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開國軍隊為何急劇衰落:遠征全部失敗,煬帝還被突厥人圍困

隋朝是歷史上國力比較強盛的王朝,隋朝軍隊在開國之初也表現出極強的戰鬥力,只花了不到兩個月時間就征服了南陳。然而也正是這支強大的隋軍,在開國不久後就遭遇了困境。

隋軍在與北面強敵突厥作戰中,鮮少取得壓倒性的戰績,終隋朝之世,也沒有打出漢滅匈奴、唐滅突厥這樣的輝煌戰役。隋文帝、煬帝父子發動了四次東征高句麗的戰爭,但全部以失敗告終,這與漢武帝收朝鮮、唐高宗征服朝鮮半島相比,無疑也是遜色的。甚至在大業十一年,還發生了隋煬帝被突厥包圍的雁門事件。

是什麼原因導致隋軍戰鬥力衰退的如此迅速呢?

隋朝開國軍隊為何急劇衰落:遠征全部失敗,煬帝還被突厥人圍困

一、府兵制本身的缺陷

隋朝繼承了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全國各地分府徵兵、分區訓練調發。府兵制在北周一度爆發了強大能量,創造了消滅北齊的空前勝績。隋朝立國後,又以府兵為主力,消滅了南陳。

自從西魏建置府兵,這項看似強大的兵制已經走過60多年曆程,沒有什麼制度是完美無缺的,都要經過不斷修補才能真正實現良性運轉。何況是從西魏北周繼承過來的府兵?回想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後,府兵似乎已經從輝煌的頂點開始滑落。

從軍事本身來看,府兵制就有許多缺陷。

府兵制是一種地域性非常強的軍制,分區域徵發的軍隊,在守禦本土方面具備強大的韌性,近距離的進攻也具備強大的戰鬥力。

三徵高句麗失敗,原因有很多,特別是隋煬帝笨拙的指揮影響甚大,但府兵戰鬥力下降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戰鬥力下降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調動集結緩慢。隋朝府兵的部署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態勢,各州郡的府兵,平時由郎將組織訓練。戰時則由各總管府統管數州之兵,負責一個戰略方向或數個州郡的戰鬥指揮。全國除了京師這個政治中心,揚州、幷州、相州、荊州等區域戰略中心,其餘州郡兵力彼此相差不多。

隋朝開國軍隊為何急劇衰落:遠征全部失敗,煬帝還被突厥人圍困

這樣的兵力分配模式,決定了兵員調發、物資供應、通信指揮、軍事交通都帶有強烈的區域色彩。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大規模人員集結,相應的物資保障、交通保障都難以支撐。北周當年創造這種制度,其大環境很特殊,河東、豫州、荊襄、隴右、益州等區域,基本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態,北周與北齊的一系列戰爭事實上都是以關中府兵為主力,其餘戰略方向的兵力都是配合作戰。包括北周滅齊戰爭,也是關中與河東的兵力合力,荊州、豫州方向各自出擊的態勢。所以其弊端並沒有顯現出來。

隋朝滅陳戰爭,看似一個多月就打完了,但前期準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自開皇五、六年實際上就開始了,50餘萬兵力的集結幾乎動員了整個國家的力量。隋朝滅陳的戰爭過程,與其說是戰鬥的過程,倒不如說是內部組織協調的過程,兵力到達指定地域,戰爭目的基本上就完成了。戰爭快打快撤,隋軍士兵很快回歸各自駐地,距離帶來的矛盾仍然沒有暴露出來。

二、運轉笨拙的調兵體制

然而完成統一後開始對突厥、吐谷渾以及高句麗用兵時,平素一直掩蓋著的體制性問題,開始一一顯現出來。

開皇十八年文帝發30萬大軍進攻高句麗,動用的兵力以幷州總管轄下的府兵為主。幷州總管楊諒指揮的區域極廣,“自山以東,至於滄海,南拒黃河,五十二州盡隸焉。”(注,《隋書》卷45《楊諒傳》)相當於今山西、河北全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一部分。30萬大軍中應當還包括高熲、王世積帶來的少量關中府兵,韓僧壽以蘭州總管身份參戰,似乎還有一部分隴西兵參戰。另有周羅睺率領的山東水師。

但總體上還是以幷州總管府為主導。幷州總管府轄制的區域與遼東相接,發河北、河北大軍東征,就近用兵,仍是法北周府兵之遺意。

然而即便是就近用兵,物資補給這個大短板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來。

幷州總管府的中心在太原附近,與遼東前線距離過遠,文帝詔令下得很急,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物資準備。所以楊諒、高熲等人進至遼水一線後,一場連綿的秋雨阻斷交通,數十萬隋軍無法取得給養,只能悻悻而退。

隋煬帝第一次東征高麗,空前地徵調一百餘萬大軍,兵員來自於全國各軍府。龐大的調兵及轉運物資工作,持續了整整一年。大業七年二月,煬帝就沿著新開鑿的大運河抵達涿郡(今北京),部署備戰事宜。直到翌年正月,才在涿郡集結完畢,並儲備起足量糧秣物資。

規模如此龐大的調兵行動,想要保密幾無可能。高句麗人早就獲知隋軍的動向,並作出充足的應戰準備。伐人之國,縱使以大打小,也強調勝在突然。如此大鳴大放,在戰略上就先輸了一招。煬帝在軍隊集結過程中先下詔暴露意圖,雖說有其性格驕狂自大的原因,從客觀上看,保守祕密確然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反倒不如公開宣示了。

隋朝開國軍隊為何急劇衰落:遠征全部失敗,煬帝還被突厥人圍困

三、隋府兵大而不精

隋朝軍隊最強大的外敵是突厥。隋與突厥的關係相比漢之與匈奴、唐之於突厥,處理方式非常獨特。漢北擊匈奴、唐滅亡東突厥,都是以軍事打擊為主,有效殲滅其有生力量。隋朝與突厥38年和戰關係中,大部分時間都是以政治羈縻為主、軍事打擊為輔,靠政治捭閡分化和制衡突厥。

強盛的隋朝可以動輒發動數十萬軍隊四出征戰,對突厥為何卻不敢出力猛擊?這一現象令人深思。一定程度上說,這個鍋還要隋軍來背。

隋朝與突厥的軍事衝突主要發生在開皇初年、開皇末年以及大業末年。開皇初年隋軍忙於鎮撫內部,對突厥犯塞很是恐懼,軍事應對總體上有些驚惶失措,反擊行為不成系統,基本上處於各總管府各自為戰的境地。

開皇元年突厥引兵南犯,隋文帝令諸將分兵守禦,陰壽守幽州、虞慶則守幷州,作為抵抗突厥的前線支點。又令太子楊勇屯兵於咸陽,防備突厥南下偷襲長安。完全是一副被動挨打的態勢。

開皇二年,隋文帝部署諸軍反擊,但由於地域過於廣泛,無法設置統一的指揮官,而由各處府兵分頭出擊。在反擊的初期,隋軍士氣旺盛,韓僧壽部敗突厥於雞頭山,李充破突厥於河北山和馬邑,賀婁子幹破突厥於蘭州,取得不錯的戰績。

但到了當年年底,突厥人意識到隋軍大規模反擊,也調整了戰略,以精兵突擊奔襲的方式反攻隋軍,隋將達奚長儒部在周槃遭遇大敗,所部2000人陣亡達到十之八九。虞慶則以宰相之尊率軍支援,畏於突厥勢大,竟然不敢出兵。隨後,分兵作戰的隋軍又被突厥各個擊破,馮昱敗於乙弗泊、叱列長叉敗於臨洮,諸軍接戰多數不利,而且一旦失利就無法逃脫突厥人暴風驟雨般的打擊,基本上就是全軍覆沒。

隋朝開國軍隊為何急劇衰落:遠征全部失敗,煬帝還被突厥人圍困

開皇三年,隋軍遭到更大失利,幽州總管李崇率步騎3000人在北疆反擊入塞的突厥,結果被突厥緊緊咬住,遭到嚴重傷亡後李崇無法擺脫敵軍,只能在一座小軍城中拒守。突厥人四面圍城,將李崇所部擊殺殆盡,李崇最後戰死於陣上。這是隋軍第一次整建制被突厥殲滅,李崇(西魏十二大將軍李遠之侄,原州豪強)也是隋軍在抗擊突厥戰爭中戰死的官職最高的將軍。

同等兵力較量下,隋軍對突厥軍處於相對劣勢。隋文帝及諸將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不得不採取人海戰術,依靠整體優勢對抗突厥。開皇三年文帝以衛王楊爽為行軍元帥,分兵八路反擊突厥,總算擊敗了突厥沙缽略可汗的主力。

但隋軍擊敗突厥,無法繼續深入追擊,而是任由突厥人退入大漠,時機一旦成熟,突厥人又會重整大軍南下。隋文帝始終沒有做到像兩漢擊匈奴那樣,以精兵深入大漠犁庭掃穴,一舉打垮敵有生力量。之所以如此,並非文帝不願,而是力不能及。

那麼隋府兵沒有出現精兵的原因到底在哪裡呢?

一則缺乏遠征經驗。漢擊匈奴、唐滅東突厥,都不是一日之功。以漢軍為例,衛青、霍去病等一大批將領多次領兵進入大漠,靠堆人頭堆出騎兵遠距離快速打擊的經驗。漢軍的遠征距離也令人咂舌,從代北一直打到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跨越數千公里。相形之下,隋軍北擊突厥就遜色的多,開皇初年、仁壽初年乃至大業末年,與突厥作戰都是以邊境重鎮為依託,有限度地出擊,滿足於將突厥擊退而罷。

邊境幽、並、營等州郡,始終沒有建立起足夠支撐遠征的補給基地,反而將大量精力投入修建長城,滿足於將突厥拒於國門之外。長期如此,越不遠征,越對深入突厥沒底,越沒底越不敢遠征,形成惡性循環。

二則缺乏物力支撐。漢唐帝國對精兵的投入都很大。所謂精兵,當以精銳的騎兵兵團為主。西漢組建騎兵部隊在財力上予以充足保障,騎兵軍費數量一度達到年賦稅收入的三分之一。國家開設的牧苑遍及西部和北部邊地,軍馬常年保持在40萬匹以上,驢騾則數倍於戰馬。受政府政策的鼓勵,漢朝北疆民間牧馬之風甚盛,漢武帝初年,匈奴人入塞,常見“馬布野而無人牧者。”(注,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159《兵考十一·馬政》)

騎士的衣甲、糧秣保障標準高於步兵,使得騎士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榮譽感。西漢在邊郡的騎兵部隊數量也非常大,單個的邊城,以幽州為例,可以常年保持萬餘人的規模。這是西漢始終保持對匈奴強大威懾的物質基礎。

隋朝開國軍隊為何急劇衰落:遠征全部失敗,煬帝還被突厥人圍困

但隋朝缺乏這樣的宏觀設計,隋軍騎兵建設的投入鮮見史料記載。隋朝設置有諸牧官,分佈於西北的隴右、原州,關中的沙苑、苑川。但馬匹總數闕如。唐人著《北史》《隋書》諸史,對隋朝軍馬也都語焉不詳。

文帝時曾派親衛都督屈突通到隴右巡查軍馬場,屈突通居然發現牧馬官員隱匿了2萬餘匹軍馬。(注:《舊唐書》卷59《屈突通傳》)數量如此巨大的軍馬,要想隱匿不是短時間內能辦到的。開皇七年,駕部侍郎辛公義又到隴右檢查,發現了多達10萬匹的隱匿數字。這兩次檢查不知是否一次,但共同反映了一個事實,隴右官養戰馬動用頻率不高,管理不善,這才給了牧馬官員監守自盜的機會。

戰馬數量不多、管理不善,直接導致隋軍戰鬥力衰退。“諸將與虜戰,每慮胡騎奔突,皆以戎車步騎相參,輿鹿角為方陣,騎在其內。”(注:《隋書》卷48《楊素傳》)即便隋軍名將如楊素等,發揮個人聰明才智,改進了軍隊編成,發展騎兵戰術,但仍然無法改變全局的劣勢。

三則府兵訓練不夠精專。府兵輪流值班的體制,固然大面積強化士兵的戰鬥技能,但卻孕育不出精兵。諸軍府士兵,有戰徵則,無戰則戍,事解則歸,流動性非常強,沒有哪一支部隊常年從事精專式的訓練,精銳騎兵必須掌握的長途奔襲、大範圍迂迴、近距離纏鬥等戰術,隋府兵都沒有習練成功。隋軍征伐高麗,前兩次均在遼東城下備受挫折,如果能以精兵突擊戰術,深入高句麗腹地搗毀其後方,當可收釜底抽薪之效。然而缺乏基本素養的隋軍,從將軍到士兵,都無法作出有效的應對。一徵高句麗,宇文述、於仲文等人也明白應當進行戰略迂迴,但由於缺乏經驗,隋軍跨過鴨綠江進擊平壤,對行軍速度、作戰頻率以及己方戰鬥力評估不足,把握不進退戰守的節奏,在己方力量佔優的情況下,被高句麗人活生生拖垮。

相關推薦

推薦中...