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歷代王朝大多是被自己人幹掉的,異族其實很無辜……

引起內亂的因素也分多種。比如苛政殘民、朋黨相爭、外戚當權、宦官秉政、軍閥割據等等,任何一個王朝在其統治末期只要攤上一條,往往就要離蹬腿兒不遠。而在我國曆史上有個奇葩王朝,上述幾條樣樣不落、差點佔了個全乎兒,結果最後亡國亡得那叫一個嗨……

這個王朝就是東漢,所以才有了被傳說了兩千年、至今還沒說夠的三國。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歷代王朝大多是被自己人幹掉的,異族其實很無辜……

引起內亂的因素也分多種。比如苛政殘民、朋黨相爭、外戚當權、宦官秉政、軍閥割據等等,任何一個王朝在其統治末期只要攤上一條,往往就要離蹬腿兒不遠。而在我國曆史上有個奇葩王朝,上述幾條樣樣不落、差點佔了個全乎兒,結果最後亡國亡得那叫一個嗨……

這個王朝就是東漢,所以才有了被傳說了兩千年、至今還沒說夠的三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兩漢400多年疆域大體維持穩定,並延續至西晉,這在歷代王朝中非常罕見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終於引爆了黃巾起義。中央政府無力鎮壓,只能將軍權下放地方,於是黃巾軍雖然被鎮壓了,州郡的地方官們卻趁機壯大勢力,形同軍閥。而外戚和宦官為了壓倒對方,均想引入軍閥作為助力,於是董卓進京。這下子外戚和宦官倒成了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歷代王朝大多是被自己人幹掉的,異族其實很無辜……

引起內亂的因素也分多種。比如苛政殘民、朋黨相爭、外戚當權、宦官秉政、軍閥割據等等,任何一個王朝在其統治末期只要攤上一條,往往就要離蹬腿兒不遠。而在我國曆史上有個奇葩王朝,上述幾條樣樣不落、差點佔了個全乎兒,結果最後亡國亡得那叫一個嗨……

這個王朝就是東漢,所以才有了被傳說了兩千年、至今還沒說夠的三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兩漢400多年疆域大體維持穩定,並延續至西晉,這在歷代王朝中非常罕見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終於引爆了黃巾起義。中央政府無力鎮壓,只能將軍權下放地方,於是黃巾軍雖然被鎮壓了,州郡的地方官們卻趁機壯大勢力,形同軍閥。而外戚和宦官為了壓倒對方,均想引入軍閥作為助力,於是董卓進京。這下子外戚和宦官倒成了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黃巾起義是漢末亂世的導火索

董卓佔據京師,還妄行廢立之事,看得其他軍閥們直冒酸水,於是爆發了11路諸侯大討董(《三國演義》中是18路)。從此東漢四分五裂,諸侯們割據互鬥,天下徹底大亂,一直亂到了300多年後楊堅一統華夏才算消停了一會兒。

眾所周知,是先有漢末亂世,然後才天下三分。不過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作品中,在這段亂世中出場的人物如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大都本事稀鬆,打架很菜。比如在第5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僅是一個被關羽溫杯酒的工夫就砍了的華雄,便先斬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再斬長沙太守孫堅(其實老孫是豫州刺史)麾下大將祖茂;袁術手下的“驍將”俞涉“戰不三合”又被砍,然後自詡“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的冀州刺史韓馥,更是把裡子面子統統丟了個精光。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歷代王朝大多是被自己人幹掉的,異族其實很無辜……

引起內亂的因素也分多種。比如苛政殘民、朋黨相爭、外戚當權、宦官秉政、軍閥割據等等,任何一個王朝在其統治末期只要攤上一條,往往就要離蹬腿兒不遠。而在我國曆史上有個奇葩王朝,上述幾條樣樣不落、差點佔了個全乎兒,結果最後亡國亡得那叫一個嗨……

這個王朝就是東漢,所以才有了被傳說了兩千年、至今還沒說夠的三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兩漢400多年疆域大體維持穩定,並延續至西晉,這在歷代王朝中非常罕見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終於引爆了黃巾起義。中央政府無力鎮壓,只能將軍權下放地方,於是黃巾軍雖然被鎮壓了,州郡的地方官們卻趁機壯大勢力,形同軍閥。而外戚和宦官為了壓倒對方,均想引入軍閥作為助力,於是董卓進京。這下子外戚和宦官倒成了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黃巾起義是漢末亂世的導火索

董卓佔據京師,還妄行廢立之事,看得其他軍閥們直冒酸水,於是爆發了11路諸侯大討董(《三國演義》中是18路)。從此東漢四分五裂,諸侯們割據互鬥,天下徹底大亂,一直亂到了300多年後楊堅一統華夏才算消停了一會兒。

眾所周知,是先有漢末亂世,然後才天下三分。不過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作品中,在這段亂世中出場的人物如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大都本事稀鬆,打架很菜。比如在第5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僅是一個被關羽溫杯酒的工夫就砍了的華雄,便先斬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再斬長沙太守孫堅(其實老孫是豫州刺史)麾下大將祖茂;袁術手下的“驍將”俞涉“戰不三合”又被砍,然後自詡“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的冀州刺史韓馥,更是把裡子面子統統丟了個精光。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溫酒斬華雄膾炙人口,可惜是小說虛構,華雄實為孫堅所斬

不過不管他們有多菜,在小說中統統都被列為諸侯(軍閥),這其實是老羅(貫中)在偷懶,實情並非如此簡單。


在漢末,並非每個手頭有兵的州郡長官都能算得上諸侯,更不是個個獨立搞割據。

同樣是在《三國演義》第5回中,有18路諸侯起兵聯合討伐董卓的情節,而在正史中其實只有11路——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較之演義少了曹操、孫堅、孔融、馬騰、陶謙、公孫瓚、張楊7人。這是因為當時曹操、孫堅、張楊分屬張邈、孫堅、袁紹部下,馬騰、陶謙和公孫瓚壓根就沒來,而孔融當時忙著在北海“教化”黃巾餘黨,也沒工夫管這破事。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歷代王朝大多是被自己人幹掉的,異族其實很無辜……

引起內亂的因素也分多種。比如苛政殘民、朋黨相爭、外戚當權、宦官秉政、軍閥割據等等,任何一個王朝在其統治末期只要攤上一條,往往就要離蹬腿兒不遠。而在我國曆史上有個奇葩王朝,上述幾條樣樣不落、差點佔了個全乎兒,結果最後亡國亡得那叫一個嗨……

這個王朝就是東漢,所以才有了被傳說了兩千年、至今還沒說夠的三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兩漢400多年疆域大體維持穩定,並延續至西晉,這在歷代王朝中非常罕見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終於引爆了黃巾起義。中央政府無力鎮壓,只能將軍權下放地方,於是黃巾軍雖然被鎮壓了,州郡的地方官們卻趁機壯大勢力,形同軍閥。而外戚和宦官為了壓倒對方,均想引入軍閥作為助力,於是董卓進京。這下子外戚和宦官倒成了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黃巾起義是漢末亂世的導火索

董卓佔據京師,還妄行廢立之事,看得其他軍閥們直冒酸水,於是爆發了11路諸侯大討董(《三國演義》中是18路)。從此東漢四分五裂,諸侯們割據互鬥,天下徹底大亂,一直亂到了300多年後楊堅一統華夏才算消停了一會兒。

眾所周知,是先有漢末亂世,然後才天下三分。不過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作品中,在這段亂世中出場的人物如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大都本事稀鬆,打架很菜。比如在第5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僅是一個被關羽溫杯酒的工夫就砍了的華雄,便先斬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再斬長沙太守孫堅(其實老孫是豫州刺史)麾下大將祖茂;袁術手下的“驍將”俞涉“戰不三合”又被砍,然後自詡“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的冀州刺史韓馥,更是把裡子面子統統丟了個精光。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溫酒斬華雄膾炙人口,可惜是小說虛構,華雄實為孫堅所斬

不過不管他們有多菜,在小說中統統都被列為諸侯(軍閥),這其實是老羅(貫中)在偷懶,實情並非如此簡單。


在漢末,並非每個手頭有兵的州郡長官都能算得上諸侯,更不是個個獨立搞割據。

同樣是在《三國演義》第5回中,有18路諸侯起兵聯合討伐董卓的情節,而在正史中其實只有11路——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較之演義少了曹操、孫堅、孔融、馬騰、陶謙、公孫瓚、張楊7人。這是因為當時曹操、孫堅、張楊分屬張邈、孫堅、袁紹部下,馬騰、陶謙和公孫瓚壓根就沒來,而孔融當時忙著在北海“教化”黃巾餘黨,也沒工夫管這破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所謂18路諸侯其實是湊數,討董一役只有孫堅賣力,其他人多在打醬油

不管參沒參加討董大聯盟,當時這些手握軍權的州郡地方官們,其實也不能統統稱之為諸侯。在事實上處於半獨立、半割據狀態的,也只有幾個後來大名鼎鼎的人物,如二袁、馬騰、公孫瓚等。

那麼剩下那些名氣不大的傢伙們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能稱其為諸侯?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歷代王朝大多是被自己人幹掉的,異族其實很無辜……

引起內亂的因素也分多種。比如苛政殘民、朋黨相爭、外戚當權、宦官秉政、軍閥割據等等,任何一個王朝在其統治末期只要攤上一條,往往就要離蹬腿兒不遠。而在我國曆史上有個奇葩王朝,上述幾條樣樣不落、差點佔了個全乎兒,結果最後亡國亡得那叫一個嗨……

這個王朝就是東漢,所以才有了被傳說了兩千年、至今還沒說夠的三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兩漢400多年疆域大體維持穩定,並延續至西晉,這在歷代王朝中非常罕見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終於引爆了黃巾起義。中央政府無力鎮壓,只能將軍權下放地方,於是黃巾軍雖然被鎮壓了,州郡的地方官們卻趁機壯大勢力,形同軍閥。而外戚和宦官為了壓倒對方,均想引入軍閥作為助力,於是董卓進京。這下子外戚和宦官倒成了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黃巾起義是漢末亂世的導火索

董卓佔據京師,還妄行廢立之事,看得其他軍閥們直冒酸水,於是爆發了11路諸侯大討董(《三國演義》中是18路)。從此東漢四分五裂,諸侯們割據互鬥,天下徹底大亂,一直亂到了300多年後楊堅一統華夏才算消停了一會兒。

眾所周知,是先有漢末亂世,然後才天下三分。不過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作品中,在這段亂世中出場的人物如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大都本事稀鬆,打架很菜。比如在第5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僅是一個被關羽溫杯酒的工夫就砍了的華雄,便先斬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再斬長沙太守孫堅(其實老孫是豫州刺史)麾下大將祖茂;袁術手下的“驍將”俞涉“戰不三合”又被砍,然後自詡“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的冀州刺史韓馥,更是把裡子面子統統丟了個精光。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溫酒斬華雄膾炙人口,可惜是小說虛構,華雄實為孫堅所斬

不過不管他們有多菜,在小說中統統都被列為諸侯(軍閥),這其實是老羅(貫中)在偷懶,實情並非如此簡單。


在漢末,並非每個手頭有兵的州郡長官都能算得上諸侯,更不是個個獨立搞割據。

同樣是在《三國演義》第5回中,有18路諸侯起兵聯合討伐董卓的情節,而在正史中其實只有11路——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較之演義少了曹操、孫堅、孔融、馬騰、陶謙、公孫瓚、張楊7人。這是因為當時曹操、孫堅、張楊分屬張邈、孫堅、袁紹部下,馬騰、陶謙和公孫瓚壓根就沒來,而孔融當時忙著在北海“教化”黃巾餘黨,也沒工夫管這破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所謂18路諸侯其實是湊數,討董一役只有孫堅賣力,其他人多在打醬油

不管參沒參加討董大聯盟,當時這些手握軍權的州郡地方官們,其實也不能統統稱之為諸侯。在事實上處於半獨立、半割據狀態的,也只有幾個後來大名鼎鼎的人物,如二袁、馬騰、公孫瓚等。

那麼剩下那些名氣不大的傢伙們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能稱其為諸侯?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漢末個人認為沒混成諸侯的代表,肯定不全,您湊合著看

1、本事太差或是死得太早。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韓馥、孔伷、劉岱、王匡、李傕和劉度。

漢末地方官制很亂,有叫太守的、有叫刺史的,還有叫州牧。理論上太守治郡、刺史治州(通常轄數郡之地),而且二者只管民政不掌軍權;州牧在民政上權同刺史,同時還被中央政府賦予一定兵權。當然上述說法只限於理論,連劉備這個平原縣令都敢公然招兵買馬,更何況官職大出幾級去的太守、刺史?不過州牧的兵權有著天然的法統支持,所以後來的大軍閥們通常都給自己掛上個州牧銜,以顯示其統軍的合法性。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歷代王朝大多是被自己人幹掉的,異族其實很無辜……

引起內亂的因素也分多種。比如苛政殘民、朋黨相爭、外戚當權、宦官秉政、軍閥割據等等,任何一個王朝在其統治末期只要攤上一條,往往就要離蹬腿兒不遠。而在我國曆史上有個奇葩王朝,上述幾條樣樣不落、差點佔了個全乎兒,結果最後亡國亡得那叫一個嗨……

這個王朝就是東漢,所以才有了被傳說了兩千年、至今還沒說夠的三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兩漢400多年疆域大體維持穩定,並延續至西晉,這在歷代王朝中非常罕見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終於引爆了黃巾起義。中央政府無力鎮壓,只能將軍權下放地方,於是黃巾軍雖然被鎮壓了,州郡的地方官們卻趁機壯大勢力,形同軍閥。而外戚和宦官為了壓倒對方,均想引入軍閥作為助力,於是董卓進京。這下子外戚和宦官倒成了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黃巾起義是漢末亂世的導火索

董卓佔據京師,還妄行廢立之事,看得其他軍閥們直冒酸水,於是爆發了11路諸侯大討董(《三國演義》中是18路)。從此東漢四分五裂,諸侯們割據互鬥,天下徹底大亂,一直亂到了300多年後楊堅一統華夏才算消停了一會兒。

眾所周知,是先有漢末亂世,然後才天下三分。不過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作品中,在這段亂世中出場的人物如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大都本事稀鬆,打架很菜。比如在第5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僅是一個被關羽溫杯酒的工夫就砍了的華雄,便先斬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再斬長沙太守孫堅(其實老孫是豫州刺史)麾下大將祖茂;袁術手下的“驍將”俞涉“戰不三合”又被砍,然後自詡“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的冀州刺史韓馥,更是把裡子面子統統丟了個精光。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溫酒斬華雄膾炙人口,可惜是小說虛構,華雄實為孫堅所斬

不過不管他們有多菜,在小說中統統都被列為諸侯(軍閥),這其實是老羅(貫中)在偷懶,實情並非如此簡單。


在漢末,並非每個手頭有兵的州郡長官都能算得上諸侯,更不是個個獨立搞割據。

同樣是在《三國演義》第5回中,有18路諸侯起兵聯合討伐董卓的情節,而在正史中其實只有11路——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較之演義少了曹操、孫堅、孔融、馬騰、陶謙、公孫瓚、張楊7人。這是因為當時曹操、孫堅、張楊分屬張邈、孫堅、袁紹部下,馬騰、陶謙和公孫瓚壓根就沒來,而孔融當時忙著在北海“教化”黃巾餘黨,也沒工夫管這破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所謂18路諸侯其實是湊數,討董一役只有孫堅賣力,其他人多在打醬油

不管參沒參加討董大聯盟,當時這些手握軍權的州郡地方官們,其實也不能統統稱之為諸侯。在事實上處於半獨立、半割據狀態的,也只有幾個後來大名鼎鼎的人物,如二袁、馬騰、公孫瓚等。

那麼剩下那些名氣不大的傢伙們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能稱其為諸侯?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漢末個人認為沒混成諸侯的代表,肯定不全,您湊合著看

1、本事太差或是死得太早。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韓馥、孔伷、劉岱、王匡、李傕和劉度。

漢末地方官制很亂,有叫太守的、有叫刺史的,還有叫州牧。理論上太守治郡、刺史治州(通常轄數郡之地),而且二者只管民政不掌軍權;州牧在民政上權同刺史,同時還被中央政府賦予一定兵權。當然上述說法只限於理論,連劉備這個平原縣令都敢公然招兵買馬,更何況官職大出幾級去的太守、刺史?不過州牧的兵權有著天然的法統支持,所以後來的大軍閥們通常都給自己掛上個州牧銜,以顯示其統軍的合法性。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掛太守銜的一般比較正宗,稱州牧的後期大都為自封

上述幾個人物官最小的也是個太守,混成諸侯的先天條件比曹操、劉備等人好得太多。劉岱、王匡等死得太早這沒話可說,剩下的幾個就比較讓人無語了。

比如冀州牧韓馥,頂著滿朝最讓人羨慕的官銜,還佔著天下第一等的戰略要地,起點之高可以甩出曹、劉、孫幾裡地去。不過自打“上將潘鳳”掛了之後,老韓就像被抽調了脊樑骨,先是部將反叛(麴義),然後被公孫瓚和袁紹輪流欺負,最後不得不獻地降於袁紹。即便如此,老韓也沒逃過憂懼自盡的下場。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歷代王朝大多是被自己人幹掉的,異族其實很無辜……

引起內亂的因素也分多種。比如苛政殘民、朋黨相爭、外戚當權、宦官秉政、軍閥割據等等,任何一個王朝在其統治末期只要攤上一條,往往就要離蹬腿兒不遠。而在我國曆史上有個奇葩王朝,上述幾條樣樣不落、差點佔了個全乎兒,結果最後亡國亡得那叫一個嗨……

這個王朝就是東漢,所以才有了被傳說了兩千年、至今還沒說夠的三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兩漢400多年疆域大體維持穩定,並延續至西晉,這在歷代王朝中非常罕見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終於引爆了黃巾起義。中央政府無力鎮壓,只能將軍權下放地方,於是黃巾軍雖然被鎮壓了,州郡的地方官們卻趁機壯大勢力,形同軍閥。而外戚和宦官為了壓倒對方,均想引入軍閥作為助力,於是董卓進京。這下子外戚和宦官倒成了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黃巾起義是漢末亂世的導火索

董卓佔據京師,還妄行廢立之事,看得其他軍閥們直冒酸水,於是爆發了11路諸侯大討董(《三國演義》中是18路)。從此東漢四分五裂,諸侯們割據互鬥,天下徹底大亂,一直亂到了300多年後楊堅一統華夏才算消停了一會兒。

眾所周知,是先有漢末亂世,然後才天下三分。不過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作品中,在這段亂世中出場的人物如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大都本事稀鬆,打架很菜。比如在第5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僅是一個被關羽溫杯酒的工夫就砍了的華雄,便先斬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再斬長沙太守孫堅(其實老孫是豫州刺史)麾下大將祖茂;袁術手下的“驍將”俞涉“戰不三合”又被砍,然後自詡“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的冀州刺史韓馥,更是把裡子面子統統丟了個精光。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溫酒斬華雄膾炙人口,可惜是小說虛構,華雄實為孫堅所斬

不過不管他們有多菜,在小說中統統都被列為諸侯(軍閥),這其實是老羅(貫中)在偷懶,實情並非如此簡單。


在漢末,並非每個手頭有兵的州郡長官都能算得上諸侯,更不是個個獨立搞割據。

同樣是在《三國演義》第5回中,有18路諸侯起兵聯合討伐董卓的情節,而在正史中其實只有11路——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較之演義少了曹操、孫堅、孔融、馬騰、陶謙、公孫瓚、張楊7人。這是因為當時曹操、孫堅、張楊分屬張邈、孫堅、袁紹部下,馬騰、陶謙和公孫瓚壓根就沒來,而孔融當時忙著在北海“教化”黃巾餘黨,也沒工夫管這破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所謂18路諸侯其實是湊數,討董一役只有孫堅賣力,其他人多在打醬油

不管參沒參加討董大聯盟,當時這些手握軍權的州郡地方官們,其實也不能統統稱之為諸侯。在事實上處於半獨立、半割據狀態的,也只有幾個後來大名鼎鼎的人物,如二袁、馬騰、公孫瓚等。

那麼剩下那些名氣不大的傢伙們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能稱其為諸侯?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漢末個人認為沒混成諸侯的代表,肯定不全,您湊合著看

1、本事太差或是死得太早。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韓馥、孔伷、劉岱、王匡、李傕和劉度。

漢末地方官制很亂,有叫太守的、有叫刺史的,還有叫州牧。理論上太守治郡、刺史治州(通常轄數郡之地),而且二者只管民政不掌軍權;州牧在民政上權同刺史,同時還被中央政府賦予一定兵權。當然上述說法只限於理論,連劉備這個平原縣令都敢公然招兵買馬,更何況官職大出幾級去的太守、刺史?不過州牧的兵權有著天然的法統支持,所以後來的大軍閥們通常都給自己掛上個州牧銜,以顯示其統軍的合法性。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掛太守銜的一般比較正宗,稱州牧的後期大都為自封

上述幾個人物官最小的也是個太守,混成諸侯的先天條件比曹操、劉備等人好得太多。劉岱、王匡等死得太早這沒話可說,剩下的幾個就比較讓人無語了。

比如冀州牧韓馥,頂著滿朝最讓人羨慕的官銜,還佔著天下第一等的戰略要地,起點之高可以甩出曹、劉、孫幾裡地去。不過自打“上將潘鳳”掛了之後,老韓就像被抽調了脊樑骨,先是部將反叛(麴義),然後被公孫瓚和袁紹輪流欺負,最後不得不獻地降於袁紹。即便如此,老韓也沒逃過憂懼自盡的下場。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上將潘鳳的梗,徹底被網友們給玩壞了……

本錢再厚,可要是本事不行,那就如同三歲小兒持金過市,不被搶劫就有鬼了。

另一個值得一說的人物是李傕。

李傕本是董卓部將,善於用兵,“(孫)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汜。”(《後漢紀》晉·袁宏)董卓死後,李傕與郭汜、張濟、樊稠等董卓舊將反攻長安,驅逐呂布、殺死王允挾持獻帝,掌控了朝政大權。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歷代王朝大多是被自己人幹掉的,異族其實很無辜……

引起內亂的因素也分多種。比如苛政殘民、朋黨相爭、外戚當權、宦官秉政、軍閥割據等等,任何一個王朝在其統治末期只要攤上一條,往往就要離蹬腿兒不遠。而在我國曆史上有個奇葩王朝,上述幾條樣樣不落、差點佔了個全乎兒,結果最後亡國亡得那叫一個嗨……

這個王朝就是東漢,所以才有了被傳說了兩千年、至今還沒說夠的三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兩漢400多年疆域大體維持穩定,並延續至西晉,這在歷代王朝中非常罕見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終於引爆了黃巾起義。中央政府無力鎮壓,只能將軍權下放地方,於是黃巾軍雖然被鎮壓了,州郡的地方官們卻趁機壯大勢力,形同軍閥。而外戚和宦官為了壓倒對方,均想引入軍閥作為助力,於是董卓進京。這下子外戚和宦官倒成了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黃巾起義是漢末亂世的導火索

董卓佔據京師,還妄行廢立之事,看得其他軍閥們直冒酸水,於是爆發了11路諸侯大討董(《三國演義》中是18路)。從此東漢四分五裂,諸侯們割據互鬥,天下徹底大亂,一直亂到了300多年後楊堅一統華夏才算消停了一會兒。

眾所周知,是先有漢末亂世,然後才天下三分。不過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作品中,在這段亂世中出場的人物如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大都本事稀鬆,打架很菜。比如在第5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僅是一個被關羽溫杯酒的工夫就砍了的華雄,便先斬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再斬長沙太守孫堅(其實老孫是豫州刺史)麾下大將祖茂;袁術手下的“驍將”俞涉“戰不三合”又被砍,然後自詡“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的冀州刺史韓馥,更是把裡子面子統統丟了個精光。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溫酒斬華雄膾炙人口,可惜是小說虛構,華雄實為孫堅所斬

不過不管他們有多菜,在小說中統統都被列為諸侯(軍閥),這其實是老羅(貫中)在偷懶,實情並非如此簡單。


在漢末,並非每個手頭有兵的州郡長官都能算得上諸侯,更不是個個獨立搞割據。

同樣是在《三國演義》第5回中,有18路諸侯起兵聯合討伐董卓的情節,而在正史中其實只有11路——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較之演義少了曹操、孫堅、孔融、馬騰、陶謙、公孫瓚、張楊7人。這是因為當時曹操、孫堅、張楊分屬張邈、孫堅、袁紹部下,馬騰、陶謙和公孫瓚壓根就沒來,而孔融當時忙著在北海“教化”黃巾餘黨,也沒工夫管這破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所謂18路諸侯其實是湊數,討董一役只有孫堅賣力,其他人多在打醬油

不管參沒參加討董大聯盟,當時這些手握軍權的州郡地方官們,其實也不能統統稱之為諸侯。在事實上處於半獨立、半割據狀態的,也只有幾個後來大名鼎鼎的人物,如二袁、馬騰、公孫瓚等。

那麼剩下那些名氣不大的傢伙們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能稱其為諸侯?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漢末個人認為沒混成諸侯的代表,肯定不全,您湊合著看

1、本事太差或是死得太早。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韓馥、孔伷、劉岱、王匡、李傕和劉度。

漢末地方官制很亂,有叫太守的、有叫刺史的,還有叫州牧。理論上太守治郡、刺史治州(通常轄數郡之地),而且二者只管民政不掌軍權;州牧在民政上權同刺史,同時還被中央政府賦予一定兵權。當然上述說法只限於理論,連劉備這個平原縣令都敢公然招兵買馬,更何況官職大出幾級去的太守、刺史?不過州牧的兵權有著天然的法統支持,所以後來的大軍閥們通常都給自己掛上個州牧銜,以顯示其統軍的合法性。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掛太守銜的一般比較正宗,稱州牧的後期大都為自封

上述幾個人物官最小的也是個太守,混成諸侯的先天條件比曹操、劉備等人好得太多。劉岱、王匡等死得太早這沒話可說,剩下的幾個就比較讓人無語了。

比如冀州牧韓馥,頂著滿朝最讓人羨慕的官銜,還佔著天下第一等的戰略要地,起點之高可以甩出曹、劉、孫幾裡地去。不過自打“上將潘鳳”掛了之後,老韓就像被抽調了脊樑骨,先是部將反叛(麴義),然後被公孫瓚和袁紹輪流欺負,最後不得不獻地降於袁紹。即便如此,老韓也沒逃過憂懼自盡的下場。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上將潘鳳的梗,徹底被網友們給玩壞了……

本錢再厚,可要是本事不行,那就如同三歲小兒持金過市,不被搶劫就有鬼了。

另一個值得一說的人物是李傕。

李傕本是董卓部將,善於用兵,“(孫)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汜。”(《後漢紀》晉·袁宏)董卓死後,李傕與郭汜、張濟、樊稠等董卓舊將反攻長安,驅逐呂布、殺死王允挾持獻帝,掌控了朝政大權。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李傕是個人物,不過被董卓坑了

不過此後李、郭、張、樊等人陷入內鬥。而且哥幾個打得太嗨,連安身立命的護身符漢獻帝溜了都沒抓回來——這還能有個好?於是曹操開始肆無忌憚的討伐董卓舊部,不光夷滅李傕三族,連他自己也被樑興、張橫給砍了。

李傕其實是敗給了名聲——董卓活著的時候不但臭名昭著,而且在涼州軍中威望太高。等董卓一死李傕壓不住陣腳不說,還完全繼承了他的壞名聲,落得個人人喊打,最後身死族滅就不奇怪了。

不管是本事太差還是死得太早,都沒資格混上個諸侯的頭銜。

2、始終忠於漢室者,自然不能稱之為諸侯。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劉虞、橋瑁、張楊、孔融。

劉虞是漢室宗親,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血統比那個“劉皇叔”正宗多了)。中平五年,因張純勾結烏桓人作亂,劉虞被任命為幽州牧後,很快平息了叛亂。而且劉裕仁政愛民,使得幽州百姓安居樂業,外州人口紛紛遷入,成為漢末少見的一塊樂土。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歷代王朝大多是被自己人幹掉的,異族其實很無辜……

引起內亂的因素也分多種。比如苛政殘民、朋黨相爭、外戚當權、宦官秉政、軍閥割據等等,任何一個王朝在其統治末期只要攤上一條,往往就要離蹬腿兒不遠。而在我國曆史上有個奇葩王朝,上述幾條樣樣不落、差點佔了個全乎兒,結果最後亡國亡得那叫一個嗨……

這個王朝就是東漢,所以才有了被傳說了兩千年、至今還沒說夠的三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兩漢400多年疆域大體維持穩定,並延續至西晉,這在歷代王朝中非常罕見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終於引爆了黃巾起義。中央政府無力鎮壓,只能將軍權下放地方,於是黃巾軍雖然被鎮壓了,州郡的地方官們卻趁機壯大勢力,形同軍閥。而外戚和宦官為了壓倒對方,均想引入軍閥作為助力,於是董卓進京。這下子外戚和宦官倒成了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黃巾起義是漢末亂世的導火索

董卓佔據京師,還妄行廢立之事,看得其他軍閥們直冒酸水,於是爆發了11路諸侯大討董(《三國演義》中是18路)。從此東漢四分五裂,諸侯們割據互鬥,天下徹底大亂,一直亂到了300多年後楊堅一統華夏才算消停了一會兒。

眾所周知,是先有漢末亂世,然後才天下三分。不過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作品中,在這段亂世中出場的人物如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大都本事稀鬆,打架很菜。比如在第5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僅是一個被關羽溫杯酒的工夫就砍了的華雄,便先斬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再斬長沙太守孫堅(其實老孫是豫州刺史)麾下大將祖茂;袁術手下的“驍將”俞涉“戰不三合”又被砍,然後自詡“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的冀州刺史韓馥,更是把裡子面子統統丟了個精光。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溫酒斬華雄膾炙人口,可惜是小說虛構,華雄實為孫堅所斬

不過不管他們有多菜,在小說中統統都被列為諸侯(軍閥),這其實是老羅(貫中)在偷懶,實情並非如此簡單。


在漢末,並非每個手頭有兵的州郡長官都能算得上諸侯,更不是個個獨立搞割據。

同樣是在《三國演義》第5回中,有18路諸侯起兵聯合討伐董卓的情節,而在正史中其實只有11路——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較之演義少了曹操、孫堅、孔融、馬騰、陶謙、公孫瓚、張楊7人。這是因為當時曹操、孫堅、張楊分屬張邈、孫堅、袁紹部下,馬騰、陶謙和公孫瓚壓根就沒來,而孔融當時忙著在北海“教化”黃巾餘黨,也沒工夫管這破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所謂18路諸侯其實是湊數,討董一役只有孫堅賣力,其他人多在打醬油

不管參沒參加討董大聯盟,當時這些手握軍權的州郡地方官們,其實也不能統統稱之為諸侯。在事實上處於半獨立、半割據狀態的,也只有幾個後來大名鼎鼎的人物,如二袁、馬騰、公孫瓚等。

那麼剩下那些名氣不大的傢伙們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能稱其為諸侯?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漢末個人認為沒混成諸侯的代表,肯定不全,您湊合著看

1、本事太差或是死得太早。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韓馥、孔伷、劉岱、王匡、李傕和劉度。

漢末地方官制很亂,有叫太守的、有叫刺史的,還有叫州牧。理論上太守治郡、刺史治州(通常轄數郡之地),而且二者只管民政不掌軍權;州牧在民政上權同刺史,同時還被中央政府賦予一定兵權。當然上述說法只限於理論,連劉備這個平原縣令都敢公然招兵買馬,更何況官職大出幾級去的太守、刺史?不過州牧的兵權有著天然的法統支持,所以後來的大軍閥們通常都給自己掛上個州牧銜,以顯示其統軍的合法性。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掛太守銜的一般比較正宗,稱州牧的後期大都為自封

上述幾個人物官最小的也是個太守,混成諸侯的先天條件比曹操、劉備等人好得太多。劉岱、王匡等死得太早這沒話可說,剩下的幾個就比較讓人無語了。

比如冀州牧韓馥,頂著滿朝最讓人羨慕的官銜,還佔著天下第一等的戰略要地,起點之高可以甩出曹、劉、孫幾裡地去。不過自打“上將潘鳳”掛了之後,老韓就像被抽調了脊樑骨,先是部將反叛(麴義),然後被公孫瓚和袁紹輪流欺負,最後不得不獻地降於袁紹。即便如此,老韓也沒逃過憂懼自盡的下場。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上將潘鳳的梗,徹底被網友們給玩壞了……

本錢再厚,可要是本事不行,那就如同三歲小兒持金過市,不被搶劫就有鬼了。

另一個值得一說的人物是李傕。

李傕本是董卓部將,善於用兵,“(孫)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汜。”(《後漢紀》晉·袁宏)董卓死後,李傕與郭汜、張濟、樊稠等董卓舊將反攻長安,驅逐呂布、殺死王允挾持獻帝,掌控了朝政大權。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李傕是個人物,不過被董卓坑了

不過此後李、郭、張、樊等人陷入內鬥。而且哥幾個打得太嗨,連安身立命的護身符漢獻帝溜了都沒抓回來——這還能有個好?於是曹操開始肆無忌憚的討伐董卓舊部,不光夷滅李傕三族,連他自己也被樑興、張橫給砍了。

李傕其實是敗給了名聲——董卓活著的時候不但臭名昭著,而且在涼州軍中威望太高。等董卓一死李傕壓不住陣腳不說,還完全繼承了他的壞名聲,落得個人人喊打,最後身死族滅就不奇怪了。

不管是本事太差還是死得太早,都沒資格混上個諸侯的頭銜。

2、始終忠於漢室者,自然不能稱之為諸侯。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劉虞、橋瑁、張楊、孔融。

劉虞是漢室宗親,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血統比那個“劉皇叔”正宗多了)。中平五年,因張純勾結烏桓人作亂,劉虞被任命為幽州牧後,很快平息了叛亂。而且劉裕仁政愛民,使得幽州百姓安居樂業,外州人口紛紛遷入,成為漢末少見的一塊樂土。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三國時期能人不少,好人不多,劉虞是少有的例外

初平二年因董卓操縱廢立、挾持獻帝,於是冀州牧韓馥與袁紹等人策劃擁立劉虞為帝,被後者嚴詞拒絕。不僅如此,劉虞還曾策劃從董卓手中營救獻帝,不過因袁術阻撓而失敗。

此後因受劉虞節制的公孫瓚侵擾百姓、妄興征伐,使得二者的矛盾激化。初平四年,忍無可忍的劉虞出兵討伐公孫瓚,可惜戰敗被俘,後被後者殺害。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歷代王朝大多是被自己人幹掉的,異族其實很無辜……

引起內亂的因素也分多種。比如苛政殘民、朋黨相爭、外戚當權、宦官秉政、軍閥割據等等,任何一個王朝在其統治末期只要攤上一條,往往就要離蹬腿兒不遠。而在我國曆史上有個奇葩王朝,上述幾條樣樣不落、差點佔了個全乎兒,結果最後亡國亡得那叫一個嗨……

這個王朝就是東漢,所以才有了被傳說了兩千年、至今還沒說夠的三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兩漢400多年疆域大體維持穩定,並延續至西晉,這在歷代王朝中非常罕見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終於引爆了黃巾起義。中央政府無力鎮壓,只能將軍權下放地方,於是黃巾軍雖然被鎮壓了,州郡的地方官們卻趁機壯大勢力,形同軍閥。而外戚和宦官為了壓倒對方,均想引入軍閥作為助力,於是董卓進京。這下子外戚和宦官倒成了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黃巾起義是漢末亂世的導火索

董卓佔據京師,還妄行廢立之事,看得其他軍閥們直冒酸水,於是爆發了11路諸侯大討董(《三國演義》中是18路)。從此東漢四分五裂,諸侯們割據互鬥,天下徹底大亂,一直亂到了300多年後楊堅一統華夏才算消停了一會兒。

眾所周知,是先有漢末亂世,然後才天下三分。不過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作品中,在這段亂世中出場的人物如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大都本事稀鬆,打架很菜。比如在第5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僅是一個被關羽溫杯酒的工夫就砍了的華雄,便先斬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再斬長沙太守孫堅(其實老孫是豫州刺史)麾下大將祖茂;袁術手下的“驍將”俞涉“戰不三合”又被砍,然後自詡“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的冀州刺史韓馥,更是把裡子面子統統丟了個精光。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溫酒斬華雄膾炙人口,可惜是小說虛構,華雄實為孫堅所斬

不過不管他們有多菜,在小說中統統都被列為諸侯(軍閥),這其實是老羅(貫中)在偷懶,實情並非如此簡單。


在漢末,並非每個手頭有兵的州郡長官都能算得上諸侯,更不是個個獨立搞割據。

同樣是在《三國演義》第5回中,有18路諸侯起兵聯合討伐董卓的情節,而在正史中其實只有11路——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較之演義少了曹操、孫堅、孔融、馬騰、陶謙、公孫瓚、張楊7人。這是因為當時曹操、孫堅、張楊分屬張邈、孫堅、袁紹部下,馬騰、陶謙和公孫瓚壓根就沒來,而孔融當時忙著在北海“教化”黃巾餘黨,也沒工夫管這破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所謂18路諸侯其實是湊數,討董一役只有孫堅賣力,其他人多在打醬油

不管參沒參加討董大聯盟,當時這些手握軍權的州郡地方官們,其實也不能統統稱之為諸侯。在事實上處於半獨立、半割據狀態的,也只有幾個後來大名鼎鼎的人物,如二袁、馬騰、公孫瓚等。

那麼剩下那些名氣不大的傢伙們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能稱其為諸侯?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漢末個人認為沒混成諸侯的代表,肯定不全,您湊合著看

1、本事太差或是死得太早。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韓馥、孔伷、劉岱、王匡、李傕和劉度。

漢末地方官制很亂,有叫太守的、有叫刺史的,還有叫州牧。理論上太守治郡、刺史治州(通常轄數郡之地),而且二者只管民政不掌軍權;州牧在民政上權同刺史,同時還被中央政府賦予一定兵權。當然上述說法只限於理論,連劉備這個平原縣令都敢公然招兵買馬,更何況官職大出幾級去的太守、刺史?不過州牧的兵權有著天然的法統支持,所以後來的大軍閥們通常都給自己掛上個州牧銜,以顯示其統軍的合法性。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掛太守銜的一般比較正宗,稱州牧的後期大都為自封

上述幾個人物官最小的也是個太守,混成諸侯的先天條件比曹操、劉備等人好得太多。劉岱、王匡等死得太早這沒話可說,剩下的幾個就比較讓人無語了。

比如冀州牧韓馥,頂著滿朝最讓人羨慕的官銜,還佔著天下第一等的戰略要地,起點之高可以甩出曹、劉、孫幾裡地去。不過自打“上將潘鳳”掛了之後,老韓就像被抽調了脊樑骨,先是部將反叛(麴義),然後被公孫瓚和袁紹輪流欺負,最後不得不獻地降於袁紹。即便如此,老韓也沒逃過憂懼自盡的下場。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上將潘鳳的梗,徹底被網友們給玩壞了……

本錢再厚,可要是本事不行,那就如同三歲小兒持金過市,不被搶劫就有鬼了。

另一個值得一說的人物是李傕。

李傕本是董卓部將,善於用兵,“(孫)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汜。”(《後漢紀》晉·袁宏)董卓死後,李傕與郭汜、張濟、樊稠等董卓舊將反攻長安,驅逐呂布、殺死王允挾持獻帝,掌控了朝政大權。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李傕是個人物,不過被董卓坑了

不過此後李、郭、張、樊等人陷入內鬥。而且哥幾個打得太嗨,連安身立命的護身符漢獻帝溜了都沒抓回來——這還能有個好?於是曹操開始肆無忌憚的討伐董卓舊部,不光夷滅李傕三族,連他自己也被樑興、張橫給砍了。

李傕其實是敗給了名聲——董卓活著的時候不但臭名昭著,而且在涼州軍中威望太高。等董卓一死李傕壓不住陣腳不說,還完全繼承了他的壞名聲,落得個人人喊打,最後身死族滅就不奇怪了。

不管是本事太差還是死得太早,都沒資格混上個諸侯的頭銜。

2、始終忠於漢室者,自然不能稱之為諸侯。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劉虞、橋瑁、張楊、孔融。

劉虞是漢室宗親,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血統比那個“劉皇叔”正宗多了)。中平五年,因張純勾結烏桓人作亂,劉虞被任命為幽州牧後,很快平息了叛亂。而且劉裕仁政愛民,使得幽州百姓安居樂業,外州人口紛紛遷入,成為漢末少見的一塊樂土。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三國時期能人不少,好人不多,劉虞是少有的例外

初平二年因董卓操縱廢立、挾持獻帝,於是冀州牧韓馥與袁紹等人策劃擁立劉虞為帝,被後者嚴詞拒絕。不僅如此,劉虞還曾策劃從董卓手中營救獻帝,不過因袁術阻撓而失敗。

此後因受劉虞節制的公孫瓚侵擾百姓、妄興征伐,使得二者的矛盾激化。初平四年,忍無可忍的劉虞出兵討伐公孫瓚,可惜戰敗被俘,後被後者殺害。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公孫瓚其實是漢末軍閥的典型,只會破壞不會建設

在《三國演義》中,發檄文號召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是曹操,而在正史中其實是東郡太守橋瑁所為。不過橋太守因為劉岱交惡很快被殺,所以這一匡扶漢室的義舉便被老羅安到了曹操頭上,使得老橋因此更加籍籍無名。

興平二年,李傕等董卓舊部內訌的時候,漢獻帝趁機溜走,結果流落河東,幸得河內太守張楊發兵安邑救助,並提供糧食救助百官。建安元年,楊奉、董承等護送漢獻帝回洛陽,結果又斷糧了,還是張楊攜糧草趕來救急,並護送獻帝進洛陽。手握獻帝這個“寶貝”,要是換做曹、袁等野心勃勃之輩,必然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張楊卻說:

“天子當與天下共之,朝廷自有公卿大臣,楊當出扞外難。”(《資治通鑑·卷六十二·漢紀五十四》)

於是張楊率兵退出洛陽,返回河內。後來曹操挾持獻帝之後,曾找茬要治張楊之罪,不過一向畏懼曹操的劉協卻罕見的硬氣了一把,堅決不同意治張楊之罪。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歷代王朝大多是被自己人幹掉的,異族其實很無辜……

引起內亂的因素也分多種。比如苛政殘民、朋黨相爭、外戚當權、宦官秉政、軍閥割據等等,任何一個王朝在其統治末期只要攤上一條,往往就要離蹬腿兒不遠。而在我國曆史上有個奇葩王朝,上述幾條樣樣不落、差點佔了個全乎兒,結果最後亡國亡得那叫一個嗨……

這個王朝就是東漢,所以才有了被傳說了兩千年、至今還沒說夠的三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兩漢400多年疆域大體維持穩定,並延續至西晉,這在歷代王朝中非常罕見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終於引爆了黃巾起義。中央政府無力鎮壓,只能將軍權下放地方,於是黃巾軍雖然被鎮壓了,州郡的地方官們卻趁機壯大勢力,形同軍閥。而外戚和宦官為了壓倒對方,均想引入軍閥作為助力,於是董卓進京。這下子外戚和宦官倒成了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黃巾起義是漢末亂世的導火索

董卓佔據京師,還妄行廢立之事,看得其他軍閥們直冒酸水,於是爆發了11路諸侯大討董(《三國演義》中是18路)。從此東漢四分五裂,諸侯們割據互鬥,天下徹底大亂,一直亂到了300多年後楊堅一統華夏才算消停了一會兒。

眾所周知,是先有漢末亂世,然後才天下三分。不過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作品中,在這段亂世中出場的人物如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大都本事稀鬆,打架很菜。比如在第5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僅是一個被關羽溫杯酒的工夫就砍了的華雄,便先斬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再斬長沙太守孫堅(其實老孫是豫州刺史)麾下大將祖茂;袁術手下的“驍將”俞涉“戰不三合”又被砍,然後自詡“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的冀州刺史韓馥,更是把裡子面子統統丟了個精光。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溫酒斬華雄膾炙人口,可惜是小說虛構,華雄實為孫堅所斬

不過不管他們有多菜,在小說中統統都被列為諸侯(軍閥),這其實是老羅(貫中)在偷懶,實情並非如此簡單。


在漢末,並非每個手頭有兵的州郡長官都能算得上諸侯,更不是個個獨立搞割據。

同樣是在《三國演義》第5回中,有18路諸侯起兵聯合討伐董卓的情節,而在正史中其實只有11路——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較之演義少了曹操、孫堅、孔融、馬騰、陶謙、公孫瓚、張楊7人。這是因為當時曹操、孫堅、張楊分屬張邈、孫堅、袁紹部下,馬騰、陶謙和公孫瓚壓根就沒來,而孔融當時忙著在北海“教化”黃巾餘黨,也沒工夫管這破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所謂18路諸侯其實是湊數,討董一役只有孫堅賣力,其他人多在打醬油

不管參沒參加討董大聯盟,當時這些手握軍權的州郡地方官們,其實也不能統統稱之為諸侯。在事實上處於半獨立、半割據狀態的,也只有幾個後來大名鼎鼎的人物,如二袁、馬騰、公孫瓚等。

那麼剩下那些名氣不大的傢伙們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能稱其為諸侯?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漢末個人認為沒混成諸侯的代表,肯定不全,您湊合著看

1、本事太差或是死得太早。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韓馥、孔伷、劉岱、王匡、李傕和劉度。

漢末地方官制很亂,有叫太守的、有叫刺史的,還有叫州牧。理論上太守治郡、刺史治州(通常轄數郡之地),而且二者只管民政不掌軍權;州牧在民政上權同刺史,同時還被中央政府賦予一定兵權。當然上述說法只限於理論,連劉備這個平原縣令都敢公然招兵買馬,更何況官職大出幾級去的太守、刺史?不過州牧的兵權有著天然的法統支持,所以後來的大軍閥們通常都給自己掛上個州牧銜,以顯示其統軍的合法性。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掛太守銜的一般比較正宗,稱州牧的後期大都為自封

上述幾個人物官最小的也是個太守,混成諸侯的先天條件比曹操、劉備等人好得太多。劉岱、王匡等死得太早這沒話可說,剩下的幾個就比較讓人無語了。

比如冀州牧韓馥,頂著滿朝最讓人羨慕的官銜,還佔著天下第一等的戰略要地,起點之高可以甩出曹、劉、孫幾裡地去。不過自打“上將潘鳳”掛了之後,老韓就像被抽調了脊樑骨,先是部將反叛(麴義),然後被公孫瓚和袁紹輪流欺負,最後不得不獻地降於袁紹。即便如此,老韓也沒逃過憂懼自盡的下場。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上將潘鳳的梗,徹底被網友們給玩壞了……

本錢再厚,可要是本事不行,那就如同三歲小兒持金過市,不被搶劫就有鬼了。

另一個值得一說的人物是李傕。

李傕本是董卓部將,善於用兵,“(孫)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汜。”(《後漢紀》晉·袁宏)董卓死後,李傕與郭汜、張濟、樊稠等董卓舊將反攻長安,驅逐呂布、殺死王允挾持獻帝,掌控了朝政大權。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李傕是個人物,不過被董卓坑了

不過此後李、郭、張、樊等人陷入內鬥。而且哥幾個打得太嗨,連安身立命的護身符漢獻帝溜了都沒抓回來——這還能有個好?於是曹操開始肆無忌憚的討伐董卓舊部,不光夷滅李傕三族,連他自己也被樑興、張橫給砍了。

李傕其實是敗給了名聲——董卓活著的時候不但臭名昭著,而且在涼州軍中威望太高。等董卓一死李傕壓不住陣腳不說,還完全繼承了他的壞名聲,落得個人人喊打,最後身死族滅就不奇怪了。

不管是本事太差還是死得太早,都沒資格混上個諸侯的頭銜。

2、始終忠於漢室者,自然不能稱之為諸侯。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劉虞、橋瑁、張楊、孔融。

劉虞是漢室宗親,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血統比那個“劉皇叔”正宗多了)。中平五年,因張純勾結烏桓人作亂,劉虞被任命為幽州牧後,很快平息了叛亂。而且劉裕仁政愛民,使得幽州百姓安居樂業,外州人口紛紛遷入,成為漢末少見的一塊樂土。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三國時期能人不少,好人不多,劉虞是少有的例外

初平二年因董卓操縱廢立、挾持獻帝,於是冀州牧韓馥與袁紹等人策劃擁立劉虞為帝,被後者嚴詞拒絕。不僅如此,劉虞還曾策劃從董卓手中營救獻帝,不過因袁術阻撓而失敗。

此後因受劉虞節制的公孫瓚侵擾百姓、妄興征伐,使得二者的矛盾激化。初平四年,忍無可忍的劉虞出兵討伐公孫瓚,可惜戰敗被俘,後被後者殺害。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公孫瓚其實是漢末軍閥的典型,只會破壞不會建設

在《三國演義》中,發檄文號召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是曹操,而在正史中其實是東郡太守橋瑁所為。不過橋太守因為劉岱交惡很快被殺,所以這一匡扶漢室的義舉便被老羅安到了曹操頭上,使得老橋因此更加籍籍無名。

興平二年,李傕等董卓舊部內訌的時候,漢獻帝趁機溜走,結果流落河東,幸得河內太守張楊發兵安邑救助,並提供糧食救助百官。建安元年,楊奉、董承等護送漢獻帝回洛陽,結果又斷糧了,還是張楊攜糧草趕來救急,並護送獻帝進洛陽。手握獻帝這個“寶貝”,要是換做曹、袁等野心勃勃之輩,必然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張楊卻說:

“天子當與天下共之,朝廷自有公卿大臣,楊當出扞外難。”(《資治通鑑·卷六十二·漢紀五十四》)

於是張楊率兵退出洛陽,返回河內。後來曹操挾持獻帝之後,曾找茬要治張楊之罪,不過一向畏懼曹操的劉協卻罕見的硬氣了一把,堅決不同意治張楊之罪。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張楊所為,與曹操形成鮮明對比

此輩忠心漢室,自不該歸入諸侯之列。

3、本事不行但有自知之明,早早投靠了大佬,自然成不了諸侯。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張邈張超兄弟、袁遺、鮑信、孫堅、張燕、士燮等。

世間能成英雄豪傑者自是少數,大多數才能平庸或是時運不濟者,若是低得下頭、彎得下腰,縱使不能稱雄稱霸,也能安享榮華富貴、遺澤子孫,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比如張邈。在曹操剛出來混江湖的時候,老張還當過小曹的領導,而且上下級的關係非常融洽。後來小曹混成了曹哥,老張二話不說便投身昔日小弟座下,壓根不在乎什麼面子不面子的問題。不過後來曹哥快成了曹爺,手段愈發狠辣,讓老張的心裡開始犯起了嘀咕——俺老張不圖權不圖名,不就圖個在亂世中安身立命?可這小曹愈發的殺人如殺雞,誰知道什麼時候就殺到俺老張頭上?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歷代王朝大多是被自己人幹掉的,異族其實很無辜……

引起內亂的因素也分多種。比如苛政殘民、朋黨相爭、外戚當權、宦官秉政、軍閥割據等等,任何一個王朝在其統治末期只要攤上一條,往往就要離蹬腿兒不遠。而在我國曆史上有個奇葩王朝,上述幾條樣樣不落、差點佔了個全乎兒,結果最後亡國亡得那叫一個嗨……

這個王朝就是東漢,所以才有了被傳說了兩千年、至今還沒說夠的三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兩漢400多年疆域大體維持穩定,並延續至西晉,這在歷代王朝中非常罕見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終於引爆了黃巾起義。中央政府無力鎮壓,只能將軍權下放地方,於是黃巾軍雖然被鎮壓了,州郡的地方官們卻趁機壯大勢力,形同軍閥。而外戚和宦官為了壓倒對方,均想引入軍閥作為助力,於是董卓進京。這下子外戚和宦官倒成了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黃巾起義是漢末亂世的導火索

董卓佔據京師,還妄行廢立之事,看得其他軍閥們直冒酸水,於是爆發了11路諸侯大討董(《三國演義》中是18路)。從此東漢四分五裂,諸侯們割據互鬥,天下徹底大亂,一直亂到了300多年後楊堅一統華夏才算消停了一會兒。

眾所周知,是先有漢末亂世,然後才天下三分。不過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作品中,在這段亂世中出場的人物如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大都本事稀鬆,打架很菜。比如在第5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僅是一個被關羽溫杯酒的工夫就砍了的華雄,便先斬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再斬長沙太守孫堅(其實老孫是豫州刺史)麾下大將祖茂;袁術手下的“驍將”俞涉“戰不三合”又被砍,然後自詡“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的冀州刺史韓馥,更是把裡子面子統統丟了個精光。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溫酒斬華雄膾炙人口,可惜是小說虛構,華雄實為孫堅所斬

不過不管他們有多菜,在小說中統統都被列為諸侯(軍閥),這其實是老羅(貫中)在偷懶,實情並非如此簡單。


在漢末,並非每個手頭有兵的州郡長官都能算得上諸侯,更不是個個獨立搞割據。

同樣是在《三國演義》第5回中,有18路諸侯起兵聯合討伐董卓的情節,而在正史中其實只有11路——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較之演義少了曹操、孫堅、孔融、馬騰、陶謙、公孫瓚、張楊7人。這是因為當時曹操、孫堅、張楊分屬張邈、孫堅、袁紹部下,馬騰、陶謙和公孫瓚壓根就沒來,而孔融當時忙著在北海“教化”黃巾餘黨,也沒工夫管這破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所謂18路諸侯其實是湊數,討董一役只有孫堅賣力,其他人多在打醬油

不管參沒參加討董大聯盟,當時這些手握軍權的州郡地方官們,其實也不能統統稱之為諸侯。在事實上處於半獨立、半割據狀態的,也只有幾個後來大名鼎鼎的人物,如二袁、馬騰、公孫瓚等。

那麼剩下那些名氣不大的傢伙們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能稱其為諸侯?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漢末個人認為沒混成諸侯的代表,肯定不全,您湊合著看

1、本事太差或是死得太早。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韓馥、孔伷、劉岱、王匡、李傕和劉度。

漢末地方官制很亂,有叫太守的、有叫刺史的,還有叫州牧。理論上太守治郡、刺史治州(通常轄數郡之地),而且二者只管民政不掌軍權;州牧在民政上權同刺史,同時還被中央政府賦予一定兵權。當然上述說法只限於理論,連劉備這個平原縣令都敢公然招兵買馬,更何況官職大出幾級去的太守、刺史?不過州牧的兵權有著天然的法統支持,所以後來的大軍閥們通常都給自己掛上個州牧銜,以顯示其統軍的合法性。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掛太守銜的一般比較正宗,稱州牧的後期大都為自封

上述幾個人物官最小的也是個太守,混成諸侯的先天條件比曹操、劉備等人好得太多。劉岱、王匡等死得太早這沒話可說,剩下的幾個就比較讓人無語了。

比如冀州牧韓馥,頂著滿朝最讓人羨慕的官銜,還佔著天下第一等的戰略要地,起點之高可以甩出曹、劉、孫幾裡地去。不過自打“上將潘鳳”掛了之後,老韓就像被抽調了脊樑骨,先是部將反叛(麴義),然後被公孫瓚和袁紹輪流欺負,最後不得不獻地降於袁紹。即便如此,老韓也沒逃過憂懼自盡的下場。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上將潘鳳的梗,徹底被網友們給玩壞了……

本錢再厚,可要是本事不行,那就如同三歲小兒持金過市,不被搶劫就有鬼了。

另一個值得一說的人物是李傕。

李傕本是董卓部將,善於用兵,“(孫)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汜。”(《後漢紀》晉·袁宏)董卓死後,李傕與郭汜、張濟、樊稠等董卓舊將反攻長安,驅逐呂布、殺死王允挾持獻帝,掌控了朝政大權。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李傕是個人物,不過被董卓坑了

不過此後李、郭、張、樊等人陷入內鬥。而且哥幾個打得太嗨,連安身立命的護身符漢獻帝溜了都沒抓回來——這還能有個好?於是曹操開始肆無忌憚的討伐董卓舊部,不光夷滅李傕三族,連他自己也被樑興、張橫給砍了。

李傕其實是敗給了名聲——董卓活著的時候不但臭名昭著,而且在涼州軍中威望太高。等董卓一死李傕壓不住陣腳不說,還完全繼承了他的壞名聲,落得個人人喊打,最後身死族滅就不奇怪了。

不管是本事太差還是死得太早,都沒資格混上個諸侯的頭銜。

2、始終忠於漢室者,自然不能稱之為諸侯。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劉虞、橋瑁、張楊、孔融。

劉虞是漢室宗親,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血統比那個“劉皇叔”正宗多了)。中平五年,因張純勾結烏桓人作亂,劉虞被任命為幽州牧後,很快平息了叛亂。而且劉裕仁政愛民,使得幽州百姓安居樂業,外州人口紛紛遷入,成為漢末少見的一塊樂土。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三國時期能人不少,好人不多,劉虞是少有的例外

初平二年因董卓操縱廢立、挾持獻帝,於是冀州牧韓馥與袁紹等人策劃擁立劉虞為帝,被後者嚴詞拒絕。不僅如此,劉虞還曾策劃從董卓手中營救獻帝,不過因袁術阻撓而失敗。

此後因受劉虞節制的公孫瓚侵擾百姓、妄興征伐,使得二者的矛盾激化。初平四年,忍無可忍的劉虞出兵討伐公孫瓚,可惜戰敗被俘,後被後者殺害。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公孫瓚其實是漢末軍閥的典型,只會破壞不會建設

在《三國演義》中,發檄文號召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是曹操,而在正史中其實是東郡太守橋瑁所為。不過橋太守因為劉岱交惡很快被殺,所以這一匡扶漢室的義舉便被老羅安到了曹操頭上,使得老橋因此更加籍籍無名。

興平二年,李傕等董卓舊部內訌的時候,漢獻帝趁機溜走,結果流落河東,幸得河內太守張楊發兵安邑救助,並提供糧食救助百官。建安元年,楊奉、董承等護送漢獻帝回洛陽,結果又斷糧了,還是張楊攜糧草趕來救急,並護送獻帝進洛陽。手握獻帝這個“寶貝”,要是換做曹、袁等野心勃勃之輩,必然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張楊卻說:

“天子當與天下共之,朝廷自有公卿大臣,楊當出扞外難。”(《資治通鑑·卷六十二·漢紀五十四》)

於是張楊率兵退出洛陽,返回河內。後來曹操挾持獻帝之後,曾找茬要治張楊之罪,不過一向畏懼曹操的劉協卻罕見的硬氣了一把,堅決不同意治張楊之罪。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張楊所為,與曹操形成鮮明對比

此輩忠心漢室,自不該歸入諸侯之列。

3、本事不行但有自知之明,早早投靠了大佬,自然成不了諸侯。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張邈張超兄弟、袁遺、鮑信、孫堅、張燕、士燮等。

世間能成英雄豪傑者自是少數,大多數才能平庸或是時運不濟者,若是低得下頭、彎得下腰,縱使不能稱雄稱霸,也能安享榮華富貴、遺澤子孫,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比如張邈。在曹操剛出來混江湖的時候,老張還當過小曹的領導,而且上下級的關係非常融洽。後來小曹混成了曹哥,老張二話不說便投身昔日小弟座下,壓根不在乎什麼面子不面子的問題。不過後來曹哥快成了曹爺,手段愈發狠辣,讓老張的心裡開始犯起了嘀咕——俺老張不圖權不圖名,不就圖個在亂世中安身立命?可這小曹愈發的殺人如殺雞,誰知道什麼時候就殺到俺老張頭上?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張邈是當時胸無大志的典型代表,只可惜眼光太差

於是張邈與弟弟張超、陳宮等人合謀叛曹。不過老張沒有自立之心,便打算另投明主,挑來挑去挑中了看起來很能打的呂布。可惜老張這回所投非人,呂布雖然能打但是腦子明顯不夠用,很快敗於曹操,連累老張也跟著丟掉了性命。

類似的情況還有投靠了袁紹的袁遺、投靠曹操的鮑信,都在戰場上丟了性命,倒是張燕和士燮運氣不錯得以善終。

這類人中比較特殊的一個就是孫堅。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歷代王朝大多是被自己人幹掉的,異族其實很無辜……

引起內亂的因素也分多種。比如苛政殘民、朋黨相爭、外戚當權、宦官秉政、軍閥割據等等,任何一個王朝在其統治末期只要攤上一條,往往就要離蹬腿兒不遠。而在我國曆史上有個奇葩王朝,上述幾條樣樣不落、差點佔了個全乎兒,結果最後亡國亡得那叫一個嗨……

這個王朝就是東漢,所以才有了被傳說了兩千年、至今還沒說夠的三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兩漢400多年疆域大體維持穩定,並延續至西晉,這在歷代王朝中非常罕見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終於引爆了黃巾起義。中央政府無力鎮壓,只能將軍權下放地方,於是黃巾軍雖然被鎮壓了,州郡的地方官們卻趁機壯大勢力,形同軍閥。而外戚和宦官為了壓倒對方,均想引入軍閥作為助力,於是董卓進京。這下子外戚和宦官倒成了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黃巾起義是漢末亂世的導火索

董卓佔據京師,還妄行廢立之事,看得其他軍閥們直冒酸水,於是爆發了11路諸侯大討董(《三國演義》中是18路)。從此東漢四分五裂,諸侯們割據互鬥,天下徹底大亂,一直亂到了300多年後楊堅一統華夏才算消停了一會兒。

眾所周知,是先有漢末亂世,然後才天下三分。不過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作品中,在這段亂世中出場的人物如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大都本事稀鬆,打架很菜。比如在第5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僅是一個被關羽溫杯酒的工夫就砍了的華雄,便先斬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再斬長沙太守孫堅(其實老孫是豫州刺史)麾下大將祖茂;袁術手下的“驍將”俞涉“戰不三合”又被砍,然後自詡“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的冀州刺史韓馥,更是把裡子面子統統丟了個精光。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溫酒斬華雄膾炙人口,可惜是小說虛構,華雄實為孫堅所斬

不過不管他們有多菜,在小說中統統都被列為諸侯(軍閥),這其實是老羅(貫中)在偷懶,實情並非如此簡單。


在漢末,並非每個手頭有兵的州郡長官都能算得上諸侯,更不是個個獨立搞割據。

同樣是在《三國演義》第5回中,有18路諸侯起兵聯合討伐董卓的情節,而在正史中其實只有11路——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較之演義少了曹操、孫堅、孔融、馬騰、陶謙、公孫瓚、張楊7人。這是因為當時曹操、孫堅、張楊分屬張邈、孫堅、袁紹部下,馬騰、陶謙和公孫瓚壓根就沒來,而孔融當時忙著在北海“教化”黃巾餘黨,也沒工夫管這破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所謂18路諸侯其實是湊數,討董一役只有孫堅賣力,其他人多在打醬油

不管參沒參加討董大聯盟,當時這些手握軍權的州郡地方官們,其實也不能統統稱之為諸侯。在事實上處於半獨立、半割據狀態的,也只有幾個後來大名鼎鼎的人物,如二袁、馬騰、公孫瓚等。

那麼剩下那些名氣不大的傢伙們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能稱其為諸侯?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漢末個人認為沒混成諸侯的代表,肯定不全,您湊合著看

1、本事太差或是死得太早。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韓馥、孔伷、劉岱、王匡、李傕和劉度。

漢末地方官制很亂,有叫太守的、有叫刺史的,還有叫州牧。理論上太守治郡、刺史治州(通常轄數郡之地),而且二者只管民政不掌軍權;州牧在民政上權同刺史,同時還被中央政府賦予一定兵權。當然上述說法只限於理論,連劉備這個平原縣令都敢公然招兵買馬,更何況官職大出幾級去的太守、刺史?不過州牧的兵權有著天然的法統支持,所以後來的大軍閥們通常都給自己掛上個州牧銜,以顯示其統軍的合法性。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掛太守銜的一般比較正宗,稱州牧的後期大都為自封

上述幾個人物官最小的也是個太守,混成諸侯的先天條件比曹操、劉備等人好得太多。劉岱、王匡等死得太早這沒話可說,剩下的幾個就比較讓人無語了。

比如冀州牧韓馥,頂著滿朝最讓人羨慕的官銜,還佔著天下第一等的戰略要地,起點之高可以甩出曹、劉、孫幾裡地去。不過自打“上將潘鳳”掛了之後,老韓就像被抽調了脊樑骨,先是部將反叛(麴義),然後被公孫瓚和袁紹輪流欺負,最後不得不獻地降於袁紹。即便如此,老韓也沒逃過憂懼自盡的下場。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上將潘鳳的梗,徹底被網友們給玩壞了……

本錢再厚,可要是本事不行,那就如同三歲小兒持金過市,不被搶劫就有鬼了。

另一個值得一說的人物是李傕。

李傕本是董卓部將,善於用兵,“(孫)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汜。”(《後漢紀》晉·袁宏)董卓死後,李傕與郭汜、張濟、樊稠等董卓舊將反攻長安,驅逐呂布、殺死王允挾持獻帝,掌控了朝政大權。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李傕是個人物,不過被董卓坑了

不過此後李、郭、張、樊等人陷入內鬥。而且哥幾個打得太嗨,連安身立命的護身符漢獻帝溜了都沒抓回來——這還能有個好?於是曹操開始肆無忌憚的討伐董卓舊部,不光夷滅李傕三族,連他自己也被樑興、張橫給砍了。

李傕其實是敗給了名聲——董卓活著的時候不但臭名昭著,而且在涼州軍中威望太高。等董卓一死李傕壓不住陣腳不說,還完全繼承了他的壞名聲,落得個人人喊打,最後身死族滅就不奇怪了。

不管是本事太差還是死得太早,都沒資格混上個諸侯的頭銜。

2、始終忠於漢室者,自然不能稱之為諸侯。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劉虞、橋瑁、張楊、孔融。

劉虞是漢室宗親,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血統比那個“劉皇叔”正宗多了)。中平五年,因張純勾結烏桓人作亂,劉虞被任命為幽州牧後,很快平息了叛亂。而且劉裕仁政愛民,使得幽州百姓安居樂業,外州人口紛紛遷入,成為漢末少見的一塊樂土。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三國時期能人不少,好人不多,劉虞是少有的例外

初平二年因董卓操縱廢立、挾持獻帝,於是冀州牧韓馥與袁紹等人策劃擁立劉虞為帝,被後者嚴詞拒絕。不僅如此,劉虞還曾策劃從董卓手中營救獻帝,不過因袁術阻撓而失敗。

此後因受劉虞節制的公孫瓚侵擾百姓、妄興征伐,使得二者的矛盾激化。初平四年,忍無可忍的劉虞出兵討伐公孫瓚,可惜戰敗被俘,後被後者殺害。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公孫瓚其實是漢末軍閥的典型,只會破壞不會建設

在《三國演義》中,發檄文號召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是曹操,而在正史中其實是東郡太守橋瑁所為。不過橋太守因為劉岱交惡很快被殺,所以這一匡扶漢室的義舉便被老羅安到了曹操頭上,使得老橋因此更加籍籍無名。

興平二年,李傕等董卓舊部內訌的時候,漢獻帝趁機溜走,結果流落河東,幸得河內太守張楊發兵安邑救助,並提供糧食救助百官。建安元年,楊奉、董承等護送漢獻帝回洛陽,結果又斷糧了,還是張楊攜糧草趕來救急,並護送獻帝進洛陽。手握獻帝這個“寶貝”,要是換做曹、袁等野心勃勃之輩,必然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張楊卻說:

“天子當與天下共之,朝廷自有公卿大臣,楊當出扞外難。”(《資治通鑑·卷六十二·漢紀五十四》)

於是張楊率兵退出洛陽,返回河內。後來曹操挾持獻帝之後,曾找茬要治張楊之罪,不過一向畏懼曹操的劉協卻罕見的硬氣了一把,堅決不同意治張楊之罪。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張楊所為,與曹操形成鮮明對比

此輩忠心漢室,自不該歸入諸侯之列。

3、本事不行但有自知之明,早早投靠了大佬,自然成不了諸侯。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張邈張超兄弟、袁遺、鮑信、孫堅、張燕、士燮等。

世間能成英雄豪傑者自是少數,大多數才能平庸或是時運不濟者,若是低得下頭、彎得下腰,縱使不能稱雄稱霸,也能安享榮華富貴、遺澤子孫,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比如張邈。在曹操剛出來混江湖的時候,老張還當過小曹的領導,而且上下級的關係非常融洽。後來小曹混成了曹哥,老張二話不說便投身昔日小弟座下,壓根不在乎什麼面子不面子的問題。不過後來曹哥快成了曹爺,手段愈發狠辣,讓老張的心裡開始犯起了嘀咕——俺老張不圖權不圖名,不就圖個在亂世中安身立命?可這小曹愈發的殺人如殺雞,誰知道什麼時候就殺到俺老張頭上?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張邈是當時胸無大志的典型代表,只可惜眼光太差

於是張邈與弟弟張超、陳宮等人合謀叛曹。不過老張沒有自立之心,便打算另投明主,挑來挑去挑中了看起來很能打的呂布。可惜老張這回所投非人,呂布雖然能打但是腦子明顯不夠用,很快敗於曹操,連累老張也跟著丟掉了性命。

類似的情況還有投靠了袁紹的袁遺、投靠曹操的鮑信,都在戰場上丟了性命,倒是張燕和士燮運氣不錯得以善終。

這類人中比較特殊的一個就是孫堅。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除了大名鼎鼎的孫策、孫權,孫堅的另兩個兒子孫翊、孫匡資質也在中上

整個漢末要論生兒子,誰也比不過孫堅——千年後最愛講古的老辛(棄疾),就曾經感慨道: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不過會生兒子的孫堅之所以連個諸侯的頭銜都沒混上,那是因為終其一生都頭上都有位“主公”袁術坐鎮。在遇到袁術之前,孫堅憑著能征善戰,雖然撈到個烏程侯的爵位,但官職地位始終不高,更沒有什麼地盤。後來完全是靠著袁術的賞識和“表奏”,才得到了破虜將軍的頭銜兼領豫州刺史(至於袁術的“表奏”皇帝答沒答應,史書上沒說,也無關緊要),這才算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歷代王朝大多是被自己人幹掉的,異族其實很無辜……

引起內亂的因素也分多種。比如苛政殘民、朋黨相爭、外戚當權、宦官秉政、軍閥割據等等,任何一個王朝在其統治末期只要攤上一條,往往就要離蹬腿兒不遠。而在我國曆史上有個奇葩王朝,上述幾條樣樣不落、差點佔了個全乎兒,結果最後亡國亡得那叫一個嗨……

這個王朝就是東漢,所以才有了被傳說了兩千年、至今還沒說夠的三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兩漢400多年疆域大體維持穩定,並延續至西晉,這在歷代王朝中非常罕見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終於引爆了黃巾起義。中央政府無力鎮壓,只能將軍權下放地方,於是黃巾軍雖然被鎮壓了,州郡的地方官們卻趁機壯大勢力,形同軍閥。而外戚和宦官為了壓倒對方,均想引入軍閥作為助力,於是董卓進京。這下子外戚和宦官倒成了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黃巾起義是漢末亂世的導火索

董卓佔據京師,還妄行廢立之事,看得其他軍閥們直冒酸水,於是爆發了11路諸侯大討董(《三國演義》中是18路)。從此東漢四分五裂,諸侯們割據互鬥,天下徹底大亂,一直亂到了300多年後楊堅一統華夏才算消停了一會兒。

眾所周知,是先有漢末亂世,然後才天下三分。不過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作品中,在這段亂世中出場的人物如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大都本事稀鬆,打架很菜。比如在第5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僅是一個被關羽溫杯酒的工夫就砍了的華雄,便先斬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再斬長沙太守孫堅(其實老孫是豫州刺史)麾下大將祖茂;袁術手下的“驍將”俞涉“戰不三合”又被砍,然後自詡“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的冀州刺史韓馥,更是把裡子面子統統丟了個精光。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溫酒斬華雄膾炙人口,可惜是小說虛構,華雄實為孫堅所斬

不過不管他們有多菜,在小說中統統都被列為諸侯(軍閥),這其實是老羅(貫中)在偷懶,實情並非如此簡單。


在漢末,並非每個手頭有兵的州郡長官都能算得上諸侯,更不是個個獨立搞割據。

同樣是在《三國演義》第5回中,有18路諸侯起兵聯合討伐董卓的情節,而在正史中其實只有11路——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較之演義少了曹操、孫堅、孔融、馬騰、陶謙、公孫瓚、張楊7人。這是因為當時曹操、孫堅、張楊分屬張邈、孫堅、袁紹部下,馬騰、陶謙和公孫瓚壓根就沒來,而孔融當時忙著在北海“教化”黃巾餘黨,也沒工夫管這破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所謂18路諸侯其實是湊數,討董一役只有孫堅賣力,其他人多在打醬油

不管參沒參加討董大聯盟,當時這些手握軍權的州郡地方官們,其實也不能統統稱之為諸侯。在事實上處於半獨立、半割據狀態的,也只有幾個後來大名鼎鼎的人物,如二袁、馬騰、公孫瓚等。

那麼剩下那些名氣不大的傢伙們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能稱其為諸侯?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漢末個人認為沒混成諸侯的代表,肯定不全,您湊合著看

1、本事太差或是死得太早。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韓馥、孔伷、劉岱、王匡、李傕和劉度。

漢末地方官制很亂,有叫太守的、有叫刺史的,還有叫州牧。理論上太守治郡、刺史治州(通常轄數郡之地),而且二者只管民政不掌軍權;州牧在民政上權同刺史,同時還被中央政府賦予一定兵權。當然上述說法只限於理論,連劉備這個平原縣令都敢公然招兵買馬,更何況官職大出幾級去的太守、刺史?不過州牧的兵權有著天然的法統支持,所以後來的大軍閥們通常都給自己掛上個州牧銜,以顯示其統軍的合法性。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掛太守銜的一般比較正宗,稱州牧的後期大都為自封

上述幾個人物官最小的也是個太守,混成諸侯的先天條件比曹操、劉備等人好得太多。劉岱、王匡等死得太早這沒話可說,剩下的幾個就比較讓人無語了。

比如冀州牧韓馥,頂著滿朝最讓人羨慕的官銜,還佔著天下第一等的戰略要地,起點之高可以甩出曹、劉、孫幾裡地去。不過自打“上將潘鳳”掛了之後,老韓就像被抽調了脊樑骨,先是部將反叛(麴義),然後被公孫瓚和袁紹輪流欺負,最後不得不獻地降於袁紹。即便如此,老韓也沒逃過憂懼自盡的下場。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上將潘鳳的梗,徹底被網友們給玩壞了……

本錢再厚,可要是本事不行,那就如同三歲小兒持金過市,不被搶劫就有鬼了。

另一個值得一說的人物是李傕。

李傕本是董卓部將,善於用兵,“(孫)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汜。”(《後漢紀》晉·袁宏)董卓死後,李傕與郭汜、張濟、樊稠等董卓舊將反攻長安,驅逐呂布、殺死王允挾持獻帝,掌控了朝政大權。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李傕是個人物,不過被董卓坑了

不過此後李、郭、張、樊等人陷入內鬥。而且哥幾個打得太嗨,連安身立命的護身符漢獻帝溜了都沒抓回來——這還能有個好?於是曹操開始肆無忌憚的討伐董卓舊部,不光夷滅李傕三族,連他自己也被樑興、張橫給砍了。

李傕其實是敗給了名聲——董卓活著的時候不但臭名昭著,而且在涼州軍中威望太高。等董卓一死李傕壓不住陣腳不說,還完全繼承了他的壞名聲,落得個人人喊打,最後身死族滅就不奇怪了。

不管是本事太差還是死得太早,都沒資格混上個諸侯的頭銜。

2、始終忠於漢室者,自然不能稱之為諸侯。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劉虞、橋瑁、張楊、孔融。

劉虞是漢室宗親,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血統比那個“劉皇叔”正宗多了)。中平五年,因張純勾結烏桓人作亂,劉虞被任命為幽州牧後,很快平息了叛亂。而且劉裕仁政愛民,使得幽州百姓安居樂業,外州人口紛紛遷入,成為漢末少見的一塊樂土。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三國時期能人不少,好人不多,劉虞是少有的例外

初平二年因董卓操縱廢立、挾持獻帝,於是冀州牧韓馥與袁紹等人策劃擁立劉虞為帝,被後者嚴詞拒絕。不僅如此,劉虞還曾策劃從董卓手中營救獻帝,不過因袁術阻撓而失敗。

此後因受劉虞節制的公孫瓚侵擾百姓、妄興征伐,使得二者的矛盾激化。初平四年,忍無可忍的劉虞出兵討伐公孫瓚,可惜戰敗被俘,後被後者殺害。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公孫瓚其實是漢末軍閥的典型,只會破壞不會建設

在《三國演義》中,發檄文號召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是曹操,而在正史中其實是東郡太守橋瑁所為。不過橋太守因為劉岱交惡很快被殺,所以這一匡扶漢室的義舉便被老羅安到了曹操頭上,使得老橋因此更加籍籍無名。

興平二年,李傕等董卓舊部內訌的時候,漢獻帝趁機溜走,結果流落河東,幸得河內太守張楊發兵安邑救助,並提供糧食救助百官。建安元年,楊奉、董承等護送漢獻帝回洛陽,結果又斷糧了,還是張楊攜糧草趕來救急,並護送獻帝進洛陽。手握獻帝這個“寶貝”,要是換做曹、袁等野心勃勃之輩,必然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張楊卻說:

“天子當與天下共之,朝廷自有公卿大臣,楊當出扞外難。”(《資治通鑑·卷六十二·漢紀五十四》)

於是張楊率兵退出洛陽,返回河內。後來曹操挾持獻帝之後,曾找茬要治張楊之罪,不過一向畏懼曹操的劉協卻罕見的硬氣了一把,堅決不同意治張楊之罪。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張楊所為,與曹操形成鮮明對比

此輩忠心漢室,自不該歸入諸侯之列。

3、本事不行但有自知之明,早早投靠了大佬,自然成不了諸侯。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張邈張超兄弟、袁遺、鮑信、孫堅、張燕、士燮等。

世間能成英雄豪傑者自是少數,大多數才能平庸或是時運不濟者,若是低得下頭、彎得下腰,縱使不能稱雄稱霸,也能安享榮華富貴、遺澤子孫,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比如張邈。在曹操剛出來混江湖的時候,老張還當過小曹的領導,而且上下級的關係非常融洽。後來小曹混成了曹哥,老張二話不說便投身昔日小弟座下,壓根不在乎什麼面子不面子的問題。不過後來曹哥快成了曹爺,手段愈發狠辣,讓老張的心裡開始犯起了嘀咕——俺老張不圖權不圖名,不就圖個在亂世中安身立命?可這小曹愈發的殺人如殺雞,誰知道什麼時候就殺到俺老張頭上?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張邈是當時胸無大志的典型代表,只可惜眼光太差

於是張邈與弟弟張超、陳宮等人合謀叛曹。不過老張沒有自立之心,便打算另投明主,挑來挑去挑中了看起來很能打的呂布。可惜老張這回所投非人,呂布雖然能打但是腦子明顯不夠用,很快敗於曹操,連累老張也跟著丟掉了性命。

類似的情況還有投靠了袁紹的袁遺、投靠曹操的鮑信,都在戰場上丟了性命,倒是張燕和士燮運氣不錯得以善終。

這類人中比較特殊的一個就是孫堅。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除了大名鼎鼎的孫策、孫權,孫堅的另兩個兒子孫翊、孫匡資質也在中上

整個漢末要論生兒子,誰也比不過孫堅——千年後最愛講古的老辛(棄疾),就曾經感慨道: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不過會生兒子的孫堅之所以連個諸侯的頭銜都沒混上,那是因為終其一生都頭上都有位“主公”袁術坐鎮。在遇到袁術之前,孫堅憑著能征善戰,雖然撈到個烏程侯的爵位,但官職地位始終不高,更沒有什麼地盤。後來完全是靠著袁術的賞識和“表奏”,才得到了破虜將軍的頭銜兼領豫州刺史(至於袁術的“表奏”皇帝答沒答應,史書上沒說,也無關緊要),這才算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袁術純粹是靠家世成名,若無孫堅之助早就完蛋了

後來的關東諸侯討伐董卓之役中,其他各路諸侯大多隻顧著擴張勢力和地盤,唯有孫堅始終堅持與董卓作戰,並屢次予以重創,使得董卓倉皇西逃。不過孫堅的堅持也不是沒有收穫,比如搞到傳國玉璽一枚。

但是孫堅也因此遭到了袁術的猜忌。後來孫堅討伐劉表時不幸戰死,失去了孫堅的支持,袁術也從此江河日下,很快事敗身死。


那麼在漢末和三國之初何人可稱諸侯?

建安元年,曹操擄得漢獻帝,並將其劫持到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預示著漢室江山已經名存實亡,三國大時代的序幕徐徐拉開。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歷代王朝大多是被自己人幹掉的,異族其實很無辜……

引起內亂的因素也分多種。比如苛政殘民、朋黨相爭、外戚當權、宦官秉政、軍閥割據等等,任何一個王朝在其統治末期只要攤上一條,往往就要離蹬腿兒不遠。而在我國曆史上有個奇葩王朝,上述幾條樣樣不落、差點佔了個全乎兒,結果最後亡國亡得那叫一個嗨……

這個王朝就是東漢,所以才有了被傳說了兩千年、至今還沒說夠的三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兩漢400多年疆域大體維持穩定,並延續至西晉,這在歷代王朝中非常罕見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終於引爆了黃巾起義。中央政府無力鎮壓,只能將軍權下放地方,於是黃巾軍雖然被鎮壓了,州郡的地方官們卻趁機壯大勢力,形同軍閥。而外戚和宦官為了壓倒對方,均想引入軍閥作為助力,於是董卓進京。這下子外戚和宦官倒成了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黃巾起義是漢末亂世的導火索

董卓佔據京師,還妄行廢立之事,看得其他軍閥們直冒酸水,於是爆發了11路諸侯大討董(《三國演義》中是18路)。從此東漢四分五裂,諸侯們割據互鬥,天下徹底大亂,一直亂到了300多年後楊堅一統華夏才算消停了一會兒。

眾所周知,是先有漢末亂世,然後才天下三分。不過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作品中,在這段亂世中出場的人物如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大都本事稀鬆,打架很菜。比如在第5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僅是一個被關羽溫杯酒的工夫就砍了的華雄,便先斬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再斬長沙太守孫堅(其實老孫是豫州刺史)麾下大將祖茂;袁術手下的“驍將”俞涉“戰不三合”又被砍,然後自詡“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的冀州刺史韓馥,更是把裡子面子統統丟了個精光。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溫酒斬華雄膾炙人口,可惜是小說虛構,華雄實為孫堅所斬

不過不管他們有多菜,在小說中統統都被列為諸侯(軍閥),這其實是老羅(貫中)在偷懶,實情並非如此簡單。


在漢末,並非每個手頭有兵的州郡長官都能算得上諸侯,更不是個個獨立搞割據。

同樣是在《三國演義》第5回中,有18路諸侯起兵聯合討伐董卓的情節,而在正史中其實只有11路——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較之演義少了曹操、孫堅、孔融、馬騰、陶謙、公孫瓚、張楊7人。這是因為當時曹操、孫堅、張楊分屬張邈、孫堅、袁紹部下,馬騰、陶謙和公孫瓚壓根就沒來,而孔融當時忙著在北海“教化”黃巾餘黨,也沒工夫管這破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所謂18路諸侯其實是湊數,討董一役只有孫堅賣力,其他人多在打醬油

不管參沒參加討董大聯盟,當時這些手握軍權的州郡地方官們,其實也不能統統稱之為諸侯。在事實上處於半獨立、半割據狀態的,也只有幾個後來大名鼎鼎的人物,如二袁、馬騰、公孫瓚等。

那麼剩下那些名氣不大的傢伙們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能稱其為諸侯?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漢末個人認為沒混成諸侯的代表,肯定不全,您湊合著看

1、本事太差或是死得太早。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韓馥、孔伷、劉岱、王匡、李傕和劉度。

漢末地方官制很亂,有叫太守的、有叫刺史的,還有叫州牧。理論上太守治郡、刺史治州(通常轄數郡之地),而且二者只管民政不掌軍權;州牧在民政上權同刺史,同時還被中央政府賦予一定兵權。當然上述說法只限於理論,連劉備這個平原縣令都敢公然招兵買馬,更何況官職大出幾級去的太守、刺史?不過州牧的兵權有著天然的法統支持,所以後來的大軍閥們通常都給自己掛上個州牧銜,以顯示其統軍的合法性。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掛太守銜的一般比較正宗,稱州牧的後期大都為自封

上述幾個人物官最小的也是個太守,混成諸侯的先天條件比曹操、劉備等人好得太多。劉岱、王匡等死得太早這沒話可說,剩下的幾個就比較讓人無語了。

比如冀州牧韓馥,頂著滿朝最讓人羨慕的官銜,還佔著天下第一等的戰略要地,起點之高可以甩出曹、劉、孫幾裡地去。不過自打“上將潘鳳”掛了之後,老韓就像被抽調了脊樑骨,先是部將反叛(麴義),然後被公孫瓚和袁紹輪流欺負,最後不得不獻地降於袁紹。即便如此,老韓也沒逃過憂懼自盡的下場。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上將潘鳳的梗,徹底被網友們給玩壞了……

本錢再厚,可要是本事不行,那就如同三歲小兒持金過市,不被搶劫就有鬼了。

另一個值得一說的人物是李傕。

李傕本是董卓部將,善於用兵,“(孫)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汜。”(《後漢紀》晉·袁宏)董卓死後,李傕與郭汜、張濟、樊稠等董卓舊將反攻長安,驅逐呂布、殺死王允挾持獻帝,掌控了朝政大權。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李傕是個人物,不過被董卓坑了

不過此後李、郭、張、樊等人陷入內鬥。而且哥幾個打得太嗨,連安身立命的護身符漢獻帝溜了都沒抓回來——這還能有個好?於是曹操開始肆無忌憚的討伐董卓舊部,不光夷滅李傕三族,連他自己也被樑興、張橫給砍了。

李傕其實是敗給了名聲——董卓活著的時候不但臭名昭著,而且在涼州軍中威望太高。等董卓一死李傕壓不住陣腳不說,還完全繼承了他的壞名聲,落得個人人喊打,最後身死族滅就不奇怪了。

不管是本事太差還是死得太早,都沒資格混上個諸侯的頭銜。

2、始終忠於漢室者,自然不能稱之為諸侯。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劉虞、橋瑁、張楊、孔融。

劉虞是漢室宗親,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血統比那個“劉皇叔”正宗多了)。中平五年,因張純勾結烏桓人作亂,劉虞被任命為幽州牧後,很快平息了叛亂。而且劉裕仁政愛民,使得幽州百姓安居樂業,外州人口紛紛遷入,成為漢末少見的一塊樂土。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三國時期能人不少,好人不多,劉虞是少有的例外

初平二年因董卓操縱廢立、挾持獻帝,於是冀州牧韓馥與袁紹等人策劃擁立劉虞為帝,被後者嚴詞拒絕。不僅如此,劉虞還曾策劃從董卓手中營救獻帝,不過因袁術阻撓而失敗。

此後因受劉虞節制的公孫瓚侵擾百姓、妄興征伐,使得二者的矛盾激化。初平四年,忍無可忍的劉虞出兵討伐公孫瓚,可惜戰敗被俘,後被後者殺害。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公孫瓚其實是漢末軍閥的典型,只會破壞不會建設

在《三國演義》中,發檄文號召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是曹操,而在正史中其實是東郡太守橋瑁所為。不過橋太守因為劉岱交惡很快被殺,所以這一匡扶漢室的義舉便被老羅安到了曹操頭上,使得老橋因此更加籍籍無名。

興平二年,李傕等董卓舊部內訌的時候,漢獻帝趁機溜走,結果流落河東,幸得河內太守張楊發兵安邑救助,並提供糧食救助百官。建安元年,楊奉、董承等護送漢獻帝回洛陽,結果又斷糧了,還是張楊攜糧草趕來救急,並護送獻帝進洛陽。手握獻帝這個“寶貝”,要是換做曹、袁等野心勃勃之輩,必然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張楊卻說:

“天子當與天下共之,朝廷自有公卿大臣,楊當出扞外難。”(《資治通鑑·卷六十二·漢紀五十四》)

於是張楊率兵退出洛陽,返回河內。後來曹操挾持獻帝之後,曾找茬要治張楊之罪,不過一向畏懼曹操的劉協卻罕見的硬氣了一把,堅決不同意治張楊之罪。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張楊所為,與曹操形成鮮明對比

此輩忠心漢室,自不該歸入諸侯之列。

3、本事不行但有自知之明,早早投靠了大佬,自然成不了諸侯。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張邈張超兄弟、袁遺、鮑信、孫堅、張燕、士燮等。

世間能成英雄豪傑者自是少數,大多數才能平庸或是時運不濟者,若是低得下頭、彎得下腰,縱使不能稱雄稱霸,也能安享榮華富貴、遺澤子孫,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比如張邈。在曹操剛出來混江湖的時候,老張還當過小曹的領導,而且上下級的關係非常融洽。後來小曹混成了曹哥,老張二話不說便投身昔日小弟座下,壓根不在乎什麼面子不面子的問題。不過後來曹哥快成了曹爺,手段愈發狠辣,讓老張的心裡開始犯起了嘀咕——俺老張不圖權不圖名,不就圖個在亂世中安身立命?可這小曹愈發的殺人如殺雞,誰知道什麼時候就殺到俺老張頭上?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張邈是當時胸無大志的典型代表,只可惜眼光太差

於是張邈與弟弟張超、陳宮等人合謀叛曹。不過老張沒有自立之心,便打算另投明主,挑來挑去挑中了看起來很能打的呂布。可惜老張這回所投非人,呂布雖然能打但是腦子明顯不夠用,很快敗於曹操,連累老張也跟著丟掉了性命。

類似的情況還有投靠了袁紹的袁遺、投靠曹操的鮑信,都在戰場上丟了性命,倒是張燕和士燮運氣不錯得以善終。

這類人中比較特殊的一個就是孫堅。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除了大名鼎鼎的孫策、孫權,孫堅的另兩個兒子孫翊、孫匡資質也在中上

整個漢末要論生兒子,誰也比不過孫堅——千年後最愛講古的老辛(棄疾),就曾經感慨道: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不過會生兒子的孫堅之所以連個諸侯的頭銜都沒混上,那是因為終其一生都頭上都有位“主公”袁術坐鎮。在遇到袁術之前,孫堅憑著能征善戰,雖然撈到個烏程侯的爵位,但官職地位始終不高,更沒有什麼地盤。後來完全是靠著袁術的賞識和“表奏”,才得到了破虜將軍的頭銜兼領豫州刺史(至於袁術的“表奏”皇帝答沒答應,史書上沒說,也無關緊要),這才算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袁術純粹是靠家世成名,若無孫堅之助早就完蛋了

後來的關東諸侯討伐董卓之役中,其他各路諸侯大多隻顧著擴張勢力和地盤,唯有孫堅始終堅持與董卓作戰,並屢次予以重創,使得董卓倉皇西逃。不過孫堅的堅持也不是沒有收穫,比如搞到傳國玉璽一枚。

但是孫堅也因此遭到了袁術的猜忌。後來孫堅討伐劉表時不幸戰死,失去了孫堅的支持,袁術也從此江河日下,很快事敗身死。


那麼在漢末和三國之初何人可稱諸侯?

建安元年,曹操擄得漢獻帝,並將其劫持到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預示著漢室江山已經名存實亡,三國大時代的序幕徐徐拉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曹操的罵名,大多來自挾天子以令諸侯

天子都成了傀儡,於是所謂“忠於漢室”就成了阿諛攀附強大的“曹丞相”的幌子,而“匡扶漢室”則成了各大割據勢力擴張勢力、實現個人野心的招牌。於是天下再無漢室臣子,只剩下無數的野心家。

此時能佔據一州以上或與之相當的地盤、手握重兵並擁有一定影響力的割據勢力,才能稱得上諸侯,詳見下表。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歷代王朝大多是被自己人幹掉的,異族其實很無辜……

引起內亂的因素也分多種。比如苛政殘民、朋黨相爭、外戚當權、宦官秉政、軍閥割據等等,任何一個王朝在其統治末期只要攤上一條,往往就要離蹬腿兒不遠。而在我國曆史上有個奇葩王朝,上述幾條樣樣不落、差點佔了個全乎兒,結果最後亡國亡得那叫一個嗨……

這個王朝就是東漢,所以才有了被傳說了兩千年、至今還沒說夠的三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兩漢400多年疆域大體維持穩定,並延續至西晉,這在歷代王朝中非常罕見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終於引爆了黃巾起義。中央政府無力鎮壓,只能將軍權下放地方,於是黃巾軍雖然被鎮壓了,州郡的地方官們卻趁機壯大勢力,形同軍閥。而外戚和宦官為了壓倒對方,均想引入軍閥作為助力,於是董卓進京。這下子外戚和宦官倒成了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黃巾起義是漢末亂世的導火索

董卓佔據京師,還妄行廢立之事,看得其他軍閥們直冒酸水,於是爆發了11路諸侯大討董(《三國演義》中是18路)。從此東漢四分五裂,諸侯們割據互鬥,天下徹底大亂,一直亂到了300多年後楊堅一統華夏才算消停了一會兒。

眾所周知,是先有漢末亂世,然後才天下三分。不過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作品中,在這段亂世中出場的人物如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大都本事稀鬆,打架很菜。比如在第5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僅是一個被關羽溫杯酒的工夫就砍了的華雄,便先斬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再斬長沙太守孫堅(其實老孫是豫州刺史)麾下大將祖茂;袁術手下的“驍將”俞涉“戰不三合”又被砍,然後自詡“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的冀州刺史韓馥,更是把裡子面子統統丟了個精光。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溫酒斬華雄膾炙人口,可惜是小說虛構,華雄實為孫堅所斬

不過不管他們有多菜,在小說中統統都被列為諸侯(軍閥),這其實是老羅(貫中)在偷懶,實情並非如此簡單。


在漢末,並非每個手頭有兵的州郡長官都能算得上諸侯,更不是個個獨立搞割據。

同樣是在《三國演義》第5回中,有18路諸侯起兵聯合討伐董卓的情節,而在正史中其實只有11路——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較之演義少了曹操、孫堅、孔融、馬騰、陶謙、公孫瓚、張楊7人。這是因為當時曹操、孫堅、張楊分屬張邈、孫堅、袁紹部下,馬騰、陶謙和公孫瓚壓根就沒來,而孔融當時忙著在北海“教化”黃巾餘黨,也沒工夫管這破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所謂18路諸侯其實是湊數,討董一役只有孫堅賣力,其他人多在打醬油

不管參沒參加討董大聯盟,當時這些手握軍權的州郡地方官們,其實也不能統統稱之為諸侯。在事實上處於半獨立、半割據狀態的,也只有幾個後來大名鼎鼎的人物,如二袁、馬騰、公孫瓚等。

那麼剩下那些名氣不大的傢伙們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能稱其為諸侯?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漢末個人認為沒混成諸侯的代表,肯定不全,您湊合著看

1、本事太差或是死得太早。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韓馥、孔伷、劉岱、王匡、李傕和劉度。

漢末地方官制很亂,有叫太守的、有叫刺史的,還有叫州牧。理論上太守治郡、刺史治州(通常轄數郡之地),而且二者只管民政不掌軍權;州牧在民政上權同刺史,同時還被中央政府賦予一定兵權。當然上述說法只限於理論,連劉備這個平原縣令都敢公然招兵買馬,更何況官職大出幾級去的太守、刺史?不過州牧的兵權有著天然的法統支持,所以後來的大軍閥們通常都給自己掛上個州牧銜,以顯示其統軍的合法性。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掛太守銜的一般比較正宗,稱州牧的後期大都為自封

上述幾個人物官最小的也是個太守,混成諸侯的先天條件比曹操、劉備等人好得太多。劉岱、王匡等死得太早這沒話可說,剩下的幾個就比較讓人無語了。

比如冀州牧韓馥,頂著滿朝最讓人羨慕的官銜,還佔著天下第一等的戰略要地,起點之高可以甩出曹、劉、孫幾裡地去。不過自打“上將潘鳳”掛了之後,老韓就像被抽調了脊樑骨,先是部將反叛(麴義),然後被公孫瓚和袁紹輪流欺負,最後不得不獻地降於袁紹。即便如此,老韓也沒逃過憂懼自盡的下場。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上將潘鳳的梗,徹底被網友們給玩壞了……

本錢再厚,可要是本事不行,那就如同三歲小兒持金過市,不被搶劫就有鬼了。

另一個值得一說的人物是李傕。

李傕本是董卓部將,善於用兵,“(孫)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汜。”(《後漢紀》晉·袁宏)董卓死後,李傕與郭汜、張濟、樊稠等董卓舊將反攻長安,驅逐呂布、殺死王允挾持獻帝,掌控了朝政大權。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李傕是個人物,不過被董卓坑了

不過此後李、郭、張、樊等人陷入內鬥。而且哥幾個打得太嗨,連安身立命的護身符漢獻帝溜了都沒抓回來——這還能有個好?於是曹操開始肆無忌憚的討伐董卓舊部,不光夷滅李傕三族,連他自己也被樑興、張橫給砍了。

李傕其實是敗給了名聲——董卓活著的時候不但臭名昭著,而且在涼州軍中威望太高。等董卓一死李傕壓不住陣腳不說,還完全繼承了他的壞名聲,落得個人人喊打,最後身死族滅就不奇怪了。

不管是本事太差還是死得太早,都沒資格混上個諸侯的頭銜。

2、始終忠於漢室者,自然不能稱之為諸侯。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劉虞、橋瑁、張楊、孔融。

劉虞是漢室宗親,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血統比那個“劉皇叔”正宗多了)。中平五年,因張純勾結烏桓人作亂,劉虞被任命為幽州牧後,很快平息了叛亂。而且劉裕仁政愛民,使得幽州百姓安居樂業,外州人口紛紛遷入,成為漢末少見的一塊樂土。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三國時期能人不少,好人不多,劉虞是少有的例外

初平二年因董卓操縱廢立、挾持獻帝,於是冀州牧韓馥與袁紹等人策劃擁立劉虞為帝,被後者嚴詞拒絕。不僅如此,劉虞還曾策劃從董卓手中營救獻帝,不過因袁術阻撓而失敗。

此後因受劉虞節制的公孫瓚侵擾百姓、妄興征伐,使得二者的矛盾激化。初平四年,忍無可忍的劉虞出兵討伐公孫瓚,可惜戰敗被俘,後被後者殺害。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公孫瓚其實是漢末軍閥的典型,只會破壞不會建設

在《三國演義》中,發檄文號召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是曹操,而在正史中其實是東郡太守橋瑁所為。不過橋太守因為劉岱交惡很快被殺,所以這一匡扶漢室的義舉便被老羅安到了曹操頭上,使得老橋因此更加籍籍無名。

興平二年,李傕等董卓舊部內訌的時候,漢獻帝趁機溜走,結果流落河東,幸得河內太守張楊發兵安邑救助,並提供糧食救助百官。建安元年,楊奉、董承等護送漢獻帝回洛陽,結果又斷糧了,還是張楊攜糧草趕來救急,並護送獻帝進洛陽。手握獻帝這個“寶貝”,要是換做曹、袁等野心勃勃之輩,必然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張楊卻說:

“天子當與天下共之,朝廷自有公卿大臣,楊當出扞外難。”(《資治通鑑·卷六十二·漢紀五十四》)

於是張楊率兵退出洛陽,返回河內。後來曹操挾持獻帝之後,曾找茬要治張楊之罪,不過一向畏懼曹操的劉協卻罕見的硬氣了一把,堅決不同意治張楊之罪。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張楊所為,與曹操形成鮮明對比

此輩忠心漢室,自不該歸入諸侯之列。

3、本事不行但有自知之明,早早投靠了大佬,自然成不了諸侯。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張邈張超兄弟、袁遺、鮑信、孫堅、張燕、士燮等。

世間能成英雄豪傑者自是少數,大多數才能平庸或是時運不濟者,若是低得下頭、彎得下腰,縱使不能稱雄稱霸,也能安享榮華富貴、遺澤子孫,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比如張邈。在曹操剛出來混江湖的時候,老張還當過小曹的領導,而且上下級的關係非常融洽。後來小曹混成了曹哥,老張二話不說便投身昔日小弟座下,壓根不在乎什麼面子不面子的問題。不過後來曹哥快成了曹爺,手段愈發狠辣,讓老張的心裡開始犯起了嘀咕——俺老張不圖權不圖名,不就圖個在亂世中安身立命?可這小曹愈發的殺人如殺雞,誰知道什麼時候就殺到俺老張頭上?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張邈是當時胸無大志的典型代表,只可惜眼光太差

於是張邈與弟弟張超、陳宮等人合謀叛曹。不過老張沒有自立之心,便打算另投明主,挑來挑去挑中了看起來很能打的呂布。可惜老張這回所投非人,呂布雖然能打但是腦子明顯不夠用,很快敗於曹操,連累老張也跟著丟掉了性命。

類似的情況還有投靠了袁紹的袁遺、投靠曹操的鮑信,都在戰場上丟了性命,倒是張燕和士燮運氣不錯得以善終。

這類人中比較特殊的一個就是孫堅。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除了大名鼎鼎的孫策、孫權,孫堅的另兩個兒子孫翊、孫匡資質也在中上

整個漢末要論生兒子,誰也比不過孫堅——千年後最愛講古的老辛(棄疾),就曾經感慨道: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不過會生兒子的孫堅之所以連個諸侯的頭銜都沒混上,那是因為終其一生都頭上都有位“主公”袁術坐鎮。在遇到袁術之前,孫堅憑著能征善戰,雖然撈到個烏程侯的爵位,但官職地位始終不高,更沒有什麼地盤。後來完全是靠著袁術的賞識和“表奏”,才得到了破虜將軍的頭銜兼領豫州刺史(至於袁術的“表奏”皇帝答沒答應,史書上沒說,也無關緊要),這才算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袁術純粹是靠家世成名,若無孫堅之助早就完蛋了

後來的關東諸侯討伐董卓之役中,其他各路諸侯大多隻顧著擴張勢力和地盤,唯有孫堅始終堅持與董卓作戰,並屢次予以重創,使得董卓倉皇西逃。不過孫堅的堅持也不是沒有收穫,比如搞到傳國玉璽一枚。

但是孫堅也因此遭到了袁術的猜忌。後來孫堅討伐劉表時不幸戰死,失去了孫堅的支持,袁術也從此江河日下,很快事敗身死。


那麼在漢末和三國之初何人可稱諸侯?

建安元年,曹操擄得漢獻帝,並將其劫持到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預示著漢室江山已經名存實亡,三國大時代的序幕徐徐拉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曹操的罵名,大多來自挾天子以令諸侯

天子都成了傀儡,於是所謂“忠於漢室”就成了阿諛攀附強大的“曹丞相”的幌子,而“匡扶漢室”則成了各大割據勢力擴張勢力、實現個人野心的招牌。於是天下再無漢室臣子,只剩下無數的野心家。

此時能佔據一州以上或與之相當的地盤、手握重兵並擁有一定影響力的割據勢力,才能稱得上諸侯,詳見下表。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最終大魚吃小魚,各路諸侯就剩下魏、蜀、吳三家,遂成三國鼎立之勢。

"

先扯個閒篇——

俺剛上大學那陣子,街上還沒有網吧,所以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學校的機房。記得機房裡的機器還是清一色的沒掛硬盤的286,牌子好像是NEC(貌似暴露年齡了鴨~)。俺在搞明白瞭如何開關機之後,便就在高人指點下捧著一盒5寸軟盤找師兄拷了個遊戲,又在導員那裡騙到了鑰匙,於是帶著幾個損友天天晚上通宵打遊戲。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一個星期之後,終於被抓了現行,然後被暴躁的導員姐姐虐得極慘。更慘的是那臺10寸左右的黑白顯示器肉眼可見的屏閃,讓俺從此戴上了眼睛,當然這不是重點——

俺當時玩的遊戲是《三國志N》(N等於幾記不住了),俺一邊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邊冒著偽知識分子的酸水大罵本子胡編瞎改,歪曲歷史。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當時玩的不是三國志3就是4,純粹的老古董,有玩的朋友沒?

說到這裡先容俺吐個槽——俺的腦子總是習慣性的短路,最近的文章犯了很多1+1=3式的低級錯誤。比如將朱老四(朱棣)叫成朱老六,比如把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寫成五大派之類。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了這些錯誤,俺也虛心認錯,至於日後能不能杜絕就比較悲觀了……也有些朋友與俺觀點不同,在評論區大家探討探討也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不過有人上來就指責俺不讀書就比較讓人無語了,一些從某度知道原封照搬的所謂“標準答案”更是讓人噴飯。如果這還可以接受的話,某些人直接出口成髒,這就沒法忍了。比如俺最近寫了幾篇關於元朝的文章,某“大漢苗裔”就破口大罵俺是某族的某種不太可愛的小動物,還讓俺滾回俄羅斯去(為毛是俄羅斯,俺到現在還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不是蒙古,不是伊朗、哈薩克啥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俺打算對照著地圖滾,最終還是不知該滾向何方……

俺可是個暴躁的東北爺們,對這種打不著、對罵又跌份的貨色,只有憤憤拉黑了事。

話說俺可是從13歲開始讀《史記》(還是繁體豎版的哦)、大學畢業才將將啃完《明史》,以至於20出頭才得以一睹金庸古龍等大神真顏。這都叫不讀書,是不是不打算讓俺活了?

好吧,俺知道自吹自擂掉價,也知道跑題跑得沒邊沒沿了。不過這篇文本就是參加某徵文的,又沒打算拿獎,此時不浪何時浪?


趕緊說回三國——

自秦以後,中國曆代王朝多則三四百年,少則一兩百年就必然要改朝換代。雖然自古以來發源於華夏西北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真正亡於外患的朝代寥寥可數(也就西晉和兩宋,明的原因則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其實都是被內亂搞垮的。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歷代王朝大多是被自己人幹掉的,異族其實很無辜……

引起內亂的因素也分多種。比如苛政殘民、朋黨相爭、外戚當權、宦官秉政、軍閥割據等等,任何一個王朝在其統治末期只要攤上一條,往往就要離蹬腿兒不遠。而在我國曆史上有個奇葩王朝,上述幾條樣樣不落、差點佔了個全乎兒,結果最後亡國亡得那叫一個嗨……

這個王朝就是東漢,所以才有了被傳說了兩千年、至今還沒說夠的三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兩漢400多年疆域大體維持穩定,並延續至西晉,這在歷代王朝中非常罕見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終於引爆了黃巾起義。中央政府無力鎮壓,只能將軍權下放地方,於是黃巾軍雖然被鎮壓了,州郡的地方官們卻趁機壯大勢力,形同軍閥。而外戚和宦官為了壓倒對方,均想引入軍閥作為助力,於是董卓進京。這下子外戚和宦官倒成了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黃巾起義是漢末亂世的導火索

董卓佔據京師,還妄行廢立之事,看得其他軍閥們直冒酸水,於是爆發了11路諸侯大討董(《三國演義》中是18路)。從此東漢四分五裂,諸侯們割據互鬥,天下徹底大亂,一直亂到了300多年後楊堅一統華夏才算消停了一會兒。

眾所周知,是先有漢末亂世,然後才天下三分。不過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作品中,在這段亂世中出場的人物如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大都本事稀鬆,打架很菜。比如在第5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僅是一個被關羽溫杯酒的工夫就砍了的華雄,便先斬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再斬長沙太守孫堅(其實老孫是豫州刺史)麾下大將祖茂;袁術手下的“驍將”俞涉“戰不三合”又被砍,然後自詡“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的冀州刺史韓馥,更是把裡子面子統統丟了個精光。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溫酒斬華雄膾炙人口,可惜是小說虛構,華雄實為孫堅所斬

不過不管他們有多菜,在小說中統統都被列為諸侯(軍閥),這其實是老羅(貫中)在偷懶,實情並非如此簡單。


在漢末,並非每個手頭有兵的州郡長官都能算得上諸侯,更不是個個獨立搞割據。

同樣是在《三國演義》第5回中,有18路諸侯起兵聯合討伐董卓的情節,而在正史中其實只有11路——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較之演義少了曹操、孫堅、孔融、馬騰、陶謙、公孫瓚、張楊7人。這是因為當時曹操、孫堅、張楊分屬張邈、孫堅、袁紹部下,馬騰、陶謙和公孫瓚壓根就沒來,而孔融當時忙著在北海“教化”黃巾餘黨,也沒工夫管這破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所謂18路諸侯其實是湊數,討董一役只有孫堅賣力,其他人多在打醬油

不管參沒參加討董大聯盟,當時這些手握軍權的州郡地方官們,其實也不能統統稱之為諸侯。在事實上處於半獨立、半割據狀態的,也只有幾個後來大名鼎鼎的人物,如二袁、馬騰、公孫瓚等。

那麼剩下那些名氣不大的傢伙們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能稱其為諸侯?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漢末個人認為沒混成諸侯的代表,肯定不全,您湊合著看

1、本事太差或是死得太早。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韓馥、孔伷、劉岱、王匡、李傕和劉度。

漢末地方官制很亂,有叫太守的、有叫刺史的,還有叫州牧。理論上太守治郡、刺史治州(通常轄數郡之地),而且二者只管民政不掌軍權;州牧在民政上權同刺史,同時還被中央政府賦予一定兵權。當然上述說法只限於理論,連劉備這個平原縣令都敢公然招兵買馬,更何況官職大出幾級去的太守、刺史?不過州牧的兵權有著天然的法統支持,所以後來的大軍閥們通常都給自己掛上個州牧銜,以顯示其統軍的合法性。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掛太守銜的一般比較正宗,稱州牧的後期大都為自封

上述幾個人物官最小的也是個太守,混成諸侯的先天條件比曹操、劉備等人好得太多。劉岱、王匡等死得太早這沒話可說,剩下的幾個就比較讓人無語了。

比如冀州牧韓馥,頂著滿朝最讓人羨慕的官銜,還佔著天下第一等的戰略要地,起點之高可以甩出曹、劉、孫幾裡地去。不過自打“上將潘鳳”掛了之後,老韓就像被抽調了脊樑骨,先是部將反叛(麴義),然後被公孫瓚和袁紹輪流欺負,最後不得不獻地降於袁紹。即便如此,老韓也沒逃過憂懼自盡的下場。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上將潘鳳的梗,徹底被網友們給玩壞了……

本錢再厚,可要是本事不行,那就如同三歲小兒持金過市,不被搶劫就有鬼了。

另一個值得一說的人物是李傕。

李傕本是董卓部將,善於用兵,“(孫)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汜。”(《後漢紀》晉·袁宏)董卓死後,李傕與郭汜、張濟、樊稠等董卓舊將反攻長安,驅逐呂布、殺死王允挾持獻帝,掌控了朝政大權。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李傕是個人物,不過被董卓坑了

不過此後李、郭、張、樊等人陷入內鬥。而且哥幾個打得太嗨,連安身立命的護身符漢獻帝溜了都沒抓回來——這還能有個好?於是曹操開始肆無忌憚的討伐董卓舊部,不光夷滅李傕三族,連他自己也被樑興、張橫給砍了。

李傕其實是敗給了名聲——董卓活著的時候不但臭名昭著,而且在涼州軍中威望太高。等董卓一死李傕壓不住陣腳不說,還完全繼承了他的壞名聲,落得個人人喊打,最後身死族滅就不奇怪了。

不管是本事太差還是死得太早,都沒資格混上個諸侯的頭銜。

2、始終忠於漢室者,自然不能稱之為諸侯。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劉虞、橋瑁、張楊、孔融。

劉虞是漢室宗親,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血統比那個“劉皇叔”正宗多了)。中平五年,因張純勾結烏桓人作亂,劉虞被任命為幽州牧後,很快平息了叛亂。而且劉裕仁政愛民,使得幽州百姓安居樂業,外州人口紛紛遷入,成為漢末少見的一塊樂土。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三國時期能人不少,好人不多,劉虞是少有的例外

初平二年因董卓操縱廢立、挾持獻帝,於是冀州牧韓馥與袁紹等人策劃擁立劉虞為帝,被後者嚴詞拒絕。不僅如此,劉虞還曾策劃從董卓手中營救獻帝,不過因袁術阻撓而失敗。

此後因受劉虞節制的公孫瓚侵擾百姓、妄興征伐,使得二者的矛盾激化。初平四年,忍無可忍的劉虞出兵討伐公孫瓚,可惜戰敗被俘,後被後者殺害。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公孫瓚其實是漢末軍閥的典型,只會破壞不會建設

在《三國演義》中,發檄文號召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是曹操,而在正史中其實是東郡太守橋瑁所為。不過橋太守因為劉岱交惡很快被殺,所以這一匡扶漢室的義舉便被老羅安到了曹操頭上,使得老橋因此更加籍籍無名。

興平二年,李傕等董卓舊部內訌的時候,漢獻帝趁機溜走,結果流落河東,幸得河內太守張楊發兵安邑救助,並提供糧食救助百官。建安元年,楊奉、董承等護送漢獻帝回洛陽,結果又斷糧了,還是張楊攜糧草趕來救急,並護送獻帝進洛陽。手握獻帝這個“寶貝”,要是換做曹、袁等野心勃勃之輩,必然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張楊卻說:

“天子當與天下共之,朝廷自有公卿大臣,楊當出扞外難。”(《資治通鑑·卷六十二·漢紀五十四》)

於是張楊率兵退出洛陽,返回河內。後來曹操挾持獻帝之後,曾找茬要治張楊之罪,不過一向畏懼曹操的劉協卻罕見的硬氣了一把,堅決不同意治張楊之罪。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張楊所為,與曹操形成鮮明對比

此輩忠心漢室,自不該歸入諸侯之列。

3、本事不行但有自知之明,早早投靠了大佬,自然成不了諸侯。

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張邈張超兄弟、袁遺、鮑信、孫堅、張燕、士燮等。

世間能成英雄豪傑者自是少數,大多數才能平庸或是時運不濟者,若是低得下頭、彎得下腰,縱使不能稱雄稱霸,也能安享榮華富貴、遺澤子孫,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比如張邈。在曹操剛出來混江湖的時候,老張還當過小曹的領導,而且上下級的關係非常融洽。後來小曹混成了曹哥,老張二話不說便投身昔日小弟座下,壓根不在乎什麼面子不面子的問題。不過後來曹哥快成了曹爺,手段愈發狠辣,讓老張的心裡開始犯起了嘀咕——俺老張不圖權不圖名,不就圖個在亂世中安身立命?可這小曹愈發的殺人如殺雞,誰知道什麼時候就殺到俺老張頭上?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張邈是當時胸無大志的典型代表,只可惜眼光太差

於是張邈與弟弟張超、陳宮等人合謀叛曹。不過老張沒有自立之心,便打算另投明主,挑來挑去挑中了看起來很能打的呂布。可惜老張這回所投非人,呂布雖然能打但是腦子明顯不夠用,很快敗於曹操,連累老張也跟著丟掉了性命。

類似的情況還有投靠了袁紹的袁遺、投靠曹操的鮑信,都在戰場上丟了性命,倒是張燕和士燮運氣不錯得以善終。

這類人中比較特殊的一個就是孫堅。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除了大名鼎鼎的孫策、孫權,孫堅的另兩個兒子孫翊、孫匡資質也在中上

整個漢末要論生兒子,誰也比不過孫堅——千年後最愛講古的老辛(棄疾),就曾經感慨道: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不過會生兒子的孫堅之所以連個諸侯的頭銜都沒混上,那是因為終其一生都頭上都有位“主公”袁術坐鎮。在遇到袁術之前,孫堅憑著能征善戰,雖然撈到個烏程侯的爵位,但官職地位始終不高,更沒有什麼地盤。後來完全是靠著袁術的賞識和“表奏”,才得到了破虜將軍的頭銜兼領豫州刺史(至於袁術的“表奏”皇帝答沒答應,史書上沒說,也無關緊要),這才算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袁術純粹是靠家世成名,若無孫堅之助早就完蛋了

後來的關東諸侯討伐董卓之役中,其他各路諸侯大多隻顧著擴張勢力和地盤,唯有孫堅始終堅持與董卓作戰,並屢次予以重創,使得董卓倉皇西逃。不過孫堅的堅持也不是沒有收穫,比如搞到傳國玉璽一枚。

但是孫堅也因此遭到了袁術的猜忌。後來孫堅討伐劉表時不幸戰死,失去了孫堅的支持,袁術也從此江河日下,很快事敗身死。


那麼在漢末和三國之初何人可稱諸侯?

建安元年,曹操擄得漢獻帝,並將其劫持到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預示著漢室江山已經名存實亡,三國大時代的序幕徐徐拉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曹操的罵名,大多來自挾天子以令諸侯

天子都成了傀儡,於是所謂“忠於漢室”就成了阿諛攀附強大的“曹丞相”的幌子,而“匡扶漢室”則成了各大割據勢力擴張勢力、實現個人野心的招牌。於是天下再無漢室臣子,只剩下無數的野心家。

此時能佔據一州以上或與之相當的地盤、手握重兵並擁有一定影響力的割據勢力,才能稱得上諸侯,詳見下表。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最終大魚吃小魚,各路諸侯就剩下魏、蜀、吳三家,遂成三國鼎立之勢。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麼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

最終的三國鼎立,是漢末諸侯優勝劣汰的結果


總結一下:

建安之前,漢天子雖然一樣混得極慘,但是對於地方州郡還有一定的影響力,仍被奉為華夏共主。因此雖然國內大部分地方處於事實上的割據狀態,當仍有不少州郡長官聽命於天子,官職的傳承也並非都是世襲。同時此時各地處於割據之處,各割據勢力未經充分的競爭淘汰,實力良莠不齊,稱之為諸侯實在是過譽之舉。不過自漢獻帝被曹操擄去許都之後,徹底淪為傀儡,所謂的聽命於天子不如說是屈從於曹操,於是無論忠心漢室者還是野心勃勃之輩,都不再將天子當回事。

而且經過建安之前的一番激烈廝殺,優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此時尚能為一地之雄者,大都還算有點本事,也算不愧諸侯之名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