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老城東擴遷退了3萬多個墳墓

孫科 尚可喜 建築 清朝 南方都市報 2017-04-11

老廣州

老何(公號“廣州舊聞”gzjiuw en)

清朝初期的廣州城其實很小:北至盤福路小北路之間的白雲山,南到大德路大南路和文明路,東至越秀南路、越秀北路,西至人民路高架橋這個位置,周長是10 .5公里。後來廣州開始突破城牆,首先向南發展,修建了南城,也就是現在大德路大南路以南直到珠江邊的部分。1757年,清政府開始實行“一口通商”,於是廣州城的西部在原來的基礎上開始跳躍式的發展,逐步形成和完善了現在的西關地帶。在20世紀20年代前,廣州城始終沒有大規模突破東門外。

從20年代到建國前的30多年,才是廣州城東部的飛速發展時期,也就是包括人們所說的“東山”在內的廣州廣大的東部地區,而這個過程恰恰是一個伴隨著大量墳墓搬遷的過程。有資料顯示說,當時東門外到現在的崗頂華南師範大學範圍內,有3萬多個墳墓。所以說:廣州東擴的過程,就是人進墓退的過程。

首先我們說說距離東門外最近的地方——— 烈士陵園。中山三路原來叫大東路,就是一出大東門外的一條路,路北就是現在的烈士陵園,烈士陵園靠近中山三路的這塊地方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杭嘉湖義莊”。上次我們說過,莊房就是“死人旅社”,是歷史上廣州人埋葬死人的一種方式,也叫“停柩”,而這個地方正是在廣州城的浙江人死後的一個落腳點。同樣在烈士陵園南面也有一個“莊房”,這個就不是“義莊”了,而是掙錢的“莊”,叫做“永勝庵”,是專門做“莊房”生意的一個寺廟。

而烈士陵園的北片這個地方,原來廣州人稱之為“臭崗”,為啥叫“臭崗”呢?臭崗這個地方是原來清政府埋葬被處決了的犯人的屍體的地方,就是亂葬崗。當年七十二烈士被殺後,當年番禺縣和南海縣縣衙準備就把七十二烈士埋在這個臭崗,後來由潘達徽等人偷偷地把七十二烈士埋葬在紅花崗,也就是現在的黃花崗。

再向東延伸就是現在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這個地方和其東邊的地方統統叫做“馬棚崗”,而馬鵬崗這個地方在清初是平南王尚可喜放養他的戰馬的地方,“平藩之馬,豢於東山”。當時的詩人樑佩蘭有《養馬行》詩一首曰:“東山教場地廣闊,築廄養馬幾千群……。”這也是“馬棚崗”這個地名的來歷。“兩藩”被康熙削藩,馬的作用越來越弱,馬棚崗的馬也漸漸少去。於是這裡就成為廣州城外的墳場。

民國十年9月13日,廣州市長孫科在給省長的報告中第一次提到要開闢馬棚崗為住宅區的事情,廣州市自開闢馬路以來“驟臻繁盛望衡節比地狹人稠”,縱觀整個城市,西關地處低窪,北隅則逼近山麓,如果要擴展民居,只有東郊,即沿著白雲路一帶,有馬棚崗、蟾蜍崗等。當然最大的問題就是,這裡全是墳崗,得讓市民遷墳。

民國十年9月發佈關於馬棚崗墳墓遷葬費實施辦法,即從發佈此佈告之日起實行遷葬,限期兩個月內完成,竣工後可以領取費用,領取費用地點在廣州市第四區警署。遷葬的時候,必須提前僱傭驗收墳工人一人以及助理一人並且要臨時派員二人到場監督,監督者現場驗收後簽發。為方便監督者現場辦公,在馬棚崗臨時搭建大棚一座小棚兩座。

各個墳主在佈告期限內到警署報名時,由警署確認後發給確認證書,該墳主在遷墳的時候拿此證書到現場辦公的大棚內經過確認後才可發掘墳墓,然後要驗證人在該證書上簽名確認,作為領取費用的證明。到民國十年12月21日廣州市長孫科根據市公安局呈報再次發佈指令,說警察第四區警署辦理的遷移馬棚崗墳墓工作已經完成,現在僅僅剩下將各項經費造冊登記。市政廳已經派員驗收完畢。

再繼續向東走,我們看看天河體育中心原來的情況。

天河體育中心是在原天河機場的基礎上改建的,而天河機場修建的時候,就是遷移走了很多墳墓而建成的。這裡我們可以從當年報紙的一則報道中看出端倪:據1929年9月18日《廣州民國日報》報道,瘦狗嶺飛機場(也就是天河機場)開工興建,進入10月份後,劃入該機場界線內之人家墳墓,雖經通告限期遷出,但還未搬遷。對於此項建築工程,殊多滯礙。廣東航空局特函番禺縣署,要求必須儘快搬遷。

既然提到了“瘦狗嶺”,那我們就說說它,其實瘦狗嶺就是一個巨大的墳場。當年從馬棚崗遷出來的墳,遷到哪裡去呢?很多都到了瘦狗嶺。當時孫科就建議,如果在“遠郊”的瘦狗嶺一帶建立公共墳場並且給予一定的補助,遷墳就不是個難題了。在1924年7月21日的《廣州民國日報》上刊登了《廣州市財政局勘定廣州市第一公共墳場》,地址就是選定在瘦狗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