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與董卓結怨的起因,及孫堅逼死荊州刺史王睿的經過

漢末群雄系列之孫堅(中)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孫堅重大事件之五——征討涼州叛軍,結怨董卓

中平二年(185)三月,邊章、韓遂起兵叛亂。皇甫嵩、董卓未能取勝,涼州叛軍殺入關中,兵力達到十萬之多。

八月,漢靈帝以車騎將軍張溫率領破虜將軍董卓、蕩寇將軍周慎再次前往征討,與涼州叛軍在美陽對峙。孫堅被張溫上表為參軍事,隨軍出征。

這場戰役漢軍與叛軍兵力各十萬,可謂規模巨大。如果漢軍戰敗涼州叛軍將徹底佔有關中,兵臨東漢都城洛陽。

孫堅與董卓結怨的起因,及孫堅逼死荊州刺史王睿的經過

在這場戰役中,同為張溫部下的董卓與孫堅竟然結下仇怨,孫堅甚至勸張溫當場殺掉董卓。到底怎麼回事?

先從美陽之戰的大致經過講起。

據《資治通鑑》記載,張溫率軍趕到美陽後與涼州叛軍遭遇,雙方爆發了第一次戰鬥。由於叛軍一路攻城略地士氣高漲,漢軍遠道而來準備不足,所以漢軍吃了敗仗,只得堅守陣地不出。直到十一月,出現轉機。《後漢書·董卓傳》載,某天夜裡,一顆非常明亮的流星劃過天空,由於這顆流星太亮,以至於驚醒了軍營中的騾馬,這些牲畜半夜突然嘶鳴起來,把睡夢中的士兵都吵醒了。

本來這件事對兩軍影響差不多,大概因為叛軍中有不少胡人,加上軍紀相比官軍要差些,所以有關流星乃不祥之兆的說法對叛軍影響更大,士卒們顯得很慌亂。董卓發現對面營寨亂作一團,準確判斷這是反擊的好機會,立即與下軍校尉鮑鴻率兵夜襲叛軍,果然取得大勝,一舉使邊章、韓遂退至榆中。

這一戰斬首叛軍數千,董卓確實立下首功。

緊接著張溫便兵分兩路,董卓負責討伐參與叛軍的先零羌,周慎負責追擊邊章、韓遂,孫堅則跟隨周慎出征。孫堅提議:“叛軍城中缺糧,需要從外面運糧食,我請求帶領一萬人去切斷糧道,將軍您再以主力攻城,賊人們缺糧必然無法堅守。一旦他們棄城逃往羌人地盤,我們就能合兵一處追擊,涼州就一舉平定了。”

可惜周慎沒有聽孫堅計策,而是直接率軍包圍榆中城。然而,邊章、韓遂卻暗中分兵繞到漢軍後路,反將周慎糧道截斷。三萬大軍每天的糧食消耗非常巨大,所以很快周慎軍心不穩,慌忙中丟棄輜重撤退,損失慘重。

董卓那邊也不順利,落入羌人包圍而缺糧。董卓假裝在河邊築壩捕魚,趁羌人放鬆警惕迅速帶兵沿河堤撤退,等到羌人發覺便迅速掘開堤壩放水,成功逃脫。

此時張溫坐鎮長安指揮全局,儘管兩路兵馬先後追擊失敗,但起碼叛軍撤回涼州,關中暫時得到保全。損兵折將的周慎就此消失於歷史中,不知後來如何,只知參軍孫堅回到張溫身邊。

且說董卓徑直撤軍回到右扶風駐地,並未到長安去見上級張溫。於是張溫行使假節權力,以皇帝名義召董卓來長安。這時的董卓已經看出張溫、周慎這些人能力不行,便已有擁兵自重之心。在與叛軍交戰中董卓進攻能打勝仗,撤退能保全部隊,使得他有些得意忘形,很看不起張溫等人。所以去長安的路上磨磨蹭蹭,遲到很久,見到張溫也很不尊敬。張溫責備董卓遲到,他竟然當場懟回去,毫不客氣。

看著趾高氣昂、目中無人的董卓,坐在一旁的孫堅很生氣,便湊到張溫耳邊悄聲說道:“董卓毫無悔罪之意還口出狂言,應該以不按時奉召為由,依軍法處斬。”張溫說道:“董卓在隴蜀地區頗有威名,今天殺之,恐怕我們以後作戰會沒有依靠啊。”

孫堅繼續勸道:“明公您奉皇命討賊,威震天下,何須依仗董卓的名聲?您看董卓,言語舉止如此無禮,不尊重上級,這是第一條罪狀。邊章、韓遂叛亂一年多,應該抓住時機趁早剷除,董卓卻說不可,這是散佈我軍消極情緒,這是第二條罪狀。董卓征討羌人無功而返,理應奉召拜見卻百般推脫,囂張跋扈,這是第三條罪狀。古代的名將,憑節鉞號令眾將,對待不聽命者都能當機立斷斬殺。若明公不殺董卓,將使您權威受損,皇上權威受損啊!”

可惜,即便孫堅把話講的這麼透徹,張溫仍然不忍心殺掉董卓,反倒對孫堅說:“你先回座位,時間太長董卓會起疑心。”孫堅又氣憤又無奈,也沒回座位,徑直走出大帳。

由於與叛軍的作戰最後不了了之,未能真正分出勝負,所以朝廷並未對出征將領論功行賞。但因孫堅嚴明軍紀的主張受到很多人贊同,認為其很有氣節,於是孫堅被拜為議郎。

頗為黑色幽默的是,數年之後,董卓把持朝政,竟因為張溫不肯結交自己,而當街將張溫活活打死,實在有夠諷刺。

孫堅與董卓結怨的起因,及孫堅逼死荊州刺史王睿的經過

孫堅重大事件之六——荊州平亂

中平四年(187),長沙郡區星舉兵叛亂,聚集一萬多人,攻打周邊縣城。孫堅因之前多次戰場表現突出,被任命為長沙太守前去滅火。

據裴松之注引《魏書》載“堅到郡,郡中震服,任用良吏。”看來孫堅當時已經聲名遠著,遠在荊州都聽過他的事蹟。孫堅看大家都很服自己,便放手行動,對官吏們下令道:“各位只管善待百姓,處理好日常公文,恢復正常秩序。至於那些盜賊,儘管交給我對付就好。”

孫堅帶領將士修築工事、排兵佈陣,專心對付叛賊。孫堅是在與黃巾軍、涼州叛軍的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名將,小小的區星自然不在話下。僅用一個多月便擊破叛賊,平定長沙。緊接著,為徹底剷除叛賊,孫堅率軍進入零陵、桂陽,將與區星勾連的周朝、郭石兩股叛賊也徹底消滅,使荊南三郡全部恢復秩序。

當時這股叛亂聲勢很大,不僅跨越荊州三郡,甚至影響到與之接壤的豫章郡。廬江太守陸康的侄子當時為豫章宜春縣長,被叛賊圍攻,情急之下派人向孫堅求救。孫堅立即整裝要出發,其主簿進諫,認為帶兵跨州作戰很可能找來朝廷猜忌,容易惹禍上身。孫堅義正言辭地回答:“我這個太守不太懂內政,而是憑軍功得到職位。雖然我們是越界作戰,但目的是為救援他們,並無私心。就算因此獲罪,我又有什麼好慚愧的?”孫堅果斷進軍,叛賊們聽聞孫堅來了,自知不是對手,頓時逃得無影無蹤,宜春得救。

說兩句題外話,宜春太守史料未留下名字,只記載為陸康之侄。這位陸康,最初被揚州刺史臧旻舉茂才出道,臧旻在之前講過,是平定“陽明皇帝”叛亂的主將,孫堅則憑藉這場平叛戰爭嶄露頭角。

無巧不成書,現在孫堅救出陸康侄子,後來孫策卻攻打廬江,與陸康成為對手,圍城一年多,最終孫策攻破廬江,陸康不到月餘便去世。更巧的是,陸康是陸績的父親,陸遜的從祖父。作為江東大豪族,陸氏與孫氏的恩怨糾葛竟然早在此時就已經開始,當真剪不斷理還亂。

書歸正傳,朝廷為表彰孫堅平叛大功,封孫堅為烏程侯。注意,烏程侯可是縣侯,乃漢朝常規情況下最高的爵位。考慮到孫堅出身平平,能得到這種地位靠的是多次累積的軍功,是對孫堅相當高程度的褒獎。

孫堅與董卓結怨的起因,及孫堅逼死荊州刺史王睿的經過

孫堅重大事件之七——逼死荊州刺史王睿

中平六年(189),漢靈帝駕崩。不久後發生十常侍之亂,大將軍何進被刺殺,緊接著宦官被屠,洛陽城大亂。董卓趁機入主洛陽,禍亂朝政。孫堅得知消息,氣得頓足捶胸道:“張公當初要是聽我的勸殺掉董卓,朝廷也不會有如今之危難啊!”可惜歷史沒有假如,張溫也已死於董卓之手。

關東各州郡紛紛起兵討董,成立聯軍,並推舉袁紹為盟主。孫堅聞訊也起兵響應。

不過,孫堅的長沙地處荊州南部,與中原戰場相隔甚遠,所以中間要跨越多個郡縣。孫堅這一路行事非常詭異,董卓還沒打著,朝廷命官卻已殺了不止一個。究竟怎麼回事?且往下看。

且說孫堅帶兵途經荊州當時的治所襄陽,居然殺掉荊州刺史王睿。《三國志·孫破虜傳》只有一句話“荊州刺史王睿素遇堅無禮,堅過殺之。”只是因為王睿對待孫堅無禮,孫堅就要把刺史大人殺死,這實在不合邏輯,如果孫堅是如此野蠻濫殺之人,豈不與董卓無異,這當中必然另有隱情。

裴松之引《吳錄》記載了該事件經過。原來,王睿早先與孫堅曾經共同平定荊南各郡叛亂,王睿出身大族,比較看不起武人,認為孫堅沒文化行事又粗魯,言語間總是很輕蔑。後來天下討董,王睿也打算起兵,不過王睿跟武陵太守曹寅積怨很深,還揚言起兵就要先殺掉曹寅。

曹寅決定先下手為強,又怕打不過王睿,於是偽造朝廷使者光祿大夫溫毅的公文,稱王睿有罪,令孫堅將其抓捕歸案,就地正法。孫堅接到這封文件,便帶兵來到襄陽城外。

王睿得報,城外孫堅領兵前來,不知何故。於是王睿登上城樓望去,果然有許多兵馬,便問來意。孫堅沒有出面,而是手下人答道:“我們常年辛苦作戰,所得賞賜卻太少,連身衣服都買不起,還請大人資助些財物。”因為孫堅是長沙太守,按理也歸荊州管轄,所以王睿也沒多想,還都是去打董卓的友軍,便迴應:“我作為荊州刺史,豈會小氣?”便開城迎接孫堅軍進入,大方地打開倉庫,讓士兵們自行挑選軍用物資。王睿似乎沒注意到,孫堅還沒有露面。

王睿正在一旁看士兵進倉庫挑東西,猛然間發現孫堅穿著士兵衣服混入其中。王睿驚訝地問:“士兵們來求賞賜,孫府君怎麼混在裡面?”孫堅面無表情,淡淡地說道:“不過是奉朝廷使者的檄文來誅殺您而已。”

王睿問:“我有何罪?”孫堅還是面無表情,平靜地搖搖頭:“我也不知道。”史料原文四個字:“坐無所知。”王睿猛然發現,剛才還在倉庫裡東翻西找的士兵們,在他與孫堅對話時已經圍了上來。王睿自知在劫難逃,於是讓人找來一壺酒、一錠金,用刀把金子刮成碎屑以酒服下而死。

襄陽是大城,倘若孫堅強行攻打必然損耗巨大,於是才用計騙開城門,逼死荊州刺史王睿。儘管刺史對太守只有監察權並無直接上下級關係,但一州之刺史就這樣被孫堅公然殺死,已經構成叛亂嫌疑。

孫堅與董卓結怨的起因,及孫堅逼死荊州刺史王睿的經過

長沙郡、南郡、南陽郡,孫堅北上途經各地

細心的讀者也許發現,該事件存在明顯不合邏輯之處。

其一,事件來源於《吳錄》,該書全文已失傳,根據現存部分顯示,該書以東吳為正統,所以行文對孫家多有修飾。按照此記載來看,王睿很瞧不起孫堅,卻大方地允許孫堅部進城領賞,並無防備,似乎王睿與孫堅之間稱不上存在個人恩怨。

陳壽沒有在《三國志》中收錄該事件經過,應該也注意到其中不合理之處,只用一句話來概括,並未展開記敘。

其二,依照常理,朝廷會讓一個郡守來處決州刺史嗎?即便刺史犯罪,也該押回京城審問,不可能讓該州的某個郡守來就地正法。所以,孫堅對於手中所謂的使者檄文,心知肚明是假的,只是將計就計,甘願進行下去。

其三,孫堅殺王睿究竟動機何在?既然個人恩怨並不能成為謀殺刺史的理由,檄文也明知是假的,那麼孫堅的動機就很明顯——排除異己。畢竟王睿當時也要起兵討董,又看不起孫堅,所以如果孫堅要與王睿合作,那就會處處受排擠吃蒼蠅。不如一不做二不休,趁天下大亂之機殺掉王睿,吞併其兵力順道補充物資,然後自己去討董。

這段歷史確實不光彩,所以無論《三國志》或《吳錄》都強調孫堅被王睿看不起,可這種辯解理由屬實很蒼白。說孫堅殺王睿是為壯大自己實力,也有史料依據。《孫破虜傳》原文“比至南陽,聚數萬人。”這還只是剛到南陽地界而已,參考後來劉表治理荊州多年後,全州兵力也不過八萬,孫堅如果不兼併王睿兵力,不可能達到數萬之眾。

孫堅與董卓結怨的起因,及孫堅逼死荊州刺史王睿的經過

殺王睿一事雖然不算光彩,但生逢亂世,就是弱肉強食的年代。無論是董卓這種亂臣賊子,還是孫堅、曹操一類以匡扶漢室為出發點的英雄,共同點都是殺伐果斷,該出手時絕不含糊。所以道義上的不光彩,卻是孫堅崛起的堅實一步。

再被人稱頌的英雄也有陰暗面,而孫堅的北上之路還未走完,接下來還有將有人成為孫堅的刀下鬼,下一篇將繼續為您講述。


孫堅與董卓結怨的起因,及孫堅逼死荊州刺史王睿的經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