟此時的江東即不承認漢帝、亦不承認魏帝。此時周瑜、魯肅等開創江東基業的元老已經故去,而江東將領和謀臣也已經認可的現有君臣身份,一切水到渠成,甚至就連曹丕和劉備都已經相繼故去,於是孫權也就正式稱帝了。

孫權為何不在曹丕、劉備稱帝之後跟進,反而做了曹魏8年藩屬

所以說,孫權並沒有貿然跟進稱帝是明智之舉。公元229年孫權稱帝之後,定國號為吳,由此正式拉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